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工程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系統地掌握計算機和網絡通信領域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與開發方法;
4.具有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本能力;
5.了解計算機及網絡通信領域的一些最新進展與發展動態;
6.了解信息產業、計算機網絡建設及安全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專業應用性人才.網絡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隨著現代化網絡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近年來,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傳統的思想教育理念,導致了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欠缺.因此,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需要深入探究,如何改革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亟需解決的難題.本文以棗莊學院網絡工程專業為教學改革試點,利用項目探討出地方應用型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對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2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存在問題
經過對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認真調研和學習,發現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目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2.1課程體系建設脫節,課程內容不適應社會需求
網絡工程專業是本院的新專業,很多課程沿用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但是根據人才能力培養,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有三個方向,即網絡互連工程方向、網絡應用開發方向和物聯網應用方向,而目前的課程設置不符合這三個培養目標.因此,按照這三個方向,需要對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使其符合人才培養的目的.
2.2部分網絡工程專業課程沒有合適的教材
對于網絡工程專業,各門課程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目前很多的課程,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課程內容即便是基于真實的案例,課程間的實驗案例之間不能圍繞確定的工程項目來展開,使得各課程間的聯系和應用型較差,知識點沒有貫通.
2.3師資隊伍薄弱
以項目為依托的教學體系,需要“雙師型”教師,因為“雙師型”的教師是項目驅動的引導者和裁判員.相應的對教師的要求就很高,但是學校很多教師是畢業直接走上講臺,沒有一線生產的經驗,缺乏實驗經驗,在教學中容易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
3基于項目的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構建
針對以上的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通過研究提出了基于項目的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改革,主要分為專業課程群體系建設、教程建設、“雙師型”隊伍建設三個部分.
3.1項目教學體系的內涵
項目教學體系是在項目的任務、活動、情景、結果的驅動下構建的教學體系.它是將知識消化、技能培養與工程應用相結合,把分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讓學生既知道局部,又能知道全局.通過項目的驅動,即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根據項目教學體系的內涵,網絡工程專業的項目教學體系的構建可分為3步:第一步,根據人才培養的網絡互連工程方向、網絡應用開發方向和物聯網應用方向整合3個課程群;第二步,確定了3個課程群后,根據每個課程群的培養目標,確定并設計工程項目,進而進行任務分解,根據任務制定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構建教學的內容體系,進行教材建設;第三步,根據項目及教程的需求,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構建教學的保障體系.
3.2課程群的內容整合
網絡工程專業是本院的新專業,很多課程沿用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沒有形成明確的教學體系.因此,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與標準,對接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的三個職業領域,根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制定了網絡互連工程、網絡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開發三大課程群,分別突出網絡系統互連與集成、網絡應該開發、物聯網應用開發專長與特色,為不同專業興趣與特長的學生提供選擇.給出了以網絡互連工程課程模塊為例的內在邏輯與遞進關系.給出了“網絡應用開發模塊”課程體系的邏輯關系.
3.3教材建設
基于項目的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中教材的建設與以往對一門課程教材的編寫不同,這個建設需要強調教材之間的關聯性,對課程之間的重復內容進行優化整合.設計要基于工程項目,具體來講就是要基于典型的項目來分解出對應的各門課程,然后根據任務分解來確定各課程相應的教學內容.
3.3.1項目的設定在設計實驗項目時需注意典型性、實踐性、漸進性和系統性四個方面,工程項目需要廣度和深度的覆蓋網絡工程專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而且需要一定的創新性.在課程群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實驗項目之間要相互聯系,前后連貫,是一個大項目的組成部分或者模塊,只有這樣,通過課程群的學習學生才能完成一個較大的工程項目.在實驗項目中我們以本校的數字化校園項目來進行設計和分解.因為從規模和應用上,數字化校園網具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完整特點,以本校的校園網作為原型,可以讓項目對基本技能、初步設計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出層次性、系統性的要求.
