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然而不勝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翻譯: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出自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古詩原文如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來源:文章屋網 )
也總會有人說搶市場、拼效益如同打仗,從兵書上頭學一些方法,大有好處。
前一種意見,乍聽有些迂闊:戰場殺戮是競爭,市場拼搏也是競爭,以古之血腥競爭之策略應用于今之和平競爭之中,何過之有?豈不妙哉?
但后一種意見,也經不起細想:一場大戰,難免是交戰雙方私欲膨脹、意氣囂張、不顧手段、不計成本的拼搏。倘若今之市場競爭似此無所顧忌,專以背信、欺人、騙錢、違法為能事,豈不天下大亂?
的確,在實際操作的層面,戰場殺戮與市場拼搏是大不相同的兩件事。
戰爭的落腳點是消滅對手。企業競爭則主要是自強。市場經濟生生不息,永遠有競爭對手存在;發現機會,順應潮流,組建聯盟,規避風險才是正途。
戰爭一旦打響,出生入死,瞬息之間,因而不顧手段,不計成本。但企業競爭,卻任何時候都不可以這樣――不顧手段,即受制裁;不計成本,即會虧本。
因涉及,戰爭有嚴格的敵我界限,不用叛將,不用貳臣。但企業競爭,由開放型產權所決定,更講究不計前嫌,因人適用。
然而,在另外兩個層面上,中國兵法(而不是廣義上的計謀書)對現代企業還是很有用的:
一是勝負之道――沒錯,競爭要用計謀。但計謀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要降低成本,避免那種出于意氣,瞎打亂拼,橫生枝節,甚至以無謂犧牲換取低效勝利。從這一點上說,《孫子兵法》對帶兵者提出首先判斷“主孰有道”的要求,至關重要。無道之君,心里沒有可與不可、當與不當的標準,只滿足于勝利,而不關心成本,因而從本質上說,戰略家與無道之君無法合作。
歷史上充滿勝者失道、勝亦不勝的案例。凡目空一切、狂霸一時的勝利都是短暫的,必然都被吸取教訓、把握平衡的后來者取而代之。秦隋兩朝,不乏驍勇善戰之將,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主要原因,就是無道。
二是帶兵之道――越是做不到身先士卒的人,越癡迷從鬼谷子到厚黑學,從明清權術到路線斗爭那一套,結果身邊越聚攏不起來高質量的社會資源,成不了大器。他們留下的遺產,從管理的角度看,也往往是一地雞毛,難以收拾。
我們看到:所謂三十六計,都是隨時可用也隨時可破。法家理論,曰法曰術曰勢,用多了都會激化矛盾,引火燒身。連同后來一套又一套的馭人術,其實都是把最丑惡、最腐敗的社會資源吸附在權力周圍,把最具人格感召力、最智慧的社會資源推向邊緣,甚至推給對手的敗國之術。
希望學習古人謀略的人,把重點放在古人書中正的和反的,說到的和沒說到的“道”的層次上,以案例中人的言行、業績,和政治遺產幾相比對,從中悟出普世意義。
清人趙藩寫過一副贊頌諸葛亮的對聯,值得所有的戰略發燒友玩味再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關鍵詞】 風痹;風濕病(痹病);三級痹病;源流;規范化;虛邪瘀;文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20
風為“六氣”之首,能生萬物,但其為害則為“六”之首而致病。如漢?張機《金匱要略》曰:“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風邪致病較快,善行數變,多以游走性為主要表現,如清?費伯雄《醫醇義》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性輕而善走,無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發病也速。”由此可知,風邪可導致多種疾病,其中由風邪為主所導致的痹病(風濕病)則為風痹,其表現則應為游走性疼痛為主。根據風邪致痹的特點,可以確定風痹的概念:“風痹又稱行痹,是以風邪為主而導致的以肢體關節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風濕病。”[1]風痹是按五(風、寒、濕、熱、燥)病因分類的風濕病,是五痹之一[2],為風濕病的三級痹病[3-4]。風痹作為最常見的痹病,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歷代文獻有著大量而豐富的論述,但由于不同歷史時期對其認識不同,不同地區語言習慣不同等,導致風痹“一病多名”和“一名多義”,給后人研究風痹帶來一定困難。本文通過對有關風痹的歷代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對風痹理論進行系統梳理,以便能使風痹理論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1 風痹的病名
根據以上所確定的風痹概念,歷代醫家對很多與風邪有關的痹病描述都可以歸屬風痹范疇,因此,風痹是一病多名。如《內經》稱為“行痹”,張仲景提出了“風濕”“歷節”“中風”等,其描述的臨床特征與風痹有一定關聯;并提到血痹如“風痹狀”,但對風痹未做論述。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首次明確提出“風痹”定義,與行痹含義相似;還列有風濕痹、風身體疼痛、四肢痛無常處等,均與風痹有著密切的關系。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中論有風痹,《圣濟總錄》則論有行痹,此外,兩書還列有風身體疼痛、風走注疼痛、中風百節疼痛、婦人風痹手足不隨、婦人血風走疰、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等多種與風痹相關痹病。金代張從正《儒門事親》說行痹當時“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之后風痹名稱較亂,除行痹外,相繼出現走注、麻痹、歷節、筋痹、流火、鬼箭等稱謂。明?朱《普濟方》則承宋代方書列有諸多風痹相關痹病。方賢《奇效良方》承《諸病源候論》稱行痹為風痹,此后風痹與行痹兩者稱呼并行于明清,如《證治準繩》《景岳全書》《醫宗必讀》《證治匯補》《張氏醫通》《癥因脈治》《顧松園醫鏡》《醫衡》《醫醇義》等均同時列有行痹和風痹。直到近代認識方逐漸一致,多將行痹以其病因言稱為風痹。另外,在古代文獻中,“風痹”又是一名多義之詞,應認真分析甄別。
1.1 風痹的一病多名
1.1.1 行痹 行痹之名首見于《內經》,在《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此“行痹”是以臨床特征而命名的,是風痹的別名之一。此后,大部分醫家秉承《內經》而沿用“行痹”之名。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其風最多者,不仁則腫為行痹,走無常處。”《圣濟總錄》曰:“風為陽氣,善行數變,故風氣勝則為行痹。”金?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曰:“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及嚴用和《濟生方》皆曰:“痹之為病,……風多則行”。明代《丹溪摘玄》曰:“風多為行痹痛,則行走無定,無常處。”龔廷賢《壽世保元》曰:“行痹,走而不定也。”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曰:“風勝則氣縱而不收,故走注疼痛,為行痹。”張璐《張氏醫通》曰:“行痹者,痛處行而不定。”尤怡《金匱翼》曰:“行痹者,風氣勝也。風之氣善行而數變,故其癥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血氣不通而為痹也。”《醫醇義》曰:“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為陰中之陽,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歷節作痛而為行痹”等。另外,《普濟方》《紅爐點雪》《醫宗必讀》《馮氏錦囊秘錄》《癥因脈治》《醫學心悟》《醫碥》等對行痹均有大量論述,行痹的名稱影響很大,以致現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仍稱風痹為行痹。
