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人住房設計

老人住房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人住房設計

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第1篇

1 臨床資料

1.1 本組11例均是我所離休干部或家屬,男7例,女5例;年齡72~83歲,平均77.5歲.房顫發生時間:14~24小時者2例,大于5年的慢性持久性房顫發作時心室率過快者9例.

1.2 原發疾病:為高血壓病(3例),冠心病(5例),高血壓病伴冠心病(3例);診斷均符合全國高等教材2009年5月《內科學》第七版有關疾病的標準;高血壓病病史2年~35年、平均19.31年,冠心病病史1.2~21年.

1.3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心室率平均達110次/分,最快者達210次/分,平均154.32次/分,心前區不適及疼痛、心悸、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性哮喘、頭昏、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癥狀.

1.4 治療方法:2周前未用過洋地黃,房顫發作時心室率≥110次/分,用西地蘭0.4mg肌注,肌注結束后于3、5、10、15、30分鐘各做EKG(II)一次,和/或心臟聽診測平均心室率.用此藥期間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呼吸困難、胸悶、口唇紫紺、氣急、喘息癥狀明顯者給予鼻塞吸氧,頻發心絞痛者給予麝香保心丸含化,血壓偏高者給予消心痛含化。

1.5 療效:11例快速房顫患者中,5例分別于5、10、15、30分鐘,3例35分鐘,2例于40分鐘,1例于75分鐘心室率由原來>110次/分鐘,下降到85次/分鐘,隨著心室率的減慢,原有的臨床癥狀也隨之減輕或消失.肌注部位除7例疼痛略明顯外,均無任何不良反應。

2 體會

西地蘭是強心藥,臨床上一般加入25%葡萄糖液40ml行緩慢靜脈注射,很少行肌肉注射.肌肉內有豐富的血管網,吸收肌注藥液迅速,故我們在救治快速型房顫患者采用肌肉注射,效果較好.我們考慮到:在基層醫生單獨出診遇有需緊急處理的快速房顫老年患者,不便且來不及靜注藥物,又需立即用藥控制心率時,可采用肌肉注射給藥.它具有不延遲治療時間,簡單易行,且無注射部位組織壞死等不良反應,尤其對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快速房顫者,可起到迅速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必須強調指出,通常情況下,西地蘭還是以靜注為宜,同時用藥前應排除患有預激綜合癥、病竇、房室傳導阻滯等情況,以免加重病情。

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老齡社會,設計原則

根據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0歲及其以上人口數量己超過人口總數的10%,到2020年我國60歲及其以上人口數量預測將達到人口總數的15%以上。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已進人了老齡社會。住宅設計應如何適應老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己成為我們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1、老年人住房設計的原則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功能性、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實現建筑、戶外環境、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專業化無障礙設計。為老年人帶來最完備、最細致、最貼心的養老服務。

1.1空間方面:地面無高差設計,過廳、走道、房間不設置門檻,大大提升了老年人出入的安全系數。

1.2裝置方面:設置扶手、運用地面防滑材料、配備電梯,以方便老年人安全、舒適出行。

1.3設備方面:緊急通報系統、管理員或護理人員等方面對應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緊急時刻可立即采取措施。

2、老年人對住宅的需求

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后,各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是生活重心發生了轉換,即由工作區轉向生活區,由家庭外轉向家庭內,人際圈子縮小了,閑暇時間多了,精神生活方面往往有遺棄感,失落感、孤獨感;生理上感到機能衰退,體能下降,因此規劃設計老年住宅時應充分考慮這些特點。

2.1在現實生活中,不同輩分的人在觀念、愛好、性格、興趣及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當代不少老人愿與自己的子女分開居住,但同時也期許子女能夠常回家看看享天倫之樂。與子女同園分住,即方便互相照顧,又維持獨立生活的模式,有利于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

2.2安排“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學習園地及體育鍛煉和文化娛樂室,提供鄰里交往的空間,增添老年人生活的情趣。且鄰近于老年療養院,老年醫療急救康復中心等。

2.3創造“老有所為”繼續發揮余熱的條件,如參加老年住宅的物業管理,關心下一代的工作等等。以滿足老年人渴望與社會交往的心理需求。

3、老年住宅整體規劃與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老人住房建設一直未受重視,由于受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再加上經濟條件的限制,往往考慮三代同住,即使有少量的敬老院也大都是為孤寡老人所建,選址往往在城市的邊緣地區,采用院落式管理,相對封閉。這種方式往往忽視了老人與社會的交流,忽視了老人對社區活動的參與意識,容易使老人在精神上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想法,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即使是現在所建的老年公寓,也有相當一部分在選址上也只考慮了周邊的自然環境,而忽視了社區人文環境。

