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忽聞岸上踏歌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一代文豪李白大詩人在汪倫送別下寫了這首詩。
李白挎著包袱正準備乘舟離去,要和自己剛交的好朋友分別真是不忍心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李白猛得回頭看,這不是汪倫嗎?他怎來了?
只聽汪倫大喊:“李兄啊,你看這陽光如此明媚,桃花朵朵盛開,酒樓濃濃的酒香慢慢飄來,這樣的天氣咱們應該喝酒賞桃花才對。你怎一聲不響就走了啊?”
“我這窮書生已打攪你多時了,現在怎好意思再打攪你呢。”
“不,我只是個農民,有幸請你到我家,這怎算打攪呢。”
“人之相之,貴在知心,又何貴賤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送
君千里終須一別,希望以后相見吧。”李白含淚說。
李白大聲吟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作者] 大城縣大尚屯鎮馮張街小學 畢鐵池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人們傳誦了上千年,甚至連學前兒童都能倒背如流。筆者在講授這首詩時,發現一處疑點,現在提出來,以求教于方家。“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句,參考書上理解為:“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合著腳步節拍唱歌的聲音,含蓄地寫出了人們邊走邊歌送行來了。”以筆者所知,踏歌是古代邊歌邊舞的一種藝術形式,成群結隊,連臂踏腳,配以輕微的手腕動作,一邊舞一邊歌,多是在歡慶節日時舉行,為人送行,還沒有聽說過。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當時的情況:李白這次遠行,汪倫事先是不是知道呢?如果不知道,他聽說后肯定會急匆匆地趕來,哪還有時間和心情組織人們“踏歌”呢?如果他知道,他也應擺酒設宴,為李白餞行,然后把李白送到岸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樣才更合乎二人的交情。可這樣一來,“·忽·聞岸上踏歌聲”作何解釋?因此我認為,岸上的踏歌聲應與汪李二人無關。正如前面所述,汪倫把李白送到岸邊,正在難舍難離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的村子里傳來一陣陣踏歌的聲音。這不過是個寫作技法的問題,使人們踏歌的歡樂和汪李二人離別時的痛苦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二人的離愁別緒,進一步表達了二人的深情厚誼,所以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句。這種以喜慶場面反襯悲劇情感的寫法在古典文學中比比皆是,《紅樓夢》中黛玉香消玉殞之際恰是寶釵大喜之時,便是一例。所以筆者認為,以“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方法來理解本詩,是不是更為妥切呢?
李白匆忙向桃花潭奔去。此時正值春季,桃花盛開,遠遠望去,粉色的桃花配上綠色的樹葉,別有一番風味,可李白卻顧不上欣賞景色,狂奔到了桃花潭。他氣喘喘吁吁地對擺渡人說:“快……起航……要……快!”
突然,岸上響起了邊用腳拍打地面邊唱歌的聲音。李白定睛一看,那人正是汪倫!李白忙喊:“汪倫兄!”汪倫也朝他大喊:“李白兄,為何這么匆忙?”“我家老母病危,來不及通知兄,真抱歉!”,“唉呀,兄弟間有什么抱歉的嗎,你也是情有可原啊!”兩股熱淚止不住地流出來了,想起汪倫對自己那么好,自己卻不辭而別,本以為汪倫會責怪自己,可他卻反過來安慰自己,覺得很慚愧,心想:桃花潭水即使深千尺,也比不上汪倫和我的交情啊!于是,李白詩興大發,大聲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也非常感動,將李白的這首詩收藏起來。成為千古名句。
他倆離別了。汪倫注視著李白的船,一直到小船從他的視線中消失……。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昭君怨·詠荷上雨楊萬里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兩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4、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5、江上漁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6、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7、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三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當我吟起這首詩的時候,在我耳邊就會響起一陣又一陣親人雷鳴般的掌聲。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這首《詠柳》便是我們必需要會背的古詩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上了中年級了,要背的詩也越來越復雜了。像什么:“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些古詩可都包著濃濃的情意啊!
我是越長越大的,古詩也是越長越大了。
高年級了,成為了同校弟弟妹妹的大姐姐了,當然學的古詩要更上一層樓了,要不然,這個大姐姐不是白當了嗎?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就是課本上的一首對母親的關愛之情想報答的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