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九四二影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3年年底,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終未獲提名。而此前,在留印好萊塢TCL中國大劇院時,馮小剛對記者說,沖擊奧斯卡就是個游戲,“有,很好;沒有,也很正?!薄?/p>
但他果真如此看淡奧斯卡嗎?態度淡定,可無論是在影片內容、形式,還是發行渠道上,馮小剛一直沒有放棄國際化的嘗試和努力。國際化這事兒,他很少談,卻一直在做。
一直都在國際化
1993年,馮小剛與另一名著名內地導演鄭曉龍合作執導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紅透大江南北。該劇講述了幾名北京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態,表現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國人,在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下的種種茫然與彷徨。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人在紐約》是中國首部全程在美國拍攝的電視劇,還聘請多名外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散發著十足的“洋味兒”。那算得上馮小剛在國際化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隨后,在馮小剛獨自執導的賀歲片中,國際元素也是頻頻出現。在《甲方乙方》中,影片的開頭便是癡迷巴頓將軍的書店老板參加了“好夢一日游”,穿著二戰時美軍指揮官的軍裝上了“前線”;在《沒完沒了》中,女主角小蕓是從新加坡歸來的;而1998年上映的電影《不見不散》,展現的是兩個北京人在洛杉磯的愛情故事,影片也是在美國拍攝而成的。
2002年,馮小剛推出了新一部賀歲片《大腕》,講述了中國下崗攝影師和世界級導演的故事。影片帶有強烈的黑色幽默色彩,以“為大腕操辦喜劇葬禮”為線索,諷刺了現當時惡俗廣告的盛行與商業社會的浮躁。
馮小剛曾說,《大腕》是他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因為這部影片不僅全面與外籍演員合作,請來老牌影星唐納德·薩瑟蘭出演大腕導演一角,還引進外資,由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好萊塢影片公司之一)共同投資拍攝,并通過后者面向全球發行。
盡管馮小剛是個號稱不“賠錢”的導演,但也有人指出,他的電影不過是京味兒小品的大集合,不適合在國際上傳播。
2006年,馮小剛以一部《夜宴》堵住了這些人的嘴。該片一改馮氏喜劇風格,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藍本,以五代十國的宮廷斗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曾經信仰愛情的皇后最終被權力欲望毀滅的故事。“我跟西方人一說這是中國的《哈姆雷特》,周迅(片中青女的扮演者)是奧菲利亞,西方人就全明白了?!瘪T小剛說。
2009年的《非誠勿擾》,馮小剛又把背景地搬到了日本北海道。馮氏國際化的“戰場”從美國向亞太轉移。
2012年的《一九四二》,似乎是馮小剛電影國際化的升級版。盡管這是一部中國災難“史詩”,馮小剛卻請來了兩位好萊塢大腕兒——阿德里安·布隆迪和蒂姆·羅賓斯,前者是奧斯卡影帝,后者是從“肖申克”走出來的實力派。盡管《一九四二》沖奧失敗,卻難掩馮小剛那顆向往奧斯卡的心。
那些年的馮氏幽默
從《夜宴》開始,馮小剛突然變得具有爭議,而此前他獲得的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好評。
實際上,《夜宴》可以算是中國電影在國際化之路上艱難前行的一個縮影。從《臥虎藏龍》和《英雄》開始,出神入化的武術、詩意淡雅的山水以及金碧輝煌的宮殿,成為了中國大片導演最為青睞的元素。然而,在多數觀眾心中,再完美的畫面也比不上好故事。一些規模宏大、耗資不菲、煞費苦心的大制作、大手筆,卻忽視了可以引人共鳴的情節和對白。
遙想那些年,馮小剛的電影稱得上是影迷的幽默圣經?!暗刂骷乙矝]有余糧??!”“打死我也不說!”“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黎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做人要厚道!”這些經典臺詞,至今還是人們常用的流行語。
那些年,馮小剛關注都市生活狀態和市井小民的生活,通過一系列看似“離譜”的片段,體現出現實中的真實與無奈,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馮氏電影中,最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鄉音”和“鄉情”。在《手機》中,生在農村的少年嚴守一穿著破夾襖,騎自行車帶著表嫂去鎮上給表哥打電話,那欣喜若狂的表情,襯托出現代人的“燒包”;在《不見不散》中,男女主人公在美國單槍匹馬,疲于應付,最后才意識到,只有家鄉才是他們感情的寄托,最終雙雙回到北京;在《天下無賊》中,土里土氣但心地善良的農民工傻根,是對充滿拜金主義和坑蒙拐騙的現代社會的有力諷刺……
但形成反差的是,從《夜宴》到《一九四二》,都是鴻篇巨制,耗資不菲,口碑卻不及當年那些“小制作”。
國際化的不同道路
