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草原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做好預習,明確學習要點
古詩凝練含蓄、形象生動、意境深邃、內涵豐富,并且表現手法多樣,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正確的古詩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可以教會學生為人處世之道,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引導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時間,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并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堂語文課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預習必不可少。如果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在課堂上講述,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聽課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指出重難點,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主預習,比如說作者、背景、生澀字詞等。例如學白的《贈汪倫》,如果不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學生不禁會迷惘,水真的深千尺嗎?寫的是友情還是愛情?還有南宋陸游的《示兒》,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南宋朝廷屈辱求和、偏安一隅的背景,就難以體會詩人臨終前滿腔的悲慨。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可以自己解決這些疑問,不但加深了印象,還提高了自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會有所增強。
二、激發興趣,豐富古詩教學
當前的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充盈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上古詩文特有的含蓄凝練使學生潛心學習古詩變得十分困難。而且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大多是“灌輸式”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方法單一,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完全感受不到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體會不到作者在寥寥數語背后寄托的深厚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應付考試,往往注重對字、詞的解釋,將很多精力和時間放到了古詩翻譯上,缺少對全篇的整體把握,學生無法展開想象,于是很難理解古詩的深層內涵,領悟不到詞的意境。想要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必須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邏輯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還比較差,對于學習知識往往是憑借感性認識,對于感興趣的東西會深入研究,不感興趣的知識便無法繼續。學生無興趣、無精打采,必然會影響教師的授課,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學生對所學內容飽含興趣,就不會排斥聽課,反而會以學習為樂,勤于研究,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給學生講述關于“陽關”的歷史典故,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成功地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存在諸多優勢。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突破自身條件的限制,補充設計教材難以涉及的生活內容,輸入生活信息,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教學資料,使學生全面理解教學內容。同時要保證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具有趣味性、新穎性,同時還要具有針對性。還是用王維這首詩舉例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陽關的照片,介紹有關的旅游景點,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
三、強化朗誦,體會古詩情感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浮躁、蒼白,我們可以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精神的雨露甘泉,洗滌我們的靈魂,從這些美的境界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才情,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國學修養,提升我們的品味。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有利于更好地感知意象,有利于畫面在腦海中的展開。例如,學習到《敕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腦海中會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一望無際的草原在盡頭仿佛和天空融為一體,一陣輕風吹過,有牛羊閃現,但瞬間又被淹沒在綠色的海洋里,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經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師再加以適當講解、引導,古詩的神秘面紗便會被揭開。古詩是語言的藝術。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會對古詩的內容有一個初步地理解,還可以體會到古詩和諧的韻律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在對古詩內容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不同的見解,教師要加以尊重。例如,唐代王翰的《涼州詞》,有同學認為體現了詩人對戰爭、對生死的豪放,有同學認為表達了作者極度悲痛的心情。對此,教師可以作進一步的講解和補充,讓學生真正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朗讀方法,如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優秀學生示范朗讀等。
四、學以致用,回歸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1)08(A)-0057-01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起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是祖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插入或引用一些名言佳句,不僅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啟迪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地引用古詩文進行教學。
調動學習積極性
