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釀酒工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制曲:每年端午,一個新的茅臺酒生產周期正式開始。
1、踩曲:端午之后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節,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以上。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茅臺酒廠制曲是以小麥為主要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茅臺至今還在堅持傳統的人工制曲,用女性的雙足踩出中間高,四邊低,松緊適宜的“龜背型”大曲,這種形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后期發酵。
2、裝倉、翻倉:小麥經過踩曲做成像磚頭一樣的曲塊,用谷草包起來,進行裝倉。大約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后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
3、出倉、切碎: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個月。
二、第一輪下沙:茅臺鎮當地管紅纓子高粱叫“沙”,下料也叫“下沙”。在茅臺的釀造過程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重陽下沙,是因為重陽節前后,赤水河水由渾濁變為清澈,滿足釀酒對水質的要求,而且恰逢紅纓子高粱成熟。
1、潤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90℃以上的開水清洗幾遍,潑水時邊潑邊拌,使原料吸水均勻。茅臺酒在潤沙階段會添足水,除了潤沙之外,其它工序不再添加水。
2、蒸煮、攤涼、加曲:高粱經過潤沙后,需要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然后散在地上攤涼,由工人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左右開始加酒曲。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1,酒曲用量特別大,但是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
3、堆積發酵:第一次加曲攪拌后要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進行堆積發酵。茅臺酒講究高溫發酵,一般外層溫度達到50-60℃才結束這一環節,釀酒師把手堆子,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高溫堆積發酵是茅臺酒的獨創,是工藝的核心。茅臺酒高溫大曲的曲糖化力低,并且幾乎沒有酵母菌。通過高溫堆積,微生物在消長過程中相互利用,以達到代謝產物具備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和,回味悠長的目的。
4、入窖發酵:堆積發酵完成后,把酒糟鏟入窖坑進行封存,即開始入窖發酵,為期一個月。窖坑有3-4米深,能裝15-20甑酒糟。每次入窖發酵時會潑上一輪的尾酒,目的是調節酒糟的水分含量,再次發酵增香以及滋養微生物。
三、第二輪下沙:入窖發酵完成后,窖坑打開,開始第二輪下沙。第二輪下沙稱為糙沙,即向入窖發酵了一個月的酒糟里,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再次蒸煮、攤涼、加曲,堆積發酵,入窖發酵。第一輪下沙和第二輪下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盡可能多地培育微生物。
關鍵詞:釀造工藝;毛葡萄酒;香氣;影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201
0 引言
毛葡萄是中國的特產之一,集中分布地區是秦嶺與巴山,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其中,毛葡萄品質的好壞關鍵在于原料的香氣含量,而釀造工藝的精湛與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香氣含量。CO2浸漬的工藝原理是利用容器讓攪拌過的葡萄與酵母菌充分發酵,使得產生出一種區別于傳統制作工藝的獨特酒香。我們主要在釀造發酵過程中把傳統工藝與CO2浸漬進行對比研究,希望得出差異化的工藝釀造對葡萄酒風味的獨特影響,給以后的葡萄酒釀造提供工藝上的經驗借鑒。
