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終南山作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終南有茅屋,前對終南山。
終年無客長閉關,終日無心長自閑。
不妨飲酒復垂釣,君但能來相往還。
【前言】
《答張五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是詩人中年以后隱居終南山期間寫的一首贈答友人的小詩。此詩寫詩人希望友人張諲能來共享隱居垂釣的樂趣,表現了詩人在隱居中寂靜安閑的生活情趣,又表達了詩人對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摯感情,并借此表示自己不關心世事的心境。全詩寫得親切樸實,輕松自然,毫不著力。
【注釋】
⑴張五:即張諲,唐代書畫家,官至刑部員外郎,與王維友好。因排行第五,故稱“張五弟”。
⑵終南:山名。秦嶺主峰之一。在陜西省西安市南。一稱南山,即狹義的秦嶺。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一》。
⑶終年:全年,一年到頭。《墨子·節用上》:“久者終年,速者數月。”長:一作“常”。閉關:閉門謝客,斷絕往來。謂不為塵事所擾。《文選·顏延之〈五君詠·劉參軍〉》:“劉伶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⑷無心:佛教語,指解脫邪念的真心。唐修雅《聞誦〈法華經〉歌》:“我亦當年學空寂,一得無心便休息。”自閑:悠閑自得。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閑。”唐李白《山中問答》詩:“問君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⑸垂釣:垂竿釣魚,喻隱居生活。漢嚴忌《哀時命》:“下垂釣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唐孟浩然《臨洞庭》詩:“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⑹但:只,只要。往還:交游,交往。《魏書·劉廞傳》:“靈太后臨朝,又與太后兄弟往還相好,太后令廞以詩賦授弟元吉。”
【翻譯】
終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對著終南山。整年沒有客來柴門常關,整天無所用心常覺心安。也不妨喝點酒釣釣魚,你只要能來就請常來玩。
【賞析】
這首小詩表現了詩人在隱居中寂靜安閑的生活情趣,又表達了對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摯感情。
從詩的內容上看,此詩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興致,招致他來相聚共樂。詩人首先描寫他的隱居之所的清幽。雖是幾間茅屋草舍,但面對著巍峨深邃、蒼翠欲滴的終南山,開門即可觀賞山色。頭兩句娓娓道來,不加絲毫藻飾,意在引起友人的聯想。三、四句進而寫自己的隱居生活情趣。從早到晚,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無人打擾,更無機心雜念,煞是悠閑。為了吸引友人到來,又有意寫自己終年無客,門雖設而常關,流露出幾分寂寞。思念友人前來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兩句,又以飲酒、垂釣等賞心樂事相招,直率地表達希望友人能經常來聚會的心愿。
摘要空寂之美是王維山水田園詩最突出的藝術魅力之一。譯者要準確把握這種以“空寂”為主基調的詩中“真趣”,斟字酌詞,展“空”字之禪機;切思巧譯,傳虛無之玄妙;重組動靜,顯靜美之靈動,以最大限度再現王維山水田園詩作空寂之境的美學意蘊。
關鍵詞:王維山水田園詩 空寂之境 美學再現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盛唐著名詩人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園詩人,也是中國詩史上唯一獲得“詩佛”殊榮的詩人。憑借其精湛的藝術修養以及獨特的禪思感悟,王維將禪的靜默觀照與山水審美體驗合而為一,將曠遠幽寂的自然之美與空明沉靜的心境之美融為一體,創作了一首首富于空寂美的山水詩,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空寂詩風。王維筆下的“空寂”超越了死氣沉沉的幽寂,達到了富有鮮活生命力的沉靜飄渺,是一種體悟到自我心性和客觀物象自適自足、和諧圓滿的空曠與超脫。因此,在英譯王維詩歌的過程中,譯者要準確把握這種以“空寂”為主基調的詩中“真趣”,深刻體悟其秀美而無纖弱、空寂而不冷漠的美學格調,以最大限度地再現其山水田園詩歌空寂之境的美學意蘊。
二 斟字酌詞,展“空”字之禪機
以“空”字直接入詩展現空寂之美是王維山水詩歌的顯著特點。據統計,在《王維全集》所收錄的441首古近體詩中,有84首出現了“空”字,大約每5首就出現一次。詩中的“空”字不但包孕著濃厚的禪趣玄機,而且在濃化空寂詩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空”字翻譯的成功與否也就成為再現原文空寂之美的關鍵所在。以《鹿柴》首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中的“空”字譯文為例:
譯文1:A hollow mountain sees no soul,//But someone"s speaking does reecho. - Liu Junping
譯文2:I see no one in mountains deep,//But hear a voice in the ravine.(許淵沖)
譯文3: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Yet voices echo here; (楊憲益、戴乃迭)
“空”是禪宗對宇宙和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范疇。其核心理念是主張以幻解空,從世界的“有”中悟“空”,以引導人們看破紅塵,從幻想中尋找安慰。王維詩中的“空”是外物在詩人心理感覺中的清靜沉寂,是從“有”中悟“空”后達到的外物與心境的空靈契合。
