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毒式傳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網絡視頻 廣告 病毒式 受眾
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是廣告主通過互聯網中的視頻把產品或信息傳播給目標受眾,受眾在接收過程中又將產品或信息主動、快速地傳給他人的一種網絡廣告形式。在“病毒”傳播過程中,傳播執行者是受眾,不管廣告內容本身是什么、傳播過程如何,受眾是信息的最終和有效接收者,而且傳播過程中的執行者也是受眾,因此廣告商最關注的對象是受眾。本文將從受眾的特點及需求角度來探討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的傳播策略。
具有分享精神的受眾
在傳統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的角色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受眾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傳播信息,這樣一來,受眾的個性和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能夠通過網絡第一時間與親朋好友分享感興趣的信息,這也正是網絡視頻廣告得以病毒式傳播的原因。鑒于此,學者也加大了受眾在傳播學中的研究力度,研究理論也從“子彈論”發展到“有限效果論”。
更為接近的網絡媒介接近權。美國杰羅姆?巴倫(Jerome Barron)于1967年正式提出了接近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理論。廣義的接近權指的是通過媒介播出的娛樂節目或媒介發起的社會活動及在媒體上刊登作品等。狹義的接近權則是指每個公民都有權在媒介上發表意見、觀點,有自由表達的權利。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Web2.0技術的應用,相比傳統媒體時代,網絡受眾對于媒介的使用權和參與權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觀,更進一步接近了互聯網媒體。創作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和其進行病毒式傳播的前提條件就是這種更為接近的網絡接近權。
權利空間的打破。傳統媒體在承擔監視社會環境任務的同時也有選擇的權利。在傳統媒體運行時,信息只有在得到把關人同意后,方可得以進入。把關人在選擇過程中,盡可能通過符合自己利益的信息,同時盡力扼殺與自己或公眾利益相違背的信息。這種情況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得以改觀。在網絡寬松的環境中,受眾可以自由地信息,信息的篩選也不像傳統媒介那樣會有專門組織來進行專業的審查,更關鍵的一點是,信息者在網絡中大多是匿名的,這樣一來,網絡背后把關人功能弱化甚至失效。因此,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權利空間。把關人功能的弱化導致傳播門檻降低,網絡中出現了一些原先不可能在傳統媒介上出現的信息,如一些“被禁”廣告反而在網絡中流行起來。
受眾地位的上升。相比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中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網絡的互動性使得受眾可以主動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收者制定的信息;也讓受眾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不必看自己不想看的廣告,不再受到廣播、電視播出時間及報紙雜志發行周期的制約。在網絡瀏覽過程中,受眾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廣告信息,也可以用鼠標關掉不想看的廣告,甚至可以用軟件來屏蔽不愿看的廣告。網絡廣告傳播過程中,受眾由過去被動接收的角色向“受眾本位”轉變,這些都體現了受眾地位的上升。
受眾的雙重角色。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受眾有著更多機會親身參與到媒體的活動中來,受眾的接近權得以實現,受眾的地位得以提升,受眾的自主性也得到增強,與此同時,受眾的角色也在發生改變,由單一角色發展到雙重角色,即從信息接收者發展到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傳播者。隨著Web2.0技術支持下的即時通訊、博客、微博等的出現,受眾可以選擇接收或拒絕廣告,也能與他人一起評價廣告,還可傳播廣告。這樣一來,受眾在成為“病毒”感染者的同時也能成為“病毒”傳播者。在網絡視頻廣告病毒式傳播過程中,受眾看到這個廣告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受眾是否愿意花心思來傳播這個廣告,甚至花時間來討論這個廣告的內容和意義。
“病毒”傳播中的使用與滿足
卡茲于1974年提出了“使用與滿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的傳播模式。“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作為研究出發點,認為受眾是帶著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去主動接收媒介信息的,在分析受眾動機的過程中找出媒介給人帶來的效用。該理論最大的意義在于能夠發現和滿足受眾需求,讓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廣告商將傳播重心從傳播者和媒介轉至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需求方面。受眾在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的傳播過程中地位突出,不僅扮演著接收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而且擔任著“病毒”把關人的職責。遵照“使用與滿足”理論,必須先發現受眾的需求動機,再想方設法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才能以病毒式方式擴散開去。
“病毒”傳播中受眾的需求。受眾的需求表現在網絡中是非常多的。馬斯洛通過研究,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論,將人的所有需求,按照一個梯形進行排列,從高到低依次為自我實現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被接納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五個層次。著名網絡專家黃彥達在網絡領域對馬斯洛需求層次圖進行了重新闡述,從高到低分為自我實現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和存在的需求三個層次。社交的需求由被接納的需求和自尊的需求整合而成,存在的需求則由底層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組合而成。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受眾需求層次來發現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受眾的需求動機,從而為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的傳播提供一個基點。