思想政治課歷來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說教課,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濃。如果教師善于把古詩文引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強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例如,在講到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時,筆者選用了學生們都非常熟悉的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當筆者率先背誦起篇中內容時,學生們起初有點好奇,繼而和筆者一起背誦起來。當背到“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時,筆者問學生:“這句詩蘊含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經濟知識?”“貨幣”、“商品交換”、“使用價值”……各種答案都冒了出來。筆者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然后讓他們把材料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們從“心憂炭賤愿天寒”中找到了價值規律的體現,也就是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同時學生們說出了“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沒有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市場經濟則具備平等性的特征。《賣炭翁》故事的運用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通俗易懂地說明了抽象的經濟知識。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在預習時收集相關的古詩文,讓學生體會學習思想政治的樂趣。
陶冶人文情懷
完整的教育應當是以全部人類文化為基礎的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因此,我們呼喚“有靈魂的教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啟發學生感悟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如在《融入社會生活,陶冶高雅情趣》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發現教材中有關于欣賞自然美境之樂、體驗生活之樂、閱讀詩文之樂、文藝創作之樂等內容,便聯系古詩文中那些富有情趣的篇章,結合學校組織的旅游觀光、書畫攝影展覽和歌詠比賽等活動,精心設計教案,開展主題活動課,讓學生去感受自然界中“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巍峨高山、“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莽莽草原;引導學生去欣賞文藝作品中的人間真情、山水蟲魚;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而且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塑造健全人格
一、情感樂園
1、入情。
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我覺得必須讓學生“入情”。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前,我先帶領學生觀看圓明園被毀的廢墟錄象,親眼目睹圓明園的殘景,再布置他們搜集有關資料。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情感。
2、動情。
例如《黃山奇石》,精讀課文第三段時,從“抱著、蹲著、望著”和“一動不動”等詞讓兒童體會此時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頑皮。接著出示“猴子觀海”的教學掛圖,引導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會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促使觀察與想象相結合,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體會到黃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極了。這種內心的情感發展,驅動著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
二、個性樂園
1、鼓勵對文本理解的個性化。
如教學《我愛你啊,中國》時,有的同學提出:“‘濃妝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這里為什么說杭州西湖濃妝淡抹?”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審視、去發現,讓問題把學生從課文帶回個性化空間。
2、鼓勵對作業選擇的個性化。
結合教學實際,我設計三種作業:(1)自主型作業,設計難易有別的多梯級作業,給學生留有選擇的空間。(2)實踐型作業,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活動的機會。(3)鑒賞型作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鑒賞活動,促使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增加文化沉淀。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各種有利的外部條件,自由完成作業。
三、合作樂園
1、師生合作。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師生之間的友好合作。
2、生生合作。
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有單獨表現的機會,而小組討論正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如學習標點符號的爭吵,我讓學習小組排練小話劇。不少學生將“爭論不休”“大笑不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教室里掌聲不斷,笑聲不斷。
四、感悟樂園
1、渲染氣氛悟情。
《船長》一文,贊揚了哈爾威船長在輪船被撞壞,即將沉沒的危急關頭,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為了再現這位英雄臨危不懼的錚錚鐵骨,教師制作了船長屹立艦橋,輪船漸漸下沉的課件,讓學生目睹這悲壯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壯的《國際歌》樂曲,全體學生起立朗讀課文第29、30自然段。在這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學生都會感悟到這位船長人格的偉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2、朗讀質疑悟意。
如執教《草原》時,經過指導,學生已經能體會字里行間豐富的內涵,但突然有學生提出對“一碧千里”一詞不理解。于是,我利用出示的草原圖片,讓同學們親眼觀賞了無邊無際的草原風光,同學們在看時無不驚嘆,因為畫面上草原一望無際,一片翠綠。學生對“一碧千里”一詞就不難理解了。
五、開放樂園
1、外顯開放。
“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會、探究和感悟過程。”課堂上千萬別讓老師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得到自由,無拘無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例如教學《最后一分鐘》,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可以讓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集關于香港的歷史、地理、氣候、風土人情等。在理解課文時,可以隨時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心靈開放。
一、單元整體感知