譯文1“hollow”一詞字面意為“空心的;中空的”,它指一個實體內尚未充滿的的空間或在一個表面下的凹陷或凹面。用“hollow”闡譯山之空,是以實譯虛,實際上是將山視為實體,描述山中景物的荒涼蕭疏,這不但有違原詩“空”字含蘊的虛幻之境,更難以再現詩人“入空”之心與客觀環境的契合。另一方面,“hollow”的派生義中也含有“虛偽、虛假、空虛”之意,易使譯文讀者對“空”產生貶義的聯想,從而曲解“空”的意境之美。
譯文2選用“deep”更多出于“音美”考慮,意在保持“deep”和下句“peep ”的韻腳一致(Through the dense wood the sunbeams peep),但由于深山與空山在外延及虛實含義上差異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減損了原詩空寂的意境。
譯文3的“empty”尚屬理想譯文。因“空”和empty(having nothing within)不但表層含義完全對等,且深層含義也妙合無間。新大英百科全書對“empty”的名詞“emptiness”這樣解釋道:
“called nothingness,or void,in mysticism and religion,a state of "pure consciousness" in which the mind has been emptied of all particular objects and images.”
可見,“empty”的深層意蘊中還含有宗教或神秘色彩的“pure consciousness(內心沉寂清靜)”之意。這不但符合詩人空寂淡然的心態,而且有助于表現禪宗所提倡的清靜虛空的禪寂意理。
三 切思巧譯,傳虛無之玄妙
王維山水田園詩空寂之美的最突出特色在于詩人營造的朦朧玄妙的幻覺效果。秉承著禪宗美學“空幻”的觀物方式,詩人以一種非有非無,若有若無的眼光創造意境,著意刻畫一些亦真亦幻、恍惚有無的物象,從而產生似有若無、空靈搖曳的韻外之致。下面以《終南山》前三聯為例,探討譯者們的不同處理方式。原詩這樣寫道: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譯文1:Taiyi soars toward the heavenly Gate,//Range upon range, stretching up to the sea.//White clouds merge as I turn back to gaze,//While bluish mists vanish when I look closely.//As the Mid-peak divides celestial zones,//Gorges and ravines in light and shade differ….(孫良)
譯文2:The highest peak scrapes the sky blue;//It extends from hills to the sea.//When I look back,clouds shut the view;//When I come near, no mist I see.//Peaks vary in north and south side;//Vales differ in sunshine or shade…(許淵沖)
本詩描繪了終南山的雄偉氣勢和奇妙空幻的山中景色,抒發了詩人游山的感受與情趣,揭示了世間萬物“空幻”的本質。
首聯從大處著筆,運用遠鏡頭狀寫終南山的高峻與廣闊。首句狀寫終南山的高峻。“太乙”,終南山別稱。“天都”喻天帝之都。用太乙的高形成“近天都”的效果,是勾勒終南山朦朧“輪廓”的關鍵所在。譯文1用音譯法直接將“太乙”譯為“Taiyi”,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同時用“soar toward”較貼切地傳達了山勢雄偉、高聳如云。但語意略顯直白,詩中的朦朧意境有所喪失。比較而言,譯文2更為巧妙。“The highest peak”點出了終南山之高,把“近”譯為“scrapes”,表示有摩擦性地接觸或滑過。從視覺上看,終南山“近天都”實際上意味著與白云相觸,而白云在流動之際,也同時顯示出山高且朦朧的視覺效果。“scrapes”一詞形象地勾勒出了闊大朦朧的意境,傳神地再現了隱約感。“連山接海隅”狀寫山的廣闊。根據透視原理,所在空間越大,離觀察者距離越遠的物體就越模糊,而“模糊”正是禪宗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因此譯文應注重渲染“寬”、“廣”、“遠”的境界,以更好地襯托下聯虛無縹緲之境。整體來看,兩譯文雖傳達了山勢綿延鋪展到大海之邊的表層含義,但對“寬”、“廣”、“遠”這類境界詞處理的力度似有欠缺。
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落筆于廣闊空間中變幻莫測的云靄,著意渲染山中空靈玄妙的景觀。在詩人前面,遠處似有青霧,漸近又不復看見,虛實相生,如入幻境。在兩譯文中,主語“I”的加入似乎是對原詩飄渺境界的一大損害。因此刻詩人已經把自己的情感與周圍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無我之境,也是詩人對“空”本質的悟道之時。“I”不僅改變了詩人構境時的情感,也破壞了詩人眼中“幻”的事物。再看兩譯文對“合”的處理。譯文1用“merge ”堪稱妙譯。因該詞既可表示融合的結果也可表示融合的漸進過程(join or blend gradually),恰好傳達出分開兩邊的云,互為消解合融在彼此之中,最終形成一片云氣繚繞的動態過程,形象再現了云霧柔緩和融的朦朧意態。比較而言,譯文2“shut”表“合”有待商榷。當詩人移步時,身邊的白云變化的節奏是柔緩的,而這種柔緩的變化正好能顯示出“幻”的本質,而節奏較快的“shut”很難譯出此處的真味。
頸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強調了“變”和“殊”,寫云霧消散后終南山景依然變幻莫測。譯文1省去了“變”,僅保留了“殊”,減損了變幻莫測的意境。譯文2用動詞“vary”和“differ”把兩個意象巧妙地表現出來,符合原詩的神與意,與原詩的禪境比較接近。
四 重組動靜,顯靜美之靈動
王維是善用以動顯靜法的大師,他最擅長在山水田園詩中展示以靜為主、動靜交錯的“幽深靜謐”之美,反映出詩人心靈的空闊若谷、張馳有序。