1.1.2 風痹 首次明確將《內經》“行痹”稱為“風痹”的是《諸病源候論》,其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及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承《諸病源候論》之說,只論風痹而不提行痹。《普濟方》也繼之論有風痹。《奇效良方》詳細論述風痹曰:“大抵風勝則游走上下,無所留止,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為馳縱筋脈不收也,此名風痹”。后世醫家多尊此說。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風痹者,游行上下,隨其虛實……。”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三“中風門”專設“附風痹(法七條)”。《證治匯補》則曰:“遍身疼痛,即風痹癥也”。秦之楨《癥因脈治》將風痹列為“外感痹癥”論述。《醫醇義》曰:“風痹者,血不榮筋,風入節絡”等。另外,《景岳全書》《醫宗必讀》《張氏醫通》《顧松園醫鏡》《雜病廣要》等對風痹也有論述。風痹是以病因(感邪性質)而命名的,行痹是以癥狀(臨床特征)而命名的,名異而病同,正如清?沈時譽《醫衡》所說:“如云風痹寒痹濕痹者,指病之因;行痹痛痹著痹者,病之狀”。
1.1.3 筋痹 《內經》之后《外臺秘要》首論風痹與筋痹的關系,其引用《諸病源候論》曰:“《病源》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主在春。其經絡虛……。”論述了風邪傷于筋,為筋痹,合于春,內舍于肝的特點。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首次提出:“筋痹即風痹也”,并描述其表現為“游走不定,上下左右”,為典型的風痹的表現,而非筋痹癥狀。其后《證治匯補》也隨之曰:“筋痹,即風痹也”。《張氏醫通》則曰:“筋痹者,即風痹行痹也”。清代董西園《醫級》論曰:“風傷筋而勝氣歸肝(此為行痹,即筋痹,風勝之候)”。林佩琴《類癥治裁》也認為:“筋痹,即風痹也”。把風痹稱為筋痹,但描述是風痹的癥狀,說明筋痹是從病位角度來稱呼風痹的,筋痹是風痹別名之一。但這混淆了五痹與五體痹的概念和內容[2,6]。因此,近現代以來,已不主張把風痹稱為筋痹。
1.1.4 走注 把行痹稱為“走注”首見于《儒門事親》,其曰:“《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可以看出,“走注疼痛”是行痹的世俗稱呼,應始于民間俗稱,但其后在明清醫家及文獻中盛行,影響頗深。如《證治準繩》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行痹即走注疼痛”;《醫宗必讀》曰:“風痹……古稱走注”。《證治匯補》曰:“行痹者,……亦曰走注”。《張氏醫通》:“行痹者,……走注關節疼痛之類”“行痹者,走注無定”。清?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癥因脈治》則曰:“風痹之癥,走注疼痛。”顧靖遠《顧松園醫鏡》、《醫衡》及《金匱翼》皆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稱走注疼痛之類是也。”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風勝為行痹,……古名走注”等。說明“走注”在當時也是行痹別名之一,形容其疼痛“走注不定”。
1.1.5 麻痹 把風痹稱為“麻痹”僅見于明代方轂等《醫林繩墨》,其曰:“《內經》曰:寒氣勝為痛痹,風氣勝為麻痹,濕氣勝為著痹。河間曰:痹者留而不去,則四肢麻木拘攣是也;又曰:腰項不能俯仰,手足不能屈伸,動輒不能轉移,此痹之為病也。大率痹由氣血虛弱,榮衛不能和通,致令三氣乘于腠理之間。殆見風乘則氣縱而不收,所以為麻痹。”所論“麻痹”以“麻木拘攣”為主要表現,明顯與風痹、行痹之意不符,故不為廣大醫家所接受。
1.1.6 歷節 把歷節歸為行痹首見于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其曰:“歷節風痛,以其痛無定所,即行痹之屬也”“風氣勝者為行痹。蓋風者善行數變,故其為痹,則走注歷節。”《證治準繩》曰:“行痹者,……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馮氏錦囊秘錄》曰:“風氣勝者為行痹,……俗名流火及歷節風。”日本丹波元簡《雜病廣要》曰:“歷節,即行痹、痛痹之屬。”《醫醇義》曰:“歷節作痛而為行痹。”可見“歷節”當時也是行痹別名之一,但不常用,多作為癥狀描述,形容其疼痛“遍歷關節”。
1.1.7 流火 風痹稱為“流火”首見于《醫宗必讀》,其曰:“風痹,……今名流火。”《證治匯補》也曰:“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流火。”《馮氏錦囊秘錄》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俗名流火……。”《顧松園醫鏡》也曰“行痹者,……俗名流火是也。”《雜病源流犀燭》曰:“風勝為行痹,……今名流火。”以上說明流火也是風痹別名之一,形容其疼痛快速流動,“流竄似火”。
1.1.8 鬼箭 把行痹稱為“鬼箭”首見于《證治匯補》,其曰:“行痹者,痛無定處……今呼為鬼箭也。”《雜病源流犀燭》也曰:“風勝為行痹,……俗有鬼箭風之說,亦此類。”此名稱也是行痹別名之一,也是形容其疼痛走竄較快,如“鬼箭”一般。
延至近現代,部分醫家鑒于前賢所論風痹病名紛雜,其說不一,所以多主張統一風痹、行痹等病名,現代多統一稱之為“風痹”。
1.2 風痹的一名多義 在歷代文獻中,“風痹”為一名多義之詞。風痹之名也首見于《內經》,在《靈樞?壽夭則柔》中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結合《素問》論有風、痹、痿、厥等病,那么風痹應該是“風”和“痹”兩種病的合病,“陰陽俱病”,病情相對較重,故《靈樞?厥病》曰:“風痹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濼,煩心頭痛,時嘔時,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此處所論“風痹”顯然非《素問?痹論》中的“行痹”,但后世醫家多將本段話與歸于風勝之行痹一起論述,顯然有違《內經》原旨。其次,《景岳全書》說:“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將風痹等同痛風,而在當時痛風就是指痹病,因此是說風痹就是痹病。另外,現代也有人認為《內經》所論風痹與現代醫學系統性硬皮病極相類似[5]。因此,風痹除具有行痹之義外,其他具體含義較多且不明確,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非本文所討論內容。
2 風痹的病因病機
風痹的病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內因為正氣虛弱,衛外不固,或臟腑功能失調,風自內生;而風為百病之長,且風邪不能獨傷人,故寒、濕、熱等其他邪常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因此,外因為風邪或挾寒、濕、熱等邪侵襲,但其主要致病因素為風邪。
2.1 風邪入侵 氣候變化或調攝不慎,風邪入中肌膚、經絡、肢體,致氣血痹阻而發為風痹。如《靈樞?刺節真邪》曰:“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金匱要略》論曰:“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醫宗必讀》曰:“風勝為行痹……,即其下一勝字,則知但分邪有輕重,未嘗非三氣雜合為病也。”《醫衡》曰:“三氣之中,一氣獨甚,即能為痹。”清代尤怡言:“風氣雖微,得以直入血中而為痹”。由此可見,風邪入侵是風痹發生的主要因素,為歷代醫家所共識。
2.2 正氣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營衛不和,衛陽不固,或失治誤治,或病后失養,致氣血耗傷,精血虧虛,腠理空疏,風邪或挾寒、濕、熱等邪乘虛入侵,搏結于肢體關節而致痹。如《靈樞?五變》云:“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諸病源候論》曰:“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明代李《醫學入門》曰:“痹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景岳全書》則言:“風痹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癥因脈治》也曰:“風痹之因,或元氣不充,或病后體虛,或饑餓勞役,風邪乘之,則風痹之癥作矣”。
