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陸漂移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揮之不去的疑團
根據現代大地測量的結果,青藏高原地殼仍然處于強烈的抬升運動之中,尤其在接近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邊界一帶,上升幅度達到每年10毫米,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形變速率估計會更大些。此外,全球板塊運動理論和現代觀測資料則說明,印度板塊以每年50毫米左右的速率向北推移。
青藏高原為什么會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為什么至今它還在升高呢?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產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在他提出的聯合古陸中,印度東岸是與澳大利亞相接的。但也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印度東岸應該是與南極洲相連接。大約在侏羅紀時,非洲、印度與仍然相連接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分離,并開始在其間形成了印度洋。白堊紀時,印度繼續向北和向東北漂移,它后面的印度洋隨之張開,而它前面的古地中海則趨向收縮。直到4000余萬年前,印度次大陸到達了它漂泊的終點,在與亞洲碰撞的過程中,導致了喜馬拉雅山的升起。
在一份喜馬拉雅山地區的記錄報告中可以了解到,根據古地磁測定,在白堊紀晚期,印度板塊已經脫離岡瓦納古陸,位于南緯40°~20°之間;古新世時,印度板塊漂移到南緯30°;古新世末期,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越過赤道,約位于北緯10°~20°;到了始新世末期,由于再見不到海相地層,并且出現在此前的地層均發生褶皺,因此認為當時的印度板塊已經與歐亞板塊相撞,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與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有關,這一看法早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盡管如此,圍繞著青藏高原隆起的問題,仍然有許多揮之不去的疑團。
疑團一 1974年,皮特曼等人利用洋底巖石的測年資料編制了第一幅洋底年齡圖。在這幅圖中,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地形為v字形,其尖底所向的南部洋底年齡為白堊紀,其西斜面的西部洋底年齡也屬于白堊紀,東斜面所向的洋底年齡則屬于侏羅紀。
如果在白堊紀晚期印度板塊已脫離岡瓦納古陸漂移至南緯20°-40°之間,直到始新世才與歐亞板塊相撞。既然印度板塊是從南極洲漂移過來的大陸,它沿途必定會破壞板塊前緣的洋底,這樣一來,處于印度板塊后緣的洋底年齡按理說是年輕的。而且,印度板塊以尖底向下類似倒三角形的姿態撞向歐亞板塊,可想而知,印度板塊后緣的洋底年齡,根本不可能是白堊紀甚至是侏羅紀的。再者,印度南部的V字形底部東側有一個島國,它就是“印度洋的珍珠”斯里蘭卡。那么,這個島是怎樣來的呢?是在印度板塊漂移的過程中脫離出來的,還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之后產生的?
在斯里蘭卡境內,地形以平原為主,約占全國面積的80%,其余為位于南部和中部的高原、山地。在洋底年齡圖可知,斯里蘭卡周邊的洋底年齡大多是較古老的。顯然,斯里蘭卡的存在并不支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疑團二 按地質古生物和古地磁資料所描述的2億年來大陸漂移的歷史,自印度板塊脫離南極洲,它的軌跡大致沿北到東北向漂移。然而,洋底年齡圖顯示,各大洋洋底年齡的時序都相當對稱,其年齡時序分布結構也相對連貫完整,顯然并不支持大陸漂移說。
疑團三 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漂移的主要趨向是“離極運動”和“向西漂移”。可是,當印度板塊漂移到赤道時,它為什么沒有在離極力的作用下減慢速度并逐漸停止下來呢?由此可見,印度板塊向北推移的方向與大陸漂移說本身相矛盾。
疑團四 大陸板塊的水平移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之一就是首先要解決板塊運動的驅動機制?,F今的印度板塊要實現向北推進,必須要有驅動力來克服歐亞板塊對它的阻力,這就需要解釋其驅動力的來源和大小。如果印度板塊漂移的驅動力不足以抗衡歐亞板塊的阻力,那么,印度板塊向北推進的說法是難以置信的。
板塊構造說是當代地球科學中最有影響力的學說。該學說認為,巖石圈板塊的運動主要是水平運動。對此,有的學者提出了質疑:如果沒有發生局部區域的垂直或斜向構造運動,板塊的水平運動又是怎樣啟動的?
