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高效記憶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單詞是學習英語的敲門磚。而要掌握英語單詞,必須先掌握正確的英語單詞記憶方式,才能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多的英語單詞,進而逐步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靈活運用能力。當前,提高初中生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相對較多,且不同記憶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而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單詞記憶效率的方法,應與學生的性格相統一。為此,筆者在本文就特地針對英語單詞記憶提供幾種相對較高效的記憶方法,以期能為現代英語單詞教學提供可操作性建議。
一、以發音規則為基礎增強學生語感
英語最早來源于拉丁語,是一種以音標為基礎的語言文字。因此,要學好英語,提高英語單詞的記憶質量,必須要做好發音練習,培養英語語感。而語感的培養,又有多種記憶方法。如以發音規則與發音特點為基礎記憶單詞的方式。具體來看,在“sunrise”一詞中,可將“sun”和“rise”分離成兩個讀音,結合“sun”聯想“太陽”,“rise”聯想“上升”,進而掌握“sunrise”的“日升”之意。此外,英語老師可讓學生多通讀課文,朗誦英語小短語,從而有效提高英語單詞的記憶效率。從某種程度上看,聯系英語的發音規則,掌握英語語感,是記憶英語單詞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結合實物和圖片做直觀教學
英語單詞是抽象化的字母組合。若單純地從字母組合記憶出發,極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到英語單詞的內涵。所以,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初中英語老師可適當地結合實物和圖片,將抽象化的字母轉化成具象化的圖像,讓學生自動聯想單詞背后的生動畫面,進而理解單詞的內在含義。如在說明“car”這個單詞時,英語老師可事先向學生出示小轎車的圖片或實物模型,并提問“this is a car?”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記憶興趣,讓學生自覺動腦記憶單詞及意思。事實證明,用圖片或實物模型等具象化事物轉化英語字母,可大力提高學生記憶單詞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展現英語單詞意義,建議初中英語老師在課前可多收集風景照、簡筆畫等圖片,以方便在單詞教學過程中展示、說明和提問。
三、奇異聯想法調動學生想象力
人的記憶總是易于接受形象化的東西,奇異的形象聯想是高速記憶的神奇“掛鉤”。朝夕相處的人們在一起,聞其聲便會有見其人之感,這是把特定的聲音和特定的人已經完全融為一體的結果。對還陌生的單詞,如果能用我們熟悉的語音在讀音和詞義之間進行聯想記憶,便聞其聲知其義,那實在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如意的莫過于漢語諧音詞了,讀一遍就可以記牢讀音。如: jeep [ ji:p]吉普車 tank [t ??k] 坦克 bus [ bΛs] 巴士,公共汽車 ,這些諧音詞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加以豐富的想象,這種音義之間的形象聯想就可以在很大范圍內使用了。這種聯想很易于記憶,應用起來很靈活,而且自己建立的聯想印象更深,但有一點要注意,運用此法前一定要能準確讀音標。
四、把握對比方式提升單詞記憶效率
對比記憶是初中英語課堂常用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所謂對比記憶,主要是指將相同或相似性質的英語單詞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單詞印象的記憶方法。對比記憶要求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逐步養成自覺對比習慣。具體來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相似字母組合的單詞,亦或相同詞義的英語單詞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此外,英語老師也可適當采用反義對比,如在解釋英語單詞“big”的“大”的意思時,老師可相應地向學生說明其反義詞“small”的“小”的意思,同理,在學習“right”、“ weight”等單詞時,老師可向學生提供“wrong”、“light”等反義詞。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對比記憶提高英語單詞記憶效率時,要特別注意正反單詞性質的一致性,否則容易使學生混淆單詞的性質。
五、理解單詞內涵增強記憶興趣
在多種英語單詞記憶方法中,理解單詞再記憶單詞拼寫與絕對詞義是一種要求相對較高的單詞記憶方法。它不僅要求學生要充分掌握英語單詞的絕對詞義,還要求學生在絕對詞義的基礎上超脫出來,對單詞詞義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如在理解單詞“number”的絕對詞義“數字、號碼”后,學生需用其進行簡單的造句,或對其進行變形。換言之,理解單詞法,是一種在單詞詞義理解基礎上掌握其運用方法的一種方式。這種英語單詞記憶法最大的好處是學生能夠非常清晰地記憶單詞的使用情境,甚至將其運用到簡單的英語話劇編撰與排演當中,從而使學生在掌握英語單詞的同時逐步進入一個英語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六、循環記憶法
任何先進的單詞記憶法,都必須進行反復記憶。學了總會遺忘,為了防止遺忘,一定要不斷地進行階段性復習。復習是任何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實踐表明,復習的頻率不夠是造成詞匯難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艾濱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接觸新信息的最初一段時間里,遺忘的速度最快,比例最大,隨著時間的推 移,遺忘速度減緩,比例減小。因此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記憶特點合理安排詞匯復習的頻率。一般來說,在學習新單詞的一兩天時間里,復習的次數較多,往后逐漸減少,時間間隔不斷加大。復習的頻率從密集到疏松逐漸過渡,至于間隔多長時間復習一次,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比如從最初學習新詞后,時間上間隔一小時、五小時、一天、三天、一周、一個月、三個月等,而具體操作形式上可以把單詞及有關重點句子寫在卡片上,隨時隨地記憶,不斷重復記憶。
