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說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說課的類型
說課的類型一般分為研討性說課、示范性說課、評價性說課、檢查性說課和多媒體整合性說課。
1 研討性說課。研討性說課指的是對說課本身進行探索性研討類型的說課。這種說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進說課中的存在問題,幫助教師進一步認識和掌握說課的規律及方法,以期不斷提高說課的水平和質量。此種類型的說課,一般可按下列程序進行:確定該次說課所要研討解決的主要課題(如怎樣說教材、怎樣說學法等)――選擇統一的教材――指定專人或有關人員各自寫出說課講稿――由指定的對象說課或各人各自進行說課――剖析、討論,最后總結。研討性說課的三個注意點:首先,研討的目的必須明確。要研討哪些問題,解決哪些薄弱環節,不但活動的組織者要清楚,而且全體參與者都應明確。其次,討論的組織必須嚴密,并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討論要圍繞研討的中心議題來展開,分清主次,不要貪大求全求多。最后,要調動全員參與,防止組織者、說課者忙得團團轉,其他人卻似乎置身事外,作壁上觀。討論中,更應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即或有意見分歧,也要允許互相爭論,允許保留,讓實踐去檢驗,并通過實踐去求得統一,切不可長官意志,主觀武斷,搞“一言堂”,挫傷大家的積極性
2 示范性說課。示范性說課是指起示范、指導作用,供大家學習的說課。其目的是推廣說課經驗,給聽說課的教師提供學習、借鑒的范例,使他們能學到較為規范的說課方法,從而提高說課水平,推動整個說課活動的健康發展。此類說課,通常的程序是:先由說課水平相對較高的一個或若干個教師在準備好說課講稿的基礎上,示范說課,再由聽說課者談聽的感受、認識和收獲。該類說課活動效果好壞的關鍵:一是說課本身必須是規范的或較為規范的。二是總結要畫龍點睛,提綱挈領,抓住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能切實給人以啟發和鼓勵。
3 評價性說課。評價性的說課指的是以評價教師說課的水平,比較說課優劣為主要目的的說課,也叫評比性說課、競賽性說課。開展此類說課,能有效地促進教師鉆研教材,學習教學理論,精益求精地掌握說課的方法,調動教師說課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說課的水平。評價性說課的一般程序:一是要確定說課的對象、說課的規則和說課評價的標準,通過抽簽或指定的方式確定教材,同時組成說課的評委會。二是說課教師在規定時間內熟悉教材,寫出說課提綱或說課講稿,做好說課的準備。三是說課教師按照有關規定,面對評委說課,評委做好說課的記錄。四是評委依據原定的說課標準給每位說課者分別打分或采用其他辦法評出優劣等次。
4 檢查性說課。檢查性說課是指為了解、檢查說課者說課水平和教學能力等業務素質而安排的說課。聽說課者,一般是教育行政領導、教育科研人員和專家學者等。說課的程序大致是先由聽說課的一方指定說課的教材,規定說課的時間及提出說課的其他一些要求,然后說課者按照要求進行準備,再說課,最后由聽課者做出結論,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和存在問題及以后需要改進的方面。
5 多媒體整合性說課。多媒體與學科整合的說課主要是向大家展示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上課時所用的信息技術元素,如,圖片、聲音、視頻、flash(動漫)、白板、網站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闡述在上課時是如何將這些內容與教材結合起來,分析這樣的結合對教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并且探討這樣的結合為何會有效、如何將更為有效。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應該與普通的說課有所區別,除了平常說課需要的內容外,整合性說課的重點是在說課時突出整合的目的、整合的過程以及整合的優點。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所選的內容是有必要整合的,也是有整合可能性的材料。
二、說課的一般流程
說課一般包括: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教學方法(策略、模式),教學流程,教學評價與反饋,教學資源整合與利用。
1 教材分析與處理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材的概念也得以拓展,教材不僅僅指紙質的書面教材,還應包括電子教材(光盤資料或網絡資源)。教材分析與處理,就是說明本課教學內容在這本(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說出本課的知識結構、特點以及與學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學情分析進行教材重組、加工和補充。
案例:高一政治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從教材體系看,本框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后面的社會保障、國民收入分配及消費等知識有內在聯系。其次,由于現實生活中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2011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因而本框題也是我們應關注的時政熱點。
(2)學情分析。因為是復習課,所以內容要系統化,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但考慮到該框理論性較強,而且平行班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加上個別學生對國家的分配制度與一些社會現象存在誤解,所以在授課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使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
(3)教材重組、加工和補充。重組:這一框題共講了兩個問題:我國分配制度的內容及確立的依據。講分配就必然涉及到分配的公平性問題。而關于公平與效率的問題,教材在第三課講國家宏觀調控時才涉及到,我把這兩部分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使分配制度的知識體系更完整。
加工:公平與效率的問題在課改后高一新課程中是單獨作為一框題來講的,內容較多,所以提取其中與高考相關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作為重點內容講解,在授課時間上也進行了重新分配。
