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護論文

文物保護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物保護論文

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進行保護的技術有很多,提取技術是使用比較廣泛和頻率比較高的技術之一。對整體提取技術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保護方面進行了簡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體提取技術,對該技術使用和掌握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最終出土的文物保護,這是尤為關鍵的技術。整體提取指的是對文物和對其進行直接接觸的物質進行同時提取和搬移的步驟和過程。也就是說,整體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將文物在出土時去除包裹物,在這個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過程。

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整體提取的使用

條件作為考古發掘現場的一項比較復雜的文物提取技術,整體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適用。因此,出土文物在決定進行整體提取之前需要明確該文物是否需要整體提取。一般而言,在這樣三種情況之下,文物是需要進行整體提取的。

2.1發掘文物破損嚴重并且碎塊分布比較復雜

當文物出土時,如果出現破損比較嚴重的情況,并且在文物破損的碎塊之間無法及時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對所發掘的文物碎塊使用整體提取的方法。這樣可以保證文物在提取時不容易因為碎塊的原因而遺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會使文物之間碎塊的關系被打亂。在使用整體提取技術時需要對復雜的文物進行清理工作,要找對和保護好文物的碎片,這樣能夠有利于將其轉移到室內進行文物整理。最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有兩件銅車馬。在1980年,有兩件銅車馬在出土時的破損情況比較嚴重,其中有一個銅車馬的碎片達1555塊,并且分布的關系十分復雜。在專家經過了反復的論證之后,決定對這兩件銅車馬整體提取,提取后運回到實驗室進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兩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沒有在發掘現場出土時造成破壞。

2.2發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體提取還多用于對極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時的提取,沒法單獨提取。整體提取能夠使文物在出土時所受的損傷最小,將文物損毀的幾率大大的降低了。在進行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時,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比如,曾經有對先秦時期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對現場文物進行保護時就遇到了諸如此類的情況。當時出土了一件漆盤,因為年代久遠,漆盤出土時的木質胎體完全腐蝕了,僅有漆盤表面的一層漆皮,漆盤很容易破碎,無法單獨進行提取。經過反復論證和考慮,考古專家決定對漆盤采用整體提取技術,等提取出土后運回到實驗室在進行清理和保護處理。正是因為如此,該漆盤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當時采取的不是整體提取方法,那么漆盤能夠保存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邊環境的各種歷史信息豐富

當文物所處的周邊埋藏環境中含有非常復雜和豐富的歷史信息時,需要采取整體提取的方法,因為在段時間內沒有辦法將它們進行逐一提取,很難弄清他們之間的關聯和聯系。采用整體提取的辦法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邊環境中所包含的全部歷史信息。

3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整體提取的技術分析

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保護要采取整體提取技術的方法比較復雜,種類比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夠將整體提取方法分為兩類: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體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體提取法當中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備的強度來對文物進行整體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結構的限制,即便是強度非常好的土壤,對于較大的文物來說也無法提供一個充分安全的支撐,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個必要的使用條件是對所發掘的文物的體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驟是這樣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圍的雜物和泥土,所謂在整體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圍的雜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質周邊的雜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將文物周圍的泥土去除掉,這樣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個土質臺基上在進行周邊加固工作。所謂周邊加固指的是使用相應加強材料來對土質臺基的周邊進行臨時性和簡單性的加固。具體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繃帶法、紗布繃帶法和樹脂繃帶法等等。其次,進行底切處理。它是整個提取的一個關鍵性的步驟,具體來說,底切處理的步驟是這樣的:用一段帶刀刃的金屬板或一段金屬絲線,沿著文物的土質臺基底部水平線來對土質臺基切割,最終能夠使承載文物的土質臺基和地面完全的分離。最后,對文物進行剛性支撐。一般來說,在整體提取的過程中進行完底切處理后,還需要將整體提取移到剛性支撐板上,再利用剛性支撐板來對整體提取的支撐力進行支撐,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帶刀刃的金屬板來進行底切處理,那么在底切處理結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處理板來作為剛性支撐。這樣就減少和簡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進行保護的處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一)城市建設解決了文物保護資金缺乏,文物保護工作力不從心的問題城市建設過程中,資金量相對充裕,對待文物保護問題,許多城市將文物保護與其開發利用結合在了一起,保證了城市文物保護能夠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并且城市建設制定了合理的文物開發利用方案,使文物本身能夠帶來可觀的收益,足夠支撐文物的保護。所以,城市建設對文物保護資金問題實現了有效解決。

