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春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灣溫文柔婉的碧水
一片凋零殘缺的落葉
一朵嫣然綻開的花蕾
在記憶的銀河里它們擁有一顆自然而美麗的心
在遼闊的天空中它們雋刻著婉美與清新的筆跡
我們的青春
是煙火綻放時最絢麗奪目的一刻是流星劃過天際時最引人注目的一瞬
青春是我們的符號我們的符號是青春
在記憶的銀河里我們擁有一顆熾熱而溫暖的心
在遼闊的天空中我們雋刻著快樂與自由的奇跡
我們還在對著讀不完的書本還在對著考不完的試卷還沉浸在花雨紅殷殷的夢中
夢斑斕路萬千
有璀璨群星有芳草萋萋有單純守望有美好憧憬..............
青春的本質,不是粉面桃腮,不是朱唇紅顏,也不是靈活的關節,而是堅定的意志,不變的信念,豐富的想象,飽滿的情緒,是蕩漾在生命甘泉中的一絲清涼。
青春的內涵,不是好逸惡勞,不是年齡的大小,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戰勝懦弱的勇氣,生命的活力,是飽經風霜也不褪色的理想的色彩。
青春是一條五彩的小河,淙淙流淌著歡樂的歌聲;
青春是一朵艷麗的小花,嬌嫩中透著幾絲質樸與秀氣;
青春是一首壯麗的詩篇,未來的眼睛將讀千遍萬遍;
嫩黃的柳芽說:“青春是活力,是蓬勃,是一種努力舒展自己,發展自己的力量。”
淵博的學者說:“青春是智慧,是學識,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充充實與滿足。”
健壯的運動員說:“青春是敢于戰勝懦弱的勇氣,是敢于冒險的精神,是堅信自己必勝的信心。
不同的人,對青春就有不同的理解,青春是多變的,形態不一。我無法給青春一個完美的詮釋,我只能說,青春如畫,畫中的意蘊細細玩味;青春如詩,詩中的內涵有待慢慢地品嘗;青春如草地,讓我們懷著熱切的希望拼搏奮斗;青春如歌,呼喚著我們這些跨世紀的新一代。
【關鍵詞】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精神自傳;斷裂;詩意;代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大概是覺著十個字的片名太長,不怎么符合華語影片的傳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多數時候被人們簡化為《致青春》。然而這種朗朗上口的簡化也一并略去了片名中那份深沉的傷感與無奈,以及傷感無奈中隱含的不舍與不甘。同時,這種簡化方式也將這句本屬于特定人群的詩意抒懷予以“廣譜”化了——本來,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能有資格發出這么句感慨的人,只能是屬于“70后”這個處于青春末期、行將邁入中年門檻的社會群體。青春正欲走未走,自己則欲留難留,終將逝去的眼下還在延續,雖則延續卻無能為力。一代人回望青春時的不盡悵惘、欲說還休,都由這個過長的片名傳遞出來。而以片名為入口,考察影片復雜纏繞的青春敘事,則能發現這部影片具有鮮明的“征候”性,它充分折射出當下社會的種種文化生態和心態。
一、“70后”:精神自傳之難
就著力于講述“70后”的青春故事這一點,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殊為難得,勇氣可嘉。中國當代文化中一直存在一個頗為詭異的現象,那就是生于1970年代這批人的青春故事在中國內地的電影(包括電視劇)中多年來一直是整體缺位的。“70后”一代人基本在20世紀90年代走過青春時光,可是在近些年影視劇的青春表述中,這個年代的故事已然斷檔,濃墨重彩登場的都是發生于80年代之前那些“紅色后裔”們的“陽光燦爛”或“血色浪漫”、抑或平民青年“長大成人”的青春殘酷物語,要么就干脆直接跳到新世紀,表現“新新人類”們的古靈精怪與“職場”中的“奮斗不息”,而“承上啟下”留在90年代的青春史卻沒有被認真或成功地表達過,它更多是讓位于轉型時代的社會集體經驗——在一代人走過歲月后,當年銘心刻骨的青春記憶卻自覺不自覺地被集體忽略,被尷尬莫名地懸置在歷史的黑洞中。
