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歡樂農家第二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連接戈壁與綠洲的音樂之路
當我們打開中國地圖,在新疆南部的大片區域,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黃色的沙礫重包裹著的盆地和綠洲,沿著這些綠洲形成了一條木卡姆音樂帶,當我們用紅線將這些盆地綠洲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和古代絲綢之路完全吻合的音樂之路。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西域的龜茲,于闐,高昌,伊州等綠洲古國,就出現了一種名為“大曲”的音樂形式。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開始在西域地區廣泛地匯集融合。
中國新疆出土的文物和佛窟造像藝術中,至今依然可以看到那些形貌各異,表情生動的古代樂師們,手持箜篌、琵琶、竹笛、排簫等各種樂器進行演奏的宏大場面。隋唐時期,西域大曲開始向器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樂舞形式發展,龜茲樂舞成為這一時期西域樂舞的代表。公元10世紀,伊斯蘭文化傳入西域。“木卡姆”一詞就是源自阿拉伯語,原意是阿拉伯文壇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12世紀后,木卡姆逐漸取代了大曲的地位,并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
維吾爾木卡姆雖然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和演變,但至今依然保留著西域大曲有的歌舞樂同臺表演的基本形態。它的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
木卡姆其,音樂的精靈和化身
我的薩塔爾琴以生命的紐帶為弦,
他能慰藉不幸者,予以悲愴與凄婉。
我深深投入木卡姆使之縈回于心,
若耽于愛的憧憬既彈奏于伊人尊前。
木卡姆其蒼涼、悠遠的歌聲在長風漫卷的戈壁大漠中回蕩。常年穿行于沙漠戈壁和綠洲之間,以傳唱木卡姆音樂為生的民間藝人,被維吾爾人尊稱為“木卡姆其”,意思是精于彈唱木卡姆的琴師。在維吾爾人看來,木卡姆其就是音樂的精靈和化身,他們走到哪里,就把音樂和歌聲帶到哪里,驅走痛苦,撫平憂傷,播撒歡樂。
年逾60的吐爾遜老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琴,是一名彈奏薩塔爾的高手。如今,他又把這門技藝傳授給了自己的孫子――卡迪木江。這一天是村民吐爾遜老人的孫子卡迪木江7歲的生日,他要經歷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成長儀式――割禮。按照民族傳統,男孩到了7歲時要舉行割禮儀式,只有經過割禮的男孩,才會被同族的鄉民視為成年男子漢。割禮既是小卡迪木江的成人節,也是全家人的件大喜事。在木卡姆歡快的音樂聲中,伴隨著人們輕盈的舞步,割禮按照傳統的方式開始進行。這樣的場面卡迪木江再熟悉不過了,從他出生到現在,無論是鄰家姐姐出嫁,還是村中孩子降生;無論是慶祝豐收,還是親朋好友聚會。只要羊皮手鼓響,木卡姆就會給大家帶來祝福,帶來喜悅,帶來好運,帶來期盼。
窗外悠揚的琴聲就像一劑良藥,迅速驅散著割禮之后的疼痛。盡管如此,在卡迪木江的內心深處,木卡姆仍日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夢……
第二天,按照維吾爾族的習俗,剛剛受過割禮的卡迪木江在吐爾遜的帶領下云麻扎祭奠自己的父親。維吾爾語里,麻扎就是墳地的意思。沒有哀樂,沒有哭泣,只有那無處不在的木卡姆回響在天地之間。