3.3.2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確定好項目后,對校園網項目進行分解,細化為若干個局部任務,將每個任務設計為一門課程可承載的工作量.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和訓練方式,制定課程群中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依托任務來進行知識和技能準備.以網絡互連工程方向為例,課程群的教材包括《計算機網絡基礎》、《綜合布線》、《路由與交換技術》、《網絡協議與分析》以及《計算機網絡編程》5本教材.知識點和技能點確定后,就可以設計教學環節,從而編寫課程群的教材,如教程、實驗指導書、課程設計等,實現教學教材的體系化建設.
3.4“雙師型”隊伍建設
“雙師型”的教師是項目驅動的引導者和裁判員,在基于項目的教學體系中起到關鍵作用.項目的選擇和設計、任務的分解和教材編寫、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開展等每個環節都要依賴于教師.所以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更要具有豐富的項目經驗,要對項目深入了解、全盤掌握,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具體“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主要有以下措施:
(1)教師集體備課、集體實驗、集體研究教學方法、集體編寫教程等;
(2)安排教師到企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增強教師的項目經驗.
(3)專業教師參與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的指導,以及實驗室、實驗中心的軟硬件的建設;
(4)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各種專業認證考試,指導學生參加競賽和申報大學生SRT項目;
(5)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請企業的技術人員到學校指導實踐課程.
4結束語
1)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了加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一畢業就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遵循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按照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到綜合設計其內容,形成一個有梯度、有層次的教學過程。實踐環節包括課程實驗與實訓、實習、創新能力培養、職業能力培養等。課程實驗與實訓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專業基礎課、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中的理論課都配有實驗學時,以課內實驗或課程實訓的方式體現。根據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與網絡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我們制訂了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實訓包括課程實訓與綜合性的實訓,課程實訓在課程學習的最后1周進行,綜合性的實訓一般在相關課程學完前后的1~2周進行。為了保證實訓效果,我們加大實訓平臺的建設與改造,使其滿足以下幾點要求。①設計性與綜合性實訓的要求;②實驗室對外開放的時間應能滿足學生實訓的要求;③跨專業的綜合實驗要求。同時,實訓內容緊跟企業需求,題目由企業工程師與相關老師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實際需求聯合制訂。指導教師在實訓開始前編寫任務書和指導書。任務書說明實訓的目的、要求、題目和內容。指導書是實訓的輔助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內容包括課題的教學要求、內容、相應的設計或操作方法、步驟、進度安排及技術資料使用等。
2)整個實訓過程分成幾個相互聯系的若干階段進行,在每個階段進行前,指導教師首先介紹該階段進行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在每個階段結束時,應核對階段結果,以便及時發現典型的方法(正確的和錯誤的),并作集中啟示或讓學生討論,使正確的方法得到肯定,錯誤的方法得到糾正。實訓教師由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及有實際工程經驗的教師擔任,最終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實習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網絡工程項目的實踐經歷,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同時,通過實習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專業[6]。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縮短與崗位需求的差距,我們實施了“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把傳統4年的課程設置壓縮到3年完成,最后1年時間所有學生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針對某個崗位的專業實習、社會實踐與畢業設計等綜合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實戰能力。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性質和實習目的,網絡工程專業的實習教學形式主要包括教學實習、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教學實習是學生在第2學期與第3學期之間安排的一種實踐性教學形式,一般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網絡工程專業的感性認識,并接受勞動紀律、文明生產等教育,以教學為主,不強調完成實際任務。專業實習是學生按照網絡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的要求,到網絡公司或軟件公司參與與網絡工程專業相關的實踐項目,培養鍛煉工程能力。整個實習對校外實習基地選取、指導教師職責、學生要求、實習計劃制訂、實習前準備、實習過程要求、實習考核方法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3)社會實踐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參與公益勞動、社會調查、軍事訓練、科研活動等,這是引導學生接觸社會和群眾,認識國情與民情的重要途徑。創新能力培養是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為后續創新實踐、畢業設計和將來進一步深造或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實施方式包含學科競賽、學術論文、專業認證、創新實驗、學術講座等。學生經過以上3種能力培養后,并沒有完全成為一個職業人或社會人,缺乏相應崗位工作能力與職業能力,因此,學生必須到企業中去,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2構建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1)打造以專業老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通過“校內課程跟蹤-企業師資培訓-企業跟崗”三級師資培訓體系加強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帶著任務參加培訓,根據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并將先進理念落實到其中。
