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低山丘陵 ;農業生態園 ; 生態園規劃設計

【引言】:現階段農業旅游已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生態休閑體驗旅游發展,使得探索農業生態園規劃的相關理論迫在眉睫。本研究通過對低山丘陵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進行理論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區特有的地形地貌開展現代農業生產和休閑農業項目,對促進丘陵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建立完善協調的農業生產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現狀研究

1.1國外相關研究動態

休閑農業是城市化進程、科學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源于世紀上半葉,開始建設于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都市農業的形式出現,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市民農園法制化的國家,經過不斷地發展,市民農園由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轉為注重體驗的休閑度假為主,生產、生態和生活三位一體的經營方式,是德國休閑農業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資源雖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閑農業相當發達且類型多樣。農業特區是日本開發山地農業的特色模式,能讓城市市民租用土地親身體驗農耕的樂趣,并且注重其對學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國外發展休閑農業對我國的啟示有三個主要方面:特色鮮明、政府扶持作用較強、行業協會和非政府組織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

1.2國內相關研究動態

相比起國外對休閑農業應用性的廣泛研究,國內學者則注重對休閑農業的理論研究。有關休閑農業的性質,大致分為三種主要觀點,臺灣學者多數認為其屬于農業范疇,是一種農業經營方式。有些學者認為休閑農業屬于旅游業范疇,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種觀點認為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型產業。我國內地休閑業興起于改革開發以后,第一階段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第二階段是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主要興建了具有采摘、垂釣、野餐等各種旅游活動的休閑園區;第三階段是休閑農業項目多將“體驗旅游”、“生態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創設很多既新穎又具有生態性的體驗項目,極大豐富了農業旅游產品的內容。

2.低山丘陵地區農業生態園特征

2.1地形

地形構成了山地丘陵地區農業生態園的骨架,也可作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變化可以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植被也相應的隨著地形變化而高低錯落,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視覺空間。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區通常降水量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徑流若處理不當會對山體產生較大的影響。為了盡量減少這種不利影響,應合理規劃設計丘陵山地型農業生態園的排水路徑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溝壑營造獨特的景觀環境。

2.3植被

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山地丘陵地區原生植被種類豐富、類型多樣并呈現明顯的垂直分布,景觀上表現出豐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經過后期規劃,在原自然植被景觀的基底上種植規劃果樹或茶樹等品種,使人工植被鑲嵌在自然之中,韻味知足。

3.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設計原則

3.1結合地形優勢明確規劃目標、達到最優規劃

低山丘陵地區農業生態園的基地現狀分析首先應了解其高差變化,明確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變化,為園區各分區的布局和各項設施的建設位置提供重要依據。結合丘陵走向考慮匯水方向和方式,從而得出水系規劃。

3.2明確農業生態園規劃目標

低山丘陵地區農業生態園規劃的目標是結合特殊的丘陵地形,開發休閑體驗、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以滿足人們的休閑活動為目的,并增長農業產業鏈,把農事體驗作為園區的核心內容布置安排,并且結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閑體驗為靈魂的綜合性農業休閑觀光園。

3.3內外交通聯動、特色突出

休閑農業園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與周邊環境相近,出入口不明顯。所以,合理解決外部和內部的交通顯得尤為重要。外部道路引導線規劃應以便捷為主,主入口要選位得當,易于發現,設計應體現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標志性的景觀效果,同時給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內部道路規劃設計應主要考慮人流量,根據接待能力的估算值來確定道路承載能力,確定道路寬度、景觀設置等內容,主要分類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總結

隨著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農業生態園園是休閑觀光農業的載體,在全球發展迅速,不僅有效利用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而且能夠協調兩大產業與環境間的矛盾。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將生態農業和循環理念融入到農業生態園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呂明偉,孫雪,張媛.休閑農業規劃設計與開發[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D]河南農業大學,2010,1-40

[3]程紅波,農業觀光園規劃理論探索[D]南京林業大學,2001,5-6

[4]林文雄,吳志強.農業生態設計與評價[J]福建農業科技,1990,42-52

[5]劉小龍,中國農業發展的新天地――生態旅游農業[J]生態經濟,2001(8):30-33

[6]楊金娥,張建林.以山地景觀為特征的觀光農業園規劃設計探[J]究安徽農業科學,2011,10556-10557

[7]劉黎山.地型觀光農業園規劃研究[D]西南大學,2012,49-56

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第2篇

1.1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自然狀況

商老莊鄉位于東平縣西南部,北瀕東平湖,西、南與濟寧市梁山縣接壤,東接新湖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后一級提水站所在地。園區所在區域地貌類型主要為平原地貌,地勢平坦、低洼。地貌多為藕池、水稻田和魚塘;園區所在區域屬大汶河沖積平原,地面高程在40m以下,多數土層深厚,土壤構型良好,適宜農業種植;園區現狀主要植被為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有蓮藕、水稻、玉米等,均長勢良好;園區現狀用地類型以魚塘和一般農田為主,地勢平坦,自然條件較好,同時園區用地多以特色的藕池稻田為主,這些對于園區的開發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2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機遇