娛樂的需求。受眾使用互聯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工作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娛樂需求,而且各種娛樂需求在增加,導致網絡娛樂化加劇。《第27次中國互聯網報告:個人互聯網應用指數》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排名前8位網絡應用的使用率從高至低依次是:搜索引擎(82.0%)、網絡音樂(79.2%)、網絡新聞(77.2%)、即時通信(77.1%)、網絡游戲(66.5%)、網絡視頻(62.1%)、電子郵件(54.6%)、更新博客(39.9%)。從中可以看出,涉及娛樂的項目使用率都比較高。同時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統計數據表明,網絡中播客、視頻的受眾年齡段在19~25歲之間是最多的。這群受眾大多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他們年輕而充滿活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緊跟時代、追逐時尚,對娛樂有著強烈的追求。
在觀看網絡視頻廣告時,若能引得受眾高興,那么受眾的娛樂需求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滿足。這種高興可以來自感官的刺激,或來自對新奇事物的獵取,或來自焦點事件的關注,或許只是看過視頻之后的放聲一笑等。受眾只有在娛樂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在不抵觸廣告內容的心情下,進一步地理解廣告,為下一步向親朋好友傳播自己喜歡的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做好心理準備。
社交的需求。娛樂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受眾進一步考慮社交需求。“六度分割理論”應用于Web2.0中,引發了網絡社會化概念的興起。在1960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ligram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論”。研究表明: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這一理論正好解釋了Web2.0的社會性特征。隨著網絡中Web2.0技術的應用,很多網絡軟件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人們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并通過虛擬社群的形式,形成一個小社交圈。這種社會性軟件有很多,如Blog、即時通訊、微博、Facebook等,這些軟件都為受眾社交需求的滿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在新技術推動下,網絡中新媒介形態呈多樣化,當受眾多種多樣的需求碰到多樣化的媒介需求時,兩者產生碰撞乃至結合,形成一種類似蜂房結構的結合體,即族群(GROUP)。族群一在互聯網中生根,即開始瘋長。在各種各樣的網絡族群中,受眾能夠第一時間與自己的朋友、同學、同事等一起分享自己的喜好或某處體驗,并可通過留言的方式對之進行評論,形成圍觀。在這種分享的過程中,受眾與受眾之間建立了一定關系,可以隨時織博和圍觀,受眾的網絡社交需求得到了滿足,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自尊需求。
受眾的這種社交需求就是一種分享過程,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隨著這種分享過程而進行傳播。一旦這個網絡視頻廣告具有“病毒”潛質,則可以引發受眾的分享欲望,成為族群中的焦點,在“病毒”傳播的過程中,滿足了受眾的社交需求,得到了別人的認可,也獲得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用戶在體驗這種傳播的同時,產品和品牌的信息隨著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在族群“人脈”的分享過程中得以傳遞,傳播的效果隨著一個族群向另一個族群傳遞而呈幾何級數的累加。
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表現在網絡中,就可以理解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網絡環境相比傳統媒介比較寬松,受眾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來得比較容易些,而在網絡中能夠獲得這種自我實現需求的受眾大多為網絡中的內容創作者。
網絡中的視頻越來越多,內容也五花八門,其中很大部分是受眾制作的原創視頻,這些視頻一方面滿足了受眾自身的娛樂需求,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別人的贊許和尊重。如果能夠引發病毒式傳播,影響巨大,那就上升為得到了別人的膜拜。最早流行網絡的“后舍男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是廣州美院的兩個男同學。兩人在宿舍以對口型的方式演繹“后街男孩”的熱門歌曲并把它放到了網上,該視頻大出意料,得到了大家的瘋傳。百事可樂看到了他們在網絡上強大的號召力,請他們接拍了一些廣告。這些廣告隨著“后舍男生”的搞笑視頻通過網絡進入大家視野,在滿足網友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宣傳了廣告商的產品。他們的成功,也激發了更多的普通網民期望通過制作原創視頻來實現自我價值。
網絡中,受眾在傳播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的時候,娛樂需求和社交需求得到了滿足,而這也正是網絡視頻廣告得以病毒式傳播的基礎。受眾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這一環節中不能實現,卻可在視頻廣告的制作過程中得以滿足。ViTrue網站就給受眾自我實現的需求提供了一個平臺,只要達到了版主認可的標準,上傳就能成功,一旦自己創作的視頻廣告得到其他受眾的認可并廣為分享,受眾自我實現的需求就能夠得到滿足。在分享的同時,其原創的視頻廣告也帶上了“病毒”的基因,進入網民關注的領域,在網民之間廣為傳播。在為廣告商創造利益的同時,也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病毒式網絡視頻廣告受眾的地位相對于傳統媒介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更具主動性,因此,廣告商要想在該領域取得成功,就必須在充分尊重受眾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從受眾的角度來制定傳播策略。
參考文獻:
