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王的晚年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親人離世,很多老人一人獨居,對于照料自己的好心人,老人們心存感激,想把自己的財產留給他們。但由于未寫下遺囑,老人辭世后,半路上殺出個“老人的親屬”來爭奪遺產,于是,財產到底由誰繼承,就充滿了變數。
【案例1】
單身姑媽的遺產由誰繼承?
張阿婆一生未曾結婚生子,平時與侄子小張同住,生活起居也皆由小張負責。張阿婆共有兄弟姐妹8人,除了小張的父親,其余兄弟姐妹皆先于張阿婆過世。
2003年9月張阿婆不幸去世。一年后,小張的父親也去世了。張阿婆位于黃浦區的私房一直由小張居住至今。2009年初,在上述房屋即將動拆遷之際,小張卻收到了一張法院的傳票。原來,是堂兄大張前來,要求依法繼承姑媽張阿婆的遺產。
【法院判決】
庭審中,大張認為張阿婆的遺產應當由其8位兄弟姐妹共同繼承,現各位長輩均已過世,就應當由各位長輩的子女們繼承均分。最終法院判決,張阿婆的遺產由小張一人繼承。
【律師分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張阿婆的遺產到底該如何繼承?大張認為遺產應該由張阿婆的兄弟姐妹繼承。依據《繼承法》第十條之規定,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張阿婆既然沒有父母配偶和子女,其財產應當由其兄弟姐妹繼承,這樣的說法沒錯。但問題是,張阿婆的兄弟姐妹除了小張的父親外,都先于張阿婆過世了。大張想當然地認為,各位長輩的子女可以實行代位繼承權,這是不對的。
《繼承法》第十一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為此,該條明確了代位繼承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被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而不適用兄弟姐妹間的繼承。所以,張阿婆的遺產只能由小張的父親作為第二順序繼承人來繼承。
而在本案中,小張對其姑媽張阿婆遺產的繼承系法律上所謂的轉繼承,這是指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未放棄繼承權的繼承人也死亡的,其應得的遺產份額轉由他的繼承人繼承。小張的父親在繼承開始后,遺產處理前過世,其能夠繼承的份額應該由其繼承人小張來繼承。為此,法院作出了上述判決。而小張確實在姑母生前給予了照顧,得到姑母的遺產也在情理之中。
【案例2】
半路上殺出個“養兄弟”
張先生跟老王,兩人做了幾十年鄰居。老王終身未娶,父母早已作古,又沒有兄弟姊妹,是一位孤老。幸好有張先生一家時常關心照料他。2012年2月,老王因患病無法自理生活,住進了醫院,在老王最后的日子中,都是張先生沒日沒夜地照料,然而,老王還是因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在張先生幫老王料理完后事以后,便搬進了老王留下的房屋中居住。
可是沒過幾天,來了一位陳先生,他自稱是老王的兄弟,要求繼承老王留下的房產。原來陳先生跟老王本來是表兄弟,陳先生父母早亡,老王的父母就將當時年幼的陳先生接到家中生活,并認為養子,而老王就與陳先生成了養兄弟。陳先生認為,老王去世后,遺產依法應當由其一人繼承。
對于這位不速之客的說辭,張先生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由于他執意不肯讓出房屋,2012年7月,陳先生一紙訴狀將他告上了法院。
在法庭上,張先生說,房子是老王主動給他居住的。因為,身為孤老的老王的晚年生活都是張先生一家照顧的,老王出于感激,便決定把房子讓給張先生居住。據張先生介紹,老王還曾決定要將房子贈送給他,只是由于辦證時手續遇到麻煩才沒有過戶成功,但是他跟女兒的戶口都在老王的房子里,可見老王是同意將房子給他的。張先生認為,陳先生只是跟老王一家共同生活過,并沒有辦理收養手續,不應當有繼承權。而陳先生向法官出示了一系列證據,包括戶籍資料、親戚的證詞、居委會證詞,證明他與老王父母是養父母關系,并共同生活過。
【法院判決】
最終,法院認定,陳先生作為老王的養兄弟,依法符合《繼承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中關于法定繼承的條件,依法對老王的遺產享有繼承權,所以判決老王的房產歸陳先生所有。