商老莊鄉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隨著南水北調工程和東平湖二期移民規劃項目的實施,當地政府抓住機遇,按照農業相關政策進行基地建設,發展旅游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為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機遇和政策保證。

2建設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可行性分析

2.1選址

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位于東平縣西南部商老莊鄉境內,東平湖南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后一級提水站所在地。園區北側緊鄰東平湖,東接安山古鎮,南臨濟寧梁山縣,其西為河南省。整個園區在區位上有著很大的優勢,客源的范圍有條件由縣城內,到縣城與縣城間,擴至整個泰安市、濟南市、濟寧市乃至周邊省區。同時,東平縣重要景區(例如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水滸主題文化公園、稻屯洼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等)環繞其東部及北部。此觀光園緊鄰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的優勢,使其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旅游資源及其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

2.2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優勢分析

定位準確,與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思路緊密結合;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土壤、植物群落生長狀況良好;園區緊靠東平湖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運河故道)、八里灣貨運碼頭、大安山碼頭、水上運動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和安山古鎮,對園區發展有較大的拉動作用;園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水路、陸路客運發達,適合園區的發展;園區農業、漁業、林業基礎好,為園區發展提供較好的條件;園區周邊地區尚沒有類似園區建設,園區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當地政府重視園區建設,為園區開發建設提供積極的支持和保障。

3規劃目標與定位

3.1規劃目標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擺脫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促進和帶動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并結合旅游觀光改善當地旅游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物化科技成果,量化建設標準,優化工程結構,強化運作力度,使整個項目建設具備一流的建設質量、一流的科技含量、一流的綠色流量、一流的景觀總量、一流的效益增量,把園區建設成為省內一流的,集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具有標志性景觀的多功能生態農業觀光園。

3.2規劃定位

通過現場勘察,收集基礎資料,根據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現有狀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環境、特色的自然資源,經過多次比較,最終擬定將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主題定位確定為“夢里水鄉”;功能定位為生產、生態、示范;形象定位為示范與觀賞兼顧、景觀與生態平衡、人文與自然和諧、傳統與現代貫通、科學融于生活、技術融于生產。

4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內容

為確實提供一個縣域尺度內欠發達地區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框架,項目分為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總體規劃和娛樂休閑區(起步區)詳細設計2個層面。

4.1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總體規劃

通過商老莊鄉生態農業觀光園總體發展規劃,使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布局合理,以生產為主的觀光、旅游發展也初具規模,產生較好經濟效益,并與周邊的大安山碼頭、水上運動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安山古鎮共同構成商老莊鄉新的旅游產業格局,促進商老莊鄉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和帶動本地區農業產業調整,把園區建設成為省內一流的農業旅游觀光與農業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等為一體,具有標志性景觀的多功能休閑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娛樂休閑區、水稻生產區、稻蟹混養區和蓮藕種植區4個景區,景區下設10個景點。

4.2娛樂休閑區(起步區)詳細設計

娛樂休閑區位于園區的東北部,通湖二路西側,規劃總面積為15.77hm2。該區為整個觀光園休閑娛樂的重點景區,滿足休閑、娛樂、觀光、生產、展示等多方面的要求,根據該景區的總體布局和功能需要,在該區的南部挖湖一處,命名為流花湖,設計湖區水深最深處5m左右,淺水區水深0.8~1.0m。湖中建島一處,命名荷葉島。該區主要以流花湖為中心進行景點布置。

4.2.1入口迎賓考慮到進入園區人流的集散需要,方便園區管理,把辦公區規劃與園區主入口結合,主要用地集中布置。該景點位于娛樂休閑區東南角,緊鄰園區通湖二路的主入口,主要由入口廣場、停車場、管理房、游客服務中心組成。

(1)游客服務中心。主要指L型的一層的木質茅草房,此建筑為辦公接待中心以及農產品展銷展賣活動中心,此建筑樣式輕巧獨特,具有鄉土特色。

(2)生態停車場。停車場與入口廣場為一體,分布于廣場兩側,供車輛停放使用,分別設置大小停車位,采用植草磚鋪地,雙向停車處中間設置綠化帶,種植喬木,達到綠色、生態、涵養水源的目的。

4.2.2歡樂世界位于流花湖南段,入口迎賓的西北側,集水濱游憩、兒童活動、拓展活動、游泳及動物表演等多項娛樂活動為一體,集中布置游憩設施,營造舒適的游憩活動場所,同時營建豐富的園林景觀。