建設得很好的社區街坊,一般都有可供老年人居住的良好環境,這里不僅有現成的公共設施,而且通常交通條件也較好,還有一常常被忽視的優點就是這里可以得到來自青年、老年朋友和鄰居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

因此在整體規劃與設計方面應考慮以下幾點:

(1)環境質量良好,環境符合老人的心理上的需求,對老人有較強的吸引力;

(2)交通便捷,老人外出或是與子女、友人往來都十分方便;

(3)場地周邊活動安全,不應以主要交通干線為界,保證購物、逛公園等一般室外活動不必穿過城市主要街道;

(4)商業設施齊全,如超市、洗衣店、修理店、服裝店、飲食店、銀行,郵政及藥房等應盡可能鄰近并便于前往,使入居者對現實生活感到方便,對未來生活感到安心;

(5)基本的地區公共設施如圖書館、保健服務、文娛設施等也都要靠近;

(6)場地不宜直接鄰近學校、兒童游樂場或為青年與成年人所活躍出人的娛樂區;

(7)生活氣息濃郁,使老人們與各年齡段的居民們有各種各樣的相互交往機會,避免產生與社會相隔絕,被社會所遺棄的消極心理;

(8)場地應有足夠面積,以滿足開展戶外活動的要求。

(9)老人居室朝向應日照良好;

(10)居住區內路網設置合理,人車分流,來自主干道的噪音少;

(11)設置坡道聯系室內外空間,方便輪椅的使用;

(12)處理好合設或鄰設的其他設施與住宅之間的關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間,利于老人開展體育活動,又方便生活。

4、結語

今后老年人住在將成為我國建筑業所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老年人住宅設計的合理性體現了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體現。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更應該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以適應老齡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做到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居”,構建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李野新《老人市場掘金引擎》 海天出版社2008

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第3篇

6月23日,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允許自7月1日起,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開展“以房養老”試點,試點期限為兩年。然而試點一個多月以來,市場反應冷淡,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保險企業,對此新生事物仍然抱有疑慮。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以房養老”,其試點工作又該如何落地呢?

以房養老:特點、風險與發展

文/肖嚴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人口老齡化呼喚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

隨著生育率水平的長期普遍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老齡社會形態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未來。然而,與西方國家以百年時間逐漸人口老齡化不同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急速發展、超大規模、未富先老的特點。我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201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億大關,而且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不斷加速,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正在承受日益沉重的巨大壓力。如何緩解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巨大壓力,切實保障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是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內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老年人的主要經濟生活來源包括家庭其他成員供養、最低生活保障金、勞動收入、離退休養老金和財產性收入。據2014年7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由于近年來房價快速上漲,房產占城鎮家庭財產比例在80%左右,是我國城鎮家庭財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報告還指出,老年人家庭的人均醫療支出最高,其醫療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也最高,這意味著老年人家庭面臨著更大的經濟負擔。因此衍生出以老年人的房產等財產性收入來養老的這種“以房養老”的需求,這樣可以盤活部分老年人的不動產,可作為部分老年人養老消費的一項補充經濟來源,有利于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特點與風險

2013年9月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這意味著以房養老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此次中國保監會正式《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被視為落實國務院決策的一項舉措。按照《指導意見》,投保人群被限定為60周歲以上擁有房屋完全獨立產權的老年人。這意味著“以房養老”商業保險正式開閘,其特點有以下三點。

一是主體不同。此前上海市推出“以房養老”試點的主體是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也有中信銀行推出養老按揭。但此次由保險機構推出的以房養老,是一種保險產品。

二是運行模式不同。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的運行模式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自有產權房屋出售給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老人在有生之年仍然可以居住在原有房屋內,出售房屋所得款項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證金及相關交易費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中信銀行推出養老按揭的運行模式是老人把房屋抵押給銀行,獲得一部分養老金,并且每月償還一部分利息或本金,貸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償還剩余本金。如果到期后不能償還本金,銀行將收回房屋。

而此次保監會推出的“以房養老”運行模式是,作為壽險服務的“以房養老”不再規定按揭年限,老人可以一直居住到去世,其次,老人每月領取一定數額養老金,去世后,如果按揭款項沒有用完,繼承人可以繼承剩余部分,或者支付老人已使用的部分將房產贖回。