(二)城市建設解決了文物保護制度不健全,文物未得到有效保護的問題在多數城市的文物保護中,保護制度不健全是共性問題。在城市建設中,為了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通常會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文物保護制度,保證文物的保護取得積極效果,達到提高文物保護質量的目的。所以,城市建設對解決文物保護制度不健全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城市建設使得文物資源的優勢得到了全面發揮

無庸置疑,那些色彩紛呈、精美絕倫的大量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尋古探勝、求知求新,進而達到增長知識、愉悅心情,是廣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歷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體驗,去感悟觸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而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凸顯人類發展歷程的文物遺跡則能予人以直觀、形象、寫實、生動的感受。觀賞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品味,激發活力,同時,那些人類遺存之精美之絕世,能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日益豐富活躍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為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物遺跡數不勝數,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質特征,也決定了我們要重點以開發歷史文化為主要元素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始終以吸引人們的眼球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中國的旅游業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體現于東方特色的文物古跡,海內外游客出行游覽,主要還是出于對中國文化體系的一種神秘感和滿足欲望。為此,保護好文物,對于我國的旅游事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從這一點來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文物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應該得到全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為了實現這一點,城市建設應圍繞著城市現存的文物及古跡,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方案,并結合城市建設和發展實際,打造以文物資源位中心的城市旅游業,實現對文物保護的同時,提高其開發和利用效果。

三、城市建設提高了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質量

基于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價值,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對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既是滿足文物保護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時也促進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效果的關鍵手段。從這一點來看,城市建設對提高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來看,城市建設在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城市建設制定了具體的文物保護和利用方案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為了保證文物保護和利用取得積極效果,通常都會根據文物的實際存在情況,制定具體的文物保護和利用方案,實現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滿足文物保護和利用需要。從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來看,文物保護和利用方案都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二)城市建設形成了以文物為中心的開發思路

由于文物具有一定的開發和利用價值,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形成以文物未中心的開發思路是十分必要的。基于這一現實需要,城市建設方案都圍繞文物形成了良好開發思路,保證了文物開發能夠取得積極效果,進而滿足城市建設需要。

(三)城市建設實現了對文物資源歷史的發掘和優勢的利用

在文物保護方面,要想實現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就要對文物的歷史進行全面了解,同時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對其優勢進行充分利用,使文物能夠發揮其積極作用,保證其整體優勢能夠得到全面發揮。基于這一認識,城市建設在文物資源歷史的發掘和優勢的利用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

四、結論

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我國的主要能源是煤,煤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有污染的物質,北方和南方相比較的話,北方的環境就更為污染的嚴重了,北方主要是以煤為主,一年四季皆是,所以在北方的文物相對于南方的來說,北方的污染更為嚴重。由于大量燃燒煤,就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污染物,產生的物質大量排放到空氣中,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就會導致酸雨。酸雨會腐蝕金屬物質和一些含碳酸鈣的一些文物,使得文物變得脆弱,不堪一擊,損壞的文物的外觀,使得文物不能長時間的進行保存。例如: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云岡石窟,大同市是煤炭的生產基地,粉塵污染相當嚴重,煤礦生產的污染物隨風遷徙至云岡石窟,而且大同地區風沙也比較大,長期風化的作用使得云岡石窟的石雕風化的很嚴重。對于文物保存的環境來說,除了粉塵污染,酸雨的腐蝕,還有工業污染意外,還有旅游也對文物保存的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再以云岡石窟為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大力宣傳,開通旅游專線,使得游客數量大量增加,使得云岡石窟洞內的空氣處于酸性,加速了彩花的褪色,游客數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會增加,空氣中有含有水分子,二氧化碳和水結合就會形成酸性物質,使得云岡石窟內的壁畫的顏色加速褪色,雕像被酸化,石質風化。我國的自然條件差異比較的大,南方地區較為潮濕,而我國的北方地區的氣候環境則是相對來說比較的干燥,我國沿海地區也相對來說比較的干燥,因此,要有針對性的處理博物館內部的環境。例如半坡博物館是第一座遺址博物館,不封閉,與室外的環境相差無幾。

