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英翻譯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漢英新聞標題翻譯、最佳關聯(lián)性
翻譯活動是譯者在原語認知語境和目的語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lián)性的過程。所謂翻譯的最佳關聯(lián)性即譯者期望譯文接受者在推導原語意圖和理解譯文時“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筆者認為,最佳關聯(lián)性也是翻譯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理應作為新聞翻譯實踐和研究的指導原則。
1.關聯(lián)理論概述
關聯(lián)翻譯理論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中以認知心理學和關聯(lián)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兩位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補充,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期待產(chǎn)生一個最佳關聯(lián)性,即聽話者在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這就是關聯(lián)理論的關聯(lián)原則。在關聯(lián)原則之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譯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論文中將關聯(lián)理論跟翻譯結合在一起研究,提出關聯(lián)翻譯論,這個理論“集合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彥春:273)。關聯(lián)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它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Gutt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與語段(Gutt, 1991:100, 翻譯引自林克難,1994)。最佳關聯(lián)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不僅僅翻譯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譯作者的意圖(翁林穎:117)。關聯(lián)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可以準確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2.關聯(lián)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2.1 中英文標題的差異
從詞匯上看,中文標題喜歡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相同點是兩者都喜歡用縮略語、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從語法來看,英文標題多用一般現(xiàn)在時、現(xiàn)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時態(tài)標志明顯。漢語中沒有非謂語動詞,但可以用偏正結構發(fā)揮其功能。漢語標題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語,但英語不行。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和平淡,重在鋪陳事實。
2.2 從關聯(lián)翻譯論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的英譯
上述差異正是理解新聞標題的關鍵,也是新聞標題的難點和切入點。下面,筆者通過結合翻譯實踐中的實例,來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翻譯的原則和有效手段。
2.2.1 直譯
如果漢語新聞標題的意思簡單/直接/清晰,直接翻譯成英文后不會產(chǎn)生歧義,并且能被讀者接受,則采用直譯法。
例1:愛爾蘭前衛(wèi)導演打造中國式喜劇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對中國的挑戰(zhàn)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這兩個例子均采用了直譯法,因為這兩個漢語標題都是簡單的陳述句,旨在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事實,被翻譯成英文后也不難理解。所以當漢語標題是單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聞事件的本身即具備足夠的吸引效力時,采用直譯法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2.2 意譯
漢語傾向于在表層意思的背后給讀者以深層感悟的留白,力求獨樹一幟,漢語新聞標題常采用修辭手段如擬人,雙關等,這樣與本國文化相關聯(lián)的標題,翻譯時最好采用意譯法,化隱晦為明示,益于讀者理解。
例3:澳新護照承認第三性別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這里第三性別如果直譯成the third gender,讀者免不了會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在翻譯時根據(jù)意思寫出完整的翻譯。
例4:騎驢找馬:如何在職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這個標題中,作者引用了漢語中的常見的俗語“騎驢找馬”,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在職的工作者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但不會辭職,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心態(tài)。翻譯的時候,采用意譯法,用ask the juggle(請?zhí)幚恚┮赃_到不錯的翻譯效果。
2.2.3 重構標題,合理翻譯
依據(jù)關聯(lián)理論,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推理包含了從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其交際意圖。在這一理論框架下,譯者可以靈活變通,進行語用調整,以類比移譯(趙彥春:282)。由于文化底蘊不同,能被讀者迅速找到最佳關聯(lián)語境的漢語新聞標題被翻譯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這時譯者就需要將漢語標題進行重構和編譯。
例5:11年來超千名老人曾到陳塘莊街市民學校學英語――銀發(fā)英語角,真有國際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漢語標題主標題過長,對于版面有限的報刊來說,顯然不能直譯。由于主標題內容在文章中已有說明,譯者可以直接翻譯副標題。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譯者可以編譯,old 與world 押韻,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術成美國最流行圣誕禮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這個漢語標題雖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譯的話會顯得呆板無趣,于是譯者采用編譯法,在英文譯文中添加了主語I,從而拉近了與英文讀者的距離。
2.2.4 遵循漢語原文的結構或修辭特色
為力求形式美與意境美,譯者在翻譯漢語新聞標題時常常采用一些修辭手段,如對仗,雙關,比喻,押韻等,在最大限度忠實原作者的意圖的基礎上,使讀者在獲知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譯者所提供的最佳關聯(lián)預警去理解原文的結構和含義。例如:
例7:在美設自由貿(mào)易區(qū) 幫中國企業(yè)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據(jù)文章內容,譯者添加了主語,變原來的無主對仗句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數(shù)相近,這樣在視覺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讀者。
3.結語
新聞標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被視為新聞報導的眼睛和靈魂,能夠一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同時為讀者導讀。漢語新聞標題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形式,為使譯文更好地為英語讀者所理解,譯者可以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為英語讀者創(chuàng)造最佳關聯(lián)語境,從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讀者的反應。(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馮慶華. 文體翻譯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習語;文化;翻譯
