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英文化

中英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英文化

中英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粉 文化內涵 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9-0038-01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色彩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色彩詞之所以被視為“文化局限詞”,是由于它受民族歷史、社會背景、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禮儀習俗、文化背景等制約。Pink/粉,作為色彩詞之一,也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會屬性,深層次了解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內涵,能對粉在英漢互譯中準確性有所裨益。

一、在英文中用粉色,在漢語翻譯中卻與紅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因窘迫、憤怒或劇烈活動而)臉色發紅。She went bright pink with embarrassment.她尷尬得滿臉緋紅;Pink Book紅皮書(國家出版的國際收支文件);As the sun set, the sky shaded from blue to pink.太陽落下時,天空逐漸由藍色映照為夕陽的余光;pink-eye[醫]紅眼。5.pink noise粉紅噪聲、紅色噪聲、典型噪聲。

二、在漢語中雖有“粉”字,翻譯過來卻和“pink”毫無關聯

粉絲(fan),They have inundated me with fan letters.他們轉給我的粉絲來信讓我應接不暇;粉刺(acne),

A lot of teenagers develop acne.許多青少年都長粉刺;粉面油頭(make up),語出明代施耐庵《西游記》第五十四回:“那里人都是長裙短襖,粉面油頭,不分老少,盡是婦女。”意為臉上撲粉,頭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妝;傅粉何郎(handsome man;very good looking man)傅粉:敷粉,抹粉;何郎:何晏,字平叔,曹操養子。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全身粉碎(have one’s body smashed to pieces),語出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惜犧牲生命。也比喻徹底遭到失敗或遭遇極大的磨難;粉妝玉琢(decked out beautifully),語出《紅樓夢》:“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如用白粉裝飾的,用白玉雕成的。形容人長得白凈。也形容雪景;在客家話中粉有“很”的意思。我粉愛你就是我很愛你。I love you so much.

三、英文中含pink的俚語

pink slip,失業。100年前,在美國不知道由哪位老板發明的,在員工的薪水袋里放上寫在粉色紙條的通知單來告知解聘的原因,并通知不再雇用。pink slip從1910年起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解聘通知不一定是粉紅色,也可以被其他顏色所代替,但是pink slip已經約定成俗,成為解雇通知書的同義詞了。例句:Honey, I have bad news. I got a pink slip in my pay envelope today. The boss says I’m a good worker, but our business is way down and he just can’t afford to keep us all working.意為:親愛的,我帶來了壞消息。今天,我的工資袋里加了一張解雇通知書。老板說,我工作表現不錯,不過,公司生意大幅度下跌,他雇不起這么多人了;in the pink,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英國有一種狩獵傳統為獵狐,大部分的獵手喜歡穿著紅色系的衣服狩獵,漸漸地這種衣服被稱為pinks。后來人們用in the pink來形容身體健康,猶如獵人精力充沛地馳騁在狩獵場里的樣子;tickled pink,感到萬分高興,樂得都合不攏嘴;seeing pink elephants,酒醉的,(醉得)發酒瘋的。例如:He spends a lot of time totally seeing pink elephants.他喝了好長時間,完全醉了;Strike me pink.(表示驚訝、懷疑的感嘆語)真是見鬼!例如:Strike me pink, Mac,you’re not leaving!麥克,真見鬼了,你沒走啊; 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Pink is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lating to or connected with homosexuals.與同性戀者有關的。例如:Businesses are now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pink pound”.現在商家更加意識到同性戀族群消費力,即所謂“粉紅英鎊”的重要性;pink-collar粉領的,職業婦女的;pink tea午后茶會,正式的社交活動;the pink of politeness 十分彬彬有禮;pink tread 上流社會的活動。

