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費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藥物經濟學費用,藥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費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遠遠地超出了國內生產總值10%左右的增長速度,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醫療費用的迅速增長已成為大家所關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藥品費用是醫療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醫療費用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影響醫療費用急劇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醫院的業務收入中有50%左右來源于藥品,因而醫療費用的控制焦點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藥品費用的迅速增長。
控制藥品費用迅速增長的關鍵是弄清楚藥品費用上漲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造成藥品費用迅速增長的因素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齡化、疾病譜改變、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識增加、藥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價格管理存在漏洞,醫院補償機制不完善,以藥養醫、用藥管理松懈,現行的醫療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藥等。
藥品費用控制要從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即醫院,付費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著手,重點是在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的基礎上控制費用上漲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保證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國內外在控制藥品費用方面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如藥物利用評價[1],藥品價格控制,風險共擔合同[2],制定基本醫療目錄和醫療保險用藥目錄,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改革城鎮職工醫療制度即費用共擔[3],以及職業道德教育。這些方法對控制藥品費用的上漲確實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一是它更多地考慮藥品的價格,而忽視了藥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藥品費用短期上漲的同時,可能帶來藥品費用的長期上漲;二是它對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帶有一定的強迫性,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藥物的經濟學評價可彌補這一缺陷,它從藥物的成本和治療效果兩個角度出發,綜合評價藥物治療的成本效益。
一、藥物經濟學
(一)定義:藥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ics)是指藥物治療對衛生保健系統和人類社會所付出的成本和產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體地說,藥物經濟學應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手段,結合流行病學、決策學、生物統計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藥物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方案與其它方案,如手術治療以及不同醫療或社會服務項目,如社會養老與家庭照顧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評價其經濟學價值的差別。藥物經濟學的服務對象包括醫療保健體系的所有參與者:政府管理部門、醫療提供單位、醫療保險公司、醫生以及病人。藥物經濟學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視。
(二)研究方法: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種: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臨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何種藥物治療,包括其它醫療干預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須證明兩個或多個藥物治療方案所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然后通過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包括療效、副作用、持續時間完全相同,應用范圍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較為完備的綜合經濟評價形式之一,比較健康效果差別和成本差別,其結果以單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點是治療結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而采用臨床指標,如:搶救病人數、延長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兩種表示方法:(1)成本與效果比值法:成本與效果比值,即每產生一個效果所需的成本。(2)額外成本與額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給予一額外成本,是否能產生額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雖然受到其效果單位的限制,不能進行不同臨床效果之間的比較,但其結果易于為臨床醫務人員和公眾接受,是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發展,與成本效果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上講,兩者均用貨幣來衡量成本,并且測量結果也都采用臨床指標作為最終結果的衡量參數。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指標,如延長壽命時間、增加體重、降低的血壓數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結果卻與質量密切相關,注意到病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數變化,即常用單位是生活質量調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結果變化。可以進行不同疾病藥物治療措施的比較,是近年來受到推崇的藥物經濟學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響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質量指標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藥物經濟學研究界對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爭議。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種成本和結果均以貨幣單位測量的經濟學分析方法。