Abstract:Idiomsarespeciallanguageforms.Theycarryagreatofinformationandculturalbackground.Itisagreatchallengeforthetranslatorstotranslatewell.Thepaperdiscussesthebasicqualitiesagoodidiomtranslatorshouldpossessfromdifferentaspects.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的話,那么習語便是這個瑰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習語的出現(xiàn)匯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情、國情,地理風貌,歷史背景,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凝聚著無數(shù)語言使用者數(shù)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載著無數(shù)難以言表的超乎語言之外的信息與哲理。習語的翻譯可謂語言翻譯者的一大難題,如何在形似與神似,字面與字外,本國與異域之間尋找一種調和與平衡,確實是翻譯者所難以逃避的兩難抉擇。
作為英漢翻譯者來說,英漢習語的對譯是一項挑戰(zhàn),同時也是增進自我的翻譯修養(yǎng)和英漢兩門語言的素養(yǎng)的極好的鍛煉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漢習語的翻譯呢,我想,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譯者要對英漢兩國的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或者,也可以說文化是人和環(huán)境互動而產(chǎn)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jīng)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精神物質成果,翻譯工作者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對漢語習語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意象聯(lián)想和實際意義有正確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韓非子》中一個寓言,它說的是一個人在偶然的機會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樹下的兔子,便從此不務正業(yè),專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樹下,當然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對這個故事不了解,則雖知字面意義,卻難知其實際涵義。翻譯時可直譯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這個注釋為國外讀者介紹了中國著名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內容更充實,理解更順暢,同時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如果翻譯者本身就對習語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話,則更談不上傳播文化,做文化的橋梁了。英語語言文化也極其豐富。可以不夸張的說,英語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來語最多的語言。其中有25%以上來自于希臘語,50%以上來自于拉丁語,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習語中有很多是承載希臘神話和羅馬故事的,當然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翻譯者同樣也要對這方面的知識有系統(tǒng)的掌握,否則在遭遇相關習語時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導致意義的缺失甚至誤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個女名,但僅僅知道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了解這個成語所出自的希臘神話,才會知道它常用來比喻災難、麻煩、禍害之源。所以說,語言不是獨立的,學習語言永遠不會是單純的學習語言技巧或技能,這個冰山一角之后所隱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習語更是如此,可以說,要想準確的翻譯英漢習語,對中英歷史文化的廣泛涉獵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譯者必須建立自己的習語語料庫。就好比學習英語必須得有一定的單詞量,翻譯習語者必須得有中英文的習語庫。我們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眾經(jīng)過長期的生活勞動所產(chǎn)生的智慧也會有很多相同之處,有些習語人們是能夠通過常識和生活經(jīng)歷體會出其含義,但在翻譯時如果能夠使用本國語中相對應的習語,則不僅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夠體現(xiàn)出來,語言的幽默精練與魅力也能夠表達的淋漓盡致。要達到這一點,沒有一個巨大的英漢習語庫,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譯者除了平時生活閱讀學習中對習語要具備特別的敏感隨時搜集之外,還得專門進行相關積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語料庫,從而在真正翻譯時能夠胸有成竹,信手拈來,當然這兒的“信手”是建立在長期的刻苦的學習積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下圖我們可以對翻譯活動獲取一個直觀的認識,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是分別從屬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語言形式,翻譯者要建立其相應背景下的習語庫,才能有效的進行英漢習語的對譯。而在英漢習語的對譯中又會有相應的文化交流與轉換。我們可以驚奇的發(fā)現(xiàn),不僅習語后的文化背景會對習語翻譯產(chǎn)生影響,英漢習語的對譯同時又會給雙方文化帶來新的元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的融入對方的語言和文化中。在英漢習語翻譯中不乏有這樣的例子。如漢語習語中的“酸葡萄”和“武裝到牙齒就是從英語習語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譯后融入漢語的,而英語習語中的“l(fā)oseface”和“papertiger”則是漢語的經(jīng)典之作。因此英漢習語庫也會隨著翻譯交流的進行而不斷豐富與擴大。
民族之所以得以區(qū)分,不僅是受到地域的影響,還因為其發(fā)展歷史與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過程,一個民族的人,具有較為相似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趨向,無論是語言應用還是行為舉止,都較為相似。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會在心理趨向與語言應用上存在不同之處,這也是各個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譯者需要關注文化差異中的信仰問題,不同的信仰,對于同樣的詞匯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龍是權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有許多詞語與龍有關,用具有積極意義。像龍鳳成祥,生龍活虎等。而在英語國家,“dragon”是邪惡與罪惡的象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許多英美國家的無法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翻譯時,我們可以將“dragon”轉換為“tiger”,推動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jīng)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huán)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語言的含義也會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的區(qū)域,在同一時刻會有不同的地理現(xiàn)象。同樣的地理現(xiàn)象,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使得關于地理或者天氣的詞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講,在中國,春天會吹東風,東風一來,春天則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我國,東風一直被應用于大量的詩句當中,詩人用描述東風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像“東風夜放花千樹”等。
關鍵詞: 漢英語言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無論從語言的符號觀還是社會觀來看,其都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語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現(xiàn)在語言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為語言內涵的文化,給予語言的影響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影響并制約語言系統(tǒng)(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2)決定語言的指稱內容與形式;(3)作用于人類的語言思維與表達形式。由此可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所說:“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1993:109)文化對語際交流的影響可見一斑。漢英民族在價值觀念、、民情風俗、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僅給各自的載體語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為這兩種語言之間互譯帶來了重重困難。筆者擬從漢英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著手,以歸化和異化策略來尋求其間的語義文化對等翻譯。