(1)水上樂園。主要是指流花湖南段的水域,即荷葉島及周邊水域。湖面上開展各種水上娛樂設施,主要水上項目有滑索、浮橋、水上吊橋吊板吊網、魔幻水上漂以及劃竹筏等。同時在環湖路的兩側集中布置休憩活動場地,布置秋千亭廊等小品設施。增加體驗性項目,提高游人游興。荷葉島作中間高兩邊低的微地形處理,荷香亭位于荷葉島的中部最高處,為重檐四柱攢尖茅草亭,造型古樸典雅。島外側位置尚佳的臨水處設置亭、水香榭等小品建筑。此處設置一處簡易碼頭,專為劃竹筏活動所用。(2)游泳池。位于水上樂園西側,為游客提供一處舒適的游泳場所,設計一處尺寸為45m×49m的長方形游泳池,分設兒童和成人游泳區,水深分別為0.8m和1.6m,同時配置游泳池管理房,包括更衣室、淋浴、售賣點等項目,沿游泳池周邊鋪設木棧道及茅草廊等休息設施,簡潔自然,為游客提供一定休憩和親水空間。

(3)拓展訓練。位于游泳池南側,增加一些驚險刺激的拓展活動設施以及娛樂健身運動設施,主要項目有蹦極、攀巖、高空斷橋、高空攀爬、梅花樁、蕩椅、爬梯、平衡木、秋千等。同時對訓練場地進行相應的園林綠化,設計為樹陣廣場,為游人提供一處生態綠色的活動場所。同時場地的西北角設計一組茅草亭廊,既滿足管理服務與游客休憩的需要,又滿足景觀要求。

(4)兒童樂園。緊鄰拓展訓練的南側就是兒童樂園,兒童樂園中設置了旋轉木馬、美人魚、海盜船、兒童爬梯、小滾筒、踩滾等近20個兒童娛樂項目,成為兒童盡情嬉戲的好地方,小朋友們還可以在小河里摸魚、撈魚、釣魚、捉泥鰍,享受不一般的、充滿鄉土氣息的樂趣。

(5)農事體驗。位于整個休閑娛樂區的西南角,主要項目包括徒手捕蟹、釣龍蝦、老式農耕、推石磨、踩水車、壓水閥和趕驢車等。讓游客真正體驗田間耕作的過程,享受其中樂趣。

(6)小動物樂園。位于流花湖的西側,主要進行動物飼養和動物表演。主要內容有猴嶺、雞舍、羊圈、馬棚、鸚鵡園、狗窩、兔窩、寵物豬圈等,在飼養動物的同時增加動物表演項目,增加游覽樂趣,形成園區特色游覽項目。

4.2.3餐飲休閑為體現園區內餐飲的重要性,在流花湖的主要水面上及周邊集中布置餐飲,餐飲的主要菜源均來自此觀光園內,綠色餐飲,養生之道,自產自銷。同時餐飲區周邊進行重點園林綠化,結合濱水景觀形成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游客就餐完后可在此休息、漫步、賞景,悠然自得。給游人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此景點主要有生態餐廳、水上船屋、節氣廣場、欣欣向榮、漁家樂(鄉下老家)若干個小景點。

(1)生態餐廳。位于餐飲休閑景點的東南角,餐廳南門與入口的生態長廊相接,北門與北側的主入口相連,建筑長50m、寬30m。建筑樣式簡潔、大方,建筑立面變化韻律感強,配上大玻璃窗,形成優美的建筑外觀效果。建筑內采用生態化設計,充分利用空間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通過無土栽培和組培育苗,在室內墻壁、房間隔斷處種植蔬菜等綠色植物,可隨手采摘食用,增加游客的游覽興致,體現園區的生態特色。生態餐廳是景觀主題餐廳,景觀區占整個餐廳面積的35%左右,是生態餐廳的特色功能區。景觀設計與景觀植物養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就餐環境的品位和對顧客的吸引力,是生態餐廳的點睛之筆。生態餐廳采用園林式景觀類型,以小橋流水、竹木假山、飛瀑噴泉、亭臺樓榭作為景觀基調。

(2)水上船屋。位于生態餐廳西側、流花湖西部水面上的特色農家飯莊,四組仿船型而建的水上船屋與伸入水面的弧形木棧道相接。船形平臺尺寸為10m×22m,平臺采用混凝土仿木紋色的形式,屋面覆蓋茅草,建筑整體自然生態。船屋內提供各種農家特色食品和當地的甲魚、龍蝦、蟹等各種水產品,就餐環境在一片水波蕩漾的環境之中,使游人就餐有別樣的體驗。

(3)節氣廣場。位于生態餐廳北側、餐飲休閑景點主入口的迎賓大道上,長方形的綠地上布置24根節氣柱,上刻24節氣的內容,在24根節氣柱中間設24個花缽,與24節氣相互映襯,共同營造一處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入口空間,增加園區的文化氛圍,成為園區主要景點和標志性空間之一。

