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今異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于古今異義詞的復習,可從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詞義性質的變化四個方面入手。詞義的擴大,主要指古代指示單一事物的詞在今天已經擴大到指某一類事物。如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江”“河”,在現代泛指河流,而在古代則專指長江、黃河。如《孟子》中提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其中“江”“河”與“淮”“漢”并列,表示長江、黃河。與詞義的擴大相反,詞義的縮小主要指詞義在程度、指示的范圍等方面縮小、減小。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孩子,而現在則只指妻子一人。詞義的轉移則指原來表示某個對象而現在轉移成另外的對象。《岳陽樓記》里“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中的“去”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古今異義詞,本意指“離開(某個地方)”,現在意思恰好相反,表示“到某個地方去”。講解詞義的轉移時,教師可以簡單介紹詞義轉移的原因。如“去”的甲骨文為,表示“人離開洞口”,因為“去”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釋為“離開”。此外,還有詞義性質的變化,主要指詞的感彩發生了變化,由褒義轉為貶義,或者由貶義轉為褒義,或者是中性詞的色彩發生變化等。如《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在古代意為身份低微,是一個中性詞,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指品性低下。這些都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古今異義詞的復習難點在于,學生容易只看字面意思,理所當然地用現代意思解釋文句,導致望文生義,因此教師必須按照規律幫助學生分類整理、記憶。
(二)通假中的“本”與“借”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指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這兩個字分別為本字和借字。通假字一定要按照本字的含義去理解,切不可想當然地按現代意義解釋。教師在復習中可要求學生標注出通假字的本字,以便學生明確認知。由于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學生只要歸納出來記憶即可。如《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的“要”通“邀”,《三峽》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闕”通“缺”等。通假字不是錯別字,學生在復習時應該再次明確這一點,教師也要有所強調。
(三)詞類活用
一般來說,詞類活用可分為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名詞活用為動詞,《黔之驢》中“驢不勝怒,蹄之”的“蹄”本為名詞,表示驢蹄,這里活用為動詞,表示“踢”。動詞活用為名詞,如《賣油翁》中“汝安敢輕吾射”的“射”,動詞意思為“射箭”,這里則活用為“射箭的技術”。其他的詞類活用類型在課文中還有很多,但是詞類活用的規律需要結合語境分析,這點要提醒學生注意,切不可生搬硬套。從理解的角度而言,詞類活用的掌握與對課文的正確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準確地理解課文,也就能夠明白相應的詞進行了哪類活用。
(四)體會文言之美是文言文復習的根本
原句: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譯文: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措施。
出處:屈原《離騷》。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古今異義 籠統定義 影響
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表現形式,也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語言的歷時發展,古今漢語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詞匯方面,其形式與內容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詞語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如果不能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就無法讀懂句子乃至文章。因此詞語的古今異義現象是文言文教學工作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在許多的教學實際中,教師將這類古今意義上不同的詞語籠統地稱為“古今異義詞”,我們認為這種籠統的稱謂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學生的學習實踐上都是存在問題的。
詞語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如果不能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就無法讀懂句子乃至文章。因此詞語的古今異義現象是文言文教學工作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我們從許多的教學實際與相關資料中發現,有些語文教師將古今意義上不同的詞和短語都統稱為“古今異義詞”,我們認為這種籠統的稱呼存在著一些問題。
例如周俊根的文章《古今異義詞舉隅》中列出了32個詞語,其中包含了“妻子”“卑鄙”“壟斷”等由單音節詞組合成的短語。[1]
遂率妻子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愚公移山》)
“妻子”和“卑鄙”在現代漢語中是詞,表示“男性對配偶的稱呼”和“言行惡劣、不道德”。但是,在上面的例句中它們都是由兩個各有所指的單音節詞組合成的聯合短語,表示“妻和子”“身份低微,見識粗淺”。 “壟斷”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泛指“把持和獨占”。但是在例句中,“壟”和“斷”不是一個整體意義,“壟”指“高山”,“斷”即“阻斷”,讀起來語法停頓在“壟”與“斷”之間,“壟”和“斷”組合成主謂短語,并非是一個詞。后來兩者長時期地連在一起使用,才逐漸地語法化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
在許多語文教學刊物上,凡是談到古今異義詞的文章,大都列舉過以上詞語。例如夏桂存《文言文古今異義詞例析》[2]、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3]、吳續銀《文言文古今異義詞例析》[4]等。
在一些教學實際中,也有古今異義的詞與短語的混淆情況。
師:還有一些同學預習時沒有注意到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現象,現在我們一起找一下。第一個是“痛恨”,“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中的“痛恨”,今義是“極端地憎恨或悔恨”。那古義呢?
