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周瑜有姿貌。英發: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灰飛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場。
⑦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英俊勃發。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
(12)華發:花白的頭發。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并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咤風云的無數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華發)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原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2、譯文:唱完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掉頭東去日本留學,精深嚴密的多種科學能夠救世上的窮困。
一、充分認識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
“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其開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閱讀個性得以充分舒展和張揚,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因此,我們既不能把選修課當成必修課來對待,也不能把它當作課外讀物來處理,必須處理好選修與必修之間的關系。
選修課的內容究其根本還是語文內容,都必須用學習語文的方法來學習它。凡是必修課常見常用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習方法等都適用于選修課的教學。選修課雖是必修課的拓展與延伸,但在內容側重點與培養目標上與必修課存在差異,選修課也應有與必修課不同的設計思路與教學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選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很能代表蘇軾“豪放”之風的作品,在單元學習提要中,明確了其學習和教學重點――理解詩意、品味詩境、感受詞人豪放風格、提升詩歌閱讀能力。而在《唐宋詩詞選讀》選修教材中,選了蘇軾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作抒發了詞人對亡妻的深厚感情,內容平實質樸,不過分渲染詞采,以情動人,與必修教材中《念奴嬌?赤壁懷古》所體現出的風格迥然不同,具有明顯的婉約風格。選修《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補充,對于學生全面了解蘇軾詞作風格是有很大幫助的,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又使學生感知到同一詞人也可創作不同風格的作品,對宋詞兩大風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們可以融合選修與必修教材,以專題的形式,把握好詳與細(即重點學習一兩首詩歌,其余一般閱讀)、課內與課外(即詳細重點的內容放在課內,一般閱讀的內容放在課外)、課堂學習與課后練習(即難度大的放在課內、難度一般的編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外邊學邊練)等相互之間的關系,重介紹、重欣賞、重品味、重拓展,讓學生有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認識。總之,必修課是選修課的前提與基礎,選修課是必修課的延伸與拓展、補充與鞏固,選修課程的教學應與必修課教學相融合,充分體現其具有的靈活性與拓展性。
二、在教學內容上大膽取舍,合理剪裁
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教者不必囿于選修教材的編排體系,應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個體的學情差異,根據實際需要,量力而行,大膽取舍,合理剪裁,選擇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選修模塊,也可以在同一選修模塊內依據興趣、能力等選擇不同的方向進行學習研究。教師尊重并支持學生依據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等產生的選擇結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為目標,指導學生開展學習。
例如,《〈史記〉選讀》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編寫人員選此文是讓學生了解司馬遷創作《史記》的艱難歷程,學習他為了實現偉大夙愿而忍辱負重、堅韌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語言晦澀難懂,學生理解費勁,即使花許多時間,學生仍然對原文的字詞句難有徹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這篇課文,學生只需閱讀書旁的譯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課文,如《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則可作為必修教材的拓展與延伸,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認真閱讀,仔細揣摩,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力求用必修課上所學的知識解決選修課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選修課內容的選擇有著明顯的學情差異,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對選修內容做出取舍。教師牢記選修只是提供一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平臺,師生不是教材的奴隸,應堅持以學定教,靈活自主地處理選修教材。
