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工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Cereal & Food Industry
主管單位:國家糧食局
主辦單位:國家糧食儲備局無錫科學研究設計院;中國糧油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無錫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5026
國內刊號:32-1710/T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糧食與食品工業》(雙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國家糧食局無錫科學研究設計院和中國糧油學會共同主辦的集糧油基礎理論、實際應用于一體的綜合科技期刊,已成為米、面、油、食品、淀粉及深加工、倉儲、檢化驗等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信息的良好載體,工程技術人員交流技術、切磋技藝的合適平臺,是中國糧油學會食品分會和發酵面食分會會刊、是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的支持媒體。
1.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基于分子遺傳學的理論建立的,又叫做DNA重組技術。對于來源不同的基因,基因工程根據預先設計的藍圖,借助于分子及微生物學,按照現代化的方式,實現雜種DNA分子的體外構建,通過活細胞的有效導入,完成生物遺傳特性的全新轉變,從而達到獲得新品種的目的。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中,基因工程是關鍵組成,食品的包裝、保藏等多個環節,都可以將該技術應用其中,實現包裝材料的改變,達到降低食品生產成本的目的。同時,將基因工程應用于食品貯藏中,既是一種貯運方式的創新,也能獲得食物貯藏期的有效延長。以延熟番茄為例,該種食物的生產就應用到了轉基因技術,以調控乙烯合成途徑這一辦法來使乙烯的合成得到有效抑制,達到番茄延遲成熟、貯藏期延長的效果。
1.2細胞工程
細胞工程中涉及多項生物學理論,既包括現代細胞生物學,也包括發育、遺傳學,更對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了運用。作為一種生物工程技術,細胞工程基于人們的需求,按照預先的設計,實施細胞層次的遺傳操作,對細胞內含物進行重組,對細胞結構進行重組,從而實現生物功能以及生物結構的科學轉變。通俗來講,細胞工程主要是完成新物種的快速繁殖,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有效應用了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生物學辦法,引入了基因移植技術、核質移植技術等多項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研究辦法,生物工程的多個領域都可以看到細胞工程的滲入。在食品工業發展中,細胞工程更是得到了廣泛的科學利用。
1.3酶工程
在生物技術中,酶工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術,主要實現的是物質轉化。就酶本身而言,是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在生物反應器內,利用酶的這一作用,就可以實現物質的轉化。
1.4發酵工程
在生物技術組成中,發酵工程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在發酵工程中,借助現代工程技術辦法,通過對微生物特定功能的科學利用,實現對某一生產環節的有效控制,或是就此產生一種新的需求物質。
2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分析
2.1肉類食品中的生物技術
在肉類食品生產中,通過生物技術的科學應用,既可以施行對肉類食物資源的有效改造,又能夠實現對肉類傳統加工工藝的創新,從而使肉制品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加、肉類加工深度得到更大提升,推動肉類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2.2果蔬保鮮中的生物技術
現階段,在果蔬保鮮技術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就是化學殺菌劑以及冷藏的處理方式了,然而,這樣做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使用化學殺菌劑,果蔬中的殘留會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威脅;另一方面,化學殺菌劑的長期使用,植物病原菌也會出現抗藥性。鑒于此,需要用另一種果蔬保鮮處理方式來取代現在應用較為廣泛的化學殺菌劑,而且,新的果蔬保鮮處理還最好是對人體健康沒有毒害威脅的,同時又具有高效防腐效用的,生物保鮮技術就能夠很好的滿足這一要求,國內外都加強了對這一保鮮技術的研究。據相關研究顯示,茄子保鮮中應用木霉發酵液能達到極好的保鮮效果。實驗發現,在20℃至25℃的貯藏溫度范圍內,茄子果實如果被木霉發酵液處理,可以保鮮貯藏長達20天。
2.3飲品中的生物技術
在飲品生產中應用生物技術,不僅可以使飲品的風味得到有效改變,也會使飲品品質發生變化,對于產品質量的提升發揮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飲品產業發展中,生物技術的應用是非常廣的。據相關研究發現,在南瓜汁乳酸發酵飲料生產中,以5%的乳酸菌接種量1:1.75的南瓜漿和水配比,分別向里添加7%以及0.05%的蔗糖、蛋白糖,給以40℃以及8小時的發酵條件,由此得到的飲品,不僅可以保持穩定的外觀,還有著酸甜適中的獨特口感,深受大眾歡迎。
