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商隱無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唐代無題詩因為李商隱的作品成為一種詩歌的類名,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都以男女之情作為主要題材,以《無題》命名的有十幾首,借題類詩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陸次云在《晚唐詩善鳴集》中評論《無題》(相見時難)(以下簡稱《相見》)“詩中比意從漢魏樂府中得來,遂為《無題》諸篇之冠”。
根據王兆鵬著《唐詩排行榜》可知,李商隱《相見》排第60名,他說“這首《無題》詩在古代選本僅入選2種,比入選5次的《錦瑟》更少,但在現當代驟增至24種,比入選17詞的《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學史上對這首詩幾乎是全篇引用,作為《無題》詩的代表作來介紹。”本文將詳細地介紹、分析《相見》這首詩歌的接受史情況。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韋莊《又玄集》是今見唐詩選本中最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共選錄4首。韋莊的選詩態度是“管中窺豹,但取一斑”。選集中沒有關于李商隱詩歌的具體言論,他潛意識認為《碧城?十二曲欄干》是李商隱的代表。五代蜀韋觳《才調集》是選錄唐人詩的重要總集,共選錄李商隱詩40首,入選詩歌大多屬于色彩秾麗之作。
這兩個選本都沒有選錄《相見》,選錄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欄干》《鏡檻》《曉起》《碧城三首》《銀河吹笙》《促漏》,可是這幾首作品并沒有入選唐詩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選本選李商隱無題詩的選集有《文苑英華》《唐百家詩選》《萬首唐人絕句》《千家詩》《三體唐詩》《詩林廣紀》《唐詩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總篇數為299,選錄無題詩總篇數為22,其中,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選收李商隱137首詩歌,無題詩5首,并沒有涉及《相見》,宋周弼《三體唐詩》12首李詩和宋蔡正孫《詩林廣紀》8首李詩分別都只有1首《錦瑟》入選,直至金元時期才在選本中出現《相見》這首詩歌。其中金代元好問《唐詩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選錄了《相見》,《相見》占選錄李商隱無題詩的總篇數的9%,此時僅落后于《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華》作為較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一部重要總集,雖然選錄李商隱詩歌52首之多,為歷來選詩之冠,但仍沒有選錄《相見》。不過它“主要從詠物的分類著眼的,尚未從詩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李商隱詩作的意義”。可見對于《相見》這類的無題詩并不屬意。
宋初詩壇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詩歌為主,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派,極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隱的詩歌,同時,統治階級極力推崇歌功贊美的詩風。楊億對李商隱的評述在李商隱接受史上有重要意義,但是其未具體評價《相見》一詩。李商隱的詩歌雖然逐漸引起關注,但是像《相見》這種詩意晦澀的無題詩并沒有引起當時文人的重視。南宋葛立方曰:“……李義山《無題》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體為俚語小調,傳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韻語陽秋》)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各家選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選本共有20種,選錄李商隱詩歌篇數2265,無題詩總篇數164,所選無題詩占李詩歌總數的比例為7%。其中有5本選錄《相見》,分別是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兩百卷》、明陸時雍《唐詩鏡》、清高士奇《唐詩掞藻》、清杳立弘、凌紹干《晚唐詩鈔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相見》占無題詩總篇數的3%,占李詩歌篇數的0.2%。共有8首詩歌(《嫦娥》、《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颯颯》、《來是》)的收錄情況比《相見》好,另有3首(《八歲》、《白道》、《鳳尾》)收錄數和它并列。
明朝對《相見》詩歌開始有比較詳細的賞析,主要有謝榛、陸時雍為代表的反對派,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門左道。謝榛評價“措辭流麗,酷似六朝”,陸時雍說:“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詩鏡》)還有吳喬為代表的將其歸為政治詩來理解。
清初錢謙益、朱鶴齡的闡釋是李商隱無題詩是清代闡釋史的開端,同時也揭開了《無題》接受闡釋的序幕。在清代,人們對于《相見》的理解一般有四種理解:
一是以張采田為代表,認為《相見》影射詩人與令狐絢的私人關系的“干謁令狐說”, 張采田曰:“此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作。‘春蠶’二句,即諺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意。結言此去京師,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確系是時作,觀起結自悟。”(《會箋》)汪辟疆曰:“此當為大中五年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詩也。欲絕而不忍遂絕,中懷悲苦,故以掩抑之詞出之。然詩意固自類然也。……史所以稱屢啟陳情,此當其時所作。詞苦而意婉,百誦不厭。”
