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化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由于此段采礦活動頻繁,將原有地形地貌破壞的滿目瘡痍,原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缺林少綠;該項目地緊鄰黃河,為人工水體的建設和植物灌溉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道路兩旁的綠化建設能夠對景觀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據現狀,將臺地景觀區分為三段進行分析與設計。
1.1地形平緩
自5號至6號漫水壩前端318m,是本項目所涉及范圍中地勢相對平緩地帶,總綠化面積38.0畝,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約7.85m。依托現有坡體,進行緩坡處理,可以就地進行植物種植。
1.2梯田式景觀
該區域為6號漫水壩前端318m至6號漫水壩,綠化面積35.7畝,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約15.59m,是溝壑縱橫、峭壁陡立地塊,設計應充分考慮現有自然地形,將現有梯田式臺地與綠化模式相結合。
1.3錯落有致的大臺地景觀
該景觀位于6號至9號漫水壩南邊,綠化面積276.71畝。總體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向西呈狹長狀形成層層臺地,每層之間地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達1185.45m,最低海拔達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約32.36m;在寬度1.5m至最寬處不及15m逐層升高的臺地上,分為6級主要階梯,上下高差近30m。通過對土地進行坡度分類分析,其中適宜設計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頃,基本適宜設計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間的有12.08公頃,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開發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間的有18.54公頃,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過較大力度改造能夠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頃,不宜建設用地有1.88公頃。所以,結合地形現狀,針對不同坡度進行多級化臺地的劃分,總體強化空間的層次性,采用退臺、錯落等處理手法,形成隨山勢層層疊落,參差變化的臺地景觀。
1.4平緩地塊景觀設計
該區域涉及范圍為6號至9號漫水壩北邊,靠近S103省道,總綠化面積300.85畝,最高海拔達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約14.1m。在園林景觀綠地內合理布設園路、廣場、廊架、觀景平臺等,使綠地功能更趨多樣化。
2臺地造景設計原則
2.1尊重現狀,因地制宜
在此區域的設計中,其現狀地形以西北地區特色的丘陵溝壑為主,地形地貌復雜,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減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種植注重豎向景觀效果
重點突出彩葉植物與觀花植物,形成大流線、大色塊的組團,充分體現因勢造型的豎向臺地景觀效果。
2.3植物造景與水景相融合
依據立地條件,與已設計的景觀水系相結合,營造生態水系與道路綠化景觀有機銜接、相得益彰的生態景觀 長廊。
2.4適地適樹,采用節水耐旱植物
項目區在植物造景上,根據地形和土壤條件,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配植相應的植物品種。利用黃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節約綠化養護成本,保護地下水資源,實現生態景觀的可持續性與未來管理的合理性。
3臺地景觀規劃設計
3.1地勢相對平緩區
緩坡體,以鳳凰作為節點,體現金鳳呈祥的寓意,也為進入水洞溝的人們留下銀川鳳凰之都的印象,體現濃濃的地域特色。鳳凰以金葉榆(Ulmus pumila cv.jinye.)鑲邊,檉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結合,黃綠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觀區
設計中充分考慮現有自然地形,臺地陡峭,將現有梯田式臺地與綠化模式相結合,將山體與水系相結合,利用觀花小喬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觀葉的火炬樹(Rhus Typhina Nutt)成片種植,營造春季山花爛漫,秋季層林盡染的景觀效果,結合檜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針葉樹營造冬季常綠景觀,達到四季皆有景可觀的綠化效果 。
3.3錯落有致的大臺地景觀
3.3.1臺地景觀設計
錯落有致的臺地景觀位于6號漫水壩與9號漫水壩之間,現狀兩邊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現狀綠化參差不齊,雜亂無章。現狀中山體有大面積紅膠泥土,山體整體換土可操作性不強,所以要充分認識、把握用地條件且利用的合理得體。 在布局上能夠做到順應自然,靈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該段設計借鑒臺地園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現狀中現有的地勢因勢造型,層級劃分為6級臺階,用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樹(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葉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層種植,高低錯落而又花開似錦,從青銀高速觀賞,不同于小江南的雋秀之氣,展現大西北的粗獷而又不失典雅。臺地化處理有利于景觀空間層次的立體化,本項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勢,盡量避免建設性破壞,以帶狀形式,逐級向上形成豎向空間,并且將項目的中的漫水壩,S103省道以及青銀高速公路作為大背景,再通過對每塊臺地進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動”性景觀,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綠化空間,建立和諧的綠化生態景觀,從而達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邊坡的處理
