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比喻詞

比喻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比喻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比喻詞

比喻詞范文第1篇

1.正確理解詞的本義。

詞的本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頁”的最初含義是“頭”;另一種是就詞的應用來說的,即把最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義”),如“頁”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意義是“紙頁”。大多數詞的本義就是它的基本義,如“信”的本義是“誠實”,基本義也是如此。

探求詞的最初意義的依據:

①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如“誅”從言,本義是譴責。

②考察文獻,如“獄”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訴訟、案件”義,到漢代文獻中才有了“監獄”的意思,因而“獄”的本義是“訴訟”。

2.正確理解詞的引申義。

詞的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引申、擴展而派生出的意義。如“嘴”的本義是鳥嘴,后引申為一切動物的嘴;“深”的本義是水深,現在它有很多引申義,如學問深,年深月久,感情深,夜深,這些“深”都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

詞義引申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從個別到一般,二是從具體到抽象。

①從個別到一般。如,獲:獵獲禽獸得到其他東西(不勞而獲);集:群鳥集于樹任何事物的集中;節:竹節其他東西的節;習:鳥反復飛重復的行為動作;沒:沉沒隱沒,不露出。

②從具體到抽象(更普遍)。如,綏:上車時拉手用的繩索平安、安撫、安定;引:開弓引導、率領;總:聚合捆束總歸、總括;煉:冶煉一般的鍛煉、磨練;紀:絲縷的頭緒事物的端緒綱紀、法度、準則、規律。

3.正確理解詞的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是以詞的本義或引申義比喻另一事物,由兩者之間的相似點相溝通而產生的新義。如“鐵”的本義是一種堅硬的金屬,比喻義有“堅硬”(如“鐵拳”)“堅定不移”(如“鐵的意志”)。又如“紙老虎”的本義是“一種紙做的老虎”,比喻義則是“表面強大、兇狠而實際上空虛無力的人或集團”。

詞的比喻義是指由詞語的比喻修辭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只有這一比喻義被廣泛使用,具有很強的穩固性,脫離開具體修辭語境依然存在,成為詞的一部分固有意義,我們才承認它是比喻義。這一比喻義能否單獨列為一個義項,我們還得看它是否表達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概念意義。如“滑坡”,原指大量土石由斜坡整體向下滑動,本義使用很有限,只限于在地理學或建筑學領域內使用,而它的比喻義“比喻下降,走下坡路”卻被人們廣泛使用,如“質量滑坡”“道德滑坡”“成績滑坡”等。比喻義比本義使用更為廣泛,意義穩定,脫離了本義而獨立存在,所以應該建立這一比喻義項。

比喻義必須脫離開具體的修辭語境而獨立存在,如果這一意義只局限于比喻句中,它仍是詞的臨時用法,是不能成為比喻義的。如“包袱”的比喻義“負擔”,“香”的比喻義“受歡迎”,已成為詞的固定意義。修辭上的比喻是臨時打比方,在特定的語境中才應用。如“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中的“花朵”一詞,就是比喻修辭格的運用,“花朵”本身并沒有“少年兒童”這一固定意義。

二、準確辨析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1.詞的本義與引申義之間具有相關性或相因性。

①相關性。

a.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標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齒”由門牙、牙齒引申為年齡。

b.借動作行為指代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如“倡”由領唱引申為一般的唱,再引申為以演唱為職業的人。

c.借形狀特點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堅硬引申為金屬鋼。

d.借方位處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王的墳墓。

②相因性。引申義和本義間具有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通過推導實現引申。如“危”本義為陡峭、高峻,陡而高則易傾,故引申為不穩定。

2.詞的本義與比喻義之間具有相似性。

a.形貌性狀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為北斗星。

b.功能作用相似。如“關”由門閂引申為關卡。

c.方式情態相似。如“奮”由鳥展翅引申為舉起、揚起。

【跟蹤訓練】

1.對下面三個“淵源”的用法有四種不同的理解,理解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①臺灣和大陸同是龍的傳人,有著同一的歷史淵源。

