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歐美歌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早在17世紀上半葉,被稱為現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紐斯提出了普及六年初等教育的思想,創立了班級授課制,圍繞班級授課制的需要又訂立了相應的學期、學年和假期制,為推進普及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著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學校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勢頭,對教師需求也隨之增加,在這種形勢下,于17世紀末葉師范教育產生,當時主要是一些培養教師的短訓班和一些規模不大的師范學校。如1684年法國天主教兄弟會開辦的“教師講習所”,1694年德國哥達舉辦的師范學校等等。這些師范學校的出現,標志著對教師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教師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到來。
18世紀后半葉,蒸汽機發明和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
這種社會化大生產不僅給教育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學校教育要迅速擴大教育對象,給未來的勞動者以文化科學知識、機械原理和技能的教育,以便培養出適應機器大生產的新型勞動者。
學校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普及教育由必要性變為現實性,進而促使師范教育迅猛發展。到19世紀,各國都普遍設置了師范學校,由初等師范、中等師范到高等師范,形成了師范教育體系,使普及初等教育有了穩定的、高水平的師資來源。
2.發展時期
19世紀后半葉,工業生產進入電氣化時代,生產水平提高要求勞動者文化水平也要相應提高。因此,各工業國不得不延長普及教育的年限,由實施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向普及中等義務教育轉化。
高等師范教育因此而得到迅速發展,并且中等師范教育也逐漸向高等師范教育轉變。比如美國,1893年紐約州奧爾巴尼市把師范學校升格為州立師范學院起,到1917年取消中等師范學校,此后中小學師資均由師范學院培養。
德國在19世紀,小學和國民學校的師資一律由師范學校培養,由于工業化生產發展的需要,要在國民學校高年級開設專業課,相應要求教師要有大學文化程度。于是,德國于1926年在普魯士邦成立第一批師范學院,并且確立了以高等師范為主、綜合大學教育系為輔的師范教育體系。蘇維埃政權也十分重視師資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
1917年10月革命勝利,第二年即召開全蘇第一次師范教育會議,并頒布《師范學院新章程》,第三年即1919年便創建了全蘇第一批統一的高等師范學校和缺陷兒童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到20世紀30年代,蘇聯即確定了從師范學校到師專、師院和大學教育系這樣完整的師范教育體系。
3.改革提高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工業社會開始轉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作為知識智力社會,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腦力勞動者就已經占整個就業人數的40%以上,到70年代,即上升到50.1%。
所以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不僅繼續延長中等義務教育年限,擴大多種類型的中學后教育,而且把迅速發展高等教育也提到議事日程;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發達國家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到8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學毛入學率已超過60%。這種形勢對師資在質量和多樣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師范教育進行改革和提高。
第一,師范教育向高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這一趨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對教師要求高學歷水平加實習試用期。比如,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即取消了中師學校,中小學教師一律由師院培養,現在各州將在大學里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年限由四年延長到五年,并規定綜合大學畢業生若要選擇教師職業,必須再接受一兩年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的訓練。
原西德把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實行的師專招收高中畢業生培養小學教師的做法,改為現在由大學本科培養小學教師。比利時、西班牙、法國、愛爾蘭、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英國等對教師除高學歷要求之外,規定教師候選人被正式任用前,必須有一年的使用期,德國和盧森堡則設立8至24個月的帶薪實習期。
(2)為了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西方許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一方面,這些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以便使教師職業有相當的吸引力,如丹麥、德國、西班牙、希臘、法國、意大利、盧森堡、葡萄牙、日本等國規定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其工作穩定、待遇高。比如日本,本世紀70—80年代,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工資超出國家公務員的16%.另一方面,對教師候選人要經過嚴格考核。英、法、德等國還要求在通過國家考試或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后,再經過一定時間的試用,實際考查合格者方可任用。據1985年日本調查,全國大學畢業生報名參加中小學教師任用考試的人數達20萬人,而實際被錄用的人只有3.5萬人,可見進入教師隊伍競爭之激烈。
