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伯牙與鐘子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伯牙絕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恫澜^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2、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
(來源:文章屋網 )
第一招:抓言語灼亮點,模仿文本――追擊效度(王玲湘)
師:伯牙是音樂才子,他的琴聲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鐘子期還會從伯牙的琴聲里聽出什么,又會如何贊呢?孩子們,就讓我們在音樂中想一想、寫一寫。(播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多媒體出示:志在______,鐘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保?/p>
師:孩子們,假如我就是那善鼓的伯牙,你會如何贊我呢?
生: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感謝天,讓你我相遇,我愿為你再彈――
生: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p>
師:感謝地,讓你我相逢,我還想彈――
生:志在白雪,鐘子期曰:“善哉,皚皚兮若白雪?!?/p>
師:知我者,子期也!我還要彈――
生:志在春雨,鐘子期曰:“善哉,瀟瀟兮若春雨?!?/p>
師:相識滿天下,知音唯子期!讓我為你再彈一曲――
生:志在長空,鐘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長空?!?/p>
師:善哉,好一個善鼓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賞析】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語言的必經之路?!蹦7率莿撛斓牡谝徊?,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好方法。文本中出現的經典語言、精彩片段,或句式工整、或語言優美、或結構獨特,承載了豐富的語言訓練的信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些獨特之處,引領學生進行揣摩、賞析、借鑒,然后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特點,讓學生讀中仿寫,就能促進學生讀寫知識技能的轉化和遷移。特級教師王玲湘在教學時,抓住“志在_____,鐘子期曰:‘____,________?!边@一言語灼亮點,移花接木,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發現了文言文的句式密碼,又感悟到伯牙的琴技之絕以及鐘子期音樂鑒賞能力之絕,從而真正地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真摯友情。
第二招:抓情境空白點,充盈文本――積淀厚度(羅才軍)
師:請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能聽懂你的琴聲??墒窃谶@里,無論你彈什么,無論你寄托著怎樣的志向和情懷,鐘子期都能“必得之”時,你的心情怎樣,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拿出課前發下的練習紙,請你順著“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________”往下寫。
(師播放《知音》背景音樂,生想象續寫)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間知音唯有鐘子期也。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尋尋覓覓原來你就在這里?!笆篱g知音唯有鐘子期也”,真妙!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真乃知己者也。
師:真棒??!“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我看你不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誰再說說?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師:相識滿天下,知音卻只有這么一個呀!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終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
師:以前我是欲覓知音難上難,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師:此時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訴全天下的人:我終于――
生:找到知音了!
師: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這段話,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心有靈犀。
(師生配合讀文。首先師讀伯牙部分,生讀子期部分,然后交換角色)
【賞析】“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留白”是中國畫中常用的重要技巧之一。其實,很多文本都講究“留白”的藝術,在字里行間留下了各種空白,這些空白處正是讀寫結合的契機。教師要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通過探究性研讀、創造性解讀,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羅才軍老師抓住了文本情境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添枝加葉”,善哉!從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對伯牙“得遇知音”時的心歷路程做了“留白”的藝術處理,言雖盡而意未了,給了學生極佳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間;從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巔峰情感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從課堂的角度看,學生換位體驗,將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和激動盡情傾訴,這與接下來的“子期死”形成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從而使教學震撼人心。
第三招:抓思維發散點,延伸文本――拓展廣度(閆學)
師: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這樣一直消沉下去嗎?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時期的楚國,作為伯牙的新朋友,你會如何勸慰、開導他積極樂觀地面對今后的生活呢?聯系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展開想象,把你想對伯牙說的話寫下來。
(生動筆寫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來,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伯牙,知音千年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日子總得過,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么不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呢?我想這也是子期愿意看到的?。?/p>
生:伯牙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你要堅強地活下去!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敞開心扉,相信會有更多的知己等著你。
生:俗話說得好:不要把內心的大門永遠關閉。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知音,自然要倍加珍惜。倘若不幸失去了知音,也不要過分絕望,樂觀一些,抬起頭,前面的路依然寬闊。
師: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知音難覓,每個人都在苦苦尋覓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世界這么大,并不意味著人人都能覓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于尋尋覓覓的過程中見證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溫暖。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
【設計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體特征,借鑒"先學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點撥感悟,激發共鳴,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4)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積累中華經典詩文,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高山流水》視頻及其音樂、《二泉映月》音樂、課件。
學生準備:(1)要求根據預習卡預習課文;(2)搜集伯牙、鐘子期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1 音樂導入,激趣
(1)課前熱身。交流朋友情誼的名言詩句。
(2)欣賞音樂:欣賞視頻《高山流水》說感受。
(3)揭題板書。讀好"弦"字。
2 由題引入,形成導學
2.1 理解課題: 交流資料
2.2 形成導學:你想提什么問題?
(1)伯牙為什么要絕弦?