2.3 內風致痹 風痹雖多為外風致病,然而其內風也可致痹。內風系指風由內生,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于肝”“在天為風,在臟為肝”“肝乃風木之臟”。言風從內生主要由于肝的功能失調所致。肝陽偏亢、虛風內動等則致氣血逆亂,經絡痹阻而為痹,如《證治準繩》曰:“行痹……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肌肉疼痛,漸入左指中。”若平素血虛之人,或病后失血傷精,肝血虧虛,筋脈失養可致虛風內動進而致痹。如清代俞根初《通俗傷寒論》言:“血虛生風者,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
2.4 瘀痰痹阻 風邪或挾寒、濕、熱等邪侵入體內,榮衛凝澀,瘀阻經絡、肌膚,若病情遷延日久,或失治誤治,則痰瘀更甚,痹阻加重,病情亦深。如《素問?五臟生成》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圣濟總錄》則曰:“風邪乘虛,與血氣偕行,使營衛凝澀,隨所注處,悉為疼痛。”《醫門法律》也曰:“風寒濕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為相援。”清代劉一仁《醫學傳心錄》曰:“風寒濕氣傳入肌膚,流注經絡,則津液為之不清,或變痰飲,或瘀血……。”風邪可致痰瘀,而痰瘀又可致風痹。
綜上所述,風痹的病因病機不外“虛、邪、瘀”[7]
三類,其基本病機是風邪為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痹阻肢體關節經絡。本病以實證為主,病邪以風邪為主,可挾有寒、濕、熱等邪,如風邪郁久化熱,可致肢體關節熱痛。但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虛以營衛氣血不足為主,如風痹日久,復感于邪,內舍臟腑,可出現一些全身癥狀,如心慌、氣短、發紺、浮腫等,發展為臟腑痹,形成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3 風痹的主要表現
歷代醫家對風痹的臨床表現有著豐富而形象地描述。根據大量的文獻來看,本病主要以“行痹”和“風痹”命名進行臨床表現的描述,其表現基本相似,但是也有不同之處。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古代醫家對風痹的認識,筆者按其文獻命名的行痹、風痹以及與風痹相關痹病分別進行描述,以便能更全面地認識本病。
3.1 以“行痹”命名的主要表現描述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素問?痹論》)。“不仁則腫,……走無常處”(《備急千金要方》)。“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圣濟總錄》《普濟方》、《金匱翼》)。“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行走無定”(《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其痹行,旦劇而夜靜”(《儒門事親》)。“行而不定”(《證治準繩》《景岳全書》《醫宗必讀》《馮氏錦囊秘錄》《顧松園醫鏡》《醫衡》《金匱翼》)。“病人一臂不遂,時復移在一臂”“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腫,骨頭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證治準繩》)。“走而不定”(《壽世保元》)。“走注歷節,無有定所”(《景岳全書》)。“游走不定”(《醫宗必讀》《醫學心悟》)。“或赤或腫,筋脈弛縱”(《醫宗必讀》)。“痛無定處”“風勝則氣縱而不收,故走注疼痛”(《證治匯補》)。“痛處行而不定”“游行不定,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筋脈弛縱,或赤或腫”“走注無定”(《張氏醫通》)。“走而不守,不拘上下,左右關節之間,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處”(《馮氏錦囊秘錄》)。“不拘肢體,上下左右,骨節走痛,或痛三五日,又移換一處,日輕夜重,或紅或腫,按之極熱,甚而惡寒喜溫”(《顧松園醫鏡》)。“游走上下,隨其虛處,風邪與正氣相搏,聚于關節,筋馳脈緩,痛無定處,……走注四肢肩……有肢節腫痛,日夜無已時”(《雜病源流犀燭》)。“歷節作痛”(《醫醇義》)等 。
對行痹描述多為“行而不定”“游走不定”“痛無定處”等,主要強調其“游走性疼痛”的表現,這是風痹所具有的特點。
3.2 以“風痹”命名的主要表現描述 “肌肉頑厚,或疼痛”“肌膚盡痛,……手足不隨”(《諸病源候論》《太平圣惠方》《普濟方》)。“手足不遂,或肌膚疼痛,或肢體麻木”(《婦人大全良方》)。“風者其痛行動無常處”(《推求師意》)。“游走上下,無所留止,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為馳縱筋脈不收”(《奇效良方》)。“風多痛走不定”(《醫學入門》)。“風多則引注”(《古今醫鑒》《類證治裁》)。“脈尺寸俱浮微,身體不仁,血氣凝聚,手足拘攣”(《明醫指掌》)。“游行上下,隨其虛實,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證治準繩》)。“走注歷節,無非定所”(《景岳全書》)。“游走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醫宗必讀》《證治匯補》《雜病廣要》)。“痹在遍身,走痛無定”(《醫門法律》)。“遍身疼痛”(《證治匯補》)。“風痹之癥,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而不定,故名行痹,此風邪為痹之癥也”“風痹之脈,或見浮緩,外受風邪,或見浮數,乃是風熱,或見浮緊,風寒之別,浮濡而澀,乃是風濕”(《癥因脈治》)。“風入節絡”(《醫醇義》)等。
明代之前對風痹描述多為“肌肉頑厚、疼痛”“ 肌膚盡痛”等,多尊《諸病源候論》之說強調受風邪之后表現的肌膚不仁等癥狀;自《奇效良方》將行痹稱為風痹后,風痹多描述為“游走不定”等,也強調了“游走性疼痛”的特點。
3.3 與風痹相關痹病的表現描述 “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素問?玉機真藏論》)。“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金匱要略》)。“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久不瘥,入于經絡,搏于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遂。”(《諸病源候論》、《普濟方》)。“風身體痛疼者,風濕搏于陽氣故也。……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諸病源候論》、《太平圣惠方》、《普濟方》)。“或奕皮膚,去來擊痛,游走無有常所”(《諸病源候論》《太平圣惠方》)。“四肢痛無常處者,手足指節皆卒然而痛,不在一處,其痛處不腫,色亦不異,但肉里掣痛,如錐刀所刺”(《諸病源候論》)。“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風邪在于皮膚肌肉,歷于骨節,即邪氣與正氣交擊,故令疼痛也”(《太平圣惠方》)。“風走注疼痛:疼痛無常處”(《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普濟方》)。“中風百節疼痛:百節筋脈,拘急疼痛,寒熱更作,不可屈伸”(《圣濟總錄》《普濟方》)。“血風身體骨節疼痛:榮衛凝澀,骨節疼痛,不可屈伸也”(《圣濟總錄》)。“婦人血風肢體骨節疼痛,……骨節疼痛,肢體發熱,口舌咽干”(《婦人大全良方》)。“風腰腳疼痛”“風不仁:……皮膚頑厚,無所知覺”(《普濟方》)。“風冷痹,其證令人腳膝痛,行履艱難,四肢麻頑,身體俱痛,甚則有一身不遂者”(《普濟方》)。“大概風濕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醫學入門》)。“風濕,其癥頭汗面黃,遍身重著,骨節煩痛發熱,至日晡轉劇,不嘔不渴,惡風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難,脈浮虛而澀”(《證治匯補》)等。
歷代文獻豐富詳細而形象地描述了風痹(行痹)的臨床表現,說明風痹在歷史上是重要的、常見的痹病之一,臨床上有著重要意義。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復發性風濕癥、纖維織炎綜合征等出現風痹表現時,可參考本病辨治[1]。
4 風痹的鑒別
風濕病作為一大類疾病,與風痹相似的痹病較多,最易混淆的當屬眾痹和血痹,應需注意鑒別。