【律師分析】
本案的焦點是,陳先生究竟是不是老王家的養子?在我國,解放前《收養法》還沒實施,自然不存在收養登記,按照當時法律的關系,只要親友證明養父母與養子女長期共同生活的,即使未辦理收養手續,也應該按收養關系對待。本案中,陳先生提供的戶籍資料和證人證言,都能夠證明陳先生與老王的父母是養父母關系,并且共同生活過,在《收養法》實施后,雖沒有辦理收養手續,但按照規定,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收養關系。
而張先生卻沒有提供更有力的證據加以反駁。因此,可以判定陳先生和老王是養兄弟關系,陳先生依法享有老王遺產的繼承權。而張先生反復強調,老王生前曾表示將房產贈與他,但他拿不出證據證明這一點,所以法院不予認可。
案發經過是這樣的:2011年11月14日晚,老王不斷給24歲的女士王林發短信、打電話,讓她到其家中。王林并沒有警惕。因為61歲的老王跟她父親是老同事,而她跟王的孩子也一直關系很好。王的兒子結婚時,新娘的伴娘就是王林。11月14日21時許,當王林來到老王位于蜀山新村的家中后,就再沒能走出那扇門。據老王交代,王林進入房間后不久,他就開始對其圖謀不軌。王林反抗時,雙方發生打斗。隨后,惱羞成怒的老王將王林活活掐死,并用自家的菜刀、剪刀將王林的尸體進行了肢解……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老王竟打起了老朋友兼老同事24歲女兒的主意。更令人發指的是,他在不成之后,竟徹底喪失人性,殺害對方并殘忍肢解尸體,其行為令人不寒而栗。
犯罪嫌疑人老王招供后,平日與他熟識的人都驚得說不出話。認識的人都說,他看上去很老實。老王和老伴搬到合肥市蜀山新村小區后不久,孫子就出生了。老伴隨即搬到濱湖,幫兒子兒媳照料孩子。居民們普遍反映,老王生活作息規律,也不賭博,為人性格不錯。另外,老王以前練過武術,身手不錯,“一般3個人都打不過他一個”。但他從未跟別人打過架,總是微笑示人。此次他犯下如此滔天大罪后,還能生活如常。11月15日晚9時許,民警敲開304室房門時,他正坐在餐桌邊,吃著花生米、喝著酒、喂著小狗……
我們知道,人格障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以性為特征,常有違法行為發生,稱為型人格障礙及沖動型人格障礙;另一類為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影響人際社會關系,難與人和睦相處,通常無違法行為,以性格特征命名有分裂型、偏執型、強迫型、表演型(癔癥型)等人格障礙。
型人格危害大。因為人格異常者,其思維及行為均與常理相悖,如單純、荒唐、古怪、殘忍、小題大做等等。
犯罪嫌疑人老王很可能具有典型的型人格障礙,此類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是極端自私,無羞恥感與責任感,更無道德觀念。具有型人格障礙者常常在做出危害集體或他人的行為之后對自己的劣跡進行辯解,強詞奪理,把罪責推給別人。
據有關心理學家分析,嫌疑人老王應是個內心被包裹得很緊、習慣隱藏自己習慣的人。這類人如果犯罪,身邊的人肯定會發出驚嘆甚至疑議。其實,這種人外表很和善,內心卻充滿了非常邪惡的力量。為何嫌疑人會用這種殘忍手段加害他人?為何嫌疑人要將作案工具放在家中?專家認為,此人并非心理素質很好這么簡單,也許,他和被害人可能存在不正當的關系。也許被害人曾經在言語和身體上對嫌疑人產生過攻擊,傷害過他的尊嚴,因此才激起了犯罪嫌疑人的怒火,用這種手段可能是為挽回自己的尊嚴。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面具戴得越多越久,就越容易在瞬間爆發。另外,我們也應該多關心離退下來的老人,防止他們患上“退休應激綜合征”。
退休應激綜合征,有人說這是閑下來或歇下來的毛病。美國心理專家布萊克?莫爾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人太閑了或生活太舒適了反而易同抑郁癥打交道。如今,有些老年人退休后,情緒悲觀,無所事事,每天不是電視就是電腦,沉默寡言,遇事多疑,心神不寧,夜不安寢,有的甚至還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喜怒無常等癥狀。這些老人感到十分失落、傷心,有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從而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什么事情都不滿意,總是懷舊;他還好猜疑和產生偏見;情緒憂郁、失眠、多夢、心悸、陣發性全身燥熱等。