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格拉底柏拉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柏拉圖家境優裕,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辭、寫作成績優秀,并對文學很感興趣,寫過不少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他身體健壯、體力過人,非常喜愛體育活動,擅長多項運動項目。他也喜愛音樂和繪畫,并有較高造詣。
3、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大約20歲時開始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后跟隨蘇格拉底8年,是蘇格拉底的忠實信徒和親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誣告并處死,株連到柏拉圖,柏拉圖被迫離開雅典流亡國外,達12年之久。
4、他逃離雅典后游歷了許多地方,如文明古國埃及、北非的希臘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島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島的城邦敘拉古等。在敘拉古由于與該城邦的僭主發生政治分歧,觸怒了僭主,被賣為奴隸,幸遇朋友相助將他贖出,送回雅典,那時他已40歲。
5、柏拉圖提出了比蘇格拉底更為完整的教育理論。他的教育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當時希臘各城邦國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夠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當時希臘的各種政治制度以及當時希臘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較、綜合、總結,設計了自己的一種政治制度,作為自己的理想國家。這個“理想國”其實是一個奴隸主統治的等級森嚴的國家,而且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張,這些主張對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響。《理想國》一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談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6、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認為抓好教育應是統治者的頭等大事。他主張教育應該由國家來辦理,由國家實行嚴格控制,教師應由國家聘請,教什么內容應由國家審查。他認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奴隸除外),都應從小受到強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內容非常廣泛,主張受教育者應該德、智、體和諧發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張,兒童受學前教育應該愈早愈好。學前教育應以游戲為主。
7、克里同:和蘇格拉底同年生,是同一區及同一族的人,是總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有時也去廣場聽蘇格拉底講學,我與蘇格拉底間也是“師友間”的“風義”。雅典的巨富,在蘇格拉底受審時及蘇氏投入獄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重金為蘇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蘇格拉底執意不領情,舍身取義,為維護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獻身、殉道。蘇格拉底認為交納贖金以求免于一死,實際上是承認自己有罪,這是茍且偷生。而不承認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決,雖然被處死了,但大義凜然,作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現。
8、蘇格拉底對他說:“在沒有找到別的好辦法之前,我不能照你所說的那樣去做,我不能聽從你的勸告,請原諒我。”隨即,蘇格拉底甚至說:“就算那些人要使用比現在更加殘酷的手段,如監禁、沒收財產、殺戮等,我也不愿意逃走。”
關鍵詞:理想國;正義的模糊性;柏拉圖
前言
柏拉圖是西方古希臘時期非常偉大的一位先哲,在西方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人物。特別是他的作品以結構精巧、用心深遠著稱,在《理想國》中尤其如此。從第一卷的論辯地點、時間、人物以及主題之中,到處都體現出了他的獨具匠心。
一、地點
開頭一段,以蘇格拉底的獨白出場: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兒子格勞孔一塊兒來到比雷埃夫斯港,參加向女神的獻祭,同時觀看賽會。比雷埃夫斯港的人們是第一回慶祝這個節日,蘇格拉底認為他們辦得不錯,但也不比色雷斯人搞得更好。[1]1這樣的寥寥數語,便可引發諸多的疑問。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就是:為什么即將發生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論辯地點,會選在了比雷埃夫斯港?
一般性地解釋是,比雷埃夫斯港是個南來北往的地方,人們的目的不同,方向也不同,是一個多元化的城邦。并且它還是反雅典30寡頭執政的一個民主堡壘。蘇格拉底也是由于喜歡一些新鮮的和不同的事物才從雅典城出來,參與這次獻祭并觀看賽會。從前面他的獨白可以得知,他對這次游訪并不滿意。借助蘇格拉底的經歷,作者柏拉圖實際上發出了一個隱含的問題:民主是否值得爭取,哪怕付出生命?考慮到比雷埃夫斯港這樣一個有著大量外邦人士行跡的地方,以此作為一個大的背景,這個問題又被轉換為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多元化是否是一個理想的城市特征?