總之,記英語單詞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初中生能結合以上幾種方法來記憶英語單詞,平時做到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就能達到綜合運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一、學習動機概述
現代心理學將動機定義為推動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具體說,動機是引起、維持個體活動并使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動力。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力量。奧蘇貝爾說過:“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絕非是一種單向性的關系。”也就是說,動機可以增強學習行為并以此來促進學習,而反過來,學習所得的知識也能增強學習動機,這樣就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若能在內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保持這種動機,就能積極認真地對待英語學習,并持之以恒,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英語學習效果,取得理想的英語成績。因此,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英語教師思考的問題。
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方法
1.喚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中,樂之者就是有學習興趣的人。可見,興趣在學習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正如人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喚起并抓住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鼓勵他們自愿學習,促進他們主動學習。例如,學生都喜歡聽音樂、看電影,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課前幾分鐘播放一兩首英語歌曲,這樣不但能放松學生繃緊的神經,還能帶給學生一定量的英語輸入。具體來說,可以把歌詞編寫成缺詞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享受美妙的歌詞、感受美妙的英語,可以說是做到了“寓教于樂”。學生喜歡上這種形式的聽歌學英語,對英語課的期待就多了一分,對英語老師的喜愛就多了一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對英語的興趣勢必也就增加了不少。
2.明確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
目標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強大動力,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行為達到的預期效果。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會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因而在學習上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要善于激活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對高中生來說,進入理想的大學是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學好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反復提醒及鞭策學生明確目標,端正態度,不斷努力。明確了大方向后,教師還應時刻引導學生確立短期目標,明確每次階段性考試想要取得的成績,并鼓勵他們朝著這個近期目標努力。一個目標實現了,學生心理就會產生滿足感,再朝著下一個目標努力,如此學生就能擁有持久的英語學習動力,時常保持昂揚的斗志。
3.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
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任務比起初中繁重了很多。單就英語學科而言,學科難度增加,課堂容量變多,導致很多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和消化過多的知識,于是很自然產生煩躁甚至厭惡心理,使得英語對于原本感興趣的學生變得不再那么吸引人,而那些本就不怎么喜歡英語的學生就更加對英語提不起興趣。曾經讓學生對英語課提出一些建議和期待,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老師把英語課上得生動有趣,這樣他們才有動力去聽講、學習。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只顧自己完成教學進度,而應時刻關注好學生的反應,多進行一些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充分參與,這對保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圖片、動畫、視頻等直觀方式呈現或輔助呈現一些知識和內容,這樣可以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中,學生能夠輕松愉悅地學習英語,那么效果必將事半功倍。
4.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