二、文物保存環境的保護

文物受損后在修復是很被動的保護措施,所以應該采取主動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在損害后才去保護,防止文物受損才是上策,保護文物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文物古跡本身。文物是不可移動的,文物的環境也是不可移動的。對于尚存的歷史環境是要堅決維護的,包括那里所包含的一切;如果原本那里的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話就要防患于未然,盡可能的保護好它們,使得它們不被人為的去破壞它;如果那里的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影響文物環境安全要進行整治。對破壞歷史風貌的建筑物,凡能進行整修的進行整修。除了靜態環境以外,還應該考慮交通運輸、生產生活等動態因素。在進行文物保護的過程之中,要注意好文物環境保護過程之中各種環境因素的排查工作。具體的來說,在進行文物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直接在短期范圍內有可能會對文物的環境產生破壞的因素,還要注重那些可能會持續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因素。例如,對于那些工廠之中排出的有毒氣體是直接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對于文物有著非常直接的破壞作用,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物,就需要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盡可能的杜絕這些工廠的一些施工項目,并予以治理整頓。與此同時,對于那些有可能造成間接持續性破壞的,也要督促這些工廠拿出相應的整改責任書,以便于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文物所在地要防治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達到相關環境質量標準和要求。大氣質量標準按照一類區一級標準執行,有的企業單位向空氣中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塵等)可以進行收集或者盡可能的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光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向空氣中的排放,如果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在有文物的地方建立工廠;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到古跡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故而產生的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就越來越多,這些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也會給文物到來很嚴重的污染,所以,對于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應該設置移動式收集箱收集,運到文物古跡區以外集中處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環境整治,為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可持續發展空間。

三、總結

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1生物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1.1生物芯片和生物傳感器應用于環境監測

生物芯片、生物傳感器是利用固定在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間的特異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做成的檢測模塊。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的物理或化學變化現象轉化成生物電信號,檢測系統將電子信號放大,可得到與生物轉感器或生物芯片相互作用的環境物質的相關信息。這類檢測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檢測速率快,目前已有產品成功應用于環境監測領域,諸如生物需氧量生物傳感器、微生物毒性生物傳感器等。

1.2生物免疫檢驗

生物免疫檢驗是利用檢驗系統的免疫自我識別功能,對環境毒性物質進行抗原或抗體的特異反應而檢測環境毒性物質。該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操作方便、成本低,目前已廣泛應用到環境污染物的實時監控領域。

1.3Ames實驗

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Ames教授建立Ames實驗。該實驗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的致突變性。方法適用于測試樣品中的混合污染物,反映的是多種污染物的綜合致突變效應,是一種較好的環境潛在突變物的預警手段。

2生物技術在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有機廢氣,如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大氣層中,會產生嚴重的空氣污染,最終危害人們的健康。有機廢氣的處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生物法是基于“雙膜理論”發展而來的新技術,與傳統有機廢氣處理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因此,應用生物處理技術凈化有機廢氣逐步成為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有機廢氣治理新技術。生物法治理廢氣工藝有很多種,比如生物濾池法、生物滴濾法、生物洗滌法、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法理有機廢氣包括氣液轉化階段、生物吸附吸收階段和生物降解階段三個階段。諸如,美國有公司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處理工業性惡臭氣體,取得了滿意的除臭效果,且無二次污染產生,德國的科學家利用生物濾池法處理含硫化氫氣體,90%以上硫化氫得以去除。有機廢氣生物處理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新方法,不但成本低、能耗少,而且處理效率高。但是,應用生物方法處理有機廢氣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生物法在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氣時效果良好,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氣的治理效果欠佳,生物過濾法所用填料的比表面積、孔隙率等直接影響有機廢氣的處理效果,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的填料方面的研究和產品還很少,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生物技術在污水凈化中的應用

