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手抄報字的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一)
1、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2、中秋節的傳說: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3、中秋節詩歌:
唐)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二)
1、中秋節手抄報:中秋佳話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 游子,更 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這幅中秋節手抄報畫面溫馨浪漫,以中秋月為主題,點出中秋傳統習俗——賞月,版面設計精美,突破了方方正正的形式,值得借鑒。
2、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xx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制定讀書活動計劃,并宣傳發動。
在上學期末(201x年1月)就制定了讀書教育活動計劃,成立了專門的讀書領導小組,排出了讀書活動的行事歷。在教師會和學生集會上做了宣傳,發動全體學生參與到“共建和諧家園讀書教育活動”中來。
二、組織學習交流,并開展各項活動。
1、學習交流。
在寒假,每班布置了讀書任務,還要求孩子和父母進行第二次閱讀,并和父母交流感受。開學初,各班組織了交流讀書心得的活動。老師和學生同步閱讀,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日蘊涵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同學們閱讀《我們的節日》,跨越歷史的長河了解了古代的故事,了解了傳統的美德,中國人的靈魂、氣質和精神,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啟迪,意志得到了鼓勵。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為建設祖國而奮發讀書的責任感。
2、實踐體驗。
我們還把傳統節日教育與學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如在三八婦女節就要求學生為媽媽做一件事,與媽媽說說心里話;植樹節動動手,為自己的家園添一份綠;清明節學校統一組織掃墓活動……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同學們由認知走向實踐,又通過班隊課(辯論賽、講故事比賽等)、語文課、黑板報等,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3、手抄報比賽。
3月初,根據讀書心得和實踐體驗,學校組織了以“我讀書,我快樂,我智慧”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各班積極投入,每位學生一幅作品,先班級作好初評,學校共評出了一、二、三等獎60幅作品。這些作品都圖文并茂,版面設計美觀,有創意,充分體現了節日帶給學生的思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環境的和諧這些主題。
4、撰寫征文。
在3月下旬,各班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充分閱讀了《我們的節日》這一讀本的基礎上,圍繞“共建和諧家園”的主題,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征文活動,并在班里進行了評選,對優秀的文章又進一步指導修改。各班都推薦了3——5篇征文參加校級評選。本次讀書征文,學校共收到50篇征文。征文都緊緊圍繞“共建和諧家園”這個主題,結合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親身體驗,敘述自己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美德的認識與感受。所推選的文章立意深刻,內容充實,文字流暢,感情真摯,富有特色。通過讀書領導組成員的認真評審,共評出一等獎4篇、二等獎14篇、三等獎18篇、優秀獎14篇。
5、詩歌朗誦比賽。
在4月中旬,我校舉行了以“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各班選出了一名優秀的選手參加年段選拔賽。這次選拔賽非常精彩:詩歌內容有的很有詩意,有的很有號召力,參賽選手朗誦聲情并茂。這次比賽決出了6名精英,將參加六·一兒童節的才藝展示。
三、總結評選,教師撰寫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1B-0019-01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們對于人才的定義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情感。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將自己的一些做法與讀者分享,不足之處,敬請原諒。
一、依托文本,關注情感
每一名學生的內心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心靈的共振,體驗社會生活、校園學習、人生哲理、人物形象與學生情感的碰撞、交融,是我們有效滲透情感教育的絕佳途徑。我們應依托文本,巧妙滲透情感,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竭盡全力。
譬如,筆者在講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緊抓文中“我越來越體會到我當初是多么幸運”一句中的“幸運”一詞,還有“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風刮倒”一句中的“刮倒”一詞進行品析,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內涵,試圖通過對于課文詞句的精推細敲來升華學生的情感,強化他們對于父母之愛的深刻理解。這里,我節選幾名學生的課堂發言,與大家分享一下依托文本進行情感教育結出的累累碩果。
學生:我覺得我也如巴迪一樣“幸運”,有時常鼓勵我“精彩極了”的母親,有經常批評我“糟糕透了”的父親,慈母嚴父讓我享受著人間最珍貴的財富,把握著生活小船的航向。我相信,在偉大親情的庇護下,我一定會順利抵達人生的彼岸。
……
從學生們精彩的表達來看,這節課他們不僅掌握了如何賞析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更從中體悟到了父母偉大、無私的愛,體會到了人世間寶貴的情感。帶著沉甸甸的收獲,我相信,學生們會以博愛之心去迎接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次挫折與挑戰。
二、多措并舉,創設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創設適宜情境,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切身體驗課文情感,升華他們的語文素養與人生認知。
(一)指導朗讀,創設情境
在指導學生朗讀《窮人》一課時,我就“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得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一句進行分析,讓大家明白了桑娜此時緊張、害怕、心神不安的心理活動。接著,筆者組織學生針對漁夫的那句“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進行了分析,深入體驗了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良好品質。在此基礎上,筆者指導學生在朗讀停頓、節奏、句調、重音諸方面的技巧,熏陶了他們的情感,賺得了學生們不時的感喟、由衷的欽佩。
(二)妙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作為新世紀最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通過創設多重感官的媒體信息給學生以強烈的心理沖擊,讓靜態的文本內容轉化為動態的審美對象,在創設美輪美奐、形象逼真的課堂情境的同時,引領學生升華人文情感。譬如,筆者在講授《清明上河圖》一文時,就利用多媒體將其農田初綠、枝芽萌動的季節,馱著貨物、搬運糧食的景象,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氣氛生動地再現出來,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清明上河圖》在我國繪畫史、世界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培養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開展活動,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經典誦讀活動,開展“讀課外書,寫讀后感”“背百首詩詞,品唐宋華韻”活動;或結合課堂綜合性實踐學習開展猜字謎、成語接龍、讀繞口令、“啄木鳥”啄錯別字活動;或結合國慶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開展朗誦會、演講賽、辦手抄報活動,讓學生們沉浸在濃郁的活動氛圍中升華情感、學會做人。
譬如,在去年的國慶節那天,我組織六年級的學生開展了一次“國旗下,今年我十三”的主題演講活動。經過認真準備,學生們在演講活動中不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而且感情真摯、積極向上,達到了很好的活動效果。在這里,我隨意抽選一句演講詞與大家分享:
學生:暫不說滿腹經綸,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為國力的增強建功立業,只說我們現在要認真讀書,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報答,最真切的愛……