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英語學習較好的學生,適時適當表揚對他們是一種極大的肯定,能讓他們內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他們變得更加自信,自身的學習動力得到加強,對待英語學習也就更加積極,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對于英語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真誠的鼓勵,幫助他們消除對英語的厭惡或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建立起英語學習的信心。筆者時常提醒學生牢記I can because I think I can這句話,不斷地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經常會說一些鼓勵表揚的語言,如well done,great job,good boy等來激發學生的成就感,take it easy,never mind等來鼓勵學生踴躍表現。筆者發現,學生在得到表揚和鼓勵后學得更加專注,也更加開心,無形中增強了學習動力。
5.注重作業反饋和評價
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階段,作業也構成了學生學習結果的一部分。每次作業后給學生提供反饋和評價,能有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很多實驗已表明,讓學生知道學習結果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及時的學習結果反饋能讓學生直觀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效果。其中,良好的學習結果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夠理想的成績又能鞭策學生繼續努力,因而不論結果如何,都能起到激勵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作用,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及時批改作業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且反饋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例如,英語客觀題部分可以打印出每位學生的得分,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出值得大家學習的成績和不夠理想的成績。主觀題(如作文)在批改后可以寫上一些中肯的評語,指出其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讓學生了解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就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俗話說:“牛不喝水強按頭。”英語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因此,要學習并學好英語,關鍵是學生“想”學。對此,教師能做的就是不斷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使他們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進而自主能動地學習英語,以真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課堂 激發興趣 關愛學生 創設情境 降低坡度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既有教師的教,還有學生的學,兩者要配合默契,和諧統一。在英語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要想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就必須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一、了解和關愛學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對激發學生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校是一所鄉鎮的普通中學,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如果教師不了解這一點,對英語差生采取冷漠態度,他們就會自暴自棄。因此,我先從了解、熟悉和關心學生著手,課余時間常找他們談學習、講理想,論前途,侃大山,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和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感到我既是他們的老師,又是他們的朋友。還用顯微鏡來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放大鏡彰顯他們身上的特長和個性,用折射鏡消除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或優勢,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把英語學習突上去。對那些學習信心不足但又喜歡表現的同學,我常用淺顯的問題請他們回答,或請他上臺表演容易的英語情景對話,讓他們在公眾場合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對英語筆試成績一般,但對語音、語調模仿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參加學校舉行的英語朗讀比賽,讓他們發現自己外語學習的優勢,從而樹立信心,產生興趣。由于我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肯定和鼓勵他們,因此,轉化了許多英語學困生。
二、精心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催化劑