(4)欣欣向榮。位于此區節氣廣場正對軸線上的半圓形親水平臺和流花湖中心的噴泉,親水平臺上設計一主景雕塑,與噴泉組合成景,共同作為該景點進入園區主入口的對景,噴泉設計高度24m,寓意一年12個月,一年24個節氣,年年風調雨順,園區發展欣欣向榮,增加園區景觀的動態性,與園區靜態景觀相結合,共同組成流暢的園區景觀系統。

(5)漁家樂(鄉下老家)。位于流花湖的北側,是由6組茅草四合院的建筑構成的綠色農家住居。茅草房大宅院、綠色客房,提供標準間、不同規格的套間,整棟建筑面朝湖區,坐落在一片綠色之中。在這里住宿,給人一種異常清靜、格外溫馨的感覺。同時還可以品農家飯、飲自家酒、嘗當地特色美食,使游客真實地體驗到融于自然、享受漁家風情的無窮樂趣。

4.2.4開心農場該景點位于餐飲休閑景點北側,主要為蔬菜種植區,游客在種植區內可以享受自由采摘的樂趣。主要由溫室生產和綠野田園組成。

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第3篇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也是縣域社會發展的動力。縣域生態經濟則是在縣級行政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友好“雙贏”為目標的經濟類型,是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方向。生態農業園是生態經濟的具體體現,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城鄉和諧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優點,各地都紛紛將建設生態農業園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措施。但是,由于準備工作不充分,缺乏特色和優勢等原因,許多新建的生態園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SWOT法通過對項目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的分析可以明確項目實施的可行性程度和發展方向。因此,通過對衛華生態農業園進行SWOT分析,以確保園區具有準確的定位和目標,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1.1優勢(strengths)分析

園區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衛華集團投資建設經營,其良好的管理經驗和強大的后勤服務需求為生態園建設提供了保障。園區緊靠高速路和省道,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另外,基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園區內各種農作物、經濟林、觀賞植物等的生長,也便于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和開展游憩活動。最后,園區所在的長垣縣為中國中部經濟百強縣,在綠色食品、苗木花卉、烹飪等方面具有產業優勢,也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為開展休閑農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1.2劣勢(weaknesses)分析

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近幾年新生的交叉產業,在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背后還會有一定的風險性。經營者需要進行全面而又詳細的準備工作,忽略任何一項工作或是判斷錯誤都有可能導致項目的慘淡經營甚至失敗。園區內土地類型較為單一,地形平坦,缺乏變化。植物群落不夠豐富,景觀單調。此外,各種休閑服務設施和生態基礎設施缺乏,為進一步開發帶來了困難[6]。

1.3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長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基地的建設,結合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和自身實際,出臺了《關于加快“十二五”期間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和《長垣縣特色高效農業區域發展規劃》,重視,為生態農業園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利用縣域景觀特色和產業優勢,發展以現代農業生產為主(科技示范),游憩活動為輔(休閑觀光)的特色生態園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人們對休閑旅游需求的增加和城鎮居民收入的提高,為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

1.4威脅(threats)分析

主要是來自長垣縣及周邊其他縣市農業生產和休閑農業旅游的挑戰。由于河南是農業大省和旅游大省,開展觀光農業旅游在推動地方經濟方面意義重大,各地都不遺余力地促進觀光農業的發展,加劇了觀光農業行業的競爭。長垣縣周邊地區觀光農業旅游發展迅速,有些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新鄉小冀鎮京華園、億隆農林生態園等。另外,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也會構成一定的威脅,從而分流一部分目標客源。

2衛華生態農業園總體規劃

2.1規劃思路與規劃原則

依據企業發展戰略和區域農業發展規劃的總體思路,結合場地實際情況,規劃以農業生產為主(園林苗圃、果樹花卉栽培、動物養殖等)、休閑觀光(商務接待、生態餐飲、農事采摘等)為輔,逐步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生態農業旅游、休閑游憩、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中原經濟區知名的縣域特色生態農業園。

2.1.1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循環經濟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理論為指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立復合生態系統,農業生產與資源保護相結合,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2.1.2特色性原則。充分利用企業和長垣縣域資源、產業優勢,在園林景觀設計、林農復合經營、游憩活動設置等方面體現特色,進行差異化經營,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經營理念,滿足游人的各項服務要求。

2.1.3市場性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緊密關注市場動態,及時反饋與總結生態農業市場信息,以市場確定生態農業園各種項目的設置。如在苗木引種、花卉栽培、動物養殖等方面應密切關注市場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識,尋找具有廣闊前景且有一定穩定性和適應性的品種。

2.1.4文化性原則。文化是景觀的靈魂,也是園區內在品位的體現。充分挖掘企業文化和長垣城市特色,通過景觀營造體現文化內涵,寓文于景,景文交融,增加園區的文化魅力。

