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伯牙鼓琴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設計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體特征,借鑒"先學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點撥感悟,激發共鳴,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4)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積累中華經典詩文,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高山流水》視頻及其音樂、《二泉映月》音樂、課件。
學生準備:(1)要求根據預習卡預習課文;(2)搜集伯牙、鐘子期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1 音樂導入,激趣
(1)課前熱身。交流朋友情誼的名言詩句。
(2)欣賞音樂:欣賞視頻《高山流水》說感受。
(3)揭題板書。讀好"弦"字。
2 由題引入,形成導學
2.1 理解課題: 交流資料
2.2 形成導學:你想提什么問題?
(1)伯牙為什么要絕弦?
(2)怎樣絕弦?
(3)結果怎樣?
2.3 回顧學法:
(1)、多讀,讀通讀順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理解課文
(3)、體會課文感情
3 初讀課文,感知韻味
(1)指名讀
(2)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
(3)生自由朗讀課文。
(4)師生配合引讀。師"伯牙善鼓琴--"生:"鐘子期善聽"……
有什么發現?(開頭是交替著描寫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寫伯牙一個人)對,抓住這個規律就好背誦了。
(5)指名讀、齊讀、評價。
4 互助議學,理解課文
5 展示成果,解決問題
5.1 理解課文。
(1)、理解關鍵詞語。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兮"、"謂"、"乃"、"復"
(2)、小組小組pk,交流理解。
5.2 解決問題:解決第三個問題。
6 拓展細品,共鳴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難。
(1)理解知音: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名滿天下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之前,他還會缺少贊美嗎?假如你們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聽眾,你會怎么贊美我?
(2)感悟相遇。
師: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師:子期說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對,是志向,(板書: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帶"志"的詞語來形容?志存高遠,壯志凌云、志向遠大。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來,再來贊美一番。
師: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師:凡伯牙所念者,鐘子期必得之,這就叫做知音,(板書:念,得、知音)聽了知音的贊美,大家說,伯牙心情會當如何?
請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
6.2 感喪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與子期結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師:然而世事難料,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來的卻是一個噩耗――(課件出示灰暗畫面)
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更讓伯牙感動的是,伯牙知道了鐘子期在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傷心欲絕,悲痛萬分,不禁撫琴大哭,彈了一曲當年的《高山流水》。
師:可是,此時,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當年的子期那樣說――;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志在清風,再也聽不到――;伯牙所念――無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書:志、念、得)
6.3 豐富內容,拓展閱讀。
師:伯牙彈完了高山流水,絕望至極,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擦去板書知音)說罷,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升華感悟:作為一名已經成名的樂師,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金錢、名譽、地位、快樂……)
(2)鏈接閱讀:接著,俞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3)閱讀詩作:師: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出示)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風明月酒一樽。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4)配樂寫話:2000多年后的我們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贊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快,提起筆來,讓你的思緒在紙上盡情地流淌吧!(配樂高山流水,學生動筆寫感受,交流,點評。)
4、動情讀文。師: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難覓;云煙萬里,佳話千載,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讓我們一起動情地讀這篇課文。)
7 作業布置
(1)試聽音樂《高山流水》。
(2)背誦課文。
(3)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故事文言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
注釋
善 :擅長,善于。
鼓:彈奏。
聽:傾聽。
絕 :斷絕。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說。
善哉 :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于“啊”。
若 :像……一樣。
洋洋:廣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為,以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里讀作xián的音。
朋友大致分為兩種。或是知己,亦或是過客。在交朋友上,我們一直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宗旨,不求多,但求精。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隨之便想到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或許,朋友之間的情誼就蘊含在這杳杳琴音中了,言語也略顯蒼白。而“子期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或許,這般的知己,就是對友情最好的詮釋。
在古代漢語中,“朋”和“友”都有友人、知己的意思,那么,即使將兩字拆開,也不會影響其中的意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朋友又怎么能輕易分開?