與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結果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它不僅具有直觀易懂的優點,還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較不同藥物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效益,還可以進行不同疾病治療措施間的比較,甚至疾病治療與其它公共投資項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資的比較,適用于全面的衛生以及公共投資決策。然而,許多中、短期臨床效果變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殘疾狀態難以用貨幣單位衡量,有關長期效果的數據資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經濟學家以外的臨床醫療人員和公眾很難接受以貨幣單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貨幣價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衛生經濟學以及藥物經濟學研究上的應用遠遠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實施步驟:藥物經濟學分析的實施需要10個步驟來完成[4]:(1)明確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問題;(2)確立研究的觀點;(3)治療方案和結果的確立;(4)選擇恰當的藥物經濟學方法;(5)結果的貨幣價值;(6)資源的區分;(7)確立結果事件的概率;(8)決策分析;(9)進行成本兌現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結果表示。
必須明確藥物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研究觀點。藥物經濟學的觀點可來自于社會、付費方、機構、部門、病人、任何或所有這些方的一個結合。其次,必須區分治療方案和與它們相關的積極或消積的后果。選擇藥物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將其治療結果用貨幣價值來表示。藥物獲得成本與醫療成本包含在與臨床效果直接相關的成本之中,也可來源于文獻或者歷史記載,也可以將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設基礎之上。
二、藥物經濟學研究在控制藥品費用上漲方面的作用
藥物經濟學不僅注重藥物治療的成本,同時也關注藥物治療的結果,因而在控制藥品費用方面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接受性。藥物經濟學的作用主要通過下面幾個方面來體現:
(一)指導新藥的研制生產: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的需求取決于商品的價值和質量。藥品雖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樣的取決于藥品的價值和質量(效果)。藥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對研制生產藥品的廠商來說,必須盡可能研制生產出成本-效果好的藥品,從而獲取所需的利潤。藥品生產廠商可根據藥物經濟學研究結果,作出是否生產某種藥品或在遵循藥品價格制定原則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藥品的價格以提高藥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費醫療用藥報銷范圍:目前我國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主要是根據臨床醫療需要來考慮的,即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經濟因素、價格因素考慮較少。該藥物名錄適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導和規范臨床用藥行為。公費醫療用藥報銷范圍的藥物遴選是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為基礎進行的。用藥報銷范圍既考慮臨床需要,又考慮經濟等綜合因素。其經濟因素主要指藥物的療程價格,它沒有考慮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其它費用,如檢查化驗費、住院費等;它也不考慮藥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目前國外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確定藥品報銷范圍時,除了要求廠商提供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外,還要求廠商提供該藥與國內治療同樣疾病的最常用藥物或以適當的非藥物治療措施作為對照比較物的藥物經濟學結果,國家指導委員會將參考藥物經濟學的結果來作出是否給予報銷的決定。
(三)幫助醫院制訂醫院用藥目錄、規范醫生用藥:目前我國許多省市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迅速上漲,開始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降低醫院的藥品收入,使藥品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一政策的推行,對醫院的藥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醫院盡可能使用療效好、價格低的藥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藥物,將成本效果好的藥物納入醫院的用藥目錄中,以便藥物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藥物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有助于醫院將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藥物選進醫院用藥目錄中。同時,醫院用藥目錄的制訂可規范醫生的用藥行為,阻止不合理用藥。
(四)確定藥物的適用范圍:任何藥物都不是萬能的,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對患某種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藥物對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膽固醇藥物用于治療具有一定危險因素的高膽固醇血癥病人,是公認成本效果好的治療措施,而用于單純高膽固醇血癥病人,則成本效果不佳。若將降膽固醇藥物用于治療許多沒有危險因素的單純高膽固醇血癥病人,則不但不能降低醫療費用,相反將引起醫療費用的上漲。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藥物治療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針對性較強,目的比較明確。
(五)幫助病人正確選擇藥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將逐步增強,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也將因此有所改變,不會純粹是醫療服務的供方市場,尤其是藥品服務,越來越多的病人將會自己到醫藥商店選擇和購買藥品。因此,病人對有關藥品信息的需求將會增加,尤其是藥品的價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較好的藥品,藥物經濟學研究可滿足病人這方面的需求。
藥物經濟學可從多方面來控制藥品費用的迅速上漲,在我國開展藥物經濟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給藥物經濟學在控制藥品費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還剛剛起步,許多人對其還不了解,知之甚少,國家在制訂《公費醫療用藥報銷范圍》沒有完全考慮藥品的藥物經濟學特性。因此從現在開始必須大力開展藥物經濟學的宣傳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國家一樣將藥物經濟學研究納入有關的規定中,充分發揮藥物經濟學的作用。
作者單位:200032上海醫科大學醫院管理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查仲玲.藥物利用研究.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6,2:112.
2鄭淑鵬.美國受控醫療計劃的藥品政策.國外醫學.醫院管理分冊,1994.4∶165.