引起板塊運動的機制究竟是什么?這是板塊構造說至今尚未解決的關鍵難題。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設想,其中主要有兩種機制,一種是主動驅動機制,另一種是被動驅動機制。對此,有學者指出,這兩種機制雖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也解釋不了其中遇到的難題。例如,主動驅動機制難以解釋大洋中脊和俯沖帶開始是怎樣形成的,也難以解釋聯合古陸的破裂;而被動驅動機制則缺乏地幔對流的直接證據,對對流的確切性質、涉及范圍和具體形式也不了解。
新的證據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共同擠壓的結果,青藏高原做水平移動也是由于受到了印度板塊的擠壓,這些觀點已經成為目前的共識。然而,中國、美國和加拿大三國的科學家曾經合作對地殼進行了結構探測,找到了青藏高原向東移動的確切證據:不是因為印度板塊擠壓,而是地殼下存在一股導電性極好的流變物質。這種流變物質是一種高溫度、高黏度的物質,它沿東西方向綿延1000余千米,而且十分活躍。另外,科學家通過導電性的分析還發現,西部地殼下的電阻力高,而東部地殼下的電阻力低,這也符合流變物質不斷向東運動的事實。據此,有學者相信,正是這種高導性的流變物質“馱著”青藏高原向東漂移。
青藏高原上的山地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高原的平均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面積也有250萬平方千米。這又產生了來自動力學方面的疑問:高溫度、高黏度的流變物質沿東西方向綿延1000余千米,那么,流變物質沿南北方向又綿延多少千米呢?流變物質的運動模式是什么?它本身真的能夠克服青藏高原水平移動時所遇到的阻力,以及承載青藏高原做水平運動嗎?這是新證據發現之后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眾多證據顯示,板塊是運動的,但關鍵的問題在于,引起板塊運動的主因是什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對以下方面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例如:全球地幔熱能物質的分布和規模;火山活動對地幔熱能物質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否對板塊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大陸與大洋中脊熱能物質的活動有沒有關聯,等等。
在全球的六大板塊中,某一板塊的運動由流變物質驅動所產生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理由是,地球上局部的流變物質要驅動它之上的板塊做水平運動,需要面對眾多的障礙和難題。地球上某一板塊的運動不可能是孤立事件,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在堆滿貨柜的貨場里,一輛推土機能夠前進多遠呢?
〔關鍵詞〕故事 興趣 效果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永遠都具有無窮的魅力。用故事作為傳授新知識的載體,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更會使課堂煥發無限生機和活力。自然而然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下面我結合自己教學“海陸的變遷”從課的開始,課的中間,直到課的結束都采用故事來貫穿始終為案例,來談談自己的點滴感受。
一、新課導入,用神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位偉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故事情景便好比是“導火線”。只有將“導火線”點燃,‘火藥’自會暴炸。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在“海陸的變遷”的導入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我話題剛一出口,知道的學生早已躍躍欲試,把手舉得老高,不知道的學生急切地等待著……“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化很大。”其中一個學生講完之后,我順接學生的話題,“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鄙裨捁适聨ьI學生以極大的熱情走進了文本的學習。
二、新課中間,用故事創設活躍的氛圍,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日常教學中,我們需要在地理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創設故事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體驗。我是這樣設計進行“海陸變遷”的 “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學習的:長久以來,人們為大洲和大洋是固定不變的嗎?發生過很大的爭論,一部分人認為,七大洲和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將其觀點稱之為“活動論”;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海陸輪廓自古不變,將其稱之為“固定論”。直到德國地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才有了真正的答案。大家想聽一聽這其中故事嗎?學生齊聲回答:“想”。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件魏格納的故事。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學生的學習狀態輕松自然,心情愉悅。“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奇怪的發現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竟非常吻合。我們來看一下地圖,大西洋兩岸,是哪兩個大洲?學生回答:南美洲和非洲。我接著說,現在我們把兩個大洲從地圖上剪下來拼合在一起,發現它們真的可以奇跡般的吻合在一起,那么同學們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這兩塊大陸可能以前是連在一起的。我接過話題:同學們的發現與魏格納不謀而合。他的腦海里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飄移的?”他大膽地提出了假設,如果是你想要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應該怎么做?學生回答:找證據去證明它?!澳敲次覀兙鸵煌瑤臀焊窦{找一找大陸漂移說的證據?!蔽覀儊砜催@樣一組圖片:人們在非洲和南美洲相吻合的位置,發現了兩種相同的動物,海牛和鴕鳥,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里,鴕鳥不會飛,它們都沒有穿越大西洋的能力,這說明了什么?學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大陸飄移的證據:生物的相同性。接下來用同樣的觀察圖片的方法,古生物的相似性證據。,大陸漂移說一經提出就遭到人們廣泛的質疑,但魏格納始終堅信自己的觀點,在人們的質疑聲中,魏格納繼續踏上了尋找證據之路。他花費了20年往返奔波于世界各地,50歲時,他還獨自前往被人們稱為“人間”的北極的格陵蘭考察,在他50歲生日的那天,魏格納在格陵蘭島外出考察的時候,不幸失蹤,再也沒有回來,四個月以后,人們在格陵蘭島的冰雪中,發現了他的遺體。就這樣,魏格納倒在了尋求真理的路上,把他的生命留給了格陵蘭島的皚皚白雪之中,但他把大陸漂移說留給了我們,更把探索科學的精神留給了我們。學生親身去尋找證據,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三、故事結課,余音繞梁,回味無窮,學生喜歡上了地理課
除了清澈的海水、白沙灘和熱帶的晴朗天氣,馬爾代夫豐富的植被也為游客提供了返璞歸真的自然體驗。很多游客在領略過馬爾代夫的藍、白、綠三色后,都認為它是地球上最后的樂園。有人形容馬爾代夫是上帝抖落的一串珍珠,也有人形容這里是一片碎玉。這兩種形容都很貼切,白色沙灘環抱的海島就像一粒粒珍珠,珍珠旁的海水就像是一片片的美玉,西方人因此喜歡稱呼馬爾代夫為“失落的天堂”。
這個美麗的群島是怎樣形成的呢?