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是老年期開始的一個標志。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離退休障礙是一種心理方面的適應障礙,它表現為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不適應、人際關系的不適應、認知和情感的不適應等等,這些適應障礙究其實質,就在于離退休導致了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從職業角色過渡為閑暇角色,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從交往范圍廣、活動頻率高的動態型角色轉變為交往圈子狹窄、活動趨于減少的相對靜態型角色,對于部分曾是領導干部的老年人來說,還從權威型的社會角色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新舊角色間出現了矛盾和沖突,那么,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征就由此產生。
近年來,留美的中國年輕人逐年遞增。他們的父母,以短期探親或長期居留的方式進入美國,與孩子同住,幫孩子照顧他們的孩子,這在美國形成一種獨特的現象。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無比風光的事,跟隨事業有成的孩子,見識國外的好世界,而于老人自己,滿臉笑容背后,卻有著道不盡的心酸。
在紐約,中央公園是這些老人們消耗時間最多的地方。他們清晨自己出來鍛煉,下午帶著小孩過來玩。甚至,很多住得遠的中國老人也慕名而來,因為,這里可以見到很多中國人。
在中央公園,老王絕對是一個名人,他在7年間往返中美7次。因為短期探親一般只允許在美停留半年,所以,每隔半年,老王就和親家輪流換班,到美國照顧孫女。一年前,兒子已經給他申請到綠卡,不用再往返跑了,但他還是想每年回去一次,聽聽地道的北京戲,和老鄰居遛遛鳥。他給新來的老人們普及各種知識,周圍哪個地方的菜便宜,哪里可以淘到物美價廉的衣服,哪里有老人的活動,以及回國可以帶什么禮物,在哪里買等等。
大多數老人和老王一樣,不是純粹來旅游,而是帶著任務而來,呆到簽證期滿回家,有的干脆直接黑下來。在美國漫長的日子里,除了最初的一個星期是新鮮的、興奮的,接下來,他們的生活就是漫長的孤苦與單調。子女上班工作忙,早出晚歸,連說話的機會都很少。他們聽不懂、看不懂、說不出,在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不會開車,去不了多遠。他們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務和孩子,唯一的社交活動,就是去公園,那里有一群跟他們同樣背景的老人,大家一起帶孩子,一起聊天,一起組織一些活動。這是他們唯一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
美國鄰居看到中國父母幫子女帶孩子、做家務,悄悄問:“你一個月賺多少工資?”得知中國的父母為兒女從來不計報酬,他們會羨慕地說:“我希望我也有中國父母。”因為美國人的父母即便是臨時幫忙,都要收取比市場價還高的報酬。
中國父母與中國子女都不會有報酬這個概念,他們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子女很難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習慣性的享受父母帶給他們的一切,父母也不會責怪子女的不周,習慣性的把一切憋在心里,苦中作樂。
東西方文化撞老腰
在人生過去大半的時候,來到另外一個國家,盡管他們與外界交往不多,但他們還是感受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沖擊。他們生活的家庭,就是一個或多或少被西化了的家庭,甚至一家人說著兩國話。
老張夫婦從媳婦懷孕起,就開始到美國,準備照顧孫子。他們學會的第一個英語單詞就是“Diaper(紙尿褲)”,因為兒子媳婦都這么說。他們愣了幾天,終于知道了Diaper就是紙尿褲,紙尿褲就是Diaper。后來,他們發現,在公園里認識的每個老人都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在生活中,他們會被迫著去學習一些東西。比如,在路上散步,迎面過來的美國人會微笑著跟他們打招呼,久而久之,他們也學會了,碰到陌生人也微笑,也說“Hello”。