3.1生物強化處理法

為了提高常規活性污泥法的效能,通過提高系統微生物濃度或者投加生物強化材料成為生物治理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主要強化方法有:(1)高濃度活性污泥法。通過培養顆粒污泥等方法,提高生物系統中污泥濃度,延長齡泥,從而促進對難分解物質的處理,提升污染物降解效能。高濃度活性污泥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是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5倍,從而大大降低了污泥負荷,提高系統污染物處理效果。日本有科學家采用該方法處理難分解的聚乙烯醇廢水,取得顯著效果。(2)化學生物絮凝法。它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化生物處理技術。是在常規活性污泥中加入氯化鐵、聚合氯化鋁、硫酸鐵等混凝劑,形成生物鐵或鋁絮凝體活性污泥。這種污泥呈顆粒狀,沉降性能好,可避免污泥膨脹現象,同時通過周期性排泥,除磷效果好。(3)生物活性炭法,該方法是美國杜邦公司在1972年提出的一種生物強化處理方法,用于處理化工廢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方法借助活性炭優良的吸附能力以及微生物氧化能力的協同增效作用,提升污染物去除效能。中國的張旭等利用生物活性炭工藝處理石油類污染地下水,發現該技術對石油類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為45.4%,同時提升了系統的脫氮效果。

3.2固定化微生物法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這種技術通過將微生物固載到一定的填料或載體上,提升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同時可富集污泥齡較長的微生物,并且固、液分離效果好,減少占地面積,縮短水力停留時間。實踐證明,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容積負荷可達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7倍,同時可取得50%以上的的脫氮效果。敬一兵等利用海藻酸鈉與戊二醛進行交聯作為微生物固定化載體處理味精廢水,系統的COD去除率在70%以上,總氮去除率在60%以上。王增長等人利用聚集交聯固定化細胞技術,將篩選的脫色菌固定在活性污泥絮體上,投加到“厭氧-好氧-生物濾池”系統中處理印染廢水,發現處理后出水色度極低,可實現廢水回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可增加生物系統中的微生物濃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現有污水處理廠擴容、提升處理能力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3.3投加特種菌法

投菌法就是篩選出對特定污染物有較強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直接或者放大培養后投加到生物系統中,可以使生物反應器中的特定細菌處于最佳狀態,以提高特種污染物的處理效率。該方法對于毒性或者難降解廢水處理效果好,經濟成本低,但對于常規廢水經濟成本偏高。例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上海石化廠分離出能夠去除硫氰酸鈉的混合菌種處理硫氰酸鈉廢水,可使得兩段生化工藝的硫氰酸鈉的去除負荷提高2~4倍,出水水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3.4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是按照進水、反應、沉淀、排放和閑置五個階段周期運行,間歇進出水。SBR法將厭氧、好氧、沉淀等設施集成在一個反應器中,通過控制時間程序而完成連續式設施所達到的效果,一般會設計2套以上交替運行。該方法運行靈活,可以隨時調整反應階段,例如把反應段與進水段同時進行,也可以在進水期的同時曝氣,各階段運行時間亦可隨時調整。例如,余宗蓮等采用SBR工藝處理生物制藥廢水,在不額外投加氮、磷等營養物質情況下,當進水COD在3500mg/L以下、水力停留時間16h時,出水COD可以穩定在350mg/L以下。更重要的是,在處理過程中可根據水質水量的變化,靈活調整反應階段,特別適應于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工業廢水或分散式污水的處理。