項目地中大面積坡地,既破壞了原始植被,有損生態平衡,又極易受風雨等的侵蝕,導致水土流失,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隨著人們環保及審美意識的提高,需對的坡面進行綠化處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蝕和風化,從而達到護坡作用。當坡面邊坡坡度大于30度,屬于極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險的高邊坡。對于本工程施工的邊坡,根據邊坡坡度的不同,擬采用不同的邊坡護坡處理方式:(1)如邊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則直接播種根系發達的植物,可以與山體長草區植物一致;(2)如邊坡坡度大于30度,對不同地質條件的邊坡均采用客土噴播生態護坡技術;(3)當邊坡坡度大于30度,可選用形式簡單、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適應性強的重力式擋土墻,對高邊坡的填方邊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應結合現場條件考慮重力擋土墻。
3.4平緩地塊景觀設計
該段設計中因勢造型,整體構建喬灌草結合的復層園林景觀。依托預留觀景平臺,將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檉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為護坡植物,遮擋黃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蓋度,減少該區域的沙塵,為過往行人營造山花爛漫、山坡綠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錦的道路和水系景觀帶,實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觀效果。并設計觀景平臺、休閑廣場和景觀亭,通過園路連接各個廣場、平臺和園林小品,園路寬2-3米,布設盡量平緩、曲線優美、圓滑,鋪裝材質以水泥壓花路面及透水磚為主;廣場和觀景平臺以花崗巖為主,能有效分割空間,與周邊景觀、建筑風格、園路協調一致;園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壇等,對寧夏水洞溝生態景觀長廊建設項目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4臺地植物種植設計
4.1設計構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據主題立意,整體上體現出生態、自然兩大特點,在樹種選擇上以節水耐旱樹種為主,由于其所處位置為高速路,考慮到行車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塊種植方式,在局部景點上重點設計。設計原則遵從:適地適樹(選用鄉土樹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以喬木樹種為骨架,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結構);綠化與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種植設計構圖
總體布局采用點、線、面結合的基本結構,即在總體構思上,以寧夏的歷史文脈為線索,以景觀生態學為指導,把寧夏鳳城文化及黃河文化有機融入其中,布局“金鳳騰飛”的圖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顯滄桑與渾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種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鳶尾(Iris tectorum Maxim.)、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體以彩葉植物作為主體,局部穿插特色規則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過彩葉樹種的種植,加深空間感與通透性,體現大色塊的流線感。
5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區中地形最復雜的是梯田景觀區和臺地景觀區,與平原相比,其工程復雜性客觀上增加了開發難度。通過計算,該區域種植土回填26.8萬m3,坡面整理14.0萬m3,綠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別為54.9萬m2和1.3萬m3。其中,梯田景觀區綠化面積共計2.3萬m2,其中機械結合人工整理綠化用地共計2.1萬m2;但原有地形復雜,大部分區域不符合種植要求,為達到種植要求,場內土方轉運產生量共計35.7萬m3;臺地景觀區場內土方轉運產生量共計190.4萬m3。所以,通過臺地多級化處理,不僅減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節約投資,為加快工程進度到積極的作用。
5.2生態效益分析
該區域進行臺地式處理,不僅為行人及周邊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而且栽植的林帶在吸收汽車尾氣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產生的廢氣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本項目建設實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護體系,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可以使該地區的小氣候逐漸改變,凈化空氣,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蓋率,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環境。
5.2.1儲備碳匯
在該區域進行植物種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濃度,對釋放氧氣及負離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氣體
在本區域大量選用對有害氣體抵抗性較強的樹種,如臭椿、白蠟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氣體,對減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氣污染意義巨大。
5.2.3減弱噪音
該區域進行臺地式處理,形成隨山勢層層疊落,參差變化的帶狀綠色長廊,對降低高速路車輛噪音具有明顯的作用,將成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風固沙,減輕自然災害
本項目建設完成后,將使項目區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減少,有效控制和減輕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面,植被覆蓋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塵暴的沙源物質減少,沙塵暴危害降低,減少道路交通事故。
6總結