1 使用的材料以及采用的方法
本次試驗采用的原料是取自巴山某山村的野生毛葡萄,采摘時果肉的實際含糖量是124 g /L,實際含酸量為21.34 g /L。
我們分別采用傳統工藝方法與CO2浸漬制作葡萄酒,制作工藝的顯著差異在于浸漬過程的不同,浸漬與發酵是否同時進行是傳統工藝與CO2浸漬發酵的根本區別,與此同時,后者在浸漬過程中會輸入許多二氧化碳。
我們分別對發酵剛結束的葡萄酒和持續發酵很長時間的葡萄酒進行酸堿度測試,之后再分別取樣,并進行重蒸,萃取,脫水,濃縮等步驟,在分析的同時再實施反復處理。
2 對結果的分析探討
我們分別把傳統工藝原酒和陳釀酒,以及CO2浸漬原酒和陳釀酒用質譜分析儀進行成分測試,再通過圖譜和資料研究,分別測試出二三十種確定的香氣成分,其中傳統工藝釀造的原酒包含31種成分,陳釀酒包含28種成分,CO2浸漬工藝釀造包含23種化學成分,陳釀酒包含29種成分,這4種類型的酒,使用各氣色譜峰面積的相對含量運算氣相色譜峰面積歸一化既法定量(用體積分數表示),而已經定性組分的總峰面積這一含量百分比依次是96%、96%、99%與99%。我們接下來分兩種情形來討論,分別是用兩種工藝釀造原酒和釀造陳釀酒。
第一種情形,采用兩種工藝釀造原酒產生的香氣有何不同。通過對比兩種釀造工藝的成分,我們發現兩者共同包含了21種相同的化合物,其中含量比較高的兩種分別為戊醇與苯乙醇,這兩種物質也是成分含量中最多的。檢驗結果表明,兩種工藝在釀造原酒時散發的香氣很接近,只有略微的細小區別。它們兩者的香氣都來源于里面的醇類與酯類化合物,其中傳統工藝釀造酒的醇類和酯類總含量達到了原酒凈含量的大約94%;而CO2浸漬釀造工藝中的醇類與酯類也占到了原酒凈含量的93%左右。
通過數據的分析對比,我們明顯看出原酒中的醇類含量居于高水準地位,傳統釀造的戊醇含量比重是49%,苯乙醇含量比例是36%;而二氧化碳浸漬釀造這兩種物質的相對含量比例依次是69%與27%。兩者包含著五種類似的醇類化合物,在其他物質的比較中,我們發現不論是種類還是含量都有極大的相似性,但是傳統釀造的酒中散發的香氣要略微比二氧化碳浸漬工藝更濃,香氣的化學成分也更加難以辨別。
第二種類型是采用兩種工藝陳釀酒產生的香氣有何不同。傳統工藝陳釀酒經檢測一共包含23種香氣化合物成分,CO2浸漬陳釀酒經檢測總共包含29中化合物香氣成分,放到一塊進行比較發現,兩者里對香氣產生起決定地位的物質是一致的,而且物質含量也相差無幾。這兩種產生香氣的物質分別是苯乙醇與異戊醇,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呈現出來的香氣之所以接近是因為他們包含的主要化學物質相同,而又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是由于陳釀酒的制作工藝不同。經過對比分析數據發現,醇類和酯類仍是散發香氣的主要化學物質,兩種化合物不僅是在傳統釀酒工藝里,還是 CO2浸漬陳釀酒工藝里種類和含量都占居于明顯的優勢地位。
以醇類為例,我們發現醇類比酯類在香氣散發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科學發現,低含量的優質醇可以給予葡萄酒清雅的香氣,比如主要原料是雷司令的酒,促使其產生幽香的物質是包含苯乙醇在內的幾類優質醇類。
3 結論說明
通過比較傳統釀酒和CO2浸漬釀酒,我們知道兩者不論是在釀制原酒還是陳釀酒,它們蘊含的香氣成分都是極其類似的,差別性表現在很細微的一些地方。如果非要分個高低的話,針對原酒來說,傳統工藝釀造比CO2浸漬釀造工藝更精湛,釀出酒的品質也更佳;針對較長時間的陳釀來說,后者又比前者更具有優勢。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釀造工藝的不斷改進以及釀造時間的長短,發酵物質不斷發生化學變化,釀出酒的香氣和品質也呈現出顯著差異。針對巴山地區的野生葡萄來說,長時間的釀造更有利于葡萄酒香氣的散發。CO2浸漬發酵工藝用到野生毛葡萄釀造中,效果比較顯著,這種釀造方式散發的香氣更加濃郁,品質更佳,但是這種工藝釀出的葡萄酒不容易保存,時間稍長就會變質。同時,CO2浸漬釀造會很好地掩飾原料的品質缺陷,比如毛葡萄果實的口味極其酸澀,口感不好,還有很強的植物表皮味道,如果采用CO2浸漬工藝釀造的話,不僅可以減少發酵時間,還可以降低毛葡萄本身味道特性對于葡萄酒品味的影響。
此次研究表明,我們把一些葡萄汁和葡萄果實放到一塊浸漬一段時間,之后采用酒精發酵,能夠讓毛葡萄的香味品質有進一步的提升。然而,如果從整體的口感、外形等方面考慮葡萄酒的品質,此種釀造方法還需要再分析探究。
參考文獻:
[1]房玉林,王華,張莉,常微,薛飛等.不同釀造工藝對毛葡萄酒香氣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09):246-250.