(3)師范教育由職前教育向終生教育轉變,教師在職進修已從自由選擇教育變成了義務教育,即教師有義務或者說必須接受國家舉辦的在職進修教育以便更新知識,提高業務工作能力。20世紀70年代英國教育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師資三段培訓法”,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環節,這一主張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為了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各地均訂有加薪辦法,如任何教師利用暑假、周末或夜間在大學學習有關學科而獲得學分者,根據學分高低加薪,修滿足夠學分獲得更高學位者,則按學位加薪。日本也制訂了嚴格的教師進修制度和教師晉升、資格鑒定的考核制度,即使連續任教15年的教師,也要接受例行的資格鑒定考核。
11劇種參加小戲調演
為展示安徽省戲曲創作成果,弘揚傳統戲曲藝術,安徽省文化廳于7月10日至13日在安徽省話劇團兒童劇場舉辦了全省小戲、折子戲調演。
本屆調演從全省14個市及省直戲曲表演團體申報的87個劇目中選出37個劇目參加,既有革命歷史題材的京劇《渡江第一船》、廬劇《一扎粉》,也有反映基層干部新風尚的梆劇《劉老實送禮》;既有反映日常生活中人與人和諧相親的《平民夜話》,也有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的《魂斷赤闌橋》;既有根據傳統劇目挖掘整理的徽劇《周瑜挑琴》,也有根據經典京劇移植而來的黃梅戲武戲。來自阜陽的稀有劇種嗨子戲也首次在省城戲曲舞臺亮相。■陳曉敏
山 東
7月3日,首屆“泉城人口文化節”專場文藝晚會在山東劇院隆重上演。
本屆“泉城人口文化節”文藝晚會融歌舞、戲曲、曲藝、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精彩紛呈。舞蹈《舞踏云霄》、歌伴舞《中國女孩中國紅》、詩朗誦《生命的渴望》、山東琴書《退指標》、群口快板《國策牢牢記在心》、戲曲聯唱《計生人護國策頭等大功》、歌伴舞《花蕾》和《關愛女孩》以及雜技《轉臺高椅》等節目,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最后,晚會在歡快祥和的大舞蹈《節日之夜圓舞曲》中落下帷幕。
■張彤
天 津
小戲展演如火如荼
由寧河縣文化局承辦的第四屆農民藝術節農村小戲展演活動,7月6日在寧河縣蘆臺大劇院舉行。
參加本次農村小戲展演的節目主要以農民群眾自己創作并表演的評劇、河北梆子小戲為主。寧河縣創作的評劇小戲《留住晚霞》、寶坻區創作的評劇小戲《三萬三》、北辰區創作的評劇小戲《除夕夜》、漢沽區創作的評劇小戲《全家?!芬约按蟾蹍^創作的河北梆子小戲《冬棗飄香》等農村小戲的精彩劇情和演員們的精湛表演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張明河
北 京
音樂廣播改版亮點多
一、破除神秘,激發創作興趣
提到旋律創作,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覺得很神秘,認為專業性很強,只有作曲家才能完成。作為音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破除創作的神秘感,樹立學生的創作信心,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填寫結束音練習:| 7 7 6 | 5 5 4 | 3 2 3 4 | 5 — | 7 7 6 | 5 5 4 | 3 3 2 2 |(
)||。通過指導學生唱譜,學生很快能感覺出結束音為“1—”,這時教師應予以鼓勵,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其信心。
二、各個領域滲透,打好創作基礎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教師應在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培養學生創作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滲透一些基本的創作方法指導。
1.發展音樂聽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都要圍繞“聽”這個中心來進行。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聽,培養學生聽辨音色、音高、節奏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能為學生進行旋律創作積累豐厚的素材,培養基本素質。
2.培養想象能力。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為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空間,也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所以,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都應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盡量不用 “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創造精神,而應為進行旋律創作培養學生必要的素質。
3.滲透創作方法。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旋律創作能力,引導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創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旋律創作的方法主要有重復(完全重復、變化重復、移位重復)和對比兩類,教師可以結合歌唱、欣賞等教學領域進行滲透。如在教學歐美歌曲《美麗的黃昏》時,我引導學生對樂譜進行比較分析:
| 1 — 2 | 3 — 1 | 4 — 3 | 3 2 1 | 4 — 3 | 3 2 1 |
| 3 — 4 | 5 — 3 | 6 — 5 | 5 4 3 | 6 — 5 | 5 4 3 |
學生很快發現了這首歌曲旋律發展的規律,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我再加以總結。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根據規律學習、記憶樂譜,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滲透了創作方法的指導。
