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筍芽兒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從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重視讀讀畫畫、創設情境等方面,探討了怎樣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關鍵詞:民族小學生;漢語教學;積極性
作為漢語老師,我對利用漢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激發其學習動力感觸頗深,在此,將自己的體會和做法介紹給同行,望能引起共鳴。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漢語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十分重要,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這不僅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而且情境的新奇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講一年級漢語第七課課文二《牙疼怪誰》時,預先準備好“小熊、小手、眼睛、嘴巴”等頭飾,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討論“小熊為什么牙疼,牙疼應該怪誰呢?”再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內容要愛護牙齒,通過看課件熟讀課文、小老師領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知不覺就進入課文故事情境中,學生在一堂課中既學習了課文,又增長了知識。又如;在講第五課《借傘》時,先用談話的方式導入課題;如“你們借過東西嗎?借東西時應該怎么說?請幾個學生回答問題,老師鼓勵回答正確的孩子,隨機用商量的語氣對全班說:“今天我們一起到課文中看看它們借到傘了嗎?”先看課文插圖,直觀地感受圖中四個小動物在一起的圖片,然后朗讀課文,在讀課文時教會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小鴨、小雞、小狗、小貓的對話,從而感受課文中友好的氣氛以及每一個小動物互相理解、互相謙讓的美好品質,再讓學生模仿表演進一步體會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道理,老師努力營造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保證課文學習順利進行。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揚長避短,盡量使學生熟悉課文,同時把她們自己理解的內容畫下來,這是培養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的一條捷徑,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筍芽兒》這一課時,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要求他們觀察課文插圖,模仿圖中的畫面來畫筍芽,然后把學生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進行評比,看誰畫得好,這樣學生在濃濃樂趣中主動求知,即讀懂了課文內容,又理解了筍芽的生長過程,從而感受春天的美麗景象。以讀書為基礎,讀讀畫畫、畫畫讀讀,學得輕松,興趣倍增。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閱讀情境
理想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或者說什么樣的閱讀教學課是好課?我認為讓學生擁有獨立的學習思考能力,可以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只是簡單的去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給學生灌輸這樣那樣的書本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在學生的過程中提現自身獨特的個性,而不是被教師的行為所同化。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獨特的個性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套個性新穎的教學體系,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摸索,要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有效的影響。一名好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路上少走許多彎路,也讓學生打下更好的基礎。另外,教師應該多多跟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然后因材施教。不能充分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就容易出現老是重復學生已有的知識,不能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新知識,這樣也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簡言之,教師不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還應該學些什么,就不能更有效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和教學進行的節奏。下面我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分析一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方法。
1 語文閱讀教學的關注點
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都是習慣性的將課文中的字面意思講解給學生聽,也就是課文寫了哪些內容,我認為,這些東西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都可以進行大致的了解,如果教師傳授的東西也只僅限于這些內容,那么語文教學的學科價值應該如何體現呢?對于此,語文教師應該先明白語文教學的科學價值——通過“讀、寫、說”的訓練使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訓練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情懷,這就是語文學科的價值。因此,閱讀教學的關注點不僅是要讓學生明白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更應該讓學生明白文章是“怎樣寫的”。
2 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是作者內在情感的表達,都有其特有的寫作情景。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中這種特有的情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所體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筆者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情感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習的熱情。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師可以積極的利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或者教師通過自身的語言進行描述概括文章形象,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講授《雨點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觀察雨過天晴后,亮晶晶的水珠在草上,在花上的那種狀態,還有蝴蝶,蜜蜂等昆蟲類穿梭在花叢中的動態美。這種形式的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仔細觀察,用心去體會那種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讀出韻味,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思考與行動