(2)怎樣絕弦?
(3)結果怎樣?
2.3 回顧學法:
(1)、多讀,讀通讀順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理解課文
(3)、體會課文感情
3 初讀課文,感知韻味
(1)指名讀
(2)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
(3)生自由朗讀課文。
(4)師生配合引讀。師"伯牙善鼓琴--"生:"鐘子期善聽"……
有什么發現?(開頭是交替著描寫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寫伯牙一個人)對,抓住這個規律就好背誦了。
(5)指名讀、齊讀、評價。
4 互助議學,理解課文
5 展示成果,解決問題
5.1 理解課文。
(1)、理解關鍵詞語。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兮"、"謂"、"乃"、"復"
(2)、小組小組pk,交流理解。
5.2 解決問題:解決第三個問題。
6 拓展細品,共鳴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難。
(1)理解知音: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名滿天下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之前,他還會缺少贊美嗎?假如你們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聽眾,你會怎么贊美我?
(2)感悟相遇。
師: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師:子期說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對,是志向,(板書: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帶"志"的詞語來形容?志存高遠,壯志凌云、志向遠大。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來,再來贊美一番。
師: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師:凡伯牙所念者,鐘子期必得之,這就叫做知音,(板書:念,得、知音)聽了知音的贊美,大家說,伯牙心情會當如何?
請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
6.2 感喪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與子期結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師:然而世事難料,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來的卻是一個噩耗――(課件出示灰暗畫面)
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更讓伯牙感動的是,伯牙知道了鐘子期在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傷心欲絕,悲痛萬分,不禁撫琴大哭,彈了一曲當年的《高山流水》。
師:可是,此時,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當年的子期那樣說――;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志在清風,再也聽不到――;伯牙所念――無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書:志、念、得)
6.3 豐富內容,拓展閱讀。
師:伯牙彈完了高山流水,絕望至極,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擦去板書知音)說罷,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升華感悟:作為一名已經成名的樂師,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金錢、名譽、地位、快樂……)
(2)鏈接閱讀:接著,俞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3)閱讀詩作:師: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出示)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風明月酒一樽。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4)配樂寫話:2000多年后的我們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贊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快,提起筆來,讓你的思緒在紙上盡情地流淌吧?。ㄅ錁犯呱搅魉?,學生動筆寫感受,交流,點評。)
4、動情讀文。師: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難覓;云煙萬里,佳話千載,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讓我們一起動情地讀這篇課文。)
7 作業布置
(1)試聽音樂《高山流水》。
(2)背誦課文。
(3)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边@首七言詩出自宋代大詩人王安石之手,講的是敬佩伯牙破琴謝知音的精神。的確,俞伯牙摔琴是為紀念知音鐘子期,行為確實比一般人要高尚的多,但伯牙處事過于偏激,不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這時,這種行為就顯得癡態多了。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這種默契,在當時確實是非常罕見的,非常珍貴的。但子期逝世后,伯牙卻斷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在當時被世人理解為高尚,但在我看來,這雖不是假借仁義去換得名聲,但也是一種消極、極端的處世態度。因為如果鐘子期泉下有知,也會感到內疚,并還會問伯牙:“琴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為什么在我死后,把琴摔破?難道這就是思念我嗎?你不該這樣,你應該更加努力地練琴,這樣,琴聲在哪兒,哪兒就有子期了!”“子期不在對誰彈”,在我看來,是一種魯莽,是一種無知?!熬品曛呵П佟痹谖艺J為是錯誤的,知己難覓,與知己相處,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熬咏?,淡如水”,淡就是一種過程,與知己相交,也同樣,不求結果轟烈,只求“淡’能長久回味,這樣已足矣。
馬克思與恩格斯是革命戰友,也是難尋的知己。所以,都很珍惜對方。但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不但沒有因此墮落,反而更加奮發圖強,把馬克思生前的文章收集起來,加以整編,這樣,著名的《資本論》才得以問世。
像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不勝數,所以,伯牙絕弦的處世態度是不對的,他認為知己已死,自己的爐火純青的琴技也該放棄,這其實是懦夫的表現。他沒有明白中庸之道,處事過于偏激,這也正是有些中華文明燦爛藝術遺落的根源所在。說到底,伯牙的行為是令人敬佩的,但更多的是無限的惋惜……
1、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典故:相傳春秋時期,俞伯牙彈琴為一絕。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彈奏,路過的樵夫鐘子期駐足傾聽。俞伯牙原本內心對其有些許不屑,心想著一個樵夫怎么會懂得我的琴聲。結果,鐘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聲慷慨激昂,先生志在山”;“琴聲清澈婉轉,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萬分驚訝,于是與鐘子期成為知心好友。后人也說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據說后來鐘子期過世,俞伯牙憤而摔琴,說:“子期一死,還彈給誰聽呢?”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