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秋天的詩有哪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秋天的詞語
秋風蕭蕭、金風送爽、春花秋月、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
紅衰翠減、霜天紅葉、楓林盡染、一葉知秋、霜葉知秋、丹楓迎秋、
秋風紅葉、天高氣清、秋高氣爽、秋高氣肅、秋高馬肥、金桂飄香、
桂子飄香、稻谷飄香、春華秋實、北雁南飛、寒蟬凄切、梧桐葉落
描寫秋天的詩句: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描寫秋天的段落
1、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2、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3、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4、多明媚的秋天哪,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風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巖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望在稻田里緩緩飛翔。
5、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
6、將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人夢境。晚云飄過之后,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沖洗著柔和的秋夜。
7、秋夜,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著。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銀河的繁星卻越發燦爛起來。茂密無邊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應地響著秋蟲的唧令聲,蟈蟈也偶然加上幾聲伴奏,吹地翁像斷斷續續吹著寒茄。柳樹在路邊靜靜地垂著枝條,蔭影罩著蜿蜒的野草叢叢的小路。
8、……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有點兒!云越來越厚,由他罷,懶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個秋夜,刮點西風也好。雖不是真松樹,但那奔騰澎湃的“濤”聲也該得聽吧。
作者/ 李菊華
【案例】
《秋天》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歌,文章內容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秋天里的事物描繪得活靈活現,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碩果累累的美好,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課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說課題,讀課文,談感受,分析擬人的修辭手法。總結時,教師這樣引導:
師:讀了課文,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板書“
的秋天”。這個話題一拋出,課堂上立刻活躍起來了。)
生:這是個豐收的秋天,因為有這么多的瓜果都成熟了。
生:這是個童話般的秋天,有好吃的,有好看的。
(全班哄堂大笑)
師:是啊,秋天在你的心目中瓜果飄香、景色優美,就如童話一般。
生:這是個色彩斑斕的秋天。
師:那么,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
生:秋天是紅色的,因為“高粱紅著臉兒笑了”。
生:秋天是黃色的,因為作者“撿一片黃葉悄悄地珍藏”。
(見學生基本交流完了,教師準備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但這時卻有一只小手還舉在那兒,側著的身子、半站的姿態表現出強烈的發言欲望。)
生:老師,我覺得秋天是綠色的。
(“秋天是綠色的嗎?”不知是哪個同學小聲地問了一句,原本鴉雀無聲的教室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秋天是綠色的,從沒聽說過。春天和夏天是綠色的還差不多。片刻的議論后,大家一齊把帶著疑問的目光投向教師。)
師:你為什么說秋天是綠色的呢?
生:在我們這兒,秋天里的很多樹的葉子都是綠色的啊,根本沒有變黃,變枯,再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累累碩果,那果實不就是希望嗎?秋天就是春天的希望,所以說秋天是綠色的。
師:這位同學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他善于思考,能從生活中發現秋天的美。那秋天還有哪些色彩呢?
(學生的答案五顏六色,異彩紛呈。)
【思考】
1.語文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的突發點、矛盾點、關鍵點,利用隨機生成的資源巧妙引導,鼓勵學生說出心中的感受,使他們在不斷的探索和積極的爭辯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也成就了課堂的精彩。