實際上,柏拉圖也生活在一個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不過,在柏拉圖那里指的是荷馬史詩所代表的精神秩序的喪失。大量的跡象表明,柏拉圖的許多作品也圍繞著荷馬的精神遺產打轉。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明里暗里提到荷馬的地方有多處。如此,柏拉圖與荷馬的關系始終是個思想之謎。[2]
假如,盲詩人筆下的阿開奧斯(泛指希臘)眾英雄當年遠征特洛伊的主要出海口恰好是比雷埃夫斯港,那么《理想國》的敘事效果就會變得非常戲劇化。柏拉圖意欲何為?
文學化后的《荷馬史詩》仍然掩蓋不了事情的實質,那就是,阿開奧斯人的遠征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海盜集體打劫――不管以什么名義。而且史詩本身也說明了這一問題,盡管依憑著某種神義論,但仍卻只有極少數人回到了希臘。《奧德賽》部分的主人公奧德修斯更是歷經了艱難險阻。不過正如有觀察者指出的那樣,《奧德賽》的主題是和解:神與神的和解;神與人的和解;人與人的和解;家庭中成員的和解。由此,荷馬史詩所表征的倫理秩序才能得以建立。然而,柏拉圖則恰好遭遇了這一秩序崩潰的晚期,他也并非是想重塑這個秩序(相似的,我國的孔子也并不是在原教旨式地恢復周禮),他有他自己的想法(當然是通過蘇格拉底表達出來的,并且要區分他和蘇格拉底的觀點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辯論地點設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另一層深意也浮現出來,那就是:在此地設一個招魂臺,試圖將當年遠征的眾阿開奧斯英雄們的靈魂呼喚回來,參與當下的會飲!甚至從年輕的、孔武有力的后生玻勒馬霍斯、阿得曼托斯、尼克拉托斯們的身上也依稀有著當年的阿伽門農、阿喀琉斯、奧德修斯等英雄們的影子在晃動。
在荷馬那里,通過諸神的暗斗和凡間的明爭,從新界定了正義與不正義的界限[2]P24。柏拉圖則輕描淡寫的認為:何必那么麻煩!并且,從整個《理想國》看來,柏拉圖也多多少少為那些阿開奧斯的英雄們的行徑既感到可悲也感到惋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義秩序的模糊!如此,在接下來的第二卷中,蘇格拉底明確對荷馬提出了批評,尤其是在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中,更不應該相信荷馬那套歪理邪說。神只有一個,那就是理性。蘇格拉底最后被寡頭們以“瀆神罪”判處死刑,這里的這個“神”想必無論如何也與荷馬脫不了干系。[2]
二、第一場和第二場論辯
蘇格拉底與年輕的同伴格勞孔在參加完獻祭和觀看賽會后正準備返回七公里外的雅典城,卻被比雷埃夫斯港的富人克法洛斯的兒子玻勒馬霍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挽留了下來,他們被帶到了克法洛斯的家里。克法洛斯非常高興的歡迎蘇格拉底的到來,并希望他能拿這里當自己家一樣,跟這些年輕人交游,結成好友。而蘇格拉底則沒有給他好臉色,并且唱了反調。他說他喜歡和克法洛斯這樣的上了年紀的人談話,進而問了一個相當沒有禮貌的問題:像你克法洛斯這樣年老而行將就木的人在晚年究竟有何感想呢?[1]3
蘇格拉底這時確實是很有火氣,本來這次出游就已經失望了,還被克法洛斯的兒子玻勒馬霍斯以武力半要挾到了這里(從后面幾卷的主要論辯對手來看,他的伙伴格勞孔也是“同謀”之一,因為格勞孔幾次在沒有蘇格拉底授權下代他答了話,蘇格拉底本人也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港口,他原想說服玻勒馬霍斯讓他們回去,但卻得到了相當強硬的回復。于是,這一肚子的怒氣只好發泄到這個老頭子,也是他的老朋友克法洛斯身上。但是,這次會談發生在蘇格拉底59歲時,一個即將步入老齡的年紀,因此發火的同時也是相當真誠的向年長于他的朋友求教。這一問,實可謂剛柔并至。
而克法洛斯的熱情也是相當真摯的,他察覺到了蘇格拉底的不滿,但卻認真的回答了問題:不應該介意年輕美好時代的過去,也不應該把年老當成痛苦的源泉。他從索福克勒斯詩篇當中升華了這種感悟,上了年紀的確使人心平氣和,寧靜寡欲。他認為許多痛苦的產生是源于人的性格而不是年紀。蘇格拉底聽出了克法洛斯對自己的寬恕,并且也有點感佩了,但為了激起話題,他又反駁的問了一個比較尖刻的問題:人們會認為你克法洛斯有萬貫家財當然會有這許多安慰。[1]4
克法洛斯則說自己的家產大部分是繼承下來的,并且遺留下去的也不會比繼承的多,自己并不是一個守財奴。而且引用了品達的詩來表明自己“有債照還,有話實說”這種正義。蘇格拉底歸納了他的話:正義就是指不欠債,說實話。旋即還提出了反駁的例子來說明這樣的情況有時是正義,而有時又是不正義的。比如說,一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把武器交給你。假如他后來瘋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會說不能還給他。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事情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1]6就這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展現了出來:正義自身意味著什么?