三是設定猶豫期。此次推出的“以房養老”在設計上,保險公司被要求在保險合同中明確規定猶豫期的起算時間和長度、猶豫期內客戶的權利,以及客戶在猶豫期內解除合同可能遭受的損失,猶豫期不得短于30個自然日。

同時,此次由保險機構推出的“以房養老”試點,存在著以下三點風險。

一是房屋貶值風險。近年來,面對中國主要城市出現房價上漲過快、價格虛高的現象,國務院等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多項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2003年、2006 年、2010 年國家都頻繁地出臺了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2011 年以來,房地產限購政策、首付比例上浮、利率優惠政策取消等相關政策頻頻推出,這勢必影響房價的波動。

二是道德風險。由保險公司提供的以房養老保險方案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按照自愿原則訂立,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作為以養老為目的的金融產品,“以房養老”在制度設計上要緊緊把握養老需求,防止把“反向抵押”獲得的養老金用于還債、后代教育等非養老用途。

三是長壽風險和房屋的70年產權問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問題以及住房維護修繕問題。長壽風險是指一個人的實際壽命大大高于其最初的預期壽命,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這對壽險產品的定價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我國居民的房產只有土地使用權,在“以房養老”過程中,存在抵押期間產權可能到期的情況。雖然《物權法》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但是并未明確續期是有償還是無償。況且我國住宅設計使用年限一般只有50年。產權如何續接,直接影響到房屋價值評估。

“以房養老”是小眾產品

從國際經驗來看,“以房養老”尚屬小眾產品。從我國現階段國情來看,“以房養老”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它只是將老人的未來資產價值提前變現,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是一種商業化的補充養老工具,只能作為基本養老的一種市場化的補充,供養老者自愿、自由選擇,尤其是為那些失獨、孤寡、丁克老人提供了一個選擇,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也可供那些手持多套房子的相對富裕的老人,通過反向抵押來獲得更優質的退休生活。

“以房養老”涉及到房地產業、金融業、社會保障、保險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因此需要加強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一方面,政府應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吸引更多社會力量興辦養老產業、大力發展養老社區、開拓養老模式及彌補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短板,并針對產權、理念、房價波動等難點,搭建好房產評估、政策咨詢、糾紛仲裁等機制,為以房養老落地生根提供土壤。另一方面,政府應高舉監管利器,為購買以房養老產品的消費者保駕護航。

總之,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有利于健全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有利于拓寬養老保障資金渠道,有利于豐富老年人的養老選擇,有利于保險業務進一步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

該不該購買“以房養老”保險

文/徐美芳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醞釀許久“以房養老”保險終于邁出實質性一步。但從概念提出到正式實施,市場對這項新生事物一直爭議不斷。作為普通老百姓,該如何看待此項保險產品呢?

“以房養老”是一種補充養老工具

對于消費者而言,必須明確以下幾點:第一,產品意義。“以房養老”保險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在現有的養老方式基礎上,老年人又增加了一種養老方式選擇。從宏觀面講,它促進了多層次、可持續養老保障制度建立;但這種養老方式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保險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作為以養老為目的的金融產品,“以房養老”保險也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第二,資金因素。資金和情感是養老保障水平相關的兩大關鍵因素。“以房養老”保險主要解決的是養老金問題,是資金問題,即它不能解決老年人需要的情感需求。第三,適合人群。國際經驗顯示,“以房養老”保險適用于高房價城市、高潛質房屋和高素質老人,而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則是最合適的購買群體。2005年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無子女老人約有352萬,每年還呈上升趨勢。

理性分析自身保險需求

“以房養老”保險屬于商業保險范疇,老年人可根據個人生活狀況和養老需求自愿投保。理性分析自身保險需求時應考慮以下三點:

第一,自身對老年生活需求。身體狀況、經濟資源、生活經歷、家庭關系、教育背景等不同因素決定了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不同需求,通常,“以房養老”保險比較適合于傾向社會化養老的老年人;

第二,現有養老方式。我國目前養老方式仍以與子女同住養老及居家養老為主,敬老院等養老機構養老和保姆照料其次。從理論上講,后者比較適合“以房養老”保險;

第三,個人經濟資源。“以房養老”保險有助于盤活老年人房產,實現個人經濟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老年人養老保障水平。例如,通過“以房養老”保險,老年人在盤活房產后,可以給自己養老找更愜意的中高檔養老社區。因此,“以房養老”保險需求與是否需要盤活房產、拓寬經濟資源有關。

掌握一些必要的保險知識

“以房養老”保險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又將傳統養老保險與房地產市場聯系起來,比傳統保險更加復雜,消費者有必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保險知識。