1.[英]Denis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M].SAGE Publications Ltd.198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月-2015年5月在本院足月分娩的攜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孕婦796例,根據喂養方式分為母乳喂養組(包括混合喂養)370例及人工喂養組426例,對其所生新生兒出生后即刻檢測血清乙肝病毒標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HBVM),并常規肌肉注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BVac)10 μg,同時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200 U,3個月再次檢測HBVM。結果:母乳喂養組及人工喂養組的新生兒出生時HBV感染率分別為11.3%和11.5%,3個月齡時感染率分別為3.5%和3.3%,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嬰兒出生時與本組3個月齡時HBL感染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字2=16.519、20.997,P
【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嬰傳播; 母乳喂養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on the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BV.Method:796 pregnant women at term birth who were carrying HBV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May 2015,according the feeding situat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breast feeding group (including mixed feeding) of 370 cases and artificial feeding group of 426 cases,then the neonates born for them were tested the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in serum.All the neonate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HBVac 10μg and HBIG 200 U in other part.Three months later the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in serum were detected.Result:The infection rates of HBV in the neonates born of breast feeding group and artificial feeding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1.3% and 11.5%,the infection rates of HBV in 3 months old infants of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3.5% and 3.3%,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The difference of HBV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at birth and 3 months ol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16.519,20.997;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Breast feeding
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母嬰HBV的傳播主要有經胎盤傳播感染、分娩時經產道被感染、產后哺乳感染及母嬰的密切接觸感染[1]。目前母乳喂養是否會增加HBV母嬰傳播率仍存在很大爭議[2]。母乳是新生兒及嬰兒的最佳食品[3],母乳喂養能顯著提高嬰兒12個月以前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水平[4],HBV毒感染的產婦迫切關注母乳喂養是否會導致HBV母嬰傳播。血清HBV-DNA是判斷乙型肝炎傳染性的客觀指標,雖然乳汁中能夠檢測到HBV-DNA,但近年循證醫學證據表明,母乳喂養與HBV的母嬰傳播無明顯相關性[5]。本研究探討不同喂養方式對HBV母嬰傳播的影響,為指導母乳喂養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5月本院分娩產婦25 342例,選取其中攜帶HBV的產婦796例及其所生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孕婦均為單胎,年齡22~36歲,且孕期未注射過乙肝免疫球蛋白,無其他傳染性疾病。新生兒均為健康足月兒,出生時無窒息史,無明顯畸形。
1.2 方法 (1)在孕婦建卡產檢時或分娩前、新生兒出生時及嬰兒3個月齡時,采集血清標本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HBVM)。血清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檢測方法采用電化學發光法,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2)所有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肌肉注射重組酵母HBVac 10μg(大連漢信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同時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HBIG 200 U(華蘭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出生3個月齡時復查HBV血清學標志物,并根據喂養方式分為母乳喂養組(包括混合喂養)370例及人工喂養組426例。(4)外周血HBsAg陽性判為HBV感染存在。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796例嬰兒中,出生時HBsAg陽性的嬰兒91例(11.4%),經免疫預防后,至3個月齡時仍存在HBsAg陽性的嬰兒僅27例(3.4%),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下降。兩組嬰兒出生時及3個月齡時HBV感染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以認為母乳喂養并不會增加嬰兒HBV感染率。母乳喂養組及人工喂養組嬰兒出生時與本組3個月齡時HBV感染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字2=16.519、20.997,P