2.2功能分區規劃

規劃園區設兩個入口,考慮交通與景觀的需要,主入口設在園區南部,與省道308線緊鄰;次入口設在園區東部,與鄉村公路相連,兩個入口與“L”型景觀大道相聯通,且都設有生態停車場。根據園區規劃思路和實際條件,將園區分為七大功能分區,即特色養殖區、園林苗圃區、花木生產區、觀賞果園區、水產服務區、蔬菜示范區、休閑管理區。每個區內設置一定的服務設施和活動場地,形成既獨立又呼應的景觀節點。

2.2.1園林苗圃區。位于園區的南部和東部,中部有寬約5m的水渠,是集苗木生產、新品種研發、生態防護于一體的綠色產業區。結合市場需要,按照色葉、常綠、觀花等觀賞樹木特性分類,設置不同的苗圃生產區域。根據苗圃的生態習性和季節景觀變化,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選擇適宜的園林樹種。同時,適當增加一定的地被植物和休憩設施,創造良好的園區景觀。

2.2.2花木生產區。位于園區的中西部,占地面積約0.67hm2。該區呈放射狀布置,中間為梅花形,梅花形的中心為衛華觀光塔。在被分割的若干個小區域里設置觀賞價值高的特色花卉,形成五彩斑斕的花田,也為人們提供一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花藝交流的平臺,既取得了良好的景觀效果,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2.2.3特色養殖區。位于園區的中東部,占地面積約2hm2。進行生態林防護,形成相對隱蔽的獨立區域。以林下散養雞、鴨、豬等家畜為主,采用生態循環過程,保證產品的有機性和安全性。結合市場需要,適時散養觀賞性動物,如信鴿、鴕鳥等,以林區為背景,增加園區的生機與活力。

2.2.4觀賞果園區。位于園區的中西部,緊鄰花木生產區,占地面積約1.3hm2。在生產綠色果品的同時,給游人提供自由采摘果品的場所,體驗收獲的樂趣。果品種類搭配合理,兼顧園林景觀效果,實現一年中每個時段都有可供欣賞和采摘的果樹。內設豐慶廣場、木制座椅等多樣化的場地和休閑設施,滿足游客的游樂、休息需要。

2.2.5蔬菜示范區。位于園區的西北部,占地面積約6.67hm2,以科技示范、生產加工、科普教育等為主要特色。設有玻璃溫室、塑料大棚、實驗農場等,展示現代化園藝設施和栽培技術,也為周邊科研院所師生提供實習基地,有利于園區科技水平的提高。

2.2.6水產服務區。位于園區的中西部,北臨蔬菜示范區,占地面積約1.3hm2。以水產養殖和水生植物種植為主,同時兼有垂釣、水上娛樂的功能。該區水生植物豐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水中蓮葉田田,蛙鳴魚躍,一派田園風光,讓人充分享受農趣之樂。

2.2.7休閑管理區。位于園區的中部,便于與各功能區聯系,具有商務接待和園區辦公、管理的功能,占地面積約1.3hm2。按照中國古典園林手法進行院落式布局,營造“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古典意境。運用障景、夾景、框景等方式,以當地園林植物為主體,營造一個相對獨立和幽靜的場所。

2.3專項規劃

2.3.1林農復合經營規劃。農林生產是生態農業園的基礎和特色,也是區別于其他類型園區的重要特征。做好林農復合經營規劃既體現了生態農業園的經濟效益,也可以和園林景觀設計、游憩活動相結合。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和公司發展定位,園區農林復合經營規劃形成了以苗圃區、養殖區、蔬菜區為特色的三大產區。苗圃區主要培育市場需求大、觀賞價值高的園林樹種。養殖區以特色水產和畜牧養殖為主,滿足游人和衛華職工食堂的要求。蔬菜區以特種蔬菜種植為主,除了可以提供綠色農產品,還可以展示現代園藝技術和進行田地農事體驗。

2.3.2植物景觀規劃。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園區,生態農業園的植物景觀更為豐富多彩。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由園林植物搭配組成的景觀,還包括果蔬園、農田、林地等兼具生產與觀賞功能的農業景觀。結合不同的場地條件和功能要求,通過鄉土樹種和適宜長垣地區的園林觀賞植物的搭配,展示衛華生態園的鄉土風情和園林特色。

2.3.3游憩活動規劃。游憩活動是體現生態農業園旅游特性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園區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要素之一。做好游憩活動的規劃,有助于提高游人的參與積極性和對園區特色內容的理解,使園區更好地發揮服務功能。游憩活動規劃要立足園區景觀特色和功能定位,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特色游憩項目。衛華生態園游憩活動主要有觀光類、體驗類、娛樂類、教育類、休閑類等類型。觀光類包括欣賞果園、花田、池塘、菜園等農業景觀,玻璃溫室、古典園林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觀,衛華文藝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文化景觀。體驗類包括果園采摘、菜園“偷菜”、岸邊垂釣、花藝學習與體驗、綠色食品品嘗等。娛樂類包括水上活動、林中拓展訓練、衛華文化節主題活動(如歌詠比賽、專業技能比賽)等。教育類包括衛華文化長廊、長垣名人景墻、農產品展示、栽培技術展示欄等。休閑類包括商務會議接待、生態餐廳、觀光塔等,利用園區優美的園林景觀,進行休閑游憩活動。