記錄這段青春的責任,本應該屬于70后的影人們,因為這就是他們的自身歷程。遺憾的是,雖然在這個年齡段的電影從業者并不算少,但他們多半喜歡把玩一些貌似深沉晦暗的主題,更多關注于當下都市樣貌與各種“底層”的生存圖景(想一想那些被含而混之指稱為“第六代”的70后影人們),普遍無意于回顧自己來時走過的路。賈樟柯或許是其中最愿意懷舊青春的,他的“故鄉三部曲”就是在重拾自己的青春記憶。只不過賈樟柯過于刻意在故事張力上做文章,更多關注小偷、、無業青年等邊緣人群,所以他這種青春書寫往往激進有余,而提供給人們的卻是“類奇觀”式的觀影體驗,很難視為一代人的青春自傳(當然他也不屑于承擔此種“代言”重任(1)。何況賈樟柯也很快就掉頭轉向了,早早結束了自己特色獨具的青春敘事。
作為大眾文化重要品種之一的電影,固然講求創作者的自我經驗,但爭取最大數量觀眾的認同、滿足他們的情感訴求也是電影作為一種商品的本質屬性。為此還是有理由要求、期待從業者們拿出更具情感整合性的,能獲得更多心靈共鳴的影片。換個角度看,適齡主創者們的無意于此或許只是事情的“果”而非“因”,對于一代人何以會缺失有分量的精神自傳,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或在于:“‘70后’這代人生長于計劃經濟時代,再碰上市場經濟時代,他們文化主體性比較復雜。20世紀90年代末,他們剛開始發出聲音,就被‘80后’青春代表人物搶去了風頭,到現在也沒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講述者。”(2)所謂“文化主體性”,即是在文化人格方面如何達成對自我的準確認知,建立起個人的身份認同感。在當代思想家阿爾都塞看來,人的“主體性”原本是一個“空位”,要由某種意識形態才能“召喚”出來,[1]當代社會學家吉登斯也認為,人的主體性是“在不斷反思過程當中被慣例性地創造出來和維系著的某種東西。”[2]58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對身邊社會各種關系的反思和甄別。所以上面這段話非常敏銳地點明了,正因為遭遇了時代的“轉型”,計劃經濟時代與市場經濟時代彼此不同、甚至是完全沖突的主導性“意識形態”先后都融入了他們的人格成長過程,使得他們對自我和身邊社會的認知產生了困惑甚至是混亂。難以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就很難“飛越迷霧,把生命看清楚”,找不到一套系統的“話語”來對應、來解釋自己的故事,這才造成了對自己青春歲月的“集體失語”。——在這種情況下,去講述“別人的故事”顯然比講述“自己的故事”還更為輕松討巧。而作為例外的“20世紀90年代末”他們發出的聲音,指的應該是1998年那部有著一個計劃經濟時代革命文化氣質劇名的偶像劇集《將愛情進行到底》(關于這部劇集,下文還將述及)。
90年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加速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十年。中國在韜光養晦中悄然崛起,而商品經濟和市場化也在迅速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消費主義高揚的商品社會,對經濟與物質的追求日漸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也漸漸滲透多數社會成員的內心意識。它顛覆了人們的價值結構,改造了既往計劃經濟時代個人存在的依據和動力。“70后”一代人的尷尬由此而生:在他們的青春前期,還駐留著紅色年代澆灌出的“精神至上”的理想主義光輝,以及“新啟蒙”時代高揚自我個性的呼喊,可到了他們的青春后期,社會中卻只剩下一片光禿禿的物質欲望,伴隨著失序的叢林生存法則。缺失了主體的延續性,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如何定位自己的當下,或許一直糾結著很多“70后”,雖然他們早就奔往“不惑之年”了。
于是,我們能夠發現,作為一名青春橫亙于時代斷層兩邊的“70后”的導演趙薇的膽量和抱負。或許,趙薇如此“膽大妄為”是因為她身體里永遠都活著一個機靈、皮實、混不吝的“小燕子”吧。
二、敘事的斷裂與詩意的消逝
