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溫庭筠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溫庭筠是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東南人。
白話譯文: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著樓柱凝望著滔滔江面。上千艘船過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余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著,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洲上。
作者: 蘭曉龍
出 版 社: 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2-1
所屬分類:軍事小說
編輯推薦:“一本好書,能教會你怎樣做人!”一部真正優秀的小說,它不只是小說本身,它還包含著哲學、人生,就如《約翰?克里斯朵夫》一般,他還是一部個人的成長史。
內容簡介:一個普通農村孩子許三多,他憑著單純和執著,在軍隊里跌打滾爬,在種種困厄和磨難中百煉成鋼。因為他的笨,讓全連隊受累;因為他的認真,讓全連隊為之感動;因為他的執著,讓全營戰士為之驕傲。
作者簡介:蘭曉龍,職業編劇。1997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曾創作話劇《紅星照耀中國》,電視劇《步兵團長》等。2005年2月話劇《愛爾納?突擊》獲得老舍文學獎、戲劇獎。
明朝那些事兒(系列)
作者: 當年明月
出 版 社: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所屬分類:歷史知識讀物
編輯推薦:大明王朝興衰的全程解說。讓我們以更為輕松的狀態走進歷史,《明朝那些事兒》每月點擊率超過百萬的超強人氣巨作,大有緊追易中天《品三國》之勢。
內容簡介:本書自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說起,全程解說明朝近三百年滅亡事。作者筆法靈動,在他筆下,人物性格鮮活,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作者簡介:當年明月,27歲,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以長文《明朝那些事兒》狂飚突起于網絡論壇。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作者: 安意如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8-1
所屬分類: 現當代隨筆
編輯推薦:80后女孩用現代語言闡釋的古典詩詞,兼具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內容簡介:內容上溯漢高祖與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納蘭性德與沈宛。唐玄宗、陸游、溫庭筠,王昭君、楊玉環、李清照、魚玄機。本書于詩詞變幻中講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不為人知的愛情側面。以一種風格獨特、感情豐富的散文隨筆形式,描繪出一幕幕古典詩詞背后唯美、動人的歷史愛情畫卷,引領讀者傾聽一段段經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作者簡介:安意如,原名張莉,自由寫作者,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宣城。創作詩詞評賞“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和《思無邪》。
鬼吹燈
作者: 天下霸唱
出 版 社: 安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2-1
所屬分類:驚悚恐怖小說
編輯推薦: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異域風情,風俗人文,神秘詭異。
內容簡介:故事以一本家傳的秘書殘卷為引,講述三位當代盜墓者,為解開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謎,利用風水秘術,解讀天下大山大川的脈搏,尋找一處處失落在大地深處的龍樓寶殿……
作者簡介:天下霸唱,原名張牧野,“天下霸唱”筆名來源于網絡游戲。男,28歲,天津人,學美術出身,當過發型設計師,做過服裝生意,現在和朋友合伙經營一家金融投資公司。
窗邊的小豆豆
作者: [日]黑柳徹子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1-1
所屬分類: 少兒寓言文學
編輯推薦: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1981年出版后,在全球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計銷量達938萬冊,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該書已被譯成了33種文字。成為日、美、英等國中小學生與教師必讀書。
內容簡介: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讓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
作者簡介:黑柳徹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因創作《窗邊的小豆豆》被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譽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
帝國的終結
作者: 易中天
出 版 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1
所屬分類: 歷史知識讀物
編輯推薦:承續了易氏著作生動、風趣、見解獨到的一貫風格!深刻反省了從大秦王朝至大清王朝,整個帝國制度形成和滅亡的原因。
[關鍵詞] 古代詩詞;人物情感
一、“遷怒”于大自然中風物的永恒不變,突顯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從而表現人物內心深處因“物是人非”所引發的萬千愁思
如:唐代詩人岑參的《山房春事》,“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兩三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梁園為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如今早已人去樓空。庭樹,指梁園中殘存的樹木。其中三、四兩句,就突顯了物情與人情乖離,詩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道花樹無知,不管人事滄桑,依然開出當年的鮮妍花兒來。春來花樹開花,本是合乎自然規律,這里詩人卻嫌其不能善解人意,可謂無理而妙,曲折地表現自己內心深處因“物是人非”所引發的萬千愁思。
