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次級債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次級債券 商業銀行 資產證券化 房地產
2007年4月始發于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償付危機的金融風暴,不僅給美國經濟,更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雖然美國及世界各國紛紛采取行動,試圖將此次次貸危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但從目前看來,這場金融風暴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球之勢。自2003年12月我國銀監會確定將次級債券記入附屬資本以來,我國各大商業銀行也在不斷發行次級債券。比較兩國次級債券的特點,總結美國次貨危機產生的原因和教訓,對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
一、美國次級債券的特點分析
商業銀行次級債券是由商業銀行發行的、本金和利息的償還順序列于商業銀行其他債務之后的、先于商業銀行股權資本的債券,是商業銀行一種特殊的債務形式、也是西方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一種重要措施。次級抵押信貸源自美國房地產市場。美國發放房屋抵押貸款,要按借款人的信用好壞分等級。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和“優惠級”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其中,“次級”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發放的住房按揭貸款。和信用好的人相比,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隨著近年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眾多金融機構將其次級貸款打包,再發行次級債券。2006年以來,美國30家涉及次級抵押貸款的機構申請破產,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有其獨特的背景,如高消費低儲蓄的社會特征、流動性過剩以及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等。但美國次級債券本身的特點則是這次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1、發行規模過大
次級債券是一種可流通的債務工具,根據巴塞爾協議,次級債券在一定條件下可計入銀行附屬資本。因此,相對于發行普通股和優先股補充資本的方式來說,發行程序相對簡單、周期短,是一種快捷、可持續的補充資本金的方式。雖然次級債券是銀行資本中一個相對較小的組成部分,但卻是銀行長期資金重要的來源。在美國,次級債券的發行人以大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為主,原因是次級債券發行成本一般高于普通債券。因此1992―2007年間,大型銀行次級債券的發行規模不斷上升。至2006年底,在全美國總余額為10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中,次級抵押貸款為1.5萬億美元,占比15%左右。由于發行規模巨大,主要又是大銀行發行,所以一旦借款人違約,美國很多大銀行都因此受到沖擊,甚至倒閉。
2、涉及范圍廣
次級貸款危機爆發后, 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法國巴黎銀行、澳大利亞麥格里銀行、荷蘭銀行等都因投資以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為主要目標的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發展得較為成熟,它們資金實力雄厚,進行跨國投資,在全球配置資產。這些機構投資者主要包括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基金、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違約直接給這些機構投資者帶來損失,另外,美國資產價格下挫也使得這些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其他美國金融資產遭受損失。例如,2007 年11 月,世界第一大再保險企業瑞士再保險宣布已為次級貸款相關的衍生品撇賬12億瑞士法郎( 約合10.7 億美元)。公告顯示,該公司損失主要來自其出售的與次級貸款和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相關的債務抵押證券(CDO)。
3、金融產品的風險轉移不徹底
抵押貸款二級市場成就了新世紀等抵押貸款公司的規模擴張,但證券化過程中風險轉移的不徹底導致了這些公司的最后崩潰。在出售次級貸款證券的過程中,行業涉及面非常廣,各行業的聯系更加緊密、交錯。抵押貸款公司將抵押貸款賣給銀行,銀行將其打包發行證券由投資銀行承購,投資銀行再出售給機構投資者。銀行在與次級貸款機構簽訂合同時申明,如果貸款人拖欠還貸,就必須回購貸款。因此,在這個資金鏈中,風險轉移是不徹底的。而且,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就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危機的全面爆發。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大多數是采取全球投資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場的資產價格出現波動,會直接影響機構投資者的資產價值, 從而不得不進行資產組合調整, 由此風險傳遞到其它市場。美國次級債的投資者遍及美國、歐洲、日本和很多新興市場,因此次級債危機迅速波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全球投資組合雖然在更廣范圍分散了風險,但是這也使得資產價格波動從一個市場迅速傳遞到其他市場。