《一九四二》沖擊奧斯卡無功而返,但一些毫無國際元素的國產電影,卻先后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中國內地有幾位導演,是國際電影節的???,如婁燁、張元。他們的路數與馮小剛截然不同,沒有大制作,沒有國際巨星,卻偏偏受到國際影評人的喜愛。
婁燁入圍戛納電影節的《紫蝴蝶》,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國仇家恨和情感糾葛;張元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過年回家》,用沉重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家庭由悲劇到諒解團圓的故事……這些影片幾乎都不是鴻篇巨制,卻以細膩的情感和動人的故事取勝,打動了國際影評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打動國外的觀眾和影評人,就要拿出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當代中國人生活與思維方式的作品,呈獻給世界。
就在2013年年底,馮小剛攜帶《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集結號》《夜宴》《天下無賊》《手機》《非誠勿擾1》等7部影片,參加“北京電影北美展映”活動,給好萊塢帶來一股強勁的“馮”潮。
這些馮氏電影,有喜劇,也有悲劇,有鴻篇巨制,也有小制作,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情感世界悉數展現給美國觀眾。
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紅火,全國電影票房保持平穩快速增長,達到170.73億元,較上年增長30.18%。繼201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后,中國電影總票房已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
2012年歲末,超過40余部國產影片扎堆搶占賀歲檔之際,一場有關電影票房分賬的較量暫時告停。發行方提高票房分賬比例,長期是趨勢,短期很艱難,業界人士認為,未來幾年還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票房分賬之爭。
2%差額引發電影產業地震
2012年,國產影片數量繼續攀升,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而進口片票房為88億元。這也是近10年來,國產片票房首次低于進口片票房。2012年,中美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協議,確定每年增加14部進口分賬大片,這是導致進口片票房較往年大幅增長的直接原因。
盡管競爭形勢非常激烈,但國產電影勇敢迎接好萊塢電影的強勢挑戰。《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影片獲得了較高的票房成績。
2013年第一天,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總票房突破10億,成為首部完成此壯舉的國產片。在影院,觀眾大多看完字幕才舍得離去,殊為罕見?!疤﹪濉辟u瘋了,短短幾天就成為今年賀歲檔的一大現象。有人斷言,這是因為電影市場的笑聲缺席太久了,尤其是賀歲檔。該片成功創造了一種以小博大的商業模式,硬是在夾縫間創造了一把中國奇跡。2012年全年累計有21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元,6部影片達到2億元以上票房,3部影片達到7億元以上票房,在數量上均超過歷年。
盡管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電影票房分賬之爭,卻在2012年鬧得沸沸揚揚。
中國賀歲片第一導演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憑借超強實力贏得高于通常分賬比例的結果,王家衛導演了長達8年的首部功夫巨片《一代宗師》為了緩和與院線的關系,早早就宣布依然維持原有分賬比例。陸川執導的《王的盛宴》更是為了增加院線排片以制衡《一九四二》主動降低分賬點數,業內戲稱“張藝謀幾部大片爭來的分賬比例一朝被《王的盛宴》打回了原點”。在這次電影產業不同環節利益再分配的博弈中,制片發行方的弱勢地位昭顯殆盡。
起因要追溯到2012年1月14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發行公司聯合《關于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通知》,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師》、《大上海》等即將上映的9部賀歲片起,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由原來的43%上漲到45%。
2%是什么概念?2012年上映的《畫皮2》勁收7億票房,按照之前的算法,發行方與院線以43%:57%的比例分賬,華誼能夠從中收入3.01億元。這個比例如果調整到45%,華誼將從中收入3.15億元。
說白了,2%之爭,利潤就是這中間1400萬的差價。區區2個百分點的比例紛爭,背后則是利益的爭奪。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殺入賀歲檔的影片多達50部,平均1.5天上映一部。如此激烈的環境下,不管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都會遭遇票房壓力。
