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置換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的髖關節由一個球形物(股骨頸)及杯狀物(髖臼)所構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與骨盆所形成的關節,四周包圍著強力的關節囊、肌肉韌帶,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球體及杯狀物內緣由平滑的軟骨覆蓋,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1]。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采用人工關節假體治療嚴重髖關節損傷及關節疾病、重建髖關節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髖關節置換術多為老年患者,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及各臟器功能減退而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術前、術后的康復訓練, 不僅可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動, 而且可縮短住院的時間,減輕家屬經濟負擔, 最重要是使老年患者獲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康復, 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012年至2013年我們對35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系統康復治療, 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5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 年齡49 ~ 83 歲, 平均年齡65 歲, 60 歲以上占74%。股骨頸骨折20 例,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2例, 髖關節結核1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
2.康復治療方法
2.1術前康復指導
術前康復治療是術后康復鍛煉的基礎[2]。首先應建立病人、家屬、醫生與康復治療師之間的密切關系,病人對于手術均會產生恐懼、焦慮心理,擔心手術的費用、風險、各種并發癥及術后的恢復,因此我們在手術前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及各種顧慮,詳細解釋手術情況、術后康復方案,告知他們康復的最終結果取決于其自我康復意識,使患者及家屬均能積極配合各種治療。指導患者入院后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教會病人進行踝關節“泵”式往返練習、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學會深呼吸及咳嗽;教患者術后應用的訓練方法:床上及轉移活動,各關節的主動-助力、主動活動;如何正確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輔助器;介紹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還有的病人術前需要制動,要讓病人了解手術前牽引制動是手術和術后康復的先決條件[3],術前牽引固定制動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段因活動而損傷周圍組織,肌肉、韌帶、關節囊損傷出血、水腫等,既不利于手術進行,術后也易產生組織粘連、攣縮等,但是制動不是絕對的,此時應行髖周肌群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向病人及家屬講解家中生活設施安排:在沐浴室要按放安全的握棒或扶手;所有樓梯要有扶手;早期康復時,需要一個穩定的椅子,讓膝關節低于雙髖;要有一個便桶坐墊;沐浴時要有一個穩固的沖澡椅或凳子;要有一個穿衣棒、穿襪輔助器及長鞋拔,讓病人在穿襪穿鞋時不要過度彎曲新的髖關節。
2.2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早起康復訓練在醫院進行,但術后14天以后, 患者大都已出院, 需在出院醫囑中詳細說明訓練方法。具體訓練方法如下:術后當天康復訓練:回病房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術側肢體下可放置適當厚度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必要時暫時性防旋鞋。麻醉清醒后,無痛狀態下行患肢等長收縮訓練。患肢壓力泵使用。術后第一天:患肢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活動,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性收縮練習,保持收縮6-10s,重復10次/組,2-3組/天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并保持肌肉張力,增加肌力。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運動,預防并發癥發生。指導病人三點支撐引起抬臀運動,方法:健側下肢屈曲,健足及雙肘關節用力支撐,也可以利用牽引架拉手上拉抬起臀部,側臥時將患肢用軟墊抬高,仍需保持外展位。術后第二天:開始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可搖床30-40°,髖關節屈曲5-10°,并有被動逐漸向主動過度,運動時以不引起明顯的疼痛為度,運動幅度逐漸增大。髖關節訓練:患肢腳沿床面向上移動,使患肢髖、膝關節屈曲,但應保持髖關節屈曲不超過90°。術后第三四天:開始外展練習:臥位到坐位的轉移,利用雙上肢和健腿支撐力向側方移動身體,并與床邊成一定角度。患側下肢抬高床面與身體同時移動,使得雙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然后雙上肢及健腿用力支撐半坐起。半坐起后可在背部用支撐墊穩住。術后五、六天:開始外展練習:坐-站轉換練習(第一次:性低血壓),患者在高床邊,坐位下健腿著地,患腿朝前放置(防止內收和旋轉),利用健腿的蹬力和雙上肢在身體兩側的支撐下挺起臀并借助他人的拉力站起,注意在轉換過程中避免身體向兩側轉動,站立位下健腿完全負重,患腿可不負重觸地。
術后一周:扶助步器站立。非骨水泥型:20%負重(2月之間負重逐漸增加到100%)
骨水泥型:可100%負重。站立位:N繩肌練習,開始直腿抬高。術后二、三周:
