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通過研讀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讀出她內心對美好的渴望,對幸福的向往,感悟字里行間作者流
露出的深深地同情。
2、通過幻想和現實的對比朗讀,對比對幸福的渴望和現實的嚴酷,體會作者的虛實結合表達方法和表達
效果。
3、通過課文,使學生走進安徒生,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
式及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最后三個自然段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重點研讀小女孩的幻像部分,感受那份溫暖與美好
1、利用板書回顧上節課內容:
(課件出示一道練習):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一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街上賣了一整天
的(火柴),人們(視而不見),(冷酷無情),小女孩一根也沒賣出去。最后,凍死在街頭的凄美的故事
。
2、就這樣從頭冷到腳,從身體冷到心里,此時她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溫暖 食物)
3、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她總共擦燃幾次火柴?她分別看到了什么?快讀課文第5至10自然段。
(課件出示練):她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許多美好的幻像----(暖
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
請同學朗讀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時看到的景象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A、生自讀課文,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
1、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2、亮光落在墻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擺著精
致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
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
3、這一回,她坐在美麗的圣誕樹下。這棵圣誕樹,比她去年圣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
還要美。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枝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個樣,
在向她眨眼睛。
4、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
一大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
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
方去了。
(幸福、快樂、溫暖、美好)
B、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重點品讀"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1、品讀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感受小女孩對美好的執著追求
我們再次找到小女孩擦火柴的句子,把目光聚焦在哪些句子上,細細品味,你又讀出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
2、學生朗讀句子,交流感受
句子:
(1)、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
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哎,這是怎么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
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
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3)、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 這時候,火柴又滅了。
(4)、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
(5)、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
3、看到這些詞語了嗎?如果說第一次她斗膽終于抽出一根,是因為她實在太冷了的緣故,那么她為什么
擦著一根,又一根,直至擦燃一大把?
(第一次擦燃火柴帶來的幻像,帶給她片刻的幸福和歡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前面
的躊躇和后面的毫不猶豫,表達了小女孩強烈的內心需求,她渴望幻像中的一切成為現實,永遠不消失。
尤其是慈愛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費"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4、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板書:渴望幸福 執著追求)
5、指導有感情朗讀畫線句子,
(三)朗讀:幻像與現實對比朗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A、師生合作朗讀
B、安徒生這位偉大的作家,有博大的胸懷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樣窮人,
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在寫法上,你發現了什么?
(在朗讀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讀悟,重點讀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過幻象和現實對比朗讀的方式,讀出
小女孩內心渴望的美好和現實的嚴酷,及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四)介紹童話題材,引導讀童話故事
師:有人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童話,說明故事情節往往是虛構的,但虛構的情節往往來源于現實生活,是
人們愿望的反應。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它用適合兒童的語言和合理想象,有趣的情節,性格鮮明
的人物,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文學體裁。
引導學生讀童話:老師向大家推薦《安徒生童話全集》
關鍵詞:教學目標
實效
啟發誘導
應變
“真是精彩極了,你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童話世界!”
“我認為你應該強調這篇童話的創作背景?”
“孩子們讀的真好啊!”
“跟我教這一課還真不一樣呢。”
······
還是從前不久我上《賣火柴的小女孩》那節公開課說起吧。剛一下課,就展開了熱烈的探討,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場教師你一言我一語,毫無保留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諸位發自肺腑的評議聲中,我感到無比的欣慰,也從心底騰起一絲困惑之情。一節課成功與否到底該如何評價呢?
一節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任務不同,評估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如一節精讀課文的評估標準,與一節略讀課文的評估標準就不一樣。同是閱讀教學,由于年段不同,課文體裁不同,要完成的教學內容、任務不同,評估的標準也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對一節語文課進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觀的評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教學目標是否明確。
我認為一是指教學目標是否全面。二是指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目標是否明確。需要傳授哪些語文知識,進行哪些語文基本功訓練,每一項知識、訓練達到什么程度,都應十分明確,具體。下面是一位教師教學六年級下冊《一夜的工作》的片段,這段教學緊扣課文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很好地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起來。
師:課文中說“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的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今夜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你們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沒有?從課文里找出依據。
生:沒有增加。因為課文里說“可以數的清顆數”。
生:增加了。因為課文里說“好像并沒有······增加”,好像沒有增加,實際上師增加了。
師:你說的是有一些道理,但還不夠準確。同學們想一想,這句話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沒有增加的意思。
師: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這句話的意思是:本來應當增加,可是看起來好像沒有增加似的。
師:單從這句話不好判斷到底增加了還是沒有增加,再讀讀這句話前面的幾句。
生:前面說“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當然也應增加一倍。
師:說的對。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為什么說“好像并沒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個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點,可見平時一個人的時候更少了。說明的生活多么簡樸。
其次,對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確。
理解教材是教好語文課的基礎。教師對教材的正確理解,主要包括對教學的要求、教材重點、難點的準確把握,對詞、句的正確理解,對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確理解,對課文層次結構和寫作特點的正確理解。對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確,反映了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語文能力。
