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關夢想的詩歌

有關夢想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夢想的詩歌

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第1篇

感恩節(jié)現(xiàn)代詩歌范文一

感恩的心

落葉在空中盤旋飄蕩

描繪著一幅幅感人的畫面

那是大樹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yǎng)

浪花在大海中翻騰歌唱

譜寫著一曲曲感恩的樂章

那時浪花對哺育塔的大海的頌揚

不要抱怨上蒼給予你太多的坎坷與滄桑

也不要悲嘆命運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體驗生活的快樂,沐浴著愛的陽光成長

有人說——

善良的本質就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也有人說——

感恩是人世間的美德,它至高無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予我寶貴的生命,哺育我們健康的成長

感恩我的老師,因為他們帶我品嘗知識的瓊漿,叫我放飛青春的夢想

感恩親愛的黨,因為它為我們創(chuàng)造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播灑陽光讓新苗茁壯

感恩偉大的祖國,因為它賦予我們中國人的尊嚴,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xiāng)

多少次滿含著感動得淚花把未來暢想

學會感恩,就會虔誠的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

學會感恩,帶著欣喜與熱愛去進行生命的遠航

感恩,是一種力量

感恩,是一種境界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感恩節(jié)現(xiàn)代詩歌范文二

綠葉在林中吟唱,

譜寫著一曲曲感恩的樂章,

那是大樹對滋養(yǎng)它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

繪畫著一幅幅感人的畫像,

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

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

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

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芬芳!

學會感恩,感恩讓我們的價值坐標更為寬廣;

學會感恩,感恩讓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光芒;

學會感恩,感恩會讓我們的青春更加昂揚!

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節(jié)現(xiàn)代詩歌范文三

感恩每一滴水,它把我滋養(yǎng),

感恩每一枝花,帶給我芳香,

感恩每一朵白云,編織我的夢想,

感恩每一縷陽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

感恩老師,教會我成長,

感恩幫助過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

感恩傷害我的人,讓我學會堅強。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和諧美麗,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有我有你。

看了感恩節(jié)現(xiàn)代詩歌的人還看

1.關于感恩節(jié)的現(xiàn)代詩歌

2.關于感恩節(jié)的詩歌

3.關于感恩的現(xiàn)代詩歌

4.感恩節(jié)的詩歌

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第2篇

這首詩叫《獨桿》,稍微具備詩詞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

托什么物?一株獨桿的樹。嚴格說是樹苗。言什么志?按詩歌中的說法,是耿直、又孤兀的品格。當我們把這兩個元素從詩歌中抽離出來,似乎一下子就窺見了詩歌的全部。但為什么我們會感覺這首詩歌很美呢?恐怕確實三言兩語難以說清的。

在園子里,我種下一株獨桿的樹

我希望它能

守住一個人耿直、又孤兀的品格

我們在很多詩歌中都看到人們喜歡用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來比擬人的精神品性,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大自然的很多事物往往蘊含著人類的精神品性,且這種品性相對來說是經過時光淘洗的、恒在的、不輕易改變的,比如梅花象征高潔,松樹象征堅韌剛毅等。獨桿的樹有沒有這種傳統(tǒng)的象征意義呢?好像還沒有,我們甚至連這是一棵什么樹都不知道。這就是詩人獨辟蹊徑的地方,他取譬的是這一株樹苗的直,借以來觀照自我。對于樹而言,它在幼苗階段是直的,但是否一直是如此?顯然這是未知的,因此詩人就寄希望于未來,說“希望它能守住一個人耿直、又孤兀的品格”。 耿直、孤兀是這株樹苗目前的狀態(tài),也是詩人自我品格的寫照,他也在默默勉勵自己保持這樣一種品格。