二是以趙臣瑗、朱鶴齡為代表。認為《相見》寫男女之情,清人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曰:“泛讀首句,疑是未別時語;及玩通首,皆是別后追思語。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別時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緣相見之時難也。”又曰:“(‘春蠶’二句)鏤心刻骨之言。”朱鶴齡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義山詩集補注》)
三是以姚培謙、章炳麟為代表,認為《相見》寄托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與個人身世之慨。姚培謙曰:“人情易合者必易離,惟相見難,則別亦難,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詩,似寄情男女,而世間君臣朋友之間,若無此意,便泛泛與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東風’指綯,言綯不為主持,而王、鄭之交好皆凋落殆盡也。然予則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慮年華易老,不堪蹉跎,世態炎涼,甚難消受。蓬山在望,青鳥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時乎?通體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為代表,認為《相見》寫李商隱希望被朝中引薦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曰:“……首言難得見,易得別,別后不得再見,所以別亦難耳。次句措詞魅極,百花殘,花事已過也。絲,思也,三四謂心不能已。五恐失時,六見寂寥。結則欲托信再探之。青鳥王母之使,殆當路之用人於?蓬山無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為當路。”程夢星曰:“此詩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屬之無題也。起句言繾綣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難已于仕進,五、六言狀亦覺其可憐。七、八望其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學者都認為《相見》是一首感懷時事的寄托之詩,而寄托說也成了清代學者解讀此詩的萬能鑰匙,這里對于這首詩歌表達的是男女之情還是寄托之說不做詳細的討論,只是借用這些學者的觀點表達明清時期對于《相見》這首詩歌,大家已經開始普遍的討論、接受。
四、近現代
在近代和當代初期,對于《相見》的討論很少,但是在當代,《相見》幾乎成為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尤其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為眾多人所知曉。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輸入“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即出現1986至2012年間共76篇論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間,每年關于《相見》的論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間,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9篇之多。對于當代《相見》詩歌被人們廣泛接受地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誤讀成就經典。當代人喜好把“教師”比作紅燭和春蠶,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誤讀為贊美老師敬業、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詩句在很多贊美老師的場合被引用,無形中起到了傳播《相見》詩的作用。
第二,教材選編成為范本。各地中學生語文教材的古詩部分都選錄了《相見》這首詩歌,在基礎教育覆蓋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學生上語文課都學習過這首詩歌,因此,《相見》被中學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結果。
第三,詩句迎合當代流行歌曲風格。當代流行歌曲的主題多為愛情,部分歌詞內容具有中國古詩詞風格,香港歌手徐小鳳曾以《別亦難》這首歌作為專輯名,且演唱過以《相見》詩歌為歌詞的歌曲《別亦難》,這也無形之中對《相見》詩歌進行了另類宣傳。
以上就是對于李商隱《相見》詩歌的接受史情況一個簡單地梳理,本文并沒有詳細把每一處對《相見》有收錄、評價內容的情況展開論述,但是從這條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從晚唐直至今天,每一個時代的人對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時代的原因,這首詩歌的價值在不斷的被挖掘。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中華書局,2004
[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M].中華書局,1980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中華書局,2002
[4]童明輝.李商隱《無題詩》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學,2005
關鍵詞:李商隱 無題詩 用典 內容特點 藝術特色
所謂典故,一般辭書的解釋是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歷來有出處的詞語,分為語典、事典及語事混合典三種。用典若能從典故原有的內容中發現新意,則為佳作。李商隱的無題詩,用典繁多而且生僻晦澀,用無題的方式完全擺脫了題目對讀者的束縛,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感受力和聯想力,通過自己的體驗去尋找解答,從而獲得審美享受。