朋友是一把鐵鏈,它可以鎖住彼此的心靈。
朋友是一座橋梁,它可以溝通彼此的內心,交流思想。
而在當今社會,朋友的定義是什么呢?有人說:“朋友就是互相利用的吧!”也有人說:“你有錢的時候就是朋友,沒錢的時候就是損友。”
而我卻認為:朋友不應該這樣狹義的理解。只要你善于去摸索,去攀爬,愿意對別人付出真心,就會獲得真正的友誼。
忠誠的朋友所帶給你的是穩定的信任,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尋求他的幫助,因為是朋友。
有了朋友,在孤獨的時候,我們便有了精神的寄托,在煩惱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心的向朋友傾訴,因為是朋友。
真誠的友情是長久的,不會暫留如水,瞬時煙消云散。有時候,朋友的一拳,勝過敵人的一吻。
伯牙是不會咬人的。伯牙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位斯斯文文的音樂大咖。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等,是他冠絕千古的代表作。
伯牙的原籍是在楚國的郢(ying)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也有人說“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其實這都是上了小說家馮夢龍的當,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其實,他就姓伯。
創作俱佳的伯牙
伯牙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琴師,他擅長七弦琴演奏,琴藝非常高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既是彈琴高手,義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素有“琴仙”的美譽。因為伯牙過人的才華和崇高的聲譽,非常重視高雅藝術的晉國,就委任這位很有文藝范的伯牙老師一個不小的官職。
你要問伯牙老師的演奏技藝究竟有多高明?咱就這么跟你說吧,在《荀子?勸學篇》中有這樣生動傳神的描述――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mo)。意思就是說,每當伯牙彈琴的時候,美妙的音樂會引得正在吃草的馬兒也會仰起頭來聆聽。你看看人家有多厲害,別以為對牛就不能彈琴了,只要你琴藝足夠高明,無論是牛呀馬呀豬呀,也都是能夠欣賞的。
自然成就非凡
據說,伯牙從小就非常聰明,酷愛音樂,他拜當地一位很有成就的演奏家――成連為師。常言道,琴不離手曲不離口,伯牙同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經過幾年時間的刻苦練習,伯牙的琴藝大有長進,已經成了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一直在苦苦琢磨,如何才能突破瓶頸,再上一個臺階。
成連老師對伯牙說:“你的演奏技巧已經很不錯了,致命的缺陷就是你對音樂的理解還不到位。你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手彈別人的琴,沒有把音樂的喜怒哀樂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說白了就是不走心。這就好比一個人穿著偷來的衣服,不合身。你很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很難去打動別人。”
伯牙一聽,連連點頭,他迫不及待地追問:“老師,那您說我該怎樣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呢?”
成連老師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孩子,我已經把自己能教的技巧全部教授給你了。如果你還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那就跟我一起去拜訪我的恩師方子春吧!他老人家琴藝出神人化,平時隱居在東海仙山。只是,這路途遙遙,車舟勞頓,非常辛苦啊!”
“老師!您放心好了,只要是為了學習,吃再多的苦我也是樂意的。”少年伯牙毫不猶豫地保證。
于是,師徒倆立刻備好行囊與干糧,駕船出發了。
伯牙跟隨著成連老師,風雨兼程,終于來到海上音樂圣境――連島。可是,師徒倆尋遍了整個島,也沒有找到方子春大師。
成連老師問伯牙:“現在要么你跟我回去,要么你就在這孤島上等他,我過些日子再來接你。”
一心想要討取“真經”的伯牙,毅然地選擇了留下。
連成老師駕船離開了。伯牙一個人在孤島苦苦守候。他整天與海鳥相伴,與浪花交談,沐浴海雨天風,漸漸就進入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境。
有一天,伯牙坐在巖石上,他仰望天空云卷云舒,覺得心中有美好的旋律如泉水般噴涌而出。于是,伯牙席地而坐,即興撫琴。他正彈在忘情之處,忽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據說,這是琴與琴師的心靈感應。
“妙,真是妙不可言啊!”隱身在不遠處樹林里的成連老師由衷地贊嘆。
到了這個時候,伯牙才真正理解成連老師的良苦用心。原來老師就是要讓他感悟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創作靈感啊!
