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反義詞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眾所周知,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只有掌握足夠的詞匯量以及學會正確使用詞匯,才能實現語言交際;在第二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普遍的現象是:我們有想要表達的東西,第二語言的語法規則也有所掌握,但依然很難表達。這種輸出障礙,主要就是由詞匯缺乏所造成的。“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Harmerly1989),也就無法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反義詞辨析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受到關注的熱點。反義復合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都會常常涉及到,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可謂也是一個難點。然而,對外漢語教學界還沒有大量的研究,把反義復合詞的研究成果有意識地運用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去。
一、反義復合詞概述
(一)反義復合詞的涵義。反義復合詞,也稱為“對立詞”、“反義相成詞”等等,是并列型或聯合型復合詞,它由兩個意義相反或者相對的單音節語素構成,用來表示矛盾統一的事物或現象。“反義”一般是詞有相對或者相反的含義。如果肯定其中一方面,那么對于另一方面就是否定的,那么這一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互補反義詞,即非靜即動,非生即死,這些反義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多,如:生死、存亡、真假、動靜等;第二指所表達的概念意義在邏輯上處于反對關系的兩個極端。簡單來說就是肯定一方面并不能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這種反義詞往往具有相對性,沒有統一的標準。
(二)反義復合詞的結構。反義復合詞是由一對反義語素構成,反義語素顧名思義就是意義上相反,但是為了加深對反義語素性質和作用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反義復合詞的內部結構及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從意義、語法性質和義項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1.反義語素的意義類型。反義關系是指兩個語素在表達的意義上是相對的,然而他們的語義上相對程度不同,不一定是相對的,那么根據這,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互補對立。互補對立,就是所謂互補反義詞。這類反義詞非此即彼,沒有中間狀態。這類反義詞在實際應用中并不多。這類反義復合詞有:男女、動靜、存亡、反正等等。(2)極性對立。極性對立,就是我們所說的極性反義詞,這類反義詞一般都是相對的概念,并不是絕對的。否定一方面不一定會肯定另一方面,是相對的概念,不能完全定義。例如“大小”不大不一定就是小。大和小也沒有固定的標準,是按照對比而來的,要參照物才能知道。此類反義復合詞還有:黑白、本末、細粗、旦夕等等。
(3)反向對立。反向對立的關系,一般表示兩個語素只是相對對立的關系,以某一參照物為標準,互為參照,相互依存的關系。在這里這種關系又可以分為三類:①由時空關系或自然事物構成的對立;如:矛盾、宇宙、天地等。②由社會關系構成的對立;如:賓主、夫妻、兄弟等。③由行為活動構成的反向對立;如:供求、呼吸、升降、吞吐等。(4)假性對立①。假性對立,表現在兩個語素的意義之間本身并無明顯的反義關系,但是具體使用時用來表示矛盾對立的事物,因而也有了相對對立的關系。如:手腳、水火等。2.反義語素的語法分類反義復合詞根據語素的不同構成又可以分成以下幾種情況:名詞語素構成:夫妻、父母、晝夜、天地、中外等。動詞語素構成:進出、呼吸、賞罰、隱現、開關等。形容詞語素構成:長短、多寡、肥瘦、濃淡、虛實等。方位語素構成:東西、左右、前后、上下等。另有極少數由區別詞語素或代詞語素構成:雌雄、彼此和男女。3.反義語素的義項分類。我們可以根據反義語素的關系項的數量,將反義語素分為雙向反義語素和多項反義語素。(1)雙項反義語素。雙向反義語素指的是一一對應的反義語素,一個語素只和另一個對應的語素互為反義關系。這我們又可以分為下面兩個小類:①雙項單義反義語素。是指這一對反義語素只在一個義位上形成反義關系,它們的反義關系是固定的,不因語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雌雄、買賣等。