(1)同色相的變化與統一
一般情況下來講,同一色相主要是指在色相環上的色相距離在15度上下的色相。這種色相對于人的視覺來講根本區別不出來,所以通過這種色相可以構建一個整體統一、雅致的一個氛圍,但極個別的情況下也會造成過于呆板、單一的效果。所以同類色相可以在各種色相的對比中起到有效的緩沖作用,在進行景觀色彩設計的過程中,最好使用面積較大的背景進行處理也可以用色彩較為單一的景觀予以替代。例如,在進行道路景觀設計的時候,可以將綠色作為道路中綠化設計的基礎顏色,這樣做有以下兩點好處:①通過綠色的基調可以有效的緩解行車司機的視覺疲勞,對提高司機駕駛的安全性有所幫助;②綠色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可以從視覺上給人以希望的感覺。在進行綠化植物選擇的時候可以選用具有一定的色相變化的植物,同時在進行園林搭配時需要注意對統一色相的運用,這樣可以有效的使景觀在重復出現的過程中達到統一的境界,由于其綠色的色調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綜合情況的作用下會呈現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
(2)不同顏色的對比
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同色相的顏色變化并不明顯,在較大的范圍內使用這種設計方式會在一定的區域內造成綠化效果過于單一,所以需要在園林景觀色彩設計上加入不同的色相的顏色進行對比,這樣可以將景觀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這種在園林景觀色彩設計的過程中運用不同色相的設計手法在構建豐富的色彩中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例如,在進行道路周邊的景觀設計的時候,可以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用色相的植物進行搭配這樣可以通過色彩的變換給人以舒適的感覺。例如在對停車場等到規模的廣場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一般采用葉子的顏色與花的顏相不同切對比度較高的植物進行綠化帶的設計,這樣可以起到更加引人注意的效果。
2園林景觀色彩設計
(1)園林景觀的色彩
一般情況下來講,對園林進行景觀設計來講,一定要注意將整個園林的設計顏色對周圍的環境色彩進行統一協調,并且使色彩的設計達到主次分明的程度,這樣就在園林景觀顏色設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配色與主色的區別。但是僅僅通過配色一項設計并不能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個較為協調的整體,但是一定要確保可以與周圍的景觀保持一種可調和的關系。對于不同的地域來講,其色彩的調和以及配比的方式也不同,要根據周邊的實際條件進行色彩的選擇與配合,但是必須要圍繞著一個主線來進行,就是要確保可以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
(2)園林景觀的色彩造型
在對園林景觀色彩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色彩造型的方法,通過色彩的造型方式將建筑物突出成該區域內的標識或者是人們可以區分出的一個焦點,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確保設計所使用的色彩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匹配。
(3)園林景觀的色彩過渡
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時,一般都會劃分出幾個不同的空間,每個空間之間都要經過一定的過度才能達到協調。在運用色彩時,也要對每個不同空間的色彩進行聯系,使得園林景觀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夠得到色彩效果的調和和對比。在進行園林景觀的形式布置時,要對體、面、線、點等進行利用,這樣可以對景物的剛柔、弱強以及動靜進行表現,讓景物產生一定的節奏感,相對應的,可以對不同的色彩空間進行營造,使得它們能夠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區別,連接成一個有韻律有節奏的色彩空間。
3結語
關鍵字:碧水茗居;規劃設計;生態景觀
引言: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隨市民們對自己居住生活環境的注重而乘風破浪、飛速向前。高度重視居住區綠色環境,全面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宅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為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碧水茗居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突出陜西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以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住宅小區設計在堅持以綠為主的前提下,為滿足居民健身、運動、休息、閑聊等需求,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法進行藝術處理及技術加工,通過石料不同的色彩、體量及質感結合豐富的植物造型及色彩美化景觀。
1、概況
碧水茗居住宅小區位于西安市高新區,南臨世紀大道,東接豐華路。建筑總面積約1.6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約2萬平方米,鋪裝及道路面積約1萬平方米。
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干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降霖明顯。年平均氣溫13.0~13.4℃,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0.4~0.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5~26.6℃,年極端最低氣溫-20.6℃,年極端最高氣溫43.4℃。年降水量558~750毫米,由北向南遞增。年日照時數1983~2267小時,年最多風向為東北風。
2、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2.1堅持以人為本、使用為本原則
用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營造能夠滿足人舒適、親切、愉悅、安全、輕松、自由及充滿活力等體驗和感覺的空間。在空間景觀規劃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創造最符合人們需求的,充滿人情味的空間[1]。對低耗、節能、高效原則認真把握,對環境景觀服務的終極目標——健康與舒適性進行全面把握。
2.2堅持生態學原理
