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時不如地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下一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孟子》。
2、全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來源:文章屋網 )
2、翻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包圍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借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身邊的人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斗就一定能勝利。
3、注釋:(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標題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儒家經典之一。
(2)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3)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5)環而攻之而不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6)必:一定。
(7)然而:這樣卻。
(8)是:這。
(9)城:城墻。池:護城河。
(10)兵革非不堅利也:武器裝備不是不堅硬銳利 。兵革: 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堅硬,銳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以:憑借。
(1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鞏固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震懾。兵革之利:武器裝備的銳利,這里意思延伸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幫助少到了極點
(16)親戚:身邊的人。
(17)畔:通“叛”,背叛。
(18)順:歸順,服從。
(19)以:憑借,靠。
(20)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指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故:所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作者:李嘉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先秦·孟子)
友誼、活躍和青春的歌聲會減輕我們的痛苦。(作者:空茨凱維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