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松樹金龜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閃著金屬的光澤,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顯得既樸素又高雅。雄蟲的兩根短短的觸角末端各有7條緊挨著的流蘇,隨著小蟲情緒的變化,流蘇會像扇面般展開或合攏。
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這個華麗的裝飾是高度靈敏的感覺器官,能捕捉到細微的氣味、微弱的聲波以及人類所察覺不到的其他變化。那么雌蟲呢?雌蟲的形象則似乎在提醒人們,不要想象力太豐富了,想得太遠了。擔當起慈母職責的雌蟲,就算不是更需要,至少也跟雄蟲一樣需要有高度靈敏的感覺器官。然而,雌蟲的觸角末端卻只有6條流蘇,而且又窄又短。
那么,雄蟲的一對折扇有什么用處呢?金龜子的折扇,跟天牛長長的須角、鍬甲的鐵鍬般的上顎一樣,都是發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只是外形各不相同而已。
法布爾在文中所提到的流蘇,其實就是指金龜子觸角的末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學詞典》中是這樣描述金龜子的觸角的:“觸角鰓葉狀,各節能自由開閉?!笨梢姡ú紶栍?“流蘇”是來比喻金龜子觸角末端的。流蘇本是裝飾物,法布爾為什么用流蘇比喻觸角末端呢?是它們的形狀或顏色有相似之處還是它們的作用有某種相似呢?從上段文字和《生物學詞典》上的描繪,均可見它們不是形狀和顏色的相似,很可能是某些功能的相似。
那么,教參所說的“是金龜子的高度敏感的感覺器官”對嗎?仔細看看上面原文中“雌蟲的形象則似乎……”一段話便不難找到答案。文中的“似乎”,是說雌蟲的形象好像在有意提醒我們的意思,這是作者風趣的說法,意在提醒人們從雌蟲那里進行比較研究才能得出科學的答案。作者的這幾句話告訴我們:如果是高度敏感的感覺器官,按理說,假如雄蟲需要,那么雌蟲更需要,至少應該不分性別同等需要。可是從雌蟲的流蘇情形看它不是金龜子的高度敏感的感覺器官,它的功能并不在“捕捉到細微的氣味、微弱的聲波以及人類所察覺不到的其他變化”上,它的作用和金龜子的性別有關。那么,雄蟲的流蘇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金龜子的折扇,跟天牛長長的須角、鍬甲的鐵鍬般的上顎一樣,都是發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只是外形各不相同而已?!贝司湓捴?,金龜子的“折扇”就是指前文所說的“流蘇”,“它是發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就是說它是成熟的裝飾物,是求偶的裝飾物??梢?,金龜子觸角末端鰓狀物的作用與流蘇的作用有某些相似,僅是某種裝飾,而并非是高度敏感的感覺器官。
摘 要:本文結合小隴山多年的苗木生產情況,對傳統的育苗方式平地育苗和山地育苗的各個環節做了詳細的闡述,和大家共同探討各環節相應的技術措施。
關鍵詞:油松;育苗;平地育苗;山地育苗
中圖分類號:S791.2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78
油松是我國的特有樹種,在北方地區分布較廣,尤其是在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種植較多。油松樹形高大優美、適應環境能力強,比較耐干旱、貧瘠,不僅是美化城市環境,涵養水源的重要樹種,也成為小隴山更新造林、荒山造林的主要樹種。
1 采集種子、種子處理
在規模較大的林場,最好建立采種基地。每年的9月上中旬,油松的種子成熟,采收的最佳時間是當球果由深綠色變為黃褐色的時候,過早種子不成熟,影響發芽率;過遲,球果會裂開,造成種子飛散。一般從20a以上樹齡的母樹上采種,母樹要生長情況良好,樹干強健,樹形優美,抗逆性強,沒有病蟲害。采摘的種子,要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及時進行晾曬,勤翻動,每天翻動至少2次。種子經過幾天的晾曬,就會自己裂開,再用木棍進行翻動或敲打,種子就會脫出,然后收集種子,搓揉去翅,除去雜質,晾干后貯存。
在播種以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比較常用的就是溫水浸種法,在播種以前的十幾天,將種子先用濃度為2%的硫酸亞鐵浸泡1.0~1.5h,然后再用濃度為2%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 h,再用清水洗滌,去除藥液,然后用37℃左右的溫水將種子浸泡24h,再把浸泡后的種子撈出,放在濕潤的麻布上,每天要定時灑水,保持濕潤,待種子有55%以上出現裂口的時候進行播種。
2 播種育苗
2.1 平地育苗
2.1.1 選擇苗圃地
選擇排水、灌溉都方便的地方作為苗圃地,土壤為微酸性或中性的土層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沒有經過改良的水洼地、鹽堿地不宜用來育苗。油松育苗連作效果較好,苗木粗壯,抗病能力強。
2.1.2 播種
油松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播種,夏季播種的情況較少。春季播種宜早。一般采用條播的方式,播幅為3~7cm,行距為15~20cm,溝深為1cm,播種量一般為100~150 kg/hm2。開溝后把種子均勻的撒在溝內,在上面覆蓋1cm左右厚的土,稍加壓實,使土壤和種子結合。催芽以后的油松種子經過10d左右就可發芽出土。
2.1.3 澆水施肥
底水灌足的情況下, 播種后到出苗前一般不用澆水。如果苗圃地保水性能差,一般在播種后需要澆水,多采用噴灌或側方灌溉的方式。幼苗期不需要澆太多水,但是到了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出現澇災。
出苗以后要加強田間管理,尤其做好追肥工作。在生長初期,多施氮、磷肥,生長旺盛以氮、磷、鉀肥料為主, 后期以鉀肥為主,并追施適量磷肥,來促進苗木的木質化,利于安全越冬。
2.1.4 間苗和除草
出苗以后,榱聳姑縋舊長的均勻、健壯,要適時進行間苗。間苗在6―7月生長旺盛的時期比較好,間苗分2~3次進行,可以用手拔,也可以用剪刀或者鋤頭間苗。間苗在雨后或者灌溉后土壤比較松軟的時候進行,盡量不要帶動土,如果造成土壤空隙較大,要及時噴水,對苗木的根系進行保護。在生長過程中,還要及時除去雜草,及時松土,以確保苗木的生長。
2.2 山地育苗
山地育苗和平地育苗很相似,山地育苗的關鍵在于選好地塊,一般選擇離林地較近,坡度比較平緩、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的陰坡或半陰坡,切忌選擇山頂、風口或者死陰坡作為育苗地。進行山地育苗的時候,要在播種的前一年整好地塊,如清除雜草、深耕翻地。播種以前,平整土地非常關鍵,可以根據地形、坡度做不同的苗床,既要做好排水,又要考慮保持好土壤水分,以利種子出苗。
3 防治病蟲害