俗話說,近紅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學生英語好,就要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習英語的學習氣氛。中國的母語是漢語,英語是在學習漢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環境欠佳。為此,教師要刻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如上課伊始,我就用英語向學生問好,向學生作自我介紹:Hello,boys and girls.I am your teacher. My name is Zhou Chun Qin,you can call me Miss Zhou,welcome to enjoy my class。同時,還可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大膽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生活語境。如互相問路、互相借用學習用品、見面時互相用英語打招呼、放學回家互相用英語道別等情境。如果學生參與了這些活動,嚴肅的課堂就會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場所,英語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
三、區別“英漢”不同文化背景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保證
英、漢文字在音、形上迥然不同;在詞義、詞性上也不能對等;其詞序、語序也有所差異,而且英語的動詞時態和語態在漢語中是沒有的,這些文化背景的差異,給學生學習英語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何教會學生區別英、漢文化背景,排除漢語對學習英語的干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做法是:一是在多讀、多聽、多模仿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語感;二是教會學生區別英語與漢語的文化背景;三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漸理解和掌握英語的習慣表達方法;四是在備課時反復琢磨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便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排隊學習障礙;五是用學生熟悉的行為動詞造一些簡單易懂的英語句子,先讓學生聽懂、會講,然后教會學生怎樣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不同時態的句子,進而理解時態的意義,最后再歸納出所學過的時態在結構上的區別與聯系。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精講多練,及時歸納;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些工作做好了,學生的興趣也就水到渠成地培養起來了。
四、用多種方法教學單詞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不盡動力
(1)根據讀音記單詞。大多數英語單詞都符合讀音規則,根據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規則讀準單詞,單詞就比較容易記憶。
(2)教會學生認識構詞法。讓學生了解英語單詞的結構,它是有一定規則的,并不是字母的堆砌。
(3)讓學生進行同音詞、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的歸類,也能加深記憶,減少拼寫上的錯誤。
(4)按照句子詞組單詞,而不是單詞詞組句子的順序教學單詞。如:He is going to help me with my English,我讓學生把這句子念得滾瓜爛熟,記住help some with something這個詞組,教育學生不要孤立地記一個一個單詞。這樣,同學們記起單詞來,就感到有趣、容易、不枯燥。
五、認真組織各類英語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加油站
1. 組織講座,開展拼寫單詞比賽,激發學生拼寫單詞的興趣。英語的單詞拼寫對同學們來講是個難題,根據各個年級年齡層次的不同、學習內容的不同分別組織講座,結合講座再搞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比賽。通過講座及配合講座內容的拼單詞比賽,使本來枯燥的單詞拼寫也有趣起來了。
2. 開展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讀書、背書對學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可大部分學生把筆頭作業當硬任務,口頭作業當做軟任務,不大愿花時間多讀。為了促使他們多讀書、背書,我平時常抽查,有時叫學生錄下自己朗讀的課文,挑部分在班中講評,引導同學要模仿錄音帶朗讀。在年級開展朗讀比賽,激發學生讀英語、讀好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語法翻譯法 英語聽說 英語教學 可理解輸入
一、引言
“語法翻譯”教學法在面向中國人的英語教學中出現的時間,如果從傳教士1818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算起,距今已經有近兩百年了。雖然這期間也出現了很多其他流派的教學法,也出現了很多質疑語法翻譯法的聲音,其中最大的質疑就是認為語法翻譯法有礙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但語法翻譯法仍然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廣泛使用著。本文在回顧前人對語法翻譯法的褒貶的基礎上,試圖從中國學習英語的學生說、寫英語的思維過程闡述語法翻譯法對于學生的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養成所起的作用。
二、對語法翻譯法的褒貶評價
語法翻譯法,也稱為“翻譯教學法”,國內的語法翻譯法起源于晚清學校的英語教學。前人論述語法翻譯法的文章很多,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語法翻譯法的優點在于強調對語法規則的掌握,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在英語閱讀、英語翻譯和英語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其缺點則是由于其在教學中注重的是閱讀、翻譯和寫作能力,忽視英語口語和聽力教學,無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過分依賴母語和翻譯手段;過分重視死記硬背語法規則,不注重語義,最根本的弊病是‘不能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語法翻譯法在中國英語教學中,對培養高校學生英語聽說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從中國學生說、寫英語的思維過程視角看語法翻譯法