2.2.1以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區的環境質量,維護和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2.2.2根據植物共生、循環、競爭、生態位、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進行空間藝術處理,合理配置在一個群落中,有層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從而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實行集約經營,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壯觀而能的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使居住區綠化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2]。
2.3努力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綠地率和綠視率
改善植物的空間分布狀況,是提高綠化水平的有效途徑。運用生態園林原理,設計多層結構,喬木下加栽耐蔭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構成復層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葉面積總和,從而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綠地率和綠視率。
2.3.1在該居住區內不透水的部分如道路、建筑、廣場比例較大,而綠地面積已經很少的情況下。設計時,合理分配園林諸要素,充分發揮植物造景對空間處理的作用。
2.3.2合理安排植物、道路、建筑、廣場、水體的比例關系,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同時充分運用植物覆蓋所有可以覆蓋的黃土,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綠地率和綠視率。
2.4努力提高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
生態園林是良性循環的園林,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多層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過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代謝作用,實現無廢物循環生產。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種類的植物,不同深淺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質。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氣性細菌能使有機物迅速無機化,凈化土壤和增強肥力,并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多種女貞、槐樹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敵數量,從而減少對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達到利用天敵昆蟲、鳥類、動物等防治害蟲,以生物治蟲為主,盡量少用化學藥劑防蟲,使環境不受藥劑的污染。
3、設計原則
碧水茗居景觀設計方案在布局上全力滿足使用、衛生、美觀、安全、經濟等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前提;以滿足居民的休憩娛樂和日常活動為根本,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為規律要求[3];以住戶的精神生活需求為設計重點,創造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
3.1強調人性化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在綠色土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泥土和石縫中尋找小動物,在成長中感受童年美好的環境;老人們散步時能有個歇腳的地方,空閑時談笑風生、回味往事當年、與自然同在。因此從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使人們盡量多接觸綠色,多看到園林景觀,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3.2強調以植物造景為主
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以綠為主是該住宅小區綠化的著眼點。目前有些設計過分強調標志性建筑,占用過多的空間建造園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綠化面積更加可憐。事實上,喬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復層種植結構,是強調以綠為主的具體體現,是增加綠量的基本保證。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甚至鋪裝、坐凳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線條、形貌、體量、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以及鋪裝、坐凳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以綠為主的另一層含義是該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提倡“林蔭型”的立體化模式。利用墻壁種植攀緣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使這部分空間增加美化、彩化效果,從而提高住宅小區的生態效益。
3.3強調創新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求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作出相同的設計來。該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以自然道路為主線,自然環線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齊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應用光影、色彩、聲音、質感等形式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及構筑物形體要素創造優美環境。水景設計在手法上將形與色、動與靜、秩序與自由、限定與引導等水的作用有機結合,使水體環繞主干道帶壯分布,形成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既改善城市小氣候,豐富了城市環境,又可供觀賞,鼓勵人們參與[4]。使得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4、設計內容
