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全過程管理;綜合性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6-0123-03

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的啟用,極大提高了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利于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饋[1],是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各級醫療機構是各類疫情數據收集、匯總、輸入的基本單元,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涉及整個系統的效率和質量。目前我國傳染病漏報率為23%左右[2、3],把工業管理中的PDCA循環引入到疫情直報管理中,能減少漏報、少報、瞞報,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質量[4-6]。傳染病疫情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嚴肅性[7、8],需要全過程管理才能發揮系統的功能,需要相關人員全員參與、全系統穩定運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效率。

1 紙質報告卡的缺陷

手工報告模式依賴于臨床醫師的主動報告,難以杜絕傳染病漏報問題的存在[9]。由于門診醫師接診量大,門診患者就診登記率較低,填寫字跡潦草。住院醫生填寫出入院登記本時僅填寫主要診斷,不利于住院病例傳染病漏報的檢查。醫生對傳染病報告重視不夠,疫情報告意識不強,常出現字跡潦草、項目不全、遲報、誤報、漏報現象。

部分患者對國家法定傳染病疫情登記和報告缺乏了解,不愿意提供完整、真實的信息,配合性差,導致原始數據缺失。

紙質報告卡從填寫到上報中間環節較多,容易出現延遲送達、丟失、遲報、漏報等現象,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同時不利于患者隱私的保護,易造成信息泄露,產生糾紛后難以認定責任。

檢驗科及放射科陽性登記本存在漏登現象,檢查陽性結果返回科室及醫生查看常出現時間滯后。疫情報告管理員往返各科室現場手工核查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本、住院病例、檢驗科和放射科陽性結果,耗時多,效率低,不可避免出現差錯。

同一病例在不同時間、不同科室、不同醫生間就診,重復填報增加各環節的工作量,同時增加填報醫生的抵觸情緒。

2 在醫院信息管理(HIS)系統中嵌入疫情報告系統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是政府部門公共衛生任務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等級評審的重要指標,如何做好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HIS系統是醫院信息化系統的組成部分[10],涉及門診、住院、財務、藥房、病案管理等模塊,并與檢驗科的LIS系統、放射科的PACS系統建立鏈接。

在HIS系統中嵌入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建立傳染病上報和管理子系統,整合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基礎數據一次錄入長期使用,自動傳輸、比對、輸出結果,資源共享,避免原始數據的重復錄入和人工核查比對等,有效避免報告過程中的遲漏瞞虛等問題,能及時、準確、自動地完成系統設定的傳染病病例匯總、比對和結果輸出,經審查后及時錄入國家的網絡直報系統。計算機系統的嵌入疫情疫報系統,保證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的準確、高效、無誤、及時。

3疫情報告系統

疫情報告系統包括疾病診斷字典、電子傳染病報告卡、門診醫生工作站項目設置、復診傳染病病例重報自動提示功能、門診和住院傳染病強制報告功能、檢查結果反饋功能、疫情信息匯總功能等。

疾病診斷字典為國際統一的ICD-10疾病分類編碼診斷字典,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7,8]需要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上報的傳染病名錄進行對比后,設定應上報傳染病診斷名稱范圍,并對醫院使用的ICD-10診斷字典庫進行標識。

疾病診斷名稱與ICD-10編碼對應,格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中的傳染病報告卡一致,確保醫院的疫情報告卡與國家直報系統完全匹配。

門診醫生工作站內容和格式參照衛生部1996年印發的《全國法定傳染病醫院報告管理檢查與居民回顧性調查方案》的要求設置,醫生完成病人診療信息填寫并保存后,工作站的相關信息即時儲存至HIS系統數據庫中。

復診病例重報自動提示系統根據復診病人的姓名、性別、病名等信息與數據庫自動搜索比對,對有就診史的病例,系統自動彈出相關信息,由診療醫生判斷是否為同一病例、是否繼續再次報告,可大量減少重復上報病例。