一、漢英文化差異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chǎn)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xiàn)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一)地理環(huán)境引起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qū)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chuàng)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在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shù)。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說:“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xiāng)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了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二)民情風俗造成的差異
漢英民族由習俗引起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語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英國人喜歡馬,養(yǎng)馬、騎馬、賽馬成為其風俗,英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馬文化”,所以英語中有關馬的說法極其豐富。如:talk horse(吹牛),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氣揚),horse and horse(并駕齊驅)等。然而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世代的牛耕生活使?jié)h語囤積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體現(xiàn)的這種情結。相反在英語中卻用馬來代替。漢語中的“老黃牛”翻譯成英語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漢英語言中的一些表示顏色的詞匯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紅色”在漢語中含有極強的褒義色彩,“大紅大紫”顯示的是成功和富貴、喜慶和吉祥。與此相反,red卻常常讓西方人想起流血、戰(zhàn)爭、恐怖、憤怒和危險,含有較強的貶義。
二、翻譯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是,這并不是說明兩種語言之間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人類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huán)境、身體結構、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可能。Chomsky的普遍語法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語言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說每種語言都能表達所指的一切,那么,從原則上說,某種語言所表達的一切都能被譯為另一種語言(蔡毅)。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
(一)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它翻譯的前提是,認為語言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翻譯承認并發(fā)展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xiàn)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點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2)在適當?shù)臅r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jīng)驗”。異化翻譯有利于讀者了解異域文化;有利于讀者運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異域文化的獨特之處;有利于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表達方式。但是異化翻譯也有自己的劣勢,它常常使譯文句式生硬、晦澀難懂,這就給讀者帶來了閱讀困難。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就是遵循目的語文化的當前價值,對原文進行同化翻譯。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地道暢通的目的語進行翻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被掩蓋,目的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歸化翻譯有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對于譯者來說,要全面了解一種異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因為對本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往往會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便使譯文通順。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就可以避免文化沖突,在自己的知識文化范圍輕松容易地理解譯文。由此看來,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換來文化信息的遺失。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
三、異化歸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們已經(jīng)談到異化和歸化翻譯各有其優(yōu)缺點。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實際翻譯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標準呢?關于翻譯的標準,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雅”指文字古雅。魯迅也曾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風姿……”。錢鐘書提出了更具體的“化境”文學翻譯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從這些翻譯名家對翻譯所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忠實”和“通順”是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兩項基本原則,缺一不可。那就是說,既要將原文的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傳達,使語氣和風格與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暢自然,易于被讀者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找到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最佳結合點,讓異化和歸化各得其所。一般說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間的關系分為文化交織、文化鴻溝、文化沖突三種。不同的文化關系對翻譯的策略的選用有極大的影響。文化交織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這樣語言之間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難理解。為了更多地接觸異域文化,異化翻譯方法就顯示出優(yōu)越性;文化鴻溝是指兩種文化中存在著文化差距。這時我們可以選用歸化翻譯方法,如果選用異化翻譯方法的話,就必須用直譯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傳遞信息的兩全其美;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對某些物質,事物和現(xiàn)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處理這種文化現(xiàn)行,歸化翻譯方法更能大顯神通。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