康復的重點是繼續鞏固以往的訓練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漸恢復負重能力。行步態訓練。在仰臥位下做雙下肢空踩自行車活動20-30次,患髖屈曲度數在90°以內,每10次為1組中間休息10min,這樣既改善了下肢諸關節的活動范圍;也訓練了股四頭肌的肌力。術后4周到三個月:康復的重點是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療效果,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受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進一步提高步行能力,可從扶助步器到扶雙拐步行過度到扶單手杖步行,但要求具備下面2個條件:一是病人能在手杖的幫助下,有足夠的支撐力完成步行中靜止期患肢的負重;二是患側股四頭肌能完成漸進抗阻的阻力至少8kg以上。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物時患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早期主要是扶拐下健腿支撐上下,患腿從不負重到部分負重,但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患髖的彎曲和負重,最后過渡到棄杖步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手術后3個月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術后3個月防止髖關節屈曲超過90°,要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髖部彎曲超過90°的低椅或低床上。做到不盤腿、不側臥、不直角髖坐起,禁二郎腿、兩叉。
3.結果
本組病例共35例, 平均住院10-15天。術后無1例出現人工髖關節脫位、假體穿鑿、股骨等骨折。無1 例發生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通常在術后3月能棄拐行走,只有1例因年齡偏大且伴有其他內科疾病需持單拐。根據Harris評分(90 ~100分為優, 80 ~ 89分為良, 70 ~ 79 分為可, 70分以下為差),本組優良率為79.8%, 總體臨床效果較好。
4.討論
對于髖關節病變的患者而言,疾病的解除并不僅僅是手術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復及生活能力的提高。在發達國家及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康復治療已經成為手術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極大作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4]: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栓塞和水腫、髖關節脫位等;恢復患肢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平穩及步行方法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預防保健教育;提供所需的輔助器具。醫護人員首先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教育,在整個康復過程,喚起、強化患者的自我康復意識,是極其重要的任務,使患者真正認識到功能鍛煉是髖關節置換術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次,在鍛煉過程中,應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不同患者、不同訓練時期的康復訓練做有針對性的指導,不能急于求成,需漸進式功能鍛煉,才能保證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最后,醫護人員一定要重視出院指導:與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訓練計劃,包括繼續強化肌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本體感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掌握好休息與活動的時間;要強調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勿交叉雙腿,勿臥于患側,如側臥,雙膝間應放一軟枕;勿坐沙發或矮椅;坐位時勿前傾;勿彎腰拾東西;無論何時,術后坐一定要使膝部低于髖部;避免側臥三個月;勿下蹲;勿在床上屈膝而坐;定期復查,隨訪。
參考文獻:
[1]于長隆主編.骨科康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82-686
[2]谷翠華,孫曉革.老年患者術前心理護理[J].河北中醫,2009,31(5):763-764.
【關鍵詞】關節炎;全膝關節置換術;髕骨置換
當前臨床上關于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是否將髕骨置換列為常規治療手段的意見并不統一,本次研究通過對4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患者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髕骨置換與否對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建議,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09年2月――2012年9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的患者44例,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分布為38-81歲,其中包括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37例骨關節炎患者,將患者隨機平均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對實驗結果不造成影響。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不進行髕骨置換,實驗組患者實施髕骨置換手術,具體手術過稱為:采用硬膜外麻醉配合腰麻進行麻醉,在膝蓋正中位置采用縱行切口,從髕骨內側進入膝關節,將滑膜、半月板及髕下脂肪墊徹底切除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內外側副韌帶和后關節囊以平衡軟組織,適當對骨踝進行調整,然后選擇合適的脛骨平臺假體進行置換。置換完成后,采用骨水泥將假體固定穩定,并進行止血及負壓引流。對于存在膝關節屈曲畸形的患者,采用石膏進行托伸直位固定,時間為1周左右。術后第3日,將負壓引流拔除,然后適時開始CPM功能訓練,屈伸程度以40°為基礎,每日增加10°,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大鍛煉程度,同時進行股四頭肌鍛煉。
1.3療效判斷方法術后通過調查問卷及膝關節檢查的方式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估,采用HSS評分系統對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的膝關節的正位及側位和髕骨進行90°、30°軸位X線片檢查,觀察并評估患者的髕骨外側關節面的磨損程度及關節的適合性。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分析處理,采用X2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術前一般資料及HSS評分結果比較顯示,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兩組患者的膝前痛隨訪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膝前痛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
3討論