3.5廢水生物除磷脫氮技術

水體中氮、磷等營養元素過量時會造成藻類的大規模爆發,形成富營養化水體,導致水體功能下降,喪失原有生態功能。研究表明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過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因子,因此,研究廢水中氮、磷的處理技術顯得非常必要。生物脫氮技術主要是借助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通過硝化和反硝化過程實現。朱淑琴等基于間歇式活性污泥法,通過硝化-反硝化過程脫氮,發現在硝化段停留時間7h,氨氮去除率達90%以上,反硝化階段,以甲醇作為碳源,6h后反硝化率達95%以上。山西汾西礦業集團焦化廠采用A2/O工藝處理焦化廢水,發現水解酸化可以改善碳源的生化性,NH+4-N去除率高于60%,COD去除率高于70%,產水可用作熄焦及洗煤補充水加以回用。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在厭氧條件下釋放磷,好氧條件下過量吸收磷來除去污水中磷的方法。目前,應用于工程實踐的生物除磷技術有多個系統:Phostrip工藝、Phoredox工藝、Bardenpho系統、A/O系統、UCT工藝、改良氧化溝、SBR工藝等,這些工藝均有一定的除磷功能。

4生物技術在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規模擴大和經濟發展導致生活垃圾快速增長和資源能源需求短缺,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重視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填埋、堆肥、焚燒和熱解相結合的綜合處理模式,80-90年代開始,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逐步引入“避免和減少垃圾產生”的減量化觀念,從垃圾處理處置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方向轉變。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環境意識的加強,過去的垃圾成了城市礦產資源,各國開始探尋城市發展中資源能源化解決方案。城市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有機物占40%以上,是寶貴的可利用資源。如通過生物技術將其轉化為能源或者有機肥料,可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因此,基于生物技術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從而獲得能源或者優質有機肥是城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能源化處理起步較晚,國外的一些成熟處理技術不能在國內直接應用,加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短缺,需要加大在生活垃圾資源能源化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同時跳出僅僅回收能源的思想束縛,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其它功能化應用(如作為吸附材料或工農業原料)將更有意義。

二生物技術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除了可應用在廢水處理、廢氣凈化、固體廢棄物的處置以及環境污染的快速監測等領域,還可以應用在污泥處理與處置、農業環境保護以及場地修復等領域。由于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已引起土壤、地下水、水系和海洋的嚴重污染,世界各個國家都積極制定了各類環境修復計劃,其中生物修復技術得到了很高的重視。例如,歐洲的德國、丹麥、荷蘭等國家非常重視生物修復技術,他們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質,把生物修復技術作為治理大面積區域污染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美國也在積極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美國能源部組建了“生物修復行動委員會”來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施。

三展望

文物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武術;價值系統;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7-0868-03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概念上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青年站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1]”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是一個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濕地。但是,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的那樣,當今的全球化趨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2]”本文旨在通過對傳統武術的現代文化價值和面臨的時代挑戰研究,來討論如何保護好這一筆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載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便在全球化進程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與核心競爭力。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筆者查閱了有關非物質文化方面和有關傳統武術方面的文獻資料共80余篇。

1.2田野調查法筆者曾對傳統武術進行過多次田野調查,并還多次調研過傳統武術的賽事活動。

2結果

2.1傳統武術的現代文化價值

20世紀末的中國,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之中。從現象看,以后工業社會為標記的現代文明,對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有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展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它對現代社會具有互補、調適和啟迪的作用,從中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歷史張力和現代價值。

2.1.1傳統武術是一種優化生命存在的價值系統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為基本運作機制,在日益喧囂又高速運轉的現代文明中,人們品悟到了傳統文化中的古樸情趣,想給自己找回一點失落的“野性”。于是,傳統武術以它特有的價值與魅力為世注重。傳統武術在提高技擊能力的過程中追求“技、身、性”的和諧統一。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技”是指技擊功能,不僅是形式上的套路演練,更重要的是從“形”到“化”,從“有”到“無”――技進乎道的深刻把握;這里的“身”是指強身功能,即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而達到形體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這里的“性”是指對習武者道德情操的砥礪。技、身、性的和諧統一,是傳統武術價值系統中的基本結構,充分反映了傳統武術積極進取、奮發自強的不屈精神。可以說,中華先祖一貫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在傳統武術中得到了最為生動的彰現。阮紀正在《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一文中指出,傳統武術陰陽互濟,順勢化解等操作方式,反映了一種通過內部自覺頡頏制衡調控求得穩定和諧的內源性多樣化取向,以太極圖為這種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在當今社會中似乎并非全部都要讓位于體現十字架精神那種兩極對立、實力抗衡的操作方式和價值取向不可[3]。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存在,也是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所在。