當孫輩們長大,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是很多老人日程表上重要的一環,但是他們會發現,事實比他們想象的要困難很多。在美國長大的孩子,中文對他們來說,完全是一門陌生的語言,他們常常會抗拒。年輕的父母很可能很快就屈服了,因為說著說著就跟著他們一起說英文了,但是老人們不會,因為他們沒有第二條路可選,于是,在一來一往間,孫輩們終究是學會了一些中文,而老人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了不少的英語。出去買東西,知道說簡單的單詞,討價還價的時候,能說英語數字,在游樂場,碰到美國小孩,也知道會用英語去贊嘆。
學習,是讓一個老人保持活力的最佳途徑。老張說:“在美國,如果不是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可以去學習,那樣的孤單寂寞,有時足以讓我們倒下。”然而,很多東西,卻是怎么學習也學不來的,比如跟隨他們幾十年的傳統沒法一下子拋棄,很多新東西就沒法接受。這一點,在教育孩子時尤其明顯。
年輕的父母學到不少西方的育兒觀念,從小孩子獨立吃、獨立睡,到在地上爬,紙尿褲穿到三歲。可是,老人們無法接受。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讓他餓肚子?哭的時候,怎么可以不去抱?他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開始把尿,就算孩子還沒那個意識,但是至少不會包成紅屁股啊!最后,經過來來回回的較量,雙方都會做出一些讓步,但很多老人說:“如果在國內,我早就走人了!”人在美國沒辦法,想想子女,他們也不容易。
走出一片天
隨著孫輩們慢慢長大,上幼兒園、小學了,老人們就一下子空閑下來,天倫之樂也很快隨之消失,他們的生活中就鮮有歡聲笑語了。因為,孩子一旦上了小學,很快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回家也很難蹦出幾個中文詞,和老人們的交流幾乎為零。
這時,很多老人,開始走出家門,去尋找屬于他們的另一片天空。其中,工作是他們最熱衷的事,一方面,足以打發無聊時光,另一方面,不菲的收入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老謝的孫子一上學,他就在中國超市找了一個搬運工的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上貨下貨,盡管很辛苦,但是每個月都有1000多美金的入賬,這換成人民幣,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錢。老謝說:“趁身子骨還好,多賺點錢,給子女們減輕一點負擔。”
老林退休前是幼兒園老師,她后來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把一個孩子從8個月一直帶到3歲半。孩子的父母特別感激,老林不僅把孩子照顧得很好,而且給他做了非常好的中文啟蒙。老林也很開心,她之前總覺得,孫女上學后,她在家就成了沒用的人,但是,當她可以自己賺錢了,可以用自己的錢給家里買食物,給孫女買學習用品、玩具,她覺得腰桿也挺直了。
事實上,大多數子女并不贊成父母出去工作,也不會嫌棄他們在家沒事可做。他們更希望父母能出去參加一些老年人活動,能過著輕松舒適的晚年生活。他們有的給父母在附近租了一塊地,讓父母們在美國當上了農民,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讓父母開心,還能給家里提供綠色蔬菜。有的讓父母上老年大學,去中國人辦的老人活動中心,去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朋友。
“一個中心”――堅持以身體健康為中心。
大家都知道,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人感慨地說:“人生在世什么都是別人的,惟有身體是屬于自己的!”此話聽來似乎有點偏頗,但確也是真話!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健康的身體,那你還能有什么呢?
