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揠苗助長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思想政治 課堂教學 網絡資源
一、網絡資源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試驗)指出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收集網上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多媒體資料、教學課件等”。在教學中,我深感到網絡資源為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使政治課教學更具有時代氣息,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也增強了政治課教學的可信度。
1.資源共享,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信息
高中政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互聯網上存儲著學校教學所需的各種數據庫和多媒體教學的軟件庫,許多教師利用學科等網站的資源為教學服務,真正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同時我們可以利用手中的電腦制作政治課件,使課堂不僅融聲音、音樂與圖片于一體,而且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給學生以真實生動的感受。
2.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在哲學課上學生常覺得生澀難懂,因此在哲學課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理解抽象的哲學原理,同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生活與哲學》“認識運動把握規律”這一框中“規律”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我展示了“高山流水”的動畫,提問:“高山流水是不是規律?”這時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接著我繼續展示“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以及“蘋果落地”的動畫,并設計了兩個問題(1)“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故事中主人公的主觀愿望好不好?為什么結果卻事與愿違呢?(2)看到了蘋果落地,為什么沒有看到引力呢?啟發、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情境進行分析: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運用網絡資源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中,全面把握、消化和理解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3.挖掘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明確提出:“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地學習,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生活與哲學》“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有一個學生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嗎?為什么有時1+1+1>3,有時1+1+1=0?”我首先肯定了學生所提的這個問題的價值,同時我利用自制的課件,我選取了大家熟悉的Flas“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三個和尚為什么沒水喝,并讓學生提出設想,為三個和尚設計組織管理方案,使他們協調統一始終有水喝,學生各抒己見,我及時將不同答案中的精華歸納出來,總結了三種方案。第一種:三個小和尚分工協作把水缸挑滿;第二種:制定獎懲制度,促使三個小和尚很快把水缸挑滿;第三種:三個小和尚就地取材,引水上山。同時引導學生探究這三種方案體現了什么哲理。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來探究,學生成為思考問題的主體、運用知識的主體,在“合作”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探究”中創新。
二、運用網絡資源教學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既然運用網絡資源在政治課教學中顯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利用網絡資源,從而使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呢?我覺得我們政治教師在運用網絡資源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要增強網絡資源開發的意識,學會從“搜集”走向“收集”
在利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忽略了收集的重要性。作為政治教師不僅要利用現成的網絡資源,更要學會結合教學實際自主開發網絡資源。平常要多“收集”好的資源及時保存,同時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更新,創造性的利用好網絡資源,把自己加工后的網絡資源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2.學校教研組要建立網絡資源庫,學會從“分享”走向“共享”
政治教師不但要在本教研組內和其他教師相互協作,更要與信息技術組教師合作,不僅如此,更要加強校際教研合作。我們可以借鑒并充分利用其他兄弟學校的網絡資源,這樣才能更大范圍地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擴大了信息,充實了教學容量,也獲得心靈的啟迪。我們作為一線的政治教師要與時俱進,要善于學習與思考、要勤于實踐與創新,構建有魅力的政治課堂,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郭平. 巧用多媒體 優化數學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7).
一、一絲不茍地教
最一絲不茍教字詞的,當屬于永正老師了,他的《祖父的園子》開篇即教字:
【精彩回放】
師:課文預習了嗎?
生:預習了。
師:生字都認識了嗎?
生:認識了。
師:我相信你們,就不檢查了。七個要求寫的字寫過了嗎?
生:寫過了。
師:我請三個孩子到黑板上寫,其他孩子在本子上寫。
第一個字“帽”,“帽子”的帽。
第二個字“拋”,“遠遠地把麥穗拋給祖父”的“拋”。
(生寫完后)
師:這個字對了,這個也對了。這個“帽”,對不起,錯了。
生:(笑)
師:不要笑,笑話別人的錯誤是不對的,誰不犯錯誤啊!誰寫的,這個字,自己看看,哪里錯了?