一、我國醫療費用現狀
(一)衛生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4年衛生總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漸升高。2001~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40.7%,而衛生總費用增長了51.0%。由此可知,我國衛生總費用的增長速度已經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表明衛生費用已經對我國持續、穩定發展構成威脅。
(二)人均醫療保健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據分析,2001~2004年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增長53.9%,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長了37.4%。2001~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增長了25.3%,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只有12.3%。此外,在這四年間,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在人均消費性支出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從6.47%上升到7.4%。
(三)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與支出。隨著參保人數的增多,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基金收入的增長率持續低于基金支出的增長率。2001~2005年基金收入增長了約265%,而基金支出增長了約342%,說明醫療費用持續高速上漲,對基金的持續運作發出了警告。
二、急需降低醫療費用的原因
(一)高額醫療費用不利于普及基本醫療保險。目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僅僅在城鎮初步建立起來,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還沒有被納入醫療保險的范圍內。農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現象十分普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我國在承擔平等就醫費用方面排名191個國家中的188名。眾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最短的那塊,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農民的醫療問題正如那塊最短的木板,如果置之不理,我國的總體醫療水平將永遠停留在較低水平。然而,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超過了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低水平”,同時阻礙了“廣覆蓋”原則的貫徹執行。因此,為了普及基本醫療保險,必須首先降低醫療費用。
(二)高額醫療費用嚴重影響消費內需的拉動。據調查,我國13人中,就有一人處于赤貧,其中1/4~1/3直接跟疾病有關,嚴重影響消費內需的拉動,對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將形成巨大威脅。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始終存在著比較強的生活預防動機,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成為人們心中的一項隱患,為了能夠應付將來的高額醫療費用,大多數人選擇儲蓄,這樣勢必會影響當前的消費需求,從而影響投資和生產的形成。
(三)發達國家所面臨的難題。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的醫療費用接近GDP的10%,國外衛生經濟研究表明:醫療費用人均上漲率高于人均收入增長率。
實行國家免費醫療保障模式的英國,政府預算用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經費約占GDP的5.8%,占財政預算支出的15%,國家負擔過重。實行社會醫療保險模式的德國,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醫療保險連年赤字,人均醫療支出1287美元,從1996年開始全面改革。實行商業保險制度的美國,1990年人均醫療支出2566美元,占GDP的11.5%,1995年基本醫療費用總量占GDP的13.6%,居世界之冠。
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國家、企業和個人越來越不堪重負,使各國醫療保險制度運行中的一個通病,也是一大難題。面對發達國家的困境,我國應該盡快著手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
三、醫療費用高速增長的原因
(一)醫療供給方
1、理論方面。醫療服務中醫療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醫療服務人員利用其信息優勢誘導患者接受過度醫療服務。這就是醫療服務領域的“薩伊定律”。此外,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具有壟斷性。我國基本醫療保險指定了“定點醫院”,只有在這些“定點醫院”進行的醫療服務才能夠得到報銷,因此醫療服務領域存在公立醫院寡頭壟斷現象,嚴重影響了該領域的競爭,而競爭的缺失必然導致醫療價格的虛高。信息不對稱和行業壟斷性共同造成了醫療服務領域的市場失靈,這是由醫療服務行業的特點決定的。