“二個基本點”――糊涂一點、瀟灑一點。
“難得糊涂” 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名言;體現他當時“眾人皆濁而吾獨清”的心境。這里說的“糊涂”卻是指能使自己心胸開朗的辯證的處世方法;“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我們只有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能健康長壽,事業有成。有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是凡事不能太計較,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瀟灑一點” 就是心境里的瀟灑,古詩曰“日朗風清近年天,傍花隨柳過前村。旁人不解我心樂,將笑偷閑學少年”。其實瀟灑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人的年齡分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兩種,有的人是60歲的年齡,但由于心胸開朗,他的心理年齡就會只有二三十歲;如果終日里暮氣沉沉,你即使年紀輕輕也會像個垂暮的老頭。人如能淡泊名利、去留無意、寡欲清心、毀譽不驚,你就會活得有滋有味、瀟瀟灑灑!
“三個忘記”――忘記自己的年齡、忘記自己的疾病、忘記一切恩恩怨怨。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老”,比如隔壁的老王是70歲死的,你成天想著自己今年多少歲了,到他的年齡還剩多少年,掐著指頭計算著活一天就少了一天,那你能開心嗎?還有疾病,有病不能諱疾忌醫,雖然醫學發達了,但還是有很多疾病不能治愈。健康還要靠自己,心情豁達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良藥。要心情愉快就不能老想著生活中、人際間的不順心事。大家都知道的“六尺巷”的故事:兩鄰居為建房地界發生糾紛,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便寫信求助。京官回信說1“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后,兩家互相讓步竟讓出了一條“六尺巷”。這就說明人生在世別太計較,“退一步天寬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有一句俗語說“青山為主人為客”,人生來世上走一遭多則百年,只不過是做“客”一輪嘛,還有什么恩恩怨怨不能釋懷呢?
“四個老”一老窩、老伴、老友、老底。
“老窩” 就是說人上了年紀要居有定所,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四處奔波,“老窩”使你生活安定。 “老伴”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相伴,相濡以沫,互相照顧,能使你有安全感。
“老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經常有朋友相聚使你生活豐富多彩。
“老底” 就是泛指自己的積蓄;人的精神生活是要有一定的物質保障的,有人說:“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有病!沒什么也行,就是不能沒錢!”“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雖然現在的社會保障比較健全了,你老了兒女們也一定會很孝順,但是你如果每一分錢都要從兒女手中拿來的話,就是兒女們很爽快給你,但隨便問一句:“有什么急用?前幾天不是給你幾百元了?”那你的心情能好嗎?因此,中年朋友還是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適時給自己保存一定的積蓄,為你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好而準備必要的“老底”。
“五個字”――“樂”、“俏”、“聊”、“跳”、“掉”
如果說前面“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個忘記、四個老”是中老年養生基本觀念和必備的條件的話,那現在說的這“五個字”就算是養生健身的實用方法了。 “樂” “笑一笑,十年少。”要經常自找樂子。有朋友說我樂不起來呀?那是你自己不知“滿足”的緣故,“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俏”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不太愛打扮,說是我都這把年紀啦,還俏什么呀?其實不然,“愛美是人之天性”,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美法,年紀大了也別失去了愛美之心。“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嘛,一個人打扮得整齊清爽,那你也就顯得神采奕奕啦。
“聊” 常聊是健身之法。很多患壓抑癥的人就是和別人交流太少。聊的方法很多,可以和朋友面對面交談,也可以互通書信,現在互聯網更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臺;但找聊的劉?象很重要,俗話說“酒逢知己干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你要找有共同志趣的朋友(包括異性的朋友),海闊天空地神聊,會讓你覺得神清氣爽、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