回顧中國電影票房分賬史,分賬比例一直在逐漸向片方傾斜,這也是大勢所趨。
1993年開啟分賬發行機制以來,得益于市場化機制的推動以及制片發行方的實力,發行方的分賬比例從2002年的35%逐漸攀升到2012年的43%。但院線經營壓力也在持續增加。2011年影院和銀幕數量快速增長,但競爭加劇銀幕票房卻有所降低,年票房過千萬的影院占比僅為13%,租金成本則持續增長已占20%左右。
2011年《金陵十三釵》上映前,張偉平曾炮轟院線“躺著就把錢掙了”。馮小剛也曾發微博為制片發行方叫過屈,認為“制片方承擔了最大風險,卻只分得小頭”。
電影發行方自覺壓力重重。2012年中國內地前三季度電影總票房創歷史地達到了1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國產影片只占到了總票房的約40%。
2011年中國電影拿到放映許可證600-700部,但真正能進入電影院放映的卻僅有150多部,而這150多部電影當中能夠通過票房盈利的不過10%左右。
演員不斷上漲的片酬使得制作成本不斷增長。一些毫無名氣的新人接拍一集電視劇的叫價高達2萬元~5萬元。在很多電影制作中,電影演員的片酬甚至占到制作成本的70%,加上營銷成本、稅收等,投資1000萬元的片子,賣3000萬元票房才差不多保本。
《畫皮2》投資1.2億元,從籌備到上映歷時一年半,但根據華誼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顯示,整部影片為公司帶來的純收入不過8313萬元。
有時,一部大制作就可能將制片發行公司帶入困境?,F在國內進口大片比例增加,也進一步擠壓了發行方市場。2012年以來,國內進口片增至每年34部,平均每月就有兩到三部影片上映。國產影片票房占比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30%。
進入2012年10月后,雖然逐步攀升至40%,但短期內比例很難上調。在此情況下,發行方和院線方的爭奪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2010年,中國銀幕每天以超過4.3塊的速度遞增,銀幕總數僅次于美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照此速度遞增下去,再過三四年,中國的銀幕總數將突破一萬塊,超過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二電影大國。
同樣,院線也吸引著投資者,這塊蛋糕有業內人士預測為450億元。
中國目前的制度是院線統一供片,影院自主選擇加盟院線。也就是說,五家公司將矛頭對準院線,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是影院。
事實上,影院也承受巨大經營壓力。中影南方新干線總經理趙軍介紹,影城地租不斷上漲,至少漲了3倍以上,中影南方新干線目前的月租大概是每平方米150元-160元,器材設備價格也在上漲,以前膠片機約為18萬元一臺,現在數字放映機每臺38萬元,數字放映機的氙燈一般只能放映2000小時,每更換一盞氙燈就需花費好幾千元。
“2010年以后新開的影城絕大多數利潤不到總票房收入的15%,很多都虧損。” 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稱。
2012年11月22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連續出臺四個與補貼有關的文件,對發行方和院線方各有補貼。業界稱此為滅火之舉。新影聯副總高軍稱僅對3D和IMax補助一項計算,《一九四二》就能夠收回1000萬元成本。
分賬比例一旦調高,影院將承受更高的盈利壓力。為了招攬觀眾,降低票價顯然是一種手段。但這一舉措顯然又將影響到發行方的利益。
創意是產業鏈的核心價值
中國的院線制度自2002年起引入,經過10年發展,才確立了目前發行方與院線之間43%:55%的分賬比例。5大公司此次要求調高分賬比,并非針對2012 年賀歲檔的戰斗,而是希望打一場建立標準、以后都能適用的戰役。
從2002年至今,分賬比的每一次提升,都少不了制片人張偉平的身影。
2000年左右,分賬比例尚保持在35%左右。2002年,借《英雄》強勢崛起的東風,張偉平親自與各大院線談判,為影片爭取到40%的分賬比。再往后,《十面埋伏》達到41%,《滿城盡帶黃金甲》達到42%,算上2011年《金陵十三釵》的45%,說張偉平一人推動著分賬比的進步,一點都不夸張。
但為何2011年《金陵十三釵》與院線鬧分賬,5大公司卻按兵不動呢?影評人韓大刀認為,“一是可能時間倉促,沒來得及跟進;二是因為當時各片商有自己的利益想法”。有意思的是,當時,《金陵十三釵》跟院線打分賬戰時,博納表示自己同期上映的《龍門飛甲》不參與此事。但今天的《通知》中,博納卻赫然位列五大公司之列。
“可以想見,張偉平2011年的成功模式,為5大公司今天的《通知》提供了很多經驗與借鑒。如果院線讓步,45%成為一個常態標準,張偉平有貢獻。”韓大刀如是說。
資深影迷“汽車大師”認為,好萊塢目前流行的一種分賬方式可以借鑒。好萊塢多數大片會按時段調整分賬比例。比如首周發行和院線七三分,次周分,以此類推,影片放映時間越長,院線比例越高。鑒于目前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大片首周票房占總票房比例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可以撈頭兩周的票房,又可以鼓勵拉長影片放映周期,對發行方而言,是個一石二鳥的好模式”。
