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體會重點詞句所表達的感情。
3. 了解環境描寫、對比反襯、想象等表達方式,認識其表達效果。
4.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通過充分地感受語言文字,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2. 在體驗情感的同時,把襯托、對比、想象等寫作方法教給學生。
設計理念:
文本的教學價值包含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兩個維度。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運用仿英雄傳記式的敘述結構,贊揚高原柳身處逆境不屈抗爭的頑強生命力。教學中,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適度拓展;從“學語文”走向“用語文”,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頭腦風暴”,讀寫結合,說寫結合;從“眼中柳”到“心中柳”,在和文本的對話中滲透學法指導、寫法指導,讓學生悟得表達的方法,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
教學流程:
一、 復習導入
1.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這株柳樹的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誰來說說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
2. 看(出示圖片)――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我們來讀出這株柳樹的巍巍然。(生齊讀)
二、 感受高原環境
1. 過渡:這不是生長在水邊,生長在平原的一株柳,而是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那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讀課文3、4自然段,圈出描寫青海高原的詞語。讀著這些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巡視指導:會讀書的同學,就會透過一個詞、一句話,讀出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
2. 你找到了哪些描寫青海高原的詞語?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一下。
老師把它整理出來。誰來讀讀第一行?
3. 出示詞串: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凝滯的云團
鐵鑄一樣的青山、赭紅色的原地
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這樣就能讀出意境。
4. 拓展:這樣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難怪會讓作者想起這樣的詩句。(出示古典邊塞詩詞,指名誦)
5. 寫法:同學們,在青海高原上,令作者眼前一亮的是這株柳,作者明明要寫的也是這株柳樹,這樣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這千年的荒蕪和獨立的壯觀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呀,不能不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6. 怪不得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作者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板:哦)你覺得這個“哦”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1) 興奮 小組開火車讀: 哦,青海高原一株柳!(加在課題前)
(2) 驚訝 初見柳樹,更多的是一種驚訝。
三、 聚焦“精神”
1. 過渡:如此惡劣的環境,這株柳樹生長、壯大起來容易嗎?(不容易)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他的猜測和想象。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6、7自然段,思考: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這株柳樹在生長、壯大的過程中的不容易?圈劃出重點詞句,在旁邊寫寫體會。
2. 交流:
文中有一個字高度概括了這株柳樹生長的不容易。
(1) 文中有一個字一直回旋在我的腦海中――出示“熬”的象形字,你有什么有趣的發現?(用火烤)猜到是哪個字了嗎?你們有一雙慧眼。
(2) 我們來看看這株柳樹要經受怎樣的煎熬。
① 指名回答:它在青海高原上生長有兩個最大的困難――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
② 這是怎樣的干旱和寒冷,我們來聽一段資料介紹。(播放錄音)
③ 引讀:這樣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學生接讀)“絕不寬容任何……”
這株柳樹它熬過了這持久的干旱,熬過了更為嚴酷的寒冷,在這片貧瘠的、沒有樹族的土地上活過了一歲,它活了很多年,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3) 同學們,在它的生長和壯大過程中,所要經受的煎熬遠遠不止這些,它還要經受怎樣的煎熬?(“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你能通過朗讀讓我們看到畫面嗎)
那是怎樣的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啊!你們聽――(播放風雪雷擊的畫面)
(4) 選擇其中的一種情景寫一兩句話。
1. 寒風刺骨,大雪紛飛,這株柳它……
2. 雷聲轟隆,閃電霹靂,這株柳它……
3. 烈日炙烤,大地干裂,這株柳它……
① 學生寫話。(巡視指導:這株柳樹會怎么說,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交流,隨機讀:“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它越受挫越勇敢。
“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越壓抑越蓬勃。
“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它越磨煉越堅強。
同學們,老師都被你們豐富的想象,濃濃的情感打動了。
你會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株柳?