在苗木培育期,要防止苗木立枯病、油松松針銹病的發生,對出現的金龜子類、象鼻蟲等害蟲要及時防治。立枯病一般發生在每年的5―6月,在發病期,每隔7d用硫酸亞鐵溶液和波爾多液交替噴灑,但是要注意噴灑硫酸亞鐵溶液半小時以后, 要用清水進行洗苗,防止藥害的發生;油松松針銹病發生在每年8月中、下旬,在病害侵染期,可以用波爾多液、敵溴鈉、三唑酮等農藥進行治療;對于金龜子類、象鼻蟲等害蟲的防治,要在害蟲的不同生長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防治,例如在金龜子的成蟲期,可以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殺。
4 苗木出圃
根據苗木的產量、質量選擇適宜的時間出圃。兩年生的苗木,達到15cm以上的高度,0.3cm以上的地徑,頂芽飽滿,就可以用來進行造林。一般在春季發芽前起苗,隨起苗隨造林。從起苗到植苗的各個生產工序,要盡量減少根系的時間,減少根部水分的損失,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1 園地的選擇
建園時,應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灌溉、交通、地勢和地形等條件。絕大多數梨品種適宜栽培區氣候條件為年均氣溫7~14℃。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于-1O℃,極端最低溫度不低于-20℃,大于或等于1O℃有效積溫為4200℃,年日照時數平均2490小時,年降水量800~1000mm,無霜期190天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適宜梨樹生長。
2 梨樹的栽植
2.1 栽植密度及種植技術
梨樹從苗木落葉后至發芽前都可栽培。根據不同地形,地塊確定栽植密度,為了早期高產,最好采取計劃密植,目前推廣的株行距為2m×3m或2.5mx4m。
2.2 配置授粉樹
梨多數品種有自花不結實現象,建園應配置授粉樹。主栽與授粉品種配置比例最好是2:1,至少需4:1,才能達到豐產穩產。
2.3 栽植技術
栽植穴寬80cm、深50~60cm。每穴每株保證農家肥等有機肥料50~l00kg,加1kg磷肥。梨苗要求生長健壯、根系完整。栽植前將梨苗粗根剪去2~3cm,促進新根生長,解除嫁接處薄膜,以免影響主干生長。栽植時嫁接口露出地面5~10cm,踏實根基土壤,澆足水。風口地帶設立支柱,防范倒伏。
3 土肥水管理
土壤深翻熟化是梨樹增產技術中的基本措施,在秋季果實采收后到初冬落葉前進行。其方法有擴穴,全園深翻,隔行或間株深翻。深翻深度一般以30~40cm為宜。
在保證基肥的基礎上,應根據樹體生長規律適時追肥。第一次在萌芽至開花前追肥,促進枝葉生長及花器發育,初結果樹株施尿素500g,盛果期樹株施1000~1500g,但樹勢旺時可不追肥。第二次于花后至新梢停長前追肥,促進新梢生長和葉片增大,提高坐果率及促進幼果發育。初結果樹株施磷酸二銨500g,盛果期樹株施1kg,第三次于果實迅速膨大期追肥,株施1~1.5kg三元復合肥或1.5~2kg果樹專用肥。
梨的耗水量較大,每生產1g干物質需蒸騰284~401g水。梨樹一年中有4個重要需水期,如果不降水則應灌溉:一是萌芽期至5月下旬,萌芽開花和新梢速長,80%的葉面積要在此期形成;二是亮葉期至胚形成期(5月至7月中旬),此時是光合作用最強的時期(幼樹和旺樹應當適當控水);三是果實膨大期至采收(7月中旬至9月中旬),以促使果實膨大和花芽分化;四是采果后至落葉期(即9月中旬至11月),促進樹體營養物質積累,提高花芽質量和增強越冬能力。
4 整形修剪
對梨幼樹的修剪應少疏枝,多放枝。對初結果樹要注意培養結果枝組,主側枝的延長枝剪留長度逐年縮短。梨樹大量結果后,骨干枝易下垂,應抬高延長枝角度,如內膛過密,需將過密的輔養枝疏除或短截。如結果過多,枝條下垂,可在樹冠中間豎竹桿,把下垂枝均勻的向四周吊起來。
5 花果管理
冬季疏花芽,原則上是花芽:葉芽=1:l,正常情況下大約疏除全樹花量的一半。在生產實際中,以每17~20cm距離留一個花芽的密度為宜。只疏除花芽,保留葉芽。冬季疏除花芽工作未進行的,可在開花前疏除花蕾進行補救。疏除花蕾標準,一般按20cm左右保留一個花蕾,疏弱留強,疏小留大,疏密留稀,疏腋花芽留頂花芽,疏下留上。疏果應在謝花后10~20天完成。確定留果量按葉果比,一般中小型果為25~30:1,大型果35~40:1。疏果方法從花序基部數起,一般選留第二或第三個果,其余的疏除。坐果后于6月初進行套袋。套袋后的果實,顏色發黃,光潔度好,沒有果銹,無明顯果點。套袋前對梨園噴一次殺蟲、殺菌劑,殺菌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殺蟲劑可選用48%樂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1.8%阿維菌素2000~2500倍液,噴藥后2~3天內套完袋。套袋后發現黃粉蟲入袋,用80%敵敵畏1000倍液,連噴2~3次。果實成熟前10~15天解除紙袋。
6 病蟲害防治
目前,梨樹主要病蟲害有梨大食心蟲,蚜蟲、紅蜘蛛、梨大虱、椿象、潛葉壁虱和黑星病等。其防治階段分4個時期進行。
早春至花芽膨大前:清潔果園和刮樹皮。將主干和大枝上的翹皮、粗皮刮下,不可傷及新生的表皮。將刮下的樹皮及幼蟲、蟲卵等集中深埋或燒毀。打落樹上枯葉和殘留干果并清理出果園銷毀,最后全樹噴3~5°Be石硫合劑1次。
花芽膨大至開花前:全樹噴1500倍敵殺死液一次,噴霧要均勻淋濕樹枝。開花前樹盤內撒施土壤菌蟲丹100g,淺耬一遍,使農藥與土壤摻勻。
花期:始花期,全樹噴1000倍高效氯氰菊酯一次,預防金龜子危害梨花(無人工授粉的果園不能噴這次農藥)。盛花期,全樹噴0.3%硼砂和0.3%尿素及0.5%白砂糖混合液,促進花朵坐果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B-0031-02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一、學生質疑能力及其現狀
何為質疑?筆者認為,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就是把心中的疑惑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然后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在,加強學生自主實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已成為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學中的“質疑熱”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在課堂上問學生:“讀了這段話,你有沒有什么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但是不少教師把學生的質疑當做“萬能鑰匙”,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實際,一味使用。結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這種單一形式的質疑學習,常常使課堂學習缺少創新,個別學生甚至常處于一種“人云亦云”的狀態。