3結語

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第4篇

關鍵詞:后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X171.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論

1.1 后現代農業

美國學者C.迪恩?弗羅伊登博格認為,后現代農業[1]是在現代農業基礎上的價值轉變與價值拓展[2]。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所謂的后現代農業與現代農業,兩者之間不僅是時間上的差異,還是內涵上的區別。后現代農業本質上是大農業的開發、利用及其產品生產前后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農業超大產業化經營系統。后現代農業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農業的生態服務、社會支撐功能,注重農村的三生(生活、生態、生產)協調,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重視農業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產、娛樂、生態等[3]。

1.2 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農業園區規劃設計一般包括總體規劃的項目設計。農業園區總體規劃,是依據園區立地條件,對給定農業園區的發展理念、功能定位、項目建設、區劃布局、基建完善、景觀設計、環境保護、組織管理體系、運營機制等進行策劃和總體安排,而項目設計指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具體的項目進行構思,并給出詳細表達[3]。

1.3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理論來源

后現代農業以農業生態化作為農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所在,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信息裝備輸入組織生產,要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協調生產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優化品種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統,實現三大效益高度統一[4]。農業園區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把保護和優化環境放在首位,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生活、休閑環境景觀和空間,確保農業園區生態可持續發展。

1.4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哲學基礎

后現代農業要求推動“雙贏”的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化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實現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實現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最佳平衡。農業園區規劃設計要求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約束性壓力,嚴格保護生物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同時改善生產條件,確保園區農業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統一。這與后現代農業中提倡的生態永續性理念不謀而合[5-7]。

1.5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后現代農業是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運用農業科技設備,堅持生態保護原則,將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范疇中各環節,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農產品營銷體系。農業園區設計過程中要在資源環境條件及各產業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對各產業鏈做出有效延伸與合理串聯,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8-9]。

2 研究區概況

園區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國政治中心,處于華北經濟中心雙巨城中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以及京津城際交通線中心,是京津城際中心花園,華北和東北的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區位優勢明顯,距北京國際機場60 km,距天津濱海機場80 km,距天津港約80 km。園區的公路、鐵路、高速公路貫穿廊坊南北,四通八達,市郊鐵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萬路,京津高速鐵路橫穿東西,104國道、光明線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獨厚,是成為園區進行招商引資的重要籌碼,為園區農業的成功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 農業開發理念與目標定位

3.1 農業開發理念

在京津冀一體化組團發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區的先天優勢,以“服務首都、融入首都”為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產業興園”為理念,加快培育主導產業;以“高效出產、享受生活、生態保護”為核心功能,推動園區多元化開發;園區的建設為建設“平原森林城市”任務,完善和優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創立一個工農有機結合的商業盈利新模式,實現綠潤集團的使命與戰略,打造“廊坊綠谷”和綠潤集團“農林綜合體”。

3.2 農業發展目標定位

綜合園區區位獨特性、水資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環境約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發展預測、區域內外農業現狀以及開發的目的與理念,借助區域發展優勢,將園區農業發展成為最具創新的城郊型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最安全的優質彩色苗木精品研發生產供應中心、世界首個城鄉一體循環型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全國一流基于農業的綜合生態休閑服務區[10]。

4 產業組織結構設計

農業產業框架設計的關鍵在于準確判斷園區資源環境條件及各產業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對各產業鏈做出有效延伸與合理串聯,從而保證農業充分融入生態城總體產業發展大環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內外部分工合作體系,維護園區的生態平衡。

園區生態城生態環境良好,區位條件優越,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結合前面幾個章節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園區發展以下產業較為較妥當:

(1)基礎產業:苗木馴化繁育、中藥材種植、綠色(有機)鮮果種植、林下經濟;

(2)主導產業:生態休閑旅游與農商服務、工廠化植物生產(花卉苗木);

(3)衍生產業:廢棄物CPU②(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生產、沼氣發酵池、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站等)。

堅持以“綠色、環保、低能耗”作為生產標準,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產出、競爭力強的園區。

5 農業產業功能區劃

5.1 總體功能分區

根據園區生態城市總體發展方向和建設目標,確定“一環、五區”。一環:彩色大道內環線;主體建設區:農林科技展示區、都市花木體驗區;配套建設區: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區、觀光農業風情區、私家農莊休閑區、市民公共服務區。

5.2 重點項目建設

(1)彩色大道內環線圍繞園區內環路兩側設計,以花期果期相交錯的果樹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護屏障,又構成優美的外向型景觀,也可沿環形道路,精心設計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設施,突出文化主題和內涵及多個景點的連續性,并結合植物造型布置,開展賞花、采摘、攝影和自行車騎游活動等。