2.4食品添加劑中的生物技術
當前,科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食品添加劑生產中,生物技術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新型生產技術。在各種食品添加劑生產中,如何更好利用生物技術,成為國際研究熱點。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比如在牛奶生產中,尤其是在雙乙酸奶味香精生產中,可利用雙乙酸乳酸乳桿菌進行發酵。向發酵液中,添加一定量的CuS04,可增加雙乙酸活性,而添加一定量的0.1%檸檬酸鈉,可抑制雙乙酸還原酶。因此,制備的奶味香料,具有雙乙酸的純正奶油香味。
2.5食品包裝中的生物技術
現階段,在食品工業發展中,食品包裝也更多的應用到了生物技術。而且,在包裝食品毒理檢測以及食品的防腐方面,生物技術應用也取得了效果。
2.6食品檢測中的生物技術
評價食品品質、開展食品質量監督、實施食品生產監控、加強食品研究等,在食品檢驗的多個環節,生物技術檢測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尤其是在食品衛生檢測環節,生物技術的應用為提升食品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對于蔬菜食品,可以通過免疫分析、活體生物分析等生物技術辦法來檢測藥物殘留。同時,在藥物殘留檢測環節,利用生物芯片技術也能獲得準確的結論。再如,對于食品中是否含有病毒污染的檢測,通過核酸聚合酶連鎖反應這一生物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增DNA和RN斷,從而獲得需要的檢測數量。除此之外,將基因工程應用于食品檢測,通過DNA指紋技術,食品原料是否摻假就可以準確的鑒定出來。而且,通過DNA指紋技術,也能判斷出牛奶飲品中是否含有微量毒素。
3生物技術應用于食品工業的前景展望
在高新技術中,生物技術雖然興起沒有多長時間,但卻在社會生產發展的多個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于全球性重點關注的問題,如能源問題、污染問題、糧食問題等,都可以通過生物技術的應用得到科學的解決。可以說,生物技術出現而帶來的種種經濟、社會效益是無法預估的。而隨著生物技術的繼續發展,將其運用于食品工業,也必然會出現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4結語
漂燙是果蔬工業化生產中一個重要的工序,其主要目的是使造成顏色、風味和質地變化的酶系統失活,如過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和果膠酶[2]。傳統漂燙方法為熱水處理和蒸氣漂燙,這些常規漂燙方法漂燙時間較長,造成產品營養成分和風味物質大量流失。而微波漂燙具有熱穿透力強,加熱速度快、營養物質損失少、能耗低和易于控制等優點而被廣泛研究和應用。Ponne等[3]對菠菜葉的不同漂燙方法進行了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微波-蒸氣漂燙的菜葉具有更好的質構,VC含量最高。與熱水和蒸氣漂燙相比,微波-蒸氣漂燙明顯改善了產品質量,這個結果與Dorantes-Alverez等的報道[4]相一致。而Devece等[5]認為,微波漂燙整塊水果或蔬菜時,由于物料體積較大,加熱不均勻,導致物料表面過熱,因此微波不適合于大塊物料的漂燙。微波漂燙在玉米保鮮方面也有相關報道。李清明等[6]利用微波漂燙技術對甜玉米進行保鮮研究。試驗結果顯示,通過微波熱燙處理后玉米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顯著高于水煮和蒸氣處理的產品,但微波熱燙處理過程中易導致玉米籽粒失水,出現籽粒松散的現象。黃葦等[7]對微波-沸水結合滅菌和高溫滅菌在軟罐頭玉米穗加工中的應用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采用微波-沸水結合滅菌的甜玉米軟罐頭,其色澤比經121℃高溫滅菌效果好;在常溫貯藏過程中,其明亮度、色澤、總糖等指標均可達到顯著水平。大量研究[2-3,7]表明,微波結合水或蒸氣漂燙預處理具有更好的經濟性,這是因為低成本的水或蒸氣用于產品最初的升溫,而使用成本較高的微波能完成產品內部的漂燙。目前,微波輔助漂燙在小規模生產中已初見成效,但是控制微波均勻性仍是設計大型微波漂燙設備的一個巨大挑戰,還需要大量研究以探索新方法,確保加工過程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和溫度的均一性。
2微波輔助干燥
微波干燥時,微波能透射到物料內部被水分吸收,將微波能轉化為熱能,使得物料內外同時升溫。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均勻加熱等優點,但成本較高,因而還要結合其它干燥方法。微波輔助干燥是將微波能應用于不同干燥階段,為其它干燥方法提供熱量。微波輔助干燥可以較好地阻止熱量散失,充分干燥物料,因而可以有效節約能源;進而避免單純微波干燥造成的表面過硬、局部過熱等現象。20世紀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微波輔助干燥技術。利用微波與空氣對流干燥物料,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產品質量,且干燥耗能和加工時間也大大減少[8]。目前,微波輔助干燥技術憑借其產品質量穩定的優勢獲得相關企業的大量關注,特別是在國外,微波輔助干燥在食品、藥品的干燥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一些成果已成功的應用于工業化生產中。目前,中國關于微波輔助干燥技術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微波可以和多種干燥方法聯合使用,微波-熱風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應用較普遍[9]。