《鳥鳴澗》歷來被認為是王維詩作中以動襯靜的典范。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該詩的精妙之處即在于通過動靜對比襯托的手法著意刻畫花落、月出、鳥鳴等一些春夜短暫而細微的動態,以此烘托春山的空寂和心靈的閑靜。
譯文1:Sweet laurel blooms fall unenjoyed;//Vague hills dissolve into night void.//The moonrise startles birds to sing;//Their twitters fill the dale spring.
(許淵沖)
譯文2: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The moon" 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孫大雨)
從對首句的翻譯來看,譯文1較為靈活,特別是將原詩靜態的“春山空”轉譯為“dissolve into night void”這一動態意境,引人聯想,巧妙傳神。但對“人閑桂花落”的處理尚待改進。譯文中省去了“人閑”這一主旨意象,而將意境重點轉為刻畫孤寂謝落、無人欣賞的桂花,顯然譯文因韻損意,有違原詩的意境核心,無法使讀者將春桂之花的紛落與溶在春夜中主體人物的閑靜聯系到一起。譯文2首句忽略了詩中的重要意象,對部分詩句理解有誤,因而明顯偏離了原文的意境,實不足取。
兩譯文對末句“驚”、“鳴”動態意象的處理存在分歧。對于“驚”字,兩譯文均觀照了其表層意義的再現,選用了表示驚嚇、恐懼之意的詞“startle”和“frighten”。然而無論從常理還是從全詩的意境考慮,兩詞都有待斟酌。就常理而言,皎潔的月光柔和恬靜似乎不至于使鳥兒驚恐害怕。就詩境而言,這里“驚”的情味與其說是驚嚇,不如說是“喚起”之意,是一種由于對月出感到新鮮而產生的一種不經意微詫卻欣然的狀態。因而筆者認為這里用“arouse ”似乎更為妥帖。
“時鳴”一詞的譯文也是大異其趣。譯文1用名詞“twitters”表示鳥啁啾之聲,傳神地表達了鳥的鳴叫特點。但短語“fill the dale spring”不能傳達偶爾一兩聲鳥鳴后留下長時間的寂靜之意,相反,讀者會通過譯文誤以為鳥鳴不斷,響徹山谷,這顯然不符合原詩靜謐的氣氛。譯文2選用“To cry now and then”與前行詩中的“frighten”相照應,表示嚇得鳥兒大叫,有悖于整首詩的意境。
五 結論
翻譯的最高境界當以“神似”為目標。在翻譯王維山水田園詩作時,譯者要把再現其詩作之神的“空靈靜寂”之境作為首要任務。為此,譯者需反復揣摩、深入挖掘詩作中所蘊含的禪機意理,斟字酌詞,切思巧譯,綜合觀照,通過多種翻譯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再現王維詩的空寂之美,從而使譯文達到與原作貌合而神不離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大雨:《古詩文英譯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楊憲益、戴乃迭:《唐詩:漢英對照》,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張延深、魏博思:《唐詩一百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年版。
他,就是王維。
王維早年有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因而寫了一些情調昂揚、氣概豪邁的詩篇。如《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他也有一些詩篇是抨擊政治昏暗的。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
這是王維隱居時所作的。當時的朝廷,張九齡被排擠,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執政,王維對此很不滿,所以到終南山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
當時唐玄宗派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赴河西節度史幕府途中,王維作了首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人在離開京城,前往邊地時,心情激憤而又抑郁。前四句就是作者心情的真實寫照。
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它是“千古壯觀”的名句。《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品詩時評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來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來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
當今高中生在欣賞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障礙或困擾,如怎樣品味詩詞的意境;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何去表現復雜的思想或重大主題;詩詞的細節描寫的作用怎樣理解;古詩詞中典故的作用的理解。弄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教師更進一步鑒賞古詩詞會有較大幫助,那么,應當如何強化這種能力呢?經過長期的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鑒賞技巧:
一、根據詩歌類別,分析作者情感