關于是否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進行髕骨置換在臨床上仍存有一定異議。相關文獻表明,髕骨置換的患者在術后普遍膝前痛發病率要高于進行髕骨置換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膝前痛發病率為13%,對照組患者的膝前痛發病率為33%,雖然其中大部分的患者膝前痛程度僅為輕度,但充分說明了髕骨置換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膝前痛的發病率[2]。
部分研究顯示,全關節置換術中患者有一定幾率會發生髕骨不穩定,可能會在后期引起持續性疼痛及髕骨假體破碎等不良癥狀,對全關節置換術的療效造成不利影響[3]。本研究通過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的患者44例,實驗組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髕骨置換,對照組患者不進行髕骨置換,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術后對患者進行關節檢查發現,實驗組患者的髕骨不穩定的發病率為27.2%,對照組患者的髕骨不穩定發病率為33.6%,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髕骨的穩定性主要通過X線片進行檢查,臨床研究發現,髕骨不穩定多變現為髕骨半脫位或脫位及部分的髕骨外側偏移及傾斜。造成髕骨不穩定的因素很多,主要為股四頭肌擴張異常,引起假體不穩,造成髕骨失衡[1]。因此,在進行全關節置換術后,建議患者盡快開展股四頭肌的鍛煉,以增強髕骨的動力平衡系統,降低髕骨不穩的發病率。
綜上所述,全關節置換術中實施髕骨置換有助于降低患者膝前痛的發病率,同時,在術后建議患者加強股四頭肌的鍛煉,以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曾金才,孫俊英,楊立文,王勇,魏立,劉宏鳴.關節內置管局部浸潤鎮痛在全膝關節置換的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1):227-232.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行老年髖關節置換術120例,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將圍術期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男46例,女74例,54~87歲,平均72歲。左側76例,右側44例。行單純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4例,全髖置換術106例。股骨頸骨折74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1例,髖關節腫瘤6例,先天性髖關節脫位9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壓46例,慢性支氣管炎21例,糖尿病35例,冠心病19例,其他疾病23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缺乏手術知識,易產生較強烈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例如:適應能力下降,血壓和心率易于波動。且大多數患者擔心術后疼痛和并發癥,常常會有懼怕、焦慮、依賴心理。所以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加強健康教育,用心體貼患者,術前1天護士應到病房訪視患者,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鼓勵家屬對患者給予足夠的精神、經濟支持,增強其信心。同時指導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為手術做好準備。
2.2 術后護理
2.2.1 護理 術后患髖應置于外展中立位[1],下肢穿丁字鞋固定,防止人工關節過分外展或內收,預防脫位,窩處墊枕頭使膝關節微屈。
2.2.2 生命體征的觀察 由于術后患者處于急性應激狀態,常可誘發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故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常規給予心電監護,24h內每2h記錄脈搏、呼吸、血壓1次。同時還應觀察雙下肢末梢血運情況、患者尿量及負壓引流量,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床位醫生。
2.2.3 康復護理 術后應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例如行踝關節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其目的是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張力,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并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般術后5天可進行抬臀動作,預防褥瘡的發生。術后1周可用CPM關節功能康復治療儀輔助進行患肢功能鍛煉,2次/d,1―2h/次[2]。一般患者術后14天即可拆線出院回家休養,矚患者回去后自行功能鍛煉。
2.2.4 髖關節保護技術方法:1.術后1―2周禁止患側下肢負重,術后第3周可部分負重,即觸地式負重,3個月內過度到完全負重。2.3個月內防止髖關節屈曲>90。3. 3個月內平躺時,可在兩腿之間夾枕頭。4.術后6個月內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骨折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三種骨折之一[3],目前治療以人工關節置換為主,手術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護士與患者之間從陌生到相識,護士在關懷與問候患者的同時,給予患者治療的信心。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病情變化迅速,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重要器官功能,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手術急性期過后,系統的康復訓練可減少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避免長期臥床帶來的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因而加強術前心理護理以及術后正確的護理和康復訓練方法,能有效地降低高齡患者手術風險,減少住院時間及臥床時間,對讓患者舒適安全地度過住院時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包佩華.老年髖關節置換術200例圍術期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7,l3(20):69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CDH)是指髖關節發育異常,髖臼與股骨頭失去正常的解剖關系,導致小兒出生后骸臼不能對股骨頭正常覆蓋所導致的一種疾病,通常包括髓臼發育不良,股骨頭半脫位和股骨頭脫位。在近年的文獻中己被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所取代。自 Charnley和 Feagin在 1973年推薦對不全脫位的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DDH) 的患者可考慮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以來,現在即使是對嚴重的DDH患者行THA也已成為可能。但隨著Crowe分級的增加,手術難度加大,術后Hairis評分降低[1]。