又如:唐代詩人韋莊的《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其中三、四兩句,正面點明題旨,選擇“柳”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六朝業已傾覆,然而,堆煙疊霧的楊柳卻容顏未改,春來依舊綠遍十里長堤,一如臺城繁華鼎盛時,詩人于是說它“無情”。由于韋莊從“六朝如夢”的感受里,聯想到嚴峻的現實危機,悲悼大唐帝國的江河日下,滅亡之勢已不可回,面對煙柳的生機勃勃、逢春必發之景,排遣無計中,才托辭他向,歸于“臺城柳”的“無情”吧,以其無情,突顯自己內心無處可寄的深長悲慨。
二、“遷怒”于自然之物的“冥頑不靈”,表現物情與人情的乖離,進而表現人物內心深處的復雜而深沉的愁緒
如:清代詩人趙翼的《野步》,“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詩人筆下的秋風,仿佛成了一個討人厭的家伙,簡直“冥頑不靈”,它蕭蕭地吹,不停地吹,吹紅了湛湛青楓,吹白了滿頭烏發,詩人對這秋風,不禁發出一句“管閑事”的牢騷來。本來秋風沒有感情,也不好管閑事,楓葉之紅、青絲之白,都不是秋風有意為之,詩人發此怪怨,實屬無理。但越是無理,越是有情,詩人自入秋以來,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傷之情就從沒斷過,此刻他看到瑟瑟作響的紅葉,一腔悲懷再也把持不住,便沖秋風抱怨道:“你怎么這么好管閑事!”這里的秋風,實際上已經超出它本身的含義,成為了整個秋天、甚至永遠無情地流逝著的時間的代表,正是無情的歲月逼紅了楓葉,也催老了詩人。詩人此處將自己的感情外化為原本無辜的秋風,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讓衰涼之感直達讀者心靈深處,仿佛讀者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在秋風中不禁熱淚潸然。
同樣采用如此手法來寫風的還有:宋代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此句,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著“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埋怨它的“冥頑不靈”,從而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無盡悵惘。
三、“遷怒”于自然之物對人的“有意”捉弄,表現表現物情與人情的乖離,進而表現人物內心無以言說的萬般愁苦
如:唐代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中,“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居室之內,爐煙裊裊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照”,即“偏偏照著”,你不想讓它照,它就是要照,這蠟燭,“哪里來的勞什子”,如此討人嫌?簡直就是為了折磨人。
同樣,李白的《長門怨》中,也運用了類似的寫法,“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其中“獨照”兩字更加重了憂思的份量,本來,月光在天下是無所不照的,不管你是恃寵得意也罷,失寵落魄也罷,可是如果有了當初喜沐皇恩、共賞明月的那一幕幕光景,現在的獨受清光、無人理睬的痛楚就愈發顯得觸目驚心、傷痛難捱了。這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詩人筆下的月亮,簡直就是個“促狹鬼”,它太“壞”了,它“獨照”,它單單照著,讓愁苦中的人兒,更加夜不成寐。又如: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所寫的月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月砧上拂還來。”思婦睹月思人,于是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總是纏著她不放,簡直是有意捉弄人。
再如:唐代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黃鶯兒清脆的叫聲,在常人聽來,動聽悅耳,可是在思婦看來卻攪擾了她的夢,害得她在夢中不能趕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可見,這黃鶯兒,仿佛是有意而來,是個令人厭棄的家伙,足見其與人情的乖離,由此也足見女主人公內心的思念之深切。
關鍵詞:離情 清秋節傷離別
一、 關于詞牌名的來歷
“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原為唐敦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入蜀,至敘口時,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楊貴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長恨歌》云“夜雨聞鈴腸斷聲”即指此事。
二、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由于擅長詞曲,他還常常替歌伎們填詞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聽了他的名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以后,他就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個時期,到五十多歲才改名柳永,并考取進士。他曾在浙江等地做過幾任小官。柳永晚年窮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們集資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詞比較纏綿婉約,《雨霖鈴》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詞人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無可奈何地離開京都,但想到從此不能再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雨霖鈴》以冷落凄涼的秋景為襯托,抒發了詞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場傷神以至飄零四海的感傷,基調格外低沉。