三、在學習方法選擇上要體現多樣性
選修課程有多個選修系列,每個系列有各自的特點,教學方法需呈現多樣性。集中學習、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合作學習,講授式、專題研究式、索引資料研究式、主題辯論式、實踐活動式、論文式、講演式等都可作為選擇的樣式。如開設《史記》選修時可采用以下方法:
1.講授式教學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識復雜,語言晦澀難懂,可由教師講授。《李將軍列傳》《刺客列傳》等可由學習小組共同開發研究設計教案,選出最佳教案,由學生小組一人或幾人協作講授。
2.探究式教學法
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資料、網站、書籍等,讓學生先自行閱讀、探究,提出疑難問題,通過對話、探究,達成共識。也可提供相應的研究話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探究劉邦與項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異,李廣悲劇的根本原因等。
3.結合影音資料
賞析《史記》故事的相關影視片斷。如讓學生欣賞《鴻門宴》《刺客列傳》等,讓學生比較改編后的劇本與原著的異同,從影視文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品評其好壞。
4.組織辯論會
如結合《屈原列傳》及《報任安書》就“擇生”與“擇死”話題展開探討辯論,學習《淮陰侯列傳》就“韓信是謀反篡權,還是被逼無奈,受人陷害”設正方、反方,為自己的結論查找相關資料,然后精心組織,展開論辯等等。
5.微電影劇本創作
一、更加靈活的教學形式
大多數學生對于文言文課堂印象不好,主要是因為氣氛沉悶,教學形式單調,而且檢測方式單一,考試也非常地死板。雖然現在的教材一直在不斷地優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夠吸引學生的眼表。在很多學生的眼里,文言文只是一個符號,文字是枯燥的,沒有任何的味道。因此,在教學上,教師要讓文言文課堂更加地歡樂,多一些創意,盡量讓一些工具化的知識在教學的時候變成是有生命力的世界,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真正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如導入法,可以利用優美音樂引出課文,可以引用美文佳句引出課文,可以利用精美圖畫引出課文,還可以利用傳說典故引出課文,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利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進行導入。再如誦讀、板書等方面,均可以用多變的方法進行激趣。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知之者”成為“好之者”,讓“好之者”成為“樂之者”。
二、帶著比較的目光,找到教學文言文的蹊徑
“比較法”是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比較法對句式的分析,詞語的總結,以及文章內容的理解都有著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作用。恰當地應用比較教學法,對我們的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比較的內容分,可把比較法分為專題比較法與綜合比較法。專題比較法,是從不同角度對作家作品進行專題性的比較研究。在比較中,可以把作家做為專題,也可以把作品作為一個專題。如對蘇軾進行研究,通過歷史記載了解其人其事,通過作品,可以看出蘇軾是詩人、詞人,還是散文家、書法家。通過專題比較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學生全面地整體地了解作家作品。綜合比較法即對作家作品或某一知識點進行系統地、全面的比較。綜合比較法主要用于系統復習與綜合研究中。例如對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單元進行總結,可以從本單元的作者、描 寫對象、線索、 描寫順序、描寫方法、結構形式、主要修辭、語言風格、感情基調等等進行比較,通過綜合的專題比較,分析同一類文章的不同藝術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從比較方向的角度,可以把比較方法分為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橫向比較法,“就是把反映一定時代或時期、一定地域或空間的作品放在一起來探求其異同關系”。如把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赤壁賦》進行比較,可激發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從而能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縱向比較法,即把時代不同的兩個或以上作家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進而研究某些異同關系的比較方法。
教學中最常采用的比較方法是求同比較法與求異比較法。求異比較法是將相似的一些知識或課文,通過比較進而區別他們的不同之處。求同比較法則是“教師引導學生將看來似乎不太相似的事物、知識或課文,從其共 性方面進行比較。從而‘求’出它們的相同之處”。
1.總觀全文,把握作品脈絡,聯系上下文推斷詞句
作品的整體與部分是相互依存的,理解了個別能有效地理解整體; 同樣,對整體有了大致理解,也有利于對個別字詞的理解。
《禮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本段中由于“失”“或”兩字難于理解,便會影響對全段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全段大意與脈絡來推斷這兩個詞的意義。全段大意是說,學習的人有四種什么樣的情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育者應該怎么辦。推斷出“失”指情況,“或”是列舉四種情況。再看“然后能救其失也”一句,“救”是補救之意,“其失”就應當是賓語,便可知“失”不能解釋為“失去”,而應解釋為缺點、過失或錯誤。這個詞弄清楚了,可推斷出前五個“失”都同義。“此四者”表列舉后的概括,前面的四個“或”都表列舉的事實,那么便可推斷幾個“或”字都不是“或者”之意,而應解為“有的”。這兩個難點解決了,整段也就貫通了。