生:痛心,遺憾。
師:很好!第二個是“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今義是“言行惡劣、不道德”那古義呢?
生:身份低微,見識短淺。[5]
根據以上的許多實際情況,我們發現中學文言文教學活動中,的的確確存在著對“古今異義詞”的籠統定義,這種現象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詞和短語在理論概念上有明顯的區別。詞是具有一定語音形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何為“最小的語言單位”?葛本儀先生認為“詞作為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主要表現為它必須表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意義。這個意義是特定的,表示著某種特定的事物或現象,所以一般情況下,都不能把詞的意義看成為它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8]所以,詞是不能再分割的,其意義是獨立完整的,不是語素義的簡單疊加。而短語卻不具備這一特點,它不是一種固定的語法單位,具有意義的簡單組裝性和結構的可擴展性的特征。例如“江湖”這個詞,如果理解為“江和湖”的簡單組合,那就是一個短語,理解為泛指“四方各地”或者“四處流浪靠賣藝、賣藥等生活的人及其行業”的話就是一個詞。
對古今異義詞和短語的籠統定義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實踐。首先,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詞和短語的區別特征,混淆了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語法單位。并且不利于學生了解文言文單音節詞為主的詞匯面貌特征,容易把文言文中由單音節詞組合成的短語誤認為是詞,把它們當作完整意義來理解,不是以簡單組合意義來理解。學生了解了文言文的該特征后,當他們讀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等句子時,就不會輕易地將“交通”誤理解為“各種運輸手段”,將“魚肉”誤理解為“魚的肉”了。
注釋:
[1]周俊根:《古今異義詞舉隅》,語文知識,2005年,第11期。
[2]夏桂存:《文言文古今異義詞例析》,語文天地,2008年,第24期。
[3]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初中生輔導,2008年,第9期。
[4]吳續銀:《文言文古今異義詞例析》,語文天地,2006年,第6期。
[5]李勁梅執教,王玲整理:《<出師表>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第7-8B期。
[6]邢福義,汪國勝主編:《現代漢語》,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頁。
[7]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
[8]顧錦霞:《文言文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第7期 。
骨與五臟六腑皆有聯系,其中與腎、肝二臟的聯系比緊密切。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腎中精氣充盈,則骨、腦髓、脊髓得以充養。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就健全,表現為頭聰目明,思維敏捷;骨得養,則堅強有力。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生髓不足,不僅可見頭暈耳鳴、健忘、思維遲鈍,還會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等;“齒乃骨之余”。齒是骨的延續,均賴腎中精氣充養。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筋,即筋膜,有連接和約束骨節、肌肉,主持運動等功能。在五臟中肝與筋關系最為密切,這是因為全身筋膜有賴于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盛,筋膜得養,則筋力強健,運動自如,且能耐疲勞。若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則表現為四肢無力、動作遲緩、手足震顫、肢體麻木、抽搐拘攣、屈伸不利等。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續。
魏氏傷科主要傳人李國衡教授辨傷、治傷理念首先是建立在其治傷整體觀上的。魏氏傷科將傷損分為硬傷、軟傷、內傷、外傷、雜癥。硬傷指骨折、脫位、骨縫參差(骨錯縫);軟傷指筋、肉、皮脈損傷;內傷指氣血、臟腑、奇恒之腑損傷,如頭部、胸脅、脘腹內傷等;外傷則為皮肉破綻、水火燙傷等。包括雜癥相互之間有密切聯系,機體損傷內外互應,故在臨床辨證施治上需有整體觀念。局部癥狀為主者,以外治為主;全身癥狀明顯者,以內治為主;局部癥狀與全身癥狀并重者,則應內外兼治。在上述治傷整體觀指導下,李國衡在臨床治療中善于運用中醫氣血臟腑理論指導治療實踐。他結合中醫骨傷科專業特點,臨證注重氣血臟腑辨證及損傷部位辨證,治傷重視調理氣血,同時又注意顧攝脾胃之氣。
1、故意的近義詞:居心、蓄謀、存心、蓄志、刻意、挑升、有意、成心、蓄意、有心、用意、特意。
2、故意是一個漢語詞匯。注音:gù yì 釋義:存心;有意識地。明知不應或不必這樣做而這樣做。
3、造句:你故意用足球踢爛人家姑娘房間的窗戶,以創造機會和人家姑娘來往。狼子之心,人皆知之。
(來源:文章屋網 )