筆者認為,在課前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思考以下四個方面。
3.1目標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目標的設置十分重要。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才有具體的方向。教學在備課階段,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抽取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學習任務。如何體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師需要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將教法、學法、能力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相結合,以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案和規劃教學步驟。
3.2教學內容
從教學角度來分析,語文教學每堂課的內容各有側重點,教學在課堂規劃初期要分析一堂課的教學側重點。突出難點和重點知識,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置對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取舍,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或找準文章的閱讀切入點、或提取文章大意、或掌握內容情感與語言的結合方式等。其次,教師應思考教學內容的設計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成長、有所收獲。
3.3語文學習的活動設計
小于語文閱讀課的設計有沒有一個統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或者一個固定的課堂教學結構,整體的框架搭建起之后,教學細節以此為準則來進行“填充”?答案是:沒有。閱讀教學不能拘泥與任何一種教學形式或教學框架,但是它有著一定模糊框架板塊,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對板塊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根據筆者對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的閱讀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得知大部分的閱讀教學課例都是以板塊組合的形式來進行設計,而并非采用“環環相扣”、“無微不至”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每一個板塊的設計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性,體現出學生的閱讀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通常這些板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情境設置。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情感認知能力相結合的情景設置,使學生的本身情感體驗與課文內容達到共鳴。例如《筍芽兒》這篇兒童文學作品中,文章采用擬人化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的描述了筍芽兒成長的過程,稚嫩的筍芽兒、溫柔且富有愛心的春雨姑娘、性格豪邁的雷公公和慈愛的竹子媽媽,都被描寫的繪聲繪色,生靈活現。文正突出表現的情感點是小筍芽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種種關愛,才能使其健康、茁壯的成長。教師在閱讀情景創設時,要從“關懷”和“健康成長”為情感切入點,以此來設計教學互動方式。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經歷來暢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來自家長、老師、社會的種種關懷,為課文內容學習奠定相呼應的情感基調,在交流和探討中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第二,放手自讀。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主置,在教學的啟發和引導下,使學生自己讀、自己體會。如若在閱讀教學中,不給學生留出自讀的時間,教師便“滔滔不絕”,一堂閱讀課下來往往使學生感覺如在夢中,講不清文章主旨,理不出文章情感。孔子在《論語》中講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而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進行指導和教學參與的最佳時機便是在學生“似懂非懂”時。讓學生先放手自讀,以讀啟思、以讀生疑、以讀代問。教藝術的本質在于“授人以漁”,而非“授之與魚”。
第三,以情感為主線,語言領悟、內容理解、知識運用為重點的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主線,將學生的學習重點引導至具體的語言運用與情感因素表達上,帶領學生參悟語言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在對不同語言形式的品味中,體會語言之美、文學之美。
參考文獻:
[1] 崔巒.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十項策略[J]. 天津教育. 2007(11)
《鄉下人家》如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于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品味優美語言,帶領學生積累精彩句段。
2.走近鄉下人家,感受鄉村生活的美,激發學生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3.感悟作者擬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片斷。
2.了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激發學生對鄉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難點】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感受語言表達魅力,體會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安排你們預讀了第21課《鄉下人家》(出示課題:鄉下人家),老師在家也認真地讀了課文,也許是讀的遍數多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昨晚我做了個夢,夢見《鄉下人家》這篇文章變成了幾幅美麗的圖畫(課件出示六幅圖畫),你喜歡哪幅圖,找到相應的文字。
(課堂伊始,就用一幅幅精美的多媒體畫面,將學生帶進鄉下人家。)
課文有七個自然段,比較長。長課文我們可以把它讀短了,找找課文哪一小節概括了鄉下人家的特點?用鉛筆做上記號。
生齊讀,師讀,且故意漏掉“獨特”,引發學生討論“獨特”“迷人”。
(巧妙地找到課文的中心句并巧妙地理解。)
二、品讀
(生默讀第一、二自然段。)
師:讀了這么美的文字,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請和大家交流交流你的學習體會。
(學生自主交流閱讀感受,談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生:請大家跟我看第一自然段。
師:哦,你看,這位同學真會學習,讀了課文找到了重點句,還找到了關鍵詞,我們也來看看這一句,鄉下人是用什么裝飾的?