3 討論
中國為乙肝病毒(HBV)感染高發區,HBsAg攜帶率高達10%,母嬰垂直傳播占30%,圍產期母嬰傳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徑[6],每年約26萬新生兒經此途徑感染HBV,因此阻斷母嬰垂直傳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關鍵。母嬰傳播的方式有3種,即產前宮內感染、分娩時傳播和產后水平傳播。新生兒期主要預防產時和產后傳播[7]。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應用HBIG和HBVac阻斷母嬰傳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8-9],對新生兒進行主被動聯合免疫可以降低85%~95%HBV母嬰傳播的發生[10]。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預防乙肝母嬰傳播的具有重要意義[11]。
乙肝免疫球蛋白屬于被動抗體,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制劑[12]。抗HBs抗體與HBs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同時激活補體系統,增強體液免疫,并進一步產生抗體,該抗體也可中和血液中的HBV[13]。同時將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快速的被動免疫中和血液系統中的HBV抗原,并與機體產生的主動免疫相互結合,增加機體清除HBV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減少HBV母嬰垂直傳播。本研究中,母親攜帶HBV的796例嬰兒中,出生時HBsAg陽性的嬰兒91例(11.4%),這些嬰兒出生12 h內注射HBIG 200 U及HBVac 10 μg,
至3個月齡時仍存在HBsAg陽性的嬰兒僅27例(3.4%),HBV感染率明顯下降。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注射HBIG,分娩時由母體進入新生兒血液系統的病毒在進入肝細胞前被HBIG快速中和,同時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使其主動產生乙肝表面抗體,當病毒再次進入機體時乙肝表面抗體發揮生物學作用,中和病毒,保護機體避免感染。據有關資料報道,被動注入的HBIG不僅能中和嬰兒體內的HBsAg和病毒顆粒,而且能提高新生兒接種疫苗后HBsAb應答水平和延長抗HBS持續時間[14]。
本組資料顯示,母乳喂養組與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出生時HBV感染率分別為11.3%和11.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嬰兒3個月齡時兩組HBV感染率分別為3.5%和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母乳喂養的嬰兒HBV感染率與人工喂養嬰兒感染率無明顯差異。母乳喂養組中328例嬰兒出生時無HBV感染者,經12 h內注射HBIG 200 U及HBVac 10 μg后,3個月齡時復查時未出現HBV感染。本研究表明對于HBV攜帶者所分娩的新生兒生后12 h內聯合應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采取母乳喂養不會增加嬰兒乙肝感染率。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母乳喂養不會增加嬰兒感染HBV的風險。張海艷等[15]對北京市原東城區1995-2010年HBV母嬰傳播的調查結果顯示,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的嬰兒感染率分別為6.38%(15/235)和4.78%(11/230),母乳喂養嬰兒HBV感染率與人工喂養嬰兒HBV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楊少鵬等[16]對11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的產婦所生的嬰兒研究顯示,12個月齡時人工喂養和母乳喂養的嬰兒HBsAg陽性率分別為9.09%和8.54%,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李利等[17]研究顯示,純母乳喂養與混合喂養均不增加HBV母嬰傳播的風險。雖然HBV感染孕婦的乳汁中可檢測出HBsAg和HBV DNA[18],鄭善英等[19]研究113例攜帶HBV的產婦乳汁中HBV DNA陽性率達到66.4%,而且有學者認為皸裂、嬰幼兒過度吸吮甚至咬傷等,可能將HBV自母體傳遞給嬰幼兒,但人類的腸道黏膜具有一定的HBsAg抑制作用,可以導致進入腸道的HBsAg活性消失。攜帶有HBV的乳汁,無法通過腸道屏障進入嬰幼兒血液,只有當嬰幼兒腸道發生炎癥或者損傷時,其黏膜的通透性增加,才有機會使HBV進入嬰幼兒血液。若產婦的HBV血清滴度較高,則嬰幼兒可能早已在宮內就發生感染,因而即使采用人工喂養方式,也無法降低其感染HBV的風險[20]。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采取正規免疫預防后,不論孕婦是否為HBV攜帶者,其新生兒均可以采取母乳喂養。而攜帶HBV并不是母乳喂養禁忌證,母親攜帶HBV的新生兒通過生后12 h內聯合應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免疫阻斷,可以考慮母乳喂養。本次研究未進一步區分混合喂養與純母乳喂養,且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限不長,今后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并且延長嬰兒隨訪時限,為阻斷HBV母嬰傳播臨床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隋愛華,劉相萍,楊.乙肝血清學陽性產婦乳汁中HBV DNA 檢測的意義[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11):1329.
[2] Gopal Rao G,Jeanes A,Russell H.Effectiveness of shortterm,enhanced,infection control support in improving compliance with infection control guidelines and practice in nursing homes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2009,137(137):1465-1471.
[3] Addo-Yobo E,Anh D D,El-Sayed H F,et al.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with oral amoxicillin in four countries:The MASS study[J].Tropic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Health,2011,16(8):995-1006.