關鍵詞:微生物;釀造工藝
0 前言
微生物釀造是通利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微生物發酵是個復雜的過程,要考慮到諸多因素,調控與發酵條件和微生物細胞代謝變化有關的各項參數,以保證產品質量。
1 菌種對釀造工藝的影響及其控制
控制微生物釀造的重要參數之一,在一定條件下不僅反映菌體細胞多少而且反映菌體細胞生理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分化階段,特別是對抗生素等次級代謝產物的發酵,菌種選育的目的是為改良菌種的特性,能夠得到目標物且能符合商業化生產的要求。選擇菌種是應考慮菌種的穩定性,盡量挑選純系菌種,以排除異核體與異質體菌種;還要嚴格控制菌體濃度,菌體濃度是控制微生物發酵的重要參數之一,在一定條件下不僅反映菌體細胞多少而且反映菌體細胞生理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分化階段,特別是對抗生素等次級代謝產物的發酵,菌濃的大小和變化速率對菌體的生化反應都有影響。發酵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生產菌和目標物,采取相應措施控制菌濃在合適范圍內。確定基礎培養基配方中有個適當的配比,避免產生過濃(或過稀)的菌體量。然后通過中間補料來控制,如當菌體生長緩慢、菌濃太稀時,則可補加一部分磷酸鹽,促進生長,提高菌濃;但補加過多,則會使菌體過分生長,超過臨界濃度,對產物合成產生抑制作用。
微生物菌種在多次傳代中會發生遺傳性的變異,而且退化性的變異是大量的久置的菌種還會死亡,所以菌種要妥善保藏。使之能長期保持存活、不退化,以便從源頭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菌種保藏條件應根據菌種的生理生化特點選擇確定,使菌體的代謝活動處于不活潑的狀態。降低菌種代謝活動的速度,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
2 培養基對釀造工藝的影響及其控制
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和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基質,不同微生物對培養基的要求有所不同,同一微生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培養目的,需根據需要設計不同的培養基組成。然而確定一種合適的培養基系列需要大量而細致的工作,目前尚無成熟的原則,可根據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參照同類菌種的經驗配方,結合具體菌種和目標物的特點,采用小型發酵設備,采用正交設計、均勻設計等數學模型考察各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優化培養基的組成和比例,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各因素的影響,得到較為合適的培養基系列。
培養基的成分和濃度對產生菌的需氧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培養基中碳源的種類和濃度對微生物的需氧量的影響尤其顯著。一般來說,碳源在一定范圍內,需氧量隨碳源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補料分批發酵過程中,菌種的需氧量隨補入的碳源濃度而變化,一般補料后,攝氧率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大。
3 溫度對發酵工藝的影響及其控制
在發酵過程中,需要維持適當的溫度,才能使菌體生長和代謝產 物的合成順利進行。溫度還對發酵液的理化性質產生影響,如發酵液的粘度、基質和氧在發酵液中的溶解度和傳遞速率、某些基質的分解和吸收速率等,進而影響發酵的動力學特性和產物的生物合成。例如溫度升高,氣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減小,氧傳遞速率改變,影響基質的分解速率。同時菌體生長快,反應速度快,酶失活快,菌體衰老快,發酵提前結束。
溫度選擇還要根據培養條件綜合考慮,靈活選擇。比如通氣條件差時可適當降低溫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溶氧濃度也可高些;培養基稀薄時,溫度也該低些,因為溫度高營養利用快,會使菌過早自溶。