比如,關于保險本質。保險是一種合同關系,即“以房養老”保險買賣雙方是一種合同買賣關系,是一種相當嚴肅的購買行為,一旦購買,即受法律約束。

關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第二十八條規定:“……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消費者應充分運用消費知情權,請保險企業提供相關信息,提高對房產評估、產品條款、業務流程等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麻煩。

關于自身權利和義務。實踐發現,許多保險消費者并不清楚自身權利和義務,從而導致許多不必要的保險糾紛。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購買對象又老年人,消費者必須清楚自身權利和義務。例如,現有試點產品分為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和非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兩類產品的購買者對房產增值收益有不同的權益:對于參與型產品,抵押房產價值增長部分,依照合同約定在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分配;對于非參與型產品,抵押房產價值增長全部歸屬于消費者。另,還有年金領取情況、退保贖回價值等權利和義務也非常重要。

實現多方共贏方能破“遇冷”困局

文/于輝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今中國已經步入到老齡社會,據權威數據預計,202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任務艱巨。養老服務財政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及其養老服務需求。養老矛盾日益突出。

“以房養老”保險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業務流程較為復雜,期限較長,涉及領域較廣,通過試點的方式,目的是逐步積累開展此項業務的經驗,推動該項業務在我國的健康發展。此次試點設立了兩年的試點期,試點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武漢等四個城市。試點期間,投保人群為60歲以上擁有房屋完全獨立產權的老年人,單個保險公司業務規模不得超過總資產的一定比例。

從網絡媒體報道以及相關部門信息情況看,試點運行以來情況不是非常理想。很多保險公司并未開展相關業務。

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事物,缺乏積累和經驗借鑒,保險機構對將面臨的風險難以準確預判,如當下最現實的房價波動風險、利率風險、長壽風險、現金流風險等業務風險,同時也將受到房地產政策、稅收政策以及法律環境的影響等,使得保險公司對此項業務保持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及對以房養老知識的不了解、擔心受騙各種因素影響,有參與意向的老年人也非常少。

在筆者看來,“以房養老”僅僅是輔的養老選擇,需要理性看待。“以房養老”在發達國家實施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對于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功效,但從發達國家實施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最典型的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類型的“以房養老”也僅僅是輔助補充性的養老選擇,無法代替基本養老。總體而言,“以房養老”模式,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推出只是給有需求的老年人多提供一種市場化的養老選擇,需要更理性看待,從思路上看必須營造出消費者、險企和監管層三方共贏,才可能可持續的推行下去。

另外,“以房養老”模式的成功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配套以及公平公正的運行環境。“以房養老”的成功可行并不僅僅在于市場規模如何,更重要是各種法律法規是否能配合,是否能夠提供一個穩定的法制環境等,市場監管的法制化是“以房養老”能夠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以房養老”涉及到保險、金融業、房地產市場、社會保障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相關領域的運作方式和運作質量決定了“以房養老”模式運行質量,如何能夠保證這些部門和行業的公平、公正經營和管理,在當前我國相關法律法制不健全的條件下是個很大的挑戰。

“以房養老”模式的成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相關政策研究。 加強宣傳,注重宣傳方式、宣傳效果,以得到消費者強力支持的認同。加強相關政策研究,為新生事物完善提供理論支撐。

國外如何“以房養老”

荷蘭:“以房養老”模式起源于荷蘭,但荷蘭人對這種方式不感興趣,“倒按揭”基本沒有市場。一般人65歲退休時可拿到工作時收入的70%以上,房子一般都是自己買下來,沒有租房的壓力,2009年荷蘭人住房自有率為57%。退休后的生活更輕松,有了很好的生活保障,他們一般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用“以房養老”這種方式來過退休后的生活。

美國:許多美國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為了自己養老而購買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給年輕人使用,利用年輕人支付的房租來維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國的房屋出租業比較發達,美國人支出的房租大約占個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較可觀的。“以房養老”已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一種最有效的養老方式。

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老年社區; 居住環境; 配套設施 

  我國自上世紀末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以達到1.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根據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對21世紀人口老齡化過程的預測,我國已提前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第二階段,即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階段。2010~2040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時期。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是我國即將面臨的嚴重問題,因此解決老年人居住問題迫在眉睫。

    1老年居住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選擇傳統的養老院等福利設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歸為以下幾種:(1)合居模式,即傳統的家庭養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幾代合居的養老模式已經逐漸在減少。(2)獨居模式。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由于種種原因常獨自居住。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老人獨居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3)毗鄰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鄰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獨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顧老人。