克法洛斯在辯論中漸入窘境,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把他從蘇格拉底的反駁中解救了出來,做了繼續辯論的接班人。而克法洛斯則臉上帶著笑意的去祭祀了。這里又是一個有趣的場景,克法洛斯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按時祭祀),這才是他到了年老卻仍心平氣和、寧靜寡欲、和善待人的根本原因。在《理想國》的后面幾卷里,克法洛斯再也沒有出場,這是否是在用這個執著的宗教徒的離去來表征盲詩人荷馬筆下的諸神的隱遁?另外,克法洛斯短短地在場分別引用了詩人索福克勒斯和詩人品達的詩句,并且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也是引用了詩人西蒙尼得的話才把他從蘇格拉底的問話的窮追猛打中開脫出來。所以,這部作品的另一個基調也隨之定了下來:詩人與哲學家的關系。但是,正義在二者那里的意指是根本不一樣的。
在與玻勒馬霍斯的論辯中,蘇格拉底通過自有的辯證法將他的正義就是欠債還錢修正為“正義就是給予每人恰如其分的”。玻勒馬霍斯心悅誠服的同意了蘇格拉底的觀點,這與剛開頭挽留他時的強硬的不聽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來與蘇格拉底一樣,玻勒馬霍斯也被雅典的寡頭殺害了。
三、第三場論辯
第三場論辯的一開始,蘇格拉底的對手智者色拉敘馬霍斯就以一個非常強勢的姿態出場。他給出了這樣的一個說法: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1]18蘇格拉底針對這樣的說辭,解構了他的觀點,其邏輯進路大致如下:
A.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遵守法律;
B.他也同意統治者有時會犯錯誤;
C.錯誤的法律不會使統治者獲取利益;
D.因為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遵守所有法律,這就意味著有些時候遵循法律不利于統治者;
E.在這里,色拉敘馬霍斯就自相矛盾了:正義同時有利于和不利于統治者。
克勒托豐支持色拉敘馬霍斯,所謂強者的利益,是強者自認為對己有利的事,也是弱者非干不可的事。但是色拉敘馬霍斯拒絕了這種極端的正義定義,他認為統治者就像手工藝者一樣,應當擁有足夠的實際知識讓自己在嚴格意義上是其所是。蘇格拉底緊接著給出了第二個反駁論據:
A.統治者就像手工藝者;
B.所有手藝者都直接指向和尋求對象的利益;
1.醫生之于疾病;
2.舵手之于航行;
3.所有手藝者都本真地指向尋求和提供利益給對象,
那么統治者也會提供利益給被統治者而不光是只維護其自身。深入一點看,蘇格拉底的這次反駁實際上已經有了后來黑格爾“主奴辯證法”的萌芽。
高超的智者色拉敘馬霍斯迅速改變了自己的立場:不正義優于正義,比正義更有力量,不正義能帶給自身利益。轉換一下,這又說明了另外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正義當道時,不正義卻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或者,什么是正義的價值?針對這個問題,蘇格拉底給出了第三個論據來反駁色拉敘馬霍斯:
A.統治就像手藝或藝術;
B.手藝人通過他們的工作獲得報酬;
C.這就暗示他們的工作不僅是獲取利益,他們要求報酬來償付他的工作,手藝不僅為了利益,特殊技藝之外還有一種共同的技藝;
D.統治者獲取報酬;
E.因此,統治者獲得利益是因為治理技術,而并不因其是統治者。
期間,蘇格拉底還討論了德性的問題。但最后,他還是承認,仍然沒有討論出什么是正義?正義是不是一種德性?也沒能證明正義的活著優于非正義的活著。[1]43時至今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基本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確切回答。
結語
對于經典,其意蘊遠非字面表達所能窮盡,這才是經典的真正魅力所在,它給予人們思考的無限性與連續性,讓人們能真正的獲得思。而哲學也并非是一種邏輯復印,文以載道,經典讓人們獲得這種真思以后,也才能逐步的接近哲學。(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案例 智者學派 亞里士多德的人文主義思想 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2)10-054-01
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那塊沉睡的土地上破土而出,使“神意學說”籠罩的土地上綻開了一個裂口,從此,這個裂口被越撕越大。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人類開始發現人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突出”作用,開始發現“人”的價值和力量,認識到人類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指出天堂和來世是虛幻的境界,現實社會才是人類實現自己價值的所在,在這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逐漸由古代的朦朧稚嫩到成熟,并且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實現自己理想的強大思想武器。現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文的教學案例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設計