生:不知道。
師:“帽”的這一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這樣的,(范寫),這個字念mao,是個象形字,古代的帽子就是這樣寫的。記住了!
仔細看,這是書法家寫的帽,把它寫好。
(生寫)
師:這個“拋”是對的,但要改造一下。你看,(范寫),提手旁,高一點。中間一個九,豎撇矮一點。右邊一個力,豎撇高一點。這樣才好看,這叫規范。
于老師說:“寫字如做人,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他的字詞教學亦是如此,一絲不茍:一筆一劃地范寫,為學生樹立典范;易錯部分細致點撥――三次強調“注意這里,這既不是‘日’,也不是‘曰’;將字寫美觀的細節指導――“拋”字提手旁和兩書撇的高低關系。沒有一絲懈怠。
字詞教學的門道之一:教師要用最認真的態度對待寫字這件事,用最專注的姿態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要用最細致的態度對待每個字的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正視寫字這件事,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國漢字的神圣與魅力。
二、煞有介事地教
每個文本中都有需要為學生點撥的字詞,這些字詞或字型難寫難記,或與文本的理解息息相關。遇到這樣的字詞應該怎么處理呢?戴建榮老師的《揠苗助長》給出了答案:
【精彩回放】
戴:(板書:揠)懂得意思嗎?
生:就是“拔”的意思。
戴:兩者有區別嗎?
生:有。
戴:什么區別?
生:(說不清楚)
戴:我們什么時候會用“拔”?
生:拔河、拔蘿卜
戴:玩過拔河嗎?
生:玩過。
戴:就是要拔過那條線才算贏,是吧?
生:是
戴:那拔蘿卜呢?就是要把蘿卜從泥里……
生:。
戴:那揠呢?就是輕輕地往上……
生:拔
戴:還是拔嗎?
生:不是,輕輕地往上提。
師:能從土里拉出來嗎?
生:不能。
師:對,這就是“揠”。
漢字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每個漢字之間那微妙的差別。語文之所以難教,就在于這種微妙的差別有時難以言說。戴老師煞有介事地教“揠”:首先,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引出“揠”的近義詞“拔”,然后進行比較――兩者相同嗎?不同在哪里?接著通過“拔河”、“拔蘿卜”感受“拔”的味道,讓學生明白“拔”與“揠”的區別就在于:一個已經從泥里出來,一個卻仍在土里。一個“揠”,和文本的教學息息相關,戴老師花大力氣教,為下文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見,煞有介事地教字詞,就是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字詞,難以掌握的字詞花大力氣進行教學,通過辨析、比較、強調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字詞的印象。這樣,學生對難寫的字詞印象深了,對了解文本的關鍵字詞理解透徹了,對文本解讀的障礙也就一并掃除了。
三、分門別類地教
字詞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那么,低段語文課的字詞教學應該怎么教呢?薛法根老師執教的《猴子種果樹》中分門別類教字詞也非常值得學習:
師:(課件出示:梨樹、杏樹、桃樹、櫻桃樹)誰來讀?
生:梨樹 杏樹 桃樹 櫻桃樹
師:它們都是……
生:果樹
師:你還知道哪些果樹?
生:棗樹、桔子樹……
師:再來看這組,你會讀嗎?
(課件出示: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生:讀詞語
師:理解它們的意思嗎?
生:梨要種五年
師:梨種5天就爛了,誰再來說?
生:梨樹要種五年才能結果。
師:這些都是農民伯伯在種植的時候得出的結論,叫“農諺”。還有一句農諺,誰會讀?(課件出示“櫻桃好吃樹難栽”)
……
師:(課件出示:烏鴉 喜鵲 杜鵑)這些是什么?
生:鳥類
師:它們怎么叫?