補充:考慮到教材的滯后性,關于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內容沒有跟上目前的國家政策,因此補充了十七大報告中的一些新提法。
2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師在分析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要說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教學目標的確定還必須切合學生的實際,即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年齡特征以及認知結構,合理地確定本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重點說明目標確定依據。
3 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說課的重點放在重點、難點放在確立的依據上: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體系;能起到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的重點;難點則是因生
而異、因校而異的。
4 教學方法(策略、模式)
教學方法應該包含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融合,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教法和學法在新課程理念下是有機融合不可分割的。教法是指教師為實現某個具體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以及為此而選用的教具。教法的選擇是在分析教材、學生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在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指導下,根據具體教學目標的要求分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學法是指學生為達到某個具體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以及為此而選用的學具。學法的選擇也是在分析教材、學生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在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指導下,根據具體教學目標的要求分別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但是學法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年齡特點、認知結構特點、學科知識水平、能力結構特征、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等因素,以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 教學流程
“說教學流程”應該是“說設計”,說明教學過程設計。就是要把整個教學過程的總體安排,即時間分配和教學建議等介紹給大家,其中包括新課的引入、新課的展開、練習的設計、小結如何安排、作業如何布置、板書如何設計等。并且要說明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說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如何安排并有機結合的,說明教學過程的構想與整體分析;說明本課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用具來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突破本課教學難點以及如何實現各項教學目標,并闡明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如何落實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技能練習,如何根據學生的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年齡特點、認知結構特點、學科知識水平、能力結構特征、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等,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6 教學評價與反饋
除評價教學效果,(反饋)評價的內容還包括提問、課堂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等內容。教師的引導問題的設置及練習要有針對性、系統性。要針對重點、難點處理知識的內在聯系,具有可操作性。
7 教學資源整合與利用
教學資源包括課程資源、課程以外的輔助資源,如,文字類、音頻類、視頻類、網絡資源、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說課時要說明教學設計中怎樣恰到好處地整合了這些資源達到和課程有機結合的。
關鍵詞:說課;電類說課;高手
2010年,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創新杯”電類專業基礎課說課比賽,一路走來,感覺非常艱辛,說課課件和說課稿一改再改。實踐證明,說課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我投身教學研究、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這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和造就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說課終究是一種特殊的教研形式,由于不同地點、不同時限、不同聽課對象以及不同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給說課者帶來比講一節課更大的難度,使得有些老師在實際說課時說不透徹、說不“出彩”,說不出新意,甚至于說出很多問題。
那么,如何把握說課呢?如何成為一個說課高手呢?經歷過這次全國說課大賽,我認為,說課不同于教學,要說好課必須要:“透”“活”“新”“眼”。
一、“透”
中國優秀教師周繼茹說過:說課,要求對教材的理解要具體、細密、完善。對教材的吸收、消化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層次,而是要“透”。“透”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入木三分。我認為,說課前要吃透教材有三大目的。