4 PH值對釀造工藝的影響及其控制
PH值對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菌體生長和代謝產物合成表現出來的,它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產物合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發酵過程中,不同的菌種,對PH要求不同;相同的菌種,當PH不同時,會形成不同的產物;菌種生成和發酵的最適PH不同,形成的產物也不同。
最適PH值是根據實驗結果來確定的。將發酵培養基調節成不同的出發PH值,進行發酵,在發酵過程中,定時測定和調節PH值,以分別維持出發PH值,或者利用緩沖液來配制培養基來維持,到時觀察菌體的生長情況,以菌體生長達到最高值的PH值為菌體生長的合適PH值。用同樣的方法,可測得產物合成的合適PH值。
5 微生物需氧量對釀造工藝的影響及其控制
不同的生產菌種,其需氧量各異。同一菌種的不同生長階段,其需氧量也不同。—般說,菌體處于對數生長階段的呼吸強度較高,生長階段的攝氧率大于產物合成期的攝氧率。在分批發酵過程中,攝氧率在對數期后期達到最大值。因此認為培養液的攝氧率達最高時,表明培養液中菌體濃度達到了最大值。
在發酵過程中,培養液中的DO濃度(CL)高于菌體生長的臨界氧濃度(C長臨)時,菌體的呼吸就不受影響,菌體的各種代謝活動不受干擾;如果培養液中的CL低于C長臨時,菌體的多種生化代謝就要受到影響,嚴重時會產生不可逆的抑制菌體生長和產物合成的現象。在發酵過程中,有時會產生一些對菌體生長有毒性的如CO2等代謝產物,如不能及時從培養液中排除,勢必影響菌體的呼吸,進而影響菌體的代謝活動。
6 發酵時間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
隨著微生物發酵的進行,發酵培養基營養的不斷消耗,微生物發酵產物隨著營養的消耗從產生到增加到一個最大值。隨著菌體細胞趨向衰老自溶,到后期,產物生產能力相應地減慢或停止,甚至下跌。因此確定微生物發酵的終點,控制發酵時間,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設備的使用率,對提高產物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是很重要的。
發酵時間長短對后續工藝和產品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發酵時間太短,勢必有過多的尚未代謝的營養物質殘留在發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質易于在萃取中產生乳化,也影響樹脂交換容量;如果發酵時間太長,菌體會自溶,釋放出菌體蛋白或體內的酶,又會顯著改變發酵液的性質,使過濾時間延長,甚至使一些不穩定的產物的質量下降,產物中雜質含量增加。因此要考慮發酵周期長短對產物提取工藝的影響。 結語 微生物釀造工藝環節復雜,發酵過程中要得到優質的發酵產品,要提供好的菌種、配合最佳條件、調整PH、溶氧量、溫度等,分析和控制影響發酵的各種參數,實現釀造工藝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現代生物制藥工藝技術、質量監控、新藥開發與制藥設備實務全書》作者:金雨,李康群.2003年5月
陳國富:每部電影的情況不同。有些影片我從故事的發展開始,到邀請導演、演員,參與整個制作流程,介入很深。但在馮小剛的電影中,因為小剛的制作團隊很成熟,他自己對創作、對市場的理解也很通透,我只要“被咨詢”就行了。
一般情況下,我對項目的開發和后期參與得更多。我愿意寫劇本或修改劇本,我對判斷一個創意能否成形比較果斷,并會接著想象影片的組合元素,如類型定位和演員組合等。拍攝過程我很少干涉,應該說,干涉也沒用。我不認為我的角色應該介入現場拍攝,除非出現危機。到了剪接階段,我會有較多意見。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一部影片是否完成初衷,是否能實現與觀眾的無障礙交流,這是最后的關卡。好的素材可以在這個階段搞砸,同樣,看似混亂的粗剪也可能最終變成優秀的作品。導演當然是最清楚拍攝素材的人,但很多時候,有個冷靜而懂行的伙伴,充當創作者和市場的杠桿,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綜藝》:在香港以及好萊塢,“監制”是一個在電影項目中起到決定作用的角色,其行業地位非常突出。而在內地,仍有人把“監制”等同于“藝術顧問”。你對“監制”的作用有何理解?