二、我國次級債券發行的現狀及特點
2003年10月9日,我國銀監會公布了《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規定各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狀況,確定是否發行次級定期債務作為附屬資本。其規模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并由商業銀行向目標債券人定向募集。2003年底,興業銀行完成30億元次級債券的發行,成為我國第一家發行次級債券補充附屬資本的商業銀行。隨后,多家股份制銀行紛紛發行次級債券。次級債券的發行緩解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先天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狀況。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國商業銀行已發行超過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次級債券。我國發行的次級債券具有如下特點。
1、我國次級債券在結構設計、定價方面已與國際接軌
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都是標準形式的次級債券,即具有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可贖回并具有加息條款、可流通的結構特征。而且,隨著次級債券發行規模的不斷擴大、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新的次級債券品種將面世,滿足不同種類投資者的需要。
2、我國次級債券早期采取定向發行方式,具有私募性質
2004年6月之后開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早期發行規模小,發行規律或連續性不太明顯。次級貸款的主要功能是補充資本金。由于流動性不足,市場的約束作用難以充分體現。
3、金融機構互持次級債券的現象比較普遍
因為次級債券的發行對象全部為金融機構,且大部分為銀行。銀行通過發行次級債券來充實資本金,從而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將被削弱。因此,整個銀行體系的風險沒有合理地分散到金融體系中去。
4、次級債定價較低
次級債發行利率與市場上同期限的金融債利率相當,并沒有充分體現次級債的風險溢價,使其市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發債主體具有隱形的國家信用擔保,同期限品種的金融債供給又稀缺,有資產配置需求的投資機構會對次級債表現出較大的興趣,而投機類機構很難從中獲利。
5、發行次級債的成本相對較高
如2006年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發行的十年期次級債券其票面利率分別為3.68%、3.98%和3.6%,遠高于十年期定期存款2.25%的年利率。如果再附加發行的手續費,對銀行來說,成本不小。高的發行成本限制了金融機構的發行規模。
三、中美兩國次級債券的比較分析
由于美國債券市場占到國際債券市場的一半左右,其發行規模之大、涉及范圍之廣以及風險轉移的不徹底,導致了危機的爆發。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次級債券要安全得多,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雖然國家允許用次級債券來提高資本充足率,但對于具體細節卻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限制了各商業銀行的次級債發行規模。根據《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券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次級債券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50%。而且,到期前最后5年內計入資本金額的次級債每年折扣20%,即商業銀行應在次級定期債券到期前的5年內,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按100%,剩余期限在3―4年按80%,以此類推。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的積極性也相對降低。
其次,因為金融機構互相持有次級債券的情況較多,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相互約束的作用。另外,我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政策,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不如美國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各銀行發行的次級債相對于美國銀行要嚴格得多。
再次,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其購買過量,造成投資損失,國家制定了《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辦理辦法》。其中對公開發行次級債券的金融機構作了嚴格的規定,包括實行貸款五級分類,貸款五級分類偏差小;核心資本充足率不抵于5%;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充足;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最近三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發行人披露募集說明書,定期公布年度報告,并要在重大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進行報告。這些制度規定使得次級債券的風險減小,也使得各商業銀行能及時發現問題、防微杜漸。
最后,與美國正好相反,我國是高儲蓄的國家,居民一直以來都遵循傳統的儲蓄習慣。有理由相信,商業銀行大多數借款人,在考慮從銀行貸款的時候,都是量力而行的。并且,我國商業銀行對次級貸款人的要求,相對于美國來說,也要嚴格得多。所以違約或斷供的可能性較小。
