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感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往今來,在中華民族的寶典里,清明這個節日最具多重含義和多重意義。她是祭奠先祖、緬懷親人的重要節日,是傳承歷史的人文景觀,更是抒發中華民族認祖歸宗民族情懷的真實寫照。但她還是一個親和大自然的節日,清明時節,神州大地氣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時節,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迷戀,南宋吳維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將此表現的最為直接:“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抒發了內心的感受和對這個節日的迷戀。人們需要在清明這個節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結,感悟心靈。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靈感受中,是快樂多于凝重,沒有憂傷和悲痛。草青了,樹綠了,柔軟的春風拂來,讓人暖洋洋的,我們都像換了羽毛的小鳥,盡情地撒歡。清晨,從父母手中接過平日里不多見的零花錢,帶上午飯,去烈士陵園掃墓。站在烈士塔下,高聲朗誦著: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面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莊嚴、肅穆,油然產生了一種敬畏、敬仰的心情。望著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黃土下面,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這里還連著許多人的憂傷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牽念鐫刻在這里。但那時,不懂得每一個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親人的沉重代價,不懂得詩人杜牧所描繪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感和體會不到它的內涵。當母親逝去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到來之時,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發強烈,隱隱之痛陣陣襲來,正像宋代詩人高翥在《清明日對酒》中所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思念和悲痛銘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紛紛揚揚,是一種大自然的景象,悲情與春思化作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文人情懷的一種意象,生命與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種炫美的景觀,她們都融化在歷史的傳承之中。清明節紀念英烈和先人,是對逝者的緬懷和尊重,也是對歷史的銘記,它蕩滌我們的心靈,清思明理,化為一世清明的情懷。
《樹葉感懷》為一曲淑女味十足的生命清唱,雖然對“女特務”這個筆名感到怪怪的,對作者也一無所知,但絲毫不妨礙我對作品的欣賞。
清新流暢的語言
縱觀全文不足400字,在有限的容量里始終托物言志,情真意切。尤其語言清新自如,不扭捏、晦澀,極具親和力,規避了故弄玄虛、無端情殤的現象。“抬頭凝望那一樹沉密的綠蔭,帶給人無限的清涼。啁啾的小鳥在你的身旁歇息,無眠的蟬兒在你的清影下歡暢。”文字舒緩大方,娓娓道來,如彩筆徐徐拉開,洋溢著清麗的質感。她的《茶鄉》、《荷塘》等詩作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
“小中見大”的繼承
散文本是我國文學的正宗,詩歌、小說等其他文學樣式是它的衍生。實際上能駕馭散文寫作絕非易事,小中見大、揚揚灑灑、隨心所欲、形散而神聚說之簡單,而真正付諸筆端則不是一般作者所能為的。( : )
《樹葉感懷》集中筆力寫“樹葉”,非同《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而過于顯微,應當說冒了一定的風險。好在筆者抓住了樹葉的特質,“雖然你沒有紅花的嬌艷,沒有樹干的高大,沒有彩虹的絢爛;可你有云朵的純潔,你有月兒的柔情,你有大海的博大。。。。。”進而得出“盡管你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暫,而飽滿的綠色是你生命的搖籃。沒人給你喝彩,沒人給你掌聲,而你的無私,你的奉獻,你無怨無悔的的執著,直到褪盡光澤。”同時將樹葉人性化,“第二人稱”抒情,亮化胸臆,效果顯而易見。
