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孝敬父母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二、非選擇題題(26題12分,27題10分,28題12分,29題16分,共50分)26. 八年級學生小明,經常幫媽媽做家務。一次,他突然想到一個主意,給媽媽開一份本周做家務的帳單,放在媽媽的床頭,第二天,小明醒來時也發現一份媽媽給自己的帳單…… 小明的帳單小明做的家務 應得的報酬 擦地板 1元洗碗 1元洗衣服 2元幫媽媽買醋 5角自己起床疊被子 1元…… ……合計 10元 媽媽的帳單媽媽的付出 應得的報酬含辛茹苦地撫養小明 0元每天給小明做飯 0元供小明上學 0元照料生病的小明 0元媽媽以后繼續為小明作貢獻 0元…… ……合計 0元(1)小明的做法是孝敬父母的表現嗎?為什么?(6分)
(2)聯系材料,在孝敬父母方面,你打算怎樣做?(6分)27.一天上午,八年級3班正在進行“師生懇談會”。會上氣氛融洽,同學們暢所欲言。“希望老師上課時講的時間再少一點,多給我們一些討論、練習的時間,允許我們有不同的觀點。”“如果老師對我們的興趣小組多加指導,我們的收貨會更大,活動也會更有趣。”“老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要允許我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懇談會上,同學們提出的建議大多被老師們接受,同時,老師們也對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1)“師生懇談會”體現了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2分)(2)請你具體描述一下這種師生關系。(4分)(3)結合全班師生情況,向老師提出建立這種師生關系的幾點建議。(4分)28.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女兒回家看見媽媽正準備去拿放在高處的東西:女兒:媽媽,我來拿吧。媽媽: (a)不用了,謝謝! (b)好,謝謝! (c)好吧,你來拿。對話非常簡單,語言本身并沒有障礙,可在選擇答案時,中國人大多數選擇c,而外國人大多數選擇b。請問:(1)面對同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和外國人的選擇會不同?(3分)(2)你是如何理解和對待這種差異的?(9分)
29、在一堂思品活動課上有這樣的一場小品表演,請你看看,再一塊探究幾個問題。 小強:(身背書包,漫不經心地上場)小團,“山豬”呢? 小團:你叫誰呀? 小強:大胖小友唄! 小團:你這人怎能這樣,昨天叫人家“肥仔”,今兒個叫人家“山豬” 。 小強:鬧著玩唄,你別小題大做嘛。哎,聽說你跟玲玲有點意思,是吧? 小團:你真無聊。(下場) 小剛:(正在看書,抬起頭來)你又胡說啦,把同學都氣走了。 小強:活該。誰叫他們不讓我抄作業,還告訴老師,為此事老師還訓了我一通呢,我要跟他們沒完。 (小剛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下場) 小強:哎,別走啊,陪我聊聊吧……(孤零零地一個人,無奈地搖搖頭,自言自語道)他們為什么都走了呢? (1)【請析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小強“孤零零地一個人”?(2分) (2)【請出點子】幫一幫小強,讓他不再“孤零零地一個人”。(2分)
一、蒙學經典的濡染
筆者認為,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對學習的興趣,《弟子規》《三字經》是非常好的教材。因為書中重點說到了為人、為學的意義和方式方法。《弟子規》后面的章節中,對“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作了細致入微的規定和指導,盡管有些做法在現今看來有些唯諾迂腐之嫌,但可見當時道德規范之嚴明。而一本《三字經》則對學習之事做了詳盡的闡述:開頭的“茍不教,性乃遷”道出了一個人受教育的重要性,接著說到怎樣學,為什么學,“幼不學,老何為”“人不學,不知義”。重點說到學什么:“親師友,習禮儀”“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先學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等基本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再開始學習諸如數學文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四書五經……等等知識,并且,這些蒙學教材在編寫時注重字數工整,富有韻味,兒童在朗朗讀書中,也深明了其中大義。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為使學生學以致用,我在學生通背了《弟子規》《三字經》的基礎上,帶領他們去尋找其中的有價值之處。