②雙項多義反義語素。是指這一對反義語素都是多義的,且基本義是相反的,經過同步陰神后,轉義或引申義仍然是相反相對的關系,如:本末。(2)多項反義語素。是指以一個語素為中心,而與其它兩個以上語素構成多項關系的反義語素。也包括兩類:①多項單義反義語素。一個語素在它的某一義位上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反義語素。如,夕:旦,朝;多:少,寡;夫:妻,婦。這類反義語素大都像上述諸例,即與某語素某義位具有對立關系的幾個語素具有同義關系。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如,往:復、返;來。在“由此地到彼地”的意義上,“往”與“復”、“返”、“來”形成反義關系。其中“復”、“返”同義,而“來”與“復”、“返”卻不同義。②多項多義反義語素。一個語素同多語素在多個義位上形成反義關系。如“出”分別與“沒”、“納”、“入”構成反義關系,這三對反義反洗所表達的意義不大相同。“出”與“入”構成反義關系時表示“出去”義,與“進來或進去”義相反;“出”表示“支出”義時與“納”的“收進來”義相反;“出”的“出現、顯露”義與“沒”的“隱藏、隱沒”義相反。
二、反義復合詞的教學
(一)教學現狀。當前,教師講解生詞,只是按照課本上生詞的出現順序,而且只是簡單講解改詞在本課課文中的意義,并不會提到“反義復合詞”這個現象,更沒有講解其詞匯中各個語素之間的語義及關系。也就是教師沒有系統地講解每一項語法現象,這樣也不會使學生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編寫教材我們的學者們也沒有注意相應的問題,因此學習者將這類詞與普通詞匯混為一談,從而造成了習得者的重要障礙。
(二)語素義與詞義的教學。“一素多義”是漢語中常用語素經常出現的現象,這對于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難理解的,分析反義復合詞時應該準確的分辨每個構詞語素的詞義,以“上下”這個詞為例:上:①名詞。高處;較高的位置(跟“下”相對)②動詞。去;往③動詞。達到(一定的數量或程度)④動詞。從低處往高處運動下:①名詞。低處;底部(跟“上”相對)②形容詞。處于低處的③動詞。去;到④動詞。從高處到低處上下:①名詞。指是我的上部和下部②名詞。上到下的部位③名詞。從地位、輩分較高的到最低的④形容詞。(程度)高低、強弱、優劣⑤名詞。用在整數后面;表示大致是這個數目⑥動詞。上去和下來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上”和“下”這兩個是方位名詞,所以也就是名詞性的語素,他們屬于對立關系。復合后詞的基本詞性也是名詞,詞義為兩個單音節語素的組合義。這就很直接地表現了復合詞的詞義,我們也可以迅速地理解各個語素義和復合詞義之間的構詞性質關系。如:這座煙囪上下有50米。(名詞)這條山路太陡,上下都不容易。(動詞)成績難分上下。(形容詞)以上三種情況是構成復合詞的詞義,其中動詞和形容詞不是常用的詞義,這就使第二語言習得者在詞匯學習方面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語用文化的教學。在教學中,要遵循語義的順序,也要遵循民族文化的順序,可以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以下是總結的幾個簡單的教學方法:①借助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遵循自然規律,在時間方面是有先后順序的,當然復合詞中的語素語序也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如“春秋、古今、早晚”等都反映了事物發展的順序;還有復合反義詞遵循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例如“因果、往返、問答”等。②借助方位的思維定勢。我們民族的思維定勢認識為:先上后下、從前到后、從南到北、先中間后兩邊,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表現在“左右、內外、進出、上下”等表示方向的反義復合詞;另外,如“勝負”是按照感彩來反應,“勞逸”是按照互補關系來反應,這些是詞匯的一種心理反映。②借助文中語境。反義復合詞的使用和理解,也要看詞在文中具體的使用語境,要通過上文的語境和含義來整天感知。