4.1 眾 痹 眾痹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現,如《靈樞?周痹》描述眾痹,曰: “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蓄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眾痹和風痹有相似表現,但風痹有明確的病因風邪,而眾痹則無,兩者之間是否有一定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
4.2 血 痹 血痹與風痹病因相同,都由風邪所致;又有相同的臨床特征,即游走性疼痛和不仁,如《金匱要略》曰:“血痹……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因此兩者關系密切。但血痹多以虛證為主,表現以麻木不仁為主癥,而風痹多以實證為主,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不過兩者也有交叉重疊,如《金匱翼》曰:“風痹云者,以陽邪而入于陰之謂也,……又有血痹者,以血虛而風中之,亦陽邪入陰所致也。蓋即風痹之癥,而自風言之,則為風痹,就血言之,則為血痹耳”。
5 歷代醫家對風痹相關痹病的論述
《內經》中“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的經典論述,為后世所宗,也是風痹最早的概念。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對風濕、中風、歷節等風痹相關痹病進行了論述,發展了《內經》風痹理論。華佗《中藏經》中也提及風痹。《諸病源候論》詳細論述了風痹及其相關痹病,如列有風痹候、風濕候、風濕痹候、風痹手足不隨候、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隨候、走注候、風曳候、賊風候、妊娠墮胎后著風候、風身體疼痛候、四肢痛無常處候等等。論述“風痹手足不隨候”曰:“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盡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體。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痹,后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弛縱,故風痹而復手足不隨也。”論述“風濕候”曰:“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論述“風濕痹候”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論述“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隨候”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痹也。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于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于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于身體,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痹。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痹而復身體手足不遂也。”論述“走注候”曰:“人體虛,受邪氣,邪氣隨血而行,故名為走注。”論述“風身體疼痛候”曰:“陽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泄,而與風濕相搏于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論述“四肢痛無常處候”曰:“由體虛受于風邪,風邪隨氣而行,氣虛之時,邪氣則勝,與正氣交爭相擊,痛隨虛而生,故無常處也。”論述“妊娠墮胎后著風候”曰:“由體虛受風,邪氣客于榮衛,隨氣游行故為風注。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于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太平圣惠方》論述風痹、風身體疼痛、婦人風痹手足不隨、婦人血風走疰等皆按《諸病源候論》之說。論述“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曰:“由體虛,氣血不調,為風冷所侵故也。”論述“風走注疼痛”曰:“此由體虛,風邪之氣,風邪乘虛所功,故無定止,是謂走注也。”《圣濟總錄》論述“行痹”曰:“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夫氣之在人本自流通,所以痹者,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病。然三氣之中,各有陰陽。其證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氣血不通是也。”論述“中風百節疼痛”曰:“由體虛受風,風邪中于關節。……此皆真氣怯弱,不勝風邪,真邪相搏,所以痛也。”論述“風身體疼痛”曰:“由寒邪風濕之氣,時襲于體,陽氣內弱,為邪所勝,在分肉之間,不得發散,往來攻擊,故身體疼痛也。”論述“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曰:“以血虛風邪寒濕之氣,搏于經絡,攻注關節。”論述“補虛治風”曰:“體虛之人,本臟虧耗,風邪易乘,其證或心神驚悸,手足顫掉,筋脈拘急,凡此之類,皆因虛挾風所致。”另外,還論述有風走注疼痛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曰:“諸風骨節疼痛,皆因風氣入于筋絡及骨節,疼痛,或攻注腳手痛,或拘攣伸屈不得者”;“風濕證候皆因腠理虛,風與寒濕氣傷之。”《婦人大全良方》論述“婦人風痹手足不隨”承《諸病源候論》之說。論述“婦人血風肢體骨節疼痛”曰:“婦人血風,由氣血不足,腠理不密,風冷乘之,以致邪正相搏……。”朱《普濟方》論述有行痹、風痹外,還論述有風冷痹、風濕痹、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遂、風不仁、風走注疼痛、風腰腳疼痛、中風百節疼痛等。其中風痹、風濕痹、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遂、風不仁等皆按《諸病源候論》之說。行痹、風走注疼痛、風身體疼痛、中風百節疼痛等則按《圣濟總錄》之說。論述“風腰腳疼痛”曰:“風濕冷氣盛,則注于腰腳,而與正氣交爭,經脈蘊滯,不能榮養于腰腳,故屈伸步履皆痛。……本由外風邪入于經絡氣故也。”《紅爐點雪》曰:“風氣勝者為行痹,則引注。”《醫宗必讀》曰:“風者善行而數變,故為行痹,行而不定,凡走注歷節疼痛之類,俗名流火是也。”《張氏醫通》曰:“行痹者,走注無定,風之用也。”《馮氏錦囊秘錄》曰:“凡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醫學心悟》曰:“其風氣勝者為行痹,游走不定也。”現代諸醫家對痹病的分類雖仁智互見,但對風痹的認識較為一致,即風痹為風邪所致,以“不仁、麻木,游走性疼痛”為特征。
6 風痹的治療
6.1 風痹的治療原則 風痹的主要治療原則為祛風通絡。但風邪易挾寒、濕、熱等邪共同為患,風邪郁久又易化熱,邪痹日久又可挾痰挾瘀,損傷正氣。因此其具體治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治法有祛風除濕、祛風散寒、祛風清熱、調和營衛、益氣養血、活血化痰通絡等。另外,要注意應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8]。如《醫宗必讀》說:“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金匱翼》也說:“雖驅散風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劑。”現代諸醫家對風痹的治則認識較為一致,即祛風通絡為主,兼以養血和營。
6.2 歷代醫家對風痹的論治