在美國,其電影票房通常采取階梯式的分賬方法,首周票房制片方分賬一般不低于70%,第二周、第三周這一比例會逐漸下降,但制片方總的分賬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在整個電影產業鏈條上,從事最具創意工作的人的收入是有保障的。
在北京中信書店,作家劉震云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被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11月4日,在“光棍節”到來的前一周,迎來了這個詮釋著“孤單”的《一句頂一萬句》同名電影上映。
在前期宣傳的過程中,作者劉震云給電影取了一個賣座的標語,認為這是“一頂綠帽子下的史詩”,導演劉雨霖則認為這是“一部內心的戰爭大戲”。
試出了一個奧斯卡獎杯
《一句頂一萬句》是劉震云的扛鼎之作,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并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等20多種文字,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同名電影的故事截取了小說的后半段,聚焦小鎮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講述牛愛國跟蹤并掌握妻子出軌的證據后,深陷一場內心之爭。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一句頂一萬句》電影海報上印的導演劉雨霖,正是劉震云的女兒。
在媒體超前點映會上,一身干凈利落的黑色連衣裙,加上紅耳墜與紅指甲,今年29歲的導演劉雨霖,身材和氣質頗有些神似舞蹈家楊麗萍。楊麗萍以曼妙舞姿征服觀眾,而劉雨霖用電影表達她對藝術的追求。
出生于1987年的劉雨霖擁有著顯著的80后特點,在別的導演都在為票房大力宣傳時,她最在意的卻是豆瓣上的影評,她表示,很想與豆瓣上為電影寫差評的人見面,好好交流。
不同于作家父親的相貌平平,劉雨霖容貌姣好,身材高挑,這位漂亮的姑娘從小到大基本上只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做飯,一個是拍電影。
她喜歡電影,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將電影當成一生的職業,她本來想做名人訪談類主持人,后來時間久了,通過慢慢的積累,劉雨霖又希望用電影鏡頭語言來呈現那些被忽略的普通老百姓及其背后“波濤洶涌”的故事。
于是,她索性就試了試,想著不喜歡了可以再改個職業。
沒想到,這一試,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后,2010年,劉雨霖獲得紐約大學校友、華裔導演李安的推薦,進入紐約大學攻讀導演專業,研究生二年級時,她休學一年擔任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的場記工作。2014年,她編劇并執導的個人首部電影短片《門神》入圍了30多個國際電影節,并獲得了包括第41屆奧斯卡(學生單元)最佳敘事片在內的八項國際獎項。
拍電影用的是“笨功夫”
不工作時的劉雨霖,喜歡下廚,到全世界旅行,還有讀書和運動――游泳和瑜伽。她說自己的朋友圈也十分接地氣,一個賣雞蛋灌餅的小販或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都可以成為她的老師與朋友。
這位喜歡看電影的“文二代”,稱自己“不是明星”,相對于“幸運”這個天生的光環,她更愿意提起的是“笨功夫”這個關鍵詞。
“笨功夫”,是劉雨霖談到拍攝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她本科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學的是播音主持,“半路出家”拍電影,讓她比別人更知道努力的重要。
在《一九四二》劇組做場記的一年,讓劉雨霖第一次見識到拍電影的真實過程,為她后來獨立執導影片打下了重要的基礎?!?1臺膠片機同時運轉,成千上萬的群眾演員,各個部門有條不紊地合作,馮導在顧全大局的同時注意各個細節……這些都讓我看到了什么是大制作。”劉雨霖說道。
而且,這位85后坦言,從父親手上拿過《一句頂一萬句》的拍攝權,其實并不容易。畢竟,此前也有許多導演找過他,都想拍《一句頂一萬句》,但他都沒給。
2014年初,身在紐約的劉雨霖給父親打了個電話,說自己想拍《一句頂一萬句》?!拔移鋵嵕椭v清楚了三點,一是為什么要拍,二是怎么拍,三是我來拍跟別人會有哪些不同?!比珪灿?00多個人物,情節縱橫交織,錯綜復雜。劉雨霖覺得必須舍棄大部分內容,因此她只選取了其中的牛愛香、牛愛國兩個人物,想專心把這姐弟倆的故事講好。她還想通過一種“褪去自己、不見導演”的理念拍電影,讓觀眾看不見導演的影子,看不見攝影機在哪兒,而是在故事中“忘掉了自己,找到了人物”。
半個小時之后,劉震云同意了,并且出任這部影片的編劇。得到父親的許可,劉雨霖并不認為自己是靠父女情面?!拔易聊チ税肽瓴鸥麥贤?,如果他只是因為我是他女兒就把拍攝權給我,那樣太不負責任了,而且是在難為我。”
毫無疑問,由自己的女兒來完成關于自己家鄉的一部作品,這本身,就非常具有意義。作為劉震云的讀者,恐怕不難發現,這位河南人的作品有一半是跟其故鄉有直接聯系的。在他看來,這種聯系一方面是天然的,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出現,比如地名、人名,更重要的則是故鄉給他世界觀、方法論的培育和滋養?!白鳛橐唤闀?,我唯一能做到回報家鄉的就是通過作品讓更多人了解河南、了解新鄉、了解延津,這是我對故鄉的一種眷戀。”
但是,對電影抱有期待的人不禁擔心,作為成長在北京的80后,劉雨霖是否能體會到父親對家鄉的那種眷戀呢?