(四)偏誤教學對策。在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偏誤是他們不可避免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偏誤。應對偏誤的出現,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洞察力:①及時發現學生的偏誤。在學習者的課堂用語、課堂作業,以及測試考試中獲取偏誤。②有針對性的歸納學生的偏誤。對于同一階段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出現一些相似的偏誤。③及時整理與分析學生的偏誤。要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偏誤進行解釋,向學生進行中重點強調。④及時糾正學生的偏誤。要將偏誤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以后的教學能夠輕松順利的進行。
(五)教學建議。我認為,反義復合詞的教學,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循序漸進講解復合詞。先要對原有語素義教學,講授單構詞語素的發音、性質和意義,通過基本語素義來解釋復合詞的詞義。其次,要引導學生分析詞匯現象。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字典獲得基本詞匯的基本義與引申義。再將基本詞義組合得到復合詞的意義。然后,要設立針對性專項練習。這樣可以加深學習者對各個語素義、與整個復合詞詞義的理解,也能建立語素義與復合詞詞義之間的思維文化習慣等聯系,最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大部分學習者已經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充分系統地教授反義復合詞的詞匯意義,要使學生有足夠的興趣,能夠使學生有主動性,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學習,擴大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匯量。在漢語中,有很多特有的詞匯種類,這些詞匯雖然經常出現,看似很簡單,然而卻存在于某一個系統種類中,這類詞有著特別的含義,這些含義可能不僅只是本身的簡單意義,而是包括了組成詞語的各自意義的結合,有的詞語還反應民族文化的成分。反義復合詞,作為一樣一種獨特的此類,就具備了這樣的特點。因此分析了解清楚了反義復合詞的構成與意義,就可以更明白更簡潔明了地進行教學,也可以給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簡單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曹煒.現代漢語詞匯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曹先擢.并列式同素異序同義詞[J].中國語文第6期,1979
[4]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陳愛文,于國平.并列式雙音詞的字序[J].中國語文,1979
[6]崔希亮.并列式雙音詞的結構模式[A].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7]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8]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0]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郭奕晶.反義相成詞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00
[12]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關鍵詞:描寫交際翻譯學;代詞的翻譯;語料庫;小說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1-0177-04
一、研究方法和稻萃臣
筆者以愛麗絲?門羅的英文小說《逃離》和李文俊的相應中文譯本為語料自建平行語料庫,利用語料檢索軟件Antconc提取兩種文本中的人稱代詞,然后歸類,統計使用頻率。
在統計過程中,英文第二人稱“you”的復數形式,主格和賓格數量很少,故將第二人稱主格的單數和復數形式合并統計;中文第三人稱復數形式:他們、她們和它們,各自出現頻率也很少,故將三種形式合并統計,用“ta們”表示。
通過研究自建的小型平行語料庫,可以觀察兩種文本的跨語言連接以及譯者的翻譯軌跡。研究結果顯示,李文俊的譯本基本上是遵循原創小說的行文順序,以句子或段落為單位,逐句逐段翻譯。譯文中的人稱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數量方面與原文存在很大程度的對應,這也進一步解釋了表1和表2中英文和中文人稱代詞詞頻差別不大的原因。
二、研究理論和問題
圖1描寫交際翻譯理論的主體理論框架(筆譯交際圖)“