三、內容賞析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寒蟬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心更覺得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此時,雨已停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離人“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樣持久呢?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揮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這樣特別的環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得到領悟,心胸曠達,最后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說:“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這“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總結
縱觀全文,整首詞的內容,無論虛寫、實寫,總離不開寫景、抒情,景是“清秋節”,情是“傷離別”,作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以至情景交融。
然而,柳永這首詞的情景交融不僅僅只是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而是由情景之交融到達于《文心雕龍》中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物我一境”。“物”也就是景物、環境,而這個“我”不僅僅包括“我的感情”,還兼有“我”的離別之事和因這事而悟出的道理。詞人把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為一爐,由眼中景包羅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淋漓盡致而又層次井然。
參考文獻:
[1]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5.
[2]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詞語解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忘卻世情。
相期:相約。
邈:遙遠。云漢:銀河。
名家賞析
詩文賞析一
《月下獨酌》一共四首,這是第一首,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抒寫他自己孤獨寂寞、以酒澆愁的苦悶心情。雖然是個人感情的抒發,但也是和當時現實有關的。
李白參加政治活動的時候,唐王朝已開始腐化,是李林甫、楊國忠和皇親貴宦們當權的黑暗時期。他們糾合黨人,排擠異己。李白既“非廊廟器”,又是性格傲慢,當然必為他們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從而對現實不滿。但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無力改變現實,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惱。本詩通過對月獨酌,集中反映了這種思想感情。
這首詩雖然以飲酒賞月為題材,但作者是通過這些題材來抒發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的。它和那些幫閑文人所寫的風花雪月的詩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飲后面隱藏著“愁多酒更少,酒傾愁不來”的憂郁、憤懣的情緒,這情緒多少體現著李白不與封建統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詩文賞析二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詩文賞析三
我歌唱時月亮徘徊,我起舞時影子零亂。清醒之時一起歡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詩通過奇妙的想象描寫了一個以月影為伴的詩人酣飲歌舞的奇特場面。詩人化無生命的自然物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們一同飲酒、唱歌、起舞,并且還要和月亮結成親密無間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詩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羈的情懷。當然,這正是詩人對世俗厭倦、對現實失望的反映,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終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詩以動寫靜,以熱鬧寫孤獨,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全集》。
關于月的意象
“月”在中國文學中出現頻率成倍增長,至晚唐北宋達于巔峰。“月”自從進入人的審美視野,便不斷派生、衍播出介蘊不盡的象征喻指。
我們知道,月雖然只是自然界中一個純客觀的物象,但它卻逐漸成為華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組成部分,成為詩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載體。正是由于作者在創作時的處境情懷不同,從而導致了他們作品中“月”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內蘊,它們在規定的語境中,展示出了難盡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鮮明的價值取向。他們借月來抒懷言志,因而望月思鄉,望月懷人,望月感懷幾乎成了詩詞中的永恒主題。
下面從幾個不同側面歸納分析一下唐宋詞中“月”這一意象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月本無情,人卻有意。月亮的陰晴圓缺,其實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但它卻映射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以月破狀分離這一意象的詞作中,又可細分為兩小類:
(1)送別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時的那種落沒與惆悵的心情是無以言表的,面對即將離去的親朋好友,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時此刻的月亮也帶有幾分凄切傷感的色調。“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以上送別詞中的詩句,具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圓月”、“滿月”,而是“殘月”、“新月”。對于這一點,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從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古人遠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此時月將西斜,月亮表現出來的特征便是殘缺 的、低垂的、朦朧的,因此,運用“殘月”、“隴月”等意象是符合實際的,是真實的客觀描寫。
(2)懷古、亡國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開,歲歲月圓,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懷卻已大異于當時了。面對依舊高懸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難免會涌上一種凄楚的感覺,那難以預料的世遷,只有明月才能作證,正如張若虛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愛情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在唐宋詞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寫男女間純真愛情生活的作品,讀來讓人有一種純樸溫馨之感,余味無窮。在這類表達愛情的詞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來烘托渲染幽會時那種恬靜溫馨、柔情蜜意的氛圍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潔無瑕來象征青年男女間愛情的純真,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這類詞中,“月”的意象變得美麗而朦朧,色調也較明朗,不再給人以憂傷的感覺,而且往往與“花”相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攜手看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賀鑄《西江月》,這兩句極其生動地寫出了男女歡會時在花光月影環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綿綿的情態,給人以溫馨旖旎的印象。而“閑云歸后,月在庭花舊欄角。”由此可見,月與花的意象組合是男女愛情的象征。
(三)“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以月寫相思,自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胭,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邊的征人來說,淚卻是常流的,有誰能抵御那久別家鄉親人的孤獨之苦呢?
另外,再如:溫庭筠的《菩薩蠻》:“花落月明殘,錦裊知曉寒。”這里所舉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殘月”、“斜月”的意象,這主要是想表現思婦們由于絲絲哀愁,縷縷離恨而整夜難眠,展轉反側,直到天明。真是獨處深閨,幽夢難尋,燈盡夢回,更覺寂寞難堪。這種以象表意,以景結情的“殘月”更有一種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四)“我寄愁心與明月” 。
我國是一個有著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那個時代,在森嚴的等級制和嚴格的家長制束縛中,連男子都要遵守許多封建禮法,就更不必說青春年少的女子,她們被綁縛在嚴格的“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規范之中,幾乎被剝奪了最起碼的人生自由,她們無權隨意走出閨閣拋頭露面,無權自主愛情婚姻,從肉體到精神上都遭受著嚴重的摧殘。然而,她們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對自由美好幸福的愛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們這個年齡的特征。可是她們隱密的“閨情”又能向誰傾訴?只有那輪天邊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們癡癡傾吐情愫的對象。正如韋莊在《女冠子》中寫道:“除卻天邊月,沒人知”。把明月引為知己,這倒更顯出了人間的孤獨,“明月不知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在這一類表達少女“閨情”的詞中,“月”是作為一個虛實結合的意象出現的,此時常常和“夢”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表達一種“覺來知是夢,無勝悲”的情感,說明少女們把月作為她們傾訴對象的空虛縹緲,迷茫惆悵。這樣便能達到虛實相間,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
(五)“廬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詩宋詞中寫女子傷春惜別之情時,常常用“月”來比喻象征這些純結、美麗、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鬢彈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他用“月”與“霞”來隱喻女子的眉和臉,從而讓人可以想象出這位姑娘的美艷。
(六)“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以上的五大類中,顯而易見“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著豐富的情感內蘊。但有時,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歐陽修在他的《玉樓春》中不是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嗎?細細體味一下,其實不然,應該說此處的“月”的意象內涵更加深刻豐富。如果從情感上說,此處的否定正是對前面所分析的五大意象內涵的肯定,因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歐陽修有了獨創新境的“無情之月”。他認為李后主之《虞美人》詞中的天邊明月與樓外東風,固原屬無情,何干人事?只不過就是有情之人觀之,則明月東風皆成為引人傷心斷腸之媒介了。事實上,他是從情感上轉入了一種理念上的反省與思考,是透過了理念才更見出深情之難解,是對離別無常之悲慨陷入極深之后發出的對人生乃至整個世事滄桑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嘆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