1. 識記:智者學派的概念,“人是萬物的尺度”出現的根本原因,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觀點。
2. 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積極性和局限性。
3. 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對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主張及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主張及影響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人文主義的發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公元前5世紀,隨著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希臘開始了一場關注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智者”運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格拉,他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的觀點進行了批判繼承,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體現了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這一觀點為希臘全民所擁護并推動了城邦的發展。柏拉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亞里士多德則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這些思想對后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和進一步發展的過程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教材由三個子目構成,第一目是“人是萬物的尺度”,第二目是寫蘇格拉底對“人是萬物尺度”的批判繼承和發展。第三目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目先用一個自然段寫了“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古希臘人信奉多神教,相信神能主宰人間禍福,為了討好神,祭奠神而舉行各種節慶。于是這些神話也成了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的題材。公元前5世紀以后,古代希臘奴隸制經濟進一步繁榮,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起來,并達到頂峰,雅典成為古代希臘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面對人在社會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學者開始懷疑社會現實和宗教,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人本身。在公開化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于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教材中利用“歷史縱橫”附屬材料講述了何謂“智者學派”。它把“人”作為研究中心,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最初表現。同時,它也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求,都是萬物的尺度,于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來判斷孰是孰非了。但從整體上看,普羅泰羅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體現了古代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不但體現出初步的唯物主義思想,而且打擊了迷信思想,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智者學派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作用,總之,它的這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
第二目寫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批判繼承發展。相對于智者學派否定神,突出了人的價值,這對于反封建神學是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但智者學派認為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這就過分強調了人的個性,否定了公眾的道德標準,于是蘇格拉底針對雅典社會道德淪喪的現象,為了重建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在此基礎上,他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于知識,最高的知識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于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關鍵詞:美德;本質;途徑;方法