(哇哇 喳喳 咕咕)
生:讀詞語
師:現在我們豎著讀這些詞語。
生:梨樹 杏樹 桃樹 櫻桃樹……
師:這些詞語對我們講故事很有幫助,現在我們橫著讀這些詞語。
……
【關鍵詞】多媒體 歌配畫 藝術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69-02
歌配畫作為基礎教育一種綜合藝術課程的主要分支,它集音樂、美術為一體,相互滲透、。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有效地調動學生藝術學習的積極性,增強音樂美術學科間直觀、形象思維與創造思維的互溶互補,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作熱情。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方法,使學生自然地領會歌配畫的魅力,主動走進藝術中,感悟藝術的美,生活的美。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激發了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應用進課堂徹底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化,它可以把所要呈現的內容加入聲音、動畫,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理解音樂不僅會以歌譜的形式出現,還可以如此動聽,沁人心脾;美術作品也不會如此抽象,還能如此具體,心曠神怡;充分發揮了音樂“聽”和美術“看”的特點,呈現方式更加生動有趣,緊扣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眼球,造成心理與感官的雙重沖擊,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歌配畫藝術創作的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豐富了教學內容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教育手段,它利用現代技術與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讓歌配畫藝術創作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無論是風土人情或是世間萬象都可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得到體驗,并可以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可以說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歌配畫藝術創作教學上,會使綜合藝術教學的內容得到極大豐富。同時,多媒體技術將視、聽、聲有機結合為一體,具有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廣和交互性強的特點。歌配畫藝術創作充分發揮了音樂“聽”和美術“看”的特點, 指導學生在創作歌曲的基礎上進行配畫,利用音響效果和直觀的色彩構圖等多種變化,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實現音樂與美術的有效綜合。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提高審美能力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可以深人人類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丑化。”用多媒體運用到歌配畫創作中,能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借助音響的延時效應與音樂的形象思維,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想象、對美術作品更加直觀的審視,積極互動地進行審美,然后再創造。歌配畫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活動,將兩種藝術結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藝術的魅力。讓學生用畫面表現音樂,充分滿足了他們的欲望,擴展了想象的空間,加大了創作的幅度,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地無限制地進行想象、表達、創作,以此彌補進行單一的音樂欣賞活動的不足。音樂較之于美術更為抽象,尤其是無主題音樂,難以理解,一聽即逝;而繪畫較為寫實,可長時間呈現。學生聽得多,看得多了,就能逐漸加深對音樂形象和美術意境的認識和理解,創作出更加符合現實的歌配畫作品。
四、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過分依賴、流于形式
由于多媒體教學在歌配畫藝術創作中存在諸多優勢,目前許多學校都以是否運用多媒體教學來衡量教師的業務水平,a生了單純強調形式,注重教學效果的“割韭菜”情況,部分教學環節則是流于形式。具體表現為在公開課或者示范課時,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使用多媒體進行,有時甚至沒有根據實際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如有的教師在多媒體教室里進行授課時,不停地專注于操作多媒體,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教師本來應該自己完成的一些授課步驟,卻要采用多媒體手段來表現。學習歌曲是音頻,美術欣賞是視頻,忽略了音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理念發生重大偏差。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多媒體,往往會使自身喪失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受到弱化,影響教學的流暢性和教師自身水平的發揮。
2.信息量大、主次不分
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多媒體課件常常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穎、動感,過多運用強烈的色彩、圖片和動畫,旨在體現內容的豐富、功能的強大、表現手法的不凡,使得學生上課時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對教學內容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們面對聲像俱佳的課件都很興奮,可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界面雖然刺激了學生的感觀,但卻顯得主次不分、喧賓奪主,有的畫面甚至成為影響教學的累贅。
3.情感交流、嚴重匱乏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多么詩情畫意的表述!它告訴我教育是“慢”的事業,容不得我們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教育是靜靜的陪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育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心靈上的交流與碰撞。
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開展的過程。而歌配畫藝術創作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靈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過程,而多媒體教學往往忽視了學生思想的形成過程,學生感受教師的思想不深。多媒體教學雖然有許多優點,但缺少情感的互動,過分依賴電腦,只會阻礙師生間的感情交流。另外,一味增加授課內容,速度過快,導致學生難以消化,豐富生動的多媒體教學變成了大屏幕教材,學生只能轉動眼球跟著屏幕走,卻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創作,導致學生喪失了思維的主動性。
五、結束語
總之,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歌配畫藝術創作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教學內容與形式,但它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并不是萬能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歌配畫創作教學時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的教學思想。努力尋求它與歌配畫藝術創作的有機結合點,從而促進歌配畫藝術創作的教學相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詹丹麗.綜合藝術課程中的小學生歌配畫藝術創作活動探究[J].新課程(上),2013-08-08.