一.李商隱無題詩所用典故類型
根據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中對無題詩的界定,本文著重對其所說的14首無題詩中的以下11首詩中的典故進行探究:無題(八歲偷照鏡)、無題(近知名阿侯)、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無題(含情春晚)、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無題(聞道閶門萼綠華)、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其用典分為神仙道教、男女愛情、閨房器物三種類型。神仙道教的為紫府、瑤臺、蓬山、青鳥、劉郎、閶門、萼綠華、巫山神女;男女愛情的有宓妃留枕、賈氏窺簾、嫁不售、清溪小姑、吳王苑內花、西南待好風等;描繪閨房器物與女子居處環境的為鏡中鸞、釵上燕、芙蓉做裙釵等。
二.李商隱無題詩中大量典故所傳達的情思氛圍與人生機遇之感
神仙道教類典故使詩歌主題指向于求仙,閨房器物典故與女子服飾居處環境等將主題引向,男女戀情的典故將主題引向愛情,而作者又往往在一首詩中,同時使用這三類典故,就使得詩歌主題復雜多義,曖昧不明,同時,這三類典故自身的情思氛圍也帶有迷茫、朦朧的特點。神仙道教類典故賦予了無題詩迷幻、神異、朦朧的感彩。因為遠離了現實生活,所以不容易指實為具體的人和事,與現實題材和主題思想有疏離感。紫府、瑤臺均為仙人所居之處,蓬山是指海上的仙山,青鳥為西王母的使者,這些事物均非現實生活中的常人所能見到或遇到的,因此給人一種迷幻、朦朧的感覺,故而使這些詩歌傳達的情思更加飄渺難尋。閨房是隱秘的場所,外人不易窺探,因此這一類典故意象和形象帶有一定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寓意曖昧、香艷,同樣與現實生活有距離。但是因為其感情基調、人物以及故事結構并不相同,加上與前兩種典故往往交叉使用,所以進一步使主題朦朧多義,復雜難求。
李商隱無題詩所構筑的象征世界,飽含著詩人對社會、對人生特別是個體生命的體驗。有象征自己不幸遭遇的,如《無題》“八歲偷照鏡”,詩人以一個女子的不幸象征自己的不幸,盡管他“五年誦經書,七年弄筆硯”,十六歲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但是,九歲喪父,“浙水東西,半紀漂泊……,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自己又怎么不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呢?從這首詩歌中,詩人還有一種無所依傍的惆悵。以男女之情象征賓主遇合。在李商隱的一生中,令狐楚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想起當年和令狐楚的那種關系,李商隱非常痛苦,然而,時光不會倒流,在夢想破滅之后,只能借助詩歌來表白自己,如《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那個歡樂的場面不正是往昔那段美好生活的象征嗎?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不正是賓主遇合的象征嗎?
三.李商隱無題詩的歷史回響
“詩家總愛西昆好,總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李商隱的“無題詩”仍是一個待解之謎,一個充滿了美和神秘的謎。詩人自謂:“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通過解讀,我們更好地體會出李商隱以“無題詩”為代表的愛情詩,取得的極高的藝術成就,以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2.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整合信用卡辦卡流程,明確規定信用卡申請表填寫、審核等相關要求,剔除不必要的信用卡業務處理流程,縮短客戶申請處理時間,提高信用卡業務處理效率和質量。
2.增加領取信用卡網點
現階段,我國銀行機構下僅有支行營業室和二級支行具有辦理和發放信用卡的權限,普通的物理網點不具備信用卡辦理和發放權限。隨著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發展,越來越多的客戶在網上申請辦理信用卡,而現實中能夠領取的信用卡的網點較少,不僅給予銀行機構支行營業室和二級支行帶來了巨大的工作負擔,而且還造成諸多客戶不能夠及時獲取到信用卡。因此需要銀行機構增加領取信用卡網點,取消普通物理網點的發卡限制,賦予普通物理網點發放信用卡的權限,以此滿足客戶的需求。
3.開通前臺操作人員的崗位權限操作設置
根據相關辦卡規定,信用卡辦理人員需借助客服電話交易實現對申請人的審批查詢,同時,要求部分客戶提供三月以上工資明細打印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前臺操作人員查詢申請人工作信息時,往往會出現“崗位權限無應對記錄”,此時需要信用卡辦理人員從其他渠道獲取這一信息。若銀行機構能夠開通前臺操作人員的崗位權限操作設置,將能夠使前臺操作人員直接獲取申請人工作信息,從而大大提升了前臺操作人員的前臺營銷效率。
4.設置信用卡“綠色通道”
在相關規定的允許范圍內,銀行機構可在營業網點設置信用卡領用專柜,對特殊人群提供信用卡領用、啟用服務。
5.落實好后營銷工作
銀行機構可通過短信、電話或電子郵件等形式提示那些已申請成功但長時間未領取卡的客戶前來領卡,并指導客戶將信用卡激活,防止銀行機構內部出現過多的睡眠卡。
6.簡化相關業務流程
簡化相關業務流程,減輕網點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一方面,客戶申請辦理信用卡時必須提供工資賬戶,待該賬戶審核無誤后需要將信用卡與賬戶進行綁定,如果工資賬戶不能夠及時綁定信用卡,系統將在客戶領卡啟用時標記出“未綁定還款賬戶,無法啟用”的提示;另一方面,為防止客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及時償還債務現象的發生,需要將工資賬戶中設定“自動還款”和“逾期自動還款”業務,即當到還款日時,工資賬戶中的金額將自動打入信用卡中,以規避因忘還款而影響到客戶的信譽,以此將能夠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客戶的基本權益和信譽。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管理;效益