2、實際方面。我國對醫療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醫院的總收入中,藥品收入約占48%,醫療服務收入約占47%,財政撥款約占5%。而支持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資金82%由政府財政撥款,12.2%出自國民保險稅,其余部分來自社會及慈善機構的捐款和少量的免費醫療收入。財政對醫院的撥款與醫院作為事業單位提供公共醫療服務所需要的資金之間相差懸殊,缺口巨大,醫療機構為了生存,為了給職工謀福利,必須多賣藥,多檢查。
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承擔醫療衛生的成本從54%下降到14%。2006年公共醫療的投資僅為1200億元人民幣(換言之,每人平均才剛剛超過9歐元)。我國多達30萬家醫療機構中,95%以上的公立醫院實際正按照盈利性的商業模式運營。在財政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政府允許醫院對藥品按進價加價15%銷售,以此作為對醫療服務的補償,從而形成“以藥養醫”的局面。
3、高新技術設備引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不斷推陳出新,一些“高、精、尖”醫療技術設備被用于醫療服務,它們在對抗疾病,降低醫療風險,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也造成醫療費用成幾何級數增長。這些高新技術設備在重大疾病的檢查中確實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時候也存在不必要的利用。一些傳統設備能夠解決的檢查,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選擇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無形中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增加醫療費用。而我們所要控制和降低的醫療費用就是這樣的過渡醫療服務費用。
(二)醫療需求方
1、供求理論。由于醫療服務所產生的費用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因此醫療服務的價格對患者的引導作用不會像其他產品或服務一樣靈敏。對于一般的消費品,消費者會根據商品的價格來決定消費的數量,消費需求隨價格的上升而減少。然而,患者承擔的醫療費用只是醫療費用的一部分,患者按照自己承擔的價格決定自身對醫療服務的需求Q1,而醫療供給方按照總價格決定醫療服務的供給量Q*,顯然Q*>Q1,從而出現過渡醫療需求,使醫療費用上升。
2、監管不利。目前,在我國凡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將發放基本醫療保險專用證和基本醫療保險專用卡,它們是參保人員進行基本醫療消費的身份證明。然而在現實中,有的地區門診就醫無需出示任何證件,從而出現醫院和患者勾結,為“一人繳費,全家吃藥”創造了條件。
四、降低醫療費用的手段
(一)針對醫療供給方
1、引導競爭。藥品價格虛高是我國醫療費用高漲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降低醫療費用應首先完善藥品流通體制。目前,我國藥品價格虛高主要存在于兩個環節,一個是藥品生產企業定價環節;另一個則是醫院對藥品加價銷售。為了改變“以藥養醫”的惡劣狀況,從1998年5月21日第一次降價至今,國家發改委共降價19次,目前正在醞釀第20次降價。進行藥價管理的核心部門――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也認識到,降價的實際收效并不明顯,人均醫藥費用仍在大幅上漲,許多政府定價藥品價格還沒有降到合理水平。
降價之所以收效不大,是因為這始終是一種行政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只有引導市場進行激烈的競爭才能讓市場自發的降低藥品價格。因此,應建立醫療領域的“白色市場”,即醫院處方、藥店售藥、職工直接購藥的制度。只有切斷醫院與藥品的聯系,才能引發藥品市場的競爭機制,并且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現狀。剝奪醫院售藥的權利,等于切斷了醫院的大部分的收入來源,為此,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財政撥款,以維持醫院的運營。
2、疾病治療標準化。政府確實需要給予“醫藥分離”更多的財政支持,但是這種支持必須達到讓利于民的目的。雖然剝奪醫院售藥的權利可以從表面上切斷醫院與藥商的聯系,但是醫院仍然可能與藥商勾結,利用其開處方的權利建議患者服用政府控制外的高價藥品,誘導過渡醫療。對于這種情況,政府應采取措施,例如,對疾病治療過程和醫療費用進行記錄,進而將疾病治療標準化,減輕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使疾病的治療和監管有據可依。當然,疾病的治療肯定存在差異性,標準化的治療過程只是一個基本依據,執行起來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靈活性,還需配合進行醫生職業道德宣傳教育工作。
3、財政撥款與醫院無盈利性經營情況掛鉤。國家可以利用財政撥款的主動權,規范公立醫院的經營情況。例如,加拿大政府規定,凡直接向病人額外收費的省份,將失去聯邦政府的補貼。沒有哪家醫院會希望失去政府的補貼,因為失去補貼就意味著失去大部分收入來源。我國可以借鑒這個方法,參照疾病治療標準化程序,監督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對于提供過渡醫療服務的公立醫院,取消其享受財政補貼的權利,甚至取消其定點醫院的資格;對于盈利的醫院,削減其財政補貼數量,迫使公立醫院放棄商業化經營愿望。
4、預算制控制醫療成本。國家可以通過審批程序和預算安排進行限制昂貴醫療設備的購置,減少盲目引進和超前利用不必要的醫療技術和設備的現象,從而將醫療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審批應遵循這樣的原則,即醫療服務質量和需求應該同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同步、協調。
(二)針對醫療需求方