首尾呼應的掌控
清明節插柳條是指一種將柳條插在屋檐下面或者是插戴在身上的行為,有人說這種行為是為了紀念傳授我們有關農業知識的神農氏,還有人說這種行為是人們效仿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行為而流傳下來的。
插柳條什么意思清明節插柳條是一種從古流傳至今的特殊習俗,它是指在清明節的時候把柳條插在屋檐下面的行為,不過也有人們是在這個時間段內的將柳條插戴在身上。
清明節插柳的行為是人們用來紀念神農氏的,這是為了感恩在過去神農氏向人們傳授各種有關于農業的事情,從而使人們能通過農事填飽自己的肚子的行為。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節插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是因為晉文王曾為感懷介子推而戴上他焚身時身旁柳樹的枝條,這個行為后被人民爭相效仿從而形成插柳的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三月,清明即將到來,天氣似乎也被人們的心情所渲染,點點滴滴的流述過往的悲傷。思念已故的舊人,感懷如今的蒼涼。歲月如歌,一曲一端記憶,一歌一律悲荒。在有限的時光中,記憶如同稚嫩的幼苗一般緩緩成長,歆享陽光,傲立風雨,習慣了成長,成長在這樣一個熟悉的環境里。風依舊那么凌冽,卻會溫柔的撫摸自己的臉龐,雨水雖然那般冰冷,卻在額上流淌,繞過眉角,滋潤眼眸。我們一直長風蕩歌,瀟瀟灑灑,徜徉在青春歲月里,如沐榮光。
雷雨在黑夜里醞釀,轟雷陣陣,三月的末尾,少了幾分春意,更多是悲傷。
每逢三月清明至,不忘當年欲斷腸。說起清明,小時候總是覺得很陌生,總會在本該開開心心玩耍的時候被大人帶到荒涼的墓園里祭拜。煙火靡靡,我們卻是嬉笑著去撿起飛落一地的鞭炮,興許還有能拾到沒有被引燃的鞭炮。也只有那是嬌憨,淘氣地將手伸得老長老長,才能夠著鞭炮,砰的一聲,嚇得我們心驚膽戰,卻又開心不已。后來,也是現在。不由得一陣感慨,當年帶著我們掃墓的人,如今已在墓里,往日的小童已經如同當年的青年的模樣。父親就在那里,睡得安然慈祥。
普照茶會的本意為感恩,時距5?12大地震近一年。此次茶會的主辦方為茗仕茶眾社與普照禪寺。
憶當年斷垣殘壁,惜今朝以茶重聚。
青城山里。仍舊是一番幽深景象。
來自成都的茶友。皆盛裝而來。去年3月,他們曾于此舉辦第一屆的踏青茶會。劫后重逢,于震后重建的普照寺,卻是更多感懷。成都浣花草堂中華花藝中心的操瑞蕓老師在現場準備展示中華花藝。操老師原本來自臺灣,多年來堅持在成都弘揚傳統的插花藝術。一提到浣花草堂人們都知道有這樣一位美麗的花的使者。
此次茶會,諸多茶友既是組織者。又兼任義工。他們開始布置會場,自發地組織此次茶會,純粹出于對茶的喜好以及對于這個圈子所宣揚的精神的認同。沒有過多的宣傳,茶會便吸引了近200位來賓。這就是茶所帶來的號召力。
茶會在下午舉行。中午茶友們則在廟里同進素食。以更好體驗茶會的精神。在成都這樣一個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里,讓人憶起西晉?張載《登成都樓》所說的。芳貫六清,溢味播九州一樣,“烹荼盡具”,人人品飲,感知茶于千年來生生不息、于身心的諸多慰藉。
下午兩點,茶會正式開始。祭茶儀式安排在普照寺的大殿里,普照寺的果證法師引領大眾頌經祈禱,“只有彼此的關愛,才會讓生命更加美好!”正是代表著一年的希冀與感懷。
隨后開始供花果。主持人以溫和的音調開始吟誦:“2500多年前,佛祖釋迎牟尼在一次聚會上,信手拈花,以示大眾。眾人無有能解佛祖之意。只有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今天,我們在普照寺,再續佛緣。用美麗的鮮花供養佛祖。愿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都像這鮮花一樣美麗、綻放!”
茶人供花之后。由普照寺的普空師父表演禪茶。泡茶時,她肅穆專注。在百人之前,從容不迫;于佛殿之下,虔心安詳。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更見茶之奉獻與平和。
來自成都空林琴館的琴友則演繹了《關山月》、《陽光三疊》、《憶古人》的離別與清越。古琴,洞簫,歌舞等項,全部是茶友自發的表演。
茶會的重頭是代表著四個季節的“梅蘭竹菊”茶席。茶席的精神為“春夏秋冬,時間流轉、四季輪回、生命循環。”古時文人對于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常借物抒懷、感物喻志。“梅、蘭、竹、菊”不僅占盡春夏秋冬,更具“傲、幽、堅、淡”的性格品質,被譽為“四君子”。
茶席上各自插花,精致的茶具與鮮明的色調,昭示著季節的變化與世事的無常。4個茶友分別在各自茶席前泡茶,以最美的心境沖泡出最好的茶湯,也就是他們所要表達的精神。凝神處,茶湯傾瀉,芬香醉人。在茶席主人的身后,佛殿前的紫薇花開得嬌艷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