四、結論

色彩詞作為一個民族語言的一部分,折射出該民族深厚的社會底蘊和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認識、理解并掌握這種文化內涵的異同對翻譯來說意義非凡。從“粉”這個色彩詞著眼,可以看出如果不對兩種文化、兩種歷史、兩種人文、兩種社會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就可能會出現死譯現象,從而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出現誤讀,甚至會產生誤解。No context,no text,只有在上下文中不斷地推敲詞語的用法,才能使譯者呈獻給讀者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對中英文中顏色詞語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系統學習目的語中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知識,為翻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鄧志勇.語境!修辭與翻譯[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中英文化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61―01

習語是文化的一種精髓,是語言的結晶,通過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異,探討中英習語差異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與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異

1. 語言詞匯的差異。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語言的差異上。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承載文化信息、反映社會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國人看到月亮常常聯想到人生的離合。而歐美人看到“moon”則會聯想科技。

2. 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價值觀指人的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及風俗人情的觀念。表現在兩種語言中,會對語言理解和翻譯造成很多障礙,足以引起翻譯工作者的重視。中國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為主,其種族親屬和社會關系表達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崇尚個人主義,個人至上主義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人注重整體、綜合、概括思維。所以中國文化習慣從整體上、直觀上看問題,強調社團和集體的價值。

3. 思維文化方面的差異。英語民族的思維是個體的、獨立的。英美文化習慣于邏輯分析,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因而會導致語言表達上的種種差異。例如,在姓名、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上,中國文化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則正好相反。

由于漢英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此,在外語理解中,我們必須兼顧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意識到文化與語言相關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異性。廣義上習語包括成語(idioms)、短語(set 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錄(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語(slangs)等。下面就探討一下中西習語的差異,并從它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入手,探討一些英漢翻譯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習語的文化差異

1. 生活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英國是一個島國。因此,英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習語源于航海事業或與水有關。中國在亞洲大陸上,是以農業為主,因此,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論成敗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2. 民俗的差異。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表現在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別,習語中含有“狗”的褒義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國,人們從心理上討厭這種動物。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例如, 狗急跳墻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異。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基督教相關。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中國主要以佛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佛教相關。例如,借花獻佛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三、中西習語的翻譯方法與技巧

1. 直譯。英漢習語中也有一些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隱含意義也相同的表達方法,就是說,此類習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傳達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轉換。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漢語成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于軍事家的策略,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發展,已廣泛被中國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裝到牙齒。

2.意譯。在英漢習語的翻譯過程中,當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因文化差異出現矛盾時,我們應舍棄前兩者,而注重習語的隱含意義。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羅馬,和羅馬人做一樣的事

√入鄉隨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龍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換喻體形象。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有的喻體形象在英語民族心中的概念與漢語民族的概念大相徑庭,直譯顯得晦澀難懂,這時可以更換喻體形象,使讀者獲得譯文與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

中英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俗語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認知

一、俗語與文化

(一)俗語的定義

俗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俗語稱作“熟語”,包括成語、典故、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名句、警句、俚語等;狹義的俗語與諺語、慣用語和成語等并列,是一種獨立的語類,專指那些在人民群眾口頭上廣泛流傳,具有口語性、通俗性,是一種定型化的又有靈活性的常用語句。大多數俗語都具有生動、形象或哲理性等特點。

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俗語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人們無論是在口頭上還是在書面中都樂于使用它。俗語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層認知結構中,體現了民族的認知心理基礎。

(二)俗語的文化背景

文化猶如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其源頭是哲學和宗教,支流是文學、藝術、科學。一個民族的價值觀體現了這個民族的世界觀和道德意識,審美意識是世界觀和道德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觀和道德意識在文學、藝術和現實生活中的映照。各民族的俗語含有大量文化因素,這是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英俗語對比的意義

俗語是語言的精華,大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恰當的比喻,常隱含著比字面意思更深刻的涵義,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氣息,因而往往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對英漢俗語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一)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

通過對英漢俗語文化的分析比較,可以掌握兩種語言中俗語的來源,以及俗語的民族性和比喻性特點,豐富中西方文化知識,發現民族與語言的共性,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強化中西文化差異意識,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思想,促進國際間的交流。

(二)研究中英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勢必反映該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差異。