2.閱讀感悟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是生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生活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如果教學時往往眼中只有書上的字詞句段,忽視了學生生活中感情的構建,沒有深入的思維碰撞,那么統一的模式會讓我們懷疑學生是否真正感悟到文中秋天的美,以及作者“走在秋天”的那一份喜悅和愜意。文本中的高粱他們幾乎沒見過,平時吃的蘋果也未必都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穿著“紅襖”。我們常常說:語文即生活。結合生活的學習才是提升學生生命品質的學習,結合生活體驗的感悟才是內心最真實的收獲。
我是武漢市實驗幼兒園的何磊,
我很愛幼兒園的孩子們。但是當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我覺得我對他們的愛還遠遠不夠。
盧梭說過“在幼兒教育的源頭。丟下一朵鮮花,它會香飄萬里”。在工作中,我總在不斷地反思自己:我丟下了鮮花嗎?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的真義就是價值的引導和自主構建的統一。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勇氣和寬容。從教25年來。我一直努力地踐行“童本”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逐步落實在自我的教育行為之中。
解讀童心――以兒童為本。培養個性兒童。教育最核心的職能是促進個體的發展。兒童的世界不只為成人期做準備,應根據兒童生命、精神的本性充分體現其獨立價值的存在,促進兒童和諧、自主、富有個性地發展,
感受童真――以兒童為本,共構精神家園。發展意味著個體自主建構內部質的變化,意味著能切實感受到自我心靈力量的增長。尊重兒童天真、淳樸、活潑的生命自然狀態:理解兒童共生共榮、共同成長的需求;共構童趣、自由、和諧的精神家園。
以兒童的發展為本――“解讀童心,感受童真”,,重視生活,關注生活中的孩子:了解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與獲得:感悟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
本期關鍵詞:相似聯想視覺藝術構圖 線條 審美經驗和體驗
活動目標
1 喜歡參加水粉畫美術活動,感受用水粉作畫帶來的樂趣。
2 能遷移生活經驗,運用相似聯想描畫秋天。 3 能用黑色的線條進行創作,大膽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活動準備
1 教具和學具的準備:白色土布5米,海綿墊子兩塊(拼在一起和白色土布大小相似,課前大面積潑上橙色、藍色、黃色、紅色、綠色等,海綿潑色之后將白色土布覆蓋在上面),鞋套每人一雙(課前穿上),一次性桌布、排筆各若干。水粉顏料,丙烯顏料,香水。 2 樂曲三首:《世紀秋雨》《郊游》《森林狂想曲》。 3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感受過秋天的季節特征,學過有關秋天的兒歌或詩句、歌曲等:有畫水粉畫的前期經驗。
活動過程
一、準備部分:欣賞、感受
(一)欣賞樂曲,描述感受
1 幼兒欣賞歌曲《世紀秋雨》,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征。
師:現在是什么季節?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首關于秋天的音樂請大家一起欣賞,你們仔細聽聽音樂里的秋天是什么樣的?你們聽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2 請幼兒閉上眼睛完整地傾聽一遍音樂。(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教師噴一點桂花香水)
3 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
師:音樂中你們聽到了什么?(流水聲、小鳥叫聲等)
師:秋天,小河里有什么動物在玩呢?(小魚、烏龜、螃蟹,教師講解一下螃蟹的樣子)
師:秋天里還有什么動物飛到南方去過冬?
教師小結:秋天來了。小河的水潺潺地流動著,小魚、小烏龜在水里快活地游戲著,就連四處橫行的螃蟹也從河里跑出來找小魚、小烏龜玩,天空中有一群排著“人”字形的大雁往南飛,飛到暖和的南方去過冬。
師:你們還聞到了什么?(桂花香)
師:秋天還有哪些花開呢?
師:秋天也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有哪些水果是我們秋天才能吃到的呢?它們是什么顏色的呢? (二)說說秋天的詩、秋天的歌、秋天的舞
師:有誰能說說關于秋天水果的兒歌或者詩歌。如兒歌《秋的畫報》:黃澄澄的梨,紅彤彤的棗,金燦燦的蘋果,亮晶晶的葡萄,風娃娃鉆進樹林,在翻著秋的畫報。詩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何老師前段時間吃了一種食物(做動作)。對了,就是螃蟹。秋天有一句話――橘黃蟹肥。
教師小結:原來秋天是這么美好!有香氣撲鼻的桂花,各種顏色的,還有各種顏色的水果和好吃的螃蟹。說到這我還想問問小朋友,你知道有哪些描寫秋天的歌曲啊?你們可以唱一唱、跳一跳嗎?(幼兒邊唱邊跳《秋天多么美》)
師:啊,跳得好極了!我也想跳了,我想邀請你們和我一塊在這塊布上跳。你們愿意嗎?
二、基本部分:舞蹈后聯想作畫
(一)彩色足跡
1 播放音樂《郊游》,師生一起在棉布上隨音樂“舞蹈”,棉布上留下了彩色足跡。
2 舞蹈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幼兒。觀察踩踏出來的色塊。
師:你們看。白布現在有什么變化沒有?
師:有哪些顏色呢?(紅色、綠色、藍色、橙色、黃色――五顏六色)
(二)豐富感受,展開相似聯想
1 展開相似聯想。
教師根據畫面提問,引導幼兒展開相似聯想。
哪一塊是橙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橙色的呢?
哪一塊是藍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藍色的呢?
哪一塊是黃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黃色的呢?