在柏拉圖的《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與普羅泰戈拉討論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起初,蘇格拉底認為美德不可教,后來,他似乎準備接受美德可教的觀點,但是又否認有美德教師。在柏拉圖的《美諾篇》里,蘇格拉底繼續與美諾探討這個問題。蘇格拉底和美諾都認同美德是知識,而知識應該是可教的,因此美德也應該是可教的;但是他們又都認為沒有美德教師,因此美德是不可教的。那么,美德到底是否可教?到底是否有美德教師?如果美德不可教,有美德的人的美德到底從何而來?仔細研讀柏拉圖的這兩篇對話,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不無啟迪。
一、美德、知識和教師
從這兩篇對話的內容可以看出,美德到底是否可教,主要涉及以下兩個論點:
第一,美德是不是知識?蘇格拉底、美諾和普羅泰戈拉一致認為:如果美德是知識,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識。
第二,是否有美德教師?蘇格拉底、美諾和普羅泰戈拉一致認為:若是有美德教師,那么美德是可教的;但若一個美德教師也沒有,那么美德是不可教的。
蘇格拉底和美諾都肯定美德是知識,但都否定存在美德教師。普羅泰戈拉則認為美德并不都是知識,但肯定有美德教師。由此可見,無論是蘇格拉底、美諾還是普羅泰戈拉,都似乎自相矛盾。
在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對這一矛盾的化解。柏拉圖在《美諾篇》的末尾借蘇格拉底之口說:美德即知識,但是知識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教育得來的,它是神的饋贈。美德的獲得不是靠有美德的人的傳授,而是靠靈魂的回憶。因而,只有精神的助產士,沒有美德教師。亞里士多德的解決之道則是:人的美德可以分為兩種,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過教導而發生和發展,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成。他還認為,凡是涉及道德德性的地方,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懂得它是什么,而是懂得它是怎樣產生的。
姑且不論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和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德性的區分孰優孰劣,其實,在《普羅泰戈拉篇》和《美諾篇》里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線索,這些線索涉及道德教育的真諦:首先,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識,它的獲得強調踐履,強調養成習慣;美德教育的途徑不是單一的,不能單靠專門的美德教師,應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該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而不斷變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輸式而應該是啟發式。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研究道德教育機制也很有啟發。
二、美德的本質:美德是一種什么知識
盡管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而樹立了理性主義道德觀,但是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理解相當復雜,作為美德的知識顯然不同于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知識,也不同于建筑、造船等知識。在《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指出,建筑、造船等技藝是可以傳授的,德性卻是不可傳授的,這就表明了這種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差別。事實上,蘇格拉底所謂的“美德即知識”中的“知識”不僅僅是認識和理解,而且包括能力和行動。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所有的道德德性都是知識的樣式,當我們認識到正義是什么時,就意味著我們是正義的。
理解蘇格拉底關于美德和技藝的關系有助于我們理解“美德即知識”這個命題。麥金泰爾曾指出:“蘇格拉底用‘知識’和‘技藝’的概念把這一切糅在一起,任何分離他們的企圖都不可避免地導致把蘇格拉底的觀點簡單化和歪曲他的觀點。”一方面,作為美德的知識是一種與“技藝”密切聯系的知識,獲得德性就是獲得某種“技藝”。也就是說,構成德性的知識不僅僅是相信如此這般的事情是事實,而且也是一種認識相應區別的能力和一種行動的能力。道德知識不僅是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道德知識的獲得確實應該有如技藝的獲得,包含一種行動的能力,能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蘇格拉底而言,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理論層面的知識不是知識,有了美德這種知識就是像掌握了諸如游泳、建筑等一門技藝一樣。另一方面,美德又和其他技藝不同,美德和其他技藝的不同究竟在何處呢?蘇格拉底沒有清晰地指出來。這個功績要歸于亞里士多德,他指出人有美德必須有三個條件:“首先,他必須知道那種行為。其次,他必須是經過選擇而那樣做,并且是因那行為自身故而選擇它的。再次,他必須是處于一種確定了的、穩定的品質而那樣選擇的。”“說到有技藝,那么除了知識這一點,另外兩條都不需要,而如果說到有德性,知識則沒有那么要緊,這另外的兩條則極其重要。”
