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媽媽在這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全麻 復蘇室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085(2008)5-0074-02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03例。男72例,女31例,
年齡10~85歲,平均45歲。其中胸部手術5例,膽囊手術33 例,子宮全切術45 例,附件切除10 例,乳癌根治術10例,皆為氣管插管。
1.2 蘇醒期并發癥:呼吸道梗阻7例,低血壓3例,高血壓2例,心律失常3例,低氧血癥4例,低體溫2例,蘇醒延遲1例。
2 臨床護理
2.1 一般護理:全麻患者手術畢,患者至復蘇室前各類搶救物品呈備用狀態,患者一入蘇醒室專人守護,給氧氣吸入連接好多功能監護儀,安排合適的,必要時加用約束帶。向麻醉醫師了解術中情況,將輸液裝置,各種引流管負壓帶裝置妥善安放,維持靜脈輸液,輸血通暢,保證輸血輸液的順利進行,留置導尿通暢及時清除袋中尿液并記錄尿量。將被子蓋好。酌情5~1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采用Aldret 護理評分方法,對麻醉恢復期病人進行評估,以了解病情,安排護理量及作為病人出科的參考依據。具體標準①活動力:四肢能活動者2分;僅能活動兩個肢體者1分;四肢均不能活動者0分。②呼吸:能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者2分;呼吸受限或呼吸有停頓者1分;無自主呼吸者0 分。③循環:血壓與麻醉前比較不超過±20% 2分;變化在±20%~50% 1分;變化超過±50% 0分。④神志:完全清醒,能回答問題者2 分;呼喚名字能應答者1分;對呼喚無反應者0分。⑤皮膚顏色:正常紅潤者2分;皮膚蒼白、灰暗或花斑者1分;皮膚或口唇、指甲紫紺者0分。并做好記錄。
2.2 維持呼吸道通暢,全麻后患者可出現蘇醒延遲吞咽反射微弱,為了防止嘔吐引起窒息,全麻后患者取側臥或去枕平臥,頭側向一側,有嘔吐物及時吸出。全麻患者蘇醒前頜關節,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墜,堵塞咽喉氣道,出現鼾聲時,可托起下頜或應用鼻咽通氣導管,出現尖銳的喉鳴聲提示發生喉痙攣,應及時搶救,去除誘因,充分加壓給氧,地塞米松10~20mg 靜滴,氨茶堿250mg 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ml緩慢靜脈推注,必要時重新插管。
2.3 循環系統穩定:嚴密監測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低血壓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殘余作用引起應及時補充血容量,適當應用血管活性藥,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及引流物的色、量、及時發現異常體征,并注意術后出血情況,以便采取措施排除險情。
2.4 維持正常體溫:由于麻醉過程中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抑制手術室室溫過低,手術切口大面積暴露,補充大量液體可引起體溫過低,患者發生寒戰,應注意保暖,必要時將水溫不超過50℃的熱水袋用毛巾裹好后幫助保暖,并根據病情給予地塞米松5~10mg靜滴。
2.5 防止意外損傷:使用麻醉劑后患者在麻醉恢復過程中往往出現明顯的興奮期、意識模糊,出現躁動幻覺,相應地帶來許多不安全隱患。易發生墜床,此時必須有專人守護做好安全防護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種導管而造成傷口裂開、出血、窒息等意外傷害可按醫囑給予鎮靜止痛劑。
2.6 疼痛治療:全麻蘇醒后隨著鎮痛藥物的作用逐漸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術后痛是一種惡性刺激,可使機體應急性增高,代謝增加,氧耗量增加,對患者術后恢復不利,可出現情緒改變,心率,脈搏增快,血壓上升及出汗,應向患者解釋,減輕焦慮,并協助麻醉師進行鎮痛處理。
2.7 護理記錄 設計專門的麻醉恢復室護理記錄單。內容包括進科時間,手術名稱,過敏史,麻醉方法,生命體征表,Aldret評分表,中心靜脈壓(CVP),肺動脈楔壓(PAP),血氧飽和度,呼吸機參數的記錄;腸鳴音,瞳孔對光反射,疼痛評估,惡心程度,腹部/膀胱充盈度,出科醫囑和時間,術中及麻醉恢復室的輸液用藥情況,輸血、尿量等記錄。此單完成后隨病歷夾放。
3 結果
103 例全麻患者在蘇醒期間基本平穩安全,并發癥及時發現,并迅速采取措施解決,安全清醒后肌張力恢復,保護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復,呼吸道通暢麻醉平面消退滿意。對刺激可用言語和行為作出思維應答。生命體平穩后安返病房。
4 小結
手術結束全身麻醉停止后,藥物對機體的影響仍將持續一定時間,此期病人的呼吸、循環、代謝等機能處于穩定狀態。隨時可能發生各種意外,為使這一時期的病人順利渡過麻醉恢復期,以其進行監護,全身管理及精神護理是很重要的。麻醉復蘇室是麻醉后病人進行嚴密觀察和監測直至病人的生命體征達到穩定的狀態。現在全身麻醉已廣泛用于臨床,而復蘇期的觀察和護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保證患者安全加快患者的周轉,平穩的渡過麻醉蘇醒期及早康復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薛善富.手術期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69~470
方法:672例病人在入室后,持續進行血氧飽和度,無創血壓,心電,HR監測,用Aldrete麻醉恢復后評分法和Steward蘇醒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定。