本文以程永生教授構建的描寫交際翻譯學為理論框架進行英文小說中代詞的翻譯研究。對于代詞的翻譯要斟酌再三,多數譯者不以為然。隨著筆者對中英文代詞的深入研究和對比,發現代詞的翻譯并非表面看起來那樣簡單。比如,劉宓慶(1998)、趙宏、范仲英(1997)等眾多學者研究表明,英文和中文代詞的使用頻率存在顯著差異。劉宓慶在《文體與翻譯》中指出:“英語傾向于多用代詞,特別是人稱代詞,漢語傾向于重復名稱、人名或稱謂,避免在容易混淆的上下文中交替使用不同的人稱代詞。”筆者通過研究自建的平行語料庫,對各類人稱代詞進行詞頻統計,主要探究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英文小說中人稱代詞的主格、賓格在原作和譯作中的使用頻率相當;二是小說代詞翻譯是否可以進行詞匯層面的對等翻譯,以及如何對等翻譯。
程永生教授創建了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圖1),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是作者(或言者)、譯者與讀者(或聽者)的交際,是作者、譯者與讀者通過文本進行的交際。”強調的是交際模式,即與他人的交流。筆者利用這一理論框架來描寫小說代詞翻譯的本質和過程,總結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程永生的描寫交際翻譯理論框架分為表層和底層兩個交際層面,底層第一個階段是原文作者通過原作文本與譯者進行交際,同時譯者又作為原作文本的讀者與原作作者進行交際,譯者在這一階段扮演雙重角色。通過研究自建的語料庫,筆者對各類人稱代詞進行詞頻檢索發現,李文俊先生的譯文,不僅在段落、句子層面和英文原創文本有很大程度上的對齊,甚至在句內、短句和詞語層面也有相當程度的對齊。出現這一現象源于譯者在底層第一個階段傾注大量精力,忽略譯者和心目中的讀者(底層第二階段的讀者),以及譯本最終的真實讀者(表層讀者)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譯者還要關注譯者心目中的讀者和表層讀者的交際。
在底層交際的第一個階段,譯者和他心目中的讀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即譯者認為自己認可的翻譯方法以及對語言的處理方法都是他心目中讀者所接受的。同時譯者又受到“author”的客觀制約,這要求譯者運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克服客觀制約性,在不違背第一層交際的原則下,即忠誠于“au-thor”的條件下,重視翻譯的社會交際功能,重視譯者和讀者的交際層面。在底層交際的第二階段,即“translator,reader”和底層“讀者”的交際階段,譯者應該把自己作為原作的讀者身份同心目中的讀者身份區分開來,先從自己的角度來判斷心目中讀者的閱讀需求和語言需求;而到了表層階段,這一層的“作者”實際上是翻譯過的,加入了譯者成分的“作者”,通過譯文文本與譯文最終的真實讀者進行交際的階段。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心目中的讀者和真實的閱讀者有很大區別,譯者從選材到選用翻譯方法、策略和語言都有很強的主觀性。成品的譯本不但需要譯者自己反復修改,還需要其他人的修改意見。因為,表層的讀者是社會化了的讀者,這時譯者的翻譯成果必須受到社會接受力(social accept-ability)的檢驗。“所謂‘社會接受力’,指一定時期的文風時尚、社會的約定俗成機制及基本讀者群(接受者)的知識判斷力與審美標準。”翻譯行為必須能接受這些標準和規范的檢驗,否則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就會喪失讀者群。我們從理論上明確了翻譯不是對原作在詞匯、句法、篇章表面意義的簡單轉換,而是需要交流者多方的參與,需要交流的社會性認可。
筆者根據上述分析,認為英文小說中代詞的翻譯,可以分成幾個步驟:首先,按照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在底層第一個階段,即“author”與譯者的交際階段,代詞的翻譯可以按照或者基本按照譯出語的語言或語篇形式來安排譯文,即運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在底層交際的第二階段,譯者要對第一階段的譯文進行修改,修改的原則是站在譯者心目中讀者的位置,按照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進行修改。在表層階段,譯者不但要根據社會讀者對譯本的期望對譯文進行修改,還需要參考其他讀者對譯文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出版社編輯等的修改意見,按照中文的語義、語用和句法規范來選擇語言,安排篇章,即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
三、項目分析及討論
(一)代詞語義、語用和句法分析