哪一塊是紅色?――秋天里什么東西是紅色的呢?
2 教師提出作畫的要求。
幼兒根據棉布上的足跡進一步展開相似聯想。
師:啊,我終于明白了,秋天有這么多漂亮的顏色。我們把剛才說的都畫下來好嗎?
師:今天我們畫畫用丙烯顏料還有小排筆,你們是第一次用,老師有個要求你們可要聽好了。用小排筆沾上顏料之后,要在杯子的旁邊舔一舔、刮一刮,然后再開始畫。 3 幼兒自由作畫。 活動要求:幼兒先想一想棉布上的舞蹈足跡像什么,然后用黑色的丙烯顏料,在印有足跡的棉布上進行相似聯想勾畫或添畫秋天的景象。
教師指導:鼓勵幼兒根據足跡的形狀,大膽地進行相似聯想并用黑色線條勾畫,再說出自己所畫的秋天。
三、結束部分:相互評價,體驗成功
教師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并評價。
1 幼兒相互評價作品,說說自己最喜歡作品的哪個部分?為什么?
2 教師評價總結。如“我今天非常高興,我喜歡黃顏色的這一塊,因為小朋友把它想象成××,線條很流暢,構圖也很美。我還喜歡藍色的這一塊……”
3 師:秋天,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活動反思
教育不僅要把真善美的東西傳遞給孩子,還要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讓兒童快樂地玩,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教育應還原它的原點――點化和潤澤生命”。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基于以下的思考:
1 以相似聯想為依托,打開幼兒想象之門。相似聯想是開啟幼兒創造性想象的一把金鑰匙。幼兒每天說的兒歌以及古詩,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等,經常用到相似聯想。相似聯想是在不同的形象和事物之間,找出相同的部分,利用事物之間的本質和共同性來孕育一個新的創意。本次活動,我以顏色作為一個思維的維度,擴散幼兒的想象和操作。當幼兒踩出黃色時,就會追問:秋天有什么是黃色的?看到黃色,你會想到什么?由此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相似聯想,去建構新知識,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和感受。
2 范畫和范畫的意義。幼兒的美術表現力、創造力以及審美體驗,來源于幼兒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藝術來源于生活,最后又還原于生活。前期幼兒已積累了相當多的關于秋天的審美體驗,如何讓孩子將這“秋天的審美體驗”表現出來,是此次教學活動的關鍵。是需要范畫還是不需要范畫?還是只需要范畫的某幾個元素?我在課前做過多次實踐,最后決定此次教學活動不選用任何范畫,只需要立足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日常審美經驗和欣賞活動以及幼兒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以達到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要得法的效果。
除了教師指導、學生模仿、講述寫作方法、探索寫作技巧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去體驗,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激起學生寫作的欲望,獲取寫作的源泉。
春天,百花盛開、花紅柳綠、草長鶯飛,是郊游的最佳時機,作為語文老師,借作文課或課外活動的機會,帶著孩子們去春游,學生們沐浴著輕柔的春風、溫暖的陽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沉醉在小鳥般自由自在的氛圍里。一張張可愛的小臉蛋上泛起朵朵的桃花,美麗極了。于是借春風、花兒、小草、蜜蜂、蝴蝶,給他們上一堂生動有趣的作文課,引導他們觀察、體驗,教會他們寫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散文。
夏天,筆者和生物任課老師一起,帶學生們到野外去捉蟲子,去采集山上的植物,把動植物制成一個個很精美的標本,教學生們制作葉脈書簽,講解指導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秋天,滿山的楓葉紅了、田野里的稻谷熟了。筆者帶著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田野的氣息:“兩岸稻谷香,一路風光秀……”優美的旋律蕩漾在田野中。此時,滿目黃澄澄的是稻桔支撐著沉甸甸的稻穗,彎曲的稻穗隨風搖擺,一穗穗的在向我們行禮,高興得笑彎了腰;高梁露出羞噠噠的臉……農民伯伯為孩子們講了許多種田的工序:先是犁田、播種,等到秧苗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開始插秧,之后還要施肥,除草,防蟲防害等等。此時,學生們邊聽邊記,還有同學隨口吟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學生們像放飛的小鳥,歡快地欣賞著、感受著一幅幅豐收的美景。歡聲笑語在田野的上空回蕩,帶著理想飄向美麗遙遠的地方。
冬天,冬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人間,風伯伯急忙出來迎接――“呼、呼……”地刮了起來。