1 臨床資料
從2000年1月至2010 年1月,共收治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 35 例35 髖,男 11 例 11 髖,女 24 例 24 髖;年齡 36~61 歲;術前患者均行骨盆正位和髖關節正側位 X線攝片,并對髖關節發育不良程度、髖臼及股骨上段解剖變異進行測量和評估,按照 Crowe 分級[2]:Crowe Ⅰ型 14 例 14 髖,Crowe Ⅱ型 12 例12 髖;CroweⅢ型 7 例7 髖,Crowe IV 型2例 2 髖。
2 手術方法
患者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手術采用側臥位后外側入路,完全切除攣縮的關節囊,盂唇以及髖臼骨質增生,松解肌腱和筋膜,使關節脫位暴露股骨頭,按預定截骨線行股骨頸截骨。在可能的情況下,重建髖臼應在真臼的位置,清除骨贅及纖維和脂肪組織,自小到大用髖臼銼前傾15°~20°,外展40°~50°造臼,避免髖臼前傾,銼磨使髖臼內移,但注意髖臼內側皮質保留完整,安裝合適的髖臼假體。股骨側擴髓時保持15°前傾,選用小號股骨柄假體,自小號開始手動擴髓。重建結束后將假體關節復位,檢查穩定性及活動度,術中見人工假體合適,屈曲、內外旋轉髖關節,見股骨頭無脫位,,放置引流后逐層縫合,外展墊固定雙下肢于外展中立位。
3 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常規抗生素應用1周,定期換藥,傷口均一期愈合,均未發生感染,術后1例因高位股骨頭脫位出現坐骨神經損傷,術后 1年隨訪完全恢復,術后 X線片顯示假置正常,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依據 Harris評分標準評定:優(≥90 分)25 例;良(80~89 分)7 例;可(70~79 分) 2例;差(
4 討論
適應證年齡并無明確界定。患者出現疼痛,影響生活質量和功能明顯障礙,經休息,藥物等保守治療無效,X線證實明顯骨性關節炎表現者為手術適應證[3,4]。患髖外展肌力明顯低下,高脫位骨盆骨量嚴重缺乏,是全髖置換的禁忌證。
總之,成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因髖臼先天發育缺陷導致長期生物力學的異常而逐漸出現股骨頭半脫位、甚至全脫位,負重區軟骨退變及股骨頭局灶性壞死,產生骨性關節炎的一種疾病。近年來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臨床治療效果不斷提高,但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成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時仍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正確認識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髖關節的病理特點,針對不同的病理類型,合理選擇并正確運用相應的方法和合適的假體,是這類患者獲得成功的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崔旭,張伯勛,李靜東.不同方法髖臼全建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 (17) : 2602.
[2] Crowe JE, Mani VJ, Ranawat CS. Tatal hip replacemant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dysphasia of the hip. T Bone Joint Sinrg(Am),1979,61(1):5.
【摘要】目的:探討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特殊護理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對本院10例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前進行心理護理及術后功能鍛煉。結果10例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手術順利,術后無一例并發癥出院,住院時間~( ± )d。術后6個月隨訪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結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根據本組病例特點,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對保障手術成功及肢體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術;護理
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及骨腫瘤等疾病需要實行全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1],其手術能矯正膝關節畸形、改善膝關節的功能、消除關節疼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但手術費用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較慢。因此筆者對本科10例膝關節疾病伴功能障礙者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進行特殊臨床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10例膝關節疾病伴功能障礙者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均符合骨科學膝關節置換手術指征。本組年齡~( ±)歲,男例,女 例,風濕性關節炎例,骨腫瘤例,10例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手術順利,術后無一例并發癥出院,住院時間~( ± )d。術后6個月隨訪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2術前護理
2.1評估全身營養狀況根據患者全身情況術前醫囑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積極治療全身疾病。
2.2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時心理焦慮、緊張,擔心手術失敗給生活帶來困難。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人工膝關節的優缺點,手術目的、手術過程、手術時間,術后如何進行功能鍛煉及預后情況,從而使其消除焦慮及緊張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及術后膝關節功能鍛煉。
2.3訓教床上排大小便術后患者需臥床,術前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使用便器,教會正確使用腹壓,排空大小便,減少殘余尿量,避免尿路感染。