②趙秀才本也想靠著寄存箱子的淵源,親身拜訪舉人老爺的,因為有剪辮子的危險,所以中止了。

③他真的獨個兒溯黃河而上,覽其清濁,測其淵源,終于弄得水落石出了。

A.①比喻義②引申義③本義

B.①本義②引申義③比喻義

C.①引申義②比喻義③本義

D.①比喻義②本義③引申義

2.從多義詞分類的角度看,下面四個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①狂風一起,飛沙走石。

②一片樹葉在水面上漂著。

③這篇文章語言晦澀,理論膚淺,不值一讀。

④深山有猛虎出沒。

⑤賭博是一種犯罪行為。

⑥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④⑥②③

C.②⑤ ①④ ③⑥ D.②④ ①⑤ ③⑥

3.解釋下列黑體詞的意思,并說說屬于哪種詞義。

①你的機器反應很遲鈍。()

②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③你要開動機器,這道題才能做出來。()

4.下面是《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氣候”的解釋,說說②③義項能不能合并為一個義項。

氣候:①一定地區里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②比喻動向或情勢。③比喻結果或成就。

答:______________

5.解釋下面黑體的詞,并說說它們分別屬于哪類詞義。

①燈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視。()

他看不見前途,眼光太近視了。()

②敵人在橋頭修了個堡壘。()

我們要向科學的堡壘進軍。()

③鹽的結晶是白色的。()

這部著作是他十年心血的結晶。()

6.解釋下面的成語,并說說有哪些類別的詞義。

①引人入勝:_______________

②一氣呵成:_______________

③一團和氣:_______________

④饑不擇食:_______________

⑤風卷殘云:_______________

⑥石沉大海: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③中“淵源”意指黃河的源頭,是詞的本義;②中“淵源”是“關系”的意思,系從“水的源頭”引申出來的;①中“淵源”比喻兩岸人民同宗同根的歷史本原。)

2.C(“漂”與“賭博”在語境中是以最常用的意義出現的,是本義。“飛”與“出沒”是引申義。而“膚淺”與“包袱”在句中是通過比喻產生的新義,是比喻義。)

3.①“機器”指用零件組成的裝置,本義;②比喻腦筋,比喻義;③“機器”可以理解為“腦筋”,但必須有后一分句出現給“機器”提供特定的語境,如果只有“你要開動機器”,人們也不會認為“機器”是“腦筋”的意思,所以,用“機器”來比喻“腦筋”只是一種特定語境中的修辭格。

4.②③義項是由①這一本義派生出來的,并且這兩個意義已經固定,如“政治氣候”“國際大氣候”“國內小氣候”等,人們都能理解這兒的“氣候”的意思是“某種情勢”。“你這小子成不了氣候!”人們也都清楚這里的“氣候”是“成就”的意思。可見,②③義項已經脫離開①,有各自的使用環境,它們各自表示一個與①不同的概念,應該劃為兩個義項。

5.①前者:視力缺陷,本義;后者:目光短淺,比喻義。②前者:在重要地點作防守用的堅固建筑物,本義;后者:難于攻破的事物,比喻義。③前者:物質從液態或氣態形成晶體,本義;后者:珍貴的成果,比喻義。

6.①引人入勝――原指吸引人進入優美的境地。(本義)后引申指風景或文藝作品非常吸引人。(引申義)

②一氣呵成――原形容文藝作品內容緊湊,氣勢流暢,前后連貫。(本義)現又用于指一口氣不間斷地把事情做完。(引申義)

③一團和氣――原指態度和氣。(本義)后多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引申義)

④饑不擇食――餓急了,不管什么都吃。(本義)比喻需要急迫,顧不上選擇。(比喻義)

⑤風卷殘云――大風把殘云卷走。(本義)比喻一下子把殘存的東西一掃而光。(比喻義)

⑥石沉大海――石頭沉入大海。(本義)比喻毫無消息或反響。(比喻義)

《基礎檢測》

1.A(B.“浼”的注音應為“měi”。C.“粹”的注音應為“cuì”。D.“舂”的注音應為“chōng”)

2.D(A.“刺”應為“剌”。B.“上”應為“尚”。C.“栗”應為“粟”)