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要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就要涉及古詩的題材分類,因為不同的題材決定了古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內容。古詩按題材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托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羈旅還鄉詩等。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成功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涵泳古詩,要打開心扉,帶著感情去讀,爭取成為詩人的隔代知音。
二、賞析詩歌語言,明確答題方向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尤為講究詩詞創作的“煉字”。通常來說,詩或句中最傳神的字、詞多為動詞、形容詞。如在李白詩詞的拓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登金陵鳳凰臺》為例,將名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煉出來,或陶淵明《飲酒》中 “悠然見南山”的“見”,都能使學生明確全詩的感情基調,進一步明確詩詞鑒賞的答題方向。
杜甫的《旅夜書懷》“危檣獨夜舟”中,一個“獨”字就借一葉小舟的孤單、冷清,這其實也是作者在揭示自己的處境,寫出了已到垂暮之年的詩人,由于好友李白等人的相繼離世,孤獨感與日俱增的心情。還要注意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暗示心情,通過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來渲染氣氛。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就用兩種顏色“綠”“青”寫出這樣的畫面:綠樹在村邊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
三、根據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意圖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所選取的意象其實多用來自比,或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揭示自己的處境等。中國傳統詩論中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彩,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彩。
如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學生找出“楊柳”“曉風”“殘月”這些意象,就能結合相關知識體味出詞中所表達的傷別離的情懷。古詩詞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規”的悲慘凄惻,“魚”的自由愜意,“牡丹”的高貴美好,“梅”的傲雪堅強、不屈不撓,“杜鵑”的悲傷凄涼,“楊柳”的依依惜別等等,這些意象的理解可以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進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必須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積累。
四、走進詩歌意境,展現唯美旋律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這種想象世界通常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清幽寂靜、凄冷蕭瑟、清新明麗、雄渾闊大等。詩、詞、曲、賦、小說、散文、駢文等各種文學體裁,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種類都可以創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創造是中國文學藝術共同的特點,意境的形成有賴于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體貼物情、物我情融。有時意境很快就達到鮮明清晰的地步,有時則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礎上深化、開拓。
譬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唐詩。切入詩題時,就有字詞與深層知識要講解。“山居”是指王維終南山的輞川別業,“暝”是指夜晚,詩題其實就是講述“終南山別業秋天的夜晚”,學生就明白易懂了。如果我們不把“山居”“秋暝”“空山”等關鍵詞語直解出來,不把王維思禪那靜思后空澈洞靈的狀態點明,不把白石灘的特點描繪出來,單單詳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妙處,是無法把水月明鏡般的純美詩境展現給學生的。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揚長避短,融入新課標主動探究的理論,不斷探究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詩詞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通過詩歌的教學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感性的文字,體會詩人善良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
參考文獻:
[1]胡山林.文藝欣賞心理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2]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周媛:您早期曾認真研習臨摹歷代大家作品,對于傳統繪畫理解頗深。在后來的創作中又不斷摸索創新,最終形成獨特的繪畫語言,您認為這種實踐的意義在哪里?