外面居然下起了大雪。雪花這位冬日的使者像絨毛一樣輕輕飄落,讓人不忍心踩在它那潔白、清秀的容貌上。遠遠望去,樹上披上了白紗,房屋戴上了白帽;雪地里,帶著孩子們堆雪人、打雪仗,村里的各個角落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們的鼻尖上、眼睫毛上、頭發上都沾滿了凝結的小冰晶。我想:寫作的源泉不就在這里嗎!于是和孩子們邊玩邊指導:有關寫雪花的詩句有哪些!此情此景,該怎樣借描寫雪花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把你仔細觀察到的和感受在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來供大家欣賞。瞧!這是某個學生寫的作文――冬日使者依然扭動著身軀,漫無邊際的飛舞著,悄無聲息,一會兒飛到高處,好奇地張望著白雪皚皚的世界;一會兒又嘗試著靠近其它兄弟姐妹;一會兒又調皮地在空中翻跟斗……
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野趣的追尋中,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激起了他們寫作的浪花,使他們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思考、也學會了探索。好多學生寫起來就會滔滔不絕,余味猶盡。
古詩中多用“顏色”這個詞,如漢樂府《上山采蘼蕪》“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和高適《燕歌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顏色一詞在這兩句詩中意思大不相同。唐代杜甫和白居易是中用“顏色”一詞較多的兩位使人,下面我以他們的詩為例,探討一下顏色一詞在古詩中有哪些不同的含義。
杜甫《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表城》詩中有“是時秋冬交,節往顏色昏。天寒鳥獸伏,霜露在草根”,結合上句可知這里顏色昏是指天色蒼蒼,昏暗不明:在《虎牙行》中“秋風欻吸吹南國,天地慘慘無顏色。”這首詩是寫三峽景色的,如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里的顏色意為天色昏暗。可見顏色的第一種含義是指天色。文天祥在《一拍》詩中還直接引用了杜甫的句子“風塵澒洞昏王室,天地慘慘無顏色。”
第二種含義,我們來看下面的詩句,杜甫《秋雨嘆》中“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哀江頭》“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花底》“深知好顏色,莫做委泥沙 ”《園人送瓜》“傾筐蒲鴿青,滿眼顏色好”《棕拂子》“非獨顏色好,亦用顧盼稱。”這個顏色是指棕拂子的外形、外貌。這里顏色分別指決明、苑中的花草,花朵、瓜、棕拂子等植物花草瓜果外表的光澤和色彩。由此可以推斷出顏色的第二種含義是用來形容植物的生長狀況、外形和光澤,意思大多形容植物生長狀況良好,欣欣向榮。《病柏》中“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是指植物的氣色。在白居易詩中具有相同含義的詩句也不少:如《白牡丹》中“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這里顏色引申為植物供人欣賞的、美麗的外形,在答《桐花》中“況此好顏色,花紫葉青青。”在《東城晚歇》中“繞冢秋花少顏色,細蟲小蝶飛翻翻。”顏色都是這種含義。《秋槿》“正憐少顏色,復嘆不逡巡。”這首詩是說槿花到了秋天天冷黃昏時,開后落下的一種蕭索狀,結合上句“”結合上句“秋開已寂寞,夕隕何紛紛。”還有下句說男兒和女子“頭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這里顏色是指植物花草的美麗外形。
第三種含義如在《柟樹為風雨所拔歌》中“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這首詩是說柟樹被風雨吹倒了,草堂上的亭亭一青蓋也沒有了,讓草堂也黯然失色了,不好看了,我們把好看的地方叫做風景,這里的顏色暗含風景的意思。《南池》“獨嘆楓香林,春時好顏色”這首詩一大半是寫景的,這里的顏色由外表的美好引申為使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的意思。這里的意思比較明顯,比上個例子更加明顯。《解悶十二首》的第十首“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華應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這里的顏色根據上句“青楓隱映石逶迤”也是風景的意思,意為京華見此也黯然失色。白居易《答元八宗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南山好顏色,病客有心情。”我們從詩歌題目‘“同游曲江”,以及此句后的“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兩句寫景,還有作者的明確表示“時景不重來,賞心難再并”,可以斷定這里的顏色是景色的意思。白居易《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索莫少顏色,池邊無主禽。”這里顏色也作景色解,意為池邊沒有了主禽-孔雀,就沒有了景色。從以上的分析可知,顏色的第三種含義指風景、景色,美麗的地方。