引 言
作為金融業主體的商業銀行,承擔著專門經營貨幣商品的特殊職責,因此決定其財務管理需要有著明顯的行業特色。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是提升銀行競爭力的核心范疇。在資產安全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以“股東財富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為宗旨,為確保此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優化現行財務運行機制,努力完善財務管理體制,以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自我國銀行業邁入商業化改革進程以來,其內部財務管理在一系列改革探索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良性變化。但由于受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以及傳統銀行模式的制約,現有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仍然還沒有擺脫傳統財務管理的束縛,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使其盡快適應現代金融企業市場競爭的需求,已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 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的發展歷程
財務管理始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于l9世紀末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而形成,它的產生及發展始終與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等層面的內容密切相關。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財務管理的目標、職能以及重點內容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的發展歷程主要包括:
(1)二十世紀前半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管理重點置于企業外部的籌措資金策略上,使得內部財務管理活動具有較大程度的隨意性及不規范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幸存的企業發現若僅僅重視籌措資金和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而不重視資金的使用效果,將導致經營管理以失敗告終。因此,財務的內部控制開始被重視,財務監督和控制開始得到逐步增強。
(2)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商業銀行的迅速崛起以及計算機的普及應用,日益增多的數學模型被應用于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從在財務決策受到重視的基礎上,財務管理的研究重點已完全由資產負債表右方的股東權益分析和負債轉移至左方的資產分析。
二、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的特征
商業銀行財務管理作為嚴謹的體系,追求和服務于整體企業的價值最大化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經營風險,并具有自身的經營特征:(1)現代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制所實行的是“雙線負責制”和“垂直管理”兩種財務管理體制,具體措施主要包括規范商業銀行的財務行為、協調商業銀行與各方面財務關系之間的制度;(2)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全球范圍的風險管理理念方法實施,財務風險管理應該進行相應的擴展。因此,現代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的范圍應該涉及資產負債表內及表外的各方面業務。同時,財務管理技術手段、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必須具有特色性;(3)財務管理中無時不刻不滲透著“風險”元素,必須以風險管理為經營重點。商業銀行主要從事的是貨幣和信用經營的金融行業,在經營過程中將面臨著流動風險、操作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等各式各樣的風險因素。由于這部分主要風險的大范圍存在,使得現代商業銀行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于其內部的風險管理水平上。
三、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財務管理目標定位不明確
目前,部分銀行將效益片面地理解為利潤,財務管理僅注重眼前利潤的實現情況,偏重于銀行各項經營活動結果的財務反映,而忽略對于追求長遠價值的重視。財務管理目標的選定要求財務管理完成資金籌措、使用以及營運等相關的財務決策。現代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在西方的財務理論中,財務最大化的目標在與股東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還必須兼顧包括政府、債券者、消費者以及雇員等各集團的財務目標。倘若銀行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過程相分離,全局的宏觀效益觀念并沒有實現與單項業務微觀效益觀念的有機結合,那么將會導致財務管理目標的定位不明確,最終導致企業的效益受損。
