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竊讀記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促織》 教學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導個性化、多元化解讀文本的趨勢下,有的教師放棄了對文章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歸納。表面上看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得多,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卻沒有得到發展,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筆者借鑒傳統教法,讓學生擬小標題,將學生置于“通過寫……,表達了……”認知圖式中,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提高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扎扎實實打好語文基本功。
《促織》寫作特色之一是情節曲折,教學設計上宜以情節梳理帶動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識積累。
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已經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案例描述
該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情節的理解帶動對文意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整節課的教學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環節一: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通讀全文,進一步理解文意,能在書上作批注。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小說的序幕、開端、發展、、結局、尾聲共六個部分分別屬于哪幾段,并且板書于黑板。
環節二:小組合作探究。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給每段擬一個小標題,要求:1.盡量含“蟲”字;2.盡量在原文中找相關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標題字數一致,結構大致相同,以七字為佳。
環節三:展示學習成果,每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書寫本組所擬的小標題。每段盡量多寫,以比較優劣。學生的答案盡管有的用詞不是很恰當,概括性不強,但也有擬得比較精當的,如第一段有寫“尚促織導致民不聊生”(“導致”刪去更好)、“官攤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宮尚促織歲征民間”。學生踴躍上臺表演。
環節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各小標題的優劣來帶動學生理解文意并且積累文言知識,重要句子讓學生當堂翻譯。教師展示所擬標題。板書:1.蟲勞民傷財;2.官征蟲成名遭杖;3.求解脫成妻卜蟲;4.得神助執圖捕蟲;5.竊發盆蟲死兒悲;6.怒轉喜成名得蟲;7.博一笑小蟲顯能;8.蟲卓異化禍成福;9.刺貪虐一蟲關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總體來看,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雖然有的標題用詞欠精當,概括性差,但部分標題概括性強,能覆蓋段落內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結合教學具體談談:
1.“歸納概括”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側重多元化解讀而忽視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從認知心理學上說,“通過寫……,表達了……”是重要的認知圖式,只有當我們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即寫了什么之后,才能對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體的感知,才能進一步思考“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等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概括主要內容和歸納中心思想是重要內容。如果一味強調個性化、多元化解讀而忽視了根本的東西,那么學生對文本勢必浮于淺層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記憶。本人借鑒中國國文傳統教法,讓學生擬小標題,歸納段落內容,這樣既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又可以促使學生認真閱讀文本,促進閱讀教學,實現“以寫促讀”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能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學生有了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就能獨立地讀書看報,因此,歸納概括能力是中小學生的基本能力,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2.“文言結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語文老師在教授文言文時有兩種傾向:古漢語傾向和現代散文傾向。前一種傾向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整堂課只有古漢語知識積累,沒有課文鑒賞,學生感覺枯燥;后一種傾向把文言文當現代散文來教,整堂課進行內容鑒賞,但是學生的文言基礎知識沒有得到落實。兩種傾向都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很多語文教師對此作了積極探索,將落實基礎知識和內容鑒賞結合起來,以文意的理解帶動文言知識的積累,這樣可避免教學過程的枯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以“文”為主還是以“言”為主,要視文章而定。一般說來,文采斐然、情節生動、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為主,史傳文學、說理文章宜以“言”為主。《促織》情節曲折生動,是學生的興趣點,因此我定下了以情節帶文言基礎知識積累的策略。
3.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
王尚文教授指出:“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語感教學流派代表人物洪鎮濤指出語感的培養需要對語言進行“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在《促織》的教學中,讓學生擬小標題,這是運用語言的過程,然后對各組答案進行比較,領悟語言。學生在比較小標題過程中提高了語言感受力。
一、教學設計,簡約而不簡單