6.2.1 秦漢隋唐時期 《內經》中有針刺治療風痹的詳細地記載,如治療行痹取報剌:“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納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以“刺其腫上,按出其惡氣”;《素問?繆刺》則曰:“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生死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另外,若風邪較淺可用汗法,向深發展則用湯熨針灸,如《素問?玉機真藏》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若風邪入之較深者,則用長針治療,如《靈樞?九針》曰:“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神農本草經》列有風寒痹、風濕痹,風寒濕痹,風濕、風痹等。《傷寒論》論述了太陽風濕的辨證與治療,并指出汗法治療風濕的原則:“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分別以甘草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湯等治療。《金匱要略》則用防己黃芪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等方治療風濕。《諸病源候論》主張用湯熨針石、補養宣導治療風痹。這是古代最早采用的自我保健療法,比單純的藥物或針灸治療更合理,特別對養生導引法尤為重視。如在“風痹手足不隨候”中曰:“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并附有導引法:“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等。《備急千金要方》用白蘞散“治風痹腫,筋急展轉易常處”,另外還有多首“治諸風痹方”;《千金翼方》則用大附著散治療風痹等。《外臺秘要》也列有多首治療風痹的方劑。
6.2.2 宋金元時期 《太平圣惠方》載有諸多治療風痹的方劑,如用白花蛇散“治風痹,關節不利,手足頑麻”;羌活散“治風痹,手腳不仁”;獨活散“治風痹,身體不舉,常多無力”;烏蛇圓“治風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羌活圓“治風痹,營衛不行,四肢疼痛”。用川烏頭散“治婦人風痹疼痛,四肢不隨”;萆散“治婦人風痹,手足不仁,腰膝疼痛,筋脈攣急”;五加皮散“治婦人風痹,手足不隨,行立無力”;烏頭丸“治婦人風痹,手足不隨,關節沉重,行立無力”;附子丸、狗脊浸酒、仙靈脾浸酒“治婦人風痹,手足不隨”;桂心散“治風走注疼痛”;仙靈脾散“治風走注疼痛,來往不定”;神效膏“治風走注疼痛,上下不定,隨痛處貼之”等。《圣濟總錄》首次提出治療行痹的原則:“治法雖通行血氣,宜多以治風之劑”;并列有治行痹之首方――防風湯,以“治行痹行走無定”,后世醫家多崇之,且臨床應用至今。《圣濟總錄》并提出“補虛治風”的原則,認為“因虛挾風所致”者,“法宜于補藥中,加以治風之劑”。并用萆丸“治風痹行走無定處”;山茱萸丸“治風痹游走無常處”;干地黃丸“治諸風痹,走移無定”;附子酒“治諸風痹”。用虎骨丸“治一切風,遍身疼痛,腳膝少力”;沒藥丸“治諸風筋骨及遍身疼痛”;獨活散“治走注風疼痛腫起,行履不得,其痛游走不定”;獨圣黑龍丸“治一切風氣走注四肢,百骨節疼”;威靈仙丸“治風氣走注,疼痛無常處”;大通丸“治風走注,身體疼痛,營衛凝澀”;沒藥散“治風邪走注,百節疼痛,晝夜不可忍”;白頭翁酒“治諸風痛攻四肢百節”等。《針灸資生經》治療風痹以針刺為主。如“天井,治風痹臂肘痛,提物不得。肩井,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尺澤,治風痹肘攣,手臂不舉。消濼,治寒熱風痹,項痛肩背急。膝關,治風痹,膝內痛引髕,不可屈伸。陽鋪、陽關,治風痹不仁。委中,治風痹。少海,療風痹”等。《儒門事親》“常用《傷寒》汗、下、吐三法治風痹,愈者多矣”。《婦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的治風原則,認為“若風邪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治療風痹;并記載有多首治療風痹的方劑,如用“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氣痹等疾皆療”;用虎脛骨酒治“四肢不隨,一切風痹,筋脈攣拳”;還有麝香丸、追風散、都梁丸等。《脈因證治》用附子湯加麻黃、桂湯治療行痹。
6.2.3 明清時期 明?高武《針灸聚英》則用火針治療風痹,其云:“蓋火針大開其孔,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薛己《女科撮要》以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治愈因怒動肝火,肝血虛而內生風之痹。《醫學入門》治療風濕,“須風寒濕多少治之。……風多,烏藥順氣散、三痹湯、越婢湯、單薟丸。”《醫林繩墨》認為風痹“治當驅風,必用防風、防己”。《證治準繩》認為“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郁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宜蒼術、黃柏之類。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薏苡仁散主之”。《景岳全書》曰:“痹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風痹之證,……惟三氣飲乃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醫宗必讀》首次提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的治療風痹的原則,為后世所宗,影響至今。《醫門法律》曰:“痹在遍身,走痛無定,用控涎丹”,提出了風痹從痰論治。《證治匯補》認為風濕治療“宜微解之,不可大汗,當用羌活勝濕湯”。《張氏醫通》曰:“風痹,越婢加術附湯。輕則羌、防、歸、艽、葛、桂、赤茯、甘草、威靈仙、蒼術、黃柏。若病久大虛,非大補氣血不可”“風吹手足:疼而腫,是寒濕,桂枝附子湯”“因于風者,百節走痛,烏藥順氣散加羌活、南星、蒼術”“行痹上半身甚,用烏藥順氣散;下半身甚,用營骨散。”《馮氏錦囊秘錄》論治風痰曰:“故風勝者先治其風,痰勝者先治其痰,風與痰相等,則治風兼治痰”。《癥因脈治》認為“風痹之治,風寒攻痛,防風湯;表里有邪者,防風通圣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醫宗金鑒》將行痹分為虛實辨治:痹虛行痹用加減小續命湯倍防風;痹實行痹,用增味五痹湯,以羌活、防風為主。《臨證指南醫案》提出:“有衛陽疏,風邪入絡而成痹者,以宣通經脈,甘寒去熱為主”;并用調和營衛方治療風痹營衛不和證。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則用拔罐治療風痹,其曰:“罐得火氣合于內,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雜病源流犀燭》認為風痹“有肢節腫痛,日夜無已時者,宜沒藥散,虎骨丸,控涎丹亦可”;并用趁痛散“治風痹之由血虛血瘀者”。《醫學從眾錄》認為風痹“治法,不外三痹湯及景岳三氣飲之類為主。如黃芪五物湯、黃芪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之類”。《醫醇義》曰:“風痹者,……當以養血為第一,通絡次之,去風又次之。若不補血而先事搜風,營愈燥而筋益拘攣,殊非治法。先用大劑補血去風,后即加入參、苓白術以補氣分,營衛平調,方無偏勝之患。溫經養營湯主之”。
7 結 語
風為六氣能生萬物,但其為邪則能致病。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夫風為天地浩蕩之氣,正須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風邪致痹而為風痹。風痹為五痹之一,諸痹之首,是按病因分類的三級痹病。風痹病因以風邪為主,臨床表現多以游走性疼痛為主。風痹發病多在痹病早期,故在基層和農村多見,為常見病,多發病。歷代文獻對風痹記載豐富,其特征描述詳細而形象,治療思路開闊,治療方法和手段多樣,臨床實用性較強。總體來說風痹的預后是較好的,易治愈,即如《素問?痹論》所說:“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備急千金要方》也曰:“風勝者則易愈”。但若失治、誤治或調攝不當,或痹病日久,反復感邪,耗傷正氣,正虛邪戀,則病程遷延,纏綿難愈,預后較差,甚則內舍臟腑。因此,應當早期及時治療、積極治療,以防病邪深入。正如《馮氏錦囊秘錄》曰:“風之傷人也,先從皮毛而入,次傳肌肉,次傳筋脈,次傳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風痹作為常見的風濕病,在臨床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通過對風痹歷代文獻地整理和研究,能夠更清晰地認識風痹,使風痹理論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8 參考文獻
[1] 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5-48.