純手工制作的演奏樂器
維吾爾人特殊的音樂才華,造就了他們在樂器制作方面的非凡技藝。從古到今,維吾爾木卡姆所使用的樂器一直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桑木,杏木,各種動物的骨骼和皮毛成為樂器制作的主要原料。木卡姆使用的樂器有20多種,除打擊樂器手鼓、薩巴依外,主要包括彈撥樂器熱瓦甫、薩塔爾和弦樂胡西塔爾、艾捷克等。
其中的薩巴依又叫“鐵環”。古老的薩巴依用羚羊角制作,角的中部綴一大鐵環,并在環上串有五、六個小鐵環。演奏時,右手執羊角下端,靠上下、前后搖動或拍肩,使鐵環撞擊羊角而發音。現代薩巴依常用檀木制作,在兩根長35―50厘米的并連檀木棒上,綴有兩個直徑11厘米的大鐵環,每個大環中又套有7―10個小鐵環。演奏時,右手執木棒下端搖震或碰擊左手、雙肩等部位,使大鐵環撞擊木棒發音,小鐵環也隨之發出有節奏的音響。在大鐵環碰棒處鑲有鐵皮,以保護木棒和使音響清脆。而薩塔爾則是一種彈、拉兩用樂器,在制作工藝上,吸收、兼顧了唐朝的阮琵琶和古老的突厥樂器庫姆孜的長處,成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按照維吾爾族的傳統,男孩子滿7歲之后,幾乎都要學習木卡姆的演奏。這天,吐爾遜老人趕著馬車,帶著卡迪木江去了當地的集市。吐爾遜最終選擇了一把薩塔爾,作為送給孫子7歲生日的禮物。從此,卡迪木江的一生將與這把琴,與木卡姆結下不解之緣。
沙漠是生命的,綠洲是生命的搖籃。被黃沙和石礫重重包裹著的綠洲,就像大海中的孤島,頑強地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生命之花。維吾爾諺語這樣說,“只有穿越沙漠戈壁,才能到達綠洲”。身處大漠的維吾爾人,一旦離開綠洲的懷抱,就要忍受烈日的燒灼和風沙的襲擾。漫漫戈壁,茫茫沙海,木卡姆成為寂寞旅程中最好的伴侶。
歌聲即心聲――因為戰爭,渴望和平;因為貧窮,希望富裕,因為痛苦,向往快樂,因為孤獨,所以呼喚愛情……心胸開闊、詼諧幽默、愛說愛笑、能歌善舞的維吾爾人,千百年來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文化傳統。沙漠和綠洲相連,生命和音樂相連。木卡姆就如同上天恩賜給大漠戈壁的甘露,滋潤著維吾爾人心靈的綠洲。
為了讓卡迪木江感受演奏木卡姆的氣氛,吐爾遜特意帶著他拜訪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琴師。對卡迪木江來說,今后學會彈琴的技巧也許并不難,更重要的是,他要通過學琴,領悟木森卡姆所承載的維吾爾文化傳統,真正理解木卡姆對維吾爾人生活的重要意義。木卡姆的風格和流派
公元16世紀初,南疆葉爾羌河畔崛起一個強大的葉爾羌汗國。
出身在民間木卡姆藝人家里的阿曼尼莎汗是個聰明伶俐的姑娘,她不但能熟練地演奏木卡姆,而且善于吟詩作文。后來她被葉爾羌國王娶進王宮做了王妃。進宮后,阿曼尼莎汗和首席宮廷樂師卡德爾汗,對流傳于民間的木卡姆進行收集、整理、總結和提高,并用文人詩作替換原先的民間歌詞,形成了十二木卡姆。顧名思義,十二木卡姆由12支套曲組成,每支套曲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穹乃額曼”,翻譯成漢語就是“大曲”的意思,是每套木卡姆開始的序唱,旋律典雅、華貴,唱腔委婉、舒緩。第二部分“達斯坦”,即敘事詩,內容多為維吾爾歷史故事和民間敘事長詩。第三部分叫作“麥西萊甫”。麥西萊甫是“聚會”、“場所”的意思,原本是薩滿巫師祭祀時所跳的舞蹈,如今專指群眾性的娛樂聚會。
存在了166年后,公元1680年,葉爾羌汗國覆亡了。阿
曼尼莎汗創造的十二木卡姆隨著宮廷樂師流傳到民間。從此,十二木卡姆成為維吾爾木卡姆的代表,阿曼尼莎汗也成了維吾爾人心目中的木卡姆之神。阿曼尼莎汗34歲的時候,困難產而去世。300多年來,王妃的陵墓一直靜靜地矗立在莎車縣城的一角。這里成了所有維吾爾人心目中的圣地。