3.D

4.C

比喻詞范文第2篇

比喻詞語的類型及特征

摘要:本文通過對現代漢語中大量比喻詞語的研究分析,將其概括為兩大類:全喻式和半喻式,并對這兩大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由此得出比喻詞語的三個特征。

關鍵詞:比喻詞語 全喻式 半喻式

比喻詞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俄語成語 比喻 修辭手段

1.引言

俄羅斯語言中存在大量的成語,它集精煉、形象于一體,言簡意賅。比喻辭格在成語中的運用,可以更精煉地表達各種思想,更準確地表達出深遠的內涵,表達更形象、生動,并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科普文章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段的成語(簡稱“比喻成語”)都非常常見。本文介紹了俄語比喻成語的概念、分類和語言特征,以期對提高俄語的閱讀欣賞能力、語言實踐能力和俄語教育水平有所幫助。

2.俄語比喻成語的概念

比喻成語即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段的成語。“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俄羅斯大百科》(В.Н.Ярцева,1998)對成語(фразеологизм)的解釋是:фразеологизм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構成(有別于單詞),具有固定的詞匯組成成分、語法結構以及表達完整統一意義的固定詞組,(例如:воздушные замки空中樓閣)和固定句子(例如:Век живи век учись――活到老學到老),其中“復現性”,是成語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其語義結構和詞匯―語法組成成分是固定的,可直接用于交際當中,不用現行組合。

俄語中的成語包括熟語性成語:ловить рыбу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混水摸魚);格言警句:Из искры возгорится плам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諺語:Что посеешь,то и пожнёш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俗語:л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說曹操,曹操到)。這與漢語的分類是截然不同的,俄語包含范圍非常廣泛,結構上也不像漢語有固定的模式,這些都是外語學習和教學需要注意的地方。

3.俄語比喻成語的分類及語言特征

構成比喻的要求是本體和喻體。在俄語成語中,有時本體喻體都出現,有時只有本體,有時只有喻體,因此我們把比喻成語分為明喻成語、隱喻成語和換喻成語。

3.1明喻成語

明喻成語是在成語中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明顯地比擬另一事物,表明本體“像”喻體的修辭關系。通常本體、喻體同時出現。我國學者王福祥在《現代俄語修辭學概論》(2002)中這樣寫道:“明喻,也叫譬喻,就是當我們描寫或敘述某種事物或現象時,選擇另一個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現象來比較,引起讀者聯想,加深對被描寫事物或現象的認識。”(王福祥,2002)俄語明喻成語中通常使用連接詞как,точно,будто,подобно,как будто,словно等或比較謂詞напоминает,сходен,похож,подобен等,還常用第五格、第二格(與比較級連用)等語法手段。如:

描寫“多余、多此一舉”,俄語成語就說:как телеге пятое колесо,как собаке пятая нога;說明“松了一口氣,心情舒暢”,俄語成語中有:как гора с плеч,словно камень свалился с сердца;

明喻成語中滿含著鮮明的民族性,如:形容膽小怕事,漢語說“膽小如鼠”,俄語則說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比喻沒有骨氣、喪失氣節的人,漢語用“像條癩皮狗”,俄語則說как 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說明數量多,漢語說“多如牛毛”,俄語則說как собак не резанных;描寫醉得一塌糊涂,人事不醒,漢語用“爛醉如泥”,俄語則用как сапожник。

鮮明的民族性是成語活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它使非本族人感到新鮮別致,也給他們對它的學習、理解和翻譯造成相當大的障礙。俄語明喻成語就是其中的活躍因素之一。

3.2隱喻成語

隱喻成語是運用了隱喻修辭手段的成語。“隱喻是以本體和喻體相似的特征為基礎,把一個事物的特征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的比喻”(王福祥,2002:129)。這樣的隱喻是由整個結構來表達的,而非某個個別詞匯。俄語成語隱喻是把本體看作是喻體的一種比喻,一般本體也很少出現,也不出現比喻詞,只出現喻體。如:

отрезанный ломоть――“切下的一塊面包”暗指嫁出去的女兒,脫離家庭自立的人;脫離了原來生活方式的人。

пауки в банке――“罐子里的蜘蛛”,暗指互相傾軋的人們。

在成語中的隱喻實際上是名稱的轉移,即以甲事物的名稱轉指與之相似的乙事物。這個轉指的主體是人。在這個轉指的過程中人往往以己為中心,或以人喻人,或以物喻人,這就是隱喻的人本主義或以人為中心的原則。

3.3換喻成語

換喻成語是運用了換喻修辭手段的成語。俄語中換喻(或借代、借喻),是指以兩個事物之間內部或外部的聯系為基礎,用一個事物的名稱代替另一個事物的名稱(Розенталь Д. Н.,Телекова. М.А.,1976:177-179)。簡單地說,換喻成語就是在成語中,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另一人或事物來代替。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王福祥,2000:27)。例如:

рабочие руки(人手)喻指трудящиеся(勞動者),язык(舌頭)喻指плен(俘虜);от Адама и Евы――“從亞當和夏娃”喻指自古以來、至死,終生。

камень за пазухой――“懷中揣著石頭”,是換喻說法。它源于俄羅斯的一段屈辱史,1610年俄羅斯國力衰微,波蘭人趁虛而入,無惡不作,但時常遭到俄羅斯人的反抗,為防不測,他們在身上藏塊石頭。當時波蘭人中間流行一句話:“和莫斯科人打交道,懷里別忘了揣石頭。”后來演變為成語,意為“心懷惡意”。

使用換喻成語時盡量言簡意賅,保證文義通順,并考慮替代的正當性和通用性。通常,俄語中的詞與詞的替換是有嚴格限制的,本體與借體詞義必須相等,這種相等必須是人們普遍認同的、約定俗稱的。

因此,成語中運用的修辭結構不同,類別也就不同,表達的含義、使用環境也大相徑庭,明確地掌握和了解比喻成語的類別與具體特征,有助于我們通過比喻成語更好地了解俄羅斯語言、文化等。

4.結語

成語是人類語言的精華。在俄語教學和個人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見大量的俄語成語,其中以比喻成語最多,如果我們不能清楚明確地了解比喻成語,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俄語成語的真實涵義,更不可能了解成語內部體現的俄羅斯國情、文化等內容。俄語成語雖然沒有像漢語成語一樣固定的模式,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規律可循,也有很多約定俗成的句式,掌握這些規律和句式,有助于我們在語言實踐和教學中更靈活、有效地運用俄語比喻成語,從而使我們的語言更形象、生動和優美,真正把握俄語的魅力和精髓。

參考文獻:

[1]Апресян Ю.Д.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M].М.:Школа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5.

[2]Розенталь Д.Э.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М.: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87.

[3]Телия В. Н. Русск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М.,1996.

[4]Ярцева.В.Н.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Z].М.:изд.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998.

[5]呂凡,宋正昆.俄語修辭學[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6]王福祥.現代俄語修辭學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比喻詞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日語 比喻 相似性 心理需要 文化

一、日語修辭手法的分類及其作用

比喻是語言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通過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來描寫或說明另一事物。在日語當中包括直喻、隱喻、寓喻、換喻、提喻、活喻、張喻等比喻修辭手法。通過這些修辭手法,主要是把語言化平淡為生動;或把表達意義化深奧為淺顯抑或化抽象為具體;或把篇章語句化冗長為簡潔。總體上來說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在日語的比喻表達方式當中,主要以下面幾種形式出現。

(1)「…よう…的類型,這種類型和漢語中表示比喻的短語“好像…”、 “…似的”等在意義上基本相同,可以直接代替互換直譯,是日語學習者最常用的比喻表達方式。與之表達意義基本相同,接續方式不同的「…みたい…類型,也常常會出現在日常交流當中。

比如下面兩個例句:

①木さんのマンションはまるでホテルのようです。

(鈴木先生的公寓宛如酒店一樣。)

②あの二人の會は喧をしているみたいだ。

(那兩個人好像在吵架一樣。)

像這樣的日語和漢語能直接互譯的比喻表達方式數不勝數。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漢語還是日語,最基本的明喻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給予兩者事物的相似性,或是從已知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現象。