有人認為: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觀點有失偏頗,“無人自愿作惡”的觀點忽視了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對道德行為的作用。其實,蘇格拉底對美德和其他技藝的區分,恰恰表明他意識到了情感、意志等因素對道德行為的影響,只是他沒有進一步考察和論證這些影響。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的知識觀,并且從經驗出發,否認“無人自愿作惡”,轉而考察影響人的道德行為的意愿和選擇,考察人的品德養成的實踐機制,從而開啟了倫理學關于意志問題研究的先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知識區分為關于美德的知識和作為美德的知識。關于美德的知識,即對美德的認識和理解方面,是可教的;但作為美德的知識,即反復實踐和內化成習慣方面,則是不可教的。然而單有認識和理解,美德這種知識還沒有形成,所以從根本上說,美德不可教。我們可以教的是關于美德的知識,而不是作為美德的知識,不是美德本身。
三、美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誰是美德教師,如何教
從這兩篇對話還可以看出:沒有一個美德教師,卻又處處都有美德教師。這說明道德教育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渠道的。沒有美德教師,但有精神的助產士。這說明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啟發而不是灌輸。
如果沒有美德教師,有美德的人的美德是從哪里來的呢?在《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起先認為,美德不可教,也沒有美德教師;有美德的人的美德不能傳授給他人,人的美德的形成就像自由吃草的牛犢一樣,碰上什么美德就自己吃了進去。也就是說,美德的形成是偶然的,是道德環境影響的結果。在《美諾篇》里,蘇格拉底用一個從未受過教育的童奴有關于正方形的面積的知識的例子向美諾表明:沒有教師,只有助產士來幫助不朽的靈魂回憶他已有的知識。普羅泰戈拉則認為,美德可教,也有美德教師,比如他自己就是。美德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就擁有的,而是通過學習和接受教育獲得的,是通過關心、實踐、教導獲得的。人們從孩子幼年起就對其進行教育和訓誡,并且延續終生。總之,灌輸或傳授美德是可能的。而且美德教師不止一個,包括保姆、父親、母親、老師等。由于所有的美德教師都在盡力而為,所以就好像沒有美德教師。
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關于“教”和“教師”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蘇格拉底所謂的“教”就是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提問和啟發式教育不叫“教”;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也不叫“學”,而是在“回憶”;提問者只是充當助產士的角色,不是教師。因此,在這種前提下,沒有專業美德教師,美德也不可教。而普羅泰戈拉則認為“教”不僅僅是灌輸,而且包括用寓言、故事、詩歌、音樂、體育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包括在實踐中對孩子的關心、訓誡和勸導等;凡是對人的美德的形成施加了影響的人都是美德教師。也就是說,美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都是多樣的,全方位的;“教師”角色也是多元的。因此,在這種前提下,有許多美德教師,美德也可教。
由此觀之,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的觀點看似對立,其實并不沖突。前者否定了一種教育方式,后者肯定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在邏輯上,二者都是一貫的,在美德教育的機制上,二者也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二者對“教”和“教師”的理解一致,應該會得出一致的結論。這也是他們能夠相互說服的原因,因為二者從不同角度說出了美德教育的真理。
綜上所述,既有美德教師又沒有美德教師。普羅泰戈拉的主張是有道理的,美德的教育確實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依靠多途徑、多方法、全方位、長時間地潛移默化地熏陶來養成,而不能單靠專門的美德教師的傳授;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選擇也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蘇格拉底的主張也是有道理的,美德的傳授,甚至一般知識的傳授,只能是“助產”,而不是“灌輸”。也就是說,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根據道德主體的接受能力選擇教學內容,并進行啟發式的教學,而不是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是師生互動;道德環境對人的美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正如中國先賢強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一樣。