4.1設計要點
4.1.1碧水茗居屬新建居住區綠地,其景觀綠地率大于40%。
4.1.2在設計風格上,綠地內部協調統一,盡可能與城市綠地規劃協調統一。同時根據居住區的規劃,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的布置特點。
4.1.3居住區綠地設計在內容設置上比較健全,同時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半徑。除中心綠地,其他綠地盡可能的均衡布置,點、線、面有機結合。另一方面還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盡可能和公共活動場所和商業中心結合。
4.1.4平面布局與立面設計①平面布局:該居住區采用均衡自由式布局,平面設計中注重色彩的處理,規劃設計中利用有色植物如紅葉小檗、金葉女貞、豐華月季、牡丹、鳶尾、鳳尾蘭等地被植物使綠地有一定的色彩變化。②立面設計:立面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利用微地形、建筑小品、喬灌木高低及色彩有機結合、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綠地則利用成片喬灌木、竹林等來塑造。同時立面設計也考慮到動態透視效果,以取得移步換景的良好效果[5]。
4.2設計內容
該居住區內綠地根據居住區不同的結構類型進行合理規劃,設置相應的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及道路廣場綠地[6]。
4.2.1區內公共綠地
園內布局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和清晰的瀏覽路線,主要設置花木、草坪、水面、花架、涼亭、雕塑、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7]。區內公共綠地由雕塑廣場、健身廣場、人口廣場、休息廣場四大部分組成,并由環型主干道相連接,貫穿全區,使達到協調統一的景象。(1)人口廣場:以音樂噴泉為主景,用不同色彩、質感的鋪裝石材、植物棕櫚及優美音樂的陪襯下富有別致。(2)雕塑廣場:水上跑馬雕塑布置于寬大的圓形廣場中心,剛健、奔跑的動感景致象征積極、勇敢、拼搏的精神,預示居民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3)健身廣場:為滿足居民健康身需要,該區合理布設健身器材,堅持了全面、實用的原則。(4)休息廣場:以居民休息、閑聊為主,主要設置一些具有不同使用價值及功能的坐凳、博弈設施等,結合孤植樹、花架、涼亭做到景為人用,苑自天開。
4.2.2宅旁綠地
園內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劃分,主要設置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1)為合理利用綠色資源,宅旁行列式綠地在設計思想上以居民參與其中為目的,布置大量的游步道。(2)設置適當的健身器材,使的人們停留于綠色,即健身又賞景,淘冶情操。(3)以鋪裝地的色彩、質感來渲染氣氛,設置休息坐凳于其中,盡收使用功能。
4.2.3道路綠地
主要設置花灌木、高大喬木、草坪等。(1)在布局上采用喬灌木想結合的手法,富有變化而又整齊統一。(2)主干道樹種以國槐、銀杏、金絲垂柳為主,結合綠帶、花灌木合理配置。
5、植物選擇及配置
居住區綠地的植物配置是構成居住區綠化景觀的主題,它不僅起到保持、改善環境,滿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還起到美化環境,滿足人們游憩的要求。該居住區綠化時植物配置以生態園林的理論為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態指標及園林美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創造復層結構,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間、時間上的穩定與持久[8]。
5.1意境創造
園林植物是意境創作的主要素材:園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來體現。但園林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不僅因為園林植物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麗的芳名[9]。而且園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該居住區綠地規劃的園林植物意境創造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5.1.1利用優美的姿態
蒼勁古松——堅強不屈;青翠竹蘭——氣節虛心;傲霜寒梅——不畏、無所畏懼。
5.1.2利用豐富的色彩
色葉木——秋的聯想;白花——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
5.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毛刺槐——甜香;玉蘭——幽香;丁香——濃香;梅花——暗香;櫻花——清香。
5.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歡——合家歡樂;桃花、李花——桃李滿天下;法青、臘梅、甜竹、馬褂木——青梅竹馬;紫葉李、紫玉蘭、紫丁香、紫荊——紫氣東來。
5.1.5利用顏色特性
紅色——具有艷麗、熱情、富貴、興奮之情
橙色——是豐收之色,表示明朗、甜美、成熟和豐收
黃色——富麗堂皇,象征光輝、高貴和尊嚴、至高無上
綠色——富有生機,春天氣息,象征健康、安詳、寧靜
藍色——有安靜深遠和清新的感覺,心胸豁達
紫色——有華麗富貴的感覺,淡紫色還能使人覺得柔和嫻靜
白色——是純潔的象征,具有樸素、高雅的本質
黑色——具有堅實、含蓄、莊嚴、肅靜的感覺
5.2植物選擇
在居住區綠化中,為了更好地創造出適宜、衛生、寧靜、優美的生活、休息、游憩的環境,要注意植物的配置和樹種的選擇,該居住區綠化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5.2.1適地適樹,采用西安當地樹種,基本切合森林植被區域自然規律[10]。
5.2.2充分考慮綠化功能的需求,以樹木花草為主,提高綠化覆蓋率,以起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5.2.3充分考慮四季景觀及早日普遍綠化的效果,采用常綠樹與落葉樹,喬木與灌木,速生樹與慢生樹,重點與一般相結合,不同樹形、色彩變化的樹種的配置。豐富美化居住環境。
5.3空間處理
該居住區除了中心共公綠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綠地,狹長空間的感覺非常強烈,因此,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間,形成活潑、和諧的空間。根據植物的生態特性,可分為:
5.3.1上層栽植的植物
銀杏、欒樹、國槐、白皮松、雪松、刺柏、大葉女貞、棕櫚、合歡、金絲垂柳、白玉蘭、紫玉蘭、廣玉蘭、垂枝櫻花、重瓣櫻花、五角楓、紫葉李、龍爪槐。
5.3.2中層栽植的植物
連翹、紫荊、紅葉小檗、小葉女貞、金葉女貞、大葉黃楊、紫穗槐、黃櫨、海棠、紫薇、豐花月季、牡丹、棣棠、玫瑰、黃刺玫、榆葉梅、海桐、石楠、南天竹、法國冬青、木槿、丁香、石榴、紅葉桃、紅楓、馬褂木、臘梅。