1、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對于“一人持卡,全家看病”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基本醫療保險還沒有在全社會得到普及。有些人沒有基本醫療保險,面對高額的醫療服務,才會以別人的名義享受醫療服務。這些人大部分是國有企業改制或破產所形成的下崗人員,由于企業效益問題而沒有被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范疇。這些都屬于改革的潛在成本,國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不應推卸責任,否則,歷史問題將影響改革的進行。因此,我們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宣傳基本醫療保險,鼓勵公眾參加。對于繳費有困難的人員,給予適當的幫助,或者納入社會救濟的范疇。對于私營企業職工的醫療保險問題,應加強監管和收繳力度,防止私營企業主逃避社會責任。
關鍵詞:藥物經濟學;藥品;費用;控制
中圖分類號:R1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7-092-02
近年來,醫療費用偏高已成為人們最為關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之一,有數據顯示,我國的醫療費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1],遠遠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10%的增長速度,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藥品費用是醫療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控制醫療費用的焦點就是如何降低藥品費用的過快增長。藥物經濟學作為一門為醫藥及其相關決策提供經濟學依據的應用性學科,從其誕生到現在已近30年,如今它已在控制藥品費用、制定藥品價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什么是藥物經濟學
1.1 概念
藥物經濟學是關于藥物治療對衛生保健系統和人類社會所付出的成本和產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體地說,藥物經濟學應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手段,結合流行病學、決策學、生物統計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藥物治療方案與其它方案,如手術治療以及不同醫療或社會服務項目,如社會養老與家庭照顧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評價其經濟學價值的差別[2]。藥物經濟學的服務對象包括醫療保健體系的所有參與者:政府管理部門、醫療提供單位、醫療保險公司、醫生以及病人[3]。藥物經濟學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視。
1.2 研究方法
藥物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種: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4]。
1.2.1 最小成本分析
是比較在臨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何種藥物治療或其它醫療干預方案,哪種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須證明兩個或多個藥物治療方案所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然后通過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
1.2.2 成本效果分析
是較為完備的綜合經濟評價形式之一,比較健康效果差別和成本 差別,其結果以單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點是治療結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而采用兩種表示方法:成本與效果比值法和額外成本與額外效果比值法。
1.2.3 成本效用分析
是成本效果的發展,與成本效果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上講,兩者均用貨幣來衡量成本,并且測量結果也都采用臨床指標作為最終結果的衡量參數,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指標。
1.2.4 成本效益分析
是一種成本和結果均以貨幣單位測量的經濟學分析方法。與成本 效果分析不同的結果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它不僅具有直觀易懂的優點,還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較不同藥物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效益,還可以進行不同疾病治療措施間的比較,甚至疾病治療與其它公共投資項目。然而,許多中、短期臨床效果變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殘疾狀態難以用貨幣單位衡量,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衛生經濟學以及藥物經濟研究上的應用遠遠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2 影響醫療費用增長的因素
2.1 合理因素(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齡化、疾病譜改變、慢性病增加、居民自我保健意識增強、環境污染、藥品研發成本大幅增加等。
2.2 不合理因素(可控因素)
2.2.1 醫療體制存在的弊端
如藥品價格管理體系存在某些缺陷,醫院補償機制不完善,“以藥養醫”現象的普遍存在等。
2.2.2 不合理用藥