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有不少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得越多、越廣、越全就越好,盲目地追求課文教學的“厚重”,字、詞、句、修辭、寫作特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面面俱到,致使教學內容豐富了,而學生腦中卻模模糊糊,不知所云。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先生主張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以少勝多,對今天我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仍然有很好的啟示。課堂40分鐘是個常數,教學內容實在不該貪多求全。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老師等都大力提倡“長文短教”,而薛法根老師更是“長文巧教,簡約高效”的積極倡導者。薛法根老師說,簡約是教學中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一堂好課應該是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的確,“冗繁削盡留清瘦”,我們就需要這富有美感的清瘦。教師要在備課的時候,從文本提供的語言信息中發現并提取最具語文價值的部分,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然后理出一條線,畫成一個圓。如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時候,抓住“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讓學生圍繞“藺相如立功,僅僅靠一張嘴嗎?”展開討論,從而認識英勇善戰的廉頗、能言善辯的藺相如,以及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愛國、寬容、顧全大局的品質,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理解將相和睦的重要意義,切中要害,事半功倍。在教學《竊讀記》中,抓住“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讓學生充分讀書,尋找快樂與懼怕的句子,抓住文中極為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對讀書的喜愛,品析積累,練習表達,學習應用,從而感悟課文,舍棄紛繁支離的分析講解,在簡約中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抓準課文的“課眼”,由此建構“教學骨架”,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帶動對全篇課文的閱讀品析,便可撐起長文短教、長文巧教的天空,這樣的教學簡約靈動、厚實高效,無不流淌著簡約之美。
二、合作自主,放松而不放縱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要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既然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那就必須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葉老的話就是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這就意味著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迫切性。的確,在課堂上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把他們的問題進行整合,最后歸總到文章中心上來,這種方法是比較有效的。但因為是全新的概念和方式,也是最難操作和把握的部分,必須要注意適用性,否則會出現放任自流的局面,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例如在公開課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上課伊始,教師提出“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這是目前許多教師經常在課堂上使用的、很流行的一種引導語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解脫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學習,促進學生有效讀書。但要引起重視的是,在這之前我們的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學習方式?他們能靈活地運用嗎?就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學生最喜歡的方式是不讀書。”那教師的引導豈不是成了一句空話?這樣的課堂教學只會變有效為低效,這樣的自主只是匆匆過場。
“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但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筆者曾看到,一位低年級教師在指導學生生字書寫后,布置寫字時提出這樣的要求:“每字寫兩遍,寫完后,同桌之間要找一找毛病,看誰的毛病少!”沒過多久有的人寫完了,同桌間開始相互找問題了。學生特別喜歡給別人找毛病,也特別害怕同學給自己找毛病,于是教室里漸漸亂了起來。“老師,他們吵架!”教室東北角傳來“告狀”的聲音,原來兩個學生因為互相不服氣對方給自己找出的毛病吵了起來。教師費了好一番口舌才將他們間的矛盾解決,教室的另一邊又傳來了哭聲,一看,兩個學生動手打架了,自然也是因為字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相互檢查就在爭吵和教師的調解中結束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里,教師的目的是通過學生間的相互檢查這一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提高寫字能力。但教師卻忽視了兒童爭強好勝、喜歡給別人找毛病卻不愿正視自身錯誤的特點,沒有協調好,結果在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吵架的情況,影響了整個課堂的有序性,事與愿違。
其實,出現以上的問題并不是學習方式本身的錯,而是因為許多教師沒有對學習方式進行有效指導。大多數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習從依賴走向自主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長期缺乏自主學習訓練的學生,一招一式都沒有,叫他們怎樣自主學習呢?要讓他們學會選擇目標與內容,決定過程與方法,教師切莫袖手旁觀、順其自然,而要積極引導、組織到位。要怎么做呢?由此我在想:①傾聽。我們在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時不要忘了學會傾聽。②反饋。學會傾聽后要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補充,還要善于總結本組的討論意義,進行合理反饋。③總結。其實四人小組的發言肯定是無序的、雜亂的,需要整理才能變得有條理,討論中有價值的東西也需要提取出來,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再過渡到“會學”,只有對學生放松且不放縱,才能使得課堂高效,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課堂等待,尊重而不盲目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教師讓學生在規定時間里自由朗讀課文,但是幾分鐘過去了,朗讀的聲音也逐漸減弱,但總有一些角落依稀有朗讀的聲音。這時,我們常會聽到教師和藹地說:“讀書是自己的事情,我們等這幾個同學把文章讀完好嗎?”于是全班40多個學生等著這幾個學生朗讀,而這幾個學生,讀著讀著也不好意思地靜了下來。此時教師還在為自己耐心等待的結果而沾沾自喜。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幾個學生非但沒有受到特殊的照顧,反而在同學們的眾目睽睽中,覺得不好意思而越讀越不敢放聲才匆匆了事。在課堂上,當教師出示問題要求回答時,總有兩三個學生因為跟不上步伐而沒能舉手,這時總有教師讓全班學生來等待這些學生,而這幾個學生在40多雙眼睛的“關注”下反而滿臉通紅,把頭埋得更低。
應該說,以上事例,教師都很想落實新課程 “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的理念。的確,等待是一種尊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待更是一種喚醒,教師用尊重、關注、激勵喚醒學生“心中的巨人”。但教師的等待并不是一味地癡癡傻傻地守株待兔,而需要適時地點撥、恰當地評價、真誠地鼓勵,給學生以新的體驗和啟發,從而開啟學生的智慧,否則以浪費40多個學生的時間而“厚待”了兩三個學生,可取嗎?短短一堂課,學生經得起幾次這樣的等待?這樣的課堂效率會高嗎?因此,對課堂上讀得慢、想得慢的學生,除了等待,更應親切地提醒他們,或平時單獨指導、訓練,提高他們讀書和思考的速度,這樣既不浪費大多數學生的時間,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