盡管如此,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也是深刻的。為避免危機發生,并促進我國次級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國要解決流動性過剩和房地產泡沫兩大問題。解決這兩大問題對防范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峰、葉紅光:美國次貸抵押貸款危機與警示[EB/OL].省略/ 2008-02-06.
12月13日傳出消息,銀監會決定將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實施的銀行業新監管標準推遲。
這對銀行來說是暫時的松綁。實際上,12月初,就有跡象表明,銀監會或將對資本監管要求有所放松。“過高的標準、過高的資本水平必然會抑制銀行的貸款能力,也抑制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12月3日表示。
但回顧過去兩年,各銀行為了應對新規,不斷掀起再融資潮,大幕是從2010年拉開,到現在尚未閉幕。《投資者報》記者統計銀行2010年和2011年再融資數據發現,2010年是銀行真正的再融資年,通過配股、發債等形式共融資4441億元,2011年再融資2419億元,同比減少45.5%,兩年實現融資共6860億元。目前已擬定計劃尚未實施的至少還有2000億元。
兩年再融資6860億中行居首
這兩年銀行再融資如潮涌,不斷如“草船借箭”般填補資本。
從融資規模上看,中行是這兩年的融資王,再融資額達1566億元,其次是工行、建行、交行,分別為1299億元、1011億元和787億元。
從年份上看,2010年是銀行真正的“融資年”。這一年,上市銀行通過A、H股配股、發債等形式共計融資4441億元。
中行2010年也是融資王,該行2010年3月9日發行249.3億次級債,本次次級債券是在已批準額度內循環發行,用于替換2005年發行的次級債券已贖回部分,補充附屬資本;2010年5月31日又發行了400億元可轉債;去年11月初到中旬及12月初到中旬分別在A股和H股市場配股融資418億元和179億元,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
與中行融資方式類似的上市行還有工行,主要集中在2010年下半年,先后于8月底發行250億元可轉債、9月發行220億元次級債、11月在A股配股337億元、12月在H股配股融資112億元,2010年全年共融資919億元。
由于國有行在2010年已經密集完成配股融資計劃,在2011年,國有行再融資勢頭減弱,沒有出現去年那樣來勢洶洶的再融資潮,但小浪潮卻不斷出現。一年下來上市行累計融資2419億元,農行以500億元融資規模占據榜首。
此外,在統計中,由于農行和光大在2010年上市,屬于首次融資,所以未將兩行首次發行上市融資額度統計在內。值得一提的是,農行于2010年7月份上市,募集資金規模22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00億元左右,才過半年,就立刻發行500億元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其資本“饑渴癥”之嚴重可見一斑。
今年次級債為主南京最猛
上市行這兩年的再融資有一定節奏和特點。
第一年配股融資比較密集,且規模很大;2011年則主要是發債融資,其中又屬次級債最多。中原證券銀行業研究員陳曦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出于對即將實施的新資本協議的考慮,根據新規,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和8.5%,而現行規則為資本充足率8%,核心資本充足率4%。舊規、新規相差甚遠,為了達到目標,各上市行不得不提前準備,補充資本。
因此,2010年銀行股權融資密集,有9家銀行采用了公開或非公開的配股融資方式。其中工行A股再融資337億元、H股再融資112億元;中行A股再融資418億元、H股179億元;建行A股22億元、H股589億元;交行A股171億元、H股156億元;招行A股178億元、H股40億元;興業銀行在A股再融資179億元。
南京銀行出于業務擴張過快,自身資金緊張的原因,2010年不得不進行49億元配股融資計劃。
浦發、深發展、寧波銀行采用的是非公開發行方式,浦發非公開發行392億元,深發展69億元,寧波銀行44億元。
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上市行共通過配股融資2935億元,這還不包括農行、光大2010年上市募資額,占全年所有再融資額的66%。
其次,隨著今年資本市場繼續低迷,股權融資減少。民生、中信、華夏、北京銀行等幾家銀行在2010年未來得及實施配股融資計劃,2011年都相應了計劃,但目前為止只有中信趕在今年7月前實施完成,而其他幾家銀行至今尚未實施,因此16家上市行主要的融資形式就是發行債券。“今年資本市場不好,尤其是到了下半年,大盤跌太多,配股融資不是好時機。”陳曦說。
《投資者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市行債券融資2161億元,占到全年融資額的89%。
此外,按照次級債發行不超凈資本25%的規定,《投資者報》記者發現南京銀行幾乎已無再發次級債空間,如果該行凈資本得不到大幅提升,未來融資通道將會收窄。
南京銀行今年11月份發行45億元次級債,根據該行三季報數據,其三季度末凈資本為188億元,45億元次級債的發行在凈資本中占比高達24%,也可以說其一次性就將次級債額度用盡。
通常情況下,銀行的做法是根據25%的空間設計未來幾年的循環發行次級債計劃,鮮有一次性用完空間的情況。
《投資者報》記者還注意到南京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下降迅速,2010年末,南京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75% 和14.63%,今年三季度末,已經降至10.89%和11.67%,資本消耗極快。
監管要求過高易造成資本浪費
從去年到今年,股市已然遭受重創,今年末更是哀鴻遍野,截至12月14日上證指數僅2228點。這中間固然有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但銀行再融資對股市造成的壓力亦不容小覷。
為何銀行如此缺錢,要接二連三再融資?