2.1.2傳統武術是當代體育文化中的另一圖景不用否認,長期以來的世界體育“大觀園”是以西方體育為主要場景的。由田徑、體操、球類等等主要活動內容構成的西方體育,呈現出強烈的物理學特點,它要求運動員跑的速度更快,投的距離更遠,跳的高度更高,舉得重量更多,旋轉的難度更大,打擊的力量更猛,因而邏輯地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4]。然而,講究“躬行體悟”、“陰陽互濟”的傳統武術,洋溢著濃郁的傳統哲學文化意味和傳統美學特色。在技擊觀上,它追求“以巧斗力”,而視“氣力憤發”為下乘之技;在健身觀上,強調以“內”為主的內外兼修,而非西方體育那種外在的自我張揚;在審美觀上,并不刻意形架的規范,而追求一種“練神還虛”的神明之境。當代世界文化,越來越呈現出東西方互補的多極化發展趨勢。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傳統武術,應該在全球化的洶涌浪潮中堅持“和而不同”的中華精神,按照自身的文化邏輯來譜寫出今天世界體育文化中的“華彩樂章”。

2.1.3傳統武術蘊含著當代中國武術發展的生命活力當代的競技武術無疑是對傳統武術的一種時展,但是,“棍圖”(Stick diagram)化的套路運動和與套路相分離的散手運動,并沒有使中國武術走入一個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世紀之交,在對“中國武術向何處去”的歷史發問中,不少人把環視的目光對準了涌動著生命活力的傳統武術。在延綿的歷史中,傳統武術曲折坑坷而傳承不絕,這本身就是對它旺盛生命力的絕好證明。它那深邃、廣博的文化蘊藏,是重構當代武術文化的豐厚資料源。在世界體育史上,人們對古希臘文明的發掘,從而點燃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圣火,成為當代人類文化中蔚為壯觀的一幕,這也是否預示著中華武術的振興,寄希望于傳統武術呢?

2.2當代傳統武術委頓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發生了新舊鼎革的巨變,武術也霍然進入了一個由近代武術向現代武術的歷史轉型。然而,在這過程中傳統武術的文化家園漸趨委頓、荒蕪,以致什么是“傳統武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的問題。如同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常常是因人自身造成的一樣,傳統武術目前所面臨的時代困頓也由多種深層原因所致。

2.2.1社會轉型中的文化震蕩當代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無逃于天地之間”的巨大社會變革,而這場變革是以全球化為背景的。對于中國而言,融入全球化是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時代特征,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然而,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科技、教育、商品、信息及大眾娛樂等為內容的西方文化逐步成為當代世界的強勢文化而不斷擴張,其他民族文化則處于這種強勢文化的“籠罩”下,并被日益消解,顯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改變。我國傳統武術所遭遇的冷落與尷尬,某種意義上正是西方體育文化無孔不入的侵蝕結果。