經過數百年的流傳、演變,沿著綠洲絲綢之路的走向,維吾爾木卡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地域文化特點的不同的風格和流派。
哈密綠洲,曾是絲綢之路進入西域的東大門,也是東連河西走廊,北接蒙古高原,南通塔里木盆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哈密木卡姆的表演中,高貴華麗的服飾明顯受到漢蒙文化的影響,它伴奏的樂器也體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色。
哈密木卡姆的舞蹈,人人手中都拿著束鮮花。如果跳累了,可以用花作為道具,邀請其他人上場跳舞。從這種舞蹈形式中,能夠看到唐朝時的游戲“花枝令’’的影子。哈密木卡姆的樂曲是由一只只來自民間的地方性民歌連接起來的,有些民歌中還填唱了漢語歌詞。著名歌曲“哪里來的駱駝客”,就是出自哈密木卡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啥密木卡姆中的“雞舞”,由人模仿雞尋覓、啄食、嬉戲的動作,其表演完全取材于農家的日常生活,生動逼真,鮮活靈動,令人捧腹。
海平面以下150多米的吐魯番盆地,是中國出了名的“大火爐”,著名的“火焰山”就在這里。吐魯番木卡姆如同那里火熱的氣候,樂曲激昂熱烈,唱詞質樸明快,動作夸張變形。它的舞蹈“納孜庫姆”,原本重在諷刺生活中那些不公平的現象和事物,如今,苦澀和淚水卻通過喜劇的形式傳達出來,表現了維吾爾人樂觀、率真、豁達的天性。
塔里木盆地生長的胡楊林,是沙漠里特有的一種樹木,因生命力頑強而著稱。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胡楊活著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倒了1000年不朽。真正不朽的是流行于塔里木盆地葉爾羌河畔的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中最具原生態特色的地方歌舞。這種純粹依靠本色嗓音,不使用任何技巧的歌唱,有一個形象的名稱叫“吼喊”。唱即是吼,吼也是唱。十二木卡姆演唱一遍需要24小時,而演奏一套刀朗木卡姆只需要六七分鐘。在這短短的時間里,當歌不是唱出來的,而是吼出來,喊出來的,那種狂野,那種張力,足以讓人感到震撼。
在維吾爾木卡姆中,如果說十二木卡姆是經過宮廷淘洗的“雅樂”,那么,刀郎木卡姆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間“俗樂”。它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化的影響,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面貌。“刀郎”是成群而居的意思,它是葉爾羌河沿岸大大小小綠洲中維吾爾人的自稱。大部分刀朗木卡姆都被冠以了“巴亞宛”的稱呼,所謂“巴亞宛”就是指荒漠,意思是荒漠中的音樂,荒漠中的木卡姆。
愛情,永遠是刀朗木卡姆的主題和最重要的表達。也許干涸的沙漠需要甘露,受傷的心靈需要安撫……
情人啊,你是來把我瞧瞧
還是來把我燒烤?
莫不是要讓熄滅的青火
又在我心田里熊熊燃燒?
原始和野性融匯在高亢激越的旋律中。沒有人這樣唱歌沒有人能唱那么高的音而不用任何技巧。然而刀郎人就是這樣唱的,從遠古唱到現在,從日出唱到日落。
過幾天就是古爾邦節了。夜色降臨,心事重重的吐爾遜老人獨坐在一旁,懷念著自己過世的親人。懂事的卡迪木江把薩塔爾遞給了爺爺,他知道,這個時候只有木卡姆,能讓爺爺寄托無盡的思念。
古爾邦節是維吾爾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猶如西方的圣誕和東方的春節。每年的這一天,著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前,都會匯聚起成千上萬的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