主要由治療方案選擇不合理、藥物使用不合理、藥品銷售行為不規范等原因引起,不合理用藥不僅浪費藥物資源,還會延誤疾病治療,導致不良反應或藥源性疾病產生,使得藥品費用不斷上漲[5]。
3 藥物經濟學在控制醫療費用中的作用
3.1 指導新藥研制和生產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的需求取決于商品的價值和質量。藥品雖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樣取決于藥品的價值和質量(效果)。藥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對研制生產藥品的廠商來說,必須盡可能研制生產出成本低、效果好的藥品,從而獲取所需的利潤[6]。
3.2 制定報銷范圍
目前我國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主要是根據臨床醫療需要來考慮的,而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經濟因素、價格因素等考慮較少。用藥報銷范圍既要考慮臨床需要,又要考慮經濟等綜合因素。其經濟因素主要指藥物的療程價格,它通常沒有考慮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其它費用,如檢查化驗費、住院費等,它也不考慮藥物的成本一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著一定的缺陷[7]。
3.3 確定藥物的適用范圍
凡藥物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對患某種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藥物,對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
3.4 制定用藥目錄
目前,我國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迅速上漲,開始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降低醫院的藥品收入,將藥品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這一政策的推行,對醫院的藥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醫院盡可能使用療效好、價格低的藥物,即成本一效果好的藥物,將成本一效果好的藥物納入醫院的用藥目錄中,以便將藥物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藥物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有助于醫院將那些成本一效果好的藥物選進醫院用藥目錄中,同時醫院用藥 目錄的制訂也可規范醫生的用藥行為,防止不合理用藥。
3.5 幫助患者正確選擇藥物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藥品分類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自我保健意識逐步增強,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也將因此而有所改變,尤其是藥品服務市場,越來越多的病人將會自行到藥店選擇和購買藥品。因此,病人對有關藥品信息的需求在增加,尤其是藥品的價格、效果和成本-效果方面的信息,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較好的藥品,而藥物經濟學研究可滿足病人這方面的需求,指導病人選擇質優、價廉、安全、高效的藥品,減少浪費。
3.6 制定審計標準
以藥物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制定審計標準,是加強審計監督的基本前提。審計本身不能解決審計依據的標準問題,依據藥物經濟學原理制定的審計標準將有利于醫療行業各種類型的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3.7 提高藥品價格管理效率
目前我國對藥品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藥品以及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以外具有壟斷性生產、經營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8];對其它藥品,實行市場調節價。目前我國化學藥品以及抗生素類藥品的幾次降價調整,使虛高的藥品價格暫時回落,降低了患者藥品費用,減輕了公費醫療保險基金藥品費用上漲的壓力。
總之,藥物經濟學可從多方面控制藥品費用的迅速上漲,在我國開展藥物經濟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我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才剛剛起步,許多人對其還不了解,因此必須大力開展藥物經濟學研究工作并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將藥物經濟學研究納入有關的規定中,充分發揮藥物經濟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永佩,張鈞.醫院管理學 (藥事管理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3~94.
[2] 孫利華.藥物經濟學與新藥研究開發[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5).
[3] 何志高,陳潔.藥物經濟學及其在藥品費用控制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管理,1999,15(5):290.
[4] 李大魁,徐君.醫院環境下的藥物經濟學工作[J].中國藥學,1999,34(1):50.
[5] 李峰.藥物經濟學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醫學叢刊,2001,(5):69.
[6] 徐端正,藥物經濟學及其分析[J].中國新藥與臨床,2000,19(2):139.