1.以單元開頭的“導語”為切入點。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初步了解本單元所有的學習內容,感知單元主題的情感意識,增強求知欲。教師趁機指導搜集相關資料并制成資料卡,為單篇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如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走遍千山萬水”,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門票、地圖、照片等,喚起回憶并加深景物印象。學生再根據單元導語的指向和自己的興趣制定單元學習目標。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邊讀邊思考:怎樣把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介紹給大家,讓學生產生讀其他課文的欲望,引導學生說出讀書的收獲。
3.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加強課堂內外的銜接。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組單元主題是“大自然的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發現大自然的美,進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與習作打好基礎。
二、單元部分感悟
在單元部分感悟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自己感受、領悟事物與文章的個性。讓學生在賞析與研讀、整合與比較中積累個性語言,領悟表達規律,并能靈活運用。
1.體悟個性化語言,透視個性化事物。
體悟個性化語言,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深層地叩擊詞句,體悟作者心境,鑒賞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例如:“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草原》一課的點題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教師可用提問的方式直點主題:“蒙漢情深”的“深”體現在哪里?“天涯碧草話斜陽”又是怎樣的景象?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深化文意,體會到作者寫作意圖所在。
2.“整合—對比”式閱讀,感悟表達規律。
單元整組教學是在單元整體的高度上,刪繁就簡,把一單元讀薄,體悟最精妙的語言,體悟最有價值的語言規律,以求達到教學的簡單化、藝術化、精良化與高效化。教師要幫助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見微知著。在學生的體驗與感知、課內與課外的文章間,以整體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學會比較、鑒賞、積累與運用。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組單元主題“永遠的童年”就編排了《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在學習課文時,可以把三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中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環境的各異,在比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誦,領會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巧妙處理精、略讀課文。
對于精讀課文,我們要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凸顯語言文字的學習,把重點放在對語言的理解、感悟與表達上。課堂上要留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以學生感知時的興趣點與疑惑點為切入口,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對于略讀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也可以依學生的個性組織交流,讓學生就自己最感興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點進行交流。在相對寬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讀疑點、再品品趣點等。
三、單元整體回顧
“整體回顧”為學生展示學習整單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個平臺。這個環節主要以語文園地為依托,探求學習規律,提升表達水平,豐厚學生積累,綜合展現學習成果,同時對整單元進行查漏補缺,調整教學。
1.整體探求學習規律。
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我的發現”是關于閱讀、寫作方法的對話,教師要充分運用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加入對話。讓學生在主題匯談的基礎上,嘗試自己歸納“發現要點”,先個體概括,再小組篩選,最后全班討論。
2.整體提升表達水平。
單元整組教學旨在打通生活、閱讀和習作的通道,“單元整體感知”的第一個環節當師生圍繞單元主題聊談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習作訓練也在悄然醞釀了。學生從回憶體驗開始,經歷吸納、感悟的過程,又與有意義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并用文字記錄下美好人生的足跡。學生經歷了一個主題單元的學習,就等于經歷了一段彌足珍貴的生命歷程。
3.感悟語言文化。
如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讀讀背背等欄目中系統地編排了古詩中的名句、成語、名言警句、農諺等內容。可以邊學習課文,邊引導學生搜集此類資料。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讀讀背背是描寫田園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可以讓學生邊學邊搜集摘錄此類古詩,在學完整單元后,開展經典古詩詞誦讀會,這樣既豐厚了學生的積累,又激勵了學生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
4.綜合展現學習成果。
一、移花接木巧點題
放眼全國高考,材料作文幾乎一統江湖,這就要求考生能準確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合理確立行文的中心,接下來精心設計開頭的樣式,讓閱卷老師對自己的文章有一份好感。當然,高分作文除卻好的開頭,還得看你的結尾如何。因為文章是一環套一環進行的,一著不慎,便有滿盤皆輸的風險。靈光一閃寫出精妙開頭后,就開始信馬由韁地“侃”下去,焉能獲得高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開頭出現的事物或語句,在結尾時讓它再度出山,形成首尾遙相呼應的態勢,使全文開合自如,結構渾然一體,考生思維縝密自然就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尾呼應,并非簡單的重復。結尾是全文情感的升華,要注意簡潔明快、新穎別致,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片段示例]
(開頭)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周邊的角被歲月磨白、磨毛了,她定定地望著里面夾的黑白照,歲月竟將它裝訂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駁的印跡。她忍著淚,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本就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唯有自愛,此生不老……
(結尾)記憶就站在那里,朝阿錦點頭微笑,阿錦輕輕合上相冊,眼里頓時泛起了淚花。那泛黃的、陳舊的黑白相冊,裝載著那么多的記憶,明晃晃地耀眼。時代永遠會變,可有一些東西,卻固若金湯,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歲月靜好!