師:而且這裝飾是什么樣的?
師:是呀。同學們,請你閉上眼睛:青、紅的瓜,構成了鄉下人家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春天來了,你仿佛看見棚架上……怎么樣?你說。
師:哦,長出新芽來了。哎呀,夏天到了,棚架上……(指名說)
師:是的。秋天到了呢?你說。
師:同學們,你看,這些裝飾它從開花到發芽到結果,慢慢地在成長,在變化,它們是有……有什么啊?
師:是的,同學們,你們再來讀讀這句,作者又是怎么樣把這種生命寫出來的?在這句話中,讀一讀。(齊)
師:作者是怎么寫出來的呀?誰讀出來,體會到了?你說。
師:是的,你看,高樓門前蹲著的石獅子和豎著的大旗桿你見過嗎?
師:(出示幻燈片)什么樣的感覺?說。
師:都是有生命力的。不像石獅子和大旗桿那樣,像他們說的這樣一成不變。這種可愛是熱愛生活的鄉下人創造出來的。
(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事物的美。)
師:哎,這樣一對比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瓜和藤的可愛。你能讀出這份可愛來嗎?來,自己先試試。(自讀,師生接讀。)
(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生(陸續說):它們難道不擔心婦女會打攪它們、傷害它們。鴨子知道,當地人喜愛它們,不會傷害它們。
師:是不是呀?人和鴨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小河是他們共同的生命之河。那大家一塊兒來讀一讀把這種自然與和諧讀出來。
師:是呀!那你想,鄉下人家照例除了養雞之外,還會養什么呢?
在鄉下,雞成群,鴨戲水,還有同學們筆下的狗啊、鵝啊、羊啊、牛啊,他們都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生答:家)。是呀,這真是一派和諧的景象呀!讓我們進一步地體會到了,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出示幻燈片)
總評:本課設計是《鄉下人家》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有以下兩個特點。
1.《鄉下人家》這篇文章猶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所以設計教學時我注意設置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帶入鄉下人家,使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精美的幻燈片播放貫穿整節課,還有演繹筍芽的章節,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方法;以讀為本;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4-168-02
“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的10項總目標中,有7項目標是針對閱讀的,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涵蓋了語文素養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重要的地位。低、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激發閱讀興趣,打下自主閱讀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閱讀目標(1-2年級)對閱讀興趣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薄皩Ω信d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課標”把喜歡閱讀放在閱讀教學第一學段目標的第一條,可見“閱讀興趣”的重要性。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和的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在活潑有趣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應創設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扭轉中走進文本,與文本直接進行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并產生情感的、心靈的共鳴,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是上好一節閱讀課的關鍵所在。
1、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新教材的每篇課文都配有意境優美的插圖。這些美麗圖畫,既提示了學習內容,又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既有利于培養觀察能力,發展兒童的語言,又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找春天》一言語的插圖描繪了鮮花盛開,鶯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畫面:“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樹木吐出點點嫩牙”“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枝紅杏出墻來”“春雨沙沙下,小溪丁咚響,蜜蜂嗡嗡叫,孩子們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學生看到這樣一幅春景圖,仿佛進入了春天的美好境界,感受到了春天的濃濃的氣息,于是他們也急切地去尋找春天,擁抱春天……
2、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創設各種豐富的學習情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如《畫家鄉》一課,可以先借助課件,演示家鄉的美麗風光;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寶藏。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到處是美麗的風光。連綿群山,威武雄壯;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入云霄。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家鄉有了直觀的感受,他們不僅理解了課文優美的語言,更感受到了我們的祖國是多么偉大,她有壯麗的河山、秀美的風光,她有富饒的土地、豐富的寶藏……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也會提起五彩的筆,用絢麗的色彩,飽含深情地畫祖國,畫家鄉……
二、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閱讀方法,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
1、加強識字、寫字教學
