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將安全生產理論創新作為安全科技工作的基礎。
我們要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在安全生產社會科學基礎、安全科學基本理論、安全行為理論、礦山重大災害事故致因機理、典型工業事故發生機理及其各自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理論、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理論、安全經濟及安全管理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為國家安全生產宏觀管理、企業安全生產微觀管理和安全工程技術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
2、將隱患治理技術和應急救援技術研發作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點。
要針對生產環境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的災變因素和危險源特性,開展事故隱患辨識與評價、監測與控制及治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根據礦井動力性災害及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災、重大交通事故、大電網事故等事故災難特性,進行事故災難應急管理、應急響應、應急信息交換、共享與集成、人員定位和搜救、應急搶險等方面的應急救援技術與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將事故隱患治理技術和應急救援技術研發作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點和主體。
3、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安全科技工作的核心。
要樹立創新觀念,以科技支撐和引領安全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核心,培養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安全理論創新,安全技術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技術手段創新,為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提供科技保障。
4、將科技示范和推廣作為安全科技工作的動力。
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和企業在行業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推廣應用過程中發揮骨干作用,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產業化。
從在校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來看,他們從接受幼兒教育開始至高中畢業,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安全科學理論知識教育。從知識結構來看,缺乏系統的安全科學知識;從能力結構來看,缺乏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的能力,社會閱歷淺,承受能力差,欠缺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各行各業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個大學生不具備基本的安全意識、安全常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則將很難面對成長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和考驗[4]。目前,我國高校安全科學教育僅僅局限在安全工程專業,且是大安全觀教育。實踐證明,各個專業的高校生,包括文科生都應學習一些有關安全科學的理論知識,懂得安全的原理和本質。因此,只有經過了系統案例科學知識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深層次發現安全隱患,識別重大危險源?,F在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加強大學生的安全科學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使其真正成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2.高校中安全科學的教學目標和原則
2.1教學目標。高校中安全科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介紹正確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學生能夠牢牢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用系統的安全科學理論知識武裝大學生頭腦;讓他們在現實生活、工作中能夠識別、解決安全問題。安全科學課程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形成安全意識和觀念,根除他們錯誤的安全觀念和沒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將“生產必須安全”、“安全是投資而不是消耗”和“生產與安全雙贏”的正確觀念植入他們的心里。其次應引入國外先進的安全理念,介紹國外完備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使大學生在以后不同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觀念,產生不同的安全認知和態度,進而做好對安全的規劃、決策、管理和指揮。在具備了安全意識之后,學習一定的安全理論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論上,要學習安全法律、法規,懂得事故為什么會發生,事故有哪些類型,針對不同的事故類型采取哪些預防措施,事故發生后應該做何處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識別危險源,等等。
2.2教學原則。安全科學理應看做是一門像法律基礎課一樣的基礎課或工具課,文理科專業都應開設,讓學生學會拿起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護自己、他人和國家的財產安全。安全科學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一門工具課程,課時不宜太多,教學時間一般為一個學期。旨在讓學生形成安全概念、樹立安全意識,了解安全法律法規。具體的安全技術與管理還是由安全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完成。大學教育中,如一些礦業、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學科的專業,在講課過程中應該結合專業課的相關內容進行授課,課時可以適當多一些。安全科學課程的講授任務應該由高校專門配備安全專業畢業的專職老師進行,有些課程最好能夠和相關專業課老師一起講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學的教學內容