2.4正確指導使用助步器和拐杖 術后需使用助步器和拐杖,術前應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助步器和拐杖行走的方法,為術后使用做好準備。
3術后護理
3.1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因患者均為高齡,經過麻醉、手術創傷后,往往誘發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等,故術后采用心電監護儀監護,動態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告知臨床醫生及時處理。
3.2 術后去枕平臥6h,將患肢墊高,氣墊放于小腿部,使腘窩懸空,利用重力作用使膝關節保持伸展位,以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腫脹,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3.3切口觀察密切觀察切口,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如有滲出,及時協助醫生換藥,同時保持負壓引流管的通暢,妥善固定,并記錄顏色、性質及量。引流管放置時間為24~48h,膝關節使用彈力繃帶固定時,應注意松緊度適宜,同時觀察患肢趾端血運、感覺、運動情況。
4防止并發癥
4.1下肢深靜脈血栓 因手術創傷大,術后引起下肢不同程度的腫脹,其臥床時間較長,血流緩慢,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早期栓塞患者一般無疼痛癥狀,或癥狀被切口疼痛掩蓋,因此要動態觀察肢體的腫脹情況,同時給患肢做按摩或指導患者家屬用手捏患者小腿,促進下肢循環,同時治療給予活血化瘀藥物及臍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以減少血栓發生的危險。
4.2術后感染 術后感染是導致手術失敗的原因,術后預防感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如果術后患者關節持續的疼痛、腫脹、且體溫明顯升高,則提示有感染發生。因此,術后應動態觀察血象及體溫變化,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異常分泌物、引流管是否通暢,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臨床醫生及時處理,盡早拔除各種可能引起感染的管道。病室每日開窗通風,換藥時關閉門窗,避免人員走動。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以減少交叉感染。
5術后功能鍛煉[2-4]
術后功能鍛煉分為主動功能鍛煉和被動功能鍛煉,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結合使用。
5.1主動功能鍛煉方法(1)指導患者輔助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隨意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和抗阻力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如屈伸運動,伸膝運動;(2)指導患者輔助主動膝關節伸直鍛煉股四頭肌肌力,扶助主動膝關節屈伸鍛煉腘繩肌肌力,抗阻力主動膝關節屈伸需要腘繩肌收縮,抗阻力主動膝關節伸直需要股四頭肌收縮,如勾腳尖、直腿太高;(3)指導患者進行體力恢復訓練,訓練體操,如引體向上、支撐起坐、飛燕點水、五點支撐、仰臥起坐等。訓練時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練習。
5.2被動功能鍛煉方法 操作前,告知患者剛開始練習時會出現明顯疼痛,但經過幾次屈伸練習之后,疼痛明顯減輕;(2)將cpM機妥善放置病床上,接通電源和地線,將患肢放在軟墊上,調節軟墊的高度和長短至最合適的位置,根據醫囑選擇工作時間和活動幅度;(3)患側肢體放在cpM機上后,要上好固定帶,防止肢體離開機器支架,達不到活動要求的高度;(4)cpM操作一般是速度選擇先慢后快,角度選擇先小后大,逐漸進行,以增加患者的適應性;(5)應注意是若患者術后引流未拔除時,應在練習前夾閉引流管,隨時觀察患者疼痛,出血情況,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和止痛藥等處理;(6)cpM練習,可在術后即刻開始或者拔除引流管之后開始。
6出院時訓練指導
6.1 出院時制定家庭康復鍛煉計劃 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練部分時間在家中完成,出院時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練習。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同樣可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損傷。順序可循站—立-坐-蹲的原則。出院后1、3、6個月進行隨訪
6.2飲食指導 供給高蛋白、高糖膳食。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必須供給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減輕傷口水腫,防止感染。供給富含膠原的豬皮或豬蹄類食物,可為患者提供外源性蛋白質,以合成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同時也可獲得多量的鋅及甘氨酸、脯氨酸。供給富含銅的食物:瘦肉、肝、水產、蝦米等,供給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
6.3 生活起居指導 患者在家中行走時應根據其行走能力每天適當增加行走的次數,逐漸增加行走的距離。患者行走時應使用拐杖或習步架來保護膝關節,應注意以小步走動來轉身,避免扭轉膝關節。在家中選擇一個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軟的沙發或躺椅上。在家洗浴時,避免滑倒,避免感冒,以防置換關節遠期感染。
7小結
總之,膝關節置換手術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提高手術質量,術后積極有效的防治傷口感染,加強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制定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鍛煉計劃,是膝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關鍵,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琳,郭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2,8(6):894.
[2]劉香如,孫宗美.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的肢體運動訓練指導[J].中國臨床康復,2002,8(6):896.
[3] 王青, 陶松年, 等1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功能康復[J] 1臨床骨科雜志, 1999 , 2 (4)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