血脈的貫通,或者始終有一股尋根的力量。
雖然在北京出生、成長,后來到國外讀書,但劉雨霖每年都會回延津老家。耳濡目染,劉雨霖對河南的風土人情有一種情不自禁的熱愛和向往,鄉土情結融入她的血液,成為她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她說,電影拍攝期間,她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家鄉人的溫暖和情誼,她說,我不僅要拍出家鄉最美的景色,還要拍出最美的普通人,拍出他們的渴望和他們內心深處、無處訴說的情感,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回憶起小時候,劉雨霖總會記得父親帶著她蹲在路旁,邊啃西瓜,邊觀察來來往往的人。還記得她跟著作為公益律師的母親郭建美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婦女維護法律權益?!拔乙娺^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是什么樣的。他們會為兩塊錢的鹽發愁,但對一個新寶寶出生的喜悅,跟紐約洛克菲勒家族有一個新寶寶誕生的心情是一樣的?!眲⒂炅刂韵肱碾娪?,便是想把這些生活中被忽略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愁表達出來。而這樣的普通人視角,也與劉震云作品中慣有的平民立場相一致。
“我對《一句頂一萬句》原著是有很深的感情的?!痹趧⒄鹪啤兑痪漤斠蝗f句》小說的序言里,有這么一段話:“人與人之間雖說來往不多,但并不孤獨;與人對話的中國文化與浮生百姓,卻因為極端注重現實和儒家傳統,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難測和誠信缺失,能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眲⒂炅嘏c小說中傳遞的這種情感產生了共鳴:“《回延津記》更多講述的是關于尋根,尋找一個說得上話的人?!?/p>
當劉震云還在為這部小說做前期準備時,劉雨霖便跟隨他在全國4個省市采風。小說出版后,她又反復讀了很多遍,產生了把小說搬上大銀幕的念頭。
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劉雨霖說,父親教會她如何用雙眼和雙耳去觀察和傾聽生活,傾聽那些被人們忽略的人間情感和故事?!案匾氖?,他支持我的一切決定,支持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來沒有用自己的意志改變我,我很感激他。也是受父親的影響,我發現我可以用電影這種方式來講述我心中的故事。”
父親照亮了她前方的路
《一句頂一萬句》拍攝地就在故事的發生地河南延津,除了牛愛香的火燒攤兒是搭的景,其他全部為實景拍攝。五六線小縣城里,塑料彩條布搭的夜市排檔、小學門口接孩子的電動車、火車站前的餛飩攤兒……影片選擇在延津縣、輝縣寶泉景區、新鄉市區等三個地點拍攝,群眾演員全部來自當地。影片從2015年10月29日開機,到2016年元旦前后殺青,歷時兩個月。
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震云的主要工作是創作一個有力量的故事,劉雨霖和全體工作人員則努力朝這個方向前進。“劉老師的工作從開拍那一刻起就已經停止了。”劉雨霖回憶,劉震云偶爾來劇組探班,也就坐在監視器旁邊聽聽歌,烤烤“小太陽”,晚上張羅喝喝酒。在拍攝中,二人并未就劇本發生重大分歧,主要就一些細節進行討論。
電影殺青后,父女倆都很低調,劉雨霖閉門謝客開始后期制作,劉震云則遠赴國外,對此事緘口不談。
直到宣傳期,父女二人才展示了那種微妙的默契,一起出席各種宣傳活動,女兒一直保持謙遜的姿態,而父親開始大力為女兒吆喝。
在媒體和觀眾面前的劉震云,幽默健談,然而在私下的父女相處中,劉雨霖仍然覺得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而且討厭別人說廢話,“一件事如果三句話說不清楚就不要說了”。因為拍電影的緣故,二人的交流變多了,但在劉雨霖心中,父親“只有在說起劇本和人物的時候才滔滔不絕,他內心洪流的表達都獻給了作品”。
“我都不記得上一次叫他爸是什么時候了?!眲⒂炅匦ρ裕缃?,無論公共場合還是在家里,她稱呼劉震云為“劉老師”,而劉震云直接叫她“導演”,“有一次我脫口而出叫了一聲爸,他都沒反應過來?!?/p>