2)建設能夠滿足人才培養的硬件環境。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能力,不能單純依靠教室和實訓室,實訓基地建設是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校內實訓基地要按照市場化、項目化和產品化要求建設,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校外實訓基地要選擇企業資質較高的企業進行合作,同時企業合作數量應該達到一定規模,確保有充足的崗位滿足學生跟崗頂崗實踐。
3)完善實踐教學監控體系。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效果,在學校實踐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指導下建立“校領導聽課—校教學督導團—院教學督導組—教研室—學生座談”的5級教學督導制度,對實踐教學質量進行監控。①校領導聽課采取隨機抽選課程方式,校領導聽課后填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交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辦公室。②校教學督導團采取隨機聽課與集中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的實踐課教學質量進行考評,督導團聽課一般采用當場反饋意見的方式,主要檢查學生試驗報告完成情況和教師試驗手冊填寫情況,檢查結束后督導團會寫出總結并向主管教學工作副校長、教務處、各學院主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集體反饋。③院教學督導組則對院內教師的實踐教學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和指導。④教研室則采用公開教學、聽課評課、教學方法研討等方式定期開展交流,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⑤學生座談分別在開學后的第3周、期中、期末開展,收集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意見。教師根據反饋意見進行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調整。每學期末,學校根據以上5個環節的評價對教學實踐教學進行綜合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分。
4)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在建立教學監控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具體課程,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首先,對于實驗課應從實驗預習、實驗結果、實驗報告以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考核,加大實驗預習與實驗結果所占比重。其次,對于單獨開設的實踐課,除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考核外,還應考慮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具體形式可由課程組根據具體課程靈活確定,并在教學大綱中給予明確的規定。第三,對所有的實踐課程,應建立完整的、明確的評分標準和規則,并將其公布給學生,教師在實踐環節應嚴格按照制定的標準和規則執行。最后,對于參與學科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等項目并獲獎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的創新學分。以上措施可使學生提高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最終達到實踐能力培養目標。
3結語
關鍵詞:網絡工程專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計算機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網絡工程專業知識領域的特點:知識結構涉及計算機科學和數據通信等核心技術,知識更新快,與應用實踐結合緊密。網絡工程專業培養計劃應對工程技術知識和素質教育有嚴格的要求,對人才的培養要注重三個方面:創新思維和分析能力,專業知識學習興趣和方法,工程實踐動手能力。
網絡工程專業屬于信息社會建設和發展急需的專業,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設置立足讓學生知道做什么,為什么做,怎樣做,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網絡工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網絡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主導思想是“加強多學科理論基礎教育,突出網絡工程專業特點,注重實踐技能訓練,探索主動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專業課程體系構成及學分設置
網絡工程專業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一些核心的學科基礎課應有統一的要求,在計算科學理論、技術和應用等知識結構的理解和掌握上與其他計算機類專業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專業課程設計和建設上只有突出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和計算機網絡應用知識的教學,才能形成網絡工程專業特色。還要考慮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知識學習有基本的要求。