結果:672例病人均達到PACU恢復標準,安返病房。
關鍵詞:喉罩護理監測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202-01
麻醉恢復室又稱為麻醉后監測治療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對麻醉后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和監測,繼續治療至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穩定的科室。隨診療水平的提高,手術患者明顯增多,在提高手術臺次周轉率和病人的滿意度方面,麻醉恢復室起到重要的作用。喉罩是普通和困難氣道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喉罩置入誘發的心血管反應較氣管插管輕微。第三代喉罩―食管引流型喉罩麻醉后便于放置胃管引流管,廣泛用于臨床。我院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使用食管引流型喉罩―Supreme喉罩麻醉后,共收治672例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100%恢復率,術后皆安返病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72例病人,均為快誘導喉罩置入全麻患者。男356例,女316例,年齡19~76歲,ASA分級Ⅰ~Ⅱ級,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38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26例,婦科手術58例,普外科手術156例,骨科手術52例。
1.2評估內容和方法。病人進入PACU后,護理人員應與麻醉醫師、手術室巡回護士就麻醉過程中各種情況交班,進行標準監測。熟悉患者手術部位和大小,嚴密觀察其呼吸意識,有無貧血,皮膚的干濕,尿量、體溫、瞳孔及各種反射的恢復程度等。用Aldrete麻醉恢復后評分法對患者的肌力、循環、呼吸、神志狀態、脈搏氧飽和度等5項指標以及Steward蘇醒評分法進行評定。記錄在PACU期間的無創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并記錄Aldrete評分和Steward評分,同時觀察有無并發癥及處理措施。
2結果
672例病人在PACU觀察30~150min,無1例死亡。發生窒息2例,舌后墜56例,呼吸抑制28例,其中SpO2
3觀察及護理
3.1嚴格交接患者。患者由麻醉醫師、手術室巡回護士護送至麻醉恢復室,向護理專職人員交班,包括麻醉方法、手術方式、術中情況、術中出血量、尿量、輸液、輸血量及用藥情況等。為患者安置合適,全麻患者未清醒前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妥善安置各種管道,保證呼吸機及其他監護儀器的正常運轉,確保急救用物、藥品齊全并處于備用狀態。需輔助呼吸者,開啟呼吸機,調節呼吸機參數。
3.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常規給予患者吸氧面罩吸氧,采用多功能監護儀及時監測血壓、脈搏、SpO2,連接心電圖,密切觀察并做好記錄。同時觀察其意識、瞳孔、肢體運動及感覺、皮膚及口唇色澤、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等,尤其老年人應重點觀察。檢查輸液通暢情況,切口敷料及各種管道引流情況,根據病情調節輸液滴速,及時更換液體。留置導尿管患者,及時傾倒集尿袋。負壓裝置保持有效負壓。術后使用自控鎮痛泵者,保持管道通暢及正常運行,并妥善固定。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有創動脈壓、血氣分析等。有特殊情況向麻醉師及醫生匯報,認真執行醫囑。注意保暖,采取保溫措施,慎防燙傷,保證患者安全,嚴防墜床、抓脫敷料及管道等。
3.3評估患者麻醉恢復情況。若患者麻醉恢復達到Aldrete麻醉恢復后評分9分和Steward蘇醒評分4分,可送回普通病房。
3.4并發癥護理。
3.4.1窒息。常由于物的殘余作用致患者呼吸抑制、拔除喉罩后舌后墜引起咽部梗阻、喉支氣管痙攣、呼吸道分泌物過多、誤吸等引起[1]。應嚴密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幅度、SpO2,注意有無異常呼吸音、呼吸困難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口咽分泌物及嘔吐物,痰液黏稠無力咳出者,給予吸引器吸除口鼻內分泌物,患者清醒后鼓勵其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窒息者應給予托起其下頜,使其頭后仰,開放氣道,面罩加壓人工呼吸給氧,并給予物拮抗劑;舌后墜者將舌拉出,置口咽通氣道,頭部偏向一側,加壓面罩給氧;喉、支氣管痙攣者予加大給氧流量、遵醫囑給予氨茶堿、地西泮等處理,必要時行環甲膜穿刺。
3.4.2惡心、嘔吐。惡心、嘔吐的發生與患者一般情況、留置胃管、手術刺激、吸入七氟烷、應用物等有關。應分析原因給予對癥處理。可指導其做深呼吸、吞咽動作或遵醫囑予阿扎司瓊50ml靜脈滴注或恩丹西酮8mg靜脈推注。患者床旁應準備吸引器,若患者發生嘔吐,應立即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吸盡口咽部嘔吐物,以免發生誤吸[2]。
3.4.3血壓監測護理。麻醉恢復期高血壓發生率較高,應先加強預防、積極處理。配合麻醉醫生消除各種應激反應是防治高血壓的重點。遵醫囑予地佐辛10mg或芬太尼0.05mg靜脈推注,并臨時調節術后自控鎮痛泵用量,均予緩解。血壓過高者可遵醫囑靜脈注射抗高血壓藥物或血管擴張藥如硝普鈉或硝酸甘油。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續靜脈微量注射。密切觀察血壓動態變化,并依據其變化及時調整滴速。