[4]汪曉霞,肖緒武.不同喂養方式對7-12個月嬰兒生長發育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7):69-71.
[5]劉竹青,王正平.聯合免疫后喂養方式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影響的Meta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45(3):280-282.
[6]陳紅,李英,劉向梅.不同劑量HBIG對母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宮內傳播的影響[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9,10(4):60-62.
[7]王碧玉.250例HBsAg陽性的新生兒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模式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5):1892-1893.
[8] van der Sande M A,Waight P,Mendy M,et al.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carriage of hepatitis B virus after infant vaccination[J].J Infect Dis,2006,193(11):1528-1535.
[9] Kripke C.Hepatitis B vaccine for infant of HBsAg-positive mothers[J].Am Fam Physician,2007,75(1):49-50.
[10] Elefsiniotis I S,Tsoumakas K,Papadakis M,et al.Importance of maternal and cord blood viremia in pregnant wom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Eur J Intern Med,2011,22(2):182-186.
[11]文亮,高麗.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135-136.
[12]孟釗,肖小敏.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5,13(9):49-51.
[13]董德珉.兒科感染性疾病[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175-1179.
[14] Maclachlan J H,Cowie B C.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J].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Medicine,2015,5(5):491-493.
[15]張海艷,周艷麗,趙麗英,等.北京市原東城區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阻斷效果評估[J].首都公共衛生,2011,5(3):102-105.
[16]楊少鵬,李靜.HBsAg陽性孕婦乙型肝炎防治知識調查及乙型肝炎疫苗聯合HBIG 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183-185.
[17]李利,李俊男,曾毅,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風險因素評估[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1):1090-1092.
[18]金春子,沈平虎,李萍,等.孕婦和新生兒血清及初乳中檢測HBV-DNA[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1,9(5):61-62.
【關鍵詞】網絡病毒 傳播模型 探測 預防研究
網絡時代在突破了傳統信息傳輸地域限制的同時,也給網絡用戶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網絡病毒的影響已經成為當前網絡安全的首要問題。作為基于網絡上的新型病毒,其傳播媒介是在網絡環境下大范圍的成本,破壞力極大。為此,加強對反病毒技術的研究,通過對病毒特征字符等進行有效識別,避免網絡病毒疫情的迅速蔓延,都需要從網絡病毒的傳播機制及模型上來改進預防策略。
一、網絡病毒傳播模型的分析
對于基于網絡架構的病毒傳播主要是利用網絡的互聯結構環境,依據一定的用戶操作,以某種方式來實現大范圍的傳播。可見,對于網絡傳播環境的分析需要從網絡結構的特點來著手,通常情況下,拓撲學上將網絡環境分為隨機結構環境和同構混合環境兩種。對于隨機結構網絡,主要是針對網絡中的各個用戶在網絡環境中的分布特點來定義的,這些個體都是網絡環境中的某一節點,只對整個網絡的部分節點造成隨機性關聯;對于同構混合網絡環境,其網絡上任意一節點都與其他節點具有關聯,也就是說當某一節點方式病毒感染,很快會傳播到與之相關的其他節點。
(一)隨機結構環境中的網絡病毒模型的傳播模式
從隨機網絡環境來看,對于本類型網絡病毒來說具有感染的隨機性。我們以Email傳播為例,當擯除具體的網絡傳播細節,單獨考慮用戶在Email的隨機性,可以通過離散模型來構建網絡病毒的傳播環節。即某一隨機事件會影響到任何一個節點;在某一空間域或時間域內只能與之相關的時間域或空間域具有相關性;在同一空間域內發生的概率比要高于不相關的空間域。也就是說,當我們對隨機結構網絡病毒傳播模式進行分析時,對于網絡空間內的某一節點或用戶,其所帶來的帶病毒郵件的感染率要高于其他空間的比例,病毒發作引發的被感染用戶的數量與其相關的節點說具有較直接的關聯。由此可得,對于該網絡模型下的網絡病毒的發作特點總結如下:一是網絡病毒引發的病毒危害與其數量及發散次數成正比;二是被感染用戶的感染系數隨著病毒擴散次數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因此在反病毒防御系統中,應從多種途徑來遏制電子郵件等載體的傳播,并對其內容進行過濾,盡力減少隨機網絡結構的病毒感染范圍;同時在病毒特征掃描及監控中,應加大對外入侵病毒的檢測,做好內部防御。