[2] 朱則平,金厚友.十年礪劍 百年樹人――藝術課程改革實驗十年回顧與總結[J].新課程(上),2011-03-05.
關鍵詞:數字資源 網絡平臺 小學語文 教學目標 學科素養
小學語文知識性很強,教材上基本是抽象的語言文字。那些枯燥的文字、生詞、文章,對小學生來說,確實很難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語文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展示教材,將靜態的文本信息進行動態化處理,從而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在發展教學硬件的同時,為充分利用教學設備的價值,科技人員開發出一系列的軟件資源或平臺。其中,數字教輔資源、網絡平臺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資源庫。教師應科學合理選用這些資源或平臺,為學生提供最優質、最高效的服務,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達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
一、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拓展學習內容,延伸課堂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能夠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延伸,對資源進行科學整合。教學資源主要是教材資源、社會生活資源,還有豐富的網絡資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所都具備了網絡鏈接功能,小學生也比較喜歡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網絡學習是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何況小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瀏覽能力、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比我們教師想象的要好得多,因此,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語文教學,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順應了時展的大潮,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可實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比如,在教學“寓言兩則:揠苗助長,亡羊補牢”時,由于這是寓言故事類的專題教學,教師在本節課知識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應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讓學生了解寓言故事所要表達的寓意,或者是自己猜寓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查閱寓言故事的方法,如百度搜索、愛問搜索、谷歌搜索等,還可為學生推薦相應的寓言故事網站,或者是電子書等資源,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視野,拓寬閱讀途徑,激發想象思維,提高學習效果。這也是大閱讀、綜合閱讀教學理念的一種體現。
二、利用電子書包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教材情境,提高學生感悟教材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的電子教輔資源――電子書包走進了語文課堂教學。這一教學資源依托校園網平臺,能夠在班班通環境下實現資源共享。電子書包里的數字資源有文本的訓練題,有原汁原味的視頻專家講座和欣賞,不僅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教材情景,實現學生與特級教師的面對面交流,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版本教材上知識的對比信息,豐富學生的知識量,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提高學生對教材的感悟水平。
比如,在進行“盧溝橋的獅子”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電子書包進行教學。上課伊始,教師可從與交互式電子白板配套的數字資源庫里調出“盧溝橋的獅子”的網頁課件,點擊課題引入按鈕,這樣映入學生眼簾的是盧溝橋的全景,從整體上給人莊嚴、神奇、獨特之感覺。橋的兩邊是排列整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獅子,大大小小的獅子數不勝數,大獅子身上有小獅子,大獅子虎虎生威,小獅子活靈活現。隨著視頻課件的播放,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對每個獅子的特效描寫鏡頭,使學生深切感悟到這數不清的獅子彼此各有情趣,如雄獅弄繡球,雌獅戲小獅,給人一種惟妙惟肖之感。學生不由自主地對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作力發出了贊嘆之聲。驚嘆之余,教師應抓住教學時機,提醒學生:盧溝橋是在什么年代建成的?在什么背景下建成的?為什么建造盧溝橋?它對當代和后人有什么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一連串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燃起了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渴望。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數字資源的感悟,進行詳細分析,深刻領悟了盧溝橋建造的歷史意義,燃起了愛國的熱情。而且,學生從寫法上也深刻理解了景物描寫的妙筆神功,體會了文學的博大精深。數字資源的巧妙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巧用生活中的數字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材處理,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學開始。語文教學要抓住實踐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平臺,提高實踐運用能力。”小學生很喜歡走進社會生活中,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教材實際,為學生創設實踐學習的平臺,綜合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全面落實教學目標。