四、結論
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之爭表面看來是關于美德是否可教之爭,實質上是關于如何實施道德教育之爭。
第一,如果說美德是知識,那么它不同于其他知識。因此,美德的獲得自然也不同于其他知識的獲得。僅有關于美德的知識,即僅理解了道德理論,僅死記硬背了道德原則和規范,都遠不能算有美德。只有反映穩定的品質的、一貫的、合德性的行為選擇,才是有美德的表征。美德不是理論,而是合乎邏輯的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美德的獲得強調踐履,強調養成習慣。
第二,如果說有美德教師,那么他不應是專門的、單一的教師。因此,美德的傳授也不同于其他知識的傳授,其目的不在人之外的工具理性,而在人自身中的價值理性。影響美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因此美德教育不是單靠任何一個美德教師能夠勝任的,必須有許多老師。美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各個渠道的作用;必須利用講故事、寓言、詩歌、音樂、體育、榜樣等多種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和形式;盡管合理的灌輸美德理論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道德認識,但是這遠遠不夠,美德的獲得強調環境熏陶,強調潛移默化。
第三,如果說美德可教,那么這種教育方式方法也有其特點。美德教育最忌諱填鴨式、灌輸式、說教式,這不僅不易收到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反感。美德教育應該是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只有把學生當作主體而不僅僅當作對象,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這樣的美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美德的獲得強調合乎人性的穩定的品質的形成,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吳寶珍.蘇格拉底論美德教育[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2,(4).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挪威]G?希爾貝克,N?伊耶.西方哲學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關鍵詞:蘇格拉底;會飲;愛;幸福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3-0086-01
在古希臘這個智慧的國度里,有這么一位智慧的長者,他用他充滿愛的思想將人類智性的海深情的掀起,跳躍在湛藍色海面上的每一縷哲思,都煥發著靈動而耀眼的光芒,他就是被稱之為“西方孔子”的蘇格拉底。目前關于蘇格拉底的記載主要有柏拉圖和色諾芬各自的《申辯篇》、《會飲篇》,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另外還有阿里斯托芬的喜劇《云》。而《會飲篇》則是對蘇格拉底和他的活動的最精彩的介紹,同時也是理解蘇格拉底愛的哲學的最佳媒介。
一、可笑的世界
當蘇格拉底的生命劃上句點,當他不得不選擇以死亡這種方式來捍衛內心的真理和愿想時,也就注定了他這不平凡的一生將成為一個長長的詠嘆,在柏拉圖和色諾芬等后人綿延不絕的對話中成為絕響。
色諾芬在《回憶蘇格拉底》中,第一章的第一節就闡明了當時雅典人判處蘇格拉底的兩條罪狀:“蘇格拉底的違犯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諸神而且還引進了新的神;他的違法還在于他敗壞了青年。”緊接著他花了十九節的篇幅來為蘇格拉底澄清這兩條罪狀,最終得出結論:蘇格拉底的一生符合道德準則。
柏拉圖和色諾芬在他們各自的《會飲篇》中向我們敘說了同一個蘇格拉底的不同側面: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最具智慧的長者,他為了追求真理成了第一個為了信仰而獻身的人;在色諾芬的眼中,他是虔誠、自律而正直的化身,是公正的天平,是集至善至美于一身,幸福可愛的一位小老頭。
盡管蘇格拉底所處的這個可笑的世界剝奪了他生的自由,與此同時他也得到了思想的永生。與其說他的離去是對雅典民眾的一種拷問,不如說他用他的執著的自信捍衛了真理的尊嚴,讓智慧的哲思永遠給與雅典這座讓他歡喜讓他憂的城市以閃耀的榮光,正如偉大的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所說的那樣:“在雅典最輝煌的半個世紀里,它所綻放的最美麗的花朵不是一座雕像、一棟建筑或是一部戲劇,而是一種精神:蘇格拉底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格拉底是值得愛的,因為他最懂愛。
二、可愛的蘇格拉底
光從外形來說,蘇格拉底肯定不會是可愛的代名詞,在色諾芬的《宴話篇》中形容他比 “薩蹄兒滑稽戲里的一切丑漢還要丑”并且絲毫不顧及可能給別人留下難堪的印象。盡管如此,當人們真正了解他的思想時就會覺得他可愛非凡,因為在他洶涌澎湃的內心世界里,我們窺見的是哲學的海洋,海洋上航行著關于愛與善、道德與真理的風帆。