(二) 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人員多數缺乏有效的高層次專業培訓,缺乏相對獨立的財務管理能力及創新思維,在專業技能及專業素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大部分精力還必須陷于日常事務的操作與管理過程中,使得財務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難以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新形勢中所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進一步預示著國商業銀行急待培訓出重管理、高素質、善開拓以及公正務實的財務管理隊伍。
(三) 傳統財務管理體制“分級核算”存在局限性
由于我國銀行長期以來奉行“分級核算”的理念,財務管理權力較為分散,導致總行、分行形成不同層面的財務主體,尚未形成全行統一集中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從當前的商業銀行運行機制來看,銀行所實行的是自負盈虧的財務管理體制,這決定著各級部門之間的經濟責任及利益關系屬于利潤分配關系,將導致上級行的戰略意圖至下級行執行時均具有一定困難度,最終影響全局的利益。
四、建立和完善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體系的對策
(一)“股東財富最大化”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
隨著現代商業銀行治理的進一步完善,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將逐漸演變為財務目標。“以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工作的目標,具有可行性。此目標在堅持銀行運作產權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著各出資者的合法利益,它將銀行的財務管理活動與經營管理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及時有效地解釋商業銀行在穩健經營之中追求利潤的管理要求。使得整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活動建立于現實可信的基礎之上。
(二) 增強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現行財務管理最為現代企業管理學、系統學、行為科學以及預測決策學、會計學等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涵蓋著成本會計及管理會計的部分領域。為適應當前新形勢的具體需求,必須從抓好人才準入環節入手,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財務管理隊伍。在根據人民銀行對金融從業人員資格認證的前提下,嚴格選拔具豐富實際經驗、良好職業道德以及深厚專業底蘊的人才,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度,強大商業銀行財務管理隊伍。
(三)強化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體制
成本控制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主要包括:應該是對包括經營管理費用、籌資成本、稅費支出、準備金支出、補償性支出以及營業外支出等成本的全過程、全方位及全員管理與控制;明確成本控制責任,從建立和完善責任會計管理入手;提升成本意識,提高成本核算質量,加強成本核算規范化建設;加強管理成本的控制,采用分部門核算等科學而有效的辦法;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增加核算準確性,加強機構經營成本控制;建立獎罰制度,完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嚴格執行對大宗物品的政府采購辦法等。
【關鍵詞】商業銀行;負債業務;存款管理
隨著1998年中央銀行取消貸款限額,由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國有商業銀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局面基本實現。然而,我國國有專業銀行要完成向商業銀行的轉變,實現規范的資產負債管理,因銀行的資產業務資金來源于銀行的負債業務,因此負債業務的管理在商業銀行的管理當中應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在我國國內的商業銀行中由于諸多的原因,并沒有形成負債業務十分有效的管理體制。
一、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的性質與構成
商業銀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潤為經營目標,以多種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為經營對象,為客戶提供多功能、綜合的金融企業。商業銀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潤為經營目標,而負債業務發生的成本與相關費用便形成了商業銀行的開展資產業務的成本,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最大利潤的目標。
(一)負債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
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首先表現為“借入者的集中”,即通過負債業務廣泛地籌集資金,然后才可能成為“貸出者的集中”,即通過資產業務有效地運用資金。
(二)商業銀行負債的規模和結構決定其資產的規模和結構
負債的規模決定著資產的規模。依法經營的商業銀行負債規模越大,標志著資金實力越強,資金運用規模越大;反之,負債規模小的商業銀行其資金運用必然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負債的結構可以包括期限結構、成本結構、幣種結構等方面。
(三)負債是商業銀行滿足流動性需要的重要手段
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是商業銀行追求的目標。在三個目標中,流動性目標是前提,只有實現了流動性目標,才有可能進一步實現安全性目標和效益性目標。如果流動性目標難以實現,則商業銀行難以生存下來。
二、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構成