[2] 婁玉鈐,李滿意.“五痹”源流及臨床意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2):37-39.
[3] 婁玉鈐.風濕病命名與分類的規范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9):840-844.
[4] 婁玉鈐,李滿意.風濕病的二級病名及其相互關系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2):53-57.
[5] 吳孝愷.風痹析疑[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89,12(1):45.
[6] 李滿意,婁玉鈐.五體痹的源流[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4):35-41.
[7] 婁玉鈐,婁高峰,婁多峰,等.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1):10-15.
1.1古籍研究中醫古籍中并沒有“膝關節骨關節炎”這一病名的記載,但對相關疾病的描述與之頗為相似。《內經》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骨髓酸痛”與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癥狀類似。《中藏經》說:“骨痹,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節則腎精虧虛,這與本病多發于年老體衰相符合。
1.2現代研究影像學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期多有明顯的增生病變,所以稱之為膝關節骨質增生癥、膝關節肥大性關節炎(病)。因其發病與年齡老化和既往的關節創傷有密切關系,臨床也稱之為膝退行性骨關節炎(病)、老年性膝關節病骨關節炎。國家標準《中醫疾病診療術語·疾病部分》[1]將骨關節炎的中醫病名規范為“骨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退行性骨關節炎”),將膝關節骨關節炎具體地稱為“膝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所以目前一般認為該病屬于中醫學“痹證(病)”的范疇,臨床上多以“骨痹”稱之。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機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體弱,用力不當、勞損過度,肝腎虧虛,元陽不足,溫煦鼓動無力,致氣血淤阻,筋脈凝滯,筋骨失養,加之寒濕乘虛侵襲,留注關節導致經脈淤滯而發病。正虛為本,是發病基礎,其涉及到肝脾腎三臟,寒濕邪侵是其誘因。
2.1寒濕在陰早在《內經》就有本病類似證的病因病機的相關論述。《素問·痹論》就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可見痹的發生與風寒濕關系密切。明代醫家孫一奎解釋這段話為:“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啟玄子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孫一奎醫學全書·赤水玄珠)。《靈樞·壽夭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張景岳說:“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以之而為此諸證”(景岳全書)。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體病位來看,首先病在下肢,其次本病有固定不移、著而不行的特點,可見本病與“風”關系不大[2]。
2.2肝腎虧虛《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今五藏旨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身體重,行步不正。”《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清代張璐在《張氏醫通·諸痛門》中論膝關節疼痛時指出:“膝者,筋之府,無有不因肝腎虛者
,虛者風寒濕氣襲之。”說明骨痹多發于中老年人,其本在肝腎不足,精氣血虧虛,筋骨失養。劉向前分析147篇公開發表的中醫有關本病的文獻發現提及肝腎虧虛的有78篇,占53.1%,說明肝腎虧虛在本病病因病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3]。
2.3脾腎虧虛張元素曰:脾虛則精不勝,元氣乏力,手足緩弱,不能自持……強立,股膝內腫厥。《嵩崖尊生全書》說:“膝屬脾肝腎,膝痛皆三陰虧損之癥。兩膝浮腫,腿足漸細,足三陰血虛火燥所致。”石仰山提出脾胃氣虛是老年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根本原因之一的觀點[4]。陳昆山提出痹證患者之正虛主要為脾腎虧虛,痹病患者無論在發作期或緩解期,皆有正氣不足的病理基礎存在,只是在緩解期以脾腎虧虛為主要病理變化[5]。
2.4腎陽氣虧虛劉宗厚曰:“人之感三氣而為痹者,以其形虛、血虛耳”,此處,形虛乃精虧之意。正如《素問·評熱病論》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陰氣自半矣。”張景岳解釋說:“此陰氣者即先天之元精,先天元精根于腎”(景岳全書)。腎中精氣的盛衰與人的衰老密切相關。“…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內經·逆調論篇》)。此處“寒”字并非單指外寒,寓示了腎精虧虛表現出腎陽不足是骨痹的根本原因。又《素問·痹論》指出“: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張景岳更明確指出“:然痹本陰邪,故惟寒者多而熱者少也。”(《景岳全書》)。有的學者對750例基本健康的老年人進行了老年與虛證關系的調查,以具體數據指出老年人雖都可有不同程度的氣血陰陽虛虧,但明顯地以陽虛和氣虛的比例最大,故為老年人要注意維護陽氣之說提供了客觀依據[6]。王米渠[7]發現年老后生理性腎氣虧虛,正氣不足,易感受寒邪而發生骨關節炎。近期一項調查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有腎陽虛的占81.4%。這與古人的認識是一致的,說明腎陽虛是本病的基本證候[8]。
3溫補腎陽法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大法
3.1痹癥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補正《內經》中首次提出了“腎陽衰弱,寒濕入骨”[9]是骨關節病發生的病機關鍵,經宋金元醫家的補充和發展,至明清時期確立了從肝腎論治骨關節病的大法。薛己謂:“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薛氏用補腎法治傷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張介賓在論治骨痹時提出了“陽非有余”“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等論點,形成了他在骨關節病治療上注重補益真陰元陽、慎用寒涼及攻伐之品的風格,囑“治痹之法,惟此為最”。陳士鐸說:“……痹證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補正。補正,補腎火也。火非水不長,補火必須補水”。