果然,《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面世后,票房與口水齊飛。或許是趙薇的雄心太大,總是希望面面俱到,超過兩個小時的公映版最后還是顯得匆促散亂,在敘事上存在明顯的斷裂。影片前半部分是一段較為完整的校園愛情,演繹了青春片有的浪漫與疼痛,而后半段則線索枝蔓、多頭并進,最終顯得支離破碎。有人甚至將此歸結為導演對于所講述時代的淡漠:“從中沒有發現趙薇對那個時代的激情、立場和想法。”[3]
這種評價顯然是過于簡單粗暴了,只要認真看過影片的人都不會質疑趙薇的誠意。其實,對于影片敘事的前后斷裂,與其將它歸結為導演的能力或態度,不如說,這一“斷裂”本身也是一個絕佳的征候,完整對應了、解釋了這個時代的“斷裂”。在斷層的彼端,是一段純粹的、可以完全為了精神、為了信仰而存在的青春,而斷層的此端,則是另一段徹底放逐了精神的高蹈、只為現實邏輯所主宰的青春。影片敘事由流暢而突然墜入凌亂,正是直觀表達了這代人在面對斷裂的時代頓挫失據的精神生態。
“青春”是一個“現代性”概念,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長者本位”的“老大帝國”,“青春”更成為先行者們掀起“啟蒙與救亡”大幕的一個策動力。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到“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青春”一直都和陽光、熱情、力量、勇往無前等熱烈美好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少年布爾什維克”出身的老作家王蒙甚至這樣感慨過:“青春、革命、愛情,這三樣東西加在一起還能不點燃全部世界與全部生命!”[4]273這是充滿詩意的抒懷,因為青春的蓬勃生命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它睥睨現世成規、超越凡俗煙火,滿腔的豪情只為精神的光芒所點亮。
正如影片前半部那個美麗的雪夜,在經過了各種不擇手段的“死纏爛打”后,女主角鄭微終于讓陳孝正接受了自己的愛情。那一刻,鄭微心花怒放地走在校園的雪地上。走著走著,她低下頭,驚奇地發現:腳上的深色運動鞋竟然變成了一雙閃閃發光的水晶鞋,炫目而圣潔的光輝在暗夜里照亮了她青春神采的臉龐。此時,她已經變身成為最幸福的公主!——在整體風格非常寫實的影片中,這短短十幾秒鐘的場面如夢幻般浪漫唯美,堪稱神來之筆,充分詮釋了詩意青春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僅僅憑借這十幾秒鐘畫面,就沒有理由質疑趙薇的努力與情懷)。此時的陳孝正,只是一個出身貧寒、前途未明的窮小子,但在鄭微心里,他就是值得自己不顧一切來追求的白馬王子。鄭微愿意如此放低身段,并非因為她是無人關注的灰姑娘,她的身邊一直有一位高調的追求者:富家公子沈開陽。如果以現實條件考量,他其實更具愛情的競爭力。但,即便沈開陽算得上是英俊靠譜的“高富帥”、即使他屢屢送上價值不菲的禮物,鄭微卻始終不為所動。影片中沈開陽第一次試圖送給鄭微的禮物就是一個豌豆公主的玩具:這就是沈開陽心中尊貴嬌嫩的鄭微。然而,鄭微卻寧愿讓自己 “低到塵埃里”,在陳孝正面前做一名角落里的灰姑娘。
只是,此刻大學圍墻外的時代已經發生斷裂,殘酷的物質社會與圍墻內的詩意青春劈面相逢。畢業前的招聘會上,人山人海的求職場面無情擠壓著年輕人的飛揚不羈。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頗有誘惑的留學前程,陳孝正在必須做出的二選一面前放棄了兩人的愛情遠走美國。然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幾年之后,外面的世界終于改變了一切,就連鄭微本人,都從任性刁蠻、大大咧咧、作業出錯都無所謂的“玉面小飛龍”變身為冷靜干練的職場女白領,犀利告誡下屬要留意做事的細節。此時反觀陳孝正的畏縮薄情,似乎也無需太多苛責,只不過是由于貧寒的出身決定了他比同齡人的“轉向”更加迅速罷了。個人無法與時代抗衡,詩意的青春等不到年華的老去就戛然而止,這就是一代人必然要接受的無情命運。而不甘心舍棄青春記憶的阮莞,最終落了個玉石俱焚,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實現了青春的永恒。