陳國富:每個監制應該有不同的屬性。要用好萊塢標準,我不能算專業的監制,我尤其不是“決定影片面貌”的那種監制。我以前研究過賽茲尼克(《飄》的制片人),那是真正偉大的制片人,我認為《飄》應該算是他的作品。
現在華語片制片人大抵分為兩類:一類是作交易的(deal maker),他可能有錢,或能找到錢,但不怎么懂電影的創作;另一類是管錢的,就是幫影片做預算、管理預算、控制進度的,這算是實務操作型的制片。這兩種都不是我的專長,我管的是一部電影在創作、組合、質量以及市場定位等諸方面怎么達到既定標準。
我還希望參與制作的影片都能有個特點,就是不因循陳套,并積極鼓勵開創性的作品,鼓勵那些能沖擊既有保守市場的作品。這是電影行業最具挑戰性的方向──怎么看向未來、如何持續探索待開發的領域。只要能做到這點,我在什么位置都可以,不一定是導演、編劇或監制。我也不需要在酒瓶上貼上我的標簽,我只是釀酒的一道工序。
《綜藝》:去年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你是監制,而今年你執導的《風聲》中,監制則是馮小剛。角色互換之后,你如何平衡導演與監制的關系?
陳國富:我們是彼此的顧問,也是相互信任的朋友,這是很重要的。當年我愿意在他耳邊嘮嘮叨叨,因為他愿意聽。也許他沒全聽,但僅他愿意聽的那部份就足夠了。在《風聲》的劇本和剪接階段,他提供了很重要的建議,這些建議由他說出來,份量自然不一樣。這就是“相互把對方看得很重”的良性效應。
我跟有些導演沒有那么好的默契,會比較費勁,但大多數情況,結果證明我的判斷并不偏差。電影最奧妙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個人創作,也是工業產品,只有巧妙結合這兩者,才能產生真正好的作品。至于怎么個巧妙法,這是點滴在心、說不清楚的。明確的是,我從不用陰謀詭計。我的詭計只用在劇本里,從不用在生活中。我跟導演既不爭名也不奪利,除了為作品好,我還能有什么別的目的?
《綜藝》:不斷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大陸不缺投資人、編劇和導演,而是缺乏優秀的監制和制片人,對此你怎么看?
陳國富:應該說什么專業都缺。以現在華語片的市場規模,什么人才都缺,都有很大的空間。投資人和導演看起來多,因為從表面看來,絕大多數利益都偏愛這兩種角色。所以想擠到這里來的人和資源顯得多。如果利益再平衡一些,其他人才也會多起來。
《綜藝》:由你監制的《集結號》《非誠勿擾》,由你導演的《風聲》,包括你參與的華誼大部分影片均取得了票房成功和上佳口碑,你認為一個好的電影項目應具備哪些因素?
陳國富:這真沒法歸納。通常能打動我的項目應該也能打動觀眾。當然,這不表示沒打動我的項目就沒有機會。我也會看走眼。
在政府的開路和護航下,各地自主創業的熱潮空前高漲,同時也獲得了喜人的成績。然而,對于很大一部分沒有創業經驗、缺少技術知識和缺乏資金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創業途中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然而讓人欣喜的是,正是這個時候,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有著富民強國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家,他們為指導和扶持廣大普通勞動者創業而不遺余力,對整個國家扶助自主創業、拉動內需的政策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本機械的區域總經理嚴偉先生,便是這一批民營企業家中代表人物,本著“憑專業技術幫客戶賺取利潤,以誠信服務為自己贏得市場”的企業宗旨,嚴偉帶領著一本機械點亮了萬家創業的燈火,幫助了數萬名普通勞動者踏上了致富大道,并在社會各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談到嚴偉,我們就不得不說說他的那一股“牛勁”,熟悉嚴偉的人都知道,他不僅是拓荒牛、老黃牛,更是孺子牛。
拓荒牛:勇做創新者
嚴偉,一個青年才俊,一位永不止步的創新者。
早在十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嚴偉就踏進了新工藝釀酒這個行業,然而十年前的“新工藝”釀酒項目,遠沒有現在這樣受追捧,因為那時候新工藝釀酒剛剛起步,各項技術還不成熟,釀酒設備也較為落后,所以當時的嚴偉可以說是一個嶄新的行業拓荒者。但嚴偉自己卻信心滿滿,因為新工藝釀酒技術的操作簡單性和高出傳統釀酒20―40%的產量優勢讓他堅信,新工藝釀酒行業的前景勢必會一片光明。
如何將這種先進的技術加以改良和完善,并廣泛應用投產,轉化成實際的經濟效益,成了當時最需解決的問題。為此,嚴偉帶領著一本機械全體技術人員,開始了一系列的創新改良措施,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首創多酶混合培育酒曲生產法,通過國家權威質檢;
開發出分體式高效節能釀造設備,再次獲得國家專利;