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設,學會閱讀的過程。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內因。學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學習時,才會主動在學習中質疑。
(一)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教師要努力創造出適合學生質疑的輕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敢思、敢問,樂于探究。
1 要讓學生愿意質疑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的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所以教師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或者一個豎起的大拇指都會使他們信心倍增,樂于發問。對于課堂上總愛提問的學生,即使他們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也不應輕易地否定,可以鼓勵他們再動動腦筋,想想還有沒有別的問題。對于有惰性或生性膽小的學生則更應及時鼓勵。
2 激發學生質疑興趣
學生要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積極思考、認真探究、不斷質疑。因此,教師必須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欲望。
如教學《美麗的西雙版納》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問:“文中描寫了西雙版納哪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就很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這樣設問:“如果你是一名導游,正帶著游客游覽西雙版納,那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西雙版納的美景?”則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激發了學生質疑的欲望,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引導學生善于質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指點發問的途徑,教給發問的方法。
1 課前預習,思而生疑
學習新課前,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寫在質疑本上。教師檢查后,對提問認真或提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獎勵,以此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如學習《七顆鉆石》一課時,有個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小姑娘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當她醒來后“罐子里竟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小姑娘到底感動了誰呢?是上帝,是老天?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讓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過路人”到底真的是一個“過路人”,還是上帝的化身?顯然,這個問題切中要旨,提得較有水平,反映她認真預習,善于思考,我及時表揚了她。后來,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此問題拿出來討論,學生在各抒己見后,也順理成章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課堂教學,激疑引思
激疑引思是教師誘發、點撥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特點,是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因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課題處誘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如教學《松樹金龜子》一文,因為文中有些內容非常抽象,學生很難接受,教師就可以這樣誘疑:“同學們有沒有見過金龜子啊?金龜子在我們本地叫什么啊?那你們見過的金龜子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此設問,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
(2)從重難點處引思。緊扣教材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
如在理解《老山界》一文的中心思想,即課文表現了戰士怎樣的品質時,可把握文末一句話:“老山界是我中第一座難走的山”,抓住其中的“難”字,把它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難”表現在什么地方?戰士又是怎樣對待困難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輔以師生之間積極互動的討論,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本文的中心。
又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疑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善變”。然后再引導: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薄按馈薄昂眯Α钡?;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導: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因為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因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人物形象?這樣的質疑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題分解成有趣的、易理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 質疑能力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B-0031-02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一、學生質疑能力及其現狀