英文小說中代詞的翻譯,要想獲得譯人語讀者的社會認可,代詞的翻譯首先要符合漢語代詞的語義和語用習慣,其次要遵循現代漢語句法規范。根據讀者的理解和閱讀習慣,譯文精心選擇中文的相應人稱代詞,進而重新組織句型和篇章,都是無可非議的。通過研究自建的平行語料庫,筆者對《逃離》英文人稱代詞在中文譯本的常見翻譯對等項進行了整理(表3)。可以看出,人稱代詞漢譯的過程中,無論是哪一種人稱代詞都會運用省略和名詞復指的翻譯策略,這是符合現代漢語代詞語用、語義以及句法規范的。因為漢語是語義型語言,代詞的應用與否,不僅決于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數量,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代詞對上下文內容的指示和影響,是服務于漢語句子語言的內容關系和隱含關系的。在不出現指代混亂或影響原作意圖傳達的前提下,小說英文代詞漢譯應當盡量向中文句法結構特點靠攏,即能省略的不贅譯,能用重復名詞指代的不妨從讀者的交際角度,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
通過對本項目研究的中文譯本的檢索,筆者還發現一些在中文里比較“本土化”的人稱代詞,例如:人家,大家、自個兒(“自己”的口語化說法)、大伙兒(“大家”的口語化說法)、還有表示隱名代詞的“某”;還有中文中經常用到的“您”在本譯文中出現的頻率很少,基本上都是以個位數計。
據呂叔湘考證,“人”作“別人”講時,跟“己”相對,“‘人家’等于‘人’或‘別人’。用‘人家’代‘我’,更婉D些,俏皮些。”“大家”可稱代一定范圍內所有的人,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用以指“我們”“你們”或“他們”。還有“自個兒”和“大伙兒”可能和“咱們”類似,都受區域性或方言影響,據呂叔湘考證:“‘咱們’和‘我們’的分別只存在于北方系官話里,南方系官話里沒有‘咱們’,一概用‘我們’。不但這樣,就是在北方系官話里,稍稍讀書的人也往往認為‘咱們’太俗,用‘我們’代替。”
現在很多的翻譯作品中,對人稱代詞的翻譯和應用最大的問題就是比較隨意,筆者認為翻譯之前首先要給原文語言風格定個調,同時給譯文確定相應的風格,不同文體,代詞應用應該前后風格一致。
根據王力先生(1985)的研究,依照漢語習慣,出于禮貌或恭敬的交際目的,在會話里不用人稱代詞,最好用一種身份的名稱來替代。這種身份的名稱,比“您”更有禮貌。當句子里表示施事的名詞和句子里表示受事的名詞相同時,表受事的名詞要用“自己”。“自己”是復指代詞。表3檢索可見,代詞第三人稱后面可以加一些復指代詞如“自己”等,構成同位詞組,表強調或修飾。常居于主位,即復指一句的主語。復指代詞的功用在第三人稱更為明顯。例如:“Oh,”she interrupted herself筆者翻譯成:“哦,”她打斷了她的話。這就有歧義。而李文俊譯成:“哦,”她打斷了自己的話頭。代詞的指代意思就很明確了。指示代詞“這、那”有時在中文句型里表對象,隱含“對于”的意思,常放在抽象名詞“事情”、“事兒”、“問題”等的前面,和英文中的“this、that”位置是不同的。例如:“I can see that.”李文俊譯成:“這我能看出來。”把代詞“這”提到抽象名詞前面,置于中文句首,符合中文句型規范和表達習慣。
(二)敘事視角不同,人稱代詞的選擇不同
根據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可以肯定小說文體的翻譯是一個原作者與譯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傳達原作的內容,還要傳達這種交際的語境。翻譯語境包含很多內容,例如:事件、人物、地點和時間等。筆者重點陳述的是人物的敘事視角問題,這是推動小說語境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小說中人物的更迭會導致小說敘事視角的變化,進而導致語言句子結構的變化,影響篇章的語言結構,如果譯者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譯文的忠實度,甚至曲解原作的創作意圖。因此,翻譯小說時,必須重視敘事視角的判定和轉換。解雨薇、張蓊薈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將敘事視角分為全知視角、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在全知視角敘述中,敘述者采用的是自己處于故事之外,可隨意變換的上帝般的敘述眼光。第一人稱視角特點是將敘事限定在主人公感知范圍之內。最后一種,敘事者一般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來敘事。”