根據認知語言學理論,語言的意義不僅來自于客觀世界,還來自于各人對客觀世界的體驗。由于使用者在自身認知能力和外部認知結構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同一個語言單位在不同使用者的理解上會有或多或少的偏差。這些偏差也反映了語言使用者在背景文化上存在的差異,為研究中英文化差異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動物俗語視角下的中英文化差異

語言與文化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與文化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影響制約的關系。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

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出現了大量有關動物的俗語,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的認識,體現了人們對動物的情感態度,有關動物的中英俗語不計其數,構成了中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和解讀這些動物俗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可以認識、了解和利用兩種文化差異,促進跨文化交際。

(一)農耕習俗差異

中英文化中都有形容一個人很強壯的俗語,但是英文中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像馬一樣強壯),而中文中使用“他強壯得像頭牛”。因為兩個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決定了民族之間在習俗方面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

英國是一個山多地狹的一個島國,在古代主要靠馬來耕作,牛只是用來產奶。由于馬在農業耕種中的重要作用,與馬有關的俗語就屢見不鮮。如:“as strong as a horse.”(像馬一樣強壯),“A good horse should be seldom spurred. ”(好馬無須加鞭。)“A good horse is never of an ill color. ”(良馬無劣色。)“a horse of another color.”(完全另一回事。)

中國土地大都以平原為主,古代的耕作主要靠牛完成,因此中國人認為牛是強壯、性格溫順、勤勞善良的象征。由此就有了“他強壯得像頭牛”,“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表達方式的產生。

(二)民族情結差異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引起不同的聯想,具有不同的內涵。如:中英語言都有許多以動物為內容或作比喻的俗語,但同一動物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不同。

英語中大量存在與狗有關的俗語,如:“a clever dog”(聰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時。)

因為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極其喜愛動物,對狗這種動物更是寵愛有加,他們認為狗是忠誠友好的象征,不僅是狩獵、看門、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幫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侶和朋友,是撫慰人們寂寞空虛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將其視為家中的成員,與狗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狗的形象在英語俗語中是褒義的。

漢語俗語中狗的形象大多為負面形象,如:“落水狗”、“喪家之犬”、“狗仗人勢”、“狼心狗肺”。因為在漢語言文化中,狗如同雞、鴨、豬一樣是一種地位十分卑微的動物,受到人們的鄙視。人們常常把狗與“下賤”、“低微”、“無賴”等貶義詞聯系起來,所以漢語中以“狗”喻人喻事的俗語多會引起貶義的聯想,其形象自然就不受人恭敬。郭沫若說:“我是中國人,很不喜歡狗,這種情結似乎是一種國民的情緒。”

(三)差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俗語與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語言的影響。宗教在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有些俗語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國長期以來深受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而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佛教和道教。上的差異在俗語上也有明顯的反應,英國教堂是教徒說教做彌撒的地方,不存放食物,所以有俗語“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思是“窮得像教堂老鼠,赤貧如洗”,而中國的老鼠總在圣廟里偷吃貢品,過著“碩鼠”活神仙般的生活。

中英不同是兩國俗語差異產生的重要元素。在英語文化之中,西方人普遍信仰耶穌基督,認為神一切的存在,不乏對平等自由等言論的向往與可望,在俗語之中也有相應的表達。在中國,儒、道、佛等宗教不斷地處于更替的過程之中,沒有唯一的信仰所在,在俗語之中幾乎沒有相應的體現。例如在“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中國只是相信有天的概念,天也是幸運的反應而已。而在西方文化之中,則是反映上帝進行幫忙的概念。

(四)文學意象差異

“Dragon”(龍)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關“龍”的俗語非常多,且含有褒義,如“龍躍鳳鳴”、“龍驤虎步”等。中國的龍文化是一種神秘文化,代表著神秘、祥瑞和權力。龍是力量、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征,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可說是十分狂熱的。中國人盼望生個龍子龍女,不論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華人都視自己為龍的傳人。如果沒有了龍,中國的文化傳統,包括建筑、服飾、喜慶節日、飲食、民俗乃至語言文字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在英語俗語中,贊揚“龍”的詞語非常少,且含有貶義。跨文化交流中,“dragon”指兇暴的人,嚴厲的人,兇惡嚴格的監護人,兇惡的老婦人(尤指很少給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婦人)等,以“dragon”組成的詞組也多含貶義。如“dragon’s teeth”:相互爭斗的根源;排列或多層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礙物。