5.3.3下層栽植的植物
白三葉、鳶尾、鳳尾蘭、草坪草、鋪地柏。
5.4線形變化
由于該居住區綠地內平行的直線條較多,如道路、圍墻、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時利用植物林緣線的曲折變化,林冠線的起伏變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線條融進曲線,該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在植物線形變化藝術處理方面所采用突出林緣曲線變化及林冠線起伏變化的手法有:
5.4.1灌木邊緣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葉茂如丁香、法國冬青、木瓜海棠、貼梗海棠、櫻花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條曲折變化的曲線。
5.4.2孤植球類栽植,在綠地邊緣挑出幾個孤植球,利用曲線型植物造型如火棘球、大葉黃楊球、小葉女貞球、石楠、法青等增加邊緣線曲折變化。
5.4.3利用條形植物如雪松、刺柏等,構成節奏感較強烈的林冠線起伏變化。
5.4.4利用地形變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構成節奏感較柔和的林冠線起伏變化。
5.4.5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樹冠構成節奏感適中的林冠線起伏變化。
5.5季相變化
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植物配置應該有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該區植物季相變化主要從以下二方面入手:
5.5.1注意一年四季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如櫻花園以中心略起的微地形最高處建亭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軸夾景效果。梅香園內以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來表現四季植物景觀。春以馬褂木為主附以玉蘭;夏以紅楓為主附以棣棠;秋以法青為主,并配以紅楓;冬臘梅。整體梅香園內以相互連接,既滿足了景觀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緊扣了四季主題。
5.5.2以突出某種植物特點為主,如竹園中,以甜竹為主。櫻花園以櫻花為主。楓園以紅楓為主。或者以突出某個季節景色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現秋景為主的植物群落采用:上層:銀杏、火炬樹、白皮松;中層:紅楓、南天竹、石楠、法青;下層:鋪地柏、月季、林緣栽植草坪。其中群落上層喬木銀杏、五角楓、以金黃、紅葉色渲染秋景,連翹、紅楓、石楠、法青、紅葉小檗、小葉女貞、金葉女貞、南天竹、大葉黃楊、豐花月季、牡丹、棣棠、玫瑰、黃刺玫、榆葉梅、木槿、丁香、鳶尾、鳳尾蘭疏植于上層喬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實春、夏、秋景觀,火棘、石榴果實秋季之亮麗紅艷,冬季和翠綠的白皮松、刺柏又構成層次豐富的冬景。
6、結語
居住小區綠地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園林的觀點,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是我們設計者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春林.小尺度外部空間的餓人性化設計[J].中國園林,2004,(3):64-66
[2]宋永昌.田文輝.王祥榮.城市生態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磬巖.謝小英.林鷹.倚林佳園居住環境設計[J].中國園林,2005,(2):63-65
[4]任夢非.現代環境設計淺談[J].中國園林,2004,(3):60-63
[5]段淵古.王宗俠.曹寧.園林小品與環境的關系[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4):
[6]唐學山.李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6-7
[7]杜汝儉.劉管平.園林建筑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6
[8]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03-236
傳統文化藝術是擁有蘊涵富足的寶藏,它所蘊含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審美角度、立異精神和藝術作品都對現代海報設計有著深刻的啟示與借鑒作用。中國富含深厚的文化特性決定了現代海報設計獨特的東方文化韻味,也形成了大量具備東方神韻的海報設計元素,這些元素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滲透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元素運用在旅游海報設計中就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認可,由于在中國這個特定的區域里,這些具有深刻涵義的傳統文化也只是自己本民族的人們才能理解讀懂。在現代旅游海報設計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濃濃的傳統中國味。如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人們對中國紅的喜愛、對祥云、龍圖騰的認可等等。優秀的傳統藝術豐富我們視覺藝術語言,是我們探索和發現新的視覺語言、創新視覺文化的源頭。首先,確定“天人合一”的審美標準。“天人合一”思想在自然觀上強調的“渾然天成”“物我為一”。這樣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世界觀造就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統一性、辯證性、因果循環的整體思維方式,強調事物各方面辯證統一和相輔相成,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觀念。將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運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則形成了中國當下特有的審美習慣和美學標準。同樣,“天人合一”的抽象觀念并沒有完全停留在哲學的理念中,也滲透到我國古代旅游文化觀念中,強調在旅游過程當中不光注重山水的自然特征,更多在意的是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晉代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反映出來的歸依自然、物我兩忘的境界,正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因此,旅游海報設計要根植于傳統藝術精華的土壤中,把設計思維糅合到中華民族傳統的自然觀、哲學、思維方式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其次,追求“發于天然”的藝術造詣。