3.2補脾不如補腎論《內經》中提出:“脾主肌肉四肢”考慮本病病在四肢,又加后期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有人認為屬脾虛。然而,早在北宋時期的許叔微就提出“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驗……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普濟本事方·補脾并補腎論證》)。南宋嚴用和則明確提出“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
3.3補腎即所以補肝生理上,肝腎同源,“精血互化”;病理上,肝腎同病(母病及子、子盜母氣);治療上,資水涵木,補肝往往以補腎為主;正如李中梓所言:“乙癸同源,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肝腎虧虛從治療上來說等價于腎虛,加上“肝”字無非是為了強調“肝與筋“之間的關系,如《素問·五藏生成》提出:“肝之和筋也”及《靈樞·九針論》說的“肝主筋”。
3.4陰陽并需,養陽在滋陰之上雖然,腎中精氣可表現出腎陰和腎陽兩種不同的功能形式,但是腎陽與腎陰在骨關節炎的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許叔微重視腎及腎中真火的重要性,在處方用藥方面,鑒于時醫不分陰虛陽虛,提出溫潤補腎陽6法[10]。后來在溫補學派手中《內經》“陽為主”的理論得以闡發。李中梓在《內經》“陰為之基,陽為之主”的思想指引下,認為“萬物聽命于陽,而陰特為之順承者也。陽氣生旺則陰血賴以長養;陽氣衰殺,則陰血無從和調,此陰從陽之至理也”“陰陽并需,養陽在滋陰之上。”
綜上所述,溫補腎陽法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大法,臨證應牢記為先。
摘要:通過檢索歷代文獻中“骨痹”的病機、治法有關的論述,結合現代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采用文獻比較等方法,對中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行了探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范疇,基本病機是肝脾腎三臟虧損,寒濕侵襲,治法有:不必祛邪,惟在補正;補脾不如補腎論;補腎即所以補肝;陰陽并需,養陽在滋陰之上等。指出溫補腎陽法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大法。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溫補腎陽病機骨痹
【參考文獻】
今之拳師不論其能否傳道、授業,即便解惑這一應盡義務亦多不能盡。拳術練習以何為宗?非以胡思亂想為宗、非以標新立異為宗、非以有違道理為宗,實乃以先輩拳家千百年實踐之理論結晶,結合自身客觀實踐為宗。
前人關于拳術實踐之理論結晶即為拳論。然而,拳論每有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不能自圓其說、不能互為貫通之處,于是后學生疑,請問于拳師,而拳師或不能答;或干脆否認前論;或一知半解,牽強附會;或故弄玄虛,欲言又止。此種拳師之所為,即不能盡解惑之任也。
或有拳師曰:“拳論有何難解處?請君道來,讓我一一決疑!”我道:“稍安勿躁,請君靜聽,然后為我等后學解惑。”
拳術之道不外乎力量、速度、感覺與變化,縱觀各流派之經典拳論皆不能離此四者。
試觀,關于提倡用力之拳論有:硬打硬進沒摭攔,虎威比猛,一力降十會,非硬不破,一膽二力三功夫,心如火藥手如彈等等。同時,關于反對用力之拳論亦有: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大松大軟是太極拳的寶貝:勿使絲毫拙氣拙力留于體內;身心一用力,呼吸一失常態即為錯誤;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外形勢順者,自增氣力等等。
關于提倡速度之拳論有:拳如流星,追風趕月不放松,鷹揚比疾,快如閃電,一快不破等等。同時,關于求慢之拳論亦有:習拳以慢練入手,不慢不足以體察周身之運動,一切感覺漠然滑過;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等。
提倡重視感覺之拳論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稍觸即應:有感而發;內里中和者自生靈氣等等。有不重視感覺之拳論:硬打硬進沒摭攔:一硬不破等等。
提倡變化之拳論有:搶上搶下勢如虎;指東打西;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擊致勝歸:虛實無常,變化無端等等。有不重視變化之拳論:硬打硬進沒摭攔;步踏中門往里鉆,就算神仙也難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等等。
于是,拳術后學無所適從,拳論于心中疑惑重重,更不知拳術當從何練起。到底練習拳術是否應跑步、跳繩、舉重以增加力量?抑或如內家拳論所言: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只需盡情放松,自能得堅剛之內勁?到底是否應打速度球以提高拳腳速度?李小龍以電擊練習出拳速度,不知是真是假?
然而,拳論又云: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難道拳術可以以慢打快?拳論又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概皆由此而及也。分明沒有說到力量與速度,而是將感覺的靈敏放于至要,莫非拳術之道并不在于力量之大小、速度之快慢,而只在于感覺之敏銳?而此種拳論皆出于大家,歷代拳術名家皆不敢否認其拳論,今之拳家無論智慧與勤奮未必如前人,卻口出狂言,一概否認前輩拳家之拳論,到底是前輩拳論之錯,抑或是后輩拳家無知而亂下妄言?
內家拳以練習時松且慢為原則,其目的與作用何在?慢且軟,用時如何能制敵?及與敵交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猛力擊敗對手好?還是以靜制動,后發先至,將對手制服,水平更高?諸如此類之問題,不知今日之著名拳家作何解釋,以解拳術后學之惑?
在下不才,此類問題我已不知反復思考幾遍,更不知于實踐中驗證幾回。故自有一番心得,而不輕易受所謂當今之大師、名家對拳論之解釋所騙。我曾問疑于一太極名家: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應作何解?莫非慢可以打快。太極名家良久不能答,忽然醒悟道:快何能為者,就是言快得非常厲害之謂也。我聞言心中暗笑,此種解釋,連字面解釋都已經錯誤,更談何釋太極拳論之精義?
我嘗于“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一語感悟與實踐,然后知道。此語并非言:慢可以打快,實言快與慢是相對的。
兩人對搏,往往手急眼快者勝,于是,通常習武者認為:只要快,就必然能取勝。其實以快取勝者,并非得益于陜。實得益于對手因畏懼其快,然后心驚膽怯,落荒而敗。
懂得一點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兩個物體運動時是相對的,譬如說:兩輛汽車車頭相對,其中一輛汽車向另一輛汽車開去,其結果當然是一動一靜,但換一個角度看,也可以將靜止的汽車看做運動,將運動的汽車看做靜止,于是,快慢就成了相對了。
兩人相搏,其中一人快速前進攻擊靜止的對手,換一個角度看就是:靜止者快速攻擊運動者。靜止者攻擊的速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運動者決定的。也就是說:運動者有多快的進攻速度,換個角度來看就是:進攻者處于靜止狀態,而靜止者以進攻者的速度去攻擊他。 再打個通俗的譬喻就是:你快速撞向靜止的臺角時,也可以看做你是靜止的,而臺角以這個速度撞向你!