何為質疑?筆者認為,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就是把心中的疑惑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然后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在,加強學生自主實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已成為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學中的“質疑熱”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在課堂上問學生:“讀了這段話,你有沒有什么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但是不少教師把學生的質疑當做“萬能鑰匙”,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實際,一味使用。結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這種單一形式的質疑學習,常常使課堂學習缺少創新,個別學生甚至常處于一種“人云亦云”的狀態。
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設,學會閱讀的過程。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內因。學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學習時,才會主動在學習中質疑。
(一)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教師要努力創造出適合學生質疑的輕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敢思、敢問,樂于探究。
1 要讓學生愿意質疑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的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所以教師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或者一個豎起的大拇指都會使他們信心倍增,樂于發問。對于課堂上總愛提問的學生,即使他們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也不應輕易地否定,可以鼓勵他們再動動腦筋,想想還有沒有別的問題。對于有惰性或生性膽小的學生則更應及時鼓勵。
2 激發學生質疑興趣
學生要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積極思考、認真探究、不斷質疑。因此,教師必須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欲望。
如教學《美麗的西雙版納》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問:“文中描寫了西雙版納哪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就很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這樣設問:“如果你是一名導游,正帶著游客游覽西雙版納,那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西雙版納的美景?”則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激發了學生質疑的欲望,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引導學生善于質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指點發問的途徑,教給發問的方法。
1 課前預習,思而生疑
學習新課前,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寫在質疑本上。教師檢查后,對提問認真或提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獎勵,以此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如學習《七顆鉆石》一課時,有個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小姑娘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當她醒來后“罐子里竟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小姑娘到底感動了誰呢?是上帝,是老天?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讓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過路人”到底真的是一個“過路人”,還是上帝的化身?顯然,這個問題切中要旨,提得較有水平,反映她認真預習,善于思考,我及時表揚了她。后來,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此問題拿出來討論,學生在各抒己見后,也順理成章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課堂教學,激疑引思
激疑引思是教師誘發、點撥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特點,是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因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課題處誘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如教學《松樹金龜子》一文,因為文中有些內容非常抽象,學生很難接受,教師就可以這樣誘疑:“同學們有沒有見過金龜子啊?金龜子在我們本地叫什么啊?那你們見過的金龜子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此設問,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
(2)從重難點處引思。緊扣教材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
如在理解《老山界》一文的中心思想,即課文表現了戰士怎樣的品質時,可把握文末一句話:“老山界是我中第一座難走的山”,抓住其中的“難”字,把它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難”表現在什么地方?戰士又是怎樣對待困難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輔以師生之間積極互動的討論,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本文的中心。