(2)農林科技展示區規劃面積27.13 hm2。分為自然、農林、未來等三大主題板塊,是園區景觀、文化、服務、活動、高檔設施、贏利和公益項目精品的聚集區。包括光伏溫室、高檔花卉溫室、育苗溫室、現代農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發中心、管理服務培訓中心、高檔彩色苗木展示區、停車場。規劃主題為展示高新農業科技,集錦現代繽紛園藝。

(3)都市花木體驗區規劃面積83 hm2。確保園區大規格苗木繁育主體地位,是園區景觀建設重要組成,也是美麗鄉村高檔社區的門前花園。精品大規格苗木區、珍稀苗木種植區、林下經濟示范區、苗木綠谷、都市花廊等。

(4)觀光農業風情區規劃面積23.4 hm2。依靠產業背景,以生態環境、生態文化體驗為核心吸引力,包括異域農業風情區(荷蘭農園、法國農園、日本農園、韓國農園)、房車營地、樹屋營地、拓展訓練基地、陽光草場、農耕展覽館、草地婚禮、珍稀動物世界、休閑主題莊園(薰衣草莊園、海棠莊園、郁金香莊園)等,規劃主題為匯聚歐亞精彩農園,展現海外鄉村風情。

(5)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區規劃面積18.13 hm2。通過露地和設施相結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噴節水化、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等果樹栽培新技術進行設施管理,結合不同的季節,開展賞花和采摘項目。包括百草園、設施果樹園。規劃主題為展現果林繽紛精彩,品味城中果園風情。

(6)私家農莊休閑區規劃面積27.3 hm2。以生態環境、生態文化體驗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農場承租、文化體驗、休閑生活的魅力農場。包括人工湖、木屋別墅、水上餐廳、人工湖、大棚、菜園、停車場等。規劃主題為體驗家庭私有莊園、漫步低碳農林公園。

(7)市民公共服務區規劃面積21 hm2。通過生態環境的打造,為廊坊市民營造一處修身養性的農業公園性質的公共服務區,吸引人氣,擴大園區的社會效益。規劃包括都市彩色廣場、農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區等。規劃主題為鸞鳳筑巢吸人氣,和諧共建生態城。

6 結 論

后現代農業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與現代農業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更加注重農業發展的生態化、永續型和綜合性,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11]。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展示的窗口,其規劃設計過程中融入后現代農業的理念與內涵,必將豐富完善區域性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提升我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水平,以期為我國發展后現代農業提供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 周淑景.農業發展戰略轉變與后現代農業[J].財經問題研究,2004(11):73-75.

[2] 陳成斌.試論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3(7):76-80.

[5] 董慧.后現代農業是可能的[J].與現實,2008(5):124-127.

[6] 胡曉兵.現代農業技術異化的表現及其根源探析[J].學術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孫金福.世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我國后現代農業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1(7):369-372.

[8] 吳人韋,楊建輝.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期刊,2004(1):221-229.

[9] 潘潤澤,李春德,李俊峰,等.農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6(3):61-63.

生態農業規劃范文第5篇

],大力發展以現代農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包括銜接物流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完善和延展綠色產業鏈條的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造就現代技術化農民。

關鍵詞:高效農業 土地生態化過程 功能聚合 功能混合

中圖分類號:DF41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使得我國廣袤的農田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城市的郊區以及傳統農業地區,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政策帶來了農業用地不斷流失,耕地的非農化現象嚴重,農業人口銳減以及糧食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城市空間向郊區和農村的不斷蔓延,打碎了鄉村的空間肌理、割裂了完整、平衡的生態系統,造成人地關系失衡。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自身生產方式的低效、低技、高耗、高污染的特點,帶來農業發展動力不足,環境承載力低下等問題。因此,當前快速的城鎮化發展與社會變革對傳統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時代使命。

1高效生態農業概念

“高效生態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綠色消費這一基本需求為導向,以理念創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經濟高效、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為本質特征的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在高效生態農業園的建設與開發方面,伴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的農業發展實現了從“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跨越,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模式:

特征 國家和地區

是一種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 以色列: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以色列的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范農場

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以“M式水耕法”的無土栽培示范農場、全天候環境控制作物生產的“植物工廠”

荷蘭:艾德(EDE)市一個叫PTC的示范中心

中國: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范園—中以示范農場。珠海農科中心示范基地等。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新型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大學或科研單位承辦,旨在進行農業高技術的展示、示范和產業孵化等。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立的農業與食品科技園(Agri.& Food Tech. Park),集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