關鍵詞:醫療費用;上漲;費用規制;實證分析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09JZD00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2YJC880064)
作者簡介:劉西國(1974-),男,安徽阜陽人,濟南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衛生經濟研究;劉毅(1972-),男,山東壽光人,濟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王健(1966-),男,山東人濟寧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衛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5-0142-05 收稿日期:2012-02-29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社會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人們寄希望于政府的規制來制約醫療費用的上漲。但是,醫療費用上漲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政府對于醫療費用的規制未必能抑制費用上漲的大趨勢,其主要功能應該是擠出或制約費用中的不合理部分,同時還要認識到規制并非控制醫療費用的唯一途徑(蔣平 等,2008)。本文通過對1998年~2010年間醫療費用和相關因素的關系分析,發現各主要相關因素對人均醫療費用及費用結構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大多不同于人們的一般預期,這為解決醫療費用虛高、實現醫療費用的合理回歸的、客觀評價規制在醫療費用控制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根據衛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影響醫療費用水平的因素很多。一般認為,收
入水平、老年人口比率、城市人口比率以及醫療保險與醫療費用具有正相關關系,
而政府的價格規制如果能夠發揮作用,其與醫療費用應該是負相關關系。但國外研究發現,上述因素對醫療費用的影響并不明顯,或者說上述因素并非醫療費用上升的主要影響因素。
哈佛大學的Newhouse(1992)教授采用定量化、數值化的方法,分析發現1940年~1990年導致美國醫療費用上漲的5個因素分別是:(1)人口老齡化;(2)醫療保險制度的普及;(3)國民收入的增加;(4)醫生數量的增加(或“誘導需求”);(5)醫療產業與其他產業在生產率提高上的差異。不過,Newhouse教授將5個因素的“影響比例”加起來,最多能解釋美國1940年~1990年總醫療費用增長率的25%~50%,其他50%~75%的影響很難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據此,Newhouse(1992)教授推測,“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是其主要原因。
美國學者Dranove 等(1992)將醫療費用的回歸方程設定為:logCit =b0+b1 logXit+εit,其中Cit表示i州在t期的醫療費用; Xit為i州在t期引起成本變化的因素,包括收入、教育水平、年齡、保險、城市人口比率、工會成員在工人所占比率、規制法律生效年限。通過該模型論證了規制能夠降低醫療費用增長的速度。Spillmann等(2000)的研究認為:(1)個人短期急性治療費的劇增一般出現在生命垂危時刻,基本不受壽命延長的影響;(2)壽命的延長主要導致護理醫療費的增加。他們還發現,死亡之前兩年間的“短期急性治療費用”反而會隨著年齡的上升而下降,如果以80歲死亡老人所需的醫療費為基準(100),則70歲約為115,90歲約為75,因此年齡的增長對醫療費用的增長影響有限。
日本學者俞炳匡(2008)通過對美國關于“醫生誘導需求”的統計學研究發現,即使單位人口擁有的醫生數量上升10%,門診的上升率也僅為0.6%,美國(文獻27篇)和挪威(文獻28篇)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表的研究報告宣稱:“誘導需求”對醫療費用的影響已幾乎為零。
美國蘭德公司的醫療保險試驗研究(Rand Health Isurance Experiment)(該研究始于1984年,無論其質量上和普遍性上還是規模上都異常突出,該研究結果公布后的20多年里對全世界的醫療政策有著重大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加入醫療保險后患者的負擔得以降低,患者的就診次數將會增加,結果會導致醫療費用的增加,并對免費向所有人提供醫療服務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將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Newhouse,1993)。
下文通過實證數據分析影響我國醫療費用上升的因素,為控制醫療費用上升提供思路。
一、變量及數據說明
為分析醫療費用影響因素,我們將因變量(醫療費用)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第二類是門診費中藥費和檢查費各占多大比例以及住院費中藥費和檢查費各占多大比例,這樣設計因變量既有利于從絕對量上分析各因素的影響,也有利于從相對量角度分析醫療費用結構的變化;自變量則包括收入水平(INC)(用年人均GDP表示)、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AGE)、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率(URR)、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率(INS)、醫療費用規制與否(REGU)。
需要說明以下幾點:
1.1CML患者例數及就醫次數的基本情況640名CML患者在2006年~2012年間共計就醫6365次。記錄中的業務類型主要有門診、住院、門特三類。其中有128例患者在門診就醫過,就醫總次數為430次;有231例患者進行過住院治療,住院總次數為508次;411例患者通過城鎮職工門特途徑報銷共計5114次,39例患者通過城鎮居民門特途徑報銷共計313次。該640名患者均選擇二級甲等及以上醫療機構進行就醫。
1.1.1不同屬性的CML患者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1.40:1;CML多發生于18歲以上人群,且多為退休或在職人員,記錄中CML患者大多為本地城鎮戶口。不同屬性類別的CML患者人均就醫次數相差不大。
1.1.22006年~2012年各年間CML患者人數變化情況分析患者人數及就醫次數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見圖1。如圖1(a)所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18例、33例;CML屬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化療、放療等屬于門診特定項目范疇,因此從2009年開始,患者逐漸通過門診特定項目進行付費,患者例數從2009年的104例增加至2012年的185例,就醫總次數從2009年的651次增加至2012年的2907次,就診人數及就醫次數遞增趨勢明顯。