在工業化生產中,隧道式微波-熱風干燥主要用于意大利面食、餅干及油煎土豆片的終端去濕處理[10]。Altan等[11]對微波輔助氣流干燥意大利通心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微波與熱風干燥相結合不僅縮短了干燥時間,而且改善了通心粉的質構特性及烹飪特性。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的張曉辛等[12]分別對的微波干燥、熱風干燥及微波-熱風組合干燥的方法、工藝、結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純微波干燥由于干燥時間短,瞬間產熱量大,導致溫度過高,無法連續作業,難以確保產品質量;純氣流干燥時間為6h;而利用微波-熱風組合干燥技術可使干燥時間縮短至4h內,且干燥后的花朵整齊,色、味、形基本不變。章斌等[13]應用微波-熱風聯合干燥方式探討香蕉片聯合干燥過程中熱風溫度、風速、干燥轉換點的物料含水率、微波功率對干燥速率的影響;并以成品色差L值、復水率、VC含量、質構和復水率為指標,對聯合干燥、熱風干燥和真空冷凍干燥的產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熱風-微波聯合干燥方式的干燥速率快,能耗低,產品品質與真空冷凍干燥的產品相近。微波真空干燥產品可以降低加工過程中的熱量及氧化對產品品質的影響。美國加州州立大學[14]將微波真空干燥技術用于生產脫水葡萄。試驗發現,微波真空干燥技術能很好地保持新鮮葡萄的風味和色澤,且葡萄外形也不萎縮,新鮮葡萄的折干率為25%。Lin等[2]比較了微波真空干燥、熱風干燥對胡蘿卜片的脫水效果。與熱風干燥相比,微波真空干燥產品有較高的復水性,較高的α胡蘿卜素和Vc含量,密度低,質地松軟。Yongsawatdigal等[15]也證明了微波真空干燥的越橘比氣流干燥的顏色和質地都好。綜上所述,中國在微波干燥技術的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微波干燥技術在食品工業的應用研究領域較窄,微波復合干燥技術的研究有待于拓展,與微波干燥技術配套的設備開發尚需加強。
3微波輔助烘焙
烘焙是一個傳熱和傳質同時進行的復雜過程。在食品的烘焙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反應,包括淀粉凝膠化,蛋白質變性,二氧化碳從發酵物中釋放,體積膨脹,水分蒸發,外殼形成以及褐變反應等。而微波加熱速度快,烘焙反應不能充分完成,無法形成棕褐色表面及外殼。為獲得與傳統烘焙相同質量的產品,微波輔助產品的開發是非常必要的。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APVBaker開發了一種用于后烘焙的微波傳統烤爐,以替代無線電射頻加熱[16]。這種多媒爐不僅可以獲得傳統烘焙方法的高質量產品,同時還具有微波技術所擁有的烘焙時間短和利于過程控制的優點。微波加熱與鹵光燈加熱相結合也是一種常用的微波輔助烘焙方法。鹵光燈-微波聯合爐同時具有鹵光燈加熱產品的棕褐色及松脆的優點和微波加熱節省時間的優點。據了解,這項技術已成功用于面包的烘焙領域,而且與傳統烘焙方法相比,烘焙時間縮短75%。試驗表明,微波條件是影響產品硬度和重量損失的主要原因[17]。Demirekler等[18]認為,在使用鹵光燈-微波聯合爐烘焙面包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保持爐內的濕度來降低烘焙面包的硬度。鹵光燈功率為50%~75%和微波功率20%的條件下,烘焙5min的面包可以獲得與傳統烘焙面包(顏色、質構特性、體積和孔隙度等方面)相近的質量。目前,利用鹵光燈-微波聯合爐烘焙面包已初見成效,但這種爐應用于其他烘焙產品的工藝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微波輔助烘焙產品的質地仍需改善,因此對微波作用下食品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將為改善微波烘焙產品的品質提供依據。
4微波輔助萃取
微波萃取又叫微波輔助萃取,是一種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型萃取技術,即利用微波能加熱與樣品相接觸的溶劑,將所需化合物從樣品基體中分離出來并進入溶劑,是在傳統萃取工藝的基礎上強化傳熱、傳質的一個過程。縮短提取時間是將微波引入提取系統的優點之一。BrachetA[19]從可可葉中提取可卡因和苯甲酰芽子堿,考察了微波功率、照射時間、提取溶劑、粒徑等參數對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所得提取率與傳統方法相當,且提取物的質量優于傳統方法,微波浸提時間僅為30s。彭應兵等[20]以乙醇溶液為提取劑,采用微波輔助法提取茶籽殼中的茶皂素,分別考察了乙醇濃度、微波功率、固液比、提取時間對提取效果的影響,并通過正交試驗優化了工藝參數:乙醇濃度50%、微波功率400W、固液體積比1∶3(m∶V)、反應時間8min,所提產率達12.16%。微波萃取系統的缺點是不易自動化,缺乏與其他儀器在線聯機的可能性,如果在儀器設計方面取得突破,將微波萃取系統與檢測儀器聯機會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21]。
5微波輔助解凍