答案就是前面所說的即將實施的新資本協議。不過《投資者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家銀行機構及專家都認為此標準過高。
“我國在加入WTO以后,承諾銀行業將加入國際銀行業的監管,也將執行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中談到這個話題。
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為了避免新的信貸危機上演,世界多國銀行監管者聚集一起制定了巴塞爾協議III,對銀行的資本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最初的版本相比,巴Ⅲ公布的正式協議在諸多監管指標上有所放松,主要是因為初始版本受到來自銀行的壓力,標準提得太高。事實上,包括后來接受了遵循巴Ⅲ協議的銀行,還是覺得標準過高,但是為了能夠獲得政府支持,才勉為其難接受。”呂隨啟說。
“中國提高監管要求沒錯,但也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呂隨啟說。
呂隨啟認為,資本充足率一下子從8%提高到11.5%,核心資本充足率從4%提高到9.5%,有點過快且過高,容易造成資本浪費。
“新監管標準將普通股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設定為7.5%,比巴塞爾協議III還提高了0.5%,太高了,沒必要!”建行總行一位人士表示。
該建行人士還抱怨說,巴塞爾協議III還給各銀行5年緩沖期,要求2015年~2019年實現達標,而按我國的計劃,2012年1月1日就要求部分銀行開始達標。
“雖然監管要求嚴于國際標準屬一般慣例,但也存在對我國監管標準‘過高’的質疑。”浙商證券分析師戴方報告稱。
戴方還認為目前設置過高資本充足率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一,我國銀行業目前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較高,未來也不大可能重復過去幾年資本高消耗型的增長模式;第二,資產質量問題尚且可控。銀行業前幾年集中投放的政府平臺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其資產質量問題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顯性化,而若經濟大幅弱于預期,企業貸款情況也不容樂觀。但目前來看資產質量問題暫且可控,而若持續惡化,政府也尚有能力在必要時提供支持;第三,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不支持從嚴監管。
新標準或推遲銀行壓力緩解
12月15日有消息稱,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實施的銀行業新監管標準推遲,銀行再融資步伐可能會更從容一些。
在本月初,監管層也曾釋放出這個信號。12月3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合適的資本水平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同時,將進一步保護和提升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他認為,過高的資本水平必然會抑制銀行的貸款能力,也會抑制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但他同時指出,如果資本水平過低、流動性過低,最后威脅到銀行體系的安全,甚至發生銀行體系的危機,對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協調發展帶來致命性的破壞。
“所以實施新標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多方的平衡。”王兆星認為。
中國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宗良認為:“如果新監管標準推遲實施,就意味著至少明年上半年,銀行的資本壓力在監管層面有望松綁,資本壓力也將得到緩解,這有利于配合當前貨幣政策‘預調微調’。”
[關鍵詞] 次級債 違約強度 風險分析 違約傳染
在2004年的“新巴塞爾協議”中,對銀行的風險管理都提出了更加嚴厲的要求。新的協議中除了繼承了舊協議中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外,還增加了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于此同時“新巴塞爾協議”對各類風險資產的權重進行嚴格設定,它強調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性,規定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所以發行次級債已經成為各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
商業銀行次級債的發行量在2009年迅速增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09年金融市場運行情況》報告,2009年,23家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總計2669億元,發行量為前一年的3.7倍。特別指出,在這些銀行發行的次級債中很大一部分是銀行之間互相持有的。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的數據,上半年銀行間市場商業銀行共發行次級債12次,發行總額為1042億元,既包括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也包括光大銀行、寧波銀行等股份制銀行,浙商銀行、重慶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也紛紛加入發債大軍。本文將針對三家銀行之間存在互持次級債券的現象,綜合利用隨機分析理論和約化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其所隱含的信用風險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即主要從互持次級債對銀行違約概率、信用利差和資本充足率三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