1.2CML患者醫療費用增長趨勢分析結果對CML患者各年的總醫療費用及藥費支出進行分析的結果,見圖2。CML患者的總藥費用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此部分含門特數據),逐年增長趨勢更為明顯,與此同時,總醫療費也伴隨著總藥費的增長而逐年增加。2009年及以后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90%以上且逐年增大,而2008年及以前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50%~60%的范圍內波動。說明門診特定項目的實施使CML患者真正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院外長期藥物支持治療。CML患者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年人均藥費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人均藥費的遞增趨勢更為明顯,各年人均藥費逐漸接近人均醫療費用,藥費比例成了影響CML患者醫療費用的決定性因素。
1.3CML患者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對總醫療費及藥費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CML患者的總醫療費(偏度系數1.42,P=0.000;峰度系數5.13,P=0.000)、藥費(偏度系數1.47,P=0.000;峰度系數5.38,P=0.000)數據呈明顯偏態分布,經對數轉換后依然為偏態分布(轉換后的總醫療費的偏度系數為-1.62,P=0.000,峰度系數為5.37,P=0.000;藥費的偏度系數為-1.61,P=0.000,峰度系數為5.38,P=0.000),無法利用方差分析等參數檢驗法進行統計推斷,因此利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P25~P75)等指標及非參數檢驗等方法對CML患者費用數據進行分析。
1.3.1CML患者醫療費用總體情況分析通過對2006年-2012年期間廣州市640例CML患者7年間的總醫療費進行分析,共計產生醫療費用1個億之多,人均費用支出約為12萬元,其中藥費所占比例為94.42%,可見藥費是總醫療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1.3.2不同屬性的CML患者的醫療總費用情況分析不同性別的CML患者的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94,P=0.046),可以認為男性CML患者的總醫療費是高于女性CML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2.959,P=0.005),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醫療費用最高,戶口性質不同的CML患者人均醫療費用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9.551,P=0.049),外地城鎮的CML患者人均費用相對最高。
1.2.3不同屬性的CML患者醫療總藥費情況分析由于表2中表明藥費在CML患者醫療總費用中占有決定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藥費進行分析。與醫療總費用分析結果相似,不同性別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69,P=0.049),可以認為男性患者的藥費是高于女性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4.052,P=0.003),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藥費最高。
2討論
慢性髓系白血病作為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雖發病隱匿,進展緩慢,慢性期CML患者預后較好,但一旦進入進展期,預后極差。目前國內外CML患者多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并輔助以院內的對癥治療。羥基脲等化療藥物治療效果差,無法控制疾病進展;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治療CML效果雖佳,但價格使患者難以承受且需長期服用,導致患者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支出。本次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患者的藥費占總醫療費的90%以上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說明藥費是醫療費用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09年及之后CML患者的藥費支出逐年增加且藥費比例逐年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及抗腫瘤藥物多為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結果必然會導致CML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在目前尚未能合理實現相關腫瘤藥物國產化之時,對患者藥費進行有效的醫保基金補償才是降低CML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關鍵。
首先,增加藥費特別是靶向藥物費用的報銷比例,使靶向藥物成為CML患者真正能夠用得起的藥物。相關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表明,靶向藥物伊馬替尼的成本效果明顯優于羥基脲等一般化療藥物及其它姑息療法。雖然CML已進入門診特定項目且伊馬替尼已進入醫保報銷范疇,但實際應用時仍面臨諸多限制;特別是療效更好的第二代靶向藥物達沙替尼等尚未進入醫保報銷范疇,因此建議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出發點,高效、合理的使用衛生資源。
其次,進一步完善相關大病醫保及重大疾病單病種付費方案的實施,增加重大疾病醫保基金的投入比例。本研究中年齡不同的患者其醫療費用平均水平有所差異,平均醫療費用水平較高者多為19歲~60歲之間的中青年人,該部分患者例數較多且多為在職人員,可考慮適當增加該部分人群醫療資金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