門診和住院的傳染病強制報告功能保證傳染病確診時自動生成傳染病報告卡,醫生只有完成報告卡的全部內容的填寫并保存并上報后,才能進行其他診療活動,杜絕傳染病遲報、漏報的發生。模塊還提供隨時上報傳染病的路徑,方便醫生隨時上報。

檢查結果反饋功能使送檢醫生能借助網絡隨時查詢檢查結果,便于及時診斷與報告。檢驗和放射結果中與傳染病診斷相關的陽性結果,如致病菌培養陽性、放射科X線檢查為疑似肺結核診斷等,出具檢查結果的醫技科室醫生能夠直接發送相關信息提醒送檢醫生及時上報,相關信息保存后系統自動生成一覽表傳送到醫院疫情報告管理部門,疫情報告管理部門將陽性檢查結果與疫情網絡直報系統比對,發現未報告病例及時通知送檢醫生盡快診斷報告,減少傳染病遲報的發生。

疫情信息管理終端由醫院疫情報告管理部門管理,實時接收和打印傳染病報告卡,瀏覽并導出門診就診和住院病例,瀏覽并接收檢驗科和放射科等檢查陽性結果一覽表,方便疫報管理員的網絡直報,實時核查和監控門診和住院病例及檢驗科和放射科查出傳染病相關診斷病例,從技術環節杜絕漏報、遲報和誤報[10-12]。

4 疫情報告管理體系建設

職責分工明確,由分管副院長具體領導,信息科等相關部門提供各種資源保障。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HIS系統中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提出具體要求。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醫院使用的ICD-10編碼庫中需上報的法定和監測傳染病相關診斷進行標識,并提供檢驗科陽性結果庫及放射科陽性結果項目。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隨時對HIS系統的變化進行跟蹤,同時收集醫生對傳染病上報系統的意見及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工程師對有問題的軟件進行修正,強化信息交流和溝通。

信息工程師提供醫院使用ICD-10編碼庫。信息工程師對HIS系統中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進行編程并嵌入HIS系統中。

運行控制在系統之前進行全員培訓,讓臨床醫生了解上報途徑和填寫要求,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系統使用熟練,對醫生上報傳染病隨時進行指導。

5 日常管理、目標管理及懲獎機制

規范書寫醫療文書,杜絕傳染病漏報和遲報現象。取消送單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重報。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日對上報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接收、審核、打印、上報。定期對門診日志、出入院診斷、檢驗科陽性結果、放射科陽性結果等報表中的傳染病診斷病例進行上報核實,及時發現遲報、漏報病例,通知醫生及時補報。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月對上報的傳染病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在院內公示。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月對傳染病漏報、遲報情況進行通報,同時將漏報、遲報與科室質控掛鉤,增強醫生傳染病上報意識,減少傳染病漏報、遲報的發生。

6 結果及反饋管理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通過對全院傳染病直報的質量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及時發現引起傳染病報告卡質量缺陷的因素,將整改措施反饋并協助各科室制定相應整改目標,落實整改措施,加強監督,對整改效果進行階段評價和終末評價。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不定期到臨床收集對傳染病報告子系統的意見,并對其進行整理,提交信息工程師進行整改。

配合疾控部門對相關的傳染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做好院內傳染病病人的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

7 培訓機制

對新上崗人員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醫院傳染病疫情管理相關知識的培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傳染病診斷標準,不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加強傳染病診斷標準的學習、考試,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報的發生。

組織醫務人員及時學習新發傳染病的診斷標準和最新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以及醫院疫情管理系統的最新變化,讓醫務人員第一時間更新知識,確保醫院疫情報告工作的有序開展。

8 系統完善

建立疫情預報系統維護更新機制,信息系統數據庫及時更新,與國家各項規定保持一致。

培訓機制、管理機制、反饋機制、懲獎機制長期化,采用PDCA方法進行管理,保證疫情報告涉及的全體人員掌握最新的知識、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