本文通過三家銀行的違約強度的“環形”相互依賴結構,來刻畫三家銀行由于互持次級債所形成的違約依賴性。這種違約強度傳染模型最早是由Jarrow和Yu[1]在2001年提出的;這種模型由于具有“環形”的違約依賴性,給求解公司違約時間的聯合概率分布帶來極大的困難。Jarrow和Yu通過主次要(Primary-Secondary)公司框架避免了公司之間這種“環形”的違約依賴性,得到了兩個公司違約時間的聯合概率分布;隨后Collin-Dufresne[2]等利用測度變換的方法來打破公司之間這種“環形”的違約依賴性,給出了兩個公司違約時間的聯合概率分布,并對公司債券進行定價;Yu[3]利用Norros[4]和Shaked 和 Shanthikumar[5]提出的“總的違約強度構建”方法給出了三個公司違約時間的聯合概率分布,并應用于兩個公司情形債券的定價。本文將基于Yu[3]的三個公司違約強度模型,在畢玉升等[6]對兩家銀行間互持次債所隱含的風險分析文章的基礎上,對三家銀行互持次級債的風險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1 三維違約時間的建模
在完備的概率測度空間( )里,定義 為公司 的違約時間, 表示公司 的違約過程, 表示違約過程 所產生的信息流, 表示由 所產生的最小 代數。假設 具有非負, 可測的違約強度過程 ,它滿足對任意 和補償過程 是一個 的可測鞅。
基于上述的記號與基本假設,鑒于考慮到公司 的違約強度依賴于另一個公司的違約時間,在觀察到 的條件下,當 時,公司 在 時刻的條件違約強度能被定義:
⑴
基于公司 的條件違約強度 ,公司 在 , 期間總共累積的違約強度的定義如下:
⑵
根據Aalen和Hoem[7]證明了公司 ( =1,2,3)從0時刻直到它自身違約時刻所積累的總的條件違約強度是一個單位指數隨機變量 ,且 、 和 相互獨立,我們定義反函數如下:對任意 和 ,
⑶
利用⑴~⑶,從一組單位的指數隨機變量 來構建一組隨機變量( )如下:
讓
和定義
Norros[4],Shaked和Shantthikumar[5]證明了模擬違約時間 與實際違約時間 的聯合分布相同。因此我們能夠通過求 的聯合概率密度來得到 的聯合概率密度。
2 具有互持次債銀行債券的定價
2.1 基本假設
(1)銀行 ( =1,2,3)同時向市場發行了零息票債券 ,到期日均為 ;
(2)銀行 在向市場新發行債券 之前,已經存在互相持有次級債的關系;
(3)銀行 ( =1,2,3)的破產是由不可預測事件引發的, 分別表示銀行1,2,3的違約時間,且相應的違約強度滿足如下結構:
(4)
3. 其中 為正數; 為銀行 的自身違約影響因子, 表示為三家銀行之間由于互持次級債券所隱含的違約傳染因子;
(4)當零利息債券發生違約時,采用面值回收,其中假定銀行 的回收率滿足 ,在 期間未發生違約則到期日收回本金1元;
(5)兩家銀行同時破產的概率為零;
(6)無風險利率 為正常數。
3 具有互持次債銀行債券定價的數學模型
4. 基于上述的基本假設,具有互持次債銀行債券定價的數學模型表示如下:
,
, (5)
,
這里 、 和 分別表示具有互持次債三家銀行相應的債券價格。
4 具有互持次債銀行債券的定價公式
利用上述對于違約時間的構建方法,基于三家銀行的違約強度模型(5),通過求模擬違約時間 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來得到三家銀行違約時間 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
由上述違約時間構建過程,知當 時,
由上述式子,可知 關于 的 行列式為:
由于單位指數分布 相互獨立,于是當 時, 聯合概率密度為
即當 時, 的聯合密度函數為:
(6)
通過指標置換,可以求得剩余的5種情形下, 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例如只要對 情況下概率公式里指標作 置換就可得到 時 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公式,即 時
綜上可求得 的聯合概率密度,即求得 的聯合概率密度表達式。
下面將利用三維違約時間 聯合概率密度表達式,結合具有互持次債銀行債券定價的數學模型(5),來求解相應的債券定價表達式。由于對稱性,我們以討論銀行1發行的債券1為主。
由 = (7)
可知要求 的值等價于計算 的值。
又由于
+ + + + +
下面我們主要對上述等式的右端6個概率式子進行計算:
綜上可求的 的表達式,結合式子(7),可得銀行1發行債券1價格的表達式。
為了討論互相持有與無互相持有的不同,此處也給出當三家銀行不互相持有次級債時,向市場發行債券的定價表達式。由于該情形下銀行 ( =1,2,3)之間沒有相關性,讓 分別表示三家銀行的違約時間,相應的違約強度分別為:
此時相應的無互持次債銀行債券 ( =1,2,3)的定價數學模型是:
這里 分別表示無互持次債銀行債券 的價格。
基于無互持次級債時三家銀行債券的定價模型,可得相應的債券定價公式為:
至此,我們分別給出了三家銀行互相持有和不互相持有次級債時新發行債券的定價公式,這些公式將用于下面的風險分析,根據對稱性,主要以銀行1風險分析為主。
5 金融意義分析
5.1 對資本充足率的分析
資本充足率=
其中,核心資本有:實收資本、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等;
附屬資本有:重估儲備、一般準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混合資本債券和長期次級債務等;
扣除項有:不合并列帳的銀行和財務附屬公司資本中的投資、購買外匯資本金支出、呆賬損失尚未沖銷部分等。
風險加權資產是指,銀行總資產里面擁有風險權重的資產。
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是指商業銀行交易性的資產達到一定比例和額度之后,必須計提單獨的市場風險資本。
第一種情形(三家銀行之間互持次級債): 在銀行 ( =1,2,3)中,銀行1以長期次級債務的形式分別向銀行2、3融資N元、K元,使銀行1的附屬資本增加N+K元;同時,銀行1持有銀行2、3的長期次級債務共N+K元,這樣銀行A的風險資本增加0.2(N+K)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1的資本充足率為:
第二種情形(三家銀行之間無互持次級債):銀行 ( =1,2,3)沒有互相持有次級債,此時銀行1的資本充足率為:
記 , ,則
由上式可知。當 時, 關于 遞增。從說明當銀行1的資本充足率小于5時,銀行1通過發行次級債提高了自身的資本充足率,且提高的幅度隨互持次債總量 增大而增大。
5.2 信用利差
假設 分別表示銀行1在互持和不互持次級債時的信用利差。根據關系式 , 可以得到:
=