2.2.2傳統武術發展的文化迷惘“傳統武術是武術之源,是武術的發展基礎”[5]。傳統武術是以追求技擊之道為本質屬性,以此規定并制約著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并邏輯地延伸出了以技(技擊)、身(強身)、性(道德)三者有機結合的基本價值體系,長期來被習武者所恪守、遵循,由此融鑄了傳統武術博大的文化載量,而當代對傳統武術的文化迷惘也正是從這兒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就有部分人士先將追求技擊之道的傳統武術本質屬性混同于價值功能的技擊格斗,繼而再將其技擊價值與健身價值對立起來,將武術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功能相混淆,至今是目前武術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盲點。另外,對傳統武術發展的文化迷惘還表現在自覺以西方體育文化為參照,使得傳統武術無論是其活動樣式、價值體系及文化內涵,均發生了過濾和割裂。近年來,各級武術管理部門不時舉辦一些傳統武術的賽事,“傳統武術”一度成為時髦而走熱。但是,由于競技武術活動樣式的強烈輻射以及理論上缺乏對傳統武術概念的厘定,因而所謂的“傳統武術比賽”難以根據傳統武術的文化特點來進行(其中甚至不乏近十多來才興起的木蘭拳、扇),其評分標準是依照競技武術的《競賽規則》,評分者是競技武術的裁判,加劇傳統武術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得不向競技武術靠攏的局面,這類“賽事活動”根本無益于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2.2.3競技武術的強烈沖擊作為當代中國武術運動主流文化的競技武術,其中的套路運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定位于“自由體操”和“藝術體操”,所以其歷年制定的《競賽規則》和技術樣式也越來越呈現出西方體育文化的色彩;即便1979年開始試驗的散打運動,是對原來單一套路比賽形式的補充,或是對社會上批評操舞化套路運動的回應,但無論是比賽方式還是場地等,處處透顯著西方搏擊運動的文化痕跡,難以尋覓中華武術的文化靈魂。由于“一花獨秀”的競技武術其異于尋常的發展動力基本上來自于一種由主管部門介入、被高度組織化的各類賽事制度,因而對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中國武術活動格局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使得傳統武術面臨兩種境遇選擇:要么被競技武術化;要么充當一朵離散聚合任自由的“花”。人們總是在現實的世界中來把捉文化的現實性的。由于上述影響使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競技武術成了中國武術的全部。

3結論與建議

國務院2005年下發的《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6]”作為非物質文化形式的傳統武術,是華夏文明長期氤氳滋養的文化成果,折射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斑斕歷史。但是自近代以來,傳統武術發生了根本性的文化嬗變:它的技術樣式被日益過濾,精神價值在不斷淡忘,身懷技藝的傳人先后離去――其寶貴資源每一刻都在流失、湮滅。在我國近年悄然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一些傳承有源的傳統拳種紛紛提出申請,要求政府部門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一個側面清晰顯現出當代武術號稱有六千萬習武人口的表面“盛世”下傳統武術文化瀕臨危境的無奈事實,這顯然不符合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以及維護世界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武術,不僅是個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更是個迫在眉睫的實踐問題。為此,本文謹提出以下幾點芹蕘之見:

3.1發揮多方互動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武術保護工作,是個面廣量大的“系統工程”,其中政府的宏觀主導和社會的積極參與是兩大不可或缺的方面。長期來,傳統武術并沒有得到國家各級體育主管部門的應有重視,他們更關心的是爭分奪牌的競技武術;而在民間,傳統武術則沿襲原來的傳承方式,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面臨一種“合法性危機”,諸多文化精神和技藝內容漸趨黯淡。

對于傳統武術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政府的主導與支持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統籌與支持,所謂的文化遺產保護將一事無成。另一方面,傳統武術的文化生命在民間,廣大民間習武人士是目前傳統武術主要傳承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認同。政府部門的統籌與支持應該是宏觀層面的,不能以行政力量來越俎代庖。因為這樣做不但會嚴重挫傷民間保護、傳承傳統武術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因不清楚傳統武術的具體文化內容而使所保護的對象變味。同時,有關武術理論研究者應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當今社會里,傳統武術任何一個層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理論研究的介入,尤其是有關傳統武術的文化保護,更是一項學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須得到理論研究的支撐。

3.2落實兩個重要環節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16字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7]。傳統武術的文化保護無疑也應以這16字方針為指導,并在這基礎上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具體保護措施。

首先是傳統武術的保護在目前當以“搶救”和“保護”為緊要。傳統武術是一種動態文化,它主要由師徒傳承方式而逶迤發展。近些年來,許多掌握、了解傳統武術拳理技法精髓的老人逐漸相繼過世,致使不少技藝功法已成“廣陵散”。因此,應該按照國務院的部署,采用多種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武術挖整”工作基礎上,培訓專門人才,進一步開展有關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挖掘、普查與整理,并在這基礎上建立有效保護機制。對于一些傳承有源并符合條件的,應積極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利用國家力量加以保護。目前,已有“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滄州回族武術”、“邢臺梅花拳”等已進入了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次是使傳統武術在整理、研究的基礎上得到時展。傳統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對于傳統武術的保護,絕對不是對“吾家舊物”的原有循襲,這也就是國務院文件中提出的“傳承發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的傳統武術本身是一個瑜瑕互見的復雜文化體,其中既蘊藏著前人的智慧精華,也裹挾著不可避免的歷史積塵,同時還更多地隱匿著需要通過一定的文化轉換機制才能煥發出其時代價值的文化傳統。這必須在對它進行深刻理性把握基礎上的揚棄和創造性轉換。如不善于吸收前人的文化成果,傳統武術的智慧精華只能是“綠水青山枉自多”;如不善于批判否定,傳統武術就無法實現其自身發展。“海納百川”、“生生不息”,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所在。