(1)幫助老師理清教學思路。假如你在說課前,對教材也許是一知半解,也許是囫圇吞棗,有些蒙混過關的敷衍,自然聽課者也就多了煩躁,多了疲憊,少了參與,少了效果,這就意味著你的說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說課前首先要下足工夫研究教材。比如,此次全國說課大賽,我的課題是《三極管的電流分配與放大作用》,我吃透教材后,將教學內容的主線確定為6重門:走近三極管——了解三極管——連接三極管——測量三極管——理解三極管——適用三極管。
(2)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大多數教材的目錄是編者按知識的結構來排列的,里面滲入了編者自己的思路,但不是所有的教材內容排列都適合學生,所以我們吃透教材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能因材施教。比如陳雅萍主編的《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里的第二章第六節《電能與電功率》,編者將電能表放在電能與電功率等知識概念的后面,先講復雜的理論知識,再講電能表,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但是,根據職高學生的自身特點和認知水平,如果能先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讓學生讀電能表的銘牌數據,能讀出的給予表揚和激勵,不認識的電能與電功率知識導入新課,則既貼合實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意義地學習。
(3)說“準”教學內容,不能出現科學性問題。吃透教材,就是說“準”教學內容,不能出現科學性問題。例如講到《三極管的電流分配與放大作用》時,IB、Ib、iB三者是不同的含義,若這種簡單的知識點出現科學性錯誤就會貽笑大方了。
二、“活”
對人而言,充滿活力才有無窮魅力,對說課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目前,在我們的現實說課教學中,許多說課者說課的氣氛波瀾不驚,了無生氣,平靜得像一潭死水,這樣怎么能引起聽課者的興趣?活力雖不是興趣的全部,但是,只有充滿活力的說課氛圍才有無窮的魅力,才能被聽課者所喜愛。那怎樣才能讓說課者活起來,課堂活起來呢?我有一個好的建議:就是對著鏡子多講多練,練習的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還要用錄音機或攝像機把練習的過程錄下來,不斷改進和完善。
此次全國說課,我恰當地把握好說課的節奏,合理地運用語言藝術,讓教材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同時,在說課的過程中要說得流暢,幾個環節過渡要自然。例如,講三極管時,了解三極管與連接三極管中間,加了一句過渡:“想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要親手摘下來嘗一嘗。”自然過渡到“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三極管,就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三極管。”
除此之外,要讓說課活起來,必須要有層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將“說課”說得很細。我認為,說課就像演講要自信,富有激情和個性。說的過程中拿出最好的狀態,最好神采飛揚,激情澎湃感染聽眾,同時要針對自身揚長避短,體現個性。
三、“新”
說課是教學實踐中一個創舉,它為教改教研開辟了一個寬廣的天地,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自身的創新性。所以教師說課,心中要有“新”意,要在說課的方法、結構、設計上力求新穎、獨特,這樣才能給人以常學常新之感,使聽者保持濃厚的興趣。
例如:《三極管的電流分配與放大作用》課題中,我的說課有三大亮點。①改變了一般說課過程,把說教材、說學情等改成了“我的教材我的生、我的過程我的門、鐵打技能振奮心、余音繞梁意味深”四部分。②把整個教學環節設計成了6重門,并在說課課件中用門生動貼切地展示出來。③改變了一般傳統教學最后的總結環節,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放入改編的歌曲之中,使它朗朗上口,通俗好記,融知識于娛樂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整合。
說課要注重創新,而成功的說課要突出學法創新的問題,努力表現學生靈活多樣的學習。說課時,教師心中要有“人”(學生),注意結合實際確實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學習積累的實際,著力指導學法,有意識地通過“引——扶——放”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眼”
漂亮的PPT課件,是說課精彩的“眼”。精彩的課件設計可以做到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且動畫過渡自然生動,起到深化主題,為說課添彩的作用。 課件是使聽課者通過視覺而得到知識信息的,它是最簡易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它比聽覺獲得信息的時間長幾倍。因而它能夠起到調控聽課者思路的作用。我認為,成功的說課,少不了精彩的展示課件。
結束語:要說好課,必須注意“透”“活”“新”“眼”。只有這樣,才能說得清晰、說得充實、說得生動、說得富有感染力、說得有新意。如果你能結合這四點,多講多練,你就會成為一名真正的說課高手,提高自己的育才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國忠.說課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
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說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9-202-01
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做了一節聽說課----外研社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4 unit1(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Step1: Preparation (課前導入)
Warming-up activities to guide to the new lessons.