又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疑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善變”。然后再引導: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導: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因為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因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人物形象?這樣的質疑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題分解成有趣的、易理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存入我的閱覽室
(3)于矛盾處質疑。課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實則精彩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巧妙地利用,必將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
又如教學《死海不死》一文,讓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問: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用這些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
(4)在小結處拓展。課文內容學習完后,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作個小結,在小結處引導質疑(即遷移問題),從而把課內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
例如,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鄒韜奮給我們描繪了他的母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母的形象,其實我們每一個同學、老師也都生活在這種母愛中間,你能回憶起那些母親在生活中的細節,并寫一寫嗎?”這樣的設疑,來源于生活,緊扣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讀說寫結合,可謂一舉三得!
(5)引導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學生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地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問題。
在教讀《瑣憶》一文時,有學生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合?!边@句話有什么含義?為什么只寫胡須、目光、頭發?頭發為什么倔強?我認為這位學生的求異思維應該肯定,首先高度表揚了他,然后我再鋪墊點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段什么描寫?它反映人物當時的什么精神?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了,經過自主討論,難題被學生攻克了。
3 課后質疑,思而解疑
分析講解完課文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遺漏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從這節課中我們學到哪些知識?你認為哪些知識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你覺得這節課你掌握最好的知識是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等。
如教學完《最后一課》一文后,有學生提出:“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各種想法都表達出來,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訓練。
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學生提出疑問:皇帝回宮以后會如何對待這位說了真話的孩子?我聽到了全班學生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答案。這不僅使他們對文章呼吁童真童趣的主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地方不少,關鍵是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動腦筋思考,做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生學會了質疑,也就學會了思考。
(責編 馬超勤)
(3)于矛盾處質疑。課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實則精彩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巧妙地利用,必將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
又如教學《死海不死》一文,讓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問: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用這些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
(4)在小結處拓展。課文內容學習完后,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作個小結,在小結處引導質疑(即遷移問題),從而把課內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
例如,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鄒韜奮給我們描繪了他的母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母的形象,其實我們每一個同學、老師也都生活在這種母愛中間,你能回憶起那些母親在生活中的細節,并寫一寫嗎?”這樣的設疑,來源于生活,緊扣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讀說寫結合,可謂一舉三得!