低血壓也常常會出現,麻醉恢復室需要治療和處理的低血壓[1]發生率約為2%~5%。常與低血容量、術后自控鎮痛、麻醉方法及藥物影響、藥物或血制品過敏等有關[1]。應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每小時尿量、皮膚彈性及色澤、各引流管是否通暢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消除低血壓因素,積極對癥治療。
3.4.4心律失常。本組53例發生竇性心動過緩,遵醫囑予阿托品0.5mg或異丙腎上腺素4μg靜脈推注。合并低血壓者可予麻黃堿6mg靜脈推注,因其與阿托品有協同作用,療效滿意。本組19例發生竇性心動過速,遵醫囑予艾司洛爾50mg靜脈推注。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脈率、心電圖波幅變化。
3.4.5低體溫。常因手術時間長、術中大量補液、手術室環境溫度過低、出血、大量體液丟失等造成[3]。應給予恰當的保溫措施,調節室溫24~26℃,輸入加溫液體,揉搓皮膚等。
3.4.6躁動。常與術中強迫、麻醉未完全清醒、術后疼痛等有關。患者進入蘇醒室后應嚴密觀察,若患者為無意識躁動,可遵醫囑適當給予鎮靜、鎮痛藥物治療;若為強迫引起,予以肌肉酸脹部位按摩,同時將肢體加以約束,固定保護,加用床欄,固定好各種管道,防脫落。并加強心理護理,做好解釋工作[2]。
3.4.7恢復延遲。常與物過量、肌松劑殘留、手術時間短、肝病患者代謝功能降低等有關,應給予嚴密監測,詳細記錄并觀察用藥后反應[2]。
4討論
喉罩作為一種新型普通和困難氣道管理的重要工具,臨床價值已獲公認,它避免了在麻醉蘇醒期拔除時一些氣道不良事件,減輕血管應激反應,對生理影響較輕微[4]。但麻醉手術后常因物及肌松藥物殘余、手術創傷性刺激等,使患者原有的生理狀態發生變化而引發各種并發癥,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PACU護理人員給予精心麻醉恢復期護理、協助麻醉醫師完成對病人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是患者安全和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姜麗梅,董麗艷,崔銀燕.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處理[J].基礎醫學論壇,2008,12(1):22-23
[2]何燕,沈碧玉,李風華.麻醉恢復室全麻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9):2439-2451
千億市場,前景美好路難走
全球金融風暴對IT行業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不過在同愛國者存儲科技數碼相框事業部經理陳利軍的交談中,得知數碼相框是目前諸多數碼產品中唯一保持超過100%幅度增長的產品,這很令我們意外。數碼相框這一產品類別,從其2005年誕生直到現在,雖然產品功能在不斷地進步,但在國內市場中,尤其是個人消費市場中的銷量卻并不盡如人意。陳利軍也坦言,目前愛國者的數碼相框銷量大部分都是源自政府采購和禮品市場。
雖然目前數碼相框在國內市場的狀況并不盡如人意,但陳利軍對數碼相框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而這一信心源自愛國者ephoto對數碼相框的定位――家里的第三塊屏幕。陳利軍向我們描述了幾個家居生活場景,清晨從床頭相框中傳來的調頻廣播取代了枯燥惱人的鬧鈴邊下廚邊看電視新聞廣播……說實話對我們的確有誘惑力,但這還要取決誘惑的代價。現在數碼相框的價格相對來說并不容易接受,相同價格都可以買來一臺24英寸的顯示器了,如何讓這7英寸的小屏幕被用戶認可不僅僅是愛國者ephoto,所有的數碼相框廠家都任重道遠。
殊途同歸,相框核心還是照片
1、正常情況下的花膠是基本不含有激素的,對子宮囊腫,子宮肌瘤也沒有副作用。但如果有黑心商人在養殖時長期投放含有激素的飼料,這樣制成的花膠成分不能確定,就有一定的風險了。
2、花膠亦即魚肚,是中國四大補品之一,有海八珍之稱。花膠以豐富膠質見稱,所以又被叫做花膠,花膠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具有固本培元,養血顏的功效。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護理干預;蕁麻疹;臨床效果
蕁麻疹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皮膚病, 病因是由于皮膚黏膜出現小血管擴張導致反應性的滲出, 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局限性的皮膚改變與局部瘙癢, 蕁麻疹的發病部位并不固定, 其形狀、大小、數目均不固定[1]。此次研究主要分析護理干預在蕁麻疹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在本院接受蕁麻疹治療的且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入院的患者76例, 按奇偶數診療的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各38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3:15, 年齡7~48歲, 平均年齡(31.43±10.36)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1:17, 年齡8~49歲, 平均年齡(32.44±10.69)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蕁麻疹診斷標準[2], 同時也符合自愿原則。