(2)「…如し的類型,多用于日語中的諺語、格言等慣用語表達方式當中,當然出現的幾率遠遠比不上第(1)中類型的比喻表達方式。但是由于語言的多樣化和獨特化,產生了「…如し這樣類型的比喻表達方式。

比如:

③光矢の如し(光陰似箭)

④赤洗うが如し(一貧如洗)

這種表達方式多用于中國成語當中,多是一些膾炙人口,不乏道理的表達方式。它的產生與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淵源和長期以來人們對語言的凝練有很大的關系。由此可見這種比喻方式承載著中國厚重的語言文化和交際智慧。

(3)「…にたとえ(る)的類型,多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表達方式。最常見的“比如”、“例如”、“比方說”等,翻譯成日語就是「…にたとえ(る)而派生出來的「たとえば這個單詞。先看看下面兩個例句:

⑤美しい女性のく姿をゆりの花にたとえる。

(把優美的女性的步姿比喻為百合花。)

⑥人生はよく航海にたとえられる。

(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航海。)

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兩個比喻當中,本體和喻體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也沒有明顯的相似點,卻作為比喻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存在。對此我們可以成為是一種抽象的語言信息表達成具體語言信息的比喻,從兩者所具有的本質特征而連接到一起的。例句⑥把起伏無常的五味“人生”看做是在漫無邊際、乘風踏浪的一種“航海”,從而具體形象說明了“人生”的特點。這種比喻的運用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兩者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從根本上區別于(1)類型的表達。

(4)「言わば…的類型,直譯成漢語就是“可以說”、“相當于”的意思。這種表達方式多用于不能用合適的普通的語言來具體形象的表達本體的時候,同時又為了通俗易懂,而采用的一種假定的比喻,本質上來說不是真正的比喻。

例如:

⑦これは言わばかけのようなものだ。

(這可以說是一場賭博。)

⑧萬里城は言わば中國のシンバルだ。

(萬里長城可以說是中國的象征。)

例句⑧中把“萬里長城”當做“中國的象征”,不能說是一種純粹的比喻,萬里長城是中國形象的具體代表之一,就好比富士山是日本形象的具體代表之一一樣,對比喻的本體進行擴大化,但這種比喻應用的前提應該還是說兩者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不是表面或本質的相似性。

二、比喻修辭產生的緣由

比喻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現形式中施以韻味,收到“不想說得太直接,也許用語言文字還表達不出來,更讓受眾有足夠的想象空間”的功效而采用的。在日本固有的農本文化當中,比較崇尚“以心傳心”的交流方式,避免不和諧或承擔責任,少說甚至不說,但是不得不說的時候,往往是把語言美化、形象化之后再加以表達。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均是本體和喻體的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或是具有一定聯系,或是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積累所需。

比喻作為一種語言修辭手法而存在,但最主要語言是人類創造的,而比喻也是通過人有意識的活動而產生的。同時在施(2003)論文中提到比喻就是將客觀上的遠距離相似在心理上近距離地聯系起來。比喻義與本義的關系體現了語言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聯。比喻義的本義本身有一種外張力,外張力的大小會引導比喻義生成的趨勢。說到這一點,人們在尋找喻體的時候通常是從大家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詞或句著手,進而把語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化功能重疊起來,就構成了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比如形容高峰時間的公共汽車的擁擠狀況,日語說“ラッシュアワのの內はまるで蒸しのような暑さだ”,這句話當然可以譯為“高峰時的公共汽車簡直像蒸汽浴室一樣熱”,但是這個比喻不如像“蒸籠一樣熱”明快而貼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兩方都是為了表示熱的程度,本義是相同的,但喻體卻不盡然,從各自的生活文化習慣、心理需要等選擇喻體。可見本體外張力不同會引起喻體的選擇方向不同。由此可知,比喻修辭方式的產生是一種表達心理的需要。