在生長的過程中

我要求它獨步、頑強

不懼孤立、不怕受冷落、排擠

要活出一個人內心的力量,不能

有過多孿枝的想法

如何保持這種品格?詩人仍然通過樹木成長與人成長之間的相似性來表明自己的志向。正因為樹苗生長的不確定性,詩人進一步對其成長提出要求。要求它獨步、頑強,不懼孤立、不怕受冷落、排擠,要活出一個人內心的力量,不能有過多孿枝的想法。一棵樹和眾多的樹生長在園子里,就像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何以在我們生活和成長的環(huán)境中能夠保持最初的品性?詩人在這里其實是進一步挖掘一株獨桿所具有的人類精神品格。一開始,一棵樹的生長空間在園子里可能還是很大的,但隨著眾多樹苗共同長大,它們既要爭奪高空的陽光,也要在地底下爭奪土壤的養(yǎng)分,它的獨立性,它的堅強無畏,很多時候可能真的和人一樣,它自身所具備的強大的生命力才是它應對孤立、冷落和排擠的最好方式。最有意思的是,詩人要求它不能有過多孿枝的想法,一棵樹最終總是要開枝分椏,冠蓋如云總是一棵樹的夢想,詩人在這里是不是希望它不要受到更多世俗的羈絆,盡量活得簡單呢。我想這里應該是表達詩人渴望過一種簡樸的生活。

一株獨桿時刻應該以一株獨桿

衡量自身,就像一個人獨善其身

這樣,結尾就顯得順理成章。一株獨桿在詩人看來不僅是外在形象,同時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獨桿的筆直、孤單顯出的就是詩人前面說的耿直又孤兀的品格,這種品格不是要求在現(xiàn)實中怎樣狂飆突進,而在于怎樣遵從自己的內心而律己修身。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首詩寫作時可能是詩人當時境遇的一個自況,當現(xiàn)實不斷物化、充滿傾軋,詩人提醒自己以這株獨桿來衡量內心。

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第3篇

這組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交織著詩人對故鄉(xiāng)和他鄉(xiāng)的不同體驗。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xiàn)象,詩人在不同的地方做著相同的事情,比如務農,但他在其中獲得的感受卻是存在差別的:他離開了故鄉(xiāng),但故鄉(xiāng)帶給他的卻是踏實、安寧;他身處異鄉(xiāng),但異鄉(xiāng)帶給他的卻是流浪與孤獨。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交織,構成了馬東旭散文詩中的矛盾與糾結。

在馬東旭的散文詩中,交織著兩種值得關注的情感取向。

一種是向下的、悲劇式的,常見的包括悲痛、孤獨、無助等等。他在《托格拉艾日克》中寫道:

哦,在卷起的塵土中。

看不出我們的悲與歡。

與孤獨。

與無助。

這幾個詞語快要把我的肉身漲破了。

“這幾個詞語快要把我的肉身漲破了”,說明詩人的這類體驗是來自生命內在的,而且是向內壓抑的,甚至積累了很久,力量很大,噴射出來就是讓人吃驚的詩句。我們應該理解詩人的這種體驗和情感取向,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帶有一定的悲劇性。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悲劇性就是源于個人的夢想與其所面對的現(xiàn)實的沖突。“這種沖突難以得到緩解的時候,承載的人要么爆發(fā)或者突破,要么壓抑或者自我消解,而真正能爆發(fā)或者突破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對于大多數(shù)承載這種沖突的人來說,他們就不得不面臨向內的壓抑。壓抑必然帶來痛苦,有時甚至會走向絕望。在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有一種觀念,叫詩善憂郁,說的或許就是這個道理。每個人的痛苦、憂郁有著不同的來源和內涵,于是就容易出現(xiàn)多樣的詩。

悲痛、孤獨、無助等等體驗是馬東旭詩歌的深層誘因核動力,也是他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他說:“悲傷是體內的殿,孤獨是另一個殿。”(《此刻》)但是,詩善憂郁,并不代表詩歌就只能寫憂郁,或者就只能在憂郁之中徘徊彷徨。詩人或許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強者,但他們肯定是精神的強者。優(yōu)秀詩人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能夠于憂郁之中找到方向,找到目標,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與生命的超越,也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就是我們前面所“的對痛苦、孤獨等體驗的自我消解。于是,在馬東旭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另一種情感與精神取向,那就是超越的、神性的精神追求,這是一種依靠心力、定力和自我調適才能實現(xiàn)的精神狀態(tài)。