排除標準:本次研究將患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 排除了心臟、腎臟、肝臟存有功能障礙的患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參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研究組進行精細化護理。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 與蕁麻疹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給予患者理解與同情;為患者講述蕁麻疹疾病產生的原因, 叮囑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疾病的康復;對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及時的疏導, 幫助患者學會對自己的心理情緒進行調控。對于小兒患兒則應該通過玩具、娛樂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1. 2. 2 飲食護理 叮囑患者應該保持飲食的清淡, 避免食用油炸、海鮮、辛辣、蝦蟹等刺激性食物, 同時要補充蔬菜與水果, 并叮囑患者多飲水。小兒患兒應該由家長監督喂食, 盡可能依據小兒患兒的食物喜好保證口味清淡的飲食。
1. 2. 3 環境護理 對房間進行消毒清潔, 每天注意定時通風, 調整室內的濕度以及溫度, 可以對地面進行濕化處理, 避免飛塵大量存在。
1. 2. 4 癥狀護理 要叮囑患者避免手抓、熱水的燙洗以及摩擦, 可以通過看電視節目、聊天轉移注意力;而小兒患兒則應注意幫其修剪指甲, 夜間可戴手套, 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破損。避免使用肥皂水或者過熱的水、過冷的水洗衣、洗澡, 盡可能減少對皮膚造成的刺激。叮囑患者注意添加衣物, 避免陽光暴曬, 減少環境的冷熱改變對皮膚造成的刺激反應;衣物要選擇柔軟的棉質, 避免尼龍、化纖衣物。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3] 觀察兩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及護理效果。無效:瘙癢與風團沒有改善;好轉:風團的范圍縮小而且發作次數較護理治療前也有減少的表現;顯效:瘙癢癥狀、風團情況已經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蕁麻疹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37%, 參照組為73.68%, 研究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
2. 2 兩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率為94.74% (36/38), 參照組為65.79%(25/38),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些年來,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改變, 臨床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愈發的高, 臨床的護理工作不僅要協助患者接受疾病的治療, 還應該給予患者必要的幫助與關心, 為患者解決疑問。蕁麻疹的發作時間大部分都在夜間與傍晚, 而且患者的刺痛感、瘙癢會導致患者難以入睡, 因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出現惡性循環的情況。
蕁麻疹在病因未明確之前, 由于疾病會反復發作, 所以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有臨床研究發現, 精神的緊張、心理的壓抑會使得瘙癢癥狀出現加重的情況, 所以要盡可能讓患者保持舒暢的心情[4]。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 應該要掌握好溝通的技巧, 注意語言措辭。蕁麻疹最常出現的癥狀就是瘙癢, 護理時應做好皮膚護理, 叮囑患者避免皮膚被抓傷, 同時也要避免暴曬, 減少環境對皮膚造成的刺激感;小兒患兒由于克制力尚不夠堅定, 所以對于患兒則應該加強監督與護理。此外, 由于出汗與發熱均會加重瘙癢癥狀, 所以要盡量避免強烈運動。衣物的材質與皮膚會直接接觸, 所以患者也要注意衣物的選用。對患者進行注意力的轉移, 能夠減輕患者的瘙癢難耐感。另外環境與飲食的護理也非常重要, 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而環境中飛塵過多, 也會加重瘙癢的癥狀, 因此要做好這方面的細致護理。
此次研究中, 研究組蕁麻疹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37%, 參照組僅為73.68%, 研究組優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蕁麻疹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 能夠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 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志芳.蕁麻疹患者臨床特征及護理干預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8):611-612.
[2] , 王輝, 孫姝, 等.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及護理干預.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6):862-863.
[3] 周積美.護理干預在蕁麻疹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