建立與上級主管機關的協調機制,及時依據上級管理部門的最新要求對醫院的相關管理制度、具體操作方式進行更新,并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管理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零誤差、全系統穩定運行,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法、加強培訓與指導、增強社會宣傳,提高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疫情報告重要性的認識及患者對傳染病報告的依從性,杜絕傳染病遲報、漏報的發生。對傳染病疫情報告進行全過程管理,借助HIS系統中的模塊,確定管理環節中的關鍵控制點,可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益,對全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按照PDCA方法進行修正[13]。

未來條件許可,應研究醫院內部的疫情報告系統與國家直報系統的互聯互通,直接將數據從醫院系統傳輸至國家系統,同時研究國家系統對基礎醫院的結果和差錯的反饋機制及修正機制的方式和內容,以促使疫報系統的雙向性。

[參考文獻]

[1] 施小明,馬家奇,楊功煥. 我國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 疾病監測雜志,2006,21(5):225-226.

[2] 施小明,馬家奇,王麗萍,等. 2005年全國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調查分析[J]. 疾病監測雜志,2006,21(9):493-496.

[3] 劉東升,羅智江. 影響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因素與對策[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雜志,2009,25(1):29-30.

[4] 呂占秀. 現代傳染病醫院管理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139.

[5] 常金玲. 信息系統的開發及質量管理[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65-70.

[6] Krishnan MS, Kriebel CH, Kekre S,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in the software produc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6):745-75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EB/OL].[2013-09-30]. http:///zhjcj/s9138/200804/2778e751494e40 bd9cc0 c77463c9473e. shtml.

[8]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EB/OL]. [2013-09-30]. http:// moh. gov. cn/jkj/s3576/200901/f2e5f428cea64912ba7e93c2f13dabff. shtml

[9] Brabazon ED,Farrell AO,Murray CA. Under reporting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izations in a health board region in Ireland:room for improvement[J]. Epidemiol Infect,2008,136:241-247.

[10] 俞新蓮,榮飚,林文斌,等. 其于HIS系統的傳染病報告管理子系統功能設計與應用[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1,17(4):64-66.

[11] 白波,王韜. 醫院感染信息預警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施[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988-990.

[12] 國家喜,馬良,陳遷,等. 綜合性醫院應對突發傳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討[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2):1382-1384.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染病;疫情報告;改進措施;評價

【中圖分類號】R8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62-01

為提高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對2009――2013年醫院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進行連續性監測,將采取改進措施前后遲報率及漏報率進行比較并評價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2013年本院門診就診及住院的傳染病患者,共3593例。

1.2 方法

由專職疫情報告人員1次/d對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放射和檢驗科陽性結果登記、預防保健科傳染病登記以及網絡直報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核查統計。

1.3 評價標準

按照《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的診斷為依據,超過傳染病規定的上報時限為遲報病例,凡在預防保健科傳染病登記簿和網絡記錄中無記錄的為漏報病例。

2 結果

2009――2011年傳染病遲報率平均為30.41%,漏報率平均為25.68%;2011年12月采取一系列改進措施后,醫院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明顯降低,2012――2013年遲報率平均值下降至0.84%,無1例傳染病漏報。見表1。

3 討論

傳染病遲報和漏報均可能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引發醫院感染,所以醫院傳染病的遲報率和漏報率,是衡量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工作中筆者發現我院傳染病遲報、漏報因素有:(1)管理組織和制度不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無專職人員固定管理,加上有關傳染病制度不健全而導致遲報、漏報。(2)醫師責任心不強:各科室醫師不能主動去核查放射科或檢病科的陽性結果,導致部分傳染病陽性結果未及時發現而造成漏報;預防保健科雖每日對漏報醫師及科主任進行電話通知要求補報,但個別醫師不重視導致漏報、遲報;醫師填卡字跡潦草、內容不齊全使傳染病報告卡未能準確上報。(3)疫情網絡直報流程不暢。

3.1 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原因,自2011年12月我院開始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