三、積極組織,展開創作實踐
旋律創作教學應該重視實踐,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創作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音樂的魅力,享受創作的樂趣,并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得以提高。
1.創設情境,開展創作活動。不少音樂作品是作曲家在某種情境的感染下創作出來的,有的甚至是一揮而就、一氣呵成的,如劉天華的《良宵》、馬可的《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這些音樂作品是在特定情境下靈感的迸發、情感的宣泄。在旋律創作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主題,圍繞主題收集多方面的素材,通過多媒體展現等方式創設情境,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他們投入到積極的創作活動之中。
2.趣味游戲,即興創作旋律。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游戲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學生的參與,利用游戲組織音樂教學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在音樂創作活動中融入游戲,使創作活動更具即興性,學生能夠靈活自如、自由地表達情感,能夠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如我給定節奏“X XX XX X”,要求學生運用“do、re、mi、fa、sol、la”這幾個音進行創作接龍游戲,學生們熱情高漲,思維敏捷,出現了諸如“ 1 11 12 3 3 33 34 5 5 56 54 3 3 34 32 1”的創作。
3.利用樂器,輔助創作教學。在創作教學中,可以利用樂器進行音準等方面的輔助??谇佟⒇Q笛等樂器具有音高固定、易學、廉價等優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樂器進行旋律創作活動,如通過“旋律問答”等形式讓學生在演奏中創作,在創作中演奏。在利用器樂進行創作的活動中,學生便于傾聽并及時完善自己的創作成果,通過演奏樂器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表現和創作音樂。
關鍵詞:音樂鑒賞;創造性教學;學科整合;綜合素質
高中音樂鑒賞的內容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包含了各類音樂作品(歌曲、歌劇、戲曲、舞曲等),各個中外歷史時期(中國古代、中國近現代和西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民族樂派等)的音樂作品,那怎樣讓高中學生對所欣賞的音樂有更深的了解,難道僅僅是大量的欣賞就能做到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擯棄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音樂教學。在當今音樂新課改的浪潮中,創造性教學顯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在音樂鑒賞課堂中運用創造性教學呢?我覺得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時刻關注國家、社會的發展及周邊生活的變化,引導“90后”高中生將自身個性化的東西通過語言藝術或非語言藝術表現出來。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時代、新潮流、新因素的不斷涌現,特別是近幾年,流行音樂充斥著電視、電影屏幕,專輯唱片屢見不鮮,音樂排行榜、歌友會對追求新鮮事物和對未來充滿幻想的高中生來說并不陌生,像周杰倫、孫燕姿、阿杜等歌手更是耳熟能詳,同時在對我校高一學生的調查中也不難發現,85%的高中生喜歡流行音樂勝過其他類型的音樂,特別是對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則不太感興趣,甚至忽視它們存在的意義。
針對這一現象,在教學中我特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了《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一課,讓學生知道我國的民族音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與他們所喜愛的流行音樂是有著相互依存關系的,也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樂的土壤里才能獲得更為頑強的生命力,并具體從流行音樂中民歌元素的運用、戲曲元素的運用、民族器樂元素的運用、古詩詞的運用四個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使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流行音樂,擴大欣賞音樂的范圍,在欣賞流行音樂的同時也關注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
二、音樂鑒賞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音樂作品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就猶如繁花與綠葉的關系。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注意把音樂與有關的學科綜合起來,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音樂與中國古詩詞的結合