3.3注意傳承人才培養文化的發展是需要載體來進行綿延的。有著巨大歷史跨度的傳統武術,是通過代際傳承最終凝聚為具有自身價值的文化系統。可以說,武術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對它的歷史衍傳主要不是靠對文字的理解來進行的,而是需要“犯手實做其事”。從這個意義上,技藝傳承當是傳統武術文化生態保護工程中的最重要任務。當前傳統武術的瀕危,很大程度上也是技藝的失傳,這必須引起有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對于傳統武術技藝的繼承與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人群:一是社會上的普通武術愛好者,他們是營建傳統武術生態環境的基礎;二是全國各體育院校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習的學生,由于專業基礎與要求,他們應比前部分人群對傳統武術技藝的理解和掌握更為深刻;三是應像競技武術運動那樣,形成一個傳承傳統武術的專業化精英群體,他們是傳統武術拳理功法的薪火接續者。三者相互關系,但承擔的任務及作用有所不同,由此構成傳統武術的人才傳承載體,成為傳統武術文化家園“莫失莫忘”的自覺守望者。眼下各地開展的傳統武術“申遺”工作固然能引起社會的一定重視,但如沒有基本載體的實踐傳承,可以肯定說,難以改變它在全球化浪潮下被蕩滌和吞噬的瀕危厄運!

3.4形成自身賽事制度競賽是橇動體育運動發展的有力杠桿,也是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鋪設的快車道。形成于50年代的競技武術,也正因為得益于它的競賽體制,才迅速提高了它的運動技術水平,并奠定它獨領的文化地位。所以,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機制就不能不引起傳統武術時展的思考和借鑒。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社會中,靠自發狀態的民間土壤養育不出傳統武術的參天大樹。請看,從奧林匹克運動的驚人發展到中國競技武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又有誰能離得了競技杠桿的橇動作用呢?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族內部成熟的文化內涵如同遺傳基因,并不能以削足適履的“外科手術”方式進行隨意更換,尤其難以用單一的西方標準來進行評價、切換。因此,我們應該在對傳統武術整理、研究的基礎上,立即著手制訂出一個符合其自身文化價值和技藝特點的賽事制度,不能設想一個傳統文化樣式的復蘇可以無視自己的文化命脈與價值規定。通過對傳統武術的文化歸納,把長期被忽視的武術文化特點整合起來,從而獲得一種內源性的文化張力,形成當代武術運動發展的“雙軌制”,使競技武術不再成為當代武術的主流文化現象,而是兩種同源異流武術文化的互補共存,互相映輝,使已逐漸失去身影的傳統武術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指南[G].

[2] 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4.

[3] 阮紀正. 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J].開放時代,1996,(3):24-29.

[4]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43-46.

[5] 伍紹祖.中國體育報[N].1999-0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颍上县| 三原县| 科尔| 平阴县| 陇南市| 双辽市| 汉中市| 青冈县| 娄底市| 芷江| 扎兰屯市| 静安区| 成武县| 始兴县| 阳朔县| 阿坝县| 唐河县| 淅川县| 二连浩特市| 礼泉县| 武宣县| 团风县| 永新县| 禹城市| 定陶县| 阿巴嘎旗| 任丘市| 托里县| 乐都县| 越西县| 临桂县| 开原市| 承德市| 云林县| 雅江县| 湖州市| 辽阳市| 彭阳县| 临澧县|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