3.1.1 健全制度

健全傳染病管理組織完善管理制度。院領導高度重視,加大管理力度,重新調整醫院感染管理領導小組成員,成立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小組、傳染病應急救治小組等管理組織,分工明確。針對我院的實際情況重新完善了一系列傳染病管理制度,如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自查與獎懲制度、傳染病網絡直報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認真執行。

3.1.2 強化培訓

疫情報告是防疫工作的基礎和依據,為提高疫情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防控意識,醫院感染控制科重新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并執行培訓簽到制度。

3.1.3 建立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

門診各診室及臨床科室使用醫院設計的傳染病報告及監測系統,在每個醫師工作站,嵌入傳染病報告卡,完善傳染病網絡直報流程。規范傳染病診斷:醫師診斷傳染病時必須錄入ICD―10編碼,使系統自動彈出傳染病報告卡,要求醫師上報,如醫師不按標準準確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工作站將實行攔截功能,無法進入下一個工作界面。解決了手工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的弊端,提高報卡的質量,確保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3.1.4 持續改進環節質量管理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情況監測,是預防與控制醫院傳染病的重要環節。我院采用調整改進工作方法和程序,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預防保健科疫報員每天通過傳染病監測系統接收全院網絡傳染病報告卡,審核卡片錄入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并檢查門診日志情況、出入院登記情況、傳染病報告登記情況,傳染病報告登記必須與輔助科室的陽性結果登記情況相符合;每周由預防保健科管理人員對門診、住院傳染病報告情況、輔助科室的陽性結果登記及反饋情況進行自查;每月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成員組織1次檢查分析;每月對傳染病報告卡資料進行1次全院疫情動態分析,及時掌握疫情發展動態;每季度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組織1次對全院傳染病報告情況的講評,了解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以及漏報情況,對漏報病例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存在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實情況,使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持續改進。

3.1.5 獎懲嚴明

在檢查中發現傳染病漏報、遲報、瞞報、謊報以及報告卡填寫不符合規范的,給予院周會通報及扣分處理,與個人及科室績效工資掛鉤,增加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重視。

3.2 效果評價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的質量,直接影響一個地區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成效。我院自20011年12月改進以上措施后,經過近3年的實施,收效好,降低了傳染病遲報率,基本杜絕了傳染病漏報情況。從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監測結果顯示,2012――2013年平 均遲報率、漏報率明顯低于2009――2011年,而且2012――2013年醫院傳染病漏報率連續為0。我院傳染病管理制度得到落實,使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起到了推動作用。

總之,醫療機構疫情網絡報告的專業指導機構,須動態了解醫療機構的網報質量,通過網報內容、現場指導、醫務人員培訓考核、漏報調查、定人定崗、獎懲制度等等綜合手段,切實提高轄區醫療機構的疫情網報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桂香,王月英.院內傳染病漏報因素分析及對策[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8,31(2):170.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第3篇

疫情報告是傳染病監督管理中最基本的重要內容,及時準確向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疫情是每個醫生的職責和義務,是防止傳染病暴發和疫情蔓延的重要環節。本文回顧我院2008年傳染病疫情報告現狀,探討綜合醫院疫情報告的可行辦法。

1 2008年我院疫情報告現狀

2008年我院發現傳染病患者2712例,其中醫生報告2193例,報告率80.87%;漏報519例,其中可以補報的為447例,可補報率為86.13%;無法補報的72例,實際登記漏報率為2.65%。

2 疫情報告存在的問題

2.1 綜合醫院(特別是未設傳染科病房的)的領導及全體醫務人員傳染病疫情管理的意識淡薄,重治輕防。

2.2 某些醫務人員法制觀念不強 發現傳染病即轉入專科診治,將疫情報告的工作隨之推向專科。既不能執行首診報告負責制,也不能認真履行法定報告人的義務。

2.3 對醫院指定的疫情報告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獎罰制度不兌現,不能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2.4 個別醫生不能熟練掌握各類法定傳染病的診斷標準、病種及報告時限,以致造成漏報。