經過這次拍攝,父女的關系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在藝術追求上達成了一致。“我們都是用敏感和柔軟的心去觀察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無非他用文學,我用電影。”對劉雨霖來說,“劉震云女兒”的身份從不是一種壓力,她既不否認,也不排斥,“這是我一輩子的榮耀,他照亮了我前方的路。”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我想,一個電影節的成與敗,未來與希望取決于參加這次電影節影片的整體質量,以及這次參片導演的藝術高度。入圍影片多元化,所選出來的獎項才有更高的含金量。
杰夫?布朗:首先,這只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第三年,時間非常短,而且現在才設立了評獎競賽單元。比較起來戛納國際電影節今年應該是第 66年了,經過了許多年的不斷改進才有今天這個水平。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很棒的國際電影節,首先要有很高質量的參加電影,其次就是電影評選的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卡梅隆?貝利:北京比起多倫多(和其他國際電影節)有著與眾不同的優勢。首先,北京電影節邀請了許多著名的電影人以及已經獲得許多電影獎項的電影人來參加。其次,你們是世界上擁有巨大人口的一個國家,電影觀眾在不斷的上升。第三點就是中國的電影觀眾們是非常有智慧的,也非常有好奇心,他們想知道電影是怎樣的。據我的經驗,觀眾一直是電影節的基礎,我很高興北京的觀眾能夠觀看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影,我覺得觀眾的參與才是真正促成電影節不斷發展的因素。
BQ:請問主席米哈爾科夫先生,您目前對于擔任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委主席的感受如何?您如何評價中國電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世界上存在著很多電影節,我們選擇了來參加北京電影節的評選,就這兩天我們看片的感覺是這次電影節提供的影片藝術水準嚴謹,我非常贊賞。我二十多年前在中國拍攝了《蒙古精神》,深刻的感覺到這個國家的電影事業發展的未來是十分強勁的。我認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能取得今天重大的成就是建立在不忘記自己過去的文化及電影傳統的基礎上的。
BQ:今年參加評獎的兩部中國影片,《一九四二》和《萬箭穿心》在中國的票房都不是很理想,那很多票房好的國產片比如《人再途之泰》又不被業內人士認可,您對此怎樣理解?是不是我們專業的口味和普通觀眾的口味差距越來越大?
顧長衛:電影其實是多樣化的,觀眾同樣也是多樣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觀眾緣,我想像《人再途之泰》這樣的電影到目前為止還是中國電影的一匹黑馬,而且在前不久還特別得到導演協會的表彰。一個好的電影環境是允許觀眾有不同的選擇,允許各種電影都有機會有平臺找到喜歡它們的觀眾。目前的電影市場充滿了矛盾和機會,不能說風格性很強的很有藝術性、探索性的就賺不了錢。另外說一句題外的,北京雖然電影院越來越多,電影市場也越來越龐大了,但是北京國際電影節其實是另外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能夠讓北京的觀眾都有機會借助這個平臺更方便看到各種各樣的電影。
BQ:中國電影怎樣吸引國外觀眾?
艾維爾?本杰明:最大的挑戰,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語言。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許多中國人,他們所說的英語要比任何一個英國人所說的中文要好,我感到十分羞愧。想把華語電影帶到西方,必須用西方的語言。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讓中國的演員說流利的英語,我認為這是可行的。再加上現在的數字媒體技術越來越便宜,你可以拍攝兩次,一次用中文,一次用英文。日本人已經用這種方式成功運作了十五年。同時我們要教湯姆?克魯斯中文,這樣他就能來中國掙更多的錢。
我不覺得中國電影和英國電影、法國電影或者是其他國家的電影有什么不同。我們都是電影人,都渴望我們的心聲被聽見。所有我們想要講述的故事都是關于我們自己以及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所講述的故事永遠是具有共性的,無論是哪個國家都可以理解。
誰評選了天壇獎?