2.將單音詞聯成雙音詞或對換新詞
古典作品單音詞占絕大多數,這些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多數已成為多義語素,閱讀時將單音詞聯成雙音詞,語意自然顯露。
怎樣聯詞呢?根據整句意義,將單音詞生發開去,組成恰切的雙音詞,聯通上下文。“操(拿著)吳(吳地)戈(戈矛、武器)兮被(披著)犀(犀牛)甲(鎧甲),車(戰車)錯(交錯)轂(車輪)兮短兵(兵器)接(互相接觸)。”聯詞之后,全句意義就明白易懂了。
如果有些單音詞不能用聯詞的方法釋義,那么就根據句子前后意思,用另一個恰切的雙音詞去對換原詞,聯通文意。如《禮記》中“雖有佳(美好)肴(魚肉),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雖有至(最好)道,弗學,不知其善(正確)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夠),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努力)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
3.根據同類句子結構類推
3.1 并列結構。如《過秦論》“有席(像卷席)卷天下,包(像包裹)舉宇內,囊(像口袋)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2 排比句類推。如《天時不如地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由第三句的“威”解釋為“威震”,推斷前二句“域”“固”是動詞,意思為“限制”“鞏固”,全句意思也就好理解了。
此外,還有對偶句的類推等。如柳宗元《捕蛇者說》:“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前句指收稅的官吏在東西方向亂吼亂叫,后句可推斷他們在南北方向騷擾。兩句互相補充,譯為:酷吏到處亂吼亂叫,四處騷擾破壞。又如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對偶句:“狹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都可用同樣地方法來理解句意。
4.調整語序,補充省略
古漢語中有很多句子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理解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作適當調整。如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難于理解,調整為“故國神游,應笑我多情”,意思也就明白了。韓愈的《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兩個句子的賓語“句讀”“惑”都借助“之”提到動詞之前,翻譯時要還原為動賓結構,意思就明確了。
在古漢語中本應作狀語的,常置于句末作了補語,閱讀時一般應調整語序,提到動詞前還原作狀語。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閱讀時應將“以師旅”置于動詞“加”前,讓它們作狀語。
另外,省略句在古漢語中是極為常見的。如《過秦論》“(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蒙恬)卻匈奴七百余里”,翻譯時把省略成分補出來,意思自然清楚,但不可一一不出。有的可承前省,有的可蒙后省,這樣語意簡潔,全都補出來,倒顯得嗦。
5.注意詞的活用
在古漢語中,其他詞類活用作動詞的情況是常見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先”“后”都活用作了動詞,它后面的連帶成分是賓語,成為接受動作的對象,解釋為“把----放在先”“把----放在后”。韓愈《師說》中“吾師道也”的“師”,“不恥相師”的“恥”,都是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由此可見,凡形容詞后帶了名詞性成分的,若不是并列關系和偏正關系,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作了動詞。凡兩個名詞連用的,若不是并列和偏正關系的,那么前一個名詞必定活用作了動詞。
6.找準通假字
“通假”指在古漢語中音同或音近的兩個字通用或借用。“通”,即“通用”;“假”,借用之意。通假字與本字在字義上沒有關系,在字形上也沒有必然聯系,它們的聯系只是音同或音近。在古典作品中,通假字是閱讀中的攔路虎,如果不能辨識它,對作品的理解也就卡住了。
怎樣辨識通假字?根據通假字音同音近或形近的特點,凡按字面無法解釋,只有按音同音近的另一字才能解釋的,便有可能是通假字。如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解釋為“本性”。再如《鴻門宴》中“張良出,要項伯”,句中“要”通“邀”,解釋為“邀請”。又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事”通“侍”,“侍奉”的意思。知道是通假字,照本釋義,句意自明。
翻譯時要注意:第一,以本字之義解釋通假字。因為通假字是借音而不是借義,解釋是必須改用本字之義。如上面舉的“張良出,要項伯”中“要”
是通假字,“邀”才是本字,必須按“邀”義解釋。第二,以本字之音改讀通假字。如上所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應將“生”
讀著“性”。既然通假字是以其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本字的,那么通假字必定該讀本字的音,用本字的義。
7.根據上下文確定虛詞的意義
古漢語中常見虛詞很多,而且每一個虛詞一般都有幾種不同的用法,閱讀時可根據上下文作合理解釋。如《鴻門宴》中“以”的用法:
①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介詞,把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連詞,用來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所以:……的原因 ⑤籍何以至此? 介詞,因為。⑥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連詞,來 ⑦請以劍舞。 介詞,用 ⑧軍中無以為樂 無以:沒有什么辦法用來……。在這篇文章中,“以”字出現了七種不同的用法。
虛詞的解釋靈活性很大,它的意義需要根據前后語意而定,但也不是說可以隨意解釋,而是必須按常規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