利用一分鐘催陳技術研制出催陳機,并以超低價推廣,引發了散酒市場的軒轅大波;
編著《生料優質白酒》一書,并獲得國際發行刊號,把中國人的白酒技術推向世界;
嚴偉這種大膽創新、敢想敢干的拓荒牛精神,不僅使得一個新的行業煥發生機,同時也使得一本機械在技術創新、設備研發方面,遙遙走在了全國前列,成為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老黃牛:甘當實干者
隨著一本機械 “新工藝”釀酒技術的日益完善和成熟,其設備被不少大中型酒廠所采用,并得到了業內的高度評價和認可。然而,傳統的釀造方式已經在農村根深蒂固,要把這種先進的“新技術”推廣到“老觀念”的農村,這將是一段難走的路途,這讓一本機械的技術推廣曾一度陷入了桎梏的瓶頸。
正是在這個時候,嚴偉決然地擔負起了拓展市場的重任,他帶領銷售人員親自走訪塘廈市場,經過長達一個月的實地調研與分析,嚴偉敏銳地發現,在當地從事釀酒銷售的人并不在少數,人們對于一本機械的這種新工藝釀酒技術也早已躍躍欲試,但又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只能固守著陳舊的釀造方式來賺得微薄的利潤。
面對這一現象,嚴偉經過冷靜的判斷,果斷地采取戶外現場蒸酒宣傳、免費培訓等方式,來贏得投資者眼見為實的認可。僅僅3個月的時間,便將塘廈的上門客戶便從之前的每月不足30批提升到了每月300多批。這也就意味著,高產、優質、高收益的新工藝釀酒技術逐漸被農村投資者所認可。一位曾做了30多年傳統酒的李大爺感言:做了一輩子酒,以為自己的工藝已經算不錯,采用了新工藝才大開眼界,產量大大提高不用說,單單憑口感就讓我心服口服。
事后,嚴偉依照此法,先后打開了義務、蕭山、佛山等地的市場,再把這種經驗推廣到其他區域,一時間一本機械的釀酒技術和設備,在全國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銷售熱潮。
嚴偉實實在在地向廣大農村投資者證明了――新工藝釀酒絕對是適合在農村投資的項目,同時也絕對是一個大有前景的項目。而一本機械也再次獲得了社會廣泛的認可――
2003年12月,一本機械新工藝釀酒技術在北京被評為“全國重點推廣項目”;
2006年―2009年,一本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連續三年獲得中國質量AAA級信用企業;
2009年2月,一本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一本萬利”牌白酒蒸餾設備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
孺子牛:樂于奉獻者
長期與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嚴偉深知,自主創業,實現致富奔小康,是中國幾代農民的最大夙愿,如果自己能幫他們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有了先進的裝備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在人才培養方面,嚴偉特別注重員工的思想教育,并把“以德經營,真誠服務”作為企業文化。嚴偉常常自豪的說:一本機械不僅有出色的技術專家、營銷專家,更是有為客戶創業而全程護航的創業導師。
隨著一本機械的不斷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也越來越多。為了幫助每一位客戶都能穩妥的投入生產,嚴偉和營銷團隊針對每一位客戶當地市場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生產與銷售方案,盡可能的保證每一位客戶都能以最小的經濟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回報。而每當客戶在生產或經營過程中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嚴偉總是能第一時間組織好人員給與解決。嚴偉這種恪盡職守、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孺子牛”精神,為客戶成功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10年風雨歷程,一本機械新工藝釀酒已經化蛹成蝶,成為廣大普通勞動者投資創業的黃金項目,幫助成千上萬人收獲了財富。但此刻,嚴偉的心中還有一個更遠大的理想:中國每年白酒產量近1000萬噸,新工藝釀酒比傳統高20――40%,如果自己能讓全國所有的酒廠都能采用新工藝釀酒技術,在糧食消耗量相同的情況下,中國每年至少可多產酒100萬噸,至少增加20億人民幣產值。每年20億――
可以建造一艘征服海洋的航空母艦
可以生產1000架橫掃藍天的飛豹強擊飛機
可以建成1000所希望小學
可以解決100000人的溫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