微波解凍是利用電磁波通過波導直接處理產品。微波解凍可以避免傳統方法在長時間解凍過程中的汁液流失和表層污染,同時提高了場地和設備的利用率[22]。對于有包裝的物料,微波調溫可以在不拆除包裝的條件下進行,不僅簡化了操作,而且降低了對環境衛生的要求。若采用微波技術將整塊凍物料完全解凍,物料表層吸收了大量的微波能,部分冰迅速融化成水,導致表面溫度迅速升高,出現局部過熱現象,而大部分還處于凍結狀態,無法實現均勻解凍。所以,要進行完全解凍,應結合其它工藝來實現[2]。微波應用于冷凍食品的解凍工藝可分為調溫和融化兩種。調溫一般是指冷藏的食品解凍時,從較低的溫度調到正好略低于水的冰點,即-4~-2℃。此時,物料處于固態,易于切片、切丁或進行其它加工。在選擇工業化解凍和回溫系統時,必須在解凍溫度、產品表面和微生物控制以及諸如廢棄物的排放和各系統的運行資金等問題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這些因素中,解凍時間是主要標準,它常常決定了系統的最終選擇[2]。Virtanen等[23]聯合利用微波能和不同環境溫度的冷空氣解決微波輔助解凍過程中的縮短解凍時間和避免熱失控問題。微波動力采用“開”和“關”循環進行,利用兩種溫度控制方案維持基于冷點和熱點間的預設溫度梯度。結果表明,微波解凍時間比空氣解凍縮短了7倍。盡管利用微波加熱冷凍食品是一種快速的解凍方法,但其因熱不穩定性而受到限制。這種熱不穩定性主要發生在產品表面,已經有人嘗試解凍過程中采用氣流或液氮冷卻。雖然試驗上取得了成功,但成本較高,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
食品工業固有的特征、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所處的特定階段,決定著河南省提升食品工業發展質量十分必要。
1.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需要食品工業具有產品非標準化、品種多樣化、產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點,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永不衰落的基礎性產業。食品安全始終牽動著人們敏感的神經,是當下中國最大的民生問題,而食品非標準化與品種多樣化的特點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難度。近年來,常有因為某一個食品安全事件而致整個產業發展受阻的情況發生,如“三鹿奶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等,都給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一個發展質量良好的產業必定是極少發生安全事故的產業。河南省作為食品工業大省,固然需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對產業發展帶來的沖擊,但提升發展質量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根本之策。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食品工業是行業跨度大、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環節繁多且相互影響的產業。基于這一特點,河南省食品工業提升發展質量不僅可以優化自身產業結構,而且可以輻射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如食品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從而促進河南省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升級。從河南省食品工業內部構成看,河南省農副食品大多是粗加工的,深加工食品較少,僅占10%,相比于發達國家食品工業中70%為食品深加工,亟需提高深加工程度,優化產品結構;同樣,河南省肉類食品加工量只占全部肉類食品產量的5%,蔬菜加工量只占蔬菜總產量的30%,遠低于發達國家分別為25%和90%的比例,且存在產品結構優化問題[3]。從河南省的整體產業結構看,由于食品工業關聯度高、行業跨度大,提升食品工業發展質量必然會促進相關產業優化結構,提升發展質量。
3.應對消費需求變化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投資型”向“消費型”轉變的重要時期,社會有效需求不斷釋放,居民食品消費需求進入結構不斷升級的新階段,表現為農村食品的多樣化、城市食品的豐富化、家庭膳食的社會化、食物結構的健康化。發達國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費總量的70%~80%,我國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加工食品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食品工業作為居民消費的基礎行業,作為最典型的消費品產業,將從這些變化中直接受益。當然,這需要食品工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發展質量,及時迎合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因此,作為食品工業大省,河南省必須根據居民消費需求變化,不斷提升其食品工業發展質量。
4.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實施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規劃。這三大戰略既為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又對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戰略目標的實現均有賴于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質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需要通過多種戰略舉措實現農業現代化,以使糧食產量穩定、質量提升,而實現這一目標,有賴于食品工業發展質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經濟區“兩不三新”建設目標需要食品工業通過提升發展質量來引領新型工業化,促進“三化”協調發展。