Show some cards with new words to six students, let them lead to read, after reading,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the verb with noun, for example, see-----a movie; put them on the blackboard.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if they are right. Read again, and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new phrases.
Match some pictures with the six phrases, ask questions: What is he going to do?....... Look at the last picture, ask students : These are my friends , they are Tony, Betty, Dam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
Step 2: Presentation(新知識的呈現)
1、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is going to have a piano lesson?
What is Tony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What’s Daming’s plan?
At the same tim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match the picture with the activities, ask students whose plans they are, then match.
After explaining the activities, let students retell their plans with “be going to”. (To give two more minutes.)
2、Reading
Let student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characters, and then find how many sentences written by “be going to”, explain it and tell students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Step3: Practice (操練)
針對課文中的語言知識結構進行練習。
A:What is Betty/Tony/Daming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B: She/He is going to……
在學生感知語言材料以后,接著進行操練,以加強對課堂的控制,有計劃,有步驟,由易到難,給學生充分的自信,有效地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Step 4:Production (實踐)
Make a survey. Work in groups, ask about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n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在進行充分的練習之后,轉入實踐,讓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 練習語言,這時減少對學生的控制,讓他們試著獨立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學生分組討論,開展信息交流,,在小組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適當 地進行學生自我評價(Assessing),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Step5: Progress(鞏固提升)
3、Writing:
Work in fours, use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write a short plan in the future with “be going to”.
此環節是對本課所學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綜合的鞏固。
關鍵詞:語境 可視材料 有機結合 語用能力
視聽說課程被認為是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言教學的直接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視聽說課程往往被簡化為傳統意義上的聽說課,或者“視”與“說”基本忽略不計,成為傳統聽力課的現代翻版。因此能否有機融合“視”“聽”“說”三項原本獨立的認知內容成為衡量視聽說課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美國的Dwight Bolinger教授在其所著的《語言要略》(方立,李谷城等譯,1999:82)一書中指出:“語言蘊藏于身勢之中。”可見語言交流無法只靠空氣傳播聲波實現,其本身蘊含可視信息,比如談話者的表情、身勢語等,同時可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協助語言交流的順利開展。我們可以用下面的簡圖說明“視”“聽”“說”三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影響的認知過程的關系:
由于聽說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語言交際,“視”的作用往往會被弱化。但從上面的這個三角關系我們不難看出“視”對“聽”“說”的輔助作用,而且“視”的直觀性決定可視材料對構建語境的特殊作用,為學生提供了相當真實的目的語語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特別要注重把可視材料融合到聽力理解與口語訓練當中去,使視聽說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1 理論背景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我們人腦的記憶活動中,形象信息的記憶要比語言文字信息的記憶牢固得多。人對可視信息的獲取量往往比單純靠聽或閱讀要大得多。Herron(1991,24:491)在對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聽力能力研究中也得出了視頻材料的使用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效果的結論。Secule(1992,76:485)研究了視頻材料對各種聽力理解題的作用與效果,試驗結果與Herron的雷同。Allan(李連生,沈虹穎,2001:44)指出,錄像不僅使學生親耳聽到人們在各種場合進行的言語交際,而且還能親眼看到各種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非言語交際以及人們置身其中的不同的交際場景。因此,可視材料輔助的視聽說教學給學生展示了以目標語為導向的包涵豐富語境信息的學習平臺。
