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乙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思想解放――孔乙己先生身穿長衫,寫得一手好字,是典型的讀書人。在這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該人本可以踱進店面隔壁的豪華包間里,要酒要菜,但孔乙己先生卻能夠打破傳統禮教,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和那些拉車的做工的短衣幫一起喝酒,為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做出了表率。
不慕虛榮――孔乙己先生出身名門世家,是我們儒家老祖孔子的第六十八代世孫,卻不炫耀出身,不像那個賣草鞋的劉皇帝,食不果腹還念念不忘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還有梁山泊那個耍大刀的關勝,每次陣前都要吹噓自己是關老爺的后代,借祖先之威名顯示自己。孔乙己先生即使身處危難之際也堅決不玩狐假虎威的把戲。
樂于助人――眾所周知,孔乙己先生生活并不富裕,但即使生活拮據,只有一碟茴香豆他也要分給那些窮孩子們一些。就連身份低微的酒店小伙計,他也熱心施教,主動把知識傳授給他人。
仗義執言――孔乙己先生心直口快,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一個提出“竊書不能算偷”的科學理論。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的觀點已成為激勵無數讀書人英勇奮斗的至理名言。
不戀仕途――孔乙己先生知識淵博,滿口之乎者也,是著名的文字專家,其論文《論“回”字的四種寫法》(此前曾有人說此論文有剽竊他人成果之嫌,經認真調查,抄襲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享譽海內外,文字委員會曾力邀其擔任文字改革領導小組名譽組長,但該人卻視官職如糞土,婉言謝絕。
劫富濟貧――孔乙己先生不畏權貴,行俠仗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拿為富不仁的丁舉人開刀,表現了熱血男兒的江湖豪氣。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孔乙己先生思想先進,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且群眾基礎好,可擔當重任,建議破格提拔任用。
州考核組
×月×日
讀后感網權威《孔乙己》的讀后感400字,更多《孔乙己》的讀后感400字相關信息請訪問讀后感網。 【導語】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孔乙己》的讀后感400字,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愿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余人。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運。
他的路不知從哪里開始,但卻知道在哪里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個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關鍵詞】揭示性格特征、交代悲慘命運、揭示主題。
我們認識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停留在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描寫這些層面上。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來看人物,就會有一番別有洞天的感覺。下面,就從孔乙己的手說開去,談談我的認識。
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文寫當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別人嘲笑他添上新傷疤的時候,他便“排”出九文大錢,這里的一個 “排”字,既表明自己是個規矩人,對酒店一文不少,又可以對嘲笑他的人做一個有力的回擊,使自己對別人的嘲笑表現得若無其事。在踐踏尊嚴的環境中,孔乙己也只能用“排”來自我炫耀、自我慰藉,借酒來麻醉自己,解脫痛苦,自欺欺人的性格自然表露。我們把這個“排”字和下文的“摸”字對照起來看,一個“摸”字交代了孔乙己的生活顯然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錢非常少了。不然的話,一抓一大把,何用“摸”呢?一個“摸”字寫出了孔乙己的沮喪、自卑的性格。
除了“排”與“摸”,孔乙己的手還會“鈔”:“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能寫一手好字可謂是一雙巧手,孔乙己完全可以憑借這雙手養活自己,然而他不愿意去勞動。還有下文的“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中的“長指甲”,正是他不愿勞動,偏偏以讀書人自居的見證。這些都鮮活地刻畫出了他好逸惡勞、好喝懶做、自命清高的性格。
在成人世界里,孔乙己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和尊嚴。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孩子,想從小孩身上找到一點安慰。用手蘸了酒教小伙計寫“茴香豆”的“茴”字,可是小伙計并不熱心;給小孩子茴香豆吃,偏又用手罩住碟子。“寫”與“罩”字鮮明生動地刻畫出孔乙己迂腐可笑、酸氣十足的性格特征。
二、交代人物的悲慘命運
孔乙己本來可以靠雙手養活自己,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已滲入到他的靈魂深處。一輩子都沒有考中秀才,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實際上他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孔乙己沒有中舉,又不愿意用雙手來養活自己,自然而然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生出本不該有的“三只手”。被人抓到肯定是挨打,文中“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便是有力的佐證。最后丁舉人對落魄的孔乙己沒有絲毫的同情和關懷,毫不留情地打折了他的腿,孔乙己的手無奈地變成行走的工具。以手代腳的他仍被人們嘲笑和奚落,足以表現了孔乙己命運的悲慘。
三、揭示文章的主題
孔乙己雖然排出九文大錢,可并沒有阻擋住短衣幫對他的取笑,并且戳痛了他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的瘡疤。小伙計看他的笑話、鄰居孩子關心的是茴香豆,什么“之乎者也”與他們距離太遠,孔乙己根本就無法在這里找到安慰,只能陷在一種自我陶醉的精神勝利法里。就是面對用手走路慘不忍睹的孔乙己,長衫主顧、掌柜、短衣幫仍然以譏笑他的斷腿為樂。正像作者在文中寫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冷酷無情,表明了“舊中國末世大眾陷在封建統治思想、秩序的重壓下,麻木、冷漠,沒有一點兒生氣和活力;他們對孔乙己的態度,表明他們精神的空虛、無聊。封建社會的病態暴露無遺。”