(二)同構混合環境下的網絡病毒傳播模型的分析
從同構環境的模型分析來看,對于同構主要是連續的的網絡結構,該模型遵循生物學病毒傳播的機理,可以有某一個節點與網絡互通中個N個節點發生關聯,從而在這種環境下,每個網絡節點與其他節點都存在大量隨機性的關聯。可見,對于同構型網絡環境,其網絡病毒在傳播模型上可以表示為:網絡中被感染用戶在病毒發作時會對整個網絡的其他用戶帶來威脅,并在傳播數量上與同構網絡用戶數直接相關。對于健康的網絡節點,其在網絡病毒傳播中所占的比例與帶病毒節點相比更具威脅性。
二、網絡病毒預防模型的構建研究
從網絡病毒傳播機制及方式來看,對于網絡病毒的預防應該從不同網絡環境下制定針對性的預防策略,針對網絡病毒疫情特點,及早發現請病毒特征碼,并將網絡結構與網絡規模進行劃分,使其構建成多級多層次的子網,以便于對各網絡進行探測點的設置,及時預報網絡疫情信息,并強化對網絡聯網協防機制的構建。
(一)構建可量化探測子網模型
對于整個網絡結構的劃分上,應該遵循探測視圖原理,以網絡資源的共享為基礎,實現對整個網絡進行全面的交換式規劃,以代替傳統網絡的局限性。也就是說,對于子網的劃分上范圍不能太大,必須能夠實現對子網內各探測點進行有效監控,能夠從子網的視圖管理上建立可量化的探測模型,以實現對網絡病毒的有效預警。如借助于對邊界疫情的分析,可以對網絡結構中的各子網出入口進行病毒探測;結合網絡病毒疫情影響因子,利用網絡可用性來改善網絡結構中服務器與客戶端之間的安全交互,特別是對各網絡中任意節點信息的檢測與分析,能夠從影響網絡病毒安全上減少不同疫情的影響指數,從而實現對出現網絡病毒時,能夠從子網的監控中來遏制病毒的自由擴散。因此在本模型構建中,對于探測點的選擇與規劃要立足全局,避免盲點及不可控范圍的出現,能夠從網絡邊界疫情探測中科學規劃子網,有效阻止網絡病毒疫情的傳播。
(二)構建可擴展帶寬網絡探測模型
對于不同網絡帶寬下的網絡環境,其網絡病毒探測模型的動態預警機制應該遵循適應性特征,也就是說,對于某個探測點應該采用集群式結構方式,并能夠發揮其可伸縮性,如SPMD模型,以增加處理節點,提高網絡硬件的處理效率和能力。對于集群系統的設計與應用,應從數據分流 和并行處理上來著手。一方面在數據分流中,對于接入的各項數據需要進行均衡的劃分,并能夠從提高數據處理效率上發揮帶寬優勢,集群系統的并行能力是保障數據理想劃分的關鍵,一要從節點機的均衡劃分上,保障負載的均衡;二要從TCP連接上確保數據分流的雙向性;另一方面在TCP/IP協議分析及應用中,對于數據劃分策略的選擇,應該從傳輸層上結合集群系統特點來均衡劃分,并確保各過濾點對與之連接的雙向數據流能夠進行有效過濾。
三、結語
對于網絡病毒傳播模型的分析,從模型中來反映病毒的傳播規律,并從網絡病毒傳播機制上,針對病毒的特點及影響構建有效的預防模型,以增進網絡安全運行的有效性。可見,針對網絡節點的安全狀態的檢測與過濾,對被感染節點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抑制其蔓延更是強化網絡安全機制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韓蘭勝,陳偉,韓淑霞.網絡病毒傳播模型中的兩個問題[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29).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畜牧局動物檢疫站 137300)
摘要:隨著我國的養豬行業在不斷發展,不同地域也有著不同的種豬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無論是我國的生豬存欄,還是豬肉產量都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排行首位。中國養豬業的發展也對世界養豬行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發展過程中,養豬科學技術的創新進步帶動著養豬行業的迅速發展,不論是在開發培育種豬資源方面,還是在豬場的管理經營方面,業內人士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豬的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些豬病的發生,豬圓環病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就是其中的兩類。本文將就豬圓環病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的情況進行說明,從流行特點、病原、發病日齡、臨床癥狀和防治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豬圓環病毒;副豬嗜血桿菌;混合感染;診治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健康、安全、無污染、零添加的食品成了人們對食品的首選。豬肉作為市場份額最大、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肉類,人們對其安全健康性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這就要求養豬業的業內人士在養殖過程中,嚴格控制培育方式、疾病防治、病豬處理的過程,保證流向市場的豬肉是健康無公害的。這樣,不僅激活了國內市場,增加出口優勢,更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最大化利潤。作為一名獸醫,在這個進程中,更需要做好豬病防治工作,促進養豬業良性地可持續發展。?