同時,人在認知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心理圖式,這一心理圖式多多少少表達了社會心理表征,受社會文化規約,心理圖式會影響聽者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心理圖式必須通過特定語境才能得到有效鞏固和完善。在這種條件下,可視材料的應用能豐富語境從而達到完善心理圖式的目的。
學生的語用能力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Bachman(1990)把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分成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與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其中后者又包括施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何自然(1997)認為語用能力可以解釋為“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可見語用能力實際就是指了解并懂得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與根據語境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語用能力不僅包括正確使用語法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包括能否在不同語境中使用“恰當”的語言,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規約進行成功交際的能力。因此語用能力的培養包括提高學生對語境的敏感度,使之模仿、學習本族語使用者的交際技巧,體會準確得體的使用語言并在學習過程中遵守合作原則,注意社會文化的差異。可見如果教學環境脫離語境,學生的語用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傳統的單向式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提供用以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語境,學生在實際語言交際中時常無法正確把握語言的得體性。而視聽說教學課堂具備豐富的視聽資源,在給學生提供真實語境方面具備傳統課堂無法企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點已被多項實證研究所證明。盡管探討了可視材料對構建語境及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是不夠的,下文將著重探討在實際教學環境下如何把可視材料融入到聽說訓練當中去,使視聽說真正做到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2 視聽說的有機結合
2.1 視與聽的結合
要提高聽的效果,我們不可忽視插圖的力量。圖片的最大特點在于直觀、通俗,通常以實物、人物和場景為表現方式,可以把抽象、理性以至晦澀難懂的知識以視覺手段表現,達到便于理解與記憶的目的。比如我們在運用網絡傳遞信息時通常會使用 、 等圖標,這些圖標在網絡中已形成約定俗成的含義,假如需要把表情圖與相關言語相匹配,恐怕不會有人把與“I am so glad to meet you.”聯系起來。同理,在可視材料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可根據人的表情以及所在場景來揣測話語的內容。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即便聽不懂原版英語電影的全部內容也能憑借人物表情動作及場景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我們也可以在聽力考試的改革上看到可視信息的加入。新托福與老托福的聽力考試的一個標志性區別就是新托福作為計算機化考試提供學生一定的視頻信息,給學生很自然的情境(context)概念,較之老托福純粹的文字化考試要更具人性化。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與成熟,提供視頻信息的計算機化考試也有可能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考試形式,由此聽力考試也將從單純、抽象地“聽”過渡到“視”+“聽”,視聽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配圖故事(photo story)。配圖故事往往以真實和吸引人的情節入手引導學生,引入目標語,連環圖片為學生提供豐富信息,如人物的肢體語言、動態場景的描繪以及其他文化線索等。學生看圖片其實就完成了“聽”之前的熱身,教師可根據圖片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對聽的內容做一個預測,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然后再讓學生聽材料,學生邊聽邊看圖,直觀的圖片可以加速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提高效率。基于學生聽力理解水平上的差異,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單幅圖片多幅序列圖片完整配圖故事,使學生在聽的內容與情景之間逐步建立有機聯系。聽完后還可對照原來的預測并結合聽力理解練習來鍛煉回憶故事梗概、確定具體內容、聯系上下文、建立合理推論等能力。
2)圖表輔助。與圖片相比,圖表更能表達文章的各種邏輯關系、展現文章的結構,從而使學生迅速地區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借助各種思維標記,用導圖的形式表現聽力材料的邏輯結構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它順應了我們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讓材料的觀點自然地在圖中表達出來;其次,這種模式能增強我們的記憶,使邏輯思想和知識結構圖像化,有助于梳理自己的思路,能讓雜亂的內容清晰化,把內容處理得更有條理,更容易理解。篇章的脈絡一旦理清,其內容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樹形結構圖符合人腦的認知習慣,從對一事物模糊、抽象的認識逐步過渡到詳細、具體的認識。下圖就體現了人們對抑郁癥(depression)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過程:
3)影視網絡。在多媒體發達的現代社會,要找到形象生動的聽力資料并不是難事,更何況各多媒體網站為聽力教學活動提供直觀、生動的語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介入使視聽說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不但需要良好的業務功底,也要拓寬知識面,了解先進的教學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音像資料,制作動態化課件。有教師使用動畫片、原版故事片等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了聽力課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在選擇視聽材料時也要遵照一定體系,重點清晰,讓學生在語境中自然習得關鍵句型與交際策略等。在教授視聽說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視聽材料中的非語言交際信息,包括人物的表情、動作等,協助理解目標語的含義。
2.2 視與說的結合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能有效使用語言,與人交流。我國傳統英語教學強調對語法的掌握,而學生即使掌握了基本語法和一定量的詞匯,還是很難用所學的英語準確、得體、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造成這一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語言教學過度抽象,課堂教學缺失動態語境,即便在訓練學生聽說技能時,有的教師甚至在學生未領會語境要素之前就要求學生生搬硬套所學對話框架,這種教學模式的必然結果就是學生無法正確領悟語言的得體性原則,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內化過程受到阻礙,最終自然還是感到口語交際的重重困難。
視聽說教學模式突破原有課堂教學的桎梏,原汁原味的視聽材料可以讓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對具體句型、會話策略的使用語境有感性認識。口語交際是交互的,學生平時的口語訓練非常有限,很多時候只能自己操練,因此對于進行交互式的談話有時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視”與“說”的結合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
1) 看圖說話。圖片可以是對話視頻截取(有對話的部分內容),也可以是提示談話內容的漫畫。要求學生根據圖像發揮想象,補全或組織對話片段,之前可適當給出提示情景的詞匯。此時學生由于沒有句型框架限制,更容易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無所拘束的條件下“創造”對話。此時教師可以不忙做出評判,但如果學生偏離圖片主題應提示學生回到主題。在幾組對話之后,教師就能很快找到學生語言上的問題,比如語言是否地道,有無“中國式英語”出現,是否正確使用會話策略,語言是否得體等。之后,教師可以基于以上幾點對學生做個綜合評價,一方面讓學生體會自己組織對話時的紕漏,另一方面也給后面的“仿說”練習做了鋪墊(warm-up)。
2) 仿說練習。仿說練習是讓學生學習語言交際功能和得體語言形式的比較有效的練習方式。學生學習口語不是不需要指導,而是需要有效的指導,仿說就是有指導(guided)的說。之前學生已練習了看圖說話,對對話語境有了一定了解,接下來就讓學生目睹示范對話,了解正確的語言形式及其體現的交際功能。然后學生就可模仿示范對話中的地道語言模仿交際。視聽說教材一般都提供用于仿說練習的信息(information for practice)或是給出對話任務(task)信息。學生通過仿說練習,可以更好理解語言的交際功能和地道的語言形式,能分辨會話語言的得體性,重點還是在于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特別是學生可以對照原來看圖說話中所犯的錯誤,更加深了對正確語言形式的印象。如果每堂課都能有效掌握幾個具體的語言交際功能,并用得體形式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3) 活學配音(dubbing)。配音練習并不適合所有程度的學生,有時可能收效甚微,應在學生仿說練習進行得較為成功的前提下進行。配音練習的一大優點就是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有了動機(incentive)和創意(creativity),學生更能融入情景中的角色,對語言的交際功能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可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影片,截取情節性強的片段讓學生配音。學生對影片情節了如指掌,但對影片腳本(script)并不熟悉,只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想象力盡可能地完成配音任務。之后可讓學生對照原話看看自己配上去的語言是否合適,所用語言是否表達了情景要求的交際功能,所用話語策略是否得體等,以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結語
視聽說課能比傳統課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原因就在于視聽說課有多媒體做輔助,通過視聽手段給學生提供近乎真實的語境,調動學生的感官神經和學習積極性,達到領悟和鍛煉語言表達與交際的能力。教師在平時教授視聽說課程的過程中應重視把握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建立相應的課程教學模型。對于交際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應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更多模仿的機會,讓多媒體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總而言之,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能讓學生置身純正的語言環境,逐步成為自信的交流者,這樣語言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到實處。
參考文獻:
[1]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Herron,Carol. & Irene Seay. The effect of authentic aural texts on studen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1,24.
[3]Kasper,Gabriele. Ca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 Taught [M].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Curriculum Center,1997.