又在康(2011)一文中涉及比喻的心理基礎是聯想,人們通過聯想常把某些事物的品質、特征與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類比。這種聯想的產生會受到人們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比喻中本體和喻體各代表一類事物,通過相似聯想,把二者組合到一起。所謂的相似聯想,來源人心理的需要,這種動機形成的喻體從而觸及人類大腦皮層的興奮點,易于接受。比如:形容人多的比喻「芋を洗う(直譯:洗芋頭)(而相對應中文意譯:煮餃子)、形容好事情來的比喻「棚からほだ(直譯:從架子上掉下來小豆餡年糕)(而相對應中文意譯:福從天降)、形容地方小的比喻「貓の額ほどの庭(直譯:像貓額頭大小的院子)(而相對應中文意譯:巴掌大的院子),等等。沒有選擇直譯,而采用意義本質上相似點的意譯方法,進一步說明了無論哪一種語言在比喻修辭的運用上,都仍然遵循文化習俗規則。從中日異曲同工的比喻表達方式來看,選擇喻體的同時受到各自文化的牽制。因而對于不同的語言來說,比喻同時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映。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喻體,不同的喻體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比喻修辭手法的存在源于文化對語言的詮釋,單純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蒼白無力的,承載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確實羽翼豐滿。于是,借助文化的載體比喻應運而生。

三、總結

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說,比喻修辭手法的誕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比喻修辭手法的存在不僅僅是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關聯。從本義和喻義的角度來說,更是人們在正常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所需,為了順利完成語言交際,為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更容易接近對方的心理等語言和心理需求,我們就會選用一個好的喻體,達到雙方心理的共鳴。而喻體的選擇同時受文化習俗的牽制,不是說僅僅為了共鳴、為了需求而選擇喻體,是在考慮比喻的相似、類似、關聯本質特點的基礎上,緊扣比喻修辭所承載的文化而選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從本質上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加以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運用日語的比喻修辭手法。

參考文獻:

[1]張有志.淺談日語中比喻的運用[J].現代外語,1984,(3).

[2]付黎旭,雷鳴.日語修辭及表現手法欣賞[J].現代商貿工業,2010,(18).

[3]陳佳.淺析日語中的比喻表達[J].現代企業教育,2010,(16).

[4]張天奎.淺析日語中有關類似、比喻的幾種表達方式[J].日本醫學介紹,1994,(15).

[5]施春紅.比喻義的生成基礎及理解策略[J].語文研究,2003,(4).

[6]康健.試論漢語比喻的心理基礎及文化觀照[J].江漢大學學報,2011,(1).

比喻詞范文第5篇

公元1166年,陸游因為主張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攻擊,42歲時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他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第二年的四月,農村里到處打鼓吹簫,準備迎接舂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拄著手杖出發。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腳,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他便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獨特的經歷和感受,使大詩人詩情迸發,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奉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杜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繪了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萬紫千紅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苦惱、對未來寄予希望的心境。在寫景中抒懷,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深刻哲理。成語“柳暗花明”由此而來。現常比喻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或突然出現新的好形勢。

世上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失意落魄時學著像陸游一樣放寬心境走出去,走過山重水復,也許就能迎來理想中的桃花源。其實,陸游不僅仕途上舉步維艱,婚姻生活也充滿坎坷。大家熟知的一闋《釵頭鳳》便是他與唐婉“沈園絕戀”的凄美寫照:

紅酥手,黃騰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時過境遷,如今紹興沈園景色已異,粉壁上的詩詞也了無痕跡。但這一曲唐婉與陸游的愛情絕唱,卻在后世長久流傳不衰。它提醒著人們:珍惜自己擁有的,不要輕道別離、輕言放棄。

字詞活頁

定VS訂

定,意為“確定不變”。如定向、定律、定理、定義、定論;還有意為先期確定的,如定了兩桌酒席,定下三張機票,定做、定金。

相關期刊更多

國際修辭學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全球修辭學會;世界漢語修辭學會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華人時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乐山市| 偏关县| 建瓯市| 临邑县| 屯昌县| 阿尔山市| 山东省| 宁德市| 淮滨县| 吉林省| 临夏县| 富平县| 茌平县| 阜康市| 安乡县| 来安县| 吉木乃县| 大理市| 册亨县| 长治县| 汉川市| 札达县| 新绛县| 南开区| 镇江市| 岳阳县| 中江县| 屏山县| 无极县| 忻州市| 榆中县| 蒙山县| 栖霞市| 都安| 昂仁县| 沐川县| 哈尔滨市| 阿克| 普安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