代詞是判斷小說敘述者和敘事視角的重要標志性詞語之一。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代詞在句中的位置及其種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句子結構和敘述者的敘事視角。例如:She watched the road Mrs.Jamieson would havet0 drive by on,her place being half a mile fartheralong the road than Clark and Carla’s.If it was some-body getting ready t0 turn in at their gate it would beslowing down by now.從代詞的應用和上下文語境,我們很容易判斷原作此處采用了全知視角敘述,這樣可以透視主人公卡拉的內心活動。李文俊的譯本:她朝賈米森太太駕車必定會經過的那條路望過去,賈米森太太就住在這條路上她和克拉克的家再進去半英里路的地方。倘若開車的人是準備拐向他們家大門的,車子現在應當減速了。可以看出,李文俊遵循了原作的敘事視角。全知視角的缺點是容易拉大讀者和小說中人物的距離。筆者的譯文:她遠遠地張望著賈米森太太將要駛過的那條道路。從克拉克和卡拉住的地方,沿著那條路再往前走半英里,就是賈米森太太的家了。如果賈米森太太打算來我們家,現在車子也應該慢下來了吧,卡拉心里嘀咕著。筆者的譯文,前半句采用和原作一樣的敘事視角,但后半句,由人稱代詞“我們”可以判斷,筆者的譯文已經從前半句的全知視角轉向了第一人稱敘事,敘述者和小說中主人公卡拉重合了。這種方法,把讀者拉到當時的體驗中,拉近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距離。但筆者的譯文忽略了原文的視角傳遞,在描寫交際翻譯學理論框架的底層交際的第一個層面,沒有傳達原文作者的語境意圖,譯文還有待商榷。
四、結語
本項目通過自建的平行語料庫,統計出英漢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并找出英漢人稱代詞的功能對等項,發現英漢人稱代詞在使用頻率和功能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對等。筆者利用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以代詞的翻譯研究為切入口,從作者、譯者和讀者交際的不同層面,分析和描述譯者在英文小說翻譯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問題,比如沒有注重心目中讀者和真實讀者交際的過程,導致譯文語言受原作語言影響較大,語言僵化,缺乏中國讀者喜聞樂見的生動的漢語表達句型等。
關鍵詞:教學實踐 翻譯 詞語 誤區
對于翻譯標準的討論從來沒有間斷過,翻譯標準和方法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筆者在長期的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中,一直主張“忠實原文,忠實譯入語,忠實讀者”的標準 ,今天以忠實為核心的翻譯標準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做到“忠實”這三方是指譯者深入、透徹理解原文的每一個細節,譯文達到譯入語對特定文體寫作的一般要求,讓讀者覺得自己不是在讀翻譯,而是在讀原作。這一翻譯標準體現了翻譯活動中譯者能動性的作用,譯者能動性的發揮涉及翻譯活動中的詞語、句子、語境、聲調、情感等等方方面面。本文僅討論詞語層面的問題。詞語,是英語初學者最先接觸的、也是最為得心應手的部分,掌握一個單詞對應的幾個中文解釋也非難事,正是這種傳統的學習方法成為我們翻譯道路上的障礙。一詞多義,具體的句子和段落中,多義詞有時會制造陷阱,形成假對應。例如politician一詞,對應詞一般是“政客”,而statesman對應的是“政治家”,初學者經常辨析的兩個詞,而事實上politician一詞也有“政治家”的意思。如That year, in memory of a famous politician, the citizen set up a memorial near the Mediterranean。這句話中簡單地譯為“政客”,公民建立紀念碑來紀念政客,“政客”是貶義詞,邏輯上不太符合,如果不假思索必會鬧出笑話。長期以來的背單詞學習英語模式,造成了慣性思維,看到單詞馬上反應出中文對應詞,簡單的對等無法做到三個“忠實”,而“忠實”原文和譯入語,就不會陷入詞義的誤區,也不會讓目標讀者費解。本文根據筆者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學生的譯文和平時收集的譯文作為例子,簡單地總結幾點。
一、一詞多義,看語境
翻譯的過程也是尋找過程,尋找中英文對等關系。英文和中文語言豐富,一詞多義很普遍,這對尋找對等關系的努力制造重重障礙。對等關系不僅僅是詞義對等,還要考慮語義、語境等功能上對等。這對各種文體至關重要,比如正式場合的翻譯,翻譯不好影響個人及企業形象建立;商務英語的翻譯,翻不好甚至會造成訂單或者生意上的損失。例如facility一詞的義項包括:(pl.)方便,便利,設備,器材,工具,裝置;機構。下面是該詞上述常見義項的例句。
例1:Almost 40% of companies with R&D centers in India have set up a second facility in
China.