孔乙己本來可以用雙手養活自己,“他身材高大” “幸而寫得一筆好字”,這是他自食其力的依靠。可他偏偏放不下讀書人的臭架子。折了腿還用手爬著去喝酒,他的好喝懶做,自甘墮落的行為讓作者痛恨,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聲。其實,孔乙己只要能走出那個破滅的夢想,人生就會開辟出另一條出路。可他偏在科舉路上掙扎,至死不悟。所以,孔乙己的不爭氣也是他悲苦生活的的重要原因。
孔乙己姓孔,名字卻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為從描紅紙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話“上大人孔乙己”,就給他取了“孔乙己”這個綽號。
也就是說,“孔乙己”是綽號,而不是名字。這一點,魯迅先生寫得很清楚。
如果我們再問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沒幾個人能說明白,這句話因為魯迅先生沒有深入地解釋,只告訴我們,這句話是魯鎮的人從描紅紙上看來的。
“描紅紙”是什么東西?以前在舊私塾上過學的老人們應該很有印象,描紅紙其實就是雕版印刷的字帖,在一張大大的紙上,印著空心紅邊的楷體字,讓私塾里的小朋友在上面一筆一筆地描,把里面的空心填充完畢,描紅紙也就完成了使命。因為剛入私塾,這些孩子們的書法還毫無根基,于是只能是一筆一筆描一些很簡單的字。
可以想見,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大概去過私塾,而且在私塾里見到了一張一張的字帖,每一張字帖上都印著鵝蛋大的幾個字:上、大、人、孔、乙、己。
照道理,我們應該去請教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譬如咸亨酒店的老板,或者短衣幫的顧客,甚至包括穿著長衫的闊人,問問他們字帖上為什么要印這么幾個字。但是魯迅先生說了,他們對這幾個字的來歷也是半懂不懂。
明朝有一位倒是自認為懂“上大人孔乙己”這幾個字的意思,他叫祝允明,號枝山,是唐伯虎的鐵哥們兒,詩書畫都頗有建樹。祝允明寫過《前聞記》,寫過《志怪錄》,有很多雜學他都做過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上”就是寫給,“大人”就是父親,“孔乙己”是個人名,合起來,“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寫給我父親孔乙己”的意思。祝允明說,“上大人孔乙己”是孔子寫給老爸的一封家書。
這個結論顯得太無稽了,根本不值得批駁。眾所周知,孔子的父親并不叫孔乙己,而是叫叔梁紇。叔梁紇老先生不姓孔,甚至也不姓叔梁,他真正的姓是“子”,名字呢,就叫紇,叔梁只是他的字。假如孔子真給老爸寫家書,該寫“上大人叔梁紇”或者“上大人子叔梁”才對。退一萬步說,即使孔子老爸真叫孔乙己,孔子也不會把“孔乙己”這幾個字寫在家書上,因為他懂禮,知道兒子喊父名是大不敬,固然不會這么公然地寫上。
到了清朝,出了一位梁章鉅先生,很清楚地論證了“上大人孔乙己”的來歷。梁章鉅查考古籍,發現從唐朝開始,字帖上就經常出現“上大人一乙己”“上大人壬乙己”“上大人丘乙己”“上大人孔乙己”等等組合,歷經唐宋元明清,小孩子入門寫字的字帖上都這么印,成了慣例。換言之,它們就像是現在大陸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人口手上中下”一樣,只是因為筆畫簡少、容易學會,所以每每印在教材前頭,除了這個,沒有任何特殊含義。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孔乙己”不是孔子的父親,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父親,它只是被偶然放在一塊兒的幾個筆劃簡單而易于學生練習描紅的漢字罷了。
那么孔乙己確實是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原型是誰呢?
相傳當時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老夫子,頗念過幾年書,很有一點書呆子氣。由于此人生活貧困不堪。為謀生計,他只得放下讀書人的身價,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卻因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愿大聲叫賣,只好跟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后面。小販們大聲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著使人半懂不懂的話,于是就圍著哄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成亨酒店,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一邊津津有味地嚼著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掌蓋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詞:“不多了,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跟小說里面描寫的孔乙己的形象大致相符。
根據陳根生先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記載:紹興城里有一個孟夫子,其經歷跟孔乙己有些許相似。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傳,他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致窮得討飯,他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里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說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來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卻也始終沒人知道。后來他用蒲包墊著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后來便不見了。
他艱難地用滿是泥的雙手支撐著身體。天上下起了牛毛細雨,那一絲絲掠過的痕跡,似乎在訴說著什么。
他忍受著疼痛,眼里閃爍著淚花,他望著這個無情的世界,惡狠狠地說:“你們這群低俗的人,我孔乙己當初若是考上了進學,就不會落到如今這悲慘的境地,老天爺啊......你為何如此對待我!難道我做錯了什么?”
他繼續爬,兩只手已經腫的不成人樣,他的臉又腫又皺,就像一張干巴巴的樹皮,他又黑又瘦,骨頭似乎馬上要散架似的。天上的雨愈下愈大,此時的他與泥融為了一體。
他終于爬回了家。
依舊是如此的破舊,如同他的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