因此要比較有無互持次級債時信用利差的變化,只要通過比較 和 的大小關系即可。同時由于互持對方次級債時銀行1的違約強度 大于不互持對方次級債時銀行1的違約強度 ,因此相應的銀行1在 違約概率 大于 ,而根據定價模型(5)和(13),可知 和 的大小關系與 和 成反比,在回收率一致的基礎上,可推出 。因此相比于無互持次債情形,在互持次級債背景下,銀行新發行債券的價格將被降低,即相應的信用利差增大。
5.3 違約概率
第一,當三家銀行都不相互持有次級債時,它們的違約概率就是本身的違約概率,
第二,當三家銀行互持次級債時,各個銀行都有可能發生違約,這時有以下三種情況發生:
()兩家銀行可能違約時銀行1違約的概率為 , 由把(8)至(13)式子相加,即可得到相應的 表達式。
()三家銀行中一家肯定違約條件下,另一家可能違約時銀行1違約的概率為:
上述等式右邊第一項 的表達式見式(10),其他剩下的5種情形,可以通過指標置換可得到相應的表達式。
同理只要把上述式中作指標置換 就可以求出 的表達式。
綜上的求解方法,我們即可得到 相應的表達式。
() 三家銀行中兩家銀行肯定違約時銀行1違約的概率為:
同樣基于 的表達式,通過作指標置換 即可得到 的表達式。然后結合上述所求的 表達式可得到 的表達式。
綜上我們獲得了幾個不同條件下銀行1的違約概率表達式,而且它們滿足 ,該不等式表明,相比于無互持次級債券情形,互持次級債券使得銀行違約概率變大,特別在經濟環境比較差的背景下,即在其他兩家銀行肯定違約的前提下,銀行的違約概率是巨大的,銀行間由于互持次級債券所面臨的隱含信用風險傳染是巨大的。因此,為了有效防范所可能面臨的風險,銀行在看到通過互持次級債券提高自身資本充足率的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銀行由于互持次級債券所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傳染也是巨大的。
6 結論
本文綜合應用隨機分析理論和約化法,建立了具有互持次債三家銀行債券的數學模型,利用總的違約強度構建的方法,獲得了相應的債券定價表達式,并基于所獲得的定價表達式,討論了互相持有次級債對銀行資本充足率、違約概率和新發行債券的信用利差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互相持有次級債,雖然銀行顯著提高了自身的資本充足率,但是同時降低了發行債券的價格,使得債券的信用利差增大,甚至銀行因互持次級債券所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傳染也是巨大的,特別當互持次級債中的一方發生違約(或破產),將使另一家銀行的違約概率驟然增大,甚至破產,從而使違約風險在銀行之間迅速蔓延。
參考文獻:
[1] Jarrow, R. and Yu, F. Counterparty risk and the pricing of defaultable securiti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5):1765-1800.
[2] Collin-Dufresne, P., Goldstein, R. and Hugonnier, J. A general formula for valuing defaultable securities[J]. Econometrica, 2004, 72(5): 1377-1407.
[3] Yu,F. Correlated defaults in intensity-based models [J]. Mathematical Finance, 2007, 17(2):155-173.
[4] Norros, I. A compensator representation of multivariate life length distributions,with applications[J]. Scandinations Journal of Statistics, 1986, 13:99-112.
[5] Shaked, M. and Shanthikumar,G. The multivariate hazard construction[J].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1987, 24:241-258.
美國次級按揭債券的問題,我是國內較早關注者。還是在美國次級按揭債券危機沒有爆發出來的2007年1月,我就寫過一個報告,希望國內投資者到海外投資要密切關注這些證券化資產,特別是國內大的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它的動態。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逆轉,美國次級按揭債券的潛在風險果不其然漸次暴露出來。
特別是最近,7月27日和8月18日,更是由美國的次級按揭債問題引發全球股災,日本、香港地區、澳洲、歐洲各地股市紛紛下跌,從而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一片恐慌及各國政府紛紛向金融市場注資達4000億美元。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大
對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我想不會太大。因為,一是中國金融市場是一個封閉的市場,美國次級債的危機不會波及到中國市場多少;二是中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購買的美國次級優債券不多,至多也不會超過100億美元。但是,也有人指出,美國次級債券市場的危機將會戳破全球資產價格的泡沫,從而引發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此,我曾問過索羅斯基金的經濟學家,他告訴我,對美國次級債券危機密切關注是必要的,但對次級債危機的恐慌則不必要。事實上,有研究表明,這次美國次級債券損失大約在1500―2000億美元。而這樣一個損失對一個近20多萬億美元的美國股市及全球股市來說,其損失也不見得是很大。對于中國來說,即使加上次級債券危機影響美國居民的消費,并由此傳遞到中國的出口,即使這樣,我想其影響也是十分微小的。
“住房按揭貸款是優質資產”的神話受到質疑