2.5 工作不認真,責任心不強 主要表現在化驗單項目填寫不全、名章不清;檢驗科傳染病登記本缺項,使查對困難。個別化驗單在發出前雖然為數極少,卻是造成傳染病漏報無法補報的主要原因。

3 降低漏報的對策

3.1 提高認識、增強疫情管理的意識 做到人人參與,防治結合。配合健康教育,利用板報、咨詢等形式做好宣傳,以充分認識疫情管理的必要性。

3.2 健全組織機構 成立以主管院長為組長的傳染病管理小組,制定本院疫情報告制度及獎罰措施,以確保資金落實。

3.3 增加預防保健科監督檢查頻次 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做到獎報罰漏。并每日核對陽性化驗單,堵塞漏報。

3.4 在綜合醫院應設立傳染病發熱、腸道傳染病專科門診室,對可疑患者進行化驗檢查,以防止傳染病漏檢漏報。

3.5 加強對化驗單的管理 由醫務科和保健科共同參與,做到化驗單填寫和登記規范化。凡對傳染病診斷陽性的化驗單由專人送到專科診室,收發簽字,彌補了因化驗單項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無法補報的狀況;同時首診醫生要做好此類病人轉診的導診工作,以防出現無主化驗單而轉向無法補報的另一局面。

3.6 加強醫務人員培訓 組織各科醫生和新上崗醫生崗前培訓班,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和有關業務知識,半年進行一次業務知識書面考試,強化業務的同時增強疫情報告意識,提高疫情報告的自覺性。

4 效果與討論

4.1 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及獎罰方案經過2009年1—3月的實施,我院傳染病登記漏報無法補報的現象已降到歷史最低點。醫生傳染病報告率由實施前的80.87%提高到90.78%,漏報的傳染病可補報率由86.13%提高到99%,實際登記漏報率由2.65%降為0.58%,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4.2 我院實施傳染病管理的規章制度3個月的實踐證明,在綜合醫院完善傳染病管理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力度,增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的法制觀念和定期對醫務人員培訓是做好疫情管理的基本保證。所以只要真抓實管,疫情漏報現象是可以消滅的,其中預防保健科的監督檢查指導起了重要作用。但要提高臨床醫生報告的自覺性,降低其漏報率,還要做艱苦細致的工作。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第4篇

一、領導重視,制度完善

根據年初市級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部署,我醫院為使我院傳染病管理工作更加規范、科學、高效、有效遏制疫情的傳播蔓延,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調整了以于院長任組長的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制定了本醫院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傳染病救治制度”“轉診制度”“網絡直報制度”“不明原因肺炎等會診排查制度”等相關的工作制度,醫院的相關科室及工作人員在傳染病工作中有制度可依,有規范可循,使各項工作的開展有了立足之本。

二、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一)   組織建設:設立預防保健組織或人員,明確崗位

職責,成立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傳染病管理辦公室設在院保健科,傳染病管理專職人員。

1、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由院領導、預防保健科負責人、各科室負責人及具體疫情報告工作人員四方面組成。

2、預防保健科指導傳染病的預防、監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見并組織實施。對疫情報告工作經常進行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及時提出工作意見反饋各科室。

3、預防保健科有傳染病報告卡審核、收發登記本,對各科的疫情報告工作進行日查、周查、半月查和季度檢查,向區疾控中心報告疫情和向本院領導隨時匯報工作。

(二)基礎資料建設

建立健全各科室門診日志、病房住院登記、化驗室化驗結果登記、放射科診斷結果登記和傳染病病例登記,規范了門診日志、傳染病報告卡的上報,通過責任報告人到職能科室傳染病管理人員層層把關,從根本上杜絕傳染病例的漏報。

(三)疫情報告的人員、物資的保障

1、最快通訊方式報告:醫院在網絡直報方面配備了專用

計算機、網線、電話,保證網絡和通訊的專用并且暢通,均能不超過2小時立即已最快的通訊方式向區疾病控制中心報告,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2、醫院配備網絡直報員兩名,節假日值班不休息,按照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的有關規定履行職責。