③ 我們再來讀讀,贊美一下這株柳樹,齊讀第7自然段。
④ 作者久久地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測和想象,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會升騰起一種怎樣的情感?(敬畏、感動、震撼……)
再讀課題: 青海高原一株柳
四、 家鄉柳
1. 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到這里文章也可以結束了,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文章第八自然段。(對比)家鄉柳:易生長,無心插柳柳成蔭,環境優越。
2. 對比回讀:家鄉柳――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
高原柳――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3. 此時此刻,站在你面前的僅僅是一棵柳樹嗎?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物、名言警句)
五、 回歸全文,內化主題:
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作者和你們一樣看到這株柳樹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我們一起讀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學生齊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段話)
讓我們在心中種下這株神奇的柳樹,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力量。
5. 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敬佩地呼喚――青海高原一株柳!(齊讀課題)
六、布置作業:
1. 完成小練第五題。
2. 用對比、襯托、想象、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寫你喜愛的一種植物。
3. 課外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板書: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襯托
蒼茫 (熬過 )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樹。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邊的柳樹,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卻相差很遠。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樹,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狂風吹不倒它,大雪壓不倒它,雷電轟不滅它,連命運都無法毀滅它。它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從而成就了那片綠陰;而現在的我們,就像灞河邊的柳樹,生活在舒適幸福的環境下,遇到困難就很容易退縮,所以也很容易錯過了明天成就的陽光。
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了下來;而現在的我們缺少的正是這股毅力和韌勁,做事總不能善始善終。
這株柳樹不向命運屈服,復蘇了被凍死,凍死了又復蘇;而現在的我們往往承受不了打擊,一次挫敗便垂頭喪氣,甚至失去信心,很難像柳樹一樣振作起來。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自然段,描寫了柳樹與惡劣的生存環境的頑強抗爭,表現了它堅強不屈的可貴精神。聽過不少教師的執教,總感覺“柳樹”的根基扎得不那么深厚。
在學習這一自然段時,課堂基本上分三步走:先對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進行渲染,再引導學生想象“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對柳樹的種種摧毀,最后試圖提煉出柳樹的精神。
誠然,學生最后似乎也能說出類似于“堅強不屈”之類的詞語。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充其量是貼貼標簽而已。學生過多地關注了環境之惡劣,摧殘之殘酷,淡化了對柳樹本身形象的感悟,難以觸及柳樹的精神層面,又何談對柳樹精神的體悟?這株“柳”蒼白無力,又何以在學生的精神原野上植下根來?
為深栽這株柳,筆者試圖抓住柳樹這一主人公,引導學生在想象它與環境抗爭的過程中豐盈它的形象,進而感悟它的精神。
二、實錄
播放狂風呼嘯、雷電交加的聲音,教師范讀,學生閉目想象。
師:你眼前有什么?
生:狂風拼命地搖撼柳樹的身子,柳樹的腰都要被折斷了。
生:一個雷擊,把樹枝都給劈斷了。
師:你是否還聽到了柳樹的聲音呢?
生:我聽到了柳樹在高喊——“我決不會向你們低頭的!”
生:我聽到了柳樹在高喊——“你們劈得斷我的枝,劈不斷我的根!”
生:我聽到了柳樹在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師:你們知道柳樹的心聲!教師給大家配上狂風呼嘯聲、雷轟電擊聲,請三位同學代表柳樹大聲吶喊!
(狂風呼嘯,雷電轟鳴,“柳樹”高聲吶喊)
師:請用四字詞語來贊美柳樹!
生:勇于抗爭!
生:不畏!
生:頑強不屈!
生:不屈不撓!
(請學生將以上詞語寫在柳樹圖片的旁邊)
師:狂風過后,雷電停后,柳樹已經奄奄一息。這時,你們是否又聽到了另一種聲音?
生:我一定要活著!我一定要活下去!
師:這強烈的求生欲,來自哪里?
生:來自它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渴望。
師:除了這,還有別的原因嗎?
(學生一時有點茫然)
師:對柳樹來說,它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佇立在高原之上,成就高原的一番獨立的風景。
生:孕育后代,爭取為高原醞釀一大片的風景。
師:原來,在柳樹的心中,懷揣著這么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師:請你再用上四字詞語來贊美柳樹。
生:熱愛生命!
生:志存高遠!
生:滿懷希望!
師:為了心中的希望,為了實現生命的價值,柳樹挺過了無數次的災難,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真是——
生:堅韌不拔!
生:百折不撓!
生:永不言敗!
(請學生再將以上詞語寫在柳樹圖片的旁邊)
師:此時此刻,你還覺得這僅僅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嗎?
生:我覺得他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
生:我覺得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
師:大家的眼里分明寫著深深的敬意!請你把無限的敬意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生讀得聲情并茂)
學到這里,你理解作者為什么說這柳樹令人“望而生畏”呢?
生:因為這柳樹讓人十分敬畏。
師:你發現“望而生畏”的意思變化了嗎?