――《阿錦的黑白記憶》
名師點撥:首段以“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起筆,通過對相冊里黑白照片的感受,轉入敘述人生成長的記憶碎片。這樣的開頭,有助于作者從容敘述文章主體部分的回憶,那些親切可感的生活情景便聯袂登場,令人有眼前一亮的喜悅。文題材料的主體部分是講述黑白照片與數碼時代的辯證關系,該考生不動聲色地將黑白照片“移”進開頭,然后以淚花點點“接”出對過往歲月的追憶,顯得匠心獨運,毫無穿鑿的痕跡。在此基礎上,結尾以“眼里頓時泛起了淚花”呼應開頭,巧妙扣題,將她“忍著淚”的畫面再次曝光,收到一詠三嘆的藝術效果,實現情感升華,表達對美好時光的珍惜與留戀之情。
二、錦上添花妙修辭
《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發展等級”的一個標準就是“有文采”,而要讓文章的語言出新、出奇、出文采,運用修辭無疑是一條捷徑。因為恰當地使用修辭,譬如排比、反問、比喻等,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振聾發聵。若是對古詩文非常熟悉,在行文中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將那些獨特的意象自然地嵌入文章,讓文章亮點紛呈,絕對能成為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得分利器。尤其是記敘文,在描述事件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使用修辭手法,將會很快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讓文章多出一個個亮點,讓人擊節叫好,心情愉悅。若是議論文,在夾敘夾議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比喻論證,也能使語言優美,深入淺出。
[片段示例]
(開頭)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舉手投足間,溢滿了無盡的善意與關愛。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在紙條上寫下“危險”二字,舉手之勞,似春風撩撥起新鮮的絲絲竹筍,似皓月映射出心田的斑斑影跡,在心中開辟世外桃源。
(結尾)舉手之勞,平凡得微不足道,卻需要我們用長久的信念支撐。在心中種下善意與責任的種子,讓它在浮世喧囂里纖塵不染,在狂風驟雨里吐蕊生花。在某一刻,善因開出善果,聽見清風的呢喃,看見繁星漫天。
――《堅守責任,善心長存》
名師點撥:標題既是觀點,又切中了所給材料中關于責任、關于堅守的主旨。開頭的妙處就在于引用了兩句對仗工整的古詩,暗合善心之念。而接下來,考生圍繞善意與關愛展開聯想,強調舉手之勞的善意所在。兩個“似”字句,錦上添花,毫無雕琢之嫌。結尾落筆于善舉、平凡及信念,強調心中種下善念,就能讓自己在浮華而喧囂的塵世間保持清醒的狀態,聽見呢喃的春風,看見漫天的繁星。
三、反彈琵琶不離奇
反彈琵琶,即文章的結尾和讀者原來預料的完全相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逆向思維。這種構思法,往往會使讀者的思路跟著作者走,就在他們以為水到渠成的時候,卻發現結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反彈琵琶,可以使文章產生出奇制勝的藝術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舊瓶裝新酒”的過程中,千萬不能犯結論離奇的錯誤。
[片段示例]
(開頭)老劉在山上捉到兩只猴子。他把猴子帶回家,想訓練它們表演的能力,幫自己掙大錢。大猴子拒絕表演;小猴子樂于表演。
(結尾)然而,當半個月后老劉再來到山上時,發現小猴子已經死了。原來小猴子由于肥胖已不能很好地爬樹,適應不了競爭激烈的野外環境,居然活生生地餓死了。
――《兩只猴子》
名師點撥:該考生選擇了寓言的形式,講述了兩只猴子的故事――在訓練時,大猴子以看透世事的眼神,警惕地對待嗟來之食,寧可餓死,也不用自己的演技博取果腹之物;小猴子則熱衷于表演,只要給吃的,它就拼了命地走圈,然后討賞,再走圈,再討賞,最終得了肥胖癥,不能再從事表演來為主人掙錢,以致被放歸山林。
文章雖然敘事平淡,但在凸顯主旨上手法高明。結尾處,按常理應該是寫大猴子瘦得皮包骨頭乃至餓死,而作者偏寫那只肥胖的小猴子因為喪失覓食能力,活活被餓死。這種反彈琵琶的構思,更能彰顯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批判效果更加顯著。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激發了讀者的豐富聯想,有振聾發聵的閱讀效果,不愧為反彈琵琶的佳作。
四、卒章顯志費心機
卒章顯志,即在文章結尾才點明文章的主旨。這種構思的好處是文章銜接緊密,事件的描寫或觀點的論證有條不紊、循序漸進。文章的思路和線索均較清晰,而結尾的點明主旨往往是文章的所在。此類結尾,一般是用簡潔的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來明確主旨;或者直接敘述事情的原委,從而揭開謎底。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敘事或論證中,切忌過早明確觀點或暗示事情的結局,否則文章就會失去懸念,失去可讀性。
[片段示例]
(開頭)盧梭言道:“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算是對當代人生存羈齙母爬ㄐ月鄱狹恕3亂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來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依愚之拙見,當我們欣欣然于擁有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自由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必須穿越沙漠,即我們的不自由。
(結尾)誠如“不自由”飽含的是禁錮與約束,“自由”也并非膚淺的“從心所欲”。猶念卡夫卡說:“沙漠謎一般的特點,必然會讓你觸及它的每一寸土地。”讓我們帶著對“不自由”的敬畏,也帶著對“自由”的追求,穿越沙漠,走過山川、草原,在跋涉中拾起關于風霜雨雪的感動,也在哲思中感受生命的每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