3.1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目前對安全科學的研究是運用系統工程原理進行的,即對生產中的安全問題進行系統預測、系統分析及系統評價,并采取系統控制,所以應向學生介紹系統和系統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須讓學生掌握事故理論,了解生產中的危險性是怎樣變成事故的,要講授事故的涵義、分類及構成要素;事故的影響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論;事故的發展階段、特性、法則和預防原則。再次,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對系統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統存在的危險性,估計事故發生的概率和可能產生的傷害及損失的嚴重程度,確定哪種危險能夠通過修改設計或改變控制系統運行程序加以預防,應向學生介紹常用的安全檢查表、事故樹、事件數、故障類型影響分析和因果分析圖法等系統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別強調系統安全預測方法,這樣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科學手段,分析研究歷史資料,對安全生產發展的趨勢或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事先分析。
3.2介紹安全經濟和安全投入的辯證關系,明白現代社會對安全科學技術提出的要求,即用社會有限的投入實現人類盡可能高的安全水準,在人類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盡量節約社會的安全投入。
3.3介紹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清楚我國安全工作的指導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了解我國從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對各種行業及特殊性質工作的安全法規、規定、條例和辦法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到具體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規,基本做到職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國各方面的安全監察執法機構,并學會利用它,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國企業安全目標管理的意義和內容,以及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與認證等。
3.4介紹安全生產危險性評價和重大危險源的識別、評價,監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針對導致安全事故危險因素的系統管理。
3.5介紹應急救援預案的制訂與實施等內容,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不延誤救援工作,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應該做的正確決重。同時,掌握必備的衛生急救技術。介紹安全文化的培養,讓學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設,是通過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人的理念、意識、態度和行為等形成從無形到有形的影響,從而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控制作用,以達到減少人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學教育的輔助途徑
高校中除進行課程教學外,高等院校應結合全國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動在校內開設一些諸如安全法律、法規、案例分析、職業病防治類的講座、報告和學習班等。大學校園中的學生會,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學生安全社團或協會;在校園生活中,應各個季節時期和學習生活各個環節進行相應安全的宣傳。另外,對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業,學校的專業教研室應根據情況在學生畢業期間進行一次專業安全培訓;在畢業論文答辯時,可以根據各個學生的論文提問一兩個有關安全的問題。
5.結語
科學技術評獎
據張超介紹,協會科學技術獎是根據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科技部《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經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登記備案的,是我國安全生產與職業安全健康領域社會力量科技獎項。獎勵范圍是:為我國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獎項設置為一二三等獎,涉及安全生產科技領域項目的完成單位、組織或個人均可申報。
“這一獎項的設立,對完善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科技激勵機制、調動廣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對促進科技進步、實現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提高廣大勞動者的職業健康保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張超介紹說,協會將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的重要支撐予以高度重視,成立了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配備了工作人員,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做。
同時,依據《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協會還組織成立了由32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委會委員由有關科研、教育、生產第一線的專家學者組成。
在組織評獎工作過程中,協會嚴格遵守評獎辦法和國家有關政策,充分發揮協會人才薈萃的優勢,認真履行評審程序,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客觀、科學、權威和獨立的原則。內行把關,專家負責,嚴格評審程序、嚴肅評審紀律、嚴把評審質量。為了規范評獎工作的申報、評審、授獎等工作,協會還于2009年出臺了《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勵辦法》。