詩意的青春消逝之后,影片中的青年人進入了社會,開始現實而緊張地“活著”了。影片至此也開始陷入線索繁多、略顯紛亂的窘境。——恰如影片外這代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日常狀態。他們似乎無法在物欲時代里活得心安理得,因為青春閃亮的彼端還在那里映照著今天的蠅營狗茍,讓他們在回憶面前無地自容。就像若干年后,陳孝正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他也因為自己一路上的不擇手段而時刻處于內心的煎熬。
由是想起上文所提到的電視劇集《將愛情進行到底》,那更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純情”劇,是詩意青春的放肆張揚。在90年代后期,時代斷裂之痛還沒有充分發酵,劇中的男女主角們每一個人的愛情選擇都是忠于內心而無視物質的。楊錚也罷,若彤也罷,無論個人的發達與落魄,他們的愛情從來不會因為物質發生改變。或可認為這部劇集是時代斷裂后“70后”一代人對斷裂前的青春時光進行的最后回望和憑吊。雖然追求真愛的路上百轉千回、起起落落,但他們很幸運,他們是擁有詩意青春的最后一批人(十多年后原班人馬拍攝的同名電影“續集”《將愛情進行到底》正好與此劇集的“純情”形成絕佳對照:2011版影片充滿了物質決定愛情的潛臺詞,刻薄地宣揚了無產者無愛情,要想鴛夢重溫首先必須有優越的經濟保障[5]——詩意的青春消逝之后,愛情將無可避免地淪為物質的附庸)。
當然,開展如上討論的前提,是一個人他(她)曾經經歷過、信仰過這樣純粹唯美的詩意青春。在影片中,鄭微的早年戀人林靜不是這樣的人,鄭微的室友黎維娟也不是,他們就生活在鄭微、阮莞、陳孝正身邊,但自始至終都是無比現實、無比理性(陳孝正本屬于黎維娟這類人,因為被“裹挾”進鄭微的青春中,他才體會到只有這段日子他從“爬行動物”變為“直立行走”的美好感覺)。他們不曾遭遇過青春的斷裂,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在生命中擁有過詩意,擁有過青春。
三、可通約的“疼痛”與不可通約的“感動”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充滿疼痛。這種疼痛深入骨髓,無從救贖。所以會有論者感慨:“沒想到趙薇鏡頭下的愛情竟然知此疼痛, 到底因為那是一個疼痛的年代, 還是因為疼痛本來就是青春中的宿命? ”[6]這一追問非常敏銳。“疼痛”,當然是青春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是這份疼痛背后指涉的內涵各有不同。其中,既包括叛逆青春遭遇固有現實時必然遭遇的對抗與失敗,也包括從精神上告別既往,重新建構自我認同的艱難成長,既有被拋入社會邊緣或底層的憤懣與反擊,也有精神在自我流放中的脆弱感傷。——雖然彼此的“痛處”各不相同,但只要是從“疼痛”的方向看,青春電影中永遠都是斑斑淚痕、累累創傷,無論港臺還是內地,無論西方還是東方。
不過,作為一部票房超過7億元的熱銷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痛感”顯然沒有被降解在代際差異中。今天國內的電影市場主要以“80后”甚至“90后”觀眾來支撐,他們對于影片中的疼痛依然能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即使他們的“痛處”與說故事的“70后”并不相同。銀幕上的主角們因為消逝于時代斷層的詩意青春而痛,銀幕下的觀眾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境遇而痛。一位來自電影網的“觀后感”這樣說道:“(因為看到電影中這些年輕人生存的逼仄與無助)……我會想起自己剛到北京時的茫然,畢業找工作時那種無錢無背景無關系的無望恐慌和求告無門,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為了多掙點連續幾天熬夜趕節目,在回家的公交上酣然大睡坐過站的疲累,想起北京的雨季租住在簡陋平房中的我到處堵漏舀水的狼狽。”[7]這是完全生長于斷裂時代此端的青年人的現實感懷。斷裂前的時代他們沒有經歷也無需經歷,因為斷裂后的時代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艱難無比。青春之疼痛一樣刻骨銘心,和他們的“70后”前輩完全可以通約。——在當下的中國,高不可及的房價、越發稀缺的成功機遇,讓一茬茬的年輕人更早體會了“生之多艱”,他們的青春在起點處就被取消了詩意的存在空間——如此說來,這一代曾經詩意生存過的“70后”,還是比現在的青年人更幸福了。