我浪費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技擊中的相對運動,目的就是想讓讀者徹底了解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兩人對搏時,其中一人以極快速度攻擊另一人,另一人不需做快速運動,只需將身形手法輕微變化,讓進攻者自己撞上來,或傷或跌,悉隨尊便。
換個角度看:進攻者是靜止的,卻被運動的靜止者快速擊出,而擊人者毫不費力,被擊者反而用盡全力,結果招來重創,你道妙不妙?
清代王征南墓志銘中寫道:“少林拳以勇武著稱,得以搏人,人亦得而搏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仆,于是別少林為外家。”這個“以靜制動”就是技擊中的相對運動。所以說: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既然已經明白速度是相對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力量的問題。
通常習武者會認為:兩人相搏,勢必體壯力大者勝。然而,力大者未必能勝。太極拳論云: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即是以小力勝大力之謂。又曰:有力打無力,非關學力之所為也。也就是說:以大力取勝,與學習拳術的技藝無關也。因以強勝弱乃理所當然之事,無關乎技擊之藝術。
學習拳術后,應能以弱勝強,以小力勝大力。能如此,必然有其拳術之奧妙所在,學拳術方有其價值。因此,太極拳論中有: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然而,拳術中若無力,則必不能擊人;若實力不足,則必不能臨大敵。四兩撥千斤并非隨時能做到,若力量與對手相去甚遠,稍有不慎,立可致敗。
誠如外國人說:中國人只會玩太極,軟手軟腳,哪能與跆拳道、空手道又快、又勁之拳匹敵?我道:此言差矣!中國之內家拳以太極、形意、八卦為代表,三門拳術之力量皆有甚于外家拳。
若練太極,練成軟手軟腳,非太極之錯,實習者之誤!若以內家拳外形柔順,而妄論其無力,疑其非搏人之術,則未能分辨內家拳術之奧妙。
內家拳術奧妙無窮,今單從其用力上稍加分析,望能使讀者有所明悟。
人之一身,不外乎身、心、息三者,及至用力,亦不能離此三者。故練習氣功者有三調:調形、調心、調息。
內家拳練習用力,則務求三者和諧統一,然后發揮用力之極致。若心慌、體硬、氣喘,所發之力如何能大?如何使身、心、息三者和諧統一,論之太繁,姑且不論。
單從形上論,人之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管、神經韌帶舉不勝舉,如何能發揮形上之一切為用力服務?其他拳術之用力僅得身體部分之組織參與,而內家拳之用力,雖不能說讓身體全部組織參與用力,而其參與用力之組織,遠遠超越其他拳術。
試一譬喻:十人一組,分為二組參與劃艇比賽。其中一組名為壯漢:個個身強力壯、肌肉發達;另一組名為常人:人人身材適中、肌肉平常。若以單人論,常人組必敗于壯漢組無疑矣!
然而劃艇之速度不獨決于個人力量之大小,而決于十人能否同時收發其槳,十人之用力若一人,則其艇必快。
今壯漢組,各人皆力大無窮,奈何收發其槳各自為政、參差不齊,推動其艇前進之力大為減弱:而常人組則其槳收發整齊劃一、十槳如一槳,推動其艇前進之力大為增加,于是常人組競于比賽中戰勝壯漢組!
故拳術發力之大小,不獨決于四肢、胸部之肌肉發達與否,而決于參與此種發力之人體所有組織能否協調一致,整齊劃一。
參與人體發力之所有組織,其數量與復雜性遠遠超于劃艇之十人,因而其有待開發的潛力更是無窮。
觀今之各種拳術皆以自己所發之力至高無上,殊不知,與真正內家拳之發力,不知相去幾何。
因內家拳力求身體所有組織參與發力,故其練習必以心意為主宰,以意念誘導,形體慢慢運動,此乃練內家拳之要義。
及至運用,不動則已,動則無所不至,起于瞬間,發于陡然,與練時之慢恰成異趣。
普通拳術,一拳一腳,一目了然,身上諸多地方不能發力,而內家拳于練習時以意念誘導全身放松,故其全身每處皆能發出彈力。拳論中言:一邊鼓一邊蕩,周身無點不彈簧,即此意也。
縱如此,仍不能道盡內家拳用力之妙。內家拳用力之妙,更在于其外形毫不費力,而受力者感其被巨力一碰,連根拔起,有飛跌之感。
此種用力之妙,全在于以意念為統領,身心放松,勁力沉整,將自身重力瞬間交于對方身體之某部。因此種發力,無須肌肉之收縮,而只須重力之傾跌,故能毫不費力。
然而,理論雖如此,我于實踐中亦能體會到此種用力之妙,但于真實技擊中,能運用自如,則十分困難。因雙方對搏時,變化無常,互有攻擊,身心難免緊張,則重力攻擊之功效大為削弱。
每見著名拳師,在表演其技法時,示范之對象均為一站立不動之人,任拳師擺布,盡顯其能,于是騙得外行一片掌聲。若換一隨意躲閃、進攻之對手讓拳師表演,則拳師無所施其技矣。由此可見,今之拳師之技多為表演,至于實用則未必如此。
故可以見到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后,各種名家示范之精彩技法,卻從未見某名拳家在散打場上輕松將散打王擊敗,然后在眾人極力要求下,將其技法之原理一一剖析。
究其原因,非真人不肯露相也,實真人無本領而不肯承認也。或曰:君亦此種拳師也,何必相逼?答曰:我與之不同也,因我敢于承認自己不能也。
據說,有人曾問于李小龍:你與拳王阿里未知功夫誰高?小龍答道:若以拳擊之規則,我不若阿里;若以自由之規則,或可勝于阿里。于是,各門派之拳師紛紛仿效小龍之回答,而不見敢于承認自己不足者。
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劉翔因傷退出比賽,不知引起國人多少慨嘆。然而中國的神功“飛檐走壁”、“陸地飛行”之高人皆未見出現,奧運會之跑、跳冠軍無奈拱手送與他國。
究其原因,亦是非真人不愿露相,實真人無此本事也。
國人神功奇技之夢不愿破,今又為高深之拳論所惑。悲乎!
話雖如此,中國拳術于身心之健康、長久之作用、精神境界之培養有莫大之作用,此又非其他技擊術所能比擬的。故亦無需妄自菲薄。
上文已對拳術之速度、用力作了分析。至于拳術之感覺與變化,則源自身心的寧靜、放松。
內家拳以打坐、站樁、慢練為基礎,其目的則在于培養人之寧靜、放松,然后得感覺之敏銳、變化之巧妙。
形意拳之化勁練法則完全符合此意,郝為真先生指練習太極拳之第三層境界言:如在水面上行走,神氣不敢絲毫散慢,若一有散慢則恐落入水中。王薌齋先生言:統而言之,使周身與大氣發生感應也。亦此種練法之精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