謎樣成因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馬爾代夫群島的基本情況。
馬爾代夫位于印度南方650千米的海域,由北向南經過赤道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礁島群帶。它由26組環礁組成,這些環礁包括1190個珊瑚礁島,其中199個島嶼有人居住,991個為荒島。這些島嶼都是因為古代海底火山爆發而成,有的中央突起成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環狀珊瑚礁圈。
印度洋中北部有篩雒饗緣暮A耄憾側的叫九十度東海嶺;中間的叫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嶺,馬爾代夫群島只是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嶺北部的一小段(圖1)。
馬爾代夫群島總面積約為9萬平方千米(含領海面積),陸地面積約為298平方千米。群島南北長約820千米,東西寬約130千米,島嶼平均面積為一兩平方千米,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2米。由于位于赤道附近,馬爾代夫因而具有明顯的熱帶氣候特征,無四季之分。年降水量2143毫米,年平均氣溫28℃。
地球上大洋中的島嶼按成因可分為沖積島、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馬爾代夫群島是在火山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珊瑚島。這些火山島為什么會有規律地呈線性排列,火山從地下深處噴發出來又為何會形成這些島嶼,一直是一個謎。
不成立的假說
關于馬爾代夫的成因機制,在地球科學領域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前人對馬爾代夫群島的成因有兩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是地幔柱成因,另一種觀點認為它是一條古洋中脊。
地幔柱假說認為,地下深處存在一個類似燃燒著的火爐,它在地球深部烘烤著大洋板塊,使其發生熔融,為火山噴發提供巖漿來源。這個熱點是不會移動的,隨著印度洋板塊的不斷漂移運動,在印度洋底產生一系列線性分布的火山島。這些火山島的形成年齡具有嚴格的時間-空間線性變化特征。不過,對于馬爾代夫的形成原因,上述觀點顯然說不通,原因有二:一是在馬爾代夫島鏈上的巖石測年數據大多在40Ma~60Ma(Ma為百萬年)之間,而且沒有嚴格的時間-空間線性變化特征;二是很難解釋這個地方的深處為何一直存在一個熱點,并且這個熱點一直待在原地不動。
古洋中脊(已經死掉或者不活動的洋中脊)的觀點也難以成立:一是洋中脊上應該存在所謂的轉換斷層(轉換斷層通常應該垂直于洋中脊分布),但在馬爾代夫島鏈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轉換斷層;二是印度洋的地質演化歷史并不支持該區域存在這個古洋中脊。
既然這兩種成因假說都不成立,那么,馬爾代夫群島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成因機制新認識
要弄清楚馬爾代夫的成因,需要先了解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兩個地球科學中的基本假說。
大陸板塊存在大規模水平漂移是地球上的普遍現象,而且大陸板塊目前還在運動?,F代精確的GPS測量和古生物古地磁都有確鑿證據表明,大陸板塊會漂移。大陸漂移的源動力是什么呢?