原譯文:近40%擁有研發中心的印度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第二座研發設施。
上文提到facility的幾個義項,大部分情況下,facility是指“設備”、“設施”,但譯者沒有對給定的語境進行分析,前面已經提到“companies with R&D centers”即擁有研發中心的公司,在中國建立第二個“設施”,“設施”作為名詞是為某種需要而建立的機構、組織、建筑等,如工程設施、軍事設施。很顯然句子不通順。Facility的其中一個一義項是“機構”。建議修改為:
近40%擁有研發中心的印度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第二座研發機構。
例2:All the port facilities are fully automatic, and the unloading rate of each ship discharger is 2,500 tons per hour.
原譯文:該港口的裝置都是全自動化的,每一臺船舶裝載機的卸貨速度是每小時2,500噸。
“裝置”指機器、儀器和設備中結構復雜并具有某種獨立功用的物件。這里講的是港口的貨物裝載,和船舶裝載機相關的內容。從語境來講,建議修改為:
該港口的裝卸設施都是全自動化的,每一臺船舶裝載機的卸貨速度是每小時2,500噸。
例3:Another vulnerable installation is Diego Garcia, an atoll in the Indian Ocean that serves as a logistics hub for American and British forc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sits a few feet above sea level.
原譯文:另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軍事基地是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 這個印度洋上的環狀珊瑚島是美國和英國駐扎在中東軍隊的物流中心,該島僅高于海平面幾英尺。
關鍵詞:
函數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一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學習是函數學習的起點,也是初中學生學數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在本章的教學過程中起好引導作用非常重要,逐步培養起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進而形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學好函數、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我將自己在本章長期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淺談如下:
一、重視平面直角坐標的教學
平面直角坐標系是學習函數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也是學生對函數的學習初感興趣的一節課。讓學生明確平面上每一個點都與一對有序實數對應,讓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有所感悟,教學中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已知點找坐標,或已知坐標找點的位置。并讓學生找出平面內的點,關于坐標軸和坐標原點的對稱點,并說出對稱點的坐標,進而引導學生小結出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四個象限和坐標軸上的點的坐標特征,以及相互對稱的兩個點的坐標特征。本部分內容不能走馬觀花,舍得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達到熟練、全面,人人掌握的地步。
二、重視概念的教學
本章中心重點概念有三個,分別是函數的概念,一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在函數定義的學習中要讓學生明確:1、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例如X和Y;2、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之對應;3、其中X是自變量,Y是變量,也稱Y是X的函數,如:⑴Y2=X;
讓學生從文字到解析式,再到圖象,深刻理解函數概念,進而了解函數有三種表示方法,分別是解析法、列表法和圖象法,而一次函數是形如Y=KX+b的形式,其中解析式是用自變量的一次整式表示,k、b是常數并且k≠0;反比例函數是形如y=k/x的形式,其中k≠0,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是X≠0或者是形如Y=KX-1的形式。為加深這部分概念的理解,教師必須設計恰當的題型達到目的,例如⑴若Y=(K-3)X|K|-2是關于X的一次函數,求K的值;⑵若函數Y=(m2+m)Xm2-m-3是反比例函數,求其解析式。
三、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普遍存在懶惰情緒,不愛動手,不愛動腦,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動起來,給他們機會和時間去做,去動手,講得再好,說得再清楚,學生過不了手,變不成自己的能力,我們的教學也是徒勞,因此,在本章的教學中,畫圖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不能怕麻煩,必須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通過列表、描點、連線三個步驟準確畫出不同函數關系式所對應的不同圖象,例如⑴畫出Y=X2的圖象;⑵畫出Y=2X的圖象;⑶畫出函數Y=-6/X的圖象;通過動手畫圖發現⑴的圖象是一條拋物線;⑵的圖象是一條直線;⑶的圖象是雙曲線。讓學生在動手畫出函數圖象的同時真切體會到不同的函數有不同的圖象,感受到“數形結合”的心路歷程,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不應該告訴學生那個知識是什么,而應該教會學生怎樣自主地探索知識,以達到逐步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這部分畫圖的訓練,再來探索一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時,學生自信了,動手也積極了,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課堂,同學們畫出圖象后,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肯定一些同學的看法,這樣大大增加了同學的探索積極性,每個同學都變得敢想、敢說。經過足夠時間的討論、探索,最后老師再作小結。