樊洲:有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終其一生停留在學生狀態,畫人這種情況很普遍。中國山水畫發展一千多年來,集合了許多前輩的智慧達到了相當高度,自成體系獨立于世界。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這尤如人類現在認識宇宙的有限,再認識的空間很大。
真實的表達對人生宇宙的認識、發現繪畫表述的新域、提供新的圖式、擴展繪畫的疆域是藝術家的天職。我從小修習中國繪畫,發心為中國繪畫發展盡力。傳承中國文脈,發揚中國文化是情結也是使命。幾十年的探索試驗始終對中國文化精神不離不棄,我希望走出一條沿著中國繪畫文脈有所發展的新路。但在發展上有所作為談何容易!有對人生宇宙大徹大悟的境界、有對人類文化的全方位了解、有繪畫專業達到高度的功力,才算具備發展條件。大約有兩條路線切實可行:一、在現有高度上超越;二、發現新領域。不論走哪條路線做出點滴成績已難能可貴了。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其中經過了許多的思考與實踐,時機到來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它的學術含量是需要歷史檢驗的。中國繪畫體系延續了數千年,雖然近百年遭遇冷漠,文脈并未斷絕,中國現在與將來仍會有許多具備鑒賞力且有誠敬心的智者,有價值的創造必然會隨著時光的推移放出光彩。
周媛:筆墨及筆墨結構之美是中國畫創作的精要所在,您的代表作《深水靜流》、《上善若水》等是否通過不同尋常的筆墨結構,體現了一種氣質和精神?
樊洲:筆墨的高難度是中國繪畫體系衡量畫家水平的標尺。人生境界也很重要,陽春白雪因其高,必然和著寡。筆墨包含了作者的學識、修養、才情及人生境界,行家里手才能體會認知。王子武先生的筆墨高度在專業界是有共識的,他的作品將西方造型理念和中國筆墨完美結合,是20世紀中國人物畫的里程碑。我從藝50年,前46年的修為只能算是鋪墊。2009年體會到大山的內在結構與律動,發現了曲線交織畫法,有了自己獨創的繪畫語言,才算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常年在山里看山畫山,在山水云霧間與大自然親近,對道釋思想有了深層體驗,自然就有了世外氣象。這種現象一方面是主觀追求,另外一個原因是生存狀態使然,真實的畫家必然會通過作品表達出內在的氣質與精神。中國文化認為水性至大。如水聚強勢,水柔通達,水利萬物,水流不腐,水深靜流,水流有序,水形萬象,水清至察,水滴石穿和水蓄巨能等內涵,用曲線交織畫法能很好的表現,所以2009年以來我畫了許多以水為題的作品用以表達我對水性至大理念的認同。
周媛:中國山水畫南宗、北宗的兩位開宗者王維與范寬都是在終南山成就的。您在終南山隱居實修20余年,您對山水繪畫最本質的體悟是什么?
樊洲:我認為真正的繪畫是表現內在世界,是表現事物的活力、運動以及韻律,繪畫的高境界是和大自然的創造力融匯,這樣才能超越套路的層次步入化境,作品才能洋洋灑灑,氣象萬千。新世紀山水畫如果還停留在“臥游”“澄懷味象”,就談不上發展,古人早就做到了。
周媛:您開創的韻律山水及曲線交織畫法,在中國畫壇獨樹一格,體現了音樂與繪畫的貫通,這是否跟您長期研習古琴有關?是否也借鑒到西方的繪畫元素?
樊洲:因為操弄古琴,玩味音聲,我才體驗到所有藝術的高境界具有音樂的屬性,是表達事物的內在律動。巴赫的音樂我最喜歡,表達了無法言傳的寧靜與和諧,抽象繪畫最接近宇宙本體,我在這些作品中獲益良多。曲線交織畫法使山水畫創作超越了事物表象的描述,音樂的元素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給觀賞者提供了自由想象感悟的空間。這點與傳統繪畫不同,開拓了新的領域。
周媛:一個大藝術家既要有雄厚的繪畫功力,更要具備豐厚的文化修養,您幾十年研修自省,對此是否有著更深的理解?
樊洲:把學養比做筑基,尤如金字塔結構,底盤越大,塔尖越高。但學識修養再深厚也是有局限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個體生命與創造萬物的宇宙本體融匯,方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