中原經濟區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基地,實現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業發展質量。三是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定位為河南省對外開放高地與現代產業中心,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產要素,提升食品工業發展質量;反過來,河南省食品工業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發展質量,才能更好地實現港區的發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在產業規模、企業集聚、產值貢獻、環境營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積累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從效率改進、結構優化、功能提升、潛力挖掘等方面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規模較大但效率不高規模與效率可以反映產業發展的綜合實效,是產業發展質量評價的基礎性指標。以工業總產值、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年平均從業人員人數來度量食品工業產業規模,河南省食品工業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2。據計算,2011年,在全國31個省市中,河南省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制造業產業規模排名第2,飲料制造業產業規模排名第3,煙草制品業排名第6[5]。同時,蘇靜[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業規模因子排名全國第2位,僅落后于山東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效率并不高,僅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勞動生產率(工業總產值/年均從業人員)、資本產出率(工業總產值/資產總額)、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總額)三個指標來度量發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資產利潤率位于全國第15名,其中煙草制品業的效率更是處于全國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時,蘇靜[6]的研究還表明河南省食品工業效率因子排名全國第15位。可見,河南省食品工業規模雖較大但效率不高。
2.集聚初顯但結構不優產業集聚與結構狀況是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體現。產業集聚反映產業空間發展強度狀況,而產業結構則反映產業部門之間及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構成狀況。近年來,河南省食品工業日益呈現集聚態勢。鄭州、漯河、鶴壁、周口、商丘、許昌6個地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產值占全省總產值的61.2%以上;同時,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湯陰食品產業集聚區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遂平縣產業聚集區、新鄭薛店食品工業園區、鄭州馬寨食品產業集聚區、永城面粉產業集群、淇縣禽肉加工基地等享譽省內外,臨潁縣、淇縣、新鄭市等縣(市、區)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食品工業集聚效應在這些地區日益凸顯。但河南省食品工業結構有待優化。從產業內部結構看,據計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在全省食品工業中所占比例分別為47.8%、20.3%、14.6%、17.3%,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較大,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業、高附加值的飲料制造業和高稅收的煙草制品業占比偏低,相比于上海(占比為18291241),內部結構不優。從主要產品構成看,河南省生產的小麥粉、速凍米面、方便面、餅干等食品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37%、72%、27%和31%,居國內首位;味精、飲料酒等食品產量居全國第2位;鮮冷藏凍肉、白酒等食品產量居全國第3位[7];但這些產品均屬于粗加工食品,附加值相對較低。從企業結構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企業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僅有5家、超50億元的僅有10家,其他90%以上的企業為小型企業,企業規模整體上處于小而散的狀態。從企業品牌數量看,河南省食品工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6家、中國名牌產品15個[8],而山東省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8家、中國名牌產品62個[9]。相較于山東省,河南省食品工業的品牌結構不合理。