龍并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于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文學作品中,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么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云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也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常把世間的杰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圣經《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劍與兇龍搏斗,斬其頭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長相兇狠的龍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軍旗和徽章上,用以起到阻嚇敵人的作用,所以龍在西方也是戰爭的象征。

三、結語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俗語是英、漢兩個民族各自文化寶庫中絢麗多彩的瑰寶,反映了該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英漢語言中大量的俗語與動物有關,本文通過對比中英兩種語言在與動物有關俗語方面的差異,從深層分析兩國文化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指出其在文化上的深層次差異,意在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英語俗語,進一步了解和克服文化差異,促進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HORNBY AS.Oxfordad 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閻文培.現代漢英俗俚語對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覃先美.英語動物文化考釋[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6]陳美芳.英漢詞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

中英文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諺語 文化 內涵 差異

一、引言

諺語是英語中一種重要的語言現象,諺語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語言表示形式之一。何謂諺語?在漢語中,其定義為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在英文中諺語定義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無論諺語如何定義,它都總結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社會經驗,是文化藝術寶庫中絢麗多彩的瑰寶。其特點是語言凝練、對仗、和諧、形象、表意、精辟等。各民族的語言中,都包括極其豐富的諺語。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豐富的國家,因而漢語里有許多諺語,它們是閃爍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璀璨明珠。同樣,英語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語言,從許多民族語言中吸取了精華,英語諺語也表現出它的豐富多彩。英國作家培根說過:“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出來。)

二、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

1.生存環境的差異

文化的形成脫離不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產生特定的諺語表達方式。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國家,土地是人們的生活所依,反映在形象語言上自然是以陸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相反,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在歷史上很發達,所以在語言表達上他們所聯想的自然是與海上有關的事物。所以在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時,英語的表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英語中還有一些用船去表達的警示諺語,如“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一個小的漏洞可能弄沉一艘大船),其實就是我們漢語中的“小洞勿補,大洞吃苦”。還有比喻在嚴峻考驗下才能顯示出誰是最堅強者時,漢語為“疾風知勁草”。英語則說“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靜的海洋練不出熟練的水手)。所有這些諺語的形成都和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2.道德觀念的差異

(1)孝道方面

中國是一個以孝為先的國家,在《孝經》中曾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所以在漢語中就有許多表現孝道的諺語,如“父母在,不遠游”、“養兒防老”、“父母教,該敬聽;父母責,該順承”相比較中國而言,英國歷史比較短,雖然也要求兒女尊敬父母,但強調突出的是一些個人方面的東西,家庭觀念較為淡薄,例如:Children suck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and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孩子小時吃母親的奶,老了享受父親的財。);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過使孩子受到責怪)。

(2)子女問題方面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女子生活在最底層,倍受壓迫。她們不僅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不能與男子一起受教育,更不能出入社交場。很多諺語都反映了對女子的歧視,例如:“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人頭發長,見識短”、“臣為君死,妻為夫亡”等。而在英國,婦女地位不像中國封建國家那樣低下,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以下諺語: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誰想興旺,就請教妻子);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有好妻子就有好丈夫);He,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3.習慣的差異