目前,協會已連續開展了2009年、2011年、2013年度三屆評獎工作,報獎和獲獎項目數量逐屆增加,有近500個項目參評,其中獲一等獎項目32項、二等獎項目68項、三等獎項目127項。據張超介紹,這些獲獎項目都是一些實用性、關鍵性的技術和方法,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的肯定,并受到了廣大企業、科研單位、高等學校和廣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2009年一等獎獲獎項目“大型儲罐群安全檢驗技術體系研究和工程示范”,是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在協會的推薦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本項目以大型儲罐安全保障為中心,以大型儲罐群安全檢驗技術體系的建立為最終目標,項目包括檢測與評價方法,還包括風險分析軟件到檢測儀器,配套性強,在我國全面建立了大型儲罐群的安全檢驗技術體系,提出了安全狀況綜合評價方法和聲發射檢測技術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有些技術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在12家石油、石化和冶金企業中,對1000多臺大型常壓儲罐進行了工程應用、風險評估和檢測應用,為企業減少停產檢驗時間帶來了2.3億元的經濟效益。
2011年一等獎獲獎項目《露天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研究》,是神華集團等單位完成的。項目運用系統管理思想進行頂層設計,將獨創技術和集成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引入了能量控管的原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進行了實用創新,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國務院安委會已印發通知對神華集團煤礦安全生產經驗,包括本獲獎項目在內的安全風險預控管理經驗在全國進行推廣。
2013年一等獎獲獎項目《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應急救援關鍵技術》,是由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項目圍繞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安全問題,重點研究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風險辨識、安全規劃、風險預警、風險控制、事故仿真及應急救援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標準和系統平臺。提供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和應急救援的支撐技術、理論和新方法,目前已在我國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溪洛渡電站、向家壩電站(世界第三、第四大電站),以及其他69項在建水電工程進行了推廣應用。
學術交流年會
“學術交流旨在倡導自由探究,鼓勵學術爭鳴,活躍學術思想。為此,我們定期組織協會的委員、理事及會員單位,召開學術交流年會,為學術思想、理論觀點及學術靈感,提供寬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臺。”
2004年7月,協會在重慶召開首屆學術年會暨職業安全健康論壇。截至2013年,年會已連續舉辦了10屆?!懊繉媚陼膮藛T均在300人以上,一般是一個主會場,4個不同內容的分會場。每屆學術年會我們還都出版《論文集》,產生了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學術論文?!睆埑榻B說。
通過舉辦年會,協會搭建起一個高水平、國際化、不同形式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廣泛集成學術資源,把學術交流與推動安全發展和職業安全健康發展結合起來,使得年會學術交流的質量和實效顯著增強,年會的影響力和認知度也不斷增強。
科技助力發展
除了進行科技評獎和召開學術交流年會,協會還肩負著安全行業優秀人才的評選推薦、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專家庫的管理、《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的編輯出版等職責,為會員單位搭建起一個科技交流的平臺,用科技助力安全發展。
“2007年,我們成立了一個安全科技專家庫,全國共有500多名專家入選?!睋埑榻B,這些專家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研究所、企業等,研究領域包括職業衛生、噪聲、勞動防護、核安全等,“基本有關安全行業的各個領域都涉及了?!睆埑嬖V記者,2014年,協會將會對專家庫進行更新,并在科技交流部設置一個科技工作委員會,屆時會在庫中選取一部分專家,進入委員會?!斑@些專家是我們評獎工作的依托,同時還承擔著為會員單位進行技術咨詢服務的工作。”
關鍵詞:運輸安全,管理 , 策略
Abstract: set the big board CheWuDuan railway adhere to the "safety first" ", and will work on all the work safety, deeply, the perfect infrastructur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novate management way, strengthen the control, ensure the stable transportation safety.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TU7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集通鐵路大板車務段堅持“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將安全工作置于一切工作之首、重中之重,完善基礎建設,整治突出問題,創新管理方式,強化現場管控,確保了運輸安全持續穩定。
一、安全工作中存在問題分析
1.應急管理處置不當。(1)各車間班組對照問題整改意識不強,缺乏“前車之鑒”、“舉一反三”的補救思維,沒有動腦筋思考發生問題根源。(2)針對產生的應急處置不當、信息反饋梗阻等問題,只是注重考核,不能提出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3)車間班組應急培訓后勁不足,應急培訓演練不能持之以恒。
2.專項整治效果不夠明顯。(1)各類專項整治及安全大檢查活動頻次多,一個時期內幾個專項活動同時開展,一些管理者感到力不從心,不能統籌兼顧,所以從工作鋪排、檢查、督導等多個環節重視程度不夠,最終成了形式主義。(2)個別車間班組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文字材料,敷衍應付上,沒有真正動起來,安全隱患沒有從根源上挖掘出來,影響了專項整治的實際效果。
3.施工安全監控不力。(1)參加施工作業人員對施工文件學習不透徹,執行上有偏差,六地溝站車站值班員對電務進行維修作業未登記不知道制止;哲里木站拆除超偏載檢測儀,車站值班領導不知道是否登記。(2)大板站對關鍵作業環節缺乏針對性的預想和鋪排,發生了未經軋道的道岔錯放軌道車的安全問題。(3)開魯站對雙線插入段相關作業重點不完全掌握。(4)行車組織上存在問題,林東站更換道岔,錯排進路,險未造成嚴重后果。(5)對結合部間存在的隱患問題盯控不到位,麻斯塔拉線路所開通關不能嚴格進行卡控。
4.列尾設備問題突出。(1)對列尾主機(包括電池)不能準確預測電池使用期限、主機故障隱患部位。(2)列尾作業員不能嚴格落實列尾使用管理安全卡控措施。(3)對列尾故障原因的分析范圍狹窄,不能從列尾主機、司機控制盒、信號盲區、同頻干擾以及司機錯誤操縱等多方面查找原因。(4)缺乏超前預想,對管內信號盲區、同頻干擾地段缺乏調查梳理,不能為列尾故障的分析提供準確的科學調查數據。