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努力參與自我調適、自我救贖的詩人,我們可以從馬東旭的作品中讀出很多怨,但他往往在怨中尋找、集聚、提升屬于自己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使他的詩中幾乎沒有恨,而是依托這種力量將其向下的、悲劇式的人生體驗予以釋放、修正、提升,于是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種復雜而又有向度的詩意,包括令人感動的悲憫情懷:“我想到了霾。/想到了霾包圍的人類,突然落下了淚水。”(《新的一天》)“必須原諒這個世界的飛沙、走石,種種疼。”(《居江湖之遠》)具有悲憫情懷的詩往往不只是詩人對自我的打量,而是蘊含著對更多的人甚至人類命運的關注,它可以帶來生命的溫暖與精神的慰藉,有時甚至可以發(fā)揮獨特的引領作用。

馬東旭的超越是帶有神性的,也與帶給他生命的故土有關,他甚至會借鑒宗教的理念來推進對生命壓抑的釋放、調節(jié)。試讀下面這些詩行:

此刻,我在金色的黎明中,遠離喧囂。我崇敬的圣殿,散出奇異之香。合十的手掌,幾乎觸到了穹廬的藍。

――《新的一天》

桃花,飄著異香。但不是桃花陣。涓流,猶如金色的綢緞,奏著永恒的圣歌,終古如斯。于此,我頌出最美好的禱詞:免了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類的債。我觥籌與自己,并交錯。我學畫畫,畫梅蘭竹菊。做四君子,做四君子的主人。

我熱愛草木和麥田,熱愛籬笆和狗,星群和羅盤。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靠近靈魂的銀河,神賜的。沒有風暴。

――《我在申家溝,像梭羅》

詩人說:“我是自己的上帝和國度,亦是自己的十字架。是自己的廢墟,亦是廢墟之中的殘余。”(《居江湖之遠》)但我們發(fā)現(xiàn),吟唱著這類詩句的詩人,在面對于大自然、面對故鄉(xiāng)、面對神圣的啟示的時候,他的詩也可以有輕松、超然的意境。用俗話來說,詩人把現(xiàn)實之中該看透的都已經看透了。他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適合生命的新的向度,這種向度就是許多優(yōu)秀詩人在經過迷茫、徘徊之后而共同走向的一種狀態(tài),我常常稱之為歷地獄而達天堂的精神提煉。要實現(xiàn)這種超越并不容易,它要求詩人的內心足夠強大,要求詩人的視野足夠開闊,要求詩人對心中的塊壘能夠有所放下。我曾經從這個角度談論過李耕、徐成淼的散文詩,也談論過傅天琳等人的抒情詩。我期待馬東旭也能夠像這些前輩一樣,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別樣的詩歌之路。

詩壇上有一路詩被人們稱為“打工詩”。就馬東旭的身份來說,他也算是典型的打工者,但他的詩卻不同于人們常說的“打工詩”。他很少直接以“打工”生活為題材寫詩,在他的作品中,詩人更主要地是挖掘自己的內心;同時,他的詩所抒寫的情感,他所抒寫的精神質地,也不只是來自他的“打工”生活,而是要寬泛得多。當然,如果從遠離故土和對故土的觀照這個角度說,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一種類似于“打工詩”的無根與流浪之感。

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第4篇

摘要: 以《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為代表,顧城的詩歌呈現(xiàn)出黑白兩極性――白色的童話和黑色的深淵。自然、童心、女性等關于愛和美的要素構成了一個唯美夢幻的童話世界,而恐懼情緒、悲劇意識、毀滅傾向同樣潛藏在黑色的深淵中,黑白兩極的對立造成了詩人精神的裂痕,但也成就了“精神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詩歌。