一、 背景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千年,流韻悠長。文言文,語言簡練,極具概括性,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中國的傳統經典如《論語》、《孟子》、《四書五經》等正是通過這種文字載體傳承下來。但在白話文通行的今天,文言文卻以其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特定歷史的文化背景,遠離現實的舊章典俗,一直被語文教師視為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教得艱難,學生學得痛苦。新課改以來,在各版小學課本中出現了多篇文言文,如人教版在五年級下冊安排了《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安排了《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安排了《文言文兩則》。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而關于文言文的具體表述只有在第四學段才有:“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小學階段中,新課標要求只提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二、 現狀掃描
新課標沒有在小學階段明確提出文言文的具體目標和教學要求,大家對文言文的教學研究較少,公開課、教研課也鮮有涉足。這就讓小學語文教師在面對文言文時無所適從,無從抓起,在教學中常常表現出這樣兩種狀態:一種是與中學教學混為一談,任意拔高;另一種是以文解文,浮光掠影。
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在小學階段安排文言文顯然與初中階段學習文言文是有不同著眼點的。如何遵循課標的要求,在全面解讀教材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原有經驗,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必要。
三、 實踐探索
《伯牙絕弦》的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仍是一個陌生的存在。這篇文章用不足百字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絕弦不復彈”的動人故事。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該如何處理文本?是理解字、詞、句,還是誦讀、體味、積累?在對課標進行深入解讀后,我們以為,小學階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教學中主要讓學生自己借助課后注釋理解,教師適當點撥講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要重視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取舍,將《伯牙絕弦》這篇課文的目標設定為:(1)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2)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3)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在確定了教學重點后,我們在教研組中進行了試教。某教師在教學中從課題切入,抓住“絕”字理解,然后又理解“善”的意思,并指導學生想象“好像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逐步理解伯牙失去好友后摔琴的情景。雖然教師教得努力,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卻不甚理想,學生總有一種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在教研組的評議中,大家都在反思:“為什么課堂呆板沒有韻味?為什么學生游離文本之外,感受不到藝術的價值?”在大家各抒己見后,我們達成了共識:“學生對文本不熟悉是本因,對故事背景不了解是關鍵,對文化元素不清楚是阻礙”。
因此,我們對教學主線再次進行了設定:在教學文言文時學生要做出充分的準備,課前查閱相關的背景,以及高山流水的典故,了解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教師也要先對古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古文的朗讀方法,自己要先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語氣、肢體、課件、音樂等的設計努力營造氛圍,一種古文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古風、古韻中品味“知音”,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的純真友情。
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另一位教師再次執教此課時,準備充分:如為更好地了解伯牙琴藝高超,補充“伯牙善鼓琴,動物皆動情”的典故;為感受知音相聚的融洽和歡愉,補充“一見如故”的典故;他還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以書軸為背景,以古琴音樂為背景,以隸書體為文字,形成一種典雅的書卷味。在教學時,他注重語言的韻味,從朗讀拉近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距離,為讀出古文的節奏、韻味奠定基礎,同時為下文的語言積淀作出鋪墊。這樣文言文的氣氛形成了,學生很快就融進了文言文的場景中。在對文本的處理上,這位教師從“絕弦”切入,引導學生感知伯牙為何絕弦而終身不復鼓。學生在深入理解“絕弦”的含義后,以“知音”為線索,體會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摯友情,進而進行語言拓展: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你又會如何贊嘆?讓學生深悟藝術美和知音情。而當讀到子期病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教師讓學生體會:此時的伯牙心情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對痛苦、絕望的伯牙說些什么嗎?安慰他還是鼓勵他?讓學生明白絕弦是一種境界,升華了情感。教師整堂課的設計以讀為本,先讀通,關注文字;再讀懂,關注語言表達的內涵;最后讀深,關注文本的文化價值。這樣的設計思路符合兒童閱讀時的“漸悟”規律,層層推進。
在對兩次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其實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對,方能有的放矢,達成高效。
1.讀通文本明其義
朱熹曾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而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尤其要重視誦讀,只有如此才能為學習者開啟探尋文本真義之門,引領學生跨入其中,徜徉其間,涵詠體悟。正如后一位教師用“春雨綿綿、白雪茫茫、千里迢迢”等詞為文言文的誦讀作鋪墊,為形成文言文的氛圍作準備,然后又帶領學生一起來讀這篇古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細讀,學生越讀越有韻味,宛如一個個風度翩翩的君子。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只有讀準字音,讀準句子的節奏,讀出文中的語氣和情勢,才不致曲解詞意句義,才能恰切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郁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的字的意思,讓學生能讀通文章的大意。
2.領會文本悟其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文言文的教學也必須遵循這一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讀通文言內容的基礎上,讀懂文意,進而讀出文氣,讀出個性化的理解,完成對文言文的整體理解,從而享受文言誦讀帶給他們的成就感,使學習興趣持久高漲。
3.延伸文本促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