課內教學和獨立設置的實踐環節,學分要求分別為140學分和20學分。課內教學按課程類別進一步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通識課。課內教學和獨立設置的實踐環節的課程體系構成及學分設置如圖1所示。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選課空間,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增大選修課的比重,在課內教學和獨立設置的實踐環節的學分中,選修課的比例占31.5%。
課內教學和獨立設置的實踐環節160學分,加上規定的創新能力2學分和課外教育項目學分11學分,最低畢業學分要求為173學分,專業最低畢業學分構成如圖2所示。
主要課程包括:計算科學導引、程序設計基礎、電路與電子學、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軟件工程、計算機組成原理、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實驗、網絡安全技術、網絡設計與工程、Linux網絡環境、計算機網絡管理、TCP/IP協議分析、IPv6技術、網絡編程、網站開發與維護、網絡仿真和模擬課程設計。
專業知識領域模塊包括:計算機軟件基礎、電路與數字邏輯、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組織、嵌入式系統、計算機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設計與應用。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樣突出網絡工程專業知識的特色,同時也需要考慮網絡工程專業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聯系。在制訂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進程計劃時,往往要考慮課程先修關系。由于一些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時數的限制,以及需要滿足對學科基礎課程的要求,對計算機網絡和專業課程的學時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3專業課程層次設計
采用三個層次描述網絡工程專業課程知識,自底向上依次為計算機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設計與下層課程知識為上層課程知識的基礎,需要說明的是在某一門課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論知識、又包括技術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情況,例如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網絡”。三個層次的專業課程設計可以體現網絡工程專業的特色,注重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銜接,使知識結構流暢、看起來一目了然、學習起來循序漸進。三個層次的專業課程知識描述如圖3所示。
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核心,設計出理論、技術和應用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知識領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課程內容前后銜接、連貫相通、循序漸進、易學易懂。
3.1計算機網絡理論課程
計算機網絡理論是專業課程的基礎,開設的課程有:計算機網絡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協議分析。
計算機網絡原理從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層次、網絡協議、網絡服務、網絡接口和對等層定義和功用出發,描述當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5個層次的功能、位置和協議數據單元(PDU),涉及可靠數據傳輸(RDT)、網絡協議設計及實現、流量和擁塞控制、網絡尋址、路由選擇協議、網絡互連、局域網絡、無線和移動網絡、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
通信原理講述通信基本理論和數據通信基礎知識,涉及到傳輸介質、信道容量、信道復用技術、交換技術、編碼技術、差錯控制技術,這部分知識內容以夠用為原則。通信原理的知識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會多次用到,在計算機網絡中包含“數據通信基礎知識”一章內容,從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層面歸納兩種技術的結合和聯系。
TCP/IP協議是因特網的語言,是計算機網絡事實上的工業標準,講述時結合與開放系統互連(OSI)框架,以及當代5層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進行比較,強調網絡體系結構和協議分層的基本原理。討論因特網和身邊網絡正在使用的各層網絡協議,涉及的網絡協議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
計算機網絡技術涉及網絡實現的技術和方法。開設的課程有:網絡編程、網絡安全技術、網絡管理、IPv6技術等。
采用三個層次描述網絡工程專業課程知識,自底向上依次為計算機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設計與網絡編程課程講述網絡軟件設計技術和方法,重點是理解網絡協議、對等層協議實現、套接字編程、C/S計算模式、B/S計算模式的方法和技術。
網絡安全涉及網絡中的認證和加密技術,涉及對稱密鑰加密機制、公鑰加密機制、安全認證、數字簽名與報文摘要、網絡病毒防治技術、網絡協議安全、防火墻、入侵檢測。
網絡管理涉及網絡管理體系結構;抽象語法標記ASN.1;管理信息庫MIB;網絡管理協議;遠程網絡監控;網絡管理;網絡管理實現技術。
IPv6技術是新一代網絡技術,課程內容涉及IPv4存在的問題;IPv6技術歷程;IPv6協議格式;IPv6與IPv4的主要差異;IPv6地址技術;IPv6路由技術;IPv6安全技術;IPv6過渡方法;移動IPv6。
3.3計算機網絡設計及應用課程
這部分課程的選擇和講述主要是圍繞當前網絡的主要應用展開。涉及的課程有:網絡設計與工程、Linux網絡環境、網站開發與維護、網絡仿真與模擬、網絡工具應用等。
結合因特網和身邊的網絡介紹和描述網絡應用課程,讓學生知道學的理論和技術用在哪里、如何應用、怎樣用好。
這部分課程內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和代表性。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網絡軟件實踐,以及組網技術訓練,加深對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在網絡組網、維護和管理中對所學的計算機網絡理論和技術知識進行檢驗。從應用的層面使學生明白學到的知識用在哪里、在哪里,將來怎樣用的更好。學生學的懂、又會用,增加了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