關鍵詞:《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顧城;童話;深淵

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顧城一直被冠以“童話詩人”的美譽,“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也成為顧城最廣為人知的詩句。但縱觀顧城一生所作的詩歌,在單純美好的畫面之中,卻摻雜了大量消極的死亡意象,他用詩歌所構筑的,不只是一個唯美夢幻的童話世界,也暗含了黑暗可怕的毀滅深淵。這正是顧城詩歌的兩極性特質,童話是白色的一極,深淵是黑色的一極,黑白兩極的對立造成了詩人難以愈合的精神裂痕,卻成就了具有“精神現(xiàn)象學”意義的詩歌。本文以顧城寫于1981年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為例,闡釋顧城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黑白兩極。

一、白色的童話

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的題注中,顧城寫道:“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1](p135)這一刻的顧城是向往光明的,他的詩的確具有給人光明的一面,這種“白色的光明”[2](p9)交織出白色的童話世界,表達了顧城對美的極致追求。在他用詩歌描繪的童話世界中,“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他的葉子”[1](p215)(《門前》),人的生命和自然萬物相融合,而詩人只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幻想是他的“媽媽”,美是唯一的真實。正如1980年舒婷寫給顧城的詩:“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蘭的花/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墻/銹崩的鐵柵/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蟈蟈的隊伍/向著沒有被污染的遠方/出發(fā)……”(《童話詩人――給G?C》)[3](p173)筆者認為,在顧城白色的童話世界中,自然、童心、女性是其關鍵構成要素。

舒婷提到的“星星、紫云英、蟈蟈”是顧城詩歌中的常見意象,這些自然界的事物與詩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在詩人的幻想中構成夢幻的童話。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顧城寫下:“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畫下丘陵――長滿淡淡的茸毛/我讓它們挨得很近/讓它們相愛/讓每一個默許/每一陣靜靜的春天的激動/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1](p136)。可見,詩人敏感且善于幻想的心為他筆下的萬物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在擬人和通感手法的運用中,每一個美好的剎那都被細心捕捉。

顧城與自然的親近融合和他童年時期隨父親在農村生活的經歷有關,物質的貧乏與田園的詩意賦予了顧城寫作的沖動,“隨著春天的來臨,他發(fā)現(xiàn)那里富有給自己帶來靈感的大自然”[4](p83)。后來,他又讀到了法布爾的《昆蟲記》,昆蟲的世界使他遠離了現(xiàn)實的煩惱,也為他的詩歌寫作提供了重要意象。正是在對自然的幻想中,他捕捉到了每一個“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的時刻”,并期待著像“燃燒的燭火和楓葉”一樣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自然,顧城始終在以一顆童心書寫,“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他拒絕長大的心聲。時期看到的暴行和混亂使他在現(xiàn)實世界中感到不安,此后他徹底躲進了作為一個兒童所看到童話世界,正如他在《給我的尊師安徒生》中所說:“我愿在這里安歇/在花朵和露水中間/我將重新找到/兒時丟失的情感”[1](p48)。拒絕長大使他始終無法走出童年那個關于“彩色蠟筆”的幻想,因此25歲的他仍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做著關于“玻璃糖紙”和“北方童話”的夢。但也正是因為童年情結,顧城才能以一顆童心寫出童話般純粹的詩歌,正如他自己所說:“寫詩就是一顆赤子之心。”[2[(p45)

童心使顧城以純真的眼光構筑自己的世界,也使顧城如一個缺愛的孩子般迷戀與崇拜女性,在顧城的童話世界中,女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顧城把人類世界分為兩類:男性的和女性的,在他看恚骸澳行允搶肟了生命本源的絕望體,惶惑弱小,所以終于偽造出強大的社會生活來。女性是上天光輝的顯示,卻不會看見它。男性能夠看見,但他們是黑夜,所以不能接近這個光明。”[2](p41)他認為,女性是“美”的化身,因此他在詩中寫下:“我的愛人/她沒有見過陰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1](p136)。

自然、童心、女性,顧城用詩歌構筑的童話世界是至美的世界,是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的夢幻王國,詩人關于“美”的一切構想也都建立在這張“心愛的白紙”上。由此觀之,“童話詩人”的美譽是顧城當之無愧的。