商業銀行負債的構成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考察。如果從負債的內容來看,可分為各項存款、各種借款及其他負債。如果按負債流動性標準來分類,則可分為流動負債、應付債券和其他長期負債等。
(一)按負債的內容分類
商業銀行負債的構成,若按負債的內容分類,通常分為各項存款、各種借款及其他負債。
負債中的各項存款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為財政性存款和一般性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單位存款和個人存款等。
商業銀行的各種借款主要包括同業借款、中央銀行借款、回購協議等。而向中央銀行借款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再貼現,二是再貸款。回購協議是商業銀行在出售證券等金融資產時簽訂協議,商定在未來某日以某一價格購回其金融資產,以獲得可用資金的方式。此外,商業銀行的負債除上述各項存款及各種借款以外,還有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發行金融債券、結算占用他人資金等。
(二)按負債的流動性分類
商業銀行的負債按其流動性,可分為流動負債、應付債券和其他長期負債等。
流動負債是指商業銀行將在1年(含1年)內償還的債務。商業銀行發行債券應當按照實際發行的價格總額,作負債處理,記入應付債券,這便形成了商業銀行的應付債券。商業銀行的其他長期負債,主要包括長期存款、長期借款和長期應付款等。長期應付款是商業銀行除長期借款、長期存款和應付債券以外的其他各種長期應付款項
三、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法規不健全
商業銀行對負債的發行等行為對商業銀行的運營效益影響巨大,這一系列的行為涉及到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問題,而發行程序中對發行成本、收費、價格方面容易引起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權益糾紛,目前對這方面的法律法規規范尚不健全。
(二)吸收存款成本過高
造成銀行存款成本過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銀行業組織存款的渠道比較單一,大多靠網點來增加籌資,是被動型的等客上門吸收,缺少從整個地區和銀行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也較少從網點效益來精心打造精品網點;第二,國有商業銀行的網點規模過大,但基礎太差,網點人員過多,業務單一,一崗多功能綜合辦理業務的網點還很少,勞動力組合不合理,造成工資費用支出大而效益產出小。
(三)市場營銷機制不夠健全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滿足客戶,創造市場。由于多年來處于賣方市場和專業壟斷,國有商業銀行并沒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營銷戰略:首先,目標市場尚未確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批發業務上面把目光集中盯在大客戶、大行業上面,同時全方位鋪開個人金融業務,基本實施無差異營銷策略,不利于形成品牌優勢。其次,客戶管理體系尚示建立。包括完善的客戶信息系統、科學的客戶信息定性定量分析模型、健全的客戶經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客戶資源挖掘不深。然后,營銷手段較為落后,表現為分銷渠道狹窄、促銷手段單一、營銷策略尚不成熟等,對于價格需求彈性、營銷對優質客戶的行為導向等并未多作考慮。
四、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體制構建
短期來看,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仍將繼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負債業務管理可從以下角度來完善:
(一)加強負債業務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設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尚未完全健全,為新興業務或品種提供良好的起步環境非常重要,這需要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共同協調,根據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規劃和要求進一步研究分析,修改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和操作規程,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效率。
(二)依據存款量標準制定員工考核機制
存款成本過高無法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效率。因此,可以通過指定科學的存款量界定標準,形成吸收與投入的合理性。同時,科學地組織資金結構,最大限度地使資金產生效益。并且,可以通過改善業務單一的現狀,對網點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形成合理的勞動力組合,降低由于工資費用而引起的存款成本。
(三)通過客戶管理體系的構建完善市場營銷機制
由于產品無法滿足所有客戶的需要,故而可以建立客戶管理體系,了解客戶信息,明白客戶各種需求,確立市場目標,通過各種吸引客戶的促銷手段,完善的營銷策略來獲得客戶,提高資產負債的效益率,才能把經濟資源變成財富,達到由市場盈利到競爭盈利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章彰.解讀巴塞爾新資本協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2]俞喬.商業銀行管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曹清山,鄒玉霞,王勁松.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策略和模型設計[J].金融論壇,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