唐代張璪則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在把繪畫藝術融入自然中,以自然為師,結合創作者心理情感,并將情感與寫實融合在一起,兩者交融呈現出最好的作品。這種追求“發于天然”的藝術精神反映在旅游海報設計中,則更多的是強調人們通過海報視覺符號而達到身臨其境、置身其中的感受和體驗,縮短游客和旅游地之間的空間和心理距離。再次,符合“美善統一”的價值規范。“美”與“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因此產生的傳統審美形態就必定帶著極高的道德意識。也就是說,藝術作品不但是視覺刺激的產物,也是社會價值規范的產物,包涵了人對自然生命欲求和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松竹梅象征友請與堅貞,大象寶瓶象征太平吉祥,石榴桂圓象征多子多福,仙鶴青松象征延年益壽等等,它都表達了人們求美求善的和諧愿望。因此,旅游海報設計不僅要表現旅游景區美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而且不能脫離人們的審美標準和道德規范。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君子比德”之說就是寓道德修養于旅游審美活動的突出表現,對旅游者的道德感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宗教文化元素
“宗教情感與藝術的審美情感存在一定的差別,宗教中的如癡如狂的崇拜、義無返顧的獻身、驚心動魄的自殘行為,往往是與個人的生活目的、人生的價值等道德觀念直接相聯,而藝術審美情感與道德觀念的聯系則是間接的。審美活動本身只訴諸人的感情,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認識,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由此可以看出,宗教與藝術兩種思惟方式在運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的過程中異曲同工,相互共存,異同結合,使它們在對世界的認知和反映中,形成了相互浸透、相互交融的現象,使宗教中融入了藝術元素,藝術中滲透著宗教因素。同時,宗教與藝術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本領與方法又是同根共源,相輔相成,都運用了豐富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如果談到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而民間傳說,圖騰符號,原始歌舞、藝術與儀式等宗教活動同樣使用了豐富的想象,并且最大程度的利用與發展了這種想象。豐富的聯想和幻想,既是藝術思維的首要特征,也是宗教活動的主要方法。在現代社會當中,當宗教與旅游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時,旅游成了宗教傳播、交流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宗教則成了旅游活動的重要動力和目的,宗教蘊涵富足的旅游資源,旅游則增進這一資源價值的完成,將其轉變為現實的旅游產品。在漫漫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宗教造就了絢爛的精神文化和光鮮的物質文明,開辟了豐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許多宗教文化的景區已成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優秀宗教文化資源與文明旅游行為充分結合,更好地宏揚傳統宗教文化的精髓,盡顯宗教規范人道德、凈化人心靈、升華人境界的積極作用,更好地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宗教文化元素在現代旅游設計中的運用,首先要建立在對宗教理解的基礎之上,而絕非的輕易挪用對某個圖形符號。只有宗教思想與旅游海報設計語言完美結合,精確傳達設計理念,才是宗教文化與旅游廣告互動關系的體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宗教思想的逐步認識,使得中圖騰符號的利用價值得到不斷延展,雖然圖騰的原始意義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但體現宗教意義的圖騰符號或宗教傳說也已成為某個宗教旅游的象征或標識,給現代旅游海報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如中國聯通標志,選用的是源于佛教八寶題材的“盤長”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通過其文化的氣息與親和力來傳遞企業的精神理念。
三、民俗民風元素
產品人性化思維設計自從被人提出到實施以來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設計理念飛速發展的今天,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使人們更加關注綠色理念,人性化思維設計也成了產品設計的焦點。產品設計思維人性化的一個關鍵是不能忽視對人類自身的關系,從全球乃至全世界的政府機關、普通群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增強,產品設計師必須增強自己的環保設計意識。人性化思維設計的主要核心是以人為本,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把用戶放在首位,通過用戶的要求生產出適合用戶要求的產品,與此同時,綠色產品概念也將滿足人們的不同心理要求。通過產品中的各種功能來滿足用戶不同需求。
2綠色理念產品設計
綠色理念產品設計也就是生態設計(EcologicalDesign)“,環境設計”(DesignforEnvironment)“,環境意識設計”(EnvironmentConsciousDesign)。雖然稱呼很多,但內涵是一樣的,基本思想也是統一的。因為產品的生產和環境因素有很大關系,象征生命個體、世界和平、食品安全、天然環保、大自然、理想等。它是2l世紀人類綠色消費浪潮下的必然產物。在產品設計時就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并融入生產當中,使生產出的產品在滿足用戶的基礎上還應當把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化。綠色理念產品設計主要是通過改善之前產品的設計方法、降低產品成本和減少進入市場周期來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并且保證產品的環境屬性。在進行產品設計時,設計師把用戶利益和環境保護考慮在設計中,采用綠色理念進行不斷創新設計,在綠色概念的約束下降低產品對環境的破壞。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Papanek)便提出了“綠色設計”的概念,同時在他出版了一本專著《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fortheRealWorld)。該書專注于設計師面臨的人類最緊迫的問題,強調設計的社會及倫理價值。他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并不足以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同時強調設計應該認真有限地使用地球資源,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特別是在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后,他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綠色設計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認同。