如果說,超高的票房可以解釋在“疼痛”的立面上影片能夠通約幾代青年,然而在為何而“感動”的立面上,影片內外的代際差異就格外突出了。
影片末尾,歷盡了情感的起起伏伏之后,鄭微悟出:“我現在知道,其實愛一個人應該像愛祖國、山川、河流……”此時的畫面,是鄭微搭乘著裝載著玉米的卡車在廣袤的鄉間行進。配合著這段獨白,鏡頭中依次掠過蔥蘢的山峰、奔騰的河流。整個場面舒展大氣,甚至可以說是蕩氣回腸。這段鏡頭是影片對于詩意青春的終極伸張,是一種無望中的頑強追懷。而這種情感比喻、這種鏡頭語言都采取了“70后”最為諳熟的表達方式。對于影片內外的他們而言,祖國、大好河山,愛情,這些詞本身都閃爍著崇高的光輝,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愿為之感動,縱然今天生活在一片塵囂中——這種情懷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脈。然而,這一場面總是會在影院中引起笑場,新一代的觀眾們無法理解、分享這種情懷,他們更覺著這是一種可愛可悲的迂闊,是上一代人不夠智慧、“啟蒙”不足的殘留。
恰好,緊接著《致我們終極逝去的青春》,另一部“青春片”《小時代》高調開畫。在主打“90后”故事的招牌下,后者提供了意味深長的“對讀”文本。同樣是豐富細膩的詩意抒懷,但此時讓他們感動的卻是散發著耀眼光輝的另一種魅惑。影片中有這樣濃墨重彩的一場戲:在一個疲憊落寞的晚上,女主角林蕭的老板宮洺很無所謂狀地送給她一個名貴戒指,老板的話中之意是這個戒指是送別人被拒,自己也不想留著了。然后鏡頭一轉,林蕭已經接受了這份厚禮,并且被老板感動得魂飛天外:“我仿佛從那個小小的窗口里,看見了他廣袤而孤獨的天空。這樣的他,遠離了平日里呼風喚雨的高傲外殼,留下一顆柔軟的心臟。就像他此刻窗戶的孤燈,像是寂靜宇宙里一顆遙遠而又孤獨的星球,在無邊的黑暗里沉默不語,輕輕地發著光……”如此柔情爆發真是令人心旌搖曳。只是,影片沒有讓人們看到,作為一個年輕女孩子,理應有敏感的自尊去拒斥異性(兼老板)超乎尋常的好意,會自覺保持一份得體的距離與矜持,影片也沒有讓人看到,林蕭是否會想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會想到一枚男性贈與的名貴戒指包含了什么樣的深意,它只讓人們看到了,這一“高端”禮物擁有神奇的魔力,擊中了女孩內心溫潤柔軟的角落。此情此景,令人不由感慨馬克思所言“物質的微笑”當真是無法抗拒,無需抗拒。大概,對于物質年代里長大的一代新人而言,為這種充滿華貴氣息的物質所感動,這就應該是正常的反應吧。
已經嘗到市場甜頭的“青春片”勢必還會絡繹不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敘事,不同代際的青春話語之間還會有更多的交流和交鋒,還會產生更多的“征候”式文本供人們解讀。同時,影院外的時代仍在激變中,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能夠產生出比較穩定、慣例的“青春類型”影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或許還只是一種奢望。
注釋:
(1)賈樟柯曾經明確表示:“電影應‘習慣于自我經驗的描述’……誰也沒有權力代表大多數人,只有權力代表你自己。”參見程青松、黃歐《賈樟柯: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歷》,《我的攝影機不撒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年版第367頁。
(2)張頤武語,參見吳越、戚佩佩《“‘70后’一代開始主導青春懷舊?”》,《文匯報》2013年5月23日。
參考文獻:
[1](法)路易·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J].李迅,譯.當代電影,1987(3)、(4).