音樂與詩詞的結合是我們民族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以樂從詩,以詩從樂”。正如古人所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最早的《詩經》,其中的《國風》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其中的《頌》就是祭祀的樂歌。在我們的日常音樂教學中,如:在鑒賞《陽關三疊》時,我設計了以樂從詩(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歌曲片斷),以詩從樂(學生在朗誦詩詞的基礎上,為不同的音樂選配適當的詩詞),詩樂交融(聽賞合唱曲《陽關三疊》,同時欣賞宋詞歌曲《月滿西樓》,奧地利作曲家的唐詩交響曲《大地之歌》,拓寬學生的視野),創作與實踐活動(學生用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創造性地表現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幾個模塊,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中國古代詩詞音樂的魅力。
再如:我在講“漢族民歌”中的陜北民歌“信天游”時,有不少同學對“信天游”這種形式的理解也只是留于表面。在實際教學中,我先讓同學們欣賞了信天游《趕牲靈》,讓學生對信天游的“高亢、質樸、流暢”有初步的感受,然后舉了初中課本賀敬之《回延安》這首詩的例子,告訴同學們這就是用“信天游”形式寫成的詩歌。這樣,同學們在朗誦這首詩的同時也掌握了信天游這種民歌。
可以說,詩詞是音樂的核心,音樂則是詩詞的靈魂。他們的結合折射出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畫卷,透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2.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結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不同的音樂,如:中國古代音樂、中國近代音樂、中國現代音樂等。每一個歷史時期,它所表現的音樂風格也有著天壤之別。如:在聽賞《黃河》時,我就給學生講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中國人民迫切要求“富國強兵”抵御列強欺凌,一大批學堂樂歌孕育而生。沈心工、李叔同等啟蒙音樂家以舊曲填新詞,用中國民歌或歐美歌曲的曲調填進創作的新詞,對年輕的學生灌輸民主、民族主義和富國強兵的思想。這樣讓學生了解當時社會環境的同時,再演唱《黃河》,使學生對這首作品中的“誓不戰勝終不還”的豪言壯語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我在講“中國民歌”時,講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也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來講,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音樂風格便也委婉秀麗;西北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黃色土地,氣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中帶著嚴峻和深沉。
在音樂教學中,綜合歷史、地理、文學、美術等學科知識,會使我們的課更生動,會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寫“感受”,讓學生對音樂及其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音樂欣賞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的欣賞上升到理性的欣賞。通過一段時間的音樂欣賞,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性認識,這時便可以布置學生寫音樂隨筆,即欣賞者將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及作品所賦予的情感體驗、精神收獲和自己的觀點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其中的一個側面或一個點寫出自己的感悟,使學生的“音樂感受”言之有物、短小精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經過多次的磨煉,學生的欣賞水平會不斷地提高。有學生在“音樂感受”中這樣寫道:在生活中人們難免會有失落感,人們的心也常常感到疲憊,于是尋找精神和心靈的撫慰便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樂恰恰就具有這種力量。音樂能純潔人的心靈,升華人的靈魂。在舒緩的音樂中,我們學會了成熟;在清新明快的樂曲中,我們懂得了進??;在奔放的樂章中,我們擁有了激情。
關鍵詞:人際障礙 來訪者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4-0057-02
他是他的班主任介紹過來接受心理輔導的的。他個子高高瘦瘦的,穿著一件黑色休閑服。衣領緊貼著兩耳,偶爾會用手去扶一下。以前約了兩次,他都未到。他健談、知識廣博,但卻受到同學、老師的排斥,大家都以“變態”、“瘋子”呼之。他也曾努力地去改變這種不良的人際關系,沒有任何進展。為盡可能避免與其他人的接觸,他經常帶一些零食、含片來解決自己的用餐問題。由于人際關系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嚴重影響了他的上課效率。宿舍關系也很緊張。各任課教師對此都有很大反應。他著實也為這個問題苦惱了很久。
1 心理歷程
通過與來訪者的交談得知:他的母親在他幼年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他的父親有殘疾,享受國家政府補貼。原來的工作單位是由政府提供的,后因為覺得太過辛苦就放棄了,現經常在家打麻將過日。平時對他很少關心,還將他視之為很重的負擔,特別是他的教育費用。他很看不起他的父親。后他的父親再婚,繼母對他還可以,但總感覺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有一層隔閡似的。他感受不到家的溫暖。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學校,放在了他與同學的相處上。他的姑姑對他很好,經常為他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并承諾他的大學費用完全有她來承擔。他渴望得到愛,卻始終感受不到。初中時候學習很刻苦,后以優異成績獲免高中三年學費。進入高中后,他因穿著奇異,極為個性,引來很多同學、老師的不滿,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驟然緊張,加之他的言行舉止在其他同學看來有點異常,同學老師都說他“變態”、“瘋子”,并在四下里傳播。好不容易高中畢業,邁入大學門檻。但在進入大學不久,他自己仍感覺到人際危機,他歸納了幾點:一是周圍的同學老師素質低。二是個人的一些言行確實有些過分。三是自己的血型――AB型。
2 存在問題
2.1人際關系困擾