如有一學生在對“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俺飾,增一辜”做出理解解釋后,寫到:“我覺得這兩句話對我們現代來說,有用。因為這告訴我們,做錯事就改,還是好學生。”在理解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后,他又寫到:“這句話對我們來說,有用。因為它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認真聽課,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就在這種與現實生活的對比中,孩子們對于事情的是非黑白有了更明了的判斷,對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就會有明確的方向。
二、古詩詞文的浸潤
中華古詩文,字字珠璣,流傳千古。且篇篇美文,透出愛恨悠悠:家國恨、父母恩、夫妻愛、故人情……句句情憾古今。而種種情懷,無不直入人之心田,陶冶、蕩滌人的心靈和性情。《關雎》《蒹葭》《橘頌》《水調歌頭》《歸園田居》《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學生們在吟背這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時,無不被一種美好情懷所熏染。而改寫古詩詞并配畫的過程,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在教學《絕句》時,我先按古詩四步學習法帶領學生賞讀詩文:一、讀詩文,正詩音。二、知詩人,解詩題。三、釋詩詞,明詩句。四、想詩畫,悟詩情。然后,要求學生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再配上適合文意的插圖。
孩子們在改寫中往往會將課堂上老師所講述的詩文寫作背景,以及課外自己了解到的詩人生平軼事融入在文章中,進一步加深對詩文的理解,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三、禮儀講座的教益
“古圣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我們常說: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即使壞,也不會壞到哪兒去。所以,當我決定給孩子們進行禮儀講座時,第一課的選題便是:孝慈。
“不知禮,無以立也!”我由孔子的話引入,先從什么是禮儀及其意義講起,再講到禮儀的種類。隨即,我話鋒一轉,并出示小羊跪乳的圖片,讓學生們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學生回答說:一只小羊跪在地上喝媽媽的奶。我想到小羊真懂禮貌。(下一位學生說到小羊真孝順!)接下來,我為學生講了“羔羊跪乳”和“烏鴉反哺”的故事,又由孟效的《游子吟》說到母愛、父愛,說到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我用幻燈片打出一個大大的“孝”字,又講述了四個感人的母愛和父愛故事,其間,教室里靜得出奇,連平時好動亂講的幾個調皮鬼也變得安分了。接下來,燈片上出現兩個問題:你的父母為你做的感動你的事?你為父母做的感動父母的事?
沉寂了幾分鐘后,有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們紛紛述說起自己的成長生活中感人的小細節、小故事。最后我總結說:剛才同學們也說到了在母親節、父親節里自己是如何向父母祝賀節日的,這當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孝敬父母的言行落實到平時的生活中去。老師建議:每天至少做一件讓父母開心的事!此時,同學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啊”了一聲,臉上現出愕然的表情。我趁勢說:這很難嗎?像這節課,認真聽課、被老師表揚了的同學把這消息告訴爸爸媽媽,他們不就會很開心嗎?給媽媽倒杯茶或一個擁抱或說一句感謝的話,她不會開心嗎?“哦,原來這么簡單!”一個大膽點的調皮生道出了全班同學的心聲。“對!就這么簡單!”
最后,我播放歌曲《跪羊圖》,并和學生一起學唱,一時,優美動聽的旋律在課室里回蕩。當我下課后回到辦公室,有同級的老師追著問:“這是什么歌曲?真好聽!”