……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尊重學生主體,促進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全面發展,我們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關注情感、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僅是筆者的一己之見,期待大家更多的探索與發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姡谡b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耙恢嘁伙?,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圣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膭钪菊芾恚宫F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思維方法,也體現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昂却嬷海煅娜舯揉彙笔箤W生體驗到“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處處暖人心”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從“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中體驗那種辛勤為民、毫無私心、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梢?,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并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方式,例如課前五分鐘誦讀、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讀、古詩新唱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在國學課上做一些講解與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讓國學經典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來,增長見識,修養身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國學與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結合
好的習慣包括舉止文明、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認真聽課、規范寫字讀書、感恩、勤儉節約、惜時守時等,這些都可以在國學經典中找到。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規》內容中說道: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時,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腦到和信心,才能發揮實力??嫌眯乃妓鳎醚劬W械奈淖?,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動手搜集資料,并且養成力行的習慣,這樣讀書、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有同學因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我就用《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些內容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要講究文明、和睦相處。通過類似的國學經典,讓孩子們懂得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同時,加強養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國學經典與養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國學經典無不滲透著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名言,經久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勃勃生機和魅力。我們寶安中學附屬小學創作的《附小三字經》,就是把國學經典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規范自己言行舉止,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三、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進行國學教育時,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學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陽節的時候,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手抄報。并開展一次交流會,讓學生匯報關于重陽節的知識,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利用周末,我組織學生去爬福永鳳凰山,在登高遠眺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并給孩子們介紹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一、升旗儀式,提高愛國主義意識
通過每周升旗儀式,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過去,認識祖國的現在,展望祖國的未來,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知道《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聲音,國歌激勵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無論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有炎黃子孫的地方,就會出現鮮艷的五星紅旗,就能聽見嘹亮的國歌響起。通過觀看國徽,使學生體會到國徽的莊重。在各級人民政府的大門口都懸掛有國徽,站在國徽下,想著祖國要統一,祖國要富強,是當代人的任務,更是未來一代的重任,借以激發少年兒童熱愛自己的祖國?!白鎳臉酥尽笔侵竾?、國徽、國歌等,這些標志是祖國的象征,直觀上是很形象的,通過形象寓予了深刻的“理”和深遠的愛,這些標志是我們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
二、校園文化,熏陶愛國主義思想
學校通過電子大屏幕、廣播站、國旗下講話、班級文化墻等,精心設計“愛國主題標語、宣傳櫥窗、黑板報、手抄報、文化墻等多種有效形式,讓愛國思想教育隨處能見,隨時可學。班級舉辦祖國在心中、我的中國夢、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主題班會、演講會、朗誦會、圖畫創作展覽等。宣傳解讀黨史、革命史、先進英雄人物事跡、改革開放的重大事件,祖國發展變化的成果。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用情感感化學生,用智慧啟迪學生,用人格陶冶學生,使學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行為習慣得到訓練,品德修養得到加強,文明素質得到提高。
三、舉行比賽,深化愛國情懷
為了進一步提高同學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更深刻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校還開展了一次面向全校學生的征文比賽,征文比賽的主題為:探索革命發展新道路,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探索改革新形式,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愛國主義教育。這三大主題緊扣愛國二字,一方面能夠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傳統節日,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民風民俗,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每逢重大傳統節日,正是我們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好時機。清明節掃墓,讓小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花圈、花籃,為烈士莊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思念與崇敬;十一國慶節,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讓學生牢記五星紅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五顆星代表全國人民大團結,再次喚起他們熱愛祖國、做新世紀小主人的強烈愿望;端午節、黨的生日、勝利紀念日……我們不失時機地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他們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開展傳統節日活動不僅使同學們更清楚地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更加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情操,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學好知識,練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的情懷。
五、熱愛家鄉,塑造愛國主義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