3人性化思維對綠色設計的拓展
3.1人性化思維融入綠色設計理念
綠色設計理念日趨成為全世界設計領域研究的課題,它關注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綠色理念產品設計包含了非常廣泛的內容。在設計過程中不但要采用綠色設計理念處理好產品和人們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解決好人和產品、產品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努力做到產品、人和環境三者之間有一個比較好的協調關系。由此可見,綠色理念設計傾向于綠色產品技術方面的因素,對產品的外觀不是特別注重,所以,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和社會作用相對比較小。隨著人們對綠色理念的不斷深入,人性化思維的不斷融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只對產品結構中清潔性和易折性的注重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影響消費者行為入手,進行可持續發展方式的引導。很多工業設計師在這方面產品設計有很大的優勢,具有很多其他專業設計師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把人性化思維融入綠色產品設計中去,這種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能夠很好地彌補單純以綠色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產品設計,很好地把綠色概念不斷擴展。人性化思維往往和人的情感聯系在一起,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但是隨著物質不斷豐富,在市場銷售中出現了依情論點,所以,人和物質之間也存在著某種感情,工業產品設計完全可以運用這種情感進行表現,采用人性化的產品來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德國倫理學家漢斯•約納斯(HansJonas)在其著作《責任原理》中提到:維持生存是倫理的第一律令,人類必須存在,絕不能允許任何人“拿人類孤注一擲”,同時他呼吁一種對人類世代生存的責任感,呼吁一種對前代的感激的態度和對后代的預先關懷的態度,呼吁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人類要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是置于一代一代相續的鏈環中的,要有一種維護生命的共同體一代一代相續蔓延的情感。
3.2人性化思維融入綠色設計的方法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較快,技術更新步伐很大,但是綠色產品設計也只局限于產品的某個環節,不能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和整個功能項做到完全的綠色,所以,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需要根據產品的自身屬性,力求使設計出來的產品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污染減至最低程度,運用人性化思維明確產品綠色設計的涵義,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綠色產品。綠色設計程序是解決綠色設計的一種標準程序,也是解決綠色設計問題所要遵循的基本步驟。首先,綠色產品設計時需要對不同層次消費群體進行產品需求狀況的分析,對不同的需求進行產品兼容性的詳細研究,設計者通過對產品進行合理的優化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合理的優化包括了在不影響產品使用壽命的基礎上對產品的造型、材料和設計標準化等進行合理優化。完善綠色產品設計中的人、產品、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目標。工業綠色產品設計時通過設計向人們展示簡潔的產品,使人們在正確消費的前提下,來調整人性化產品對環境的協調性。
4綠色理念產品設計的結構與應用
4.1綠色理念產品設計的結構
在進行綠色理念產品設計時,通過不同的改進方案,綠色產品能夠給環境帶來不同的改善。綠色產品設計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產品的性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環境的角度來看綠色產品設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很多的長遠發展戰略設計方案能夠有很好的體現,在新概念開發中對改進的方案有很好的戰略目標。@是新概念開發戰略中最為代表性的標注符號。這種標注符號和其他符號有本質上的區別,@代表了一種革新,它形象的代表了綠色產品設計中的創新系統。新概念開發戰略不是產品概念,主要是對產品系統怎樣才能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討論,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更好的產品開辟了一條道路。
4.2綠色設計戰略的應用
戰略@、產品宜人性的優化和使用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些應該在綠色產品設計初級階段進行使用,由于這些方面和產品系統層面之間有很大的聯系和不確定性,能夠對整個產品概念進行改變。分銷系統的優化、生產技術優化和材料使用的減少等這些戰略的確定進行必須要在目錄完成之前,因為這些戰略很有可能影響到產品結構的變化。低影響材料的選擇和新概念開發,是綠色產品設計的初始點,產品的材料選擇和尺寸選擇非常重要。以上戰略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和不同類型產品有很大關系,并且如何實現這些戰略也非常關鍵。綠色產品設計戰略體系應當對自然環境、產品和消費者進行全方位定位和考慮,還需要對產品生命周期有一個很好的把握,產品的設計不但滿足消費者而且還應當和生態環境有很好的協調。
5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