二、黑色的深淵

顧城詩歌中唯美的童話世界為他博取了鮮花、掌聲和“童話詩人”的美名,但為其詩歌建立起深刻性和復雜性的卻是潛藏在白色童話背后的黑色深淵。恐懼情緒、悲劇意識、毀滅傾向,這些都與前文所述的白色童話世界格格不入,顯現(xiàn)出詩人靈魂中潛在的黑色的一面。

顧城曾說:“我的所謂童話,并非完全生自自然狀態(tài),實際上源自文化革命給我造成的恐懼。”[5](p310)這一源自童年的恐懼心理伴隨了顧城的一生,也在他的詩中流露出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雖然大部分都在描寫“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的時刻,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在紙角畫下的自己是一只樹熊。詩人對自我的刻畫和本首詩前半部分的美好世界截然相反,“沒有家”并“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發(fā)愣”的樹熊形象表達的是一種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恐懼情緒和手足無措的不安。它害怕愛人“忽然掉過頭去”,害怕“愛情的痛苦”,更害怕“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的時刻最終不會出現(xiàn),因為詩人早已知道,最終“我沒有領到蠟筆”。

這就是顧城的悲劇意識的體現(xiàn),他一生向往和追求美,卻也固執(zhí)地相信:“美和希望,終究會離開我們。”[2](p19)顧城信仰愛情,也信仰革命,他說:“這些使我感覺到的是人的那種真切、純粹。”但是他又說:“當我說‘真美啊!’的時候,它們不會停留下來,它們就消散了。我接受不了的就是這個消散。”[2](p14)這一關于“美的消散”的哲學觀反映了顧城一生所經歷的求美不得的痛苦彷徨,他向往的唯美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存在極大反差,而他深知自己無力改變現(xiàn)實:“我和這個世界對抗的時候,就像一只小蟲子在瓶子里碰撞……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命的矛盾。”[6](p408)

在恐懼情緒和悲劇意識的雙重擠壓下,顧城最終被推向毀滅的深淵。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結尾部分,“沒有領到蠟筆”的“我”選擇撕碎“心愛的白紙”,這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選擇不僅是詩中“我任性”的表現(xiàn),也是潛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毀滅傾向。筆者認為,這是時期的經歷在顧城心中埋下的潛意識。他在回憶時曾提起自己看到死人的經歷,并表示:“從那以后,人生在我眼里就變了樣子。”[7](p222)可見,在顧城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他所看到的暴行和對生命的踐踏不僅讓他感到恐懼,更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他心靈的陰暗面,這一黑色的深淵在他的詩中流露出來,也在他的人生結局中付諸實踐。

三、精神的裂痕

顧城的詩歌是白色的童話,描寫了自然、童心、女性等一切關于愛與美的事物和情感,顧城的詩歌也是黑色的深淵,潛藏著恐懼的情緒、悲劇性意識和走向毀滅的傾向。筆者認為,這黑白兩個世界都是極端化的,互為彼此的對立面。現(xiàn)實中不會有“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羽毛和樹葉”終將歸于泥土而非“天空”,“愛情”難免會有或多或少的“痛苦”,從詩中絕對理想化的愿望可見,顧城筆下白色的童話世界是作為現(xiàn)實的反面、理想的最高境界而設置的。Y束,肆意的暴行和無休止的混亂暫告終結,但這段童年經歷在顧城眼睛里留下的“黑色”的沉淀不會消除,因此他內心黑色的深淵是過去痛苦經驗的延續(xù)和擴大化。這黑白兩極拉扯著顧城的心靈,最終造成了詩人精神的裂痕,但也因此成就了“精神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詩歌,為他的詩增加了思想的深度和靈魂的重量。

顧城曾說:“我十多歲的時候跟著全家下放到農村,就想有一片土地,用土筑一個小城,城里邊種上土豆,可以背著弓箭在城上面巡視,不時地向外面放幾箭。這是我童年的夢。”[2](p142)顧城的這座城是一個充滿愛與美的田園,他的一生都在為筑城而夢想著、書寫著。但是,天生的敏感固執(zhí)和童年經驗帶來的恐懼與悲劇意識又使他最終選擇了棄城,懷著對白色童話的夢想,步入了黑色的深淵。

參考文獻:

[1]顧城.顧城的詩[M].北京:人們文學出版社,2012.