母親節前夕,我提醒孩子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媽媽獻禮。第二天,日記本交上來了,我看得感動不已!看來孩子們深獲其益。
四、傳統書藝的涵養
書法是中華藝術之瑰寶,學生學書,不僅能傳承民族藝術,還是一項修心養性的有益活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席殊老師的“八正”寫字法。它不僅教學生學會寫字,還教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正是我心所想的。我將這一寫字法引入了我的語文課堂。
首先,孩子一開始寫字,老師就要求學生喊出口號:端端正正寫中國字,堂堂正正做中國人!以使學生具有恭敬心、儀式感,從而重視起來、認真起來。然后,是進入寫字的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正身——正字”。寫字從正身開始。身正心則正,心正則字正。而“正身”包括整理好寫字桌面、端正坐姿和注意正確的執筆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收拾、整理習慣。而“正字”則是要求將字寫規范、寫正確,尤其要注意書寫筆順正確。
第二個環節是“正心——正察”。正心,即靜心,是要求寫字的人能內心平靜,心里沒有與寫字無關的雜念,專心致志、精神集中。古人云“靜能養神” “靜能養身”,坐定、靜心,對人的健康有好處。而正察是要求學生找出漢字在米宮格中的宮點和部件,以正確定位漢字在米宮格中的位置。
第三個環節是“正意——正臨”。正意,即古人說的“意在筆先”“筆到意到”,要求寫字者用心去寫,看準了再寫,一筆不茍。而正臨包括描寫和臨寫,要一筆一劃地寫。
第四個環節是“正念——正校”。正念即掌握正確的評價標準,就如同學生學習做人,心中要有正確的是非曲直標準。正校,即自我檢查,把寫不到位的字修改過來,并對練習進行評價。如同一個人每天反省自己,以端正自己的言行。
“八正”寫字法既是寫字法,也是煉心法。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學寫字,即學做人。
一、以情激學
夸美紐斯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我首先運用了“以情激學法”。
1.情感投資,以愛結情
我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姐姐一樣噓寒問暖。
2.真情實話,以情誘學
我給初一學生上第一節課,首先在黑板上寫出“四有”兩個大字,微笑著問其含義。當學生們說出它的內容時,我介紹了一些革命老前輩,努力學習馬列主義,赴湯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跡。我又舉了個反面的例子:有個大學生,由于不關心品德,最后墮落成了一個偷書賊并殺了新華書店的營業員,而被判處死刑。這時我提高聲音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重不重要?同學們異口同聲答道:“重……要……”這堂課,激發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不斷“升溫”,使同學們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
二、以情明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講概念還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論閃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濃厚興趣。
1.語言含情,講活知識
如,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時,我以悲憤的語調歷數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隨著我聲音的顫抖和拳頭的揮動,同學們個個繃緊小嘴,閃動淚花。然后我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我興奮地講了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學們臉上綻出了欣喜的笑容。
2.故事滲情,吸引學生
書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我就進行增補或系統形象化。如時傳祥,我用口頭和體態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嘖嘖稱贊。講“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兩個藏族孤兒。
3.教具育情,情景交融
我還注意選用教具,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如講“為人民服務”,用投影機打出的大幅畫像,那濃眉英姿、微笑神態,使學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講“發揮艱苦奮斗精神”時,我把從校園里拾來的白生生的大塊面包擺上講臺,讓同學們背誦“鋤禾日當午……”的詩句,并展開討論。
三、以情導行
思想品德課的任務,不僅是教給學生馬列主義基本知識,增強其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覺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導之以行。
1.教師身先士卒,作出表率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如講“關心他人”時,我視學生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勵他們進步;學習上耐心輔導,個別學生由于離校較遠,我中午帶他們一起吃飯;講“熱愛勞動”時,在班級大掃除中,我不怕臟累干在前。從我的行動中,同學們懂得了如何理論聯系實際。
2.以情啟思,明理踐行
如講“孝敬父母”的內容時,我列舉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情。又掛出《游子吟》的詩句,引導學生們討論一下:“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述說父母在飲食、起居、學習等各方面對自己的關心。我又問:“你們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教室立即靜下來。我啟發大家:“想一想,怎樣報答父母生養之恩?”結果沒過三天,就有不少同學對我講了他們如何幫助媽媽刷鍋碗、洗衣服,給媽媽做生日卡。
3.嚴中有情,端正學風
一、情感投資,以愛結情。
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班級,噓寒問暖,與學生們一起搞衛生、作游戲、侃大山、說故事。有一次,一個校外歹人氣勢洶洶地從課堂上把一名學生叫了出去。我見勢頭不對,安排學生們看書,自己便跟了去。見那人正在打這個學生,我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冒著挨打的危險,緊緊護住我的學生,并據理訓斥那人,直到學校保衛人員來把他拉走。此舉贏得了學生的敬意,他們把我當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話也愿對我說,發生了爭論請我評判。我的話,他們愛聽,且堅信不疑。這大概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
二、真情實話,以情誘學。
我給新學生上第一節課,首先在黑板上寫出“四有”兩個大字,微笑著問其含義。當學生們說出它的內容時,我親切地說:“同學們都應當把自己培養成‘四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你們知道嗎?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必須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才能逐漸確立,而這恰恰 是我們將要學習的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接著,我介紹了一些革命老前輩,努力學習馬列主義,赴湯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跡。我又舉了個反面的例子:有個大學生,由于不關心政治,最后墮落成了一個偷書賊并殺了新華書店的營業員,而被判處死刑。我提高聲音說:“主席曾說,‘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你們看,學習思想政治課重要不重要哇?”同學們異口同聲:“重――要――”這堂課,激發了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不斷“升溫 ”,使同學們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
三、語言含情,講活知識。