二、推進安全管理策略
1.規范規章制度管理。依據《集團公司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對現行技術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作業標準和卡控措施進行梳理規范,全面清理整合交叉重疊和不適用的部分。
2.堅持學練結合、提高應變能力。(1)利用“車、工、電綜合演練場”計算機聯鎖設備、P60道岔、手搖把以及鉤鎖器等設備,開展行車主要崗位人員的現場應急處置實作培訓,增加實戰經驗。(2)利用“應急演練考試網絡系統”組織行車主要崗位人員開展遠程網絡應急演練操作培訓,解決工學矛盾。(3)監督車間、班組 “應急演練考試網絡系統”使用及“一周一技一練”落實情況。(4)開展工班長應急處置演練、考試活動,有效促進管理者及兼職教師的實作技能和教學水平,提高基層培訓質量。
3.有效發揮干部專業管理效能。(1)安全科牽頭,通過對上板問題、專題通報問題歸類匯總,對問題多發和安全管理滑坡的車間、班組,組成專項幫促組進行全面剖析和重點幫促,并安排包保干部回檢幫促取得的效果,切實形成專業干部的管理效能。(2)每月安全生產分析會,深入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三性”問題,并通過兩個“安全隱患排查調度”提供的安全信息,按照《安全評估自查自驗制度》標準,每季度與班組驗收同步開展一次安全評估自查自驗,提升專業管理水平。
4.強化干部值班、包保及動態管理制度。(1)為進一步強化安全管理,保障信息通暢,及時傳達落實上級重要指示及收集惡劣天氣預警信息,對災害、設備故障等突發事件迅速做出反應,安全科負責,修訂完善《大板車務段機關干部值班制度》,明確值班干部職責、檢查量化、考核以及值班問題通報內容。(2)進一步強化機關干部參與基層、基礎管理,強化現場盯控檢查力度,由安全科負責適時修訂完善《大板車務段機關干部包保制度》,明確干部包保責任、目標、要求、考核、分工等內容,進一步發揮干部包保作用。(3)為加強干部履職能力,隨時調整干部監督檢點,使偏遠車站、作業量較大車站、安全管理薄弱部位得到有效盯控。
5.強化施工安全風險管理。(1)嚴把施工人員培訓關。組織全段各級參與施工人員進行全面培訓:每次施工前由施工車站組織本站職工培訓;施工前一日由施工小分隊負責,提前進駐施工車站組織培訓,針對存在的不足進一步補強。(2)嚴把施工過程控制關。技術科負責,制定切合實際的施工安全組織方案,審核簽訂施工安全協議及準備施工相關備品工具;安全科負責,指派專人組織召開每日施工會議,督導施工車站施工前培訓、安全卡控措施及分析前一日施工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施工小分隊強化施工現場監管監控,必保一般施工有人檢查,重點施工到場督導,關鍵施工全程盯控,切實加強施工安全過程控制。
(3)嚴把設備開通確認關。對施工單位的登銷記內容嚴格把關,嚴格卡控請求命令、《行車設備檢查(施工)登記簿》簽認、命令抄交(特別是限速命令)、施工開始(結束)時間確認、各種表示牌揭掛、開通放行列車條件確認、限速列車車機聯控等關鍵點和具體作業流程;工程線開通前,必須經相關工務段、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安監室共同檢查確認具備開通條件并簽認后,方可開通。(4)嚴把施工違規整治關。嚴格按照“施工安全防護措施不執行不放過、現場問題整治不徹底不放過、責任人不深刻吸取教訓不放過”的原則,要求施工小分隊每日對施工作業中發現的問題梳理、匯總、分析后下發專題通報,各站對照問題排查整改,消除同類安全隱患。
6.強化行車設備質量安全風險控制。(1)強化設備質量源頭控制。①加強列尾、平調、貨票系統、售票系統操作知識的培訓,抓好應急處置演練,切實提高設備操作人員業務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②加強列尾維修中心技術人員培訓,提高維修人員故障判斷、處理能力。③嚴格執行值班和設備故障報告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設備出現的問題,減少設備故障對運輸生產的干擾。(2)強化設備故障預測預控。開展好春、秋檢工作,列尾裝置以主機、檢測臺、電池、充電器、機車號碼確認儀、中繼器、防寒罩為重點,平調設備以區長臺、機控器、機控器充電器、平面調車便攜電臺、電池、自動充放電器、數據采集器、吸盤天線為重點,進行全面檢查。(3)強化慣性設備故障整治。針對列尾電池松動、脫落及電量不足情況,及時開展列尾檢查專項整治,強化列尾檢測、安裝標準作業執行。針對列尾不報風壓情況,加強數據調閱,客觀分析產生原因,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堅決杜絕類似問題重復發生。
基本內容
國務院23號文件要求“加大對高危行業安全技術、裝備、工藝和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高危行業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水平,合理確定生產一線用工”,并提出“十二五”期間,要繼續組織研發一批提升我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項目。國發40 號文件要求“整合安全科技優勢資源,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安全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在事故預防預警、防治控制、搶險處置等方面,盡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積極推廣應用安全性能可靠、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企業必須加快國家規定的各項安全系統和裝備建設,提高生產安全防護水平”。
根據上述文件要求,《規劃》重點圍繞建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提升安全生產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提出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重大災害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安全避險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職業危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安全監管監察技術裝備與方法研究、安全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等7項重點任務,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這對于實現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總量、促進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規劃》還進一步明確了安全生產科技研發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和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的重點內容,力爭在攻克防范重大事故的關鍵性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臺建設方面有所擴展,安全技術示范工程建設方面有所推進,政府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水平和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升。重點包括以下工作:
強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裝備研究開發
“十二五”時期,圍繞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重點和難點,著力破解安全生產技術瓶頸制約,提出一批科學指導政府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管理的理論依據,解決一批影響安全生產的重大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安全生產重大技術裝備,制定一批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建設行為的標準規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為實現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好轉打下堅實的安全生產科技基礎。
在規劃目標上,力爭取得100項創新性成果,較“十一五”的61項增長64%;建立20大類100個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獨具特色的安全技術示范工程,較“十一五”的60個增長67%;在科技項目研究中制訂安全生產技術標準不少于200個,較“十一五”的161個增長24%。
加快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及應用
“十二五”時期,跟蹤安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對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和成果及時引進、推廣和轉化,并積極進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培育發展安全科技產業。同時,進一步發揮企業在行業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推廣應用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建立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科研單位、政府、中介機構等相結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推廣模式,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規劃目標上,穩步推進大型企業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培育100家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型中小示范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安全裝備升級換代,開展安全生產100項先進適用技術和1000項新型實用產品的遴選工程;引導、支持、鼓勵各地創建一批安全產業園區,創建5個安全產業示范園。
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
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是支撐安全生產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安全生產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投入絕對量穩步增加,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笆濉睍r期,在繼續完善現有各類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搭建科技研發、安全評價、檢測檢驗、職業危害檢測與評價、安全培訓、安全標志申辦與咨詢服務等的技術支撐平臺。同時,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類技術支撐平臺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實現良性發展。此外,還要加快高科技條件資源的開發應用,推進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和開放共享,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強化支撐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為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順利推進。
在規劃目標上,建立9大類100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臺,建立30個安全工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和50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發展和規范建設5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
現實意義
《規劃》提出,要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領導,完善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經濟政策,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生產科技資源融合,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規劃落實情況檢查與評估工作,確保規劃落實到位?!兑巹潯返某雠_以及上述重要舉措的制定實施,都將為“十二五”期間安全生產科技創新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撐和制度保障,為安全生產科技進步創新保駕護航。
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改革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時期是完善我國安全生產科技體制機制的重要時期,安全生產科技創新要支撐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就必須要強化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領導,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把握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領導、支持和推進“科技興安”戰略,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制度保障。同時,要加強安全生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在促進全社會安全生產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加快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企業本質安全化程度和政府監管監察科技水平。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