[2](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3]《致青春》:致命劇本·青澀導演·春華零落[EB/OL].“時光網”影評.http:///mtimereview/blog/7606478/7/.
[4]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5]郝朝帥.愛情:中產者的專利——論《將愛情進行到底》[J].藝苑,2012(5).
[6]禾刀.青春在世俗立面上的疼痛投影[J].大眾電影,2013(11).
(男生畫外音)我常想,如果沒有想好怎么繼續的話,那究竟該不該開始?
女生收拾書包,從座位站起要走,后排的男生起身上前。
男生:嗨,你剛的自我介紹很精彩,可以留個電話嗎?(男生搖搖手中的手機)
女生:當然,同班是緣分。
女生接過手機,輸入自己的號碼,離開。走到門口接到短信:我喜歡你。女生回頭,男生再次輕搖手機,笑。
場景二外景 校園
(男生畫外音):那一年,阿黛爾的嗓音在每條街飄蕩,如同年輕的愛情一般聲勢張揚,并不轟轟烈烈,卻在清風拂過,柳梢染指的任何角落理所當然的肆虐。
(舒緩音樂,無對白。)
1圖書館,男生女生在書架前,笑鬧著搶一本書,不小心吵到了旁邊的同學,男生不好意思的道歉,女生在一旁吐舌頭偷笑。
2早晨,寢室外。男生提著早飯等,女生穿著睡衣出來,睡意朦朧的接過早飯回去,男生看她進門,離開。
3白天,球場。男生在球場打球,女生坐一旁用手機興致勃勃的拍著男生打球時的照片。
4白天,草坪上。男生女生躺著看書,女生看到有趣處,笑著指給男生看,兩人一同大笑。
5傍晚,寢室外。女生出來,看見一個男生的背影,壞笑著偷偷上前,猛地拍其肩膀,該男回頭,是陌生人,女生尷尬的道歉,看見男生在幾步外憋笑。
場景三外景 校門口
(畫外音)最不經用,莫過韶光,和年輕的熱情。最無奈,亂花迷眼的浪漫已消退,而青澀的心還不懂什么叫包容。最遺憾,當初那句熱烈真誠的告白,經時光的消磨,也不過如此平平。
四年后,校門口。女生提著行李,與男生相對無言。沉默幾秒。
女生:時間差不多了,我要走了。
男生:路上小心。以后……常聯系。
女生:再見。
女生離開。男生看著女生的背影。
鏡頭對準男生憂傷的臉,突然電話鈴聲響,男生表情詫異茫然,鏡頭模糊化處理,接場景四第一個鏡頭,男生從睡夢中醒來。字幕:三年后。
電話仍在響。
男生:喂。
電話男:還睡呢?
男生:你干嘛啦?
電話男:通知你聲兒,咱大學班花要結婚了。
男生:是嗎?我剛還夢見她呢。
電話男:不是吧你,這么多年還沒忘呢?
男生:哈哈,我夢見我跟她做了四年的校園情侶呢。
電話男:得吧!你那會兒,一見人家就緊張,四年都沒敢說過幾句話,還校園情侶呢?
男生:我做夢!不許啊?
電話男:許!你也就做做夢了。哈哈。
場景五內景 男生的臥室
男生坐在電腦前,一張張瀏覽著女生的結婚照。
(男生畫外音)我又時常想,如果最初選擇了不一樣的開始,生活會有怎樣不同的軌跡?如果那時,我如昨夜夢中,勇敢的對她說我喜歡你,現在,還會不會只能看著別人給她幸福。
穿插男生回憶
1 女生坐在教室自習,男生坐在她后面,看著她起身離開,想上前卻又停下。
2 男生在走廊上和女生相遇,女生笑著點頭,男生局促的回應,擦肩而過后,男生懊惱。
3 下雨天,男生在樓前避雨,女生撐著傘示意男生一起,男生緊張的搖頭拒絕。女生離開。
4 聯歡會,女生在臺上唱歌,同學們紛紛上臺獻花,男生好友鼓動男生上臺,男生始終未動。
鏡頭再次回到瀏覽照片的男生。
(繼續畫外音)諷刺的是,即使是昨晚的夢里,我勇敢,而幸運,最終卻仍是分離的結局。那么,我愿意選擇哪種遺憾?從始至終的孤獨堅持,還是繁華落盡的只身謝幕?