中英兩國相距甚遠,行為習俗各不相同,對相同事物的認識和好惡心理也迥然不同,并在諺語中得到反映和承襲下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再現各民族文化的情調趣味。特別明顯的是在英漢諺語中,雖然都常常借用動物來喻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但不同國家的人民對一些動物的感彩和認識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別值得說的是dog一詞。長久以來,中國人對狗都有一種厭惡之情,雖然現在狗在中國人家中的地位在不斷地提升,有些狗甚至成為一些老年人的伴侶。但是人們對狗的看法依然沒有改變,這是中國幾千文化積淀下來的結晶,大量的諺語中均充滿了對狗的不滿,如“狗改不了吃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而英國人卻非常愛狗,所以在英文句子中,英國人形容狗時多用“she”或者“he”而很少用“it”,因為他們把狗看成是人類忠實的朋友,而不只是簡單的動物。因此在英國有很多以狗為代表的含有褒義的諺語,例如:A live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獅不如活狗);Every dog has his day.(狗有得意日,人有得意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除了動物之外,還有一些由蔬菜、水果所構成的中外諺語,如中國諺語“早吃生姜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是用來描寫中國這兩種特有蔬菜對身體的益處。這種表達在中國人的眼里是非常生動的,因為在中國“蘿卜”和“姜”是兩種非常普遍的蔬菜,它們應用在諺語中時表達它們對身體的益處。然而,在英國人眼中,這兩種物體并不能表達這種意思。當他們要表達這種意思的時候,他們用的是另外不同的物體“蘋果”。他們用“One apple a day takes a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使你遠離疾病)。在英國“蘋果”才是最普遍的食物,吃蘋果才會使你永遠健康。

4.文化的差異

諺語一方面來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也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正因為兩國的歷史文化不同,在諺語的表達方面各帶有本民族的特色。英諺“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漢諺“說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又如,英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類似于漢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前者是從實際生活出發,而后者卻是來源于歷史傳說。 再如一句有名的英諺“B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即漢諺“入鄉隨俗”,前者來源于歷史,而后者則出自實際生活。中國是個具有漫長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在這悠悠歲月中沉積了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封建時代的文化產物,因此,不少諺語與這一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例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等等,這些諺語由于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沒有相對的英語諺語,這也是漢語諺語的一大特色。

5.信仰差異

宗教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時又是人類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包容豐富的文化內涵。基督教是英國的主要,由此產生了許多獨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諺語“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誕節一年才過一次,或佳節難逢)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圣誕節是基督教國家最盛大的節日,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蘊義。節日期間,人們常用此諺語勸人們對別人的吵鬧和大吃大喝要忍著點,不要太在意;同時也勸諭人們把握機會,送送東西或幫助窮困的人,行救困濟貧之善舉。而在中國借節日之機大行善事并不多見。另外還有英諺“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此句就出自于《舊約?創世紀》,表示“因小失大”;“The Apple of One’s Eye”(《舊約?申命記》)與漢語的“掌上明”極為接近,許許多多的諺語都起源于《圣經》,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此外,英語諺語常用God來指代“人類的主宰”,例如,“When God closes a door,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一定會打開一扇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主者),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語中留下了濃厚的痕跡。而中國宗教以佛教和道教為主。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燦爛中華文明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佛教文化不僅在哲學、倫理道德、科學技術等領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還留下許多與佛教有關的諺語,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等。

諺語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概括和總結,是人類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語言表示形式之一,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通過漢英諺語的學習,可以掌握習語的來源,了解歷史典故、豐富中西方文化知識,發現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共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地掌握英語。

參考文獻:

[1]從英漢諺語對比看中英文化差異. http: / / ls910. com / lunwen / 2006 11 / 1347. html.

[2]宗教與文化.

中英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英文化差異 英語學習 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1-0046-01

一、飲食

英國人食物是以肉類、面包為主,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西紅柿,幾乎不吃米飯。英國人一般每天會吃4餐即早餐,午餐,茶點,晚餐。成人的茶點時間一般在下午,午餐與晚餐之間;而學生的茶點時間一般是在早飯與午飯之間,叫做上午茶,茶點一般都是以吃點心與咖啡或者紅茶為主。英國人吃飯一般是自助餐,也就是吃多少拿多少,英國人討厭浪費。飯后英國人喜歡吃甜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講“一日三餐”,還有第四餐。在與英國人日常交往時,應當更加關注英國人飲食習慣,加強這方面英語詞匯、語句學習運用,避免出現小笑話。