近幾十年來,中國英語教學一直存在使用漢語進行思維的觀點 ,同時很多人認為語法翻譯法不適用于現在的英語教學,要建立起一套從聽說入手的英語教學方法取而代之。但學者蔣楠指出,欲真正用外語思維,首先必須建立起外語概念系統;而外語概念系統的建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外語環境中生活一年兩載或許可以幫助形成一些外語概念,但要形成一套^完備的外語概念系統恐怕八年、十年都難以做到”。在中文語境下學習英語時,英語使用(尤其是英語聽說)一般僅局限于英語課堂,甚至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漢語都是屢見不鮮,想要形成外語概念系統使用外語思維進行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平時實際使用英語進行書面或口頭交流的基本流程如下:視聽(收到英語信息)理解(大腦把收到英語信息譯成漢語)回應(大腦根據漢語譯出漢語回答,再把漢語回答譯成英語,通過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
四、語法翻譯法幫助提高地方高校學生聽說能力的分析
(一)語法翻譯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提高聽力
首先是可以幫助聽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解決“聽懂”的問題。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對于同等難度的英語語篇,學生要聽得懂,前提是看得懂,并且閱讀理解的速度必須達到(甚至超過)正常的英語口語語速,才可以保證學生完全聽懂所聽內容。
其次是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提高英語辨音能力。在解決所聽內容的意義后,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于諸如單詞重音、連讀、尾音以及聽力語音流中的停頓等問題上,辨音能力會得到較快的提升,從而解決學生在聽英語過程中由于缺乏對上述問題的實際感知經驗所反映的所謂聽不清楚的問題。
最后,語法翻譯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聽力內容進行斷句的能力。聽力語音流中的停頓相當于漢語書面文字中的斷句,兩者都是基于句子內部語法關系的意群劃分的具體體現。學生利用語音流中的停頓進行斷句的能力對于學生聽懂聽力錄音、實際會話非常重要。而語法翻譯法在培養學生的斷句能力方面優勢是不言而喻的。“意義寓于語法結構之中,要掌握語義系統,就必須把握語法結構”。學生在實際動手翻譯過程中需要準確地理解和翻譯英語,就必須弄懂原文的語法結構,對其進行準確的斷句,逐步養成快速斷句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遷移到聽力理解中來,對所聽到的內容的斷句有所預測,避免首尾難以兼顧,更好地理解所聽到的內容,從而跟上說話者的語速,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中的理解能力。
(二)語法翻譯法可以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英語口語教學中,一直存在 “準確性”“流利性”和學生積極詞匯量不足的問題,語法翻譯法作為一種教學法,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首先,決定“準確性”中最基本因素是語法結構和詞匯短語的習慣搭配等。口頭交流雖然這些要求不如書面交流那么高,但一個人口中說出的英語如果語法錯誤百出、詞語搭配混亂、語不成句,無論多么流利,都是很難達到傳情達意的溝通效果的。所以,有效的流利性的前提是語法結構和詞匯短語的習慣搭配的使用要基本正確。通過語法翻譯法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結構和詞匯短語的習慣搭配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其次,外語(英語)口語的“流利性”應該以書面語的“流利性”為前提。但地方高校生“能寫簡短英語段落,較清楚地進行交流且錯誤較少者占學生總數的18%”“能應對日常英語翻譯且錯誤較少者占學生總數的22%”。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在缺乏適當而充足的口語練習環境的情況下,通過語法翻譯法提高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并適當發展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比主要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收效會更快,因為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最終會反過來幫助提升其聽說能力。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平時考試規定的30分鐘內,學生經過充分思考后,無法寫出語句基本通順、言之成理的100個左右單詞的英語作文,那么他就更沒有辦法以基本正常的語速流利地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因為一般正常的英語口語語速都在一分鐘120~160個單詞那樣。事實上,“學生口語能力差和他們的英語寫作水平是一致的”。如果學生英語書面表達流利,英漢轉譯速度快,又有適當的聽力水平,一旦有機會使用英語口語,他們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也會很快得到提升。