第四種意項,我們先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句子“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南北朝.何遜《與蘇九德別》“宿昔夢顏色,咫尺思言偃。” 這里顏色很明顯意為面容。在杜詩中這類詩句有《夢李白》中“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這句是說杜甫夢到李白,醒來后看到屋梁上的月光,還疑惑在照著李白的面容。《百憂集行》“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這種顏色是指人相貌、面容。與《寄岑嘉州》中“愿逢顏色關塞遠,豈意出守江城居” 的顏色意思相同,都是想見一面的意思。南北朝.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意項,在魏晉.曹操《塘上行》“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和江淹《古離別》“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中顏色均為面容的意思,意為想見一面。 唐.曹唐有句:“騄耳何年別渥洼,病來顏色半泥沙”這里顏色很明白指面色的意思,意為病中面如泥沙,面如死灰。《貽華陽柳少府》“柳侯披衣笑,見我顏色溫。”顏色溫是面熟的意思,這里顏色也是指面容。杜甫《贈李白》中“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這里的顏色稍微引申為面色。白居易《傷唐衢二首》“忽聞唐衢死,不覺動顏色。”這是顏色是聲色的意思,意為大動聲色,大悲失色。《虢國夫人》“卻嫌脂粉涴顏色,澹掃蛾眉朝至尊”這里的顏色由人的面色、面貌引申為美色、姿色、美麗的人。漢代無名氏的《隴西行》中即有“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意為這好婦擁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姿色。漢樂府《上山采蘼蕪》“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朝來暮去顏色故”這里顏色指姿色,意為琵琶女年老色衰。只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的下場。《長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古冢狐-戒艷色也》首句“古冢狐,妖且老,化為婦人顏色好。”很明顯這里顏色是指姿色。白居易《寄元九》“三年不放歸,炎瘴銷顏色。”,這首詩是白寫給在外貶官的元九,結合上句“君年雖校少,憔悴謫南國。”可知這里顏色是指面色,確切地講是指好看的面容,憔悴謫南國,三年不放歸,使得好看的面容也越來越失去了光彩。可見顏色的第四種含義為人的面容,由面容引申為好看的面容,女人的姿色、美色等含義。另《陵園妾》中形容她“顏色如花命如葉”,很明顯這里顏色是指女子的姿色。
關于第五種含義,我們來看一下的詩句,《送韋諷上閬州録事參軍》“當今豪奪吏,自此無顏色”這是面容的一個引申義,是沒面子的意思。《可嘆》“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嶁” 這里的顏色指功名的意思。《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胡為困衣食,顏色少稱遂。”意為困于衣食,功名未遂。高適《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這里賜顏色意為賞面子,賜予光榮。這是由人的面容引申為面子又引申為榮耀的意思。白居易《傷友》“雖云志氣高,豈免顏色低。”,這句顏色低和志氣高相對,結合下句“平生同門友,通籍在金閨。”可以推斷出這句顏色是指功名、地位、官職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顏色的第五種含義是功名,地位、榮耀的意思。
在杜甫詩中顏色用于本意的很少。如《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這個顏色用的是本意,意為原意是凌煙閣里的功臣畫像本已褪色,經曹將軍重畫之后才顯得有生氣。白居易詩中顏色用于本意的卻 俯仰皆是如《大嘴烏》“物老顏色變,頭毛白茸茸”這首詩是講一種大嘴的鳥—烏鴉,根據下句可以推斷,這個顏色用的是本意,是指大嘴烏羽毛的顏色。白居易《和元九悼往》“馨香與顏色,不似舊時深”這首詩是說物是人非,“塵埃日夜侵”的“纈紗幌”,香味和顏色也不如從前了。《京兆府新栽蓮》中“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這句是講東溪蓮上面撲滿紅塵,顏色不鮮了,用的是本意。
當然,以上的引句,不可能包含杜詩和白詩中所有關于顏色的詩句,只是引些代表性的詩句,由此可見顏色的不同含義。本文的邏輯順序是由天色的明暗到植物的色澤的鮮艷到自然風景美麗的地方,由人的面容又引申為美色,由引申為光彩的面子,直到功名官職地位,顏色一詞的意思由自然的本意步步引申以到表示人間的官職功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