3.4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設置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網絡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在學科基礎課的知識架構上,為網絡工程專業課提供基礎和支撐,考慮到計算機網絡知識更新的加快和內容的增多,把計算機網絡課程設置為理論課,重點講深、講透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和技術基礎知識,增加數據通信基礎知識、無線網絡、對等(P2P)網絡、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的基礎知識,為后續課程開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最初是將計算機網絡課程的開課時間放在第五學期,問題是學生反映接觸到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較晚,也影響到后續網絡專業課程的開設時間。經過取舍,最后這門課程的開課時間放在第四學期,與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組成原理在第四學期同時開課,使得后續的網絡專業課程可以提前開始,使學生盡早開始網絡專業課程的學習。
4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及開課學期
網絡工程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對幾門重要的網絡工程專業基礎課,均分別設置至少兩周的課程設計和課內實驗。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大一程序設計基礎等學科基礎課程的實驗基礎上,專業實踐課程內容從大二開始設置,目的是使專業實踐早接觸、不間斷、相互聯系和支撐。網絡工程專業主要的實踐環節課程如表1所示。
從這些課程的屬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論與實驗的結合,有單獨實踐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讓專業學生早接觸實際工程應用,體現網絡工程專業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論、技術和應用融合的課程教學方法
專業課程體系框架設計立足讓學生通過身邊和所用的網絡,類比人類社會中的通信活動學習網絡知識。結合專業培養方案,設計優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各課程的教學大綱。針對專業的特點,以及學生對學習專業知識的需求,把專業知識理論、技術和應用融合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注重和體現“理論、技術與應用知識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和網絡協議理論的闡述,說明計算機網絡涉及到的各種技術(例如交換、復用、協議分析、尋址、路由等技術),結合因特網應用(例如域名系統、Web應用、電子郵件、局域網等應用),使學生容易理解網絡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組建網絡需要的技術、明白怎樣使用網絡的方法。
網絡工程專業是一個軟、硬結合,面向工程和應用的計算機類專業。要求學生較系統地掌握網絡工程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必要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網絡工程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網絡設計、規劃、組網、編程和管理的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系統綜合開發、應用的方法。
通過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課程的學習,在學生掌握和具備了扎實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基礎上,鼓勵網絡工程專業的同學積極參與國際上認可的思科網絡認證考試和網絡工程師認證等考試,使學生較早了解實際工作要求和社會需求,檢驗自己專業知識學習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學習目標。
網絡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與其他專業的課程相比較,網絡工程專業課程中,往往在一門課程中就會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教學內容比較雜、比較散,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在一門課程中又不能對涉及的各學科知識有過多介紹,一般時數夠用為止,這會對學生較好地理解、融合相關的學科知識帶來影響。
在課程教學中采用“理論、技術與應用知識相融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明了各學科知識的來龍去脈、之間的聯系,會激發學生學習專業所涉及學科知識的興趣,通過閱讀相關學科知識文獻,通過身邊的應用學習技術,并上升到理論,進一步理清楚各課程之間的脈絡關系。結合專業實踐課程,明白怎樣應用專業知識,對技術和理論課程知識更深一步驗證和理解,在實驗中培養動手能力,學會查閱文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對專業課程系統的學習,掌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
6專業建設和教學計劃實施的分析和討論
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的目標:培養掌握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知識,掌握網絡工程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實現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計算機網絡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問題的創新型網絡技術人才。
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應具備在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和網絡技術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開發工作的扎實基礎。可以在國內外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機構從事計算機網絡的規劃、設計、組網、應用和管理,以及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和網絡技術的科學研究與開發工作。