二、俗語

人們在日常對話中可能會用俗語。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不注意給學生滲透,我們學生就會對這些俗語不熟悉,甚至不明白。例如,“Loo”指廁所(WC),“Tube”指地鐵(metro),“Tea”在某些情況下指正餐,人們說“flat”而不是“apartment”。“To 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場合,如公交車上,餐廳里,人們常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三、交通

英國乘坐公交車與中國是有區別的,首先要記住:英國是車輛靠左行駛,然后在站臺等車,看到你所要乘得車子開過來時一定要招手示意,否則公交車是不會停的。英國人乘車時無論幾人總是排隊上車,上車后坐在每排里面的座位,以方便后來的人入座。因為英國人很崇尚閱讀,不分年齡,所以他們的公交車上都備有很多免費報紙,乘客可以免費隨意拿取。另外在車上到你的目的站臺時一定要按stop鍵,否則它也不會停。下車時要對駕駛員說“thank you”。英國公交車班次星期六班次會減少的,星期天更少。步行穿過馬路時也要按路邊柱子上的stop鍵,等待過馬路。這些出行方式和交通規則,都需要我們在學習英語過程,給學生作好講解,進行必要示范體驗,才能更好掌握英語中的文化信息。

四、環境

英國幾乎到處都是藍天白云綠樹,空氣非常清新,路上沒有一點灰塵,無論什么天氣,哪怕刮大風也感覺不到有灰塵。覺得無論走到什么地方,他們路邊的花草與樹木、房屋、行駛的車輛都看不到一點灰塵。這固然與他們的海洋性氣候雨水較多有一定關系,但不得不承認英國政府與英國人對環境的原生態保護意識很強。為了保護環境,他們絕不會輕易砍伐樹木與推倒舊房屋,所以在英國你幾乎很少看到6車道8車道的馬路,也很少看到有很直的道路,一切都為自然環境(他們路邊的樹木大多數都是參差不齊的原生態的樹木雜草)讓道。他們的房屋建筑質量較好,保護的也比較好,幾乎都在50年以上了,很有歷史感。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應該向學生們灌輸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學習英國人保護環境意識,守好自己家園,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五、購物

在英國買東西很少需要討價還價,英國人給你找零錢時,是先給你面額小的錢,然后才是大面額的錢,與我們中國正好相反。英國很多商品都可以在一定期限內退換貨,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了解這些對于中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開拓個人視野,調整習慣性思維方式、固定行為方式有較大好處。

六、教育

(一)家庭教育

博物館里有很多英國居民帶著小孩來參觀。英國是個注重學習的國家,尤其注重對孩子興趣以及技能的激發與培養,所以休息日,很多英國父母親喜歡帶著孩子參觀學習各個博物館。當然英國政府也很支持,所以他們的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的。英國的博物館很注重實用性與完整性。如我們參觀的曼切斯特工業博物館。里面陳設了很多不同年代的自行車,轎車,飛機(全部都是真的,不是模型),還有不同年代的內燃機,機床等,每樣實物旁邊都配有詳細的說明介紹,相關材料保存非常完整。

(二)學校教育

今天的英國教育是真正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絕不是狹隘的理解為在課堂上放縱學生,英國學生違反課堂紀律也會按違反程度輕重接受相應的教育懲罰:趕出課堂,老師教育,關禁閉,家長帶回家教育等。

相關期刊更多

國際儒學·中英文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際儒學聯合會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東北師范大學

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赤壁市| 汝州市| 长汀县| 遵化市| 安阳市| 珠海市| 灵山县| 绥阳县| 青海省| 桐庐县| 新干县| 新化县| 太康县| 紫金县| 信宜市| 天门市| 庆元县| 连江县| 万安县| 内丘县| 二连浩特市| 买车| 禄劝| 嘉义县| 德令哈市| 二手房| 普宁市| 襄城县| 嘉兴市| 区。| 四会市| 乌拉特中旗| 天长市| 沁水县| 天祝| 团风县| 西城区| 桑日县| 常宁市|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