如,一年級《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滲透了事物是相對的觀點(老牛認為很淺的水,松鼠卻認為很深),講禮貌的觀點(小馬對長輩很有禮貌),關心他人的觀點(松鼠見小馬要過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趕忙阻止)等。假若全課的教學,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幾個觀點或其中某個觀點上,就容易偏離了課文的中心。因為本課的中心集中表現在老馬所說的話里:“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又比如,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也許每一位教師還清楚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習這篇課文,還曾經談到社會制度的問題,認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如果我們現在還教這一課,還要體現這種思想的話,顯然是有悖于選材意圖的。教學之前一定要準確理解選材意圖,人道主義是這篇文章的基調。我們一要培養孩子們的同情心,二要激發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興趣。人們之所以數百年來在世界各地廣泛傳誦《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因為她早已跨越了社會制度和地域的局限。從教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對這篇童話做出準確的思想定位。
第三、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
恰當地處理教材是教好一節語文課的關鍵。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對教材處理,主要指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以及據此設計的基本教學思路。教學既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首先,教學思路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設計的。其次,教學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主要指“學”的一方出現了新的情況,如學生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應納入教學中解決;原作為教學重點的,比較容易解決,不必多費功夫),調整教學設計,使之更加適合教學的需要。
第四、教學過程是否體現了正確的教學思想。
分析一節語文課,當然要分析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主要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體現了正確的教學思想。
1.看教師如何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看一節語文課是否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主要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結合得怎么樣。具體來說,包括四個方面:一看教師是否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二看是否真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三看是否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出結論的過程;四看是否重視學習方法的滲透,朝著“授之以漁”的方向努力。
2.看課堂上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主要指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把大量的、有層次的語言文學訓練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3.看教師如何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關系.主要看教師是單純地傳授語文知識,還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特別要看教師是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4.看教師是否講求實效。講求實效,就是要反對形式主義,反對看似熱熱鬧鬧,而實際上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上收效不大的現象。
最后,教師的基本功、教學藝術如何。
語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語言基本功。要求能夠流暢地運用普通話進行教學,語言規范,用詞準確,語句通順,講課通俗易懂,并能及時發現、糾正學生說話中的語病。2.朗讀基本功。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方面可為學生示范。3.板書基本功。要求寫字正確,工整、熟練。4.教態。要求教態自然、親切,感情飽滿,舉止端莊。
關鍵詞:小學語文;樂學課堂;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4-0398-01
1.融于生活,讓小學語文課堂更開放
語文原本來源于生活,自然也應回歸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只有學生親身經歷、耳濡目染事物,他們才能在熟知中凝煉感性認識,從而上升成理性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點,揣摩好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銜接,讓學生在學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時也把課堂中的知識帶入課外生活中去應用。從而達到教學相長,教為應用的具體目的。如:教學《黃鶴樓送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出示幾幅圖片,幾個送別的場景:(1)涕淚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3)瀟灑拱手、飲酒告別;(4)送完就走。讓學生體悟,根據自己生活體驗,你喜歡哪種送別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選哪種?為什么?如果是兩個大男人,兩個大詩人應是哪一種?……選完后,讓我們來看書,學文。其次,與學生交流,你們與朋友送別時會說什么,心情如何?再與文中李白與孟浩然的送別場景對比:體悟豪情。你還想起了幾種送別或有關送別的詩?積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將畢業六年級同學如何與好朋友、好同學告別?具體有什么想法和做法?這幾個環節目的只有一個,把送別詩和生活中送別情景融為一體,學文更是應用,拓展更是熏陶。學生在學文中理解男人之間送別的豪情與柳永說的"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睦"相思送別的區別,更會把這其中送別詩,送別的想念詩,應用到生活中,達到物我兩相合的境界。運用生活中的經驗與文本交織,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方法,會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把學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了起來。
2.移情體驗,讓語文課堂更活潑
語文課堂如同生活中的舞臺,學生是舞臺的主角,教師則導演與策劃。一臺好戲需要導演的精心策劃,一堂好的語文課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教學《海倫凱勒》一課,首先,上課伊始教師就采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和同學們作個小游戲:蒙上學生雙眼讓其去抓另一個學生。同時要求既不允許被蒙眼的學生說話,還不允許被蒙眼的學生求助,看誰抓住另個學生的速度快;其次,對被蒙眼的學生進行采訪,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被蒙眼后的感受。從孤獨無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學生們議得熱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師導入課文,移情體驗:"現在,海倫凱勒就像你們剛才被蒙上眼睛一樣,而且是終生如此……"。通過這種游戲扮演,這種移情扮演,使學生對本文中海倫凱勒的處境及其難受理解理深刻,內化了文本,為后文理解海倫不屈不撓精神,作了完美的鋪墊。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們從實踐中體現學習的樂趣,比我們空洞的講解更有創意也更有效。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學得更主動更積極,使課堂更具活力。
3.深入想象,升華情感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地設置問題,通過聯想和想象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挖掘文本深處的主旨和情感,受到情感教育。
還以《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為例,文章最后講靈車開過去后,人們仍不肯離去。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這背后蘊含的深刻情感?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的靈車開過后,十里長街上出現了怎樣的情景?請大家想象一下并描述出來。同學們邊想象著邊動情地敘述:"靈車雖然消失在路的盡頭,但是大家一動不動,眼光凝視著靈車的方向。""這時,雨更大了,大家仍舊沒有離開,一小時、兩小時……""長街上傳來一陣陣慟哭,大家默默地喊著:,……"學生都進入了沉痛的情境,對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的真摯感情激發了出來,教室里傳出低聲的抽泣聲,情感得到了深化。通過展開想象,學生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感情上的深層次體會,強化教學效果得到了。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堂導入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新課導入時,教師以深情的話語、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觸動其心靈,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到新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情感基礎。
4.讀寫結合,讓語文課堂更有效