早在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板塊自己會漂移,動力主要有兩個:一是因地球自轉存在一個指向赤道的離極力,二是因地球自轉產生向西的地轉偏向力。
其后,地球物理學家經過計算發現,這兩個力非常小,不足以推動巨大的板塊克服阻力發生漂移。更不符合邏輯的是,這兩個力都是系統作用力;也就是說,它們針對地球上的所有大陸板塊都是一樣的。按照這個觀點,現實中應該發生大陸板塊統一向赤道漂移或向西漂移的情況,事實上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魏格納提出的漂移動力因而被業界否定。
魏格納后來也承認,大陸運動起因這一難題的真正答案仍有待尋找,大陸漂移理論中的“牛頓”還沒有出現。
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美國科學家赫斯于1961年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海底擴張假說認為,由于洋中脊不斷噴發玄武巖造成了海底擴張,像傳送帶一樣拖動大陸板塊發生漂移?;诜捍箨懙牧呀猓ǚ捍箨懀步谐壌箨?,是指侏羅紀末期的那個全球唯一的超級大陸,當時全球的主要大陸板塊都拼合在一起。這些大陸包括歐亞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南極大陸,它們后來發生了裂解漂移,最終形成了當前的地形地貌),其結論是現代海洋中的洋殼板塊都是160Ma以后的,洋中脊附近因為都是新生成的巖石,其年齡應該是0。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國著名地學科學家任紀舜院士于2015年在《地質評論》上發表了標題為《尋找消失的大陸》的論文。該論文稱,全球深海鉆探、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表明,全球大洋中存在大量的古大陸殘片。按照海底擴張假說,洋中脊上的巖石年齡應該接近于0;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在赤道大西洋洋中脊附近,發現大量古老的大陸巖石分布。這些巖石年齡少則300Ma~330Ma,多則1600Ma~1850Ma。這與傳統的海底擴張假說完全不符。大洋中的古大陸殘片的發現否定了海底擴張假說。
赫斯等人是基于太平洋東北角和大西洋北部局部的磁異常帶(海底擴張假說認為,地磁異常會平行于洋中脊,并呈對稱分布)與洋中脊平行,進而提出海底擴張假說的,那么,全球所有的磁異常條帶都與洋中脊平行嗎?
2007年,法國地質局編繪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磁異常圖。遺憾的是,該圖否定了條帶狀磁異常與洋中脊平行的這種所謂普遍規律。
眾所周知,紅海是一個新生代才裂開的新海洋。按照海底擴張假說,磁異常條帶必定和洋中脊呈現條帶狀平行分布,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紅海西部,磁異常條帶幾乎與洋中脊垂直;但在紅海東部,磁異常并不呈條帶狀,而是呈現團塊狀沿著洋中脊分布,沒有平行分布的特征。也許有人會說,紅海是一個還沒有被完全擴張開的海洋,所以磁異常條帶與洋中脊不平行。
我們接下來看看與紅海鄰近的印度洋。印度洋是一個成熟的大洋,那里的洋中脊按照海底擴張假說應該與磁異常帶平行。可二者之間并沒有平行關系。事實上,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等全球各區域,大多數地區的磁異常條帶并不平行于洋中脊。
既然海底擴張不存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陸板塊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漂移呢?
根據地熱學常識,我們知道,大陸上的平均地溫梯度是每百米增溫3℃,超深鉆探也驗證了這個地溫梯度的正確性。這就意味著,在地表之下40千米處的溫度可達1200℃。大洋地溫梯度遠高于大陸,在1200℃的高溫下,絕大部分巖石會變成熔融狀態的巖漿。
新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板塊是飄浮在大洋板塊之上的,其主體部分沉入大洋板塊中,隨著距地表深度的增加,溫度逐漸增高,巖石逐漸由彈性變為軟塑性(圖2),導致大陸板塊底部飄浮在大洋深處的巖漿上。
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大陸漂移比喻成“平底熱鍋里會自己跑的黃油”。這個運動過程是基于大陸板塊首先發生裂解,產生了一個裂縫,使得大洋深處的巖漿上涌。在初始階段,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一致,但洋中脊噴出的巖漿很快被溫度較低的海水熄滅,因此海底擴張不能持續,但大陸板塊漂移后在其后面持續不斷地涌出巖漿并不斷被海水熄滅,這個熱力推動過程持續推動大陸板塊向前漂移。其基本邏輯很簡單:在大陸板塊的運動中,其前方處于擠壓環境,地下深處的巖漿無法外泄,其后部處于開放環境,地下深處的巖漿持續上涌,推動大陸板塊向前運動。
根據這個模型,大陸板塊漂移后會留下尾跡,也可能會留下火山島鏈、大陸碎片遺撒物。據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大陸板塊漂移過后的尾跡來追蹤其來源及漂移方向。這與刑事鑒識活動中對足跡的分析類似,通過簡單分析,就可以大致判斷嫌疑人的去向。