在他的周圍,除了兩個比較要好的朋友,幾乎沒有處得來的朋友。任課老師中也沒有特別談得來的。對某些老師意見很大,而他在老師中的口碑也很差。只要一提到他,很多老師都會直嘆氣。同學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他不想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偏偏事與愿違。
2.2自我意識偏差
他有完美主義傾向。既希望自己有個性,又希望獲得大家的認可。因此,對于人際關系特別在意??偸窃谠噲D改善自己的人際,并也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他總認為自己很優秀,不管是在個人品性上,還是學習能力上。會與同學產生人際沖突,自己的行為表現有一定因素,但根本原因不在自己。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同學老師轉變觀念。同時他非常認同自己是AB血型性格特征。會出現這些問題,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2.3焦慮障礙
人際關系沖突對他的自我意識產生了沖擊,也對自我產生了懷疑。一方面,他想通過自己解決人際沖突來證明自己能力,另一方面,當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時,人際沖突變成了他的困擾。這種困擾逐漸地由現實性焦慮上升為神經質焦慮[1]。加上學習成績的逐漸下降,使他對自己的行為、價值觀越來越懷疑,自我陷入了迷茫。
3 個案治療
3.1基本假設
以來訪者為中心治療法認為:我們有了解自己的問題的能力,而且,我們自己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用這種觀點看待人,意味著治療師注重人的建設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確的方面[2]。這一方法重點放在對自身的感覺上。使來訪者通過觀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響,來求得成長和完善。這樣,他們不需要來自治療師的過多干預和指導就能夠發生變化。他們對治療師的需要是理解、真誠、支持、接受、關心和積極的評價。
3.2支持性資源
認知能力強:他閱讀廣泛,接受能力強,很敏感,觀察入微。同時解剖自己也很透徹。
老師、同學較為關注:班主任曾多次找其談話,從多方及時了解其心理動向。同學之間遇到疑難問題能夠相互幫助,都希望能夠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
自我調節能力強:在遇到挫折或情緒不佳時,常會尋求一些方法來消減,如大聲唱歌、瀏覽一些感興趣的雜志。
語言功能突出:使用語詞恰當,表達很清晰,理解思辯能力很強。
3.3治療目標
降低來訪者焦慮層次,使其客觀認識自我,并協助其有效地改善人際關系。
3.4治療步驟
建立信任關系。筆者盡可能提供給他的一種關系,就是能夠保持一種開放、接受的態度,分享任何他愿意與筆者分享的,全心投入,盡最大努力仔細傾聽他所說的一切,同時敏銳觀察他把自己放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包括他的非言語動作和暗含的信息。此外,筆者也盡最大可能,不帶任何假設和猜想,用開放的,全新的視覺和聽覺關注他。其目的是創造一種信任、支持、安全和鼓勵性的氛圍。當他感受到這種氛圍的時候,他便說出了他的困擾:“同學們都說我變態,你說我是嗎?”、“我上課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怎么與同學搞好關系,什么都聽不進去?!?/p>
共同探討存在的問題?!拔乙呀浽诒M力改變我自己,可同學關系還是沒多大起色。我已經放棄了?!薄霸诮涛业哪切├蠋熤?,沒有一個好老師?!薄拔矣昧撕芏喾椒ㄗ屪约荷险n集中注意聽講,
(下轉第61頁)
(上接第57頁)
效果都不好,還是聽不進去?!薄鞍嗉壞切┩瑢W的素質太差了,我們總是沒有共同語言。”可以看出他對于問題的歸結是:會這樣,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周圍老師和同學太差的緣故。要使他從觀念上扭轉過來,首先得引發他的自省功能。于是,筆者便從具體的事件入手,提出:“在同學們對會你有不友好的表示前,你是怎么做的?”“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怎樣的?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處理?”等問題,使他從關注他人有問題的地方轉移到對自身當下行為的再審查。由于他有較強的領悟力,很快,他便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有表現不當的地方。
進行更為深入的自我探索。這同樣可以從具體事件入手。“是什么讓你認為你周圍的同學素質太差的?”“有一次,聽音樂,他們就喜歡聽那些沒品的、低級的音樂。筆者放了一首歐美歌曲,他們卻都說難聽?!惫P者便提出“那同學聽音樂的目的是什么呢?”“為了放松?!?于是,筆者便請他試著站在同學們的角度,去體驗同學中大多數人需要什么,由此,就引申到同學相處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相互理解和寬容。
給予時間修正自我。真正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整個的治療過程持續了一個學期。他內心困惑在一次又一次的交談中得以釋放,與同學關系也在慢慢好轉,學校的沉重感也在漸漸消失。這也意味著他已經在逐步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了。
4 個案評估
個案自始至終都貫穿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理念。本案例基本上是成功的:現在的他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對老師和同學的不滿,生活學習變得更加自信。整個人看上去輕松了不少。他的較強的領悟能力和思辯能力是治療能夠成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但是,從這個案例中也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造成現代大學生的各種各樣心理問題中,固然有個人因素,但他周圍的環境因素影響也不可忽視。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過程中,如果能有效地發揮個人、學校、家長功能,其效果將會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童敏.社會個案工作[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