(5)引導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學生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地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問題。
在教讀《瑣憶》一文時,有學生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合。”這句話有什么含義?為什么只寫胡須、目光、頭發?頭發為什么倔強?我認為這位學生的求異思維應該肯定,首先高度表揚了他,然后我再鋪墊點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段什么描寫?它反映人物當時的什么精神?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了,經過自主討論,難題被學生攻克了。
3 課后質疑,思而解疑
分析講解完課文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遺漏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從這節課中我們學到哪些知識?你認為哪些知識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你覺得這節課你掌握最好的知識是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等。
如教學完《最后一課》一文后,有學生提出:“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各種想法都表達出來,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訓練。
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學生提出疑問:皇帝回宮以后會如何對待這位說了真話的孩子?我聽到了全班學生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答案。這不僅使他們對文章呼吁童真童趣的主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地方不少,關鍵是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動腦筋思考,做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生學會了質疑,也就學會了思考。
(責編 馬超勤)
存入我的閱覽室
(3)于矛盾處質疑。課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實則精彩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巧妙地利用,必將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
又如教學《死海不死》一文,讓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問: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用這些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
(4)在小結處拓展。課文內容學習完后,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作個小結,在小結處引導質疑(即遷移問題),從而把課內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
例如,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鄒韜奮給我們描繪了他的母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母的形象,其實我們每一個同學、老師也都生活在這種母愛中間,你能回憶起那些母親在生活中的細節,并寫一寫嗎?”這樣的設疑,來源于生活,緊扣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讀說寫結合,可謂一舉三得!
(5)引導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學生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地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問題。
在教讀《瑣憶》一文時,有學生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合?!边@句話有什么含義?為什么只寫胡須、目光、頭發?頭發為什么倔強?我認為這位學生的求異思維應該肯定,首先高度表揚了他,然后我再鋪墊點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段什么描寫?它反映人物當時的什么精神?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了,經過自主討論,難題被學生攻克了。
3 課后質疑,思而解疑
分析講解完課文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遺漏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從這節課中我們學到哪些知識?你認為哪些知識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你覺得這節課你掌握最好的知識是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等。
如教學完《最后一課》一文后,有學生提出:“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各種想法都表達出來,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訓練。
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學生提出疑問:皇帝回宮以后會如何對待這位說了真話的孩子?我聽到了全班學生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答案。這不僅使他們對文章呼吁童真童趣的主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地方不少,關鍵是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動腦筋思考,做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生學會了質疑,也就學會了思考。
(責編 馬超勤)
(3)于矛盾處質疑。課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實則精彩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巧妙地利用,必將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
又如教學《死海不死》一文,讓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問: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用這些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
(4)在小結處拓展。課文內容學習完后,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作個小結,在小結處引導質疑(即遷移問題),從而把課內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
例如,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鄒韜奮給我們描繪了他的母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母的形象,其實我們每一個同學、老師也都生活在這種母愛中間,你能回憶起那些母親在生活中的細節,并寫一寫嗎?”這樣的設疑,來源于生活,緊扣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讀說寫結合,可謂一舉三得!