3、如果我院發生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和乙類傳染病中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時,白天及時報到保健科,休息時間報告院總值班,解決不了時找有關科室(保健科)解決,上報區疾病控制中心。

(四)   疫情報告的質量控制

今年保健科對責任疫情報告人進行疫情報告有關知識的培訓,進行了兩次,主要內容為《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法定傳染病診斷標準》、《傳染病報告卡》的填寫要求等;醫務科對新分來及新調入醫務人員關于重點傳染病知識的培訓,培訓了三次并進行了考試。

三、傳染病疫情救治管理工作

1、五種重點傳染病分別成立了醫療救治專家組,制定了SARS、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救治方案,發現緊急疫情(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和乙類傳染病中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質炎、艾滋病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時,在首診醫師報告疫情的同時,醫務科組織采取傳染病防治措施,控制疫情傳播。

如:今年8月?日兒科門診病人中發現一例異常腹瀉患兒,保健科通知醫務科組織專家會診并確診,感染辦到場協助控制隔離消毒,經排查,確診是感染性腹瀉合并其他疾病時,所有相關職能科室參與并且按照制度規范,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演練,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

傳染病工作重點是腸道傳染病,加強腸道門診管理至關重要。腸道門診設有專用診療室、觀察室、藥房及專用廁所,配有專兼職醫護人員、檢驗人員,配有專用醫療設備、搶救藥品、消毒藥械,有嚴格的工作規范和隔離消毒制度及腸道傳染病搶救小組、防治措施。感染辦配合感染疾病科的工作按照規范要求一項項落實到位。

針對不明原因肺炎也加大管理力度,在鑒別診斷上下功夫,加強會診和排查工作,對病人按照流程處置。同時我們醫院在門診分診和感染疾病科的預診工作常抓不懈,在源頭上把關,杜絕院內交叉感染。

五、專項管理死因監測

針對各科的死亡登記本、死亡病例的上報和死亡醫學證明書的填寫,由醫務科直接管理要求,按照有關的制度檢查、督促、落實,避免漏報情況發生。

六、不足和改進辦法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范文第5篇

第一條為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時、科學的防治決策信息,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以下簡稱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傳染病防治法、應急條例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中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

第三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堅持依法管理,分級負責,快速準確,安全高效的原則。

第四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鼓勵、支持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交流合作。

第六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對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規定及時如實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瞞報、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瞞報、緩報、謊報。

第二章組織管理

第八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照專業分工,承擔責任范圍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具體職責為:

(一)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行政轄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進行監測、信息報告與管理;負責收集、核實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資料;設置專門的舉報、咨詢熱線電話,接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的報告、咨詢和監督;設置專門工作人員搜集各種來源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和實驗室,負責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與處理,搜索密切接觸者、追蹤傳染源,必要時進行隔離觀察;進行疫點消毒及其技術指導;標本的實驗室檢測檢驗及報告。

(三)負責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維護和管理,疫情資料的報告、分析、利用與反饋;建立監測信息數據庫,開展技術指導。

(四)對重點涉外機構或單位發生的疫情,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報告管理和檢查指導。

(五)負責人員培訓與指導,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對轄區內醫院和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報告和信息網絡管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第九條國家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監測體系,構建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的信息網絡系統,并向鄉(鎮)、村和城市社區延伸。

國家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管理平臺、基礎衛生資源數據庫和管理應用軟件,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定傳染病、公共衛生和專病監測的信息采集、匯總、分析、報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責任范圍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任務,具體職責為:

(一)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制度,包括報告卡和總登記簿、疫情收報、核對、自查、獎懲。

(二)執行首診負責制,嚴格門診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報告制度,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配備必要的設備,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監測信息的網絡直接報告。

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等應按照規定時限,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報告,并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報告卡片郵寄信封應當印有明顯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疫情”標志及寫明XX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的字樣。

(四)對醫生和實習生進行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工作的培訓。

(五)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采樣。

第十一條流動人員中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的報告、處理、疫情登記、統計,由診治地負責。