比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時,我提前一段時間建議學生及家長,有條件的話去親身游歷圓明園,并在游歷過程中租用一個電子導游。每到一景,電子導游會詳細介紹景點的具體情況。通過電子導游的介紹,可使學生全面掌握了圓明園的建造歷史、景區布局以及慘遭毀壞的原因,增加了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和對祖國的愛熱之情,激勵學生樹立刻苦學習的斗志。教師還可結合教材內容,提前安排學生學習任務,在課上讓學生將自己所看、所聞、所感講給大家聽,再結合教材內容,從語文的寫作手法上、從文章的結構上、從教育意義等方面進行講解。學生聽得很仔細,理解得到位,學習效果極佳。這種教學方式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材處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運用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應切合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實際,科學合理選用教學資源,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感悟與實踐能力,綜合體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運用信息技術分析作文主題
小學生的認知思維還處于一個初步發展階段,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在寫作課堂中對教師所提出的作文主題不能很好地理解,經常會出現偏題的狀況。故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分析主題,讓學生理解作文的寫作方向以便于學生在腦海中構思文章的整個架構,理清自己的寫作思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講解寫作技巧一般是用說的形式,但對于小學生而言,說是一種教學效果很差的教學方式,教師把知識點說出來,學生對這些知識點只能形成一個短期記憶,而不能長期記住。而且小學生記筆記的速度不快,還不能達到一個邊聽教師說邊記筆記的地步。故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提前根據教案制作一個PPT,在寫作課中通過PPT放映讓學生以一種邊聽邊看的方式學習寫作技巧。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作文主題時,也可以制作一個教學PPT,通過PPT課件輔助學生理解作文主題。
例如:教師在以“我的家人”為寫作主題時,根據教案設計一個教學PPT,在課堂中通過放映PPT課件輔助教學,先為學生講解應該如何寫描述人物的作文,學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間發生的事情,并且舉一些作文實例,以便學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為學生分析這一個作文主題。在課堂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擴大課堂中的信息存儲空間,承載更多的信息量,減少教師在課堂中板書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建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作文課堂中,許多學生對于寫作文存在一種抵抗心理,在寫作課時經常會出現學生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寫作課前創設一些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無意注意,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在寫作課堂中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教師可以先通過播放一個視頻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樂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再導出作文課的寫作主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與寫作主題相符合,并且情境要盡量與學生生活相關聯,激發學生情感。例如:寫作主題為“我最喜歡吃的______”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零食水果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引發學生討論,接著引入寫作主題。為了避免學生寫成流水賬,教師在設置情境的時候,可以范讀一些類似的經典作文。
教師在講解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寫作主題時,也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了解主題內容,通過一些視頻或者圖片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靈感。例如:教師在講解寫作主題“機器人”時,很多小學生對機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師便可以通過放映一些與機器人有關的視頻合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機器人,如學生很熟悉的機器貓哆啦A夢。
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積累素材
小學生學習語文寫作的時間不多,對于素材的積累量很少,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經常會出現寫作素材不夠的現象。對于幫助學生積累素材這一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有使用過摘抄、寫日記等方法,但教學效果都不顯著,這主要是學生對自己摘抄的好詞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過大,學生不易消化。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讓學生在快樂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寫作中靈活運用寫作素材。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播放《揠苗助長》的動畫短片,讓學生理解這一成語故事并理解其中含義,在以后的寫作中靈活運用。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