論文摘要:英漢翻譯是英漢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英漢兩種文化的信息傳遞。要想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翻譯者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并對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響。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須了解語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漢翻譯中,要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并準確地進行文化信息傳遞,翻譯者應具有良好的中英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尤為重要的是,還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shù)霓D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可以想象,英語和漢語的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qū)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qū)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nóng)民”尹farmer ,“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jù)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nóng)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nóng)場主”,與漢語中的“農(nóng)民”大有區(qū)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fā)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在語法方面.英漢翻譯中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語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漢語里很少用被動語態(tài),而英語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如漢語中的“家庭作業(yè)已經(jīng)完成”,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譯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漢語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動詞,而英語中動詞則一般不省略(口語除外),如漢語中的“這公園很漂亮”沒有謂語動詞,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謂語動詞“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漢語中只有時間狀語的區(qū)別,沒有謂語動詞時態(tài)的變化,而英語中時間狀語不同,句中謂語動詞時態(tài)也必定不同。如漢語中的“學生昨天植樹”和“學生明天植樹”,雖然時間狀語“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謂語都是“植樹”。但翻譯成英語謂語就不同了,“學生昨天植樹”譯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學生明天植樹,,則譯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謂語分別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漢語的句式結構是“疊加式”,句子結構像“糖葫蘆串”,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或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疊加。而英語的句式結構是“樹權式”,主、謂、賓和主句是主干,定、狀、補和分句等是樹權,并有一定的順序。如漢語中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兩個單句,翻譯成英語則譯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變成了從句,而“雞犬升天”則是主句。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區(qū)別,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符合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英譯漢則要把英語譯成地道的漢語,而不是“英式漢語”;漢譯英則要把漢語譯成地道的英語,而不是“中式英語”(Chingliah) 。
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與英漢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語言的差異實際上來源于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因而加深對英漢文化差異的了解,是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的關鍵。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交際、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舉止行為、飲食習慣等。但在英漢翻譯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漢語言交際上的差異,因此本篇只圍繞英漢語言交際方面進行探討。英漢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xiàn)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英漢日常談話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打招呼、告別、稱呼、祝賀和贊揚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譯者,就要特別注意這些差異。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都喜歡用“你吃了嗎?”和“你到哪兒去?”這類的問句。如果把這兩句說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的誤解。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問句,而且是詢問他們隱私的問句,這樣會使他們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話,也會與中國人所期待的大相徑庭。也許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那就會使談話雙方都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這點文化差異的話,你最好按英語文化打招呼的習慣說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稱呼方面,英語國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氣一點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國人都喜歡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職務、輩份等以示尊敬,如“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等。我們翻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差異,把“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通通按英語習慣翻譯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國人和說英語國家的人在對祝賀和贊揚方面的反應也大不相同,前者則一般用“哪里哪里!”、“過獎了!”之類的話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類表示感謝的話表示接受贊揚、祝賀。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這類句子不能直譯,而應根據(jù)雙方的文化習慣稍加調整。
(二)成語、諺語和格言方面的差異
成語、諺語和格言的英漢互譯一直是英漢翻譯中的一個難點.難的原因在于它們非常集中地體現(xiàn)了英漢文化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中,完全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是很少的,絕大部分不同。因而我們在翻譯這類內容時,不能直譯,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翻譯成與對方語言相似意思的成語、諺語和格言。如英語中的”Live and learn"要譯成”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直譯成”生活和學”。但如果找不到對方語言中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時,我們最好先按原文的語言風格直譯,然后再加畫龍點睛的解釋語,如把漢語中的”掛羊頭,賣狗肉”譯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譯保持了原文風格,后部分解釋語用了地道的英語說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聯(lián)想的差異
所有的語言中都有比喻和聯(lián)想,同樣,英語和漢語中的比喻和聯(lián)想也很豐富。雖有少數(shù)比喻和聯(lián)想在兩種語言中都有對等的表達,如’’as sly as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You ass”(你這頭笨驢!)。但大部分比喻和聯(lián)想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語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聰明),不能直譯成”像貓頭鷹一樣聰明”,因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貓頭鷹并不是”聰明”的象征,而是”厄運”的象征。同樣”You,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也不能直譯成”你是一只幸運的狗”,因為中國人一般不會把”狗”與”幸運”聯(lián)系到一起,倒是常常會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如”狗腿子”、”狗東西”等。這種在英漢文化中對同一種動物產(chǎn)生不同比喻和聯(lián)想的情況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英漢翻譯要注意英漢文化在比喻和聯(lián)想方面的差異,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