第十二條鐵路、交通、民航、廠(場)礦所屬的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應按屬地管理原則向所在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第十三條軍隊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軍人中的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由中國人民衛生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直接報告。

軍隊所屬醫療衛生機構發現地方就診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按屬地管理原則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第十四條醫療衛生人員未經當事人同意,不得將傳染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和個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轄區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負責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情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第三章報告

第十六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采供血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其執行職務的人員和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責任疫情報告人,必須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疫情報告,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十七條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

傳染病報告卡由錄卡單位保留三年。

第十八條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于2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無網絡直報條件責任報告單位報送的傳染病報告卡后,應于2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直報。

第十九條獲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要同時進行網絡直報,直報的信息由指定的專業機構審核后進入國家數據庫。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采用最快的通訊方式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報送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的專業機構,應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真實性,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盡快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如確認為實際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根據不同的級別,及時組織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如尚未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的,由專業防治機構密切跟蹤事態發展,隨時報告事態變化情況。

第二十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傳染病信息報告的其它事項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及《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調查

第二十一條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力量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判定性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時報告調查情況。

不同類別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應當按照《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規定要求執行。

第二十二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現場調查應包括以下工作內容:

(一)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和傳染病發病原因、發病情況、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調查;

(二)相關標本或樣品的采樣、技術分析、檢驗;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證;

(四)衛生監測,包括生活資源受污染范圍和嚴重程度,必要時應在突發事件發生地及相鄰省市同時進行。

第二十三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有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建立流行病學調查隊伍,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第二十四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或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時,應當及時采取下列措施:

(一)對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被污染的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衛生處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對傳染病疫情的處理。

第二十五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管理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信息系統,各級責任報告單位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第二十六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調查、采樣與處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與通報

第二十七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所設與診治傳染病有關的科室應當建立門診日志、住院登記簿和傳染病疫情登記簿。

第二十八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指定的部門和人員,負責本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發和核對,設立傳染病報告登記簿,統一填報有關報表。

第二十九條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報告卡、報表的收發、核對、疫情的報告和管理工作。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公共衛生監測體系網絡系統平臺的要求,充分利用報告的信息資料,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常規監測時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與通報,緊急情況下需每日進行疫情分析與通報。

第三十條國境口岸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港口、機場、鐵路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國境衛生檢疫機構,發現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時,應當互相通報疫情。

第三十一條發現人畜共患傳染病時,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農、林部門應當互相通報疫情。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通報和公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授權,及時通報和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內容包括: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性質、原因;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發生地及范圍;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發病、傷亡及涉及的人員范圍;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處理措施和控制情況;

(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發生地的解除。

與港澳臺地區及有關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之間的交流與通報辦法另行制訂。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第三十四條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五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的技術指導。

第三十六條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積極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責任報告單位或責任疫情報告人有瞞報、緩報、謊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情況時,應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七章罰則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會同有關部門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它嚴重危害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據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建立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關部門和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的;

(三)瞞報、緩報、謊報發現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它嚴重危害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瞞報、緩報、謊報發現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規定建立專門的流行病學調查隊伍,進行傳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三)在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后,未按規定派人進行現場調查的;

(四)未按規定上報疫情或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

第四十條執行職務的醫療衛生人員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證書。

責任報告單位和事件發生單位瞞報、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不報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疫情的,對其主要領導、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由其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態惡化等嚴重后果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长阳| 凤台县| 鱼台县| 津南区| 洛南县| 宣恩县| 平乐县| 老河口市| 淄博市| 雷波县| 蓝田县| 军事| 吴江市| 华安县| 阜平县| 宜春市| 滕州市| 元氏县| 平定县| 张北县| 马鞍山市| 宜春市| 和顺县| 峨眉山市| 长寿区| 兰考县| 象山县| 香河县| 葵青区| 澄城县| 宁陵县| 汪清县| 囊谦县| 元谋县| 内乡县| 贵德县| 洪雅县| 浦江县| 开阳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