不過,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給中國按揭貸款市場的啟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們知道,所謂的次級貸款債券是指美國從2000年經濟不景氣以來,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及減稅政策,直接鼓勵居民購房,并以建筑業來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從而帶動了美國一波房地產大漲。在這種的情況下,很多做房屋貸款的銀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擴張住房貸款。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不少金融機構不惜降低住房信貸的消費者的準入標準(即“次級信用”的人大量進入)及為購房者提供零首付來吸引購房者。然后,有投行向這些銀行買這些貸款,將它打包成一筆債券賣給投資者。這些債券就是“次級房貸債券”。
在房價上漲時,這些債券的風險會潛在下來,其風險也不大。但當房地產市場價格一旦發生逆轉,這些次級按揭貸款人的違約風險立即暴露出來,次級按揭債券的價格大跌,債券的投資者就可能遭受巨大損失。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債券沒人接手,想賣也賣不出去。由于這些債券在市場上沒人敢買,故而基金公司向市場公告拒絕客戶的贖回申請,由此引起整個金融市場的恐慌。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也由此而生。
對于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我們并非要談中國有多少金融機構涉及此事,也不要關注太多美國次級債券危機將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對成長中的中國金融市場有多少啟示。在中國,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優質資產”。這樣一個觀念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大行其道幾年了,而且即使到現在,除了銀監會及央行這樣的監管機構有所察覺之外,房地產市場、商業銀行對此仍然是無動于衷,“住房按揭貸款是優質資產”的神話仍然是房地產市場主流意見。但實際上,當美國這種神話破滅時,居民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就暴露無遺了。這種資產的優質性就會受到嚴重質疑。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中國是有很大啟示的。
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亟需提高信用門檻
其實,中國的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應該比美國次級債券的風險高許多。因為,很簡單,首先,從住房按揭的對象來看,美國的次級按揭債券的次級貸款人的信用還有等級之分,即“次級信用”,但是對于中國的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的大部分人連“次級信用”都不及。何以為證?據我調查所知,在這幾年,凡是個人要申請住房按揭貸款的人,沒有誰不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既然人人都能夠從銀行獲得住房按揭貸款,那么住房按揭貸款者基本上是沒有信用等級可分。如果這樣,必然會讓很大一部分信用不好的人進入房地產按揭貸款市場。
按照銀監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指引,個人按揭貸款的貸款額是個人每月按揭貸款還款額不得超過個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實際上,國內居民及住房投資者在辦理住房按揭貸款時,沒有多少人能夠滿足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標準。有的人或是從律師事務所或單位開出假的工資收入證明(有很多情況下銀行放款人會明確告訴貸款者作假)。試想,用假的收入證明、假的工資證明等虛假的文件到銀行進行按揭貸款,那么這些人的信用有多少就十分令人質疑。可以說,如果以美國的個人信用評級標準,中國不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者不僅沒有信用,甚至是負信用。
這種情況的存在,就必然造成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少人利用假信用大量地從銀行撈取貸款炒作當地房地產。在上海,2004年曾經發生過有人貸款7800萬,購買住房128套的怪事,就是通過假信用的方式進入的。可以說,盡管目前國內不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直在上漲時,那么這種沒有信用甚至負信用的人就不會暴露出來,因為,過高的房價會把這些潛在風險完全掩蓋起來。但是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必然會暴露出來,國內銀行所面臨的危機肯定會比美國次級債券出現的危機要嚴重。
“次貸危機”向中國銀行房貸業務敲響了警鐘
美國次級信用貸款的風險盡管很高,但是這種風險基本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已經分散了。這里說明兩個問題,盡管美國次級信用貸款風險通過證券化分散了,但是這些風險并不會消失,一旦條件不滿足,它就會暴露出來。另外,中國住房按揭貸款的證券化程度低,因此其不良信用貸款的風險基本聚集在銀行體系內。如果房價一直上漲,這些潛在風險并不會暴露出來,但如果房價出現向下逆轉的趨勢,這些聚集在銀行的風險就會爆發出來。
目前國內銀行基本上是國有銀行或國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銀行,因此,這些銀行為了其自身短期效益,采取對住房按揭盲目擴張的態勢。因此,它們不僅放寬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者市場進入,根本就沒有遵守銀監會相關指引,甚至于采取各種方式規則這種指引,而且以金融創新為名讓這種房價上漲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無限放大,比如什么加按揭、轉按揭等。在這樣的情況,使得中國的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進一步放大,甚至越積越大。