1 流行特點?
豬圓環病毒作為最小的動物病毒,是屬于圓環病毒科的圓環病毒屬。其是因一種叫做豬圓環病毒2型的血清型而引起豬群的傳染病,進而引發仔豬斷奶綜合征、豬皮炎、腎病綜合征以及母豬的繁殖障礙等疾病的發生,其臨床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豬群在感染圓環病毒之后,將有可能降低豬群的免疫力,尤其是已發生在仔豬階段的豬群中,此時,就容易繼發或者并發一些其他豬群傳染性疾病,主要有豬瘟、藍耳病、豬肺炎以及豬溶血性鏈球菌病。?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叫做關節炎或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近年來,副豬嗜血桿菌病也成為豬群的多發病,與豬群的圓環病毒病的關系也很密切。副豬嗜血桿菌定居于健康豬的上呼吸道,是豬上呼吸道中的一種共棲菌。在轉群、斷奶后失去母源抗體保護,其他疾病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可出現癥狀,排除病原菌。臨診上,副豬嗜血桿菌繼發豬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支原體肺炎、豬流感、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或豬圓環病毒病。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影響著養豬業的發展,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豬副嗜血桿菌病發生呈遞增趨勢,并且以關節炎和多發性漿膜炎為主要表現形式,以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這種病發將會影響豬場豬群管理的各方面,也會影響豬場豬的生產質量,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應高度重視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治。?
2 病原?
豬圓環病毒(PCV)抵御外界影響因素的能力很強,不論是在pH值為3.0的酸性環境中,還是在72℃的高溫環境中,其都能適應并且存活下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圓環病毒PVC包含兩種不同類型的血清,分別是PCV1和PCV2。PCV1是一種沒有致病能力的病毒,而PCV2這種病毒是有致病性的,并且豬群在對PCV2感應上能力也比較強,被感染的豬可以將病毒通過糞便、鼻液等廢物排出,然后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
副豬嗜血桿菌是一種短小桿菌,形態多變,屬于革蘭氏陰性。其血清類型可以分為15個以上,其中最常見的血清類型是4、5、13型,這三種類型的血清就占所有血清的70%以上。研究表明,副豬嗜血桿菌生長時,對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需要是必須的,而對血紅素或者其他卟啉物質雖然需要但不是必須的。在該菌的培養實驗中,若是以血液和巧克力作為培養基,該菌的菌落就顯得小而透明,并且,在血液培養基中,不會出現溶血現象;若是以葡萄球菌為培養基,該菌就會呈良好態勢生長,并形成衛星現象。一般條件下難以分離和培養,尤其是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病豬的病料,因而給本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有報道稱,副豬嗜血桿菌的實際發病率可能要是實際確診的10倍之多。?
3 傳播方式?
該混合感染的并發癥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一旦豬群中發現繁殖呼吸綜合征、地域性肺炎或者流感的存在,這種混合感染的疾病就更容易發生。尤其是在斷水等惡劣的環境下更容易引發疾病。在仔豬階段斷奶、變換生活群體、混合群體生活或者運輸豬群也會誘發此病的因素。?
4 繼發感染?
豬副嗜血桿菌也會作為繼發的病原伴隨其他主要病原經混合感染,尤其是在地方性豬肺炎。在肺炎中,豬副嗜血桿菌被假定為一種隨機入侵的次要病原,只在與其他病毒或細菌協同時才引發疾病。近年來,從患肺炎的豬中分離出的豬副嗜血桿菌的概率越來越高,這也跟支原體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
5 多發日齡?
豬圓環病毒及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對2~4周齡的豬都有影響,尤其是在仔豬斷奶前后和培育階段時更易發病;對于5~8周齡的豬,此混合感染的發病率在10%~15%,情況嚴重時,引發的死亡率甚至會達到50%。混合感染引發的急性病例則往往發生在膘情較好的豬身上。?
6 臨床癥狀?