(一)靈魂之愛――快樂的蘇格拉底
“哈佛大學的退休教授格里高利?符拉斯托司寫過一本關于蘇格拉底的名著,該書最后一章的標題竟然是‘蘇格拉底?弗里克斯’(Socrates Felix)。這句話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快樂的蘇格拉底’”。符拉斯托司以畢生精力研究蘇格拉底之后得出的是“快樂的蘇格拉底”的結論。
蘇格拉底之所以快樂,筆者認為,是因為他的心中存有愛,這種愛包括家人之愛、朋友之愛、他人之愛。就像有人曾問蘇格拉底:“請告訴我,為什么我從未見您蹙額皺眉,您的心情怎么總是這樣好呢?”蘇格拉底答道:“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正是這種博愛,這種灑脫,才使得蘇格拉底總是快樂著。
1、家人之愛
曾經有句調侃的話叫做:如果你娶到一位好太太,可以使人的一生都快樂幸福;如果娶到一位兇悍潑婦,那么至少你可以做一個哲學家。這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我們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背后的那個女人――克珊熙蒲。
在色諾芬的《會飲篇》中記載著,安提斯蒂尼向蘇格拉底提出疑問,問蘇格拉底為何不調教下自己的老婆,反倒任由她成為所有做老婆的人當中最為潑悍的。蘇格拉底答道:“那些想成為好騎手的人并不是總想要那種馴良溫順的馬來駕馭,他們更喜歡駕馭那些性情暴烈的馬,因為,他們都相信一點,假如他有能力調教好那個性情暴烈的家伙,那么,調教其他類型的,對他來說就會輕而易舉了。這恰好和我們遇到的情況十分相似。我所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我所涉及的是整個人類,所以,我首先就要挑選這樣一位老婆;我很清楚,如果我可以容忍她的話,那么不管別的什么人,當我和他們處理關系的時候,我都不會感到困難。”在蘇格拉底眼中,他很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老婆是很潑悍的,而婚姻這座橋梁,過于不過與否,歸根結底都是當事人自己的事情,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包容她,并且在每次她耍潑的時候都能一笑置之,這不僅是一個人肚量和學識的問題,而是一個出自內心的關乎靈魂的愛的問題。
在色諾芬的《會飲篇》中蘇格拉底曾經這樣定義“愛”:“那就是這種非凡奇特的力量,這種力量如同永恒的神明一樣亙古綿長,但在表面上看來,卻又是最為年輕的,并且包羅萬象;在人的靈魂之中,它占據了神明龕位的位置,他的名字叫愛!我們是在也不該忘記,我們大家都不過是這位神明的皈依。”他認為人類之愛是占據靈魂的最重要位置的,只有占據靈魂的愛才是亙古綿長的。
2、對朋友之愛
在古希臘,會飲并不是學術論述會,而是邊飲酒邊思考問題的聚會。在《說文解字》中,會的意思是“合也。從,從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從會。”本義是會合的意思。正因為這種聚會,才使得蘇格拉底的生平事跡能如此活躍地在后人的著作中得以永恒。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以對話的形式,圍繞愛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呈現出了的多樣性。客人們都爭相定義著“愛”這一主題,來頌揚愛神的精神,而最后的結果是阿爾西比亞德斯對蘇格拉底的贊揚作為總結。這實則是蘇格拉底的朋友對他的評價:蘇格拉底是愛的化身。從《會飲篇》中,這代表著朋友們對待蘇格拉底的總體態度。而蘇格拉底對待自己朋友的態度,在他們的交談中其實也已經顯露無疑了。睿智的蘇格拉底會在看了表演之后給自己的朋友們提出好的建議;他會在日常生活以節制的生活作風來引導自己的朋友不要被金錢蒙蔽了雙眼,他會在討論中不直截了當但婉轉曲折后又一針見血得駁倒對方讓其明白道理……
哈曼《紀念蘇格拉底》一文中寫道:“據說蘇格拉底參加了三次戰爭。在第一次戰爭中,他救了朋友阿爾西比亞德斯一命,因為勇敢,蘇格拉底獲得了理應得到的獎勵,他把獎全給了這位朋友。在第二次戰爭中……他的朋友色諾芬從馬上摔下來,蘇格拉底把他扛在肩上逃離了危險的戰爭。”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蘇格拉底對待朋友的態度是非常真誠而友善的。
(二)永恒之愛――痛苦的蘇格拉底
面對外在的誘惑,蘇格拉底能清心寡欲,因為他明白誘惑是個陷阱,只有在陷阱之外的人,才能看到信馬由韁的寬廣和愜意,因而他是快樂的。
面對自己內心的真理和堅持,蘇格拉底心如定海神針,因為他明白時間的洪潮沖不跨精神的堡壘,但是他為之努力建構的堡壘里的人們卻用死的判決來給與他回復,也許你會說他是痛苦的。
對于蘇格拉底來說,物質生活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滿足他幸福;精神世界里的他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充實他幸福。
但是從我們旁觀者的想法來看,也許蘇格拉底的幸福背后也還是隱藏著無奈和酸楚的,深愛著的雅典人民不支持他的言論,這已經是一個傷口,判予他死刑無疑是在這個傷口撒上了一把鹽巴。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格拉底又是具有悲劇色彩的,是痛苦的。“威爾?杜蘭特僅用簡短地一句話解釋這個悲劇結局‘ 因為蘇格拉底向雅典人傳授的知識太快了 ,超過了當時們的理解能力’”這句話似乎能讓蘇格拉底那有如“壯麗的日落”般的死有了幾絲安慰。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