經過幾年專業培養計劃研究與探討,感到把網絡工程專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是長期的、需要團隊協作的工作,專業課程建設工作任重道遠。專業課程建設需要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優化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設置。設計出與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培養計劃,有與培養計劃配套的課程體系與教材,重點建設一至兩門精品示范課程。同時積極采用網絡化教學、案例化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的培養是第一位的,采取進校后對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教育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是什么、學習哪些知識內容、課程有哪些,將來畢業以后可以從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讓學生學的明白、知道怎樣學、對所學習專業有興趣。從培養專業學習興趣出發,讓學生熟悉設計、組建、管理和應用計算機網絡的全部過程,以及所要學習主要專業課程,需要閱讀的相關學科的書籍。
實施專業年級班主任和指導教師制度。實現對學生專業學習的及時幫助和指導。為幫助學生在制訂專業培養計劃時,給出了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選課示例,供學生參考。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個性化的選課方案。
中國高等教育從2002年起開設網絡工程專業,到2007年,開設網絡工程專業的高校(含獨立學院)已經有207所,各高校在網絡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專業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由于側重不同,在課程設置、培養計劃實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異。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設、積累和擁有先進、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專業實驗教學環境。在專業教學研究基礎上,出版學術著作和編寫配套實驗指導書,設計和編寫符合我國高等教學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的網絡工程專業課程系列教材。同時,加強各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在專業培養計劃研究、專業課程建設方面的學習和交流,并盡早成立網絡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協調和引導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加快網絡工程本科專業建設步伐,為信息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網絡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組.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0-25.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 王相林. 計算機網絡[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Building for 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在信息時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工程專業知識急需與國際接軌,應用能力與英語閱讀交流能力逐漸成為網絡工程專業學生掌握的必需技能。如何針對網絡工程專業的特點,將英語教育和計算機網絡專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直接了解到最新的網絡前沿資訊,把握最新的網絡發展動態,掌握最新的網絡技術,并運用合適的觀點與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已成為計算機網絡“雙語教學”的關鍵[1]。
1 網絡工程專業雙語課程定位
雙語教學的具體做法是用外語作為教學媒介進行其他學科的教學,融學科教學與外語教學為一體,為外語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實踐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為學生以后檢索、閱讀科技文獻資料,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打下基礎。所以,讓學生掌握課程的專業知識是開展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基本目標。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講,如何在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完成應用型專業模塊的教學,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英語水平,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2]。
2 計算機網絡課程雙語知識模塊設計
基于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工程師”職業能力培養的內容[3],針對雙語課程培養的目標,設計計算機網絡課程知識模塊,包括網絡原理模塊,局域網模塊,廣域網模塊,網絡傳輸模塊,網絡應用模塊五大模塊[4],如圖1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定期下發的計算機網絡新技術英文閱讀材料,比如:國際知名期刊PERVASIVE computing 的 “An Introduction to RFID Technology”文章等,既可以引導學生對RFID,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以及對英文文獻的學習能力。
3 計算機網絡課程雙語案例確定
以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英文閱讀聽說能力為手段,明確各知識模塊的知識內容,在各章節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設計英文實踐教學案例[5]。計算機網絡課程英文實踐教學案例設計如圖2所示。
4 教學效果
通過全英文課件,和課外計算機網絡新技術英文閱讀材料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增強了學生對網絡新技術的了解;定期讓學生根據所給閱讀材料做PPT講解,通過組會討論的方式,增強了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升;通過制作全英文案例的實驗報告,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英文理解力,又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