最后,語法翻譯法可以擴大學生的積極詞匯量,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積極詞匯,又稱為產出性詞匯(productive vocabulary),是指學生可以正確理解、發音,同時能夠在口語和寫作中創造性使用的詞匯。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水平。積極詞匯數量的多寡直接決定學生的翻譯、寫作、口語等產出性能力的高低。消極詞匯,又稱為接受性詞匯(receptive vocabulary),是指學生在語境中看到或聽到時能夠識別和理解,但卻不能自己主動地正確或靈活使用的詞匯。通過普通高考進入大學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了將近3000個英語詞匯,足以應對日常表達了。但實際上參加四、六級口語考試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貫發言能力不行,無法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說來說去就是那么幾句話,或沒說幾句就說不下去,或錯誤百出,無法聽懂”。 這表面上可以歸咎為學生平時英語口語練習過少所致,但在國內本來就普遍缺乏進行大量英語口語練習的條件,所以單純地期盼通過進行大量英語口語練習來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是行不通的,相反,根據前文所述,中國的學習英語的學生在使用英語口頭交流時普遍存在于大腦中進行英漢轉譯這一事實。只要學生平時重視英語寫作和翻譯練習,就可以有效擴大自己的積極詞匯量,提高包括口頭表達在內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 實證分析 乘數效
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研究一直是個世界性的熱點,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深入實施科教興圍和人才強國戰略已成為基本國策,國家“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提出,發展教育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一 高等教育的發展引起的經濟乘數效應
高等教育的擴招首先要加大宿舍、教室、食堂、后勤人員等各種資源的需求,而這些資源的需求會進一步引起房地產、課桌、食品等需求,這些需求又會進一步引起混凝土、鋼筋、木材等資源的需求。也就是說一項投資除了會引起直接需求外,還會引發其他一系列的需求,因此它對收入的推動作用是成倍增加的。
假設每年的教育投資即為政府投資用G表示,每年的國民收入用Y表示,消費和收入存在這樣的函數關系:c=α+βy,其中c表示消費支出:α表示必不可少的消費部分,即收入為0時舉債也必須要有的基本生活費用;β表示邊際消費傾向(即增加一單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0≤β≤1;β和y的乘積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費;其中C是上一期Y的函數。
第一輪:政府增加教育投資G用來購買投資品,G通過工資、利息、租金等各種形式到居民手中,引起國民收入增加Y,即G=Y1。
第二輪:國民收入增加Y1,有C1用于消費,這部分又通過工資、利息等形式到居民手中,引起國民收入增加,5Y2,即Y2=βG。
第三輪:國民收入增加Y2,有c2用于消費,這部分同樣會引起國民收入增加Y3,即Y3=C2=βG。
第N輪:最開始G的政府投資已經引起國民收入增加。
即G+BG+B2G-…+βG=Δ[(1一βn)/(1-β)],因為n趨于無窮大、0≤B≤1,故1-βn趨向于0,即政府只需增加AG的教育投資,就會引起G *[1/(1-β)]的國民收入,即通過乘數作用G將會引起國民收入ΔY成倍的增加。
二.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經濟持續繁榮的推動力
教育的重心并不是以上這些短期目標,如果僅僅是為了短期的繁榮,勢必會扭曲教育的本質,違背高等教育的初衷,引起教育質量的下降、人才不適應市場需要等問題。高等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高素質、高質量人才,通過畢業生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成為經濟持續繁榮的推動力。
我們引用從1997年到2007年這11年間云南省高校每年的在校生數、每年的教育投入、云南每年的GDP,運用SPss軟件計算分析,得出云南省教育的投入和GDP的相關系數是0,962,高等院校在校生數與GDP的相關系數是0.977,都是正相關,且相關性都很高。
因此高等教育的投資、擴招有助于推動云南省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并不能不考慮實際盲目的擴建,由于教育的長效性、滯后性等特點。云南省可以根據自己的省情堅持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即高等教育要以云南省為基礎、以全國為目標,綜合云南省現有的高教規模、人才市場需求的預測、國家的政策、居民的消費水平、本地財政支撐能力等因素適度的超前發展。
三、云南省高等教育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1.加大投資,使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
云南省的高校數量相對較少,成人教育嚴重缺乏;民辦高校甚少,人才培養鏈條斷裂,培養不了多素質、多結構人才。從經濟發展的短期利益看,這些不足尤其是成人高等學校和民辦高校的不足會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與四川相比,假設每所民辦高校有五千人,每個學生一年的最低消費為1500元,則四川省每年25所民辦高校的直接收入為18.75億元。如果根據乘數效應云南省的直接損失可能每年是上百億元。從經濟發展的長期效益看,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數量的增多、每年教育投入的加大,以及大量人才的輸出,都會促進云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2.調整人才培養結構,適應云南省經濟發展的特殊需要
云南省目前存在著嚴重的人才外流現象,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畢業生的首選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留在云南的少部分畢業生又幾乎全部留在昆明,愿意去地州的所占比例很少,即使是云南本地生源的學生也不愿回自己的家鄉,主要原因是所學專業回去沒有用武之地,沒有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