生:它原本的意思是看了令人感到害怕。在課文中是說看了令人感到敬畏。
三、隨感
讓我們回顧這段文字——“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很顯然,“凍死”與“復蘇”,“被劈斷”與“重新抽出新條”,“一次又一次摧毀”與“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前者只是曾經,假如重前者而輕后者,顯然是本末倒置。
再看上述教學片斷,我們發現,隨著教學的層層鋪展,一株根深葉茂的柳樹躍然于我們的眼前。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柳樹在狂風暴雪中、雷轟電擊時吶喊的聲音,并讓學生代柳樹高聲吶喊。在狂風呼嘯、雷電轟鳴中,柳樹那不屈的聲音更顯其英勇無畏。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想象風雪、雷電過后,柳樹勉勵自己的話語,繼而探尋柳樹起死回生的動力源泉,感悟柳樹珍愛生命、在逆境中仍滿懷憧憬的美好品質。這樣,柳樹堅強不屈的精神不斷得以凸顯,學生心目中柳樹的形象也漸趨豐滿。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柳樹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硬漢也好,英雄也罷,都是來自于學生水到渠成時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時再回首“望而生畏”中的“畏”,還有誰會理解為“害怕”呢?至此,在學生精神原野上深深栽下了一株枝繁葉茂、堅韌不拔的柳樹。
一、激發激情,領略自然美
大自然給美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祖國的錦繡河山,神州的自然風光,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小學語文教材中,描繪自然風光,歌頌祖國壯美的內容很多,有色彩美,如春天的紅花綠柳,夏日的綠樹成蔭,金秋的藍天白云,冬季的灰霧雪梅;有奇異美,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黃山、廬山的云霧縹緲,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九寨溝》一文在描寫九寨溝自然風光時這樣寫道:“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封頂銀光閃閃。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在彩帶般的溝谷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讀著這些文字,九寨溝那神奇迷離、變化無窮的景色如同一幅幅清純脫俗、色彩斑斕的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給人以美的享受。《青海高原一株柳》《霧凇》這類作品,形象反映現實生活,溶情于物,情景交融,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美,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從而產生強烈的審美愿望;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誦讀、欣賞、探究、玩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啟發想象,品味藝術美
藝術美是指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美,文學又是通過語言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語言是語文教材中藝術美的媒介。教材中的作品語言具有生動形象、鮮明雋永、深刻等特點。有色彩美,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四種顏色,黃翠青白,多色并存,展示意境,極富層次感;有形神美,如《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煉。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大的強大感召。”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在忍受漫長的嚴寒酷暑,遭受一次次風沙雪暴、雷轟電擊之后,年復一年地用綠色裝扮高原,向人們展示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我們要 在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由柳樹偉大生命力的震撼與感召,聯想現實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高尚品格,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的藝術美,陶醉于語言藝術的美的氛圍中。同時用續寫、擴寫、復述等方法啟發想象。在豐富的想象中,變文字為畫面,變靜止為活動,變抽象為具體,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三、引導思考,感受社會美
社會美是指人類社會生活中各種人和事物的美,所以又可分為形象美和生活美。
1.形象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文學作品中作家用形象說話,靠形象反映生活,用美的藝術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寫了許多璀璨奪目的形象,他們高尚的品質,純潔的心靈,美好的語言,都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徐悲鴻勵志學畫,林則徐,忍痛命令殺掉自己心愛的大黑騾子,人民官兵的大江保衛戰,充滿悲壯之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讓其情操、言行、心靈感染教育學生,使學生崇尚英雄模范,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勇挑重擔,見義勇為,富有犧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一、品文析句,學習表達的基本方法
1.品文意,抓關鍵詞語
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捕捉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品味作者用詞的精準。比如六年級的《半截蠟燭》一課,其中有一句:“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一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通過探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個詞準確地反映了危機的過去只是暫時的,為下文更緊急情況的出現埋下了伏筆。著力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精準的表達。
2.悟文情,抓表現形式
好文章的作者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尋找最恰當的方法力求完美地表達,學界泰斗季羨林老先生的作品《夾竹桃》這方面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毋容置疑,文章是寫夾竹桃的,但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夾竹桃,卻足足寫了與之看似毫無關系的另外14種花。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季老先生這種襯托對比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我在學完描寫夾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請學生質疑。果然有學生問道:“課文明白著是寫夾竹桃的,作者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筆墨去寫另外的花,增加一個毫無意義的第3自然段呢?”這位學生一提出問題,立即招來了不少的反對意見:“如果沒有第3自然段來寫其他的花,怎么能夠襯托出第4自然段中夾竹桃花期長和韌性可貴呢?”甚至有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釋疑:“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中,作者不也花費了很多筆墨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為的就是襯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堅強不屈嗎?本文當然也是為了達到這樣的表達效果!”在爭論中,學生進一步領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表達這種情感的適切方式,言語能力的建構在相互爭鳴中得到發展、提升。
3.析文趣,抓篇章結構
作者選用不同特點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講究的。比如三年級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是學生學習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的關鍵,抓住這一典型的結構對學生進行言語能力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而《花瓣飄香》一課的提示語很有特色,有時在前,有時在中間或者后面,善于捕捉語言文字特點的老師就會充分關注這一方面,進行獨特有效的訓練,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類比,不斷強化,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提示語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對文章篇章結構的引領,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到剖析語言文字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合適的表達之法。
二、扶放結合,嘗試表達的基本形式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要經過反復的錘打,言語能力的建構也不例外。成功的讀寫結合,應該是引導學生把文本中學到的言語經驗和語用方法付諸實踐的重要路徑。
1.模仿式表達
學生的表達,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木蘭從軍》課后有一道練習:展開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然后用幾句話寫下來。木蘭說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學習課文中木蘭“想”的語言:“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以及“做”的語言:“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樣一個讀寫訓練的設計,既抓住了課文的重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化解了學生在語言組織上的難點,又讓學生逐步學會了運用文本語言合理規范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方法。
2.遷移式表達
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在《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時,葉圣陶爺爺寫金華雙龍洞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聯系課文,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寫一寫身邊的特色景點,一方面抓住景點的特點把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另一方面把當時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學生以后在寫參觀類、游覽類的作文時,自然就會用上見聞加感受的表達形式了。
3.創造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