(5)引導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學生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地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問題。
在教讀《瑣憶》一文時,有學生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合?!边@句話有什么含義?為什么只寫胡須、目光、頭發?頭發為什么倔強?我認為這位學生的求異思維應該肯定,首先高度表揚了他,然后我再鋪墊點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段什么描寫?它反映人物當時的什么精神?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了,經過自主討論,難題被學生攻克了。
3 課后質疑,思而解疑
分析講解完課文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遺漏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從這節課中我們學到哪些知識?你認為哪些知識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你覺得這節課你掌握最好的知識是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等。
如教學完《最后一課》一文后,有學生提出:“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各種想法都表達出來,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訓練。
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學生提出疑問:皇帝回宮以后會如何對待這位說了真話的孩子?我聽到了全班學生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答案。這不僅使他們對文章呼吁童真童趣的主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地方不少,關鍵是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動腦筋思考,做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生學會了質疑,也就學會了思考。
關鍵詞:落葉松;幼苗;病蟲害;分析;東北地區
落葉松因為本身生長速度快,市場前景好等優點是目前培育的主要品種。落葉松的幼苗是落葉松發展的過程中病蟲害發生比較嚴重的一個時期,病蟲害的發展對于落葉松的價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關于落葉松幼苗培育過程中的病蟲害的分析便顯得尤為重要。
1 關于落葉松幼苗培育過程中的生長環境
東北地區的地表覆蓋土為多年積育而成的碳酸黑鈣土、黑鈣土型沙土,土壤類型黑土、風沙土以及草甸土,土層厚度為25~30 cm。該地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3.2 ℃,極端氣溫可達-40 ℃以下,根據多年的研究發現東北地區的氣候是比較適宜落葉松生長的,在這個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栽植,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落葉松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勢頭良好,并且木質也比較優良。目前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病蟲害,本研究中筆者將主要探討這個問題。
2 在落葉松幼苗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
2.1關于落葉松幼苗的松毛蟲病蟲害
松毛蟲屬于枯葉蛾科的一屬。種類很多,但落葉松毛蟲、油松毛蟲和赤松毛蟲是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危害松樹的主要種類。松毛蟲的發生一般是由于環境引起的。目前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一般會大面積的種植同一種落葉松,這樣純種落葉松的存在,會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本身樹林中的灌木會因為缺乏陽光養分等,而逐漸貧乏。并且在這其中會伴隨砍伐不當的行為,隨著時間慢慢地累計,會打破落葉松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逐漸的在向陽面便會發生松毛蟲的病蟲害,松毛蟲病蟲害一旦發生,就會迅速蔓延,導致整片的松葉林質量下降。
2.2關于落葉松幼苗的螻蛄與蠐螬病蟲害
螻蛄與蠐螬是兩種比較常見的病蟲害,螻蛄在生長的過程中一般會選擇比較陰暗潮濕的地方居住,落葉松幼苗的苗床便成了極佳的選擇,他會深入落葉松的苗床,落葉松周圍的土地便會出現各種小孔,最終落葉松的根會被拔起,落葉松便會因為缺乏養分而死。蠐螬,便是通常所說的金龜子的幼蟲時期。他的生活習慣是在早晚進食,這種昆蟲寄居在落葉松上,早晚都蠶食落葉松的幼苗,最終會導致落葉松的幼苗枯死。
3 關于落葉松幼苗病蟲害的防治辦法
3.1關于落葉松幼苗螻蛄與蠐螬的防治方法
首先筆者介紹一下關于螻蛄的防治。前面我們說到,螻蛄喜歡鉆小洞,我們可以在傍晚時分將帶有毒的食餌放在洞口,這樣螻蛄在吃了有毒的食餌以后便會喪失行動的能力,次日早晨便可以將喪失行動能力的螻蛄抓住燒掉。關于蠐螬的防治方法,在種植落葉松之前,配制的藥便可以均勻的灑在苗床之上,這樣在翻地的時候,藥會隨著土地翻入,在施藥的過程中藥的分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果施藥過少,殺蟲的效果會不明顯,但是如果施藥過多便會傷害土地,對于以后種植的植物產生傷害。前文我們說道蠐螬一般在早上或者傍晚進食。當落葉松幼苗發生蟲害時,可在每日上午9時左右,細致檢查苗床,若發現苗梢被拽入地表或苗尖彎曲現象,則要在被害苗木周圍用鐵絲翻找捕捉,或在苗木空隙中摟起一條小土溝,用0.5 %的樂果溶液,順溝澆注,然后要及時在小溝中澆水,使藥液擴大滲透范圍,達到毒殺害蟲的效果。用0.1 %~0.2 %的敵敵畏、敵百蟲溶液噴灑苗木床面,毒殺的效果較好。
3.2關于落葉松幼苗病蟲害的人工捕殺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人工捕殺蟲害的方法基本很少應用,但是它的效果還是比較可觀的。因為他本具有比較大的局限性。落葉松的人工捕殺法需要人口密度比較高,落葉松的高度比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可以進行人工捕殺蟲害。落葉松的病蟲害集中發生在越冬之后。越冬之后的蟲害一般是幼蟲,這個時期是消滅蟲害最好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幼蟲殺傷力比較低也比較好消滅,所以栽植落葉松時應該盡量在幼蟲時期將其捕殺。
4 結語
在本研究中筆者探討的重點是落葉松幼苗培育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目前落葉松在建筑綠化方面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所以落葉松的病蟲害便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本研究中,筆者首先介紹了一下東北地區落葉松生長的氣候,因為東北地區是我國的林業重地,所以本研究主要針對東北地區。然后筆者介紹了在落葉松幼苗時期常見的病蟲害以及解決辦法。目前,在落葉松的病蟲害研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相關人員繼續努力,研發更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董國防, 上官鐵梁, 郭東罡. 2011. 五臺山華北落葉松群落優勢種群生態位研究[J].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4 (1): 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