3.貢獻較大但開放度不夠產業貢獻與產業開放程度也是衡量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產業貢獻主要體現在就業帶動與稅收方面,而產業開放度主要體現在產業對區域外的影響。就產業貢獻而言,河南省食品工業貢獻巨大。據統計,2012年,河南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73.7億元,上繳稅金428.8億元(煙草制品業占其中的55.2%),食品工業用占全部工業140%的銷售收入創造出17.3%的利潤和21.8%的稅金。不僅如此,食品工業帶動能力日趨增強,直接安置就業人數達70多萬人,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數達300萬人,2000萬農民從事原料生產,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10]但河南省食品工業的開放度不夠,對區域外的影響較小。一是主要產品走出去的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出貨值為66.4億元,僅占工業銷售值的1.0%,遠低于山東省的1101.5億元(占工業銷售值的9.4%);其中,具有規模優勢的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的出口占比分別是0.6%、1.8%、1.7%,遠低于山東省的10.1%、10.4%、4%。二是產業利用港澳臺與外商資本的較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資本構成澳臺資本與外商資本合計為67.7億元(占實收資本的比例為9.7%),遠低于山東省的222億元(占實收資本的比例為21.4%)。其中,具有規模優勢的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的利用外資占比分別是139%、5.6%、6.4%,遠低于山東省的19.4%、297%、24.8%。由此可見,河南省食品工業的開放程度還遠遠不夠。
4.環境良好但創新不足產業發展環境與創新程度是反映產業發展質量的潛力指標,環境良好與創新能力強表明產業發展質量高。近年來,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環境良好。一是農產品資源豐富,作為糧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發展食品工業具有原料與勞動力成本優勢。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對食品工業發展一直比較重視。從“十五”以來,連續三個五年規劃對食品工業進行重點培育,食品工業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2009年出臺的《河南省食品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為未來十年河南食品工業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與實現路徑。三是對產業發展予以資金支持,通過設立食品工業升級專項資金、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農業開發產業投資基金,每年安排近1億元資金支持食品工業發展。但是,河南省食品工業創新能力不強。首先,從創新投入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科技研發強度為0.28%,遠低于山東省的0.49%,尤其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業,研發強度僅為0.31%,僅是山東省的1/3;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的研發強度分別為024%、0.50%、013%,均低于山東省(其分別為036%、0.95%、041%)。其次,從創新產出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新產品銷售率(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之比)為4.12%,低于山東省5.7%的水平,尤其是河南省具有優勢的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制造業,新產品銷售率分別為1.99%、3.75%,遠低于山東省的419%、7.48%的水平。此外,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僅為430個,僅接近山東省843個的1/2;具有優勢的農副食品加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更少,僅為163個,遠低于山東省386個的數量。創新驅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改革開放后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而創新能力弱,使得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缺乏后勁,潛力不足。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業發展質量的建議措施
盡管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在產業規模、產業集聚、產業貢獻、發展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結構不優、開放不夠、創新不足等問題,未來提升河南省食品工業質量必須在產業鏈、品牌、開放、創新等方面采取大戰略、大舉措。