[4]Littleword,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5]Secules,Teresa,Carol Herron & Michael Tomasello. The effect of video contex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76.
[6]Dwight Bolinger著.方立,李谷城等譯. 語言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方麗娟.談投影片在英語課堂中的巧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1.1.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連生,沈虹穎.搞好視聽教學,推進英語教育[J].外語電化教學,2001.2.
[11]王蓉.“以可視材料為基礎的聽力活動”在聽說教學中的實踐[J].外語電化教學,2002.1.
關鍵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240-02
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程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說課既可以是針對具體課程的,也可以是針對某一課程中一個觀點或一個問題。所以說課的定義也可以伸展為:教師針對某一觀點、問題或具體課程,口頭表述其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更明確地說,說課就是向別人介紹你要教什么,是怎么教的,你為什么要這樣教,教的效果如何,等。隨著教改和教研的推進,說課逐步成為一線教師常規教學的一部分。但是有些教師對學科的程序和步驟還是不太明確。現在我將我們學校政治課說課的探討結果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學習。說課稿大致有八部分構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說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這就是以前教師備課的主要部分,通過對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制定出教學目標、授課時數和教學重難點。比如,在準備《讓生命之花綻放》說課稿時,要明確本課是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第三框的內容,安排一課時。本部分內容既是第三課的學習重點,也是學習難點,本框的內容共有三個環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價值”。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出學習的三維目標:1.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別人的生命。2.進一步認識自我,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養全面、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3.悅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出學習的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學會珍愛生命。教學難點:延伸生命的價值。
二、學情分析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重視對教材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對課本知識的傳授。但是,學生是學習的受體,他們的文化程度、認知水平、情感態度以及生活經驗、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活動的成敗。因此,新課改強調了學情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也成為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比如,上邊提到的教學重點,就是結合如今社會上很多人不珍惜生命,以及現在的網絡游戲和穿越電視劇中所傳達的生命可以死而復生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輕視生命、漠視生命而制定的。教學難點是根據初一學生生活經歷、經驗有限,對生命的價值本身就感到陌生,所以,要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難度,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突破方式。
三、說教法
教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新課程理念強調要突出的一項備課內容。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的教學設施,制動出具體詳實的教法。說課時要將教學方法明確告知聽課人。比如,上邊課程將選擇啟思導學法、情景教學法的有機結合。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課堂的主要活動和過程都應突出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教師要將課堂預設的學習方法明確的在說課稿中寫出來。說課稿中說出的學習方法必須在授課過程中,能很好地體現出來,防止說課的教法和課堂使用的教法完全背離。比如,上邊課程將采用討論法、案例分析法、活動體驗法。
五、教學過程
在說教學過程這個環節,要詳細介紹課堂的教學流程:1.創設情景或者導入新課,是如何設置的?為什么這樣設置?對整節課或者下一步的課堂學習有何促進作用。2.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都要明確地顯示出來,還要介紹相應的教法和學法,以便于聽課教師評課時和大家進行研討。比如,上邊課程內容的三部分各自設置怎樣的問題來啟思導學等。
六、說板書設計
新課改以來,教師對板書設計的重視度嚴重不足,認為只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可以了,教師寫不寫板書、怎么寫都不重要了。教師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觀點,將板書設計放在和備教材、備學生一樣的高度上來重視。教師在說課時,要將自己的板書設置內容、設置的目的以及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明確解說,讓眾位教師結合課堂的授課效果進行評價。
七、說作業
作業是驗證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訓練方法之一。但是作業的設置要和上課的理念保持一致,不能課堂理念是新理念,作業卻還是背誦記憶某些知識點,那就起不到推進教學改革的作用了。作業的布置應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適當的安排,作業還有注意拓展性、延伸性和提升性。否則,政治教學就會陷入以本為本的老圈套中。比如,在上邊課例中,教師就可以設計閱讀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或者媒體熱點報道的珍視生命、延伸生命價值的典型事例。我們可以向學生去了解洪戰輝、桑蘭的事跡,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使學生在課本中學習的政治理論生活化、生動化。
八、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