我以飽滿的情緒,旺盛的精力講授每節課,同時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或高昂熱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絲般的描述,娓娓道來,使學生們的情緒隨我的語調而變化。如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時,我以悲憤的語調歷數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開殺人比賽,尸橫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嬰兒哭聲伴 著劊子手的狂笑……”隨著我聲音的顫抖和拳頭的揮動,同學們個個繃緊小嘴,有的眼中閃動淚花。我點明了“落后會挨打,貧窮就受辱”的道理。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我興奮地講了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學們臉上綻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在黑板上寫了“國恥我辱、國興我榮”八個字,讓同學們高聲朗誦。
四、故事滲情,吸引學生。
書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我就進行增補或系統形象化。如時傳祥,用口頭和體態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嘖嘖稱贊。講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兩個藏族孤兒。講徐洪剛為了保護受辱婦女,赤手空拳同四個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著流出的腸子追歹徒達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壯的語調,贊嘆的表情,形象的手勢象磁鐵般地吸引住學生,他們深深地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我還從本地找典型,增強學生們的親切感。
五、以情啟思,明理踐行。
如講孝敬父母的內容時,我列舉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情。又掛出《游子吟》的詩句,引導學生們討論一下:“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述說父母在飲 食、起居、學習等各方面對自己的關心。又問:“你們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教室立即靜下來。一會兒,有個別同學說出了父母生日,但語氣還不大肯定。我嘆息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我啟發大家:“想一想,怎樣報答父母生養之恩?不要口頭,而是要行動,一星期后向我匯報。”結果沒過三天,就有不少同學對我講了他們如何幫助媽媽刷鍋碗、洗衣服,給媽媽做生日卡,還有的述說怎樣跟爸爸到煤廠買煤,累得滿頭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一、營造書香氛圍,激發誦讀興趣
引導學生親近中華經典詩文,把“經典誦讀"”引入語文課堂,創設濃郁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多年來,我堅持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經典誦讀”,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誦讀經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美,且語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營造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例如,在誦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談談感受,再補充詩句背后的古詩,然后再讀原句,三讀詩句,最后配上音樂;四讀古詩。此時已是余音繞梁,煞是動情,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整堂課從容大氣,學生理解詩意如水融。長期這樣訓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實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并能輕松自如地學習和初步運用經典詩文。
二、提煉課文內容,與經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經典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經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典文化,還要利用經典詩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肆意爛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把讀解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及對話碰撞中自行參悟。例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經典詩文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性的印象。學生也產生了用自己的視角去親近經典記住圣人的教誨。又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時將自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
三、創設積累語言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就像一杯茶,細細品嘗入情入心,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讀些經典作品、好詩,讓他們多學、多背,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好文章誦讀得多,就會有“感”的積淀,“知”的積累,并能靈巧的運用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在寫作教學中也可引用有關詩詞為寫作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寫《郊外的景色》,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郊外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學生通過品味經典詩文,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比較、聯想、猜測,而生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獨特財富,就會把自己喜愛的詩句寫到作文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陶冶學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求讓經典詩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端正品行的平臺。趁兒童心性純凈時,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讓經典詩文伴隨學生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學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現在的學生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看到的盡是愛、智慧、希望與陽光。例如:《詩經》的每一首詩,學生在生動解讀名人故事時,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進而掌握美好的詞匯,融通美好的事物,培養美好的情感,擁有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又如:學生學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會深深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讓學生從小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能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自行約束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仁”、“義”、“禮”、“信”的良好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