位于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群島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所周知,印度大陸板塊(主要包括當前的印度陸地)是從南往北正快速移動的一個較大板塊, 印度大陸板塊從印度洋中部漂移到當前位置,并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前端形成了著名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它漂移后在印度洋上留下了深切割的海溝,使得這些區域的洋殼變薄,引起印度洋深處的巖漿沿著這條薄弱的深切割海溝噴(涌)出,產生了這些島鏈。從圖3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印度板塊向北漂移中在尾部遺留下來一個明顯的刮痕,形成了馬爾代夫火山島鏈。
新大陸漂移模型能合理解釋大洋中存在的諸多地形地貌特征,也能合理解釋太平洋中那些線狀火山島的成因機制,推測出它們曾經是大陸板塊漂移后留下的軌跡和薄弱地帶。
這就是說,大陸板塊漂移后會在大洋中留下類似車轍的深溝,這些深溝是大洋板塊的薄弱地帶。在大陸板塊漂移過后,大洋板塊深部的巖漿可能會涌(噴)出。按照這個推論,大陸板塊漂移后應該在洋殼上留下切割深度差不多的海溝,噴發出連續的火山島。
但是為什么馬爾代夫島鏈上不是連續噴發的火山島,而是隔一段出現一個火山島并且呈不均勻分布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由于地球演化的歷史上溫度不斷變化,造成了全球海平面的持續性非穩定周期變化:有時候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在這個時間段內,大陸板塊浮力增大,其漂移過程中切割洋殼的深度就淺一些;當氣溫下降時,全球海平面隨之下降,這個時間段內大陸板塊的浮力相應減小,其漂移過程中切割洋殼的深度就大一些。因此,最終在洋殼深部受壓的情況下,巖漿會在切割深的區域噴出。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馬爾代夫島鏈最北部出現一個掃尾特征,這個島鏈并沒有指向印度板塊的最尾端,而是出現一個大轉彎。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是由于印度板塊在向北漂移的過程中伴隨著逆時針旋轉。古地磁和現代GPS測量表明,印度大陸板塊在北漂過程中的確伴隨著逆時針旋轉。在這種強勁的旋轉漂移過程中,由于受力不均衡,使得斯里蘭卡板塊裂解,脫離了印度大陸板塊,同時也使印度板塊尾部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掃尾特征。
現代地質學已經證實,印度板塊在北漂過程中,其前方(北面)存在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被印度板塊推著在新生代向北漂移。印支板塊(主要包括泰國、老撾和柬埔寨)是一個克拉通板塊(克拉通,來自希臘語kratos,意為“強度”,是大陸地殼上的古老而穩定的部分),推測其處于印度板塊的東側(該推測是根據在印度洋上存在的九十度海嶺而來的,這個海嶺是一個很重的克拉通板塊留下的刮痕),在印度板塊前面獨自漂移,由于克拉通板塊切割較深,在印度洋海底留下明顯的尾跡,據此可以推測出處于馬爾代夫東部的九十度海嶺是印支板塊在北漂中留下的尾跡。印支板塊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后,又被擠出形成了現今的地形地貌特征。
被證實的假設
既然新大陸板塊漂移模式對上述問題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那么它是否能得到地質學家的認可呢?
圖5給出了美國一個石油勘探公司在印度洋孟加拉灣所做的一條人工反射地震勘探剖面。從該剖面,我們可以看出,其勘探深度可達40千米,如果考慮到地下深處的溫度變化規律,就會發現,該剖面正好位于新大陸漂移模型的尾部,完全吻合新的大陸漂移模型。也就是說,美國這家公司所做的地震勘探剖面出現的變化符合前文所做出的大陸漂移模型假設。地質學家已經證明,印度板塊是自白堊紀開始從遙遠的南極洲分離出來并漂移到當前位置的。
科學界對恐龍滅絕主要原因的說法不一,但存在下列說法:
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因此數量越來越多,所以對恐龍蛋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導致恐龍滅絕。大陸漂移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導致滅絕。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產生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最終滅亡。
(來源:文章屋網 )
——題記
為什么魏格納能發現大陸漂移說?因為他比別人多想一步;為什么斐塞司能發現日光療法?因為他比別人多想一步;為什么牛頓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因為他比別人多想一步;為什么居里夫人能發現鐳?因為她比別人多想一步……
瞧瞧,為什么他(她)們如此成功?是因為他們天資聰穎嗎?不,不是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多想一步。
也許你會說,你看那些大公司的總裁,總經理們,他們又沒有比別人多想一步,不過他們照樣成功?。〉俏腋嬖V你,你錯了,你徹徹底底的錯了。身在要職的人,他們往往不僅比別人多想一步,而是多想了千千萬萬步??!
身為總裁或總經理,他們往往必須想清公司該如何運轉,怎么才能做的更好,做到最好。
也許你又會說,要獲得成功,必須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沒錯,但在很多時候,天才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你是否比別人多想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