四、重視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
函數是中考的必考知識點,試題形式多樣,幾乎包括了初中所有的數學思想,全面考查同學們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函數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要不斷參透數學思想,教會同學們分析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另外,“轉化思想”的訓練也尤為重要,可以把數量問題轉化為圖形問題進行解決,或把求點的坐標轉化為求線段的長,求兩個函數的交點坐標轉化為解方程組來解決,或利用函數圖像直接說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組的解集等問題。
一、對本節課的認識及設計思路
一次函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學生對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系、函數的認識基礎上的,同時也為學習一次函數的性質、反比例函數及二次函數奠定了基礎。根據學習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概念,難點是根據題意寫出一次函數的表達式。
由于學生對一次函數的概念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兩個情境,其中教科書上安排的情境2――關于汽車的耗油量問題由于難度較大,我將它后移至本節課的后期處理。
教學情境1:某彈簧的自然長度為3厘米,在彈性限度內,所掛物體的質量x每增加1千克、彈簧長度y增加0.5厘米。
(1)計算所掛物體的質量分別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時彈簧的長度,并填入下表:
(2)你能寫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嗎?
通過創設這個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一次函數;然后我自主創設了有關宜萬鐵路的第2個情境:
教學情境2:背景資料:宜萬鐵路全長377公里,總投資近290億元人民幣,每公里造價已超7000萬元人民幣,創造了中國鐵路平均造價之最。宜(昌)萬(州)鐵路全長377公里,2010年11月19日宜萬鐵路迎來了首趟試運行客運列車。列車從宜昌出發,以108千米/時的平均速度駛向萬州。設x(時)表示火車行駛的時間。若y(千米)表示火車與萬州的距離,寫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
情境2的創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好地了解宜昌,熱愛宜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兩個情境,得出兩個關系式,讓學生觀察、討論、交流式子的共同點,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得出y=kx+b,進而概括出一次函數的概念。然后把情境2變形:在前面的情境2中:如果題目的條件不變,把問題改為:(1)若y(千米)表示火車與宜昌的距離,寫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2)y=108x是一次函數嗎?它與前面的一次函數有什么不同?
通過上面的變式題得出一個正比例函數的關系式,由學生自己歸納正比例函數的概念。由于正比例函數是特殊的一次函數,因此在得出一次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再通過一個特例,當b=0時,得出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將正比例函數納入到一次函數的研究中去。這樣,打破了傳統教材先研究正比例函數,再研究一次函數的順序,讓學生從整體上認知一次函數。
在例題教學中,由于例1比較基礎,采用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通過集體評價的方式完成,并引導學生歸納列函數關系式的一般步驟。在此基礎上展示例2,由于例2難度較大,主要由教師引導完成。通過例2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在最后的當堂檢測中,我設計了兩道題,其中第二道題是書本上的引例,此題由于難度較大,我增設了一個過渡性問題“汽車行x千米,它的耗油量y的關系式怎樣表示?”,再解決教材上的問題“油箱中的剩余油量z的關系式怎樣表示?”,問題由淺入深,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二、對本節課的反思及教學體會
1.要明確“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相結合,兼顧統一,形成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落實“四基”的過程中,應打破傳統的“滿堂灌”和死記硬背的傳授和獲取知識、技能的方式,要讓學生在師生互動和主動參與、體驗、實踐活動中逐步落實“四基”。
2.要正確處理“繼承”與“揚棄”的關系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不能過于形式化、機械化。新課改并沒有完全否定傳統教學的講解,而是更強調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明確活動的目的,使課堂活動有層次,并因勢利導。
3.要處理好教科書與其他教學資源的關系
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至高無上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靈活調整教學順序和整合教學資源,采用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體驗蘊含在知識背后的方法與過程,在獲取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情感和態度方面的陶冶。
4.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個性發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