1.實施產業鏈帶動戰略,提高發展效率產業發展效率受結構、開放程度、創新等多種因素影響。基于食品工業產業關聯性強的特點,提高發展效率首先應加強產業鏈整合。河南省食品工業可在發揮規模優勢的基礎上,著力提升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的發展效率,重點打造面制品、肉制品、速凍食品和白酒產業四條產業鏈,培育和發展食品裝備制造鏈。一要完善面制品產業鏈。應通過加速對現有部分骨干面粉廠的技術改造,提高面粉單廠生產規模,重點發展各類小麥專用粉;依托鄭州金苑面粉、鄭州海嘉面粉等企業,積極開發麥胚制品、小麥膳食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二要完善肉制品產業鏈。應依托雙匯、大用、眾品等知名企業,鞏固擴大豬禽肉優勢,積極發展牛羊肉及其他特色肉類品種;著力肉制品深加工,通過發展熟肉制品、調理肉制品與冷鮮分割肉制品,延長產業鏈;著力中高端肉制品開發,通過發展醬鹵、熏烤、腌臘等肉制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三要完善速凍食品產業鏈。應依托三全、思念、科迪、胖哥等知名企業,著力提升速凍湯圓、水餃、粽子等產品的品質和檔次;通過提高速凍加工技術,探索開發饅頭、菜肴、面條、炒飯等多規格、多口味的新型速凍產品和微波套餐食品;積極構筑以鄭州為核心的速凍食品物流節點網絡,強力推進冷鏈物流系統建設。四要完善白酒產業鏈。以豫酒六朵金花(仰韶彩陶坊、宋河糧液國字、杜康國花、寶豐國色清香、張弓度之度、賒店青花瓷)為重點,擴大中高端白酒生產規模;依托杜康、仰韶等知名酒廠,提高原酒生產能力;加強啤酒行業整合,著力提升金星啤酒的品牌影響力;鼓勵葡萄酒、保健酒、黃酒等企業擴大發展規模。五要培育食品裝備制造產業鏈。考慮到工業4.0時代的到來與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河南省食品工業龐大的市場需求,應重視培育、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重點研制可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食品加工與包裝設備,包括食品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包裝新材料、數碼印刷和數碼標簽、發酵設備等。
2.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有多種措施,包括品牌建設、產業鏈整合、名企引進、創新推動等。但就河南省食品工業而言,宜依托現有優勢,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與產品鏈延伸相呼應,集中培育發展一大批食品工業名牌產品,以品牌效應開拓市場、推動結構升級,增強產業發展質量。一要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應依托現有知名品牌,鼓勵相關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實施品牌延伸策略,鞏固提高一批知名品牌;結合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引進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嫁接拓展一批知名品牌;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以地域文化為特色創建提升一批知名品牌;鼓勵同類中小企業合并重組,加大營銷組合與市場創新,優化整合一批知名品牌。二要以品牌效應驅動轉型升級。應鼓勵知名企業品牌延伸,開發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引導高端需求,搶占中高端市場;鼓勵企業加速研制功能化食品,研制開發針對“三高”群體、抗衰老抗疲勞群體、美容需求群體、提高智力需求群體的保健食品;鼓勵開發時尚化、娛樂化食品,開發一些可以吃著玩、吃著炫的時尚化家庭休閑食品;探索開發具有中原特色的概念性食品。
3.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提升產業價值食品企業“走出去”可以擴大對外影響,而“引進來”則可以增加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應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生產要素,在提高開放度的同時,提升產業價值。一要大力引進高端生產要素。應充分發揮河南省成本優勢和市場輻射優勢,以現有食品工業體系為基礎,重點引進技術、管理和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要依托產業集聚區建設,通過產業鏈招商、龍頭企業招商,積極承接高端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的轉移。要結合產業鏈帶動戰略,重點引進食品裝備制造技術、節能環保技術和生物技術,實現對現有產業鏈缺失環節的“補鏈”;重點引進行業領軍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金融與營銷等高級專業人才,實現對現有產業鏈科技、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強鏈”。要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落實相關獎勵政策,促進重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二要進一步開拓銷售市場。應借助航空港對外開放平臺建設,結合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鼓勵省內食品企業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拓寬食品銷售渠道。要大力扶持一批行業地位領先、規模優勢明顯、經濟效益突出、綜合實力強的骨干企業到省外投資建廠或建立生產基地,擴大產品或品牌影響力。要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展銷會,加強與各地大型賣場、行業組織的合作,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