摘要:小學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品質的過程,也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特點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適當方法撥動,震撼學生的情感之弦,學生就會情動辭發,捕捉到作者熔鑄在作品中的情和意,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關鍵詞:小學 語文課堂 滲透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人的各種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同樣,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情感科學,其教學活動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隨,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沒有情感的教學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低年級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誘感共鳴
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則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那么說,情感因素是語文教學中的銳利武器。語文教師應當掌握這個武器,做一個好導演,調動學生的喜怒哀樂多種情感。教師引領學生感知描述優美語言時,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樣。如見某人,如聞其聲,從而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悟作者表達之情的目的。《第一場雪》第六自然段,從靜態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悅之情。教學這部分時,要充分啟發學生的想象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扣準字、詞、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點。還要讓學生想象雪末兒映著陽光飄揚的動態美景。這樣,學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領略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構想與大年夜相關的事物,圣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這條主線。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這樣,通過鮮明的對比,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對罪惡的舊制度的痛恨以及對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用淵博的知識、用博愛之心,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親近和關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因此,情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只有把握和運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讓學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讀,體會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沒有感受就沒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繪的形象中,只有引導學生去認識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動情,在動情中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進行朗讀,學生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相通,學生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學課文《會搖尾巴的狼》時,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顯示課件――“有一個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邊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樣爬也爬不上來”的動態畫面。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文中抽象的語言文字的描述變成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表象后再細讀課文中狼與羊的五次對話,那么課文中老山羊的誠實、善良、機警和狼的狡猾、兇惡、虛偽的性格特點就清晰地展現在了他們的眼前。此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當學生讀到“你再會搖尾巴,也還是兇惡的狼,誰也不會來救你的”這些句子時,學生對羊的同情之心和對狼的痛恨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三、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想,升華情感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借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西門豹》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讓學生從中體會西門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發學生敢于破除迷信,為民除害的情感;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嘗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假如你是鄴地的老百姓、魏王,你會對西門豹說些什么呢?”又如在講《海底世界》一課時,讓學生邊聽邊看配樂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教師深情地朗讀課文優美的詞句,學生聽著教師的朗讀,看著眼前課件屏幕上出現海底的美麗景色,浮想聯翩,從而激起他們熱愛大海的情感;再讓學生閉著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豐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升華,又鍛煉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營造恰當情境氛圍,傳達情感
關鍵詞:創新;異向精神;質疑;想象;第二課堂
培養學生創新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和核心,而異向思維和異向精神又可以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異向思維和異向精神的重要地。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采取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異向思維能力和精神呢?
一、營造平等互信的氛圍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異向思維能力的前提是必須建立師生間的平等、信任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是要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有潛能的人,要相信每個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善于鼓勵和肯定學生發表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強烈愿望。
二、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培養異向思維能力
教育者首先要在課堂上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異向因素,從教材中尋找異向素材,啟動異向動機,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深厚的興趣和欲望,在探究的過程中能有意識地進行求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異向性思維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把學生引向探索之路,讓學生在讀、寫、畫、議、講的多維角度和活躍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異向的意識,發展異向思維能力。
三、在質疑中尋找異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求異思維的火種。學生在認識活動中遇到疑問,會產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又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求得疑問的解答,促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從而達到思維的目的,這是一種積極的學習策略。因而教學設疑是語文教學中師生相互交流展開思維的常用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著眼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注重教學目標對學生的期望、定向、激勵、調控功能,精心設疑,引導學生質疑解疑,以有效的誘導來調動學生進行異向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教師的講解應是對學生的思路的開拓;對學習方法的輔導,對學習疑點的指津。要讓學生自己去發問,不要過早評析,越俎代庖,以防學生思維遲鈍,產生依賴思想,阻礙異向思維的展開。通過設疑求異,讓學生從看似無疑處生疑,從看是平常之處生奇,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異向思維的火種。
四、啟發想象,培養異向思維能力
想象是創新和異向思維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文章時,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新和異向思維。如學習《荷花》一文時,可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剛開的荷花、沒開的荷花和全開的荷花的樣子和顏色,使圖畫的內容結合,可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訓練,異向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對于留有想象空間的課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比如,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說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怎樣做?這些做法,能使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豐富的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學生不同的發言內容,是異向性思維能力得到較好的訓練和拓展。
五、廣泛開辟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異向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