這種混合感染引發的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體表發熱、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呼吸困難;發病后皮膚蒼白或者發紅,耳朵末梢發紫;行走站立有一定的困難;眼瞼皮下水腫,跗關節、腕關節腫大,死前四肢出現劃水姿態或側臥,有時會死亡無征兆。而對于一發生慢性病例的仔豬,主要表現為咳嗽、食欲下降、四肢無力、生長不良、呼吸困難,直到死亡。此病例的臨床癥狀主要來自于對炎癥部位的觀察,主要的表現癥狀是呼吸困難、身體發熱、行動顛跛、站立困難、炎癥部位腫脹、黏膜及皮膚發紺,甚至癱瘓、身體僵硬、死亡。對于孕期母豬,發病時會導致流產;對于公豬,則會導致跛腿行走;對于哺乳期間的跛行母豬,會導致母豬本身的體制弱化。發病死亡后,豬的身體表面會發紫,肚子會因積大量的黃色腹水而變得很大,身體內部的纖維素也會從腸系膜滲透出來,包住肝臟,導致器官間質的水腫。?
死亡后的成年豬解剖研究后發現有以下癥狀表現,有明顯的胸膜炎癥,還有可能是關節炎,相對而言,腦膜炎和腹膜炎的癥狀較少。炎癥特征體現為纖維素或漿液滲出,導致心包積液、腹腔積液、肝脾腫大、關節病變、肺間質水腫等癥狀。而對于后期仔豬或者斷奶培育的死亡豬進行解剖,發現了心包絨毛心或者積液、關節液化膿和肺臟水腫等癥狀。?
7 預防?
清理豬場的豬舍衛生時要徹底。用2%氫氧化鈉溶液對豬舍的地面和墻壁進行噴灑消毒,消毒后2h后再用清水清洗,之后再用科星復合碘噴霧消毒,連續噴霧消毒4~5d。?
在飼養豬時,喂養飼料后飲水要添加電解質和維生素粉,持續5~7d,這樣可以增強豬群機體本身的抵抗力,減少環境變化對豬群的影響。
母豬方面,初免豬產前40天一免,產前20天二免。經免豬產前30天免疫1次即可。病情嚴重的豬場,仔豬也要進行免疫,根據豬場發病日齡推出對豬場豬群免疫的時間,對仔豬的免疫一般在7~30日齡內進行,每次1mL,一次免疫后過15d再免疫1次,第二次免疫距發病時間要間隔至少10d。?
8 治療?
隔離病豬,用敏感的抗生素來治療,口服抗生素進行預防。要控制好本病的流行、病情發展以及豬群抗藥性的出現,要對豬群作藥敏實驗,科學使用抗生素。肌內注射重癥注射液,每次0.2mL/kg,每天早上肌肉注射1次,連用5~7d。肌內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每次20mg/kg,每天晚上肌肉注射1次,連用5~7d。口服土霉素純原粉30mg/kg,每天1次,連用5~7d。每天早上肌肉注射20%多西環素0.1mL/kg、黃芪多糖0.2mL/kg,每天1次;每天早上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0.2mL/kg,每天1次,連用3d。抗生素飲水對病情嚴重時可能無效。一旦出現臨床癥狀,應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對整個豬群治療,對發病豬要肌肉注射大劑量的抗生素。豬群中若有發病嚴重的豬,就要將其隔離,對其他豬采取預防措施,并對豬舍加強消毒,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口服纖維素溶解酶,可快速清除纖維素性滲出物、緩解癥狀、控制豬群死亡率。?
血源性疾病傳播主要是通過輸血、血液制品、注射、手術等途徑進行傳播,回收著大量使用后的醫療器械,這些醫療器械被致病微生物傳染后,也可成為傳染源,如處理不好,有可能造成物品的傳染,使之成為血源性疾病傳播的媒介。做好供應室消毒工作是阻斷血源性疾病傳播的重要環節。
1 提高人員素質、強化醫院感染意識
對供應室工作人員應加強醫院感染及血源性疾病傳播途徑的專業知識教育,提高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意識,同時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督促檢查執行情況,防止工作中的疏忽。供應室回收人員,每日接觸大量的污染物品,因此要按規定穿戴,當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膚表面被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徹底清洗。在清洗器械特別是銳利器械時一定要避免被刺傷或割傷,如有刺傷或割傷立即將血擠出,用清水反復沖洗后,傷口涂碘伏,定期進行工作人員健康檢查,定期預防接種。
2 做好傳染物品的回收,防止污染源播散
醫院各科使用的診病器械均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因此,下收下送人員固定,下收車固定。下收車為密閉式的,下收人員戴手套進行物品的回收。為減少周圍環境污染,污染物品一律收回供應室統一清點。回收人員在規定的區域內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離衣、防水圍裙,戴袖套,更鞋,與下收人員進行物品清潔。污染區按規定進行清潔清毒擦拭。每日紫外線空氣清毒,使回收間保持清潔。
3 做好物品清洗,保證洗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