通過與不同類別食品企業管理專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工作人員、食品企業主要管理崗位人員等座談、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進行崗位能力需求調研、分析,制定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理論知識層面上,要使學生掌握食品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衛生等方面的管理方法;能力方面,要培養學生的食品企業管理基本技能,具備現代食品企業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該課程要達到的素質目標是,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除此之外,課程還增加了對學生拓展能力的培養,即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設計能力、選擇能力、批判能力等生存技能,全面的培養目標使學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更加適應未來企業競爭環境。
2食品工業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
2.1教學內容的優化
通過食品企業實際工作崗位調研,結合教學資源的整合,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如通過畢業班學生的實習跟蹤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因缺乏市場營銷經驗而不能勝任銷售管理工作,因此將此部分內容加以強化,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食品企業質量管理和設備管理章節分別在《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機械設備》中均已詳細講解,所以在此做以弱化。
2.2教學結構的整合
首先,將原有教學內容整合為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三大模塊:基礎模塊、項目模塊和實踐模塊,其中實踐模塊為新增內容,改變了以前本課程只有理論而無實踐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提高了實踐操作技能。其次,實現了項目模塊與企業崗位對接的教學方式。如將食品企業經營戰略和市場營銷章節內容與企業主要經營管理崗位對接。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明確企業崗位職責,提前適應崗位需求,使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2.3教學內容的特色
一是定位準確,作為我校食品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大多都要面向市場企業基層就業,他們所有的技術工作都要圍繞著企業管理環境展開,對這種環境的熟悉與適應能力是工科學生未來成功的基本素質,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考慮食品企業基層的管理環境;二是結構合理,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整合,既節約了教學資源,又體現了高等教育16號文件精神;三是適用性強。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發揮了漯河食品名城的資源優勢,采用崗位對接的教學方式,并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開創“工學結合”的新局面。
3食品工業企業管理課程的設計思路
課程設計思路主要體現高等教育相關文件精神,積極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按照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并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的改革,將該課程的整體教學內容分為基礎模塊、項目模塊和實踐模塊。其中,基礎模塊要求學生掌握食品工業企業相關概念、管理基礎知識;項目模塊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食品企業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的管理方法,在實踐模塊中,學生要掌握食品企業管理技術,并適應食品企業真實的工作管理環境。教學內容的實施主要有四個步驟:首先,在教材的選取上,主要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其次,通過講解案例,使學生掌握在實際工作中的管理經驗與技能,變“經驗管理”為“實踐管理”;三是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結合,并鼓勵學生進行資格認證;最后,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到食品企業參觀、學習、實踐,使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管理工作相結合。
4食品工業企業管理課程設計改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