姜帝圭
韓國鬼才導演, 1999年他的《生死諜變》問世,創下了票房紀錄,將韓國電影領上復興之路。他的第三部作品《太極旗飄揚》就獲得亞太電影展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
顧長衛
他掌鏡的影片《孩子王》、《紅高梁》、《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代表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黃金時代,導演的作品也屢有斬獲,《孔雀》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2005),《立春》贏得了羅馬電影節影后的桂冠。
杰夫?布朗
澳大利亞影視制片人協會的執行董事,是非常資深的電影人。
艾維爾?本杰明
英國導演協會主席,推動了倫敦“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的啟動,在他的努力下這個電影節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華語電影節,也是迄今為止英國惟一的華語電影交易平臺。
卡梅隆?貝利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負責電影節期間所有節目的全方位構想和執行,策劃了非常成功的系列節目“華人電影志”,可以說讓華語電影在加拿大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尼基塔 米哈爾科夫
俄羅斯大師級導演,國際電影節常客,他的《烈日灼人》榮獲戛納評委會大獎(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95年),《十二怒漢》曾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07年)。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人性;獸性
信仰是什么,這一點在我們這個基本上沒有信仰的國度當中實際上很難被提起,即便是在國外,雖然隨著科學的發展,的人數也越來越少,但是這不代表人們沒有信仰,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上帝是信仰、科學是信仰、金錢也是信仰,可以說信仰是無處不在的。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內容來看,幾乎處處都透露著導演李安對這一問題的思索,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基督教信仰者,他對信仰的理解深刻地融入了影片當中,并引起了觀眾在信仰上的共鳴,這是這部影片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故事情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風靡全球的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由好萊塢著名導演李安執導,主要講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驚險的227天的旅程故事,而另一個故事就是人吃人的故事。但是影片在敘述的過程中,則是將兩個故事分開,然后將第二個故事蘊涵在第一個故事當中,形成了故事中的故事。其具體的故事內容為:作家在印度蒙特利爾尋找靈感的時候,無意之間聽到了一個少年派的故事。少年派生于一個經營動物園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環境讓他對人與信仰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派17歲那年,其父母決定舉家移民加拿大,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初戀情人,在去往加拿大的船上他們遇到兇惡殘忍的法國廚師,同船的還有家里動物園的一些動物,其父想在加拿大賣掉它們。但是在路上貨船不幸沉沒,派的全家除了他之外都不幸遇難。派開始了他在海上的227天旅程,影片當中除了派之外,還有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在救生艇的最初三天里鬣狗咬死了斑馬,消滅了猩猩,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又殺死了鬣狗,只剩下其與派,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在漂流的過程中他們之間最初是相互提防,又想相互殺死對方,但是為了生存逐漸變得相互依賴,這也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種動力。第二個故事是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殺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派的母親,派忍無可忍同樣地殺害并吃掉了廚子,最終活了下來。有人主張其中有第三個故事,也就是母親并不是廚子殺死的,而是派殺死的,理由是廚子珍惜每一份食物,但是唯獨沒有將派的母親的尸體保留下來。根據派的敘述,他殺死廚子以后將母親的尸體拋向了大海,廚子沒有處理母親這不符合他殺前兩個人的習慣??梢钥闯觯谝粋€故事當中是人性與獸性,第二個故事是人性中的獸性,第三個故事則是獸性中的人性,信仰就存在這種人性與獸性的交替當中。
二、信仰的失去
(一)信仰存在的意義和失去的價值
關于信仰,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沒有開化的人有的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度發達的生物才能有信仰?!盵1]由此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特有的存在,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一切生物都不存在信仰問題。信仰會存在也會消失,存在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堅持下去的一種動力,有句俗話說得好,正因為有信仰的存在,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但是信仰也會失去,失去信仰對人性來說是一種打擊,也是一種悲哀,一旦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少年派是一個多信仰者,作為一個生于印度的少年,他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實際上這三種宗教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導演在這里暗指的就是目前世界的現狀。但是一場旅行事故卻讓少年派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當然在影片當中盡管沒有給出信仰失去的時間,但是當貨船沉沒以后,包括自己、剩下的母親、廚師和水手四位幸存者的時候,為了生存廚師殺死了水手,進而殺死了派的母親,而派殺死了廚師。實際上,這里就是四個人面對死亡時獸性、人性和信仰的選擇,實際上一旦面對死亡,為了生存獸性往往掩蓋了人性。廚師為了生存殺死了斷腿的水手,殺死“母親”也是為了生存。我們說生命是無價的、平等的,上帝說眾生平等,然而在死亡面前,這些都是虛無縹緲的,真實的只有活下去。少年派殺死廚師也是為了生存,但是他卻沒有“吃”母親,靠廚師的肉得以生存。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另一場暴風雨他喊出了:“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獻給你,你為什么還要這樣對我?至少在這一刻?!边@一段話和《一九四二》的牧師安西滿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為什么我還會經歷這樣的人間極惡?”有著驚人的類似,這樣的呼喊讓派的信仰在地獄里崩塌。但是他的人性似乎還在?因為影片中他沒有吃自己的母親,但是真的沒有吃嗎?這里觀眾和我們都會有獸性的懷疑??梢哉f在死亡面前,派對自己的信仰已經全部絕望。