荷蘭Wageningen大學校園內也建立了一個農業產業園(Agri.Business Park)。

中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

主要以進行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的展示和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是一種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模式,是當前國內外比較常見的都市農業開發方式,園區納入城市綠色生態體系當中,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休閑服務,同時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 日本自七十年展起來的愛知縣海部十四山村的“空中菜園”,東京近郊的 “綠色畜牧場”,東京遠郊江永崎的“南瓜森林”公園。

荷蘭 阿姆斯特丹以南20公里臨近利瑟市的哥肯霍夫花卉公園。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 “耕種社區”、“農業公園”、“市民農園”。

美國迪士尼的“生物園”。

中國: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

2高效生態農業園規劃

2.1強化生態過程與功能協調、納入城市整體發展需求

在城市的動態開發過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河流水系、濕地、生態走廊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高效生態園的規劃首先應當強化農田土地的生態服務的各種功能,包括涵養水源、旱澇調節、維護生物多樣性、鄉土文化保護、休憩與審美體驗等整合在一起的關鍵性的網絡狀土地空間格局[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將土地看成是一個完整、整體的“生命系統”,將其建設納入整體的城市生態安全和綠地系統建設當中。

高效生態農業園對外具備休閑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成為市民休閑、體驗鄉土文化的基地,也是農產品推廣、交流的中心;自身具有提供就業,吸納剩余勞動力,塑造“技術化”農民,改善農民就業環境和收入,農村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設,也助于推動農業地區的“就地”城鎮化,在改變城鄉二元的發展結構的同時,塑造新時代的鄉村特色。

2.2”高效”、”生態”、”結合”的產業規劃

在農業產業規劃上,“高效”即合理利用了農業自身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從而實現農業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增殖和良性循環, 體現在立體用光、超額用季、多層用水、高效用肥等。

“生態”體現在傳統農業生態技術和現在科學技術的結合,在引進和研發先進的種養技術的同時,充分結合本土生態種養模式,例如廣泛適用于江南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就是對農田、魚塘、生物鏈循環在地理空間的合理布置,帶來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及動植物生境等特性。

“結合”則是體現在一產、二產、三產的協同配套發展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林、牧、副、漁相結合;二是種、養、加,產、供、銷,以及農、工、商(貿)相結合;三是傳統生態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相結合。

2.3尊重土地倫理、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

園區的規劃基于當地的自然基礎和生態條件,規劃中應尊重土地的價值倫理,包括其物質要素與承載的鄉土文化,因地制宜的將園區的建設和當地的農業結構特征相結合,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農業園區的規劃與管理》],最終達到人地的和諧發展,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2.4以人性化尺度為依據的多中心景觀格局

以人感受、使用、體驗為依據,將農業的觀光休閑、鄉村度假以及主體化的農田生態游憩納入規劃設計中,并且打造多中心的四季景象。考慮到個人和群體的感觀體驗和游覽需求,將城市的BOD觀光公交體系引入園區內,并將四季特色游覽線路貫穿于整個園區。以水系為主的一條水風情帶和環繞園區的林果生態涵養帶,使園區形成了環環相套的圈層結構,營造野趣、自然的大地景觀。

3 生態規劃策略——土地利用的生態化過程建構

3.1宏觀:完整、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系統

水是基地中重要的生態要素,也是生態安全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子,決定了生態安全的質量。現狀最大的問題和隱患就是水系的灌溉等級不夠,水體的面源污染嚴重,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構建完整的、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體系即將社會水循環系統與自然水的循環系統相結合的系統是保證產業園區實現高效發展和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農田灌溉方面,在將原有的灌溉水渠改造成景觀生態廊道,修復生態的同時,推進農田溝渠管道化、有償用水體系及自動噴淋系統,建設現代農業用水系統。

3.2中觀:建構連續的多水塘生態濕地系統

基地結合現狀的魚塘、水田、以及人工濕地,形成沿水面展開的多水塘生態濕地圈。塑造豐富的、多樣化的生境。利用基地水面上散布大小不一的濕地島和養殖島,形成水域環境的次生態自循環系統。基地中心營造核心水面,通過水體的層層凈化,中心水域形成開放、自然環境良好的市民開放空間。

3.3微觀:建構循環式農業生態群落空間

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特點,提出 “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其典型的“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如草—鵝—稻模式、鮮食玉米—奶牛—龍蝦模式、林—草—牧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基地中將引入并且推廣農業復合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農業園還是工業園?——傳統農業區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就地城市化的意義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临江市| 宁晋县| 庆安县| 泰来县| 咸宁市| 建平县| 文登市| 古蔺县| 台安县| 佛冈县| 双江| 溆浦县| 会泽县| 台湾省| 徐闻县| 绥德县| 温泉县| 肇源县| 峡江县| 商水县| 巫溪县| 白朗县| 竹北市| 巩留县| 永年县| 南皮县| 朝阳市| 根河市| 锡林郭勒盟| 秦皇岛市| 中西区| 天柱县| 雅安市| 永州市| 新乡县| 北安市| 唐海县| 凤凰县| 忻州市|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