男生關機,在電腦前失神。
(畫外音)不,去他的什么遺憾。我喜歡她,我不想要遺憾!
場景六 男生寢室
男生醒來,在床上坐起來若有所思。
室友邊上網邊說:做夢做傻了?趕緊收拾收拾吧,等會聯歡會呢,你的女神有節目喲!
傍晚天空還殘留著陽光的遺跡,染了顏色的天空顯得不是以前那樣純潔。暮雪想熟悉一下學校的環境,在學校到處走走。雖然天空還殘留著陽光但是過了九月氣溫就有些蕭瑟了,暮雪搓搓有些微涼的手。落滿深黃樹葉的石徑小路延伸著亭房的地方,亭房應該是學生用來休息看書的地方吧。
想到別具一格的校園建筑,暮雪不經感嘆城鄉的差距了。暮雪往亭房的方向走了過去。有個學生坐在里面稚氣的臉埋在石桌上面看不清楚模樣,手中的筆在紙上比劃,很秀氣的臉型,左手撓著頭發嘴里念念叨叨著什么,風有些微動了,吹著地上的落葉擁動著。
暮雪想走過去看看,但怕又出現早上的情況。想了很久終于決定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安靜的坐在無人的角落,獨自數著孤獨和寂寞,風在歌頌著我的軟弱,時間淺唱著分開的沉默,待開的青春花朵,幸福改寫了青春的角色。”暮雪站在夏宇的身后念著詩句,忽然夏宇似乎感覺到了身后有人急忙把剛才寫的詩句揉做一團,誠恐的逃離現場,還沒等暮雪開口。夏宇的已經逃的灰飛煙滅了,地面上還留著夏宇的作案工具,暮雪似乎注意到了什么,在一群廢紙堆里尋找著什么。一首寫滿了字的廢紙成功的從廢紙堆里脫穎而出。
“讀不懂,你神秘的心。理不清,對你的思緒。那說不完的從前,憂傷的琴鍵彈出我們的誓言,殘陽帶走了你最后的溫暖,給不了你依戀,要我用什么來換回你給的昨天。看不清幸福的臉,青春我逃離這畫面”署名;家宇
陽光褪去了最后的溫暖,暮雪匆匆回到宿舍。剛進宿舍就看見一個女孩子在整理東西,暮雪想因該是室友吧。女孩看樣子很文靜,
“你好,我叫暮雪。”女孩看見暮雪回來了,馬上顯得拘謹起來
“我…我。。我叫余茸”余茸好像很怕生
“以后都是一個寢室的了,而且只有我們兩個,以后多多幫助。”暮雪也在想什么時候自己也變得這么自來熟,可能是晨凌帶的。
“嗯嗯,”余茸很高興的點點頭,也沒有剛才那樣的緊張感了。
“你是從哪里來的”暮雪忍不住先問了別人
“我是宇風縣的”余茸說話一點也沒有剛才的吞吞吐吐了
“你是宇風縣的啊,我也是啊。以前在宇風中學部。你呢”暮雪運氣真不是一般的好,不僅找到了家鄉人還是一屆的。
余茸搖搖頭,說“中學我在鄉下讀的,沒有到縣城里讀過”
鄉下讀的居然也有考上市一中的,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可是暮雪又不好問人家是怎么艱難考取的,所以只好作罷,換了個話題。
“余茸你在幾班呢?”暮雪不知道該問什么所以隨便扯了個問題。
“五班,今天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跑去看你,別以為我不知道哦”余茸也打趣的說
暮雪立刻啞口無言了,只是無奈的笑了笑
寢室都是十點熄燈制,所以燈一關哪間寢室還有聲音,必然會遭到寢室長的記過。不過那大多都是男寢室才會發生的事情。講了一會話,余茸睡著了,暮雪也只好入眠了。
時間仿佛是在重演,但是又有一點改編。同樣的學習生活,只是身邊少了熟悉的面孔,少了熟悉的打鬧和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