    在這幾種養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以下問題:家庭住房面積不足,導致老年人居住條件無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養;缺乏有組織的精神慰藉活動和提供這些活動的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環境設計和建筑的細部節點中缺乏對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慮等。有資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對小區沒有專門的老年人活動區表示了不滿;有45%的老年人對小區或街道上沒有設立醫療機構表示不滿①。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日益嚴重,現有的社區居住環境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從上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興辦的福利院外,陸續出現了商業化的專門的養老設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這些設施提供老人的住宿、醫療、衛生、娛樂等眾多生活的方便。他們從建筑模式上可分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護理和醫療型老年住宅或機構。

    各種養老設施作為新興事物,存在著一下一些問題:

    a.布局不盡合理。老年公寓和養老機構的建設還沒有列入城市的總體規劃。目前存在著一些老年公寓雖然環境和物質條件都很好,但地點遠離社會、遠離親友,交通不便。各級政府所辦的社會福利養老機構(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雖然設在社區附近,但相對來講占地小、活動場地有限,環境較差。這也是許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緣故。

    b.價格對老年人收入水平來說相對較高。這也是許多老人不選擇這些養老設施的一個重要原因。

    c.空間單調、缺乏人性化設計。猶如筒子樓的設計,缺乏交往空間,老人的生活空間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導致了許多老人不愿入住。

    筆者在對朝陽區的不同檔次的老年服務設施進行了考察,從大的環境看,他們老年公寓所處的位置都處在或鄰近社區中心,但相對封閉、獨立,自成一體。高墻大院、鐵門緊閉,給人以與世隔離的孤僻感,整體氣氛壓抑。

    2國外老人居住環境的發展

    國外的老齡化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老年住宅的發展也經歷了較長的時間發展比較成熟。逐漸從對老年人單純的生理扶助轉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現在國外老人居住環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養老設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樣化發展,根據老人的獨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狀況以及經濟能力有多種居住模式選擇:老年住宅、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老年療養院等。同時在規模上趨向小型化、社區化,以利于住戶間的相互認識和護理者的照顧。

老人住房設計范文第5篇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房屋協會為推廣“長幼共融”理念,將在筲箕灣推出首個結合出售及出租單位的混合發展住宅項目“樂融軒”,高層214個單位供出售,低層60個單位會出租予60歲或以上長者。準業主若為長者租住長者單位,不論是否有血緣關系,只需宣誓表示長期照顧和愿作擔保,便可優先購入私人住宅單位,以便照顧長者,同時各自擁有私人空間,期望達到長幼共融的目標。

時至今日,精神贍養已成為社會的養識。7月1日起新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是在國家立法層面明確了子女的“精神養老”義務――“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然而,在實踐層面,這一規定卻不得不面對“無法落地”尷尬,不少子女并非不想對老人實施精神贍養,而是有心無力。“有心無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住房條件受限,無法和老人同住,無法實現居家養老。而居家養老恰恰又是實現精神贍養的絕佳途徑。所以,香港推出“孝心樓”計劃,建造適合居家養老的新式房屋,推廣“長幼共融”理念,對宣誓居家養老的購房者予以一定的購房優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原本“有心無力”的子女提供助力支持。而且,這一購房優惠突破了血緣關系的限制――只要愿意長期照顧老人,均接受申請。如此一來,老人在自己子女無法享受購房優惠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得到其他購房者的必要照料和精神撫慰。

其實,認識到居家養老的巨大價值,并出臺購房優惠政策的不止香港一地,新加坡推出了“三代同堂售屋計劃”,韓國對“居家養老”者實施購房和課稅優惠,日本則在樓盤開發中推廣“一碗湯距離”的設計原則,即“即便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兩家的最佳距離也應是‘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這些舉措都值得我們借鑒。對于與老人同屋、同樓棟或同小區居住的購房者,我們期待國家能夠適時出臺降低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下發購房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也出臺政策鼓勵設計單位、開發商多設計、建造有利于“居家養老”的新型住房,充分發揮家庭在精神贍養方面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突泉县| 崇文区| 大姚县| 石泉县| 泽普县| 察隅县| 唐山市| 贡觉县| 从化市| 辰溪县| 涞水县| 太康县| 茂名市| 澄迈县| 汽车| 光泽县| 江阴市| 马公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兴安县| 甘肃省| 新绛县| 宁化县| 广平县| 腾冲县| 南京市| 临潭县| 沙湾县| 湟中县| 上思县| 青河县| 常山县| 伊宁市| 宁南县| 梓潼县| 昌乐县| 赤峰市| 榕江县| 阿拉善右旗|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