[2]顧城.顧城哲思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3]舒婷.舒婷影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顧城.最美的永遠是明天――剪接的自傳[M].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5]顧城.顧城文選(卷一)[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

有關夢想的詩歌范文第5篇

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來自寒冷然而富有濃厚歐洲氣息的加拿大小城蒙特利爾,后來在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念英國文學,畢業(yè)后因寫詩及小說而享有知名度,音樂只是他年輕時代的消遣,曾做過一些業(yè)余演出。直到25歲,他才嘗試將詩改寫成歌曲。很偶然的機緣將他帶入民謠領域,在朱迪-考林斯(Iudy Collins)的幫助下,將他的詩作配上簡單的和弦,開始游吟生涯。

從加拿大來到美國紐約,科恩趕上了最輝煌的民歌運動時代。但是科恩不同于鮑勃-迪倫對政治的關心,科恩的歌就是詩,他用很簡單的方法把他們唱出來,沒有華麗的修飾,也沒有做作的矯情,音樂因為他的詩而存在,歌曲因為他的吟誦而成立。這位加拿大籍猶太裔的桂冠詩人酷似沉思憂郁的孤獨俠客,不疾不徐的馳行于潮流邊緣,隔岸觀火。

34歲,科恩出版了第一張專輯《萊昂納德-科恩之歌》(The Songs ofLeonard Cohen),對喊出“別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口號的嬉皮時代來說,科恩那時候就已經是個老頭子了。從1968年到1992年,科恩出版了10張專輯,并通過兩本小說和八本詩集被嚴肅的文學界認可。其第二部小說《美麗失敗者》(Beauriful Loser)被文評家認為是六十年代的經典作品。然而充滿男性沙文意識的文集《一個大眾情人之死》(Death of a Lady’s Man)卻又迭遭惡評。但科恩似乎并不在意,父親留下的遺產,加上版稅和文學獎助金,讓科恩得以浪跡天涯,往來于故鄉(xiāng)蒙特利爾、紐約和愛琴海的島嶼之間,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就像所有向往流浪又自認有才氣的年輕男子所夢想的那樣,他是個離不開女人的男子。科恩早年的情史,據(jù)說可以寫成厚厚的百科全書。他在希臘一座名為“Hvdra”的島上擁有一間木屋,在那個年代,島上聚集了許多自我放逐的歐美藝術家,他和其中一位挪威女子瑪利安(Marianne)同居許多年,甚至還生了孩子。這段戀情最后以瑪利安回到前夫身邊作結,科恩的名作《太久了,瑪利安》(So Long,Marianne),記錄了這段感情的尾聲。

1995年,科恩已經皈依禪宗,他在南加州的一座禪寺里修行,每天除了禪修就是給師傅做飯。那時候公眾對他越來越認可,但他沒有下山的計劃。直到2001年他才又重新回到演唱生涯,出版了《新歌》(the new songs),他為搖滾樂帶來了更深刻的聲音,U2、尼克-凱夫(NickCave)等大牌搖滾明星早已成為了他的粉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霍州市| 昌宁县| 峡江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九江县| 凌海市| 福安市| 五台县| 马公市| 林甸县| 海宁市| 大悟县| 延寿县| 临沂市| 广元市| 绥阳县| 渭南市| 庆城县| 新疆| 达拉特旗| 德化县| 泗阳县| 沭阳县| 台东市| 商洛市| 遂溪县| 岳阳市| 英德市| 项城市| 庆云县| 崇义县| 遂昌县| 蓬莱市| 乌审旗| 台南县| 清河县| 长治县| 内丘县| 恩施市|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