(二)失去信仰后的人性與隱藏的獸性
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少年派,一個是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這里需要解讀一下理查德?帕克的特殊含義。理查德?帕克是一樁真實吃人船難故事中的17歲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務人員,還有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男仆。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理性泯滅,殺死了帕克,分食他求生。因此,在西方理查德?帕克隱藏的含義就是漂流和自相殘殺。從表面上看,一個是人、一個是獸,當然代表的是人性和獸性。實際上他們都是虛幻的并不存在的,他們都是少年派在回憶里虛幻的存在,面對死亡人格的思維習慣讓派產生了兩種意念的撞擊,也就是人性與獸性,當信仰破碎以后,留給他的選擇只剩下了這兩個。當然在真實的故事情節當中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在回憶當中派卻因為痛苦而將它們分開。那么故事中的派與理查德?帕克實際上就是統一在真實的派的身上的。那么在派的身上,這兩者又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生或者是死的選擇,而對于生人都有近乎于執著的自然信仰,這里的信仰實際上是對生命的珍惜與活下去的愿望。本質上區別于,對于來說,一旦失去了所有的信仰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對于生命的信仰來說,活著就是對信仰最大的執著。影片中的少年派對于真實的少年派實際上就是活著,而孟加拉虎作為一個兇殘的猛獸,當然代表的是死亡。實際上,整個漂流的過程中,他都是在這生與死之間掙扎,要想生存,繼續生命的信仰,就必須以別人的死亡為代價,要是死去就是違背了生命的信仰,成全了別人生命的信仰。這種內心的掙扎既是派痛苦的本源,也是他活下去的一個原因,因為生命的信仰總會戰勝至少不會輸給獸性的死亡,因此這部影片實際上就是少年派在“心靈”上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
三、信仰的重建
李安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在他的電影當中是絕對不會允許信仰真正破碎的,因此在影片當中蘊涵著信仰重建的過程。
(一)信仰獲得的途徑
關于信仰,《生命之樹》之流的福音電影告訴我們說,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說,你一開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見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樂、得了救贖,你自然就會感悟,隨后加入信眾的行列。[2]從我國一句俗話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可以說信仰的建立并沒有什么理由,只要“信”就好。實際上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一個自我暗示的過程,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一般來說會理性安慰自己會遇到希望,這種希望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就是信仰。如一個信仰基督教虔誠的人都在遇到沉船事故的時候,會本能認為上帝會來救他,這就是一種信仰。當然,當他真正獲救的時候,這種信仰會繼續,但是當他死亡的那一刻起,信仰也就結束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信仰產生了,而派最終活了下來,對于他來說回憶過程他自己也許會認為是上帝、真主阿拉等救了他,這種情況下他的信仰再次產生。
(二)關于惡魔、人和信仰
自從文明產生以后,人吃人便被文明社會所不齒,不論是從道德還是從法律上抑或是宗教上這都是禁止的,當然例外。但是這部電影卻從邏輯、道德、思想上拷問著我們的內心,當人身處絕境,面臨死亡的時候,殺死別人到底是不是違背了道德、法律和教義,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站在少年派的角度來講,面對死亡的時候,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當然,我們會說他是惡魔,但是從故事的本身來說,少年派只不過殺死了一個殺人兇手,其他的人都是廚師殺死的。當然,在這里隱藏著其中的第二個故事當中到底派有沒有殺死自己的母親,這一點確實值得懷疑,但筆者覺得不可能是他殺死了母親,是她的母親自殺了。因為按照廚師的習慣應該殺人后立即分尸做成肉干,但是卻沒有來得及這樣做,這是因為他殺派的母親的時候,遭到了派的強烈反抗,在反抗中派殺死了廚師,而她的母親也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自己的兒子,偉大的母愛讓她選擇了自殺,而這也是派沒有吃其母親而是將她拋入大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對于其母親的下落,可能是被拋之大海,也可能被他食之果腹。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不這么做,他們都會餓死,最終沒有一個人活著。但是現在派活了下來,對于整個故事而言,這便是意義。就算我們說是惡魔,那也是在極其特殊情況下的結果,并不是他的本性,反過來我們看,相比廚師派是善良的,也是存在正義感的,自始至終他都不是人吃人的始作俑者。當然,在他內心掙扎的時候,在我們看來就是在惡魔與人之間的掙扎,這種掙扎當中信仰起到的是束縛和約束的作用,宗教的規范讓他不是走出第一步的人。當然看待廚師也不是真正的惡魔,從生存的角度來講,只剩一條腿的水手對于其他四個正常的人來說是一個累贅,這就如同戰爭中給受傷的士兵最后一槍,對于已經身負重傷的水手,在一個毫無醫療保障和康復希望中忍受斷腿的巨大折磨,還不如在別人的幫助下了卻悲慘的一生。也許真實的情況并不是派看到的那樣,或許水手是自愿的,而貌似兇惡的廚子也不是惡魔,他也是一個人,這就說明在這艘救生艇上的人,信仰也許從來就沒有失去。
總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交織的實際上就是惡魔與人、惡與善、獸性與人性,而這一切都要歸結于擁有信仰和失去信仰,影片的意義不在于故事的本身,而是帶給我們關于信仰的思考,帶給我們的是滋潤心靈的雞湯。
[參考文獻]
[1] 周海英,包文姝. 悲劇時代下的沖突:覆巢之下難有完卵――電影《1942》之影評[J].大眾文藝,2012(24).
[2] 吉啟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孟加拉虎的寓意[J].大眾文藝,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