低中年級,識字、寫字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新的《語文標準》第一學段第1條:“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苯處熢诮虒W中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加強識字的交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識字不能孤立地進行,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在反復朗讀中識字,在積累詞語中識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處于優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知識大都從興趣出發,因而在識字教學中,我一方面教給學生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如猜謎識字,熟字加、減、換偏旁識字,編字謎、歌謠識字,順口溜識字……另一方面,用掛圖、投影、表演、實物、圖畫、卡片及多媒體等多種靈活有效的形式創設識字環境,形象直觀地促進識字教學工作,養成兒童自主識字的習慣。如,在學習“枯”和“榮”時,我出示小草在春、春、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讓學生感知“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低、中年級,要加強寫字教學的指導,指導寫字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板書示范,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容易寫錯的筆順,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如在學習《棉鞋里的陽光》這課時,我是這樣進行寫字指導的:本課有四個左右結構的字,而且出現了兩種相同的偏旁,可以分類指導學生書寫。“媽”、“奶”二字有女字旁,重點指導女字旁的寫法(1)筆順要適當提醒一下:撇點、撇、提。(2)其中的橫變為提,書寫時不能超過右邊的撇?!胺?、收”二字都有反文旁,可從以下幾方面指導書寫:(1)反文旁是四筆寫成。(2)第一個撇要靠上,橫的起筆處應在撇的下端。(3)第二個撇的起筆處應在橫的右端。(4)捺要寫得舒展開。另外“馬”字的第二筆是“豎折彎鉤”,“乃”字的第一筆是“橫折折鉤”,都是一筆寫成的。
2、重視加強詞句訓練
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任務有兩個:理解和積累。
(1)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
“課標”第一學段閱讀目標(1-2年級)對詞句理解提出:“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薄罢n標”第二學段閱讀目標(3-4年級)對詞句理解提出較高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低年級學生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弄懂詞句的意思,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即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或者用一些圖片、音像資料,將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形象可感知的內容;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對于詞語的理解,可以利用動作語言,經常讓學生“動”起來,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演一演。如《筍芽兒》一課中有許多表示動作的詞語,如“揉一揉”“扭動”“向上鉆”……教學時,要運用動作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再如出示“杜鵑花”圖片,結合插圖,通過形象感知認識“杜鵑”。
(2)重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新鮮語言材料,培養對新鮮語匯的敏感,養成積累詞語的習慣。
在日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接觸各種語言現象,感悟、積累語言,學習運用語言。如,在側重于詞語的理解和運用的(如漸漸地――花骨朵漸漸地長大了),有側重于詞語的積累和拓展的(如,彎彎的小路、長長的小溪……“方向、地方、千方百計”)。在學習《和時間賽跑》后,積累有關時間的格言。在學習《月球之謎》后,積累關于月亮的精彩描寫。另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一讀或抄一抄、背一背。如學習《燕子》,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學習《荷花》,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把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總之,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語言。
3、閱讀教學,要堅持“以讀為本”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要以讀為本,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
朗讀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聲解義,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它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重要任務。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讀的形式要多樣,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充分體現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訓練過程,要善于用指導朗讀和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培養語感和美的熏陶,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遇到長句子或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句子,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以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為例,我就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
(1)初讀:小柳樹和小棗樹長得有什么不一樣?
(2)再讀:用不同符號畫出講小柳樹和小棗樹外形特點的詞句。
(3)品讀:讀畫的句子,看誰讀得好。
(4)選讀:小柳樹和小棗樹除了長得不一樣以外,還有什么不一樣?(性格)從哪里看出來?(語言)找出來讀一讀。
(5)賽讀:讀小柳樹和小棗樹說的話,體會她倆有什么不一樣。
“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棗樹,你怎么不葉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樹怎樣?――得意,驕傲,不懂禮貌)
“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葉晚。再說,你長得也比我快,等你長大了,人們在樹陰下乘涼,那有多好啊!”
(小棗樹怎樣? 寬宏大量,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