另外,從總量來看,美國的住房按揭市場發展50多年,其住房貸款余額也不過在3萬多億元,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剛發展不到十年,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就達到2.6萬多億元,加上公積金住房貸款4000多億元,實際上已經超過了3萬多億元。這樣高的住房按揭貸款,在房價上漲時,銀行一定會把這些貸款看作是優質資產,但是如果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住房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就會暴露出來。盡管目前各大城市商業銀行仍執行房貸首付比例最低30%的政策,但商業銀行暫停二手房按揭、停辦抵押貸款等情況都表明銀行監管部門暗自收緊個人房貸。這些都表明住房按揭貸款為“優質資產”神話已經打破,國內商業銀行開始對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警惕起來了。應該說,這是好事。
對于在美國次級債券危機后,中國銀行監管部門會采取什么政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警覺已經表現了出來。對此,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對美國次級債危機認真地研究并總結出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該是全面檢討中國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時候了。不要讓一些商業銀行為了短期之利益、為了一己之利而讓國內銀行體系的風險越積越大。可以說,如果不對中國銀行按揭貸款進行全面檢討,不打破目前中國銀行體系“住房按揭貸款為優質資產”的神話,那么中國金融體系面對的危機與風險也就不遠了。因為,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按揭貸款實際上比美國次級債券的風險要高!(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觀點參考
“次貸危機”,表面看是美國房價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子卻是資金供應方降低信貸門檻、忽視風險管理,需求方過度借貸、反復抵押融資。這需要引起我國商業銀行和貸款購房者的警惕。
時下,我國正處于房地產價格上漲時期,少數銀行為爭奪房貸,往往放松必要的風險評估和管理。一旦潮水退去,市場逆轉,房貸風險有可能隨之暴露。――彭興韻
波及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是提前敲響的警鐘,提醒商業銀行必須充分重視房地產市場的風險。目前我國處于房地產價格的上升期,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房貸的風險,但這決不等于說房貸是可以“忽略”的。更重要的是,房貸風險一旦爆發,對銀行來說,將是極具破壞性的。
在日趨白熱化的房貸競爭之中,商業銀行必須把風險的防范放在第一位,切不可掉以輕心。只有把房貸問題放到更長遠的角度去研究,做到未雨綢繆,才能在更長期的競爭中抵擋風險的沖擊,實現可持續發展。
――唐 帥
不可忽視“次貸危機“對中國房市的影響。中國大量的房地產按揭貸款人可以說主要還是中低收入階層。雖然我國銀行機構發放房貸時的標準和審查程序較次級貸款要嚴格得多,但一旦經濟發生較大的波動,房價由漲勢轉入跌勢,中低收入階層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強,銀行機構會受到何種程度的損失,房市的轉勢會不會影響到人們對國內經濟前景的信心,這些都是當前我們應當未雨綢繆的問題。――周劍初
四大行中被公認再融資需求最迫切的中國銀行(601988.SH)早在今年1月份就率先公布再融資方案,并于3月9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2010年的首期次級債。
249億次債用于補充附屬資金
3月13日,中國銀行公告表示,中行已經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5年固定利率次級債券249.3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補充附屬資本。
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中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63%和9.37%。
本次次級債券是在已批準額度內循環發行。
中行于2005年2月18日曾發行總額約為340億元的次級債,包括159.3億元的10年期固息債和90億元的10年期浮息債,以及90億元的15年期浮息債。對其中的10年期債券,發行人可于第五年提前贖回。
該行在之前的公告中曾表示,2010年有大約250億元次級債到期需贖回,贖回后計劃在監管允許的額度范圍內循環發行,同時擬定2010~2012年保持核心資本充足率8%,資本充足率11.5%以上。
然而用次級債券補充資本金并非一直能用。
按照銀監會關于資本補充機制的規定,中行次級債占核心資本的比重不能超過25%。
據測算,該行2010年尚余的次級債券發行額度約為500億元。由于次級債的比重逼近監管要求上限,中行后續次級債發行的空間非常有限;可轉債和股權融資為其必然選擇。
3月19日,中行會在股東大會上審議在A股市場上公開發行不超過400億可轉債,以及授權董事會同意在A股和H股再融資。
國有大銀行融資加速
目前,四家已經上市的國有大銀行中,中行、交行兩家已提出共計820億元的再融資計劃,兩家銀行的再融資計劃不僅是為應對2010年度的資本監管要求,更為未來至少三年的業務增長籌劃。
單就2010年的業務發展,建行、工行的再融資需求不大。建行2009年三季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該行資本充足率12.11%,核心資本充足率9.57%。
工行2009年三季報顯示,該行核心資本充足率9.86%, 資本充足率12.60%,指標也均超過監管要求。
不過,分析師稱,銀行的資本規劃不可能僅僅考慮一年,至少要滿足未來三年的業務發展需要,這樣也能保證銀行股權再融資不會過于頻繁。為了滿足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擇機再融資或許勢在必行。
據